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男生穿裙子礙了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2573/web/

◆  川普分裂族群 台灣也要學?
◆  政治口水 掩蓋不了淹水事實
◆  日本參院改選 公明黨…自民黨的毒品
◆  借鏡日本選舉結果 在野黨沒有分裂本錢
◆  悼念「銀嗓子」 姚莉經典無可取代
◆  語言是用來溝通 為什麼要全英語教學?
◆  聯合筆記/男生穿裙子礙了誰?
◆  漫畫/用嘴喊團結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男生穿裙子礙了誰?


2019-07-23 00:14 聯合報  許俊偉
「穿裙子的男孩」書影。 圖/聯經提供

去年台北市某國小因推薦學生好書,其中「穿裙子的男孩」一書,遭部分家長抗議是教孩子「變裝」,學校最後被迫將書下架。引來網友在臉書專頁聲援,另所小學男校長甚至穿裙子在校門口迎接學生,表達做為教育工作者的支持理念。
無獨有偶,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日前舉辦校慶,該校學生會推動板中男裙裙聚效應周活動邀男學生穿裙子,透過行動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一度引發熱議。
昨再傳出,該校校務會議六月進一步討論學生服儀規定,大幅鬆綁男、女生制服限制,新學年起,放寬男、女生都可穿裙上學,成了全國首例。學校強調,非鼓勵男生穿裙,只是尊重學生自主。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也說,新學期起,只要能識別是建中生,穿便服也能入校,也沒規定不能穿裙。目前還沒遇過學生穿裙上學,即使有穿,只要沒違反善良風俗,學校也不會干涉。
過去英國也曾因熱浪來襲,埃克塞特市伊斯卡學院(Isca Academy)原校規不准男生穿短褲到校,但因高溫,有卅名男學生穿著裙子上學,校方未予處分,還不排除因高溫修改校規。
不只高中,國中小的服儀也在翻轉中。教育部正研訂相關規範,保障國中學生表達意見和參與決定的權利,未來國小、國中服儀都不再是「管教」事項,學校不能以學生違反服儀規定懲處,最快一○八學年上路。
且學生得選擇制服和運動服混搭,或穿學校認可之班服、社團服裝,但重要活動如開學典禮等,學校可統一規定服裝。未來各國中應設「服裝儀容委員會」,學生自行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應占全體委員四分之一以上。
穿制服原本是學校便於管理和辨識學生的方式,大家都穿一樣,也可打破階級之分、一視同仁,也沒不好,但無形中卻也慢慢形塑出威權和刻板象徵,也少了學生自主權
在台灣社會,男生蓄長髮、女性剪短髮的情況早已隨處可見,中性打扮也不足為奇,尤其cosplay,甚至還會被視為時尚潮流;日本、南韓的很多男生,還會化妝出門。
世界早已翻轉中,沒有誰非穿甚麼不可,裙子也不是女生的專利,重點在包容性和自主性,就如同蔡英文總統曾說過:「蘇格蘭人不也穿裙子嗎?」社會應抱持更寬容態度。







川普分裂族群 台灣也要學?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翁履中/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被美國總統川普要求滾回原生國的四位民主黨新晉女眾議員召開記者會反擊。(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推特上發言,要求四位有著移民後裔身分的民主黨國會女議員滾回自己的國家,引起輿論關注,也再次挑起美國族群衝突的敏感神經。由總統帶頭引起對特定族群的偏見,當然是選舉考量,不過,民主制度真的能容忍仇恨言論?繼續被分化的民主社會,未來又要如何消弭歧見?
川普知道族群和移民話題會有爭議,可是美中貿易戰的成果不明,為了讓民眾相信美國會因為他的領導而再次偉大,他必須要順利連任;而邁向連任的第一步,就得先確立敵我關係。從川普在推特上對四位女國會議員發出充滿敵意訊息後,美國社群網路中也立刻開始流傳許多對於特定移民族群批評,來呼應川普的言論。這些批評多半認為,特定移民族群不願融入美國文化,不尊重美國價值,只想享受美國民主制度和資源,卻不懂得感激。民間對移民的對立情緒,也迫使政治人物必須選邊站。
不出意料,民主黨強烈抨擊川普,而共和黨力挺到底,雖然有少數反對川普的共和黨國會議員,但他們都是來自選情緊繃,必須爭取中間選票的地區。根據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總體支持率不僅沒有因為反移民論述下降,甚至在共和黨支持者中還呈現上漲的趨勢,超過百分之七十共和黨選民認同並且支持川普的說法。簡單來說,川普的反移民論述,已開始在支持和反對者間,做出明顯的區隔。
理論上來說,透過選舉制度,政治人物使用仇恨言論應該會被選票給淘汰;不過,這個假設必須是選民對仇恨言論有共同認知,才能成立。很明顯的,移民政策在美國並沒有共識,也因此讓川普有發揮空間從人口結構來看,拉美裔、非裔和亞裔美國人都屬少數族群,也因為有著這樣的族群分布,使得白人優先論述,被川普認為是可以操作的族群牌
少數族群的選票,當然也很重要,根據歷次選舉經驗,川普和共和黨政治人物盤算,只要美國的經濟表現穩健,讓經濟地位中上的移民族群滿意自己的生活,認為他們實現了美國夢。這些已經站穩腳步的移民,就會加入共和黨的陣營,反過來質疑新移民不夠努力,所以川普的族群牌,不僅不會流失票源,反而還吸引到許多社會經濟地位中上的移民族群,讓自己的鐵票更加穩固。
世界許多民主國家也都有領導人為了勝選,把對手貼上特定標籤,不惜分化社會來凝聚自己支持者的情況。當人民不關心政治,冷漠看待政治人物所挑起的仇恨和分化,政治人物當然就只會考慮打出最能吸票的王牌。畢竟,對政客來說,社會對立可訴諸為歷史共業,由政黨和全國一起承擔,但不能勝選卻會成為個人造業,必須自己承擔。
只能贏不能輸的壓力,讓政治人物不考慮國家分裂和社會對立的後果,川普的表現正考驗著選民的民主素養而面對類似挑戰,台灣或許可以從美國經驗,看清政治人物操弄社會對立的選舉策略,謹慎思考台灣是否真有分裂本錢








政治口水 掩蓋不了淹水事實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林茂成/大學教師(新北市)
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雨特報,台北市小巨蛋傳出積淹水,水深至小腿肚。記者邱瓊玉/攝影

台灣夏季常遭颱風侵襲,政府也編列預算做研究規畫,但是為何各地不時仍出現淹水現象,像廿二日一場大雷雨就造成台北市區多處淹水,造成居民生活不便與災損呢?
近廿多年來,台灣民主政治嚴重扭曲,為選票不擇手段,因此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之執政者,多選擇容易、快速達成與百姓眼睛看得到之表面政務,屬於下水道與區域排水系統建設和維護事項,則多半行禮如儀,未認真執行,導致各地經常可看到媒體披露,居民抱怨情景民脂民膏,筆者認為應從區域排水規畫與設施維護進行滾動式檢討
滾動式區域排水規畫檢討:面對區域環境變化與極端氣候影響,降雨超過原規畫與設計標準,各級政府即應認真執行改善。
由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報告中瞭解,從一八八○年到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約攝氏零點八五度,颱風豪雨強度也越來越強,降雨總量及短延時強降雨也越來越大,世界各國也正努力適應學習和氣候變遷共存。
水利署近卅年資料統計,台灣大約每十年增加零點九九天豪雨(日雨量大於一三○毫米)與一點三六天大豪雨(日雨量大於二百毫米),隨著豪大雨日數增加,可能會帶來許多威脅,例如地勢較低地區更易淹水、山區更易發生坍方、落石和土石流災害等;但我們有沒有認真執行滾動式排水規畫檢討,逐步編列預算更新強化區域排水系統,從歷年各地災情反應與百姓感受有極大落差,顯示各級政府仍有相當改善空間。
其次是區域排水設施維護。此算是相對單純,在既有規畫設計施工完成,進行使用與管理是否達標,全憑公務員是否依法行政,會否怠忽職守而已。
高雄市政府近日清除雨水下水道、道路側溝淤積誇張,令人瞠目結舌,顯示沒有定期清理與維護管理。按規定,政府有督導與驗收記錄,政府人員理當會同承包商進行清理檢查,與會同進入下水道逐一查察與督促,務期清理達標,方准驗收。
如今高雄市政府之狀況看,不禁要問每年政府預算編列之經費,到底花到那裡去?民脂民膏,各級監督單位,是否應該給百姓一個交代呢?








日本參院改選 公明黨…自民黨的毒品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日本國會參議院半數席次改選,安倍晉三仍無法跨過修憲門檻。(路透)

日本參議院定期改選,從七月五日開始,投了十七天,直到廿一日開票。雖然投票時間如此之長,但投票率依然其低無比。這次參議院投票率只有四十八點八%。
改選結果廿一日深夜出爐。一如預期,安倍晉三領導的「自公聯合政權創下歷史紀錄,完成同一首相執政下國會選舉六連勝眾院三次,參院三次)。不過筆者觀察,此次參院選舉結果重點在於:一、自民黨再度失去參院過半席次;二、日本聯合政治確立;三、未達三分之二修憲門檻;四、年輕世代的全面保守化;以及五、此次選舉創下戰後參院選舉的第二低投票率。
歷史轉換點的意義,需要時間沉澱,才有辦法凸顯其歷史意義一般言,愈重大轉換點,需要時間愈長。也就是說,經長達卅年的沉澱,自民黨在民國78年(一九八九年)參院選舉大敗的意義,終於清楚了起來。從那一天開始,日本複數政黨聯合執政模型即出現,至今無法解消。不管自民黨在參院是否單獨過半,日本都還是聯合政權
民國102年(二○一三年)自民黨在參院一二一個改選席次中,拿下過半六十五席,但是民國105年(一六年)卻只能拿下五十六席,不及半數。今年改選的席次增加三席成為一二四席,自民黨也只當選五十七席,連續二次未過半。所以,眼前自民黨在參院席次為一一三席,比過半少了十席(參院總席次二四五席)。
三年後的改選,總席次將增為二四八席,事實上今天已可事先斷定,就算自民黨繼續執政,也不太可能在參院取得一二四席以上的過半數席次。
這是與公明黨聯合執政必須付出的歷史代價,同時也在於參院選舉制度的複雜度。參院選制摻雜單一席次的小選區制、複數席次的中選區制(二至六席),和全國區比例代表制(席次分配門檻得票率二%)。前者,因為選舉合作使得自民黨在選區提名策略上受到極大限制;後者,則使得小黨及新興政黨的存在空間比起眾院的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要寬敞許多,也讓特定政黨的雪崩式大勝和大敗,都不容易出現。
也就是說,對於長期以執政作為存在目的,同時害怕再度失去預算編列權的自民黨而言,公明黨宛如毒品,一吃就令人上癮,難以擺脫。特別是,在投票率如此低迷的日本,鐵板一塊的宗教型政黨-公明黨的組織動員能力,實在是致命吸引力。例如,此次參院改選,公明黨在複數選區提名七人,全數當選;但是在小選區則全部「禮讓」自民黨,不提名候選人,即是明證。









借鏡日本選舉結果 在野黨沒有分裂本錢


2019-07-23 00:35 聯合報  錢念群/議題製作所共同創辦人(台北市)
曾為偶像與作家的塩村文夏,以貓掌印作為宣傳標誌搶攻愛貓選民。圖/作者提供

日本參議院選舉,仍是自民黨獨大,最主要原因,在野黨實在太疲弱。就算出現許多耳目一新面孔,也推派女性候選人、運用社群平台網路行銷,展現新興氣象:像是曾為偶像與作家的塩村文夏,不僅外貌亮眼、還以貓掌印作為宣傳標誌,強調自己養三隻貓,搶攻愛貓選民;還有曾為藝人的山本太郎,在街上表演B-Box口技配合演說等,就算行銷手法嶄新,還是無法挽回頹勢。在野黨為何墮落至此?主要原因就在於—分裂。
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前還是執政黨的民主黨,在東日本大地震時應對失策,黯然下台,原本可能在民國106年(一七年)以加入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領軍的希望之黨捲土重來,但最後是大敗,還分裂為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且部分人才被執政黨吸納:像是知名親台派、精通安保領域的長島昭久眾議員;以及曾為民主黨明日之星、前環境大臣細野豪志,都放棄長期疲弱的在野黨,計畫加入自民黨。再加上日韓貿易戰火熱,採取強硬作風的自民黨,贏得國人支持。
觀察此次日本參議院選舉,外界認為執政黨在內政議題空戰上破綻百出,如修憲法第九條、年金及消費稅調漲等。對在野黨來說,都是極具攻防空間議題,加上安倍內閣失言、醜聞不斷;最後自民黨仍能大獲全勝,在野黨國民黨與立民黨加起來總席次不過五十三席,連自民黨一黨席次一一二席的半數都不到。
主要問題還是在野黨四分五裂、自廢武功。在野黨不斷分裂、更改政黨名,首相安倍不只一次故意在公開演說中說錯在野黨的名字,嘲笑在野黨太常改名字,讓他記不得;而在野黨不同陣營的人分崩離析,只想著自身利益,無法集中火力,也讓選民觀感不佳,在與自民黨相互比較起來,就算對安倍政府不滿意,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對照台灣政局,國民黨目前態勢,非常值得借鏡日本選舉結果,若想避免執政黨一黨獨大、真正制衡執政黨,在野黨恐怕沒有分裂的本錢。









悼念「銀嗓子」 姚莉經典無可取代


2019-07-23 00:51 聯合報  胡又天/作家、歌詞研究者(台北市)
2012年姚莉(左)出席「點燈」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29年(一九四○年)代天后「銀嗓子姚莉過世了。她一生謹守本分,晚年也過得平靜,可謂福壽全歸。七、八年前我在香港時曾經輾轉要到她的電話,去電表示想要採訪,她和藹而沉緩地拒絕,我只有為打擾到她而致歉。
回顧姚莉的生平,你會發覺她符合我們對「窮人上進翻身,知福惜福感恩」的想像:幼年家境貧寒,十三歲偶然跟舅舅上電台表演,與哥哥姚敏一起進入流行歌曲產業,做了電台主持人和歌手。姚莉剛開始是模仿周璇,一炮而紅的〈玫瑰玫瑰我愛你〉即可見周璇影子;可貴的是,這點成功並沒有使姚莉患上「大頭症」,她勤勉學習、多方觀摩,逐漸發展出自己樸實不炫技的歌唱風格。
為人處世方面,姚莉也不沾染八卦、不多碰政治。如果將三○、四○年代「上海時代曲」看作一台大戲,姚莉就是裡面象徵穩定、知足、謙虛這些傳統美德的配角她歌藝上成就,就是使聽者能夠悅耳而得到寬慰
姚莉活躍時代,大多數民眾和海外僑胞都還在貧困苦難中,詞人在歌曲中也調和著傳統道德和新時尚,而姚莉是最能體現這些理念的歌星,陪伴千家萬戶度過離亂歲月。
六○和七○年代後經濟起飛,新一代青年開始思變,便是姚莉那輩人淡出的時候。再至八○、九○年代,代表保守的《群星會》之類歌唱節目,和鄧麗君等傳承老歌的歌星,也相繼成為過去,演藝圈、媒體及獨立樂壇皆不太會再把忠厚老實的人捧為明星了。
我們一直不缺忠厚而善歌的人,例如學校和社區裡的音樂老師,然而她們不可能再像姚莉般,在歌唱人生中融化那跌宕起伏的大時代。所以,姚莉的歌曲,和她的經典地位,在可見的未來,仍將無可取代。









語言是用來溝通 為什麼要全英語教學?


2019-07-23 00:50 聯合報  曾富美/教(苗栗市)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全英語授課,引發教育界質疑。圖/國發會提供

廿二日聯合報報導,政府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因找不到雙語教授培訓師資而卡卡;讓我想起,十年前跟團到尼泊爾旅遊,有位團員讚歎,人家小孩英語講得這麼好,我們學了十幾年英文卻講不出一句,教育真失敗。我當下便對她說:他們小孩為了與觀光客交流,當然會幾句英語,我們生活不依賴英語,所以很少使用進而不敢用,並不是教育失敗。後來逛一些商店,我就用破英文與店家對話,講錯也沒關係,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因此要問教育部,為何要用英語教中小學生數學、生物、社會?
語言與文字是溝通的工具,溝通的重點在內容,除了中文,中小學學生還要學客語台語原住民語東南亞語、英語,他們要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與什麼人交流溝通?如果我們大人都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如何叫學生好好學習這些語言呢?
我有好些個學生因迷韓劇而自學韓文,因迷日本動漫而自學日文,因喜歡程式設計而學英文。所以有沒有雙語師資與教材,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在資訊爆炸時代,引導孩子探索各種事物保有好奇心,練習多元與深度思考,培養扎實的科學與人文基礎能力。教育資源要用在以中文好好培養這些能力,不要貪心想把所有的東西一次教會,徒增師生困擾。
教改多年,到底國力提升還是下降呢?很多政策推行時,是否收集足夠的資料,深刻地問過,為什麼要這麼做?能達到什麼目的?還是勞民傷財,傷害一代代教改白老鼠,年少的學習歲月不可能重來,要好好想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