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王正方/你們又不是活不下去!

.王正方/你們又不是活不下去!
.王健壯/蔡政府仍有動員戡亂思維
.洪蘭/抱怨不是紓壓,是地雷
.方祖涵/用榮耀分享的信仰
.馬凱/薪資停滯 誰是罪魁禍首?
.林中斌/新雙城記
.葉銀華/該如何定位長庚醫院?









王正方/你們又不是活不下去!


2017-07-17 02:34 聯合報  王正方


沸騰多時爭論不休的年金改革通過了,條例嚴厲苛刻。官方發表談話,其中有警句:「為國庫省下一兆四千億元」、「沒有人會因為改革而活不下去」、「這是一個政府付得起,退休領得到,現在領得到,未來也領得到的永續年金制度」等。
所謂「省下一兆四千億元」,居功的意味甚濃。但這個說法偏離了事實真相,實際情況:歷任政府對退休軍公教人員所做的退休承諾,沒有徵得每位債權人的同意,便強行實施「多欠少還」。為政者以強凌弱,大砍退休俸,是典型的「霸凌(bully)」!能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嗎?門兒都沒有!因為年金改革法案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賴債」合法化了。
所謂為國庫省下的錢,原本是付給退休軍公教人員的一部分退休俸,被硬行挖過來。軍公教退休金的累積,是從他們每月薪水中扣出來一些,交給政府投資生財,結果理財不善,反過頭來責怪退休者領得太多,動搖國本。十分說不過去。
軍公教退休人員約卅多萬人,算是台灣人口中的少數,但用「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來削減他們的退休俸,並不符合民主精神。民主基本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少數人的意見應予以尊重,少數人的權益應獲得保障。
數年前苗栗縣政府把一個「釘子戶」藥房拆掉,各方譴責,新政權上任後要在原地將這個藥房重建起來,恢復了「釘子戶」。卅多萬軍公教退休者的基本權益卻可以不必理會?在歐美的民主司法體系中,可曾有這樣的先例?標榜多年的「轉型正義」,實施起來就因人而異了。
部長級以上的退休公務員,支領的退休金不少,新法案對高官手下留情。絕大多數的一般軍公教退休人員,每月領到的退休金很有限,新法案實施後收入減少,生活面臨撙節度日捉襟見肘的窘境,加上退休者的年事偏高,多數已不具生產能力,晚景堪慮。
「沒有人會因為改革而活不下去。」這句話有譴責意味,也帶有幾分侮辱性。像是某個電影裡地主訓斥農奴的台詞:「沒有打沒有罵你們,還有吃有喝的,你們會活不下去嗎?還要抱怨。」
退休軍公教人員都曾忠心耿耿為政府服務,篤信為政者說話算話,相信將來的退休金會如數照規定支付。歷屆政府揮霍浪費以致國庫空虛,又生財無計,就把責任推給軍公教退休者,砍他們賴以度日的生活費。欺壓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勢族群、老人,更以此為政績,一連串的作法不是很妥當。而且從「你們又不是活不下去」的語氣中,覺察不出來有任何「苦民所苦」的同理心或同情心。
「以後的退休制度,政府付得起,退休領得到,現在領得到,未來也領得到的永續年金制度」?專家們對此有異議;指這個年金改革,卅年後會破產。台灣智庫六月三十日公布了對年金改革看法的民調結果:廿到廿九歲的年輕族群,滿意年金改革的有百分之卅五點三,不滿意年金改革的高達百分之五十六點六。因為他們都清楚,新制度「多繳少領」,卅年後面臨退休,還是有可能無退休金可拿。到時候找誰去算帳?接近六成年輕人反對年金改革,不意外。
(作者為電影導演)

經濟/地下工廠大火 燒出經濟病灶

.聯合報社論..前瞻建設的中心思維何在?
.聯合報黑白集.割稻尾者的願望
.經濟日報社論.地下工廠大火 燒出經濟病灶









經濟/地下工廠大火 燒出經濟病灶


2017-07-17 02: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屏東鳳榮塑膠棧板公司日前發生大火災,事後它「被發現」是一家營運已超過30年,卻沒有任何工商登記的地下非法工廠。這個事件媒體多將之作為個案處理,很可能數日後就被淡忘。但這場大火也燒出了台灣經濟的根本性問題,值得各界嚴肅以對。
先由表象問題來看,台灣地下違章工廠的存在為時已久、為數頗多,已是眾所皆知,只是歷任政府從不願認真面對處理。以鳳榮為例,工廠廣達3,000坪,又不似通緝犯會四處流竄,竟然可以屹立30年。而屏東縣政府一句「查報疏漏」難道就可免責?縣府另稱將對業者「從重裁罰」:依空汙法裁罰10至100萬元、依工廠管理辦法、區域計畫法等對非法設廠部分行政罰鍰6萬至30萬元。此一裁罰之輕重,人民自有公斷,重要的是,屏東縣政府是否自此努力查報地下工廠並比照「從重裁罰」?其他各縣市是否依然無動於衷,不出事就不查報不裁罰?
更重要的是,地下工廠反映了台灣經濟的特徵或病徵。我們很難想像在先進國家中,會有像台灣這麼多地下工廠明目張膽存在,而要取締處理地下工廠何其容易,只要斷水斷電即可,但自中央到地方政府,卻長年漠視、默許其存在—中央政府對地下工廠向來沒有具體明確的處理政策,即使是否要就地合法,至今仍莫衷一是;地方政府也多因考量人情、選票、特殊利益、社會安定等各種因素,寧可模糊以對。
地下工廠之所以為地下,自有其不宜、不該在此位址從事生產的理由。因此地下工廠的存在當然就是便宜行事,不願到合法工業區設廠,試圖節省成本。這對合法到工業區設廠、接受法令規範的廠商而言,情何以堪。地下工廠的存在十足反映了台灣廠商慣於藉降低成本來獲得競爭力的特性。這種特性其實與層出不窮的偷排廢氣廢水、非法壓低薪資、劣油混充好油等事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此外,地下工廠的氾濫也與台灣的產業結構有關。台灣目前已少有下游最終產品的生產,廠商多屬供應鏈的中上游,很少直接面對消費者,也就沒有經營品牌或商譽的迫切性,這更加大了廠商無所不用其極地降低成本的誘因,即使非法也無妨,加上政府的默許,地下工廠如何能不像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事實上,台灣有些地下工廠也生產出不錯的產品,對國家的出口、產值、就業有所貢獻,甚至得到政府要員的嘉許、表揚,這或許也是政府遲疑而不敢對地下工廠動手的原因之一。然而,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無論要追求品牌建立或是提高品質以建立產品的關鍵性,都必須一如先進國家的廠商般注重細節、符合國內外法律規範,沒有便宜行事的空間。如果從政府到民間,還是因循苟且地依賴舊有模式來獲取所謂「競爭力」,這樣的國家長期而言反而是很難建立真正的競爭力的。
我們很難想像先進國家會存在為數眾多的地下工廠,也難想像這些國家的高品質產品會產自地下工廠。正因如此,台灣氾濫存在的地下工廠正顯示了某種貪圖小利、忽視規矩的社會特質。這種特質,既反映在生活中的任意違規停車或不禮讓行人,也反映在生產活動中的非法排汙排廢。地下工廠雖看似最不影響一般人的生活,長期而言,卻是影響產業升級轉型、拖累經濟進步最巨大的因素。
如果政府還有把國家建設偉大的理想,也對Made in Taiwan的國家產品形象有所堅持,就不能在一面高喊工業必須進化到4.0之餘,一面繼續容忍與漠視地下工廠的存在。屏東大火燒出的問題,不只是公共安全與健康危害,更燒出了台灣經濟的病態。正如蔡總統在去年就職演說中明確宣示的,台灣未來的經濟活動必須重視永續發展,我們期待政府自此嚴肅面對地下工廠,提出明確的解決之道。

聯合/割稻尾者的願望


2017-07-17 02: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表示,希望有一天,台灣的所有政黨,都能站在以台灣主體性的立場,思考國家的未來,「終結藍綠惡鬥」。圖為蔡總統宣傳「解嚴30」活動。 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慶祝解嚴卅年,高呼解嚴絕非蔣經國的恩賜,應把勳章還給人民云云;蔡總統也發文,「向台灣人民致敬」。話說得漂亮,但如果這麼珍惜民主、尊重人民,蔡政府發動上千警力去對付區區卅個人的陳抗,不覺得汗顏嗎?
從民進黨的慶祝作風看,不僅把解嚴直接當成了「本黨」勛績,甚至不容許他人持不同的看法;這就是綠營「黨天下」的民主風範。事實上,這些大吹大擂的人,均未曾有過實際對抗戒嚴體制的經驗,對解嚴的意義也不十分了然,卻以當權之姿在那裡大發宏論,儼然就是割了稻尾還賣乖。
蔡英文期待「終結藍綠惡鬥」的談話,則簡直像一篇反共八股。她身為總統,一年多來,從未曾徵詢任何在野黨或中間人士的意見,甚至從未在決策上釋出任何有助平息藍綠之爭的善意,卻不斷地將國家公器轉變成綠色陣地。就在這兩天,海基會董事正全面加速綠化。一個總統,眼中只有民進黨的好惡,決策只問綠營的利益,她自己就是藍綠惡鬥的黑手,其「終結惡鬥」的期待要說給誰聽?
以民進黨之工於把歷史偷天換日,連國父、蔣介石、開羅宣言都可以變不見了,要讓蔣經國從解嚴史消失,當然不難。問題是,蔣經國的十大建設,是蔡英文的前瞻建設所能比擬的嗎?蔣家父子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心志,是蔡政府以一例一休摧殘經濟所能比的嗎?蔣經國解嚴並開放探親,又是供蔡英文揮霍的嗎?

聯合/前瞻建設的中心思維何在?


2017-07-17 02: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上不了台報告答詢,行政院長林全率相關部會首長,在行政院向媒體說明前瞻計畫。記者林俊良/攝影



行政院編列的前瞻建設第一期一○八九億特別預算,雖然由民進黨團在立院臨時會強行付委,但閣揆林全迄今無法上台報告。究其原因,說穿了就是行政院橫柴入灶,太過鴨霸。前瞻大戰首部曲,林全打的是「頭過身就過」的如意算盤,企圖先把建設推上路再說,但人民對「前瞻在哪裡」的追問卻仍源源不絕而來。
柯文哲引述證嚴法語批評前瞻,「走錯誤的路,即使走得快也不會到」,此話一語中的。民進黨團將第一期預算直接付委,意圖靠人數優勢強渡關山;然而,前瞻計畫粗糙、悖離現實、決策蠻橫的根本問題若不解決,結果就是後患無窮。米缸已經見底的台灣,向未來大筆舉債,將留給下一代可怕的債務和無盡的蚊子建設。
即使看不懂預算書的小老百姓,也看得出這次的前瞻建設許多是草包計畫。原因是,近二、三十年來,這類分贓式鯨吞蠶食的草率建設事例太多了,最後弄到空留廢墟,人們看夠了!以第一期預算最多的「城鄉建設」為例,其中計畫新建至少四萬個停車位;但林全難道不知道,當年「一鄉鎮一停車場」計畫,一口氣在全台蓋了三○八座停車場,如今許多都在養蚊子嗎?行政院「活化閒置公共設施專案小組」每季的檢討,出現頻率最高的案子正是蚊子停車場,幕僚作業不知道嗎?
許多質疑,均指向第一期特別預算的矛盾。例如,「軌道建設」編列了一七○億的「規劃費」,亦即,有不少新興軌道建設從未做過規劃或可行性評估,即大剌剌納入前瞻建設計畫。尤其矛盾的是,軌道建設是以公共運輸為著眼,要推動運輸網路往公共運輸系統發展;但與此同時,前瞻卻又要蓋四萬個停車位,目的卻著眼於私人運具的汽車停車。如此忽左忽右,交通規劃的中心思想何在?此外,前瞻一期建設中還有一千公里的「道路更新」的計畫,這分明屬於常態施政範圍,卻穿上特別預算的外衣討錢;這顯然是騙取預算的「障眼法」,有何前瞻可言?
再看,前瞻一期要完成四十個中小型城鎮的「城鎮之心」發展,這其實是實施十多年的「城鄉新風貌」計畫的鬼魅版,只是化妝後重新登場。然而,十幾年的時光變化,台灣的城鄉發展面貌已有極大的變化。在六都成立後,台灣人口分布愈發「城市化」,居民往六都集中的趨勢難以抑制。目前,台灣一半人口居住在桃園以北,台中市人口也迅速膨脹;但同一時間,台灣有近八千個村人口嚴重外移,有些萎縮到幾近滅村。可見,如何讓人口達到合理配置,需要從各種經、社條件的提升下手,並不是靠著城鄉「美化」之類的硬體工程即可達成。
例如,以人口密度而言,台北市每平方公里高達九九二九人,這還只是設籍人口,而不是實際居住人口;但台東縣竟只有區區六十三人,還不包括設籍卻在外地生活者在內。台北市每人分配的公共設施面積僅二十七平方公尺,遠低於全台平均的四十九平方公尺;然而,台東因人口外移,享受公共設施的面積比北市大了不知多少倍。要平衡城鄉,「城鎮之心」計畫能發揮什麼作用?
前瞻計畫如果要如蔡英文所說「奠定台灣未來三十年的發展根基」,必須提出更嚴謹的中心思想和科學論據,人們才知道政府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且看臨時加進去的食安、少子化、青年就業等項目,處處是敷衍了事,似乎只是為了堵在野黨之口而設,撒錢不需經大腦。以「少子化」項目為例,行政院編列了兩億元的嬰兒「尿布費」和宣傳費,但用在加強社區公托的經費,竟只有一點八億元。想用尿布費解決少子化,蔡政府似連年輕世代為何「不想生」都不知道吧!
以前瞻特別預算之粗糙,如果立院臨時會要強行過關,勢必是一場災難。

【重磅快評】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重磅快評】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即時短評】重視文創 政府就別把建築當名牌包
.【即時短評】許淑華一巴掌揮出鬥志 國民黨還能鬥智?
.【即時短評】長庚事件是醫療崩壞第一場土石流?
.【重磅快評】劉曉波走入歷史 預示了東方的黎明!








【重磅快評】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2017-07-17 10:52 聯合報  主筆室

楊翠是作家楊逵最鍾愛的孫女。本報資料照片/記者許正宏攝影



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擔任今年指考閱卷人,她發文憂心作文考試談「國際人才流動」,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作為反面論述材料、沒舉出實際論據就大談「亡國論」。不過審視其相關論述,卻也不免讓人憂心,會否一個長期不服從當權者的家族的不服從之路,竟然就此轉為服從了?

楊翠是作家楊逵最鍾愛的孫女。楊逵早在赴日求學期間即參加勞工運動、政冶運動,1927年返台又參加農民及社會運動,並因此被日本殖民政府逮捕,出入牢獄達十次之多。
二戰後楊逵又因二二八事件被國民政府逮捕並判死刑,槍決前一天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撿回一命;爾後又因扛起同儕起草「和平宣言」相關罪責,被軍法判刑入獄。
觀察楊逵的一生,可說始終站在勞動、農民弱勢一方反抗統治者威權壓迫的制高點,說他是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未免也層次太低。
楊翠承繼其祖父志業致力台灣文學創作,並於三年多前太陽花運動時聲援率眾闖入行政院的兒子魏揚;母子倆後來參加相關演說,主辦單位的廣告詞是:一個與台灣民主發展緊密連結的家族…,「不信春光關得住,毅耘台灣一世情」…一個家族的不服從之路,讀之令人動容。
然則,看著楊翠批評學生認為台灣鎖國卻未提出有效論證,並指這種概念式的負面語言、唱衰,絕不是「批判精神」的貼文,卻不禁讓人質疑,難道這個家族的精神已產生了質變?
且看這一段文字:中國對言論的控管,對人權的踐踏,那是世界知名的,而中國對台灣,更從不曾停止吞併的威嚇。中國對「兩岸服貿」的心機,與他長期以來對台灣主權的抹消,是一致的,如果真的開放出版通路,那中國也不必武戰了,只要輕鬆文統,就把台灣一口口吞食乾淨。
類似這種概念式的負面語言、唱衰,動不動就說台灣要被併吞的言論,不知凡幾,而這段引自「楊翠:開花放火──『太陽花革命』的幾個觀察」一文中的話語還算是溫和的哩;豈不見前副總統呂秀蓮上個月於巴拿馬與我斷交時才說: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都跟台灣說再見,國家有亡國的危機?難道這又竟是我這麼說可以、別人不行的雙重標準又一鮮例?
何況,作文畢竟不是研究論文、是幾十分鐘的驟死賽,台灣鎖國、故步自封等,不正是多數人的「共識」?更且,楊翠的貼文也沒有提出憑據說明考生的論點那裡錯了,而她可是有充分的時間去尋找證據的閱卷者!
楊逵家族反抗當權者的精神是崇高的,選擇性的反抗或髮夾彎式的文風轉變,才是讓人不齒的。台灣究竟是否走向鎖國、或會否因鎖國而亡國,本就是嚴肅話題,此刻拿來當指考作文題目也實在太容易淪為意識形態篩選決定論的祭品,而楊翠,恰恰正是祭司的代表呀。


【即時短評】重視文創 政府就別把建築當名牌包


2017-07-17 00:58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台灣近年大量舉辦國際競圖,圖為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國家歌劇院。記者陳宛茜/攝影



上周,台中市政府一件國際競圖標案「智慧營運中心」,規定台灣建築師沒有單獨投標資格、必須和國外建築師合作。此一歧視條款惹火建築界,多位建築師連署、發律師函要求更正。最後台中市政府緊急更改標案,讓國內建築師取得獨立投標資格。
談到這件建築界的「國恥」,國家文藝獎得主、建築師姚仁喜想起一件小故事。數年前,他參加哥本哈根一件國際競圖落選,發現前五名都是丹麥本地建築師。他不服氣,親自去了一趟哥本哈根,發現這座「世界最幸福國家」的首都,找不到一件國際牌建築,卻洋溢從容自信的美感。他深受啟發:「丹麥人不需要用國際名牌建築,掩蓋自己的不足。」
1997年,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受邀為西班牙畢爾包設計古根漢美術館。這座雕塑般的建築讓沒落的工業舊城一夕爆紅,正式開啟明星建築師時代。多少城市的領導者想追隨畢爾包,憑藉國際建築大師的前衛話題作,讓腳下土地鹹魚翻生、一步登天。
人們只看到古根漢「捧紅」了畢爾包,卻沒注意整座城市花了幾十年時間,才讓城市的內在符合外在的「轉型」。
這些年,台灣政府沉迷於「畢爾包神話」,14年舉行32場公共建築國際競圖、邀來幾十位國際建築師為台灣打造前衛建築。我們以為,買國際牌建築就像買名牌包,想用渾身名牌,掩飾台灣在國際社會日漸邊緣化的處境。
我們甚至沒注意到,這股「國際名牌建築風」已退燒。這幾年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獎者不是法蘭克‧蓋瑞之流的國際大咖,而是堅持默默耕耘本土建築的在地建築師。「愈本土、愈國際」,才是最新的建築潮流。
台灣政府總說要鼓勵台灣文創,卻往往只懂得引進國外創意作品,製造轉瞬即逝的煙火效應,比方荷蘭的黃色小鴨。
台灣政府總說要用「文創」讓台灣的產業升級、警告產業不要停留在「代工」階段。但在這14年的國際牌建築風潮中,是政府把台灣建築師貶為「監造」、從設計者矮化為「代工」。
建築不是名牌包,城市也別妄想靠一件國際牌作品迅速升級。建築是從土壤中長出的文化,傳達一個城市的自信。
建築就是文化。台灣根本不需要倚賴外國名牌建築師、也不必費力培養可以送到國外的名牌建築師。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個自信自在的本地建築師,就像最幸福國家丹麥的建築師,在自己的土地上,專注打造自己的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