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重磅快評】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重磅快評】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即時短評】重視文創 政府就別把建築當名牌包
.【即時短評】許淑華一巴掌揮出鬥志 國民黨還能鬥智?
.【即時短評】長庚事件是醫療崩壞第一場土石流?
.【重磅快評】劉曉波走入歷史 預示了東方的黎明!








【重磅快評】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2017-07-17 10:52 聯合報  主筆室

楊翠是作家楊逵最鍾愛的孫女。本報資料照片/記者許正宏攝影



東華大學教授楊翠擔任今年指考閱卷人,她發文憂心作文考試談「國際人才流動」,有9成考生都以台灣作為反面論述材料、沒舉出實際論據就大談「亡國論」。不過審視其相關論述,卻也不免讓人憂心,會否一個長期不服從當權者的家族的不服從之路,竟然就此轉為服從了?

楊翠是作家楊逵最鍾愛的孫女。楊逵早在赴日求學期間即參加勞工運動、政冶運動,1927年返台又參加農民及社會運動,並因此被日本殖民政府逮捕,出入牢獄達十次之多。
二戰後楊逵又因二二八事件被國民政府逮捕並判死刑,槍決前一天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撿回一命;爾後又因扛起同儕起草「和平宣言」相關罪責,被軍法判刑入獄。
觀察楊逵的一生,可說始終站在勞動、農民弱勢一方反抗統治者威權壓迫的制高點,說他是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未免也層次太低。
楊翠承繼其祖父志業致力台灣文學創作,並於三年多前太陽花運動時聲援率眾闖入行政院的兒子魏揚;母子倆後來參加相關演說,主辦單位的廣告詞是:一個與台灣民主發展緊密連結的家族…,「不信春光關得住,毅耘台灣一世情」…一個家族的不服從之路,讀之令人動容。
然則,看著楊翠批評學生認為台灣鎖國卻未提出有效論證,並指這種概念式的負面語言、唱衰,絕不是「批判精神」的貼文,卻不禁讓人質疑,難道這個家族的精神已產生了質變?
且看這一段文字:中國對言論的控管,對人權的踐踏,那是世界知名的,而中國對台灣,更從不曾停止吞併的威嚇。中國對「兩岸服貿」的心機,與他長期以來對台灣主權的抹消,是一致的,如果真的開放出版通路,那中國也不必武戰了,只要輕鬆文統,就把台灣一口口吞食乾淨。
類似這種概念式的負面語言、唱衰,動不動就說台灣要被併吞的言論,不知凡幾,而這段引自「楊翠:開花放火──『太陽花革命』的幾個觀察」一文中的話語還算是溫和的哩;豈不見前副總統呂秀蓮上個月於巴拿馬與我斷交時才說: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都跟台灣說再見,國家有亡國的危機?難道這又竟是我這麼說可以、別人不行的雙重標準又一鮮例?
何況,作文畢竟不是研究論文、是幾十分鐘的驟死賽,台灣鎖國、故步自封等,不正是多數人的「共識」?更且,楊翠的貼文也沒有提出憑據說明考生的論點那裡錯了,而她可是有充分的時間去尋找證據的閱卷者!
楊逵家族反抗當權者的精神是崇高的,選擇性的反抗或髮夾彎式的文風轉變,才是讓人不齒的。台灣究竟是否走向鎖國、或會否因鎖國而亡國,本就是嚴肅話題,此刻拿來當指考作文題目也實在太容易淪為意識形態篩選決定論的祭品,而楊翠,恰恰正是祭司的代表呀。


【即時短評】重視文創 政府就別把建築當名牌包


2017-07-17 00:58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台灣近年大量舉辦國際競圖,圖為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國家歌劇院。記者陳宛茜/攝影



上周,台中市政府一件國際競圖標案「智慧營運中心」,規定台灣建築師沒有單獨投標資格、必須和國外建築師合作。此一歧視條款惹火建築界,多位建築師連署、發律師函要求更正。最後台中市政府緊急更改標案,讓國內建築師取得獨立投標資格。
談到這件建築界的「國恥」,國家文藝獎得主、建築師姚仁喜想起一件小故事。數年前,他參加哥本哈根一件國際競圖落選,發現前五名都是丹麥本地建築師。他不服氣,親自去了一趟哥本哈根,發現這座「世界最幸福國家」的首都,找不到一件國際牌建築,卻洋溢從容自信的美感。他深受啟發:「丹麥人不需要用國際名牌建築,掩蓋自己的不足。」
1997年,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受邀為西班牙畢爾包設計古根漢美術館。這座雕塑般的建築讓沒落的工業舊城一夕爆紅,正式開啟明星建築師時代。多少城市的領導者想追隨畢爾包,憑藉國際建築大師的前衛話題作,讓腳下土地鹹魚翻生、一步登天。
人們只看到古根漢「捧紅」了畢爾包,卻沒注意整座城市花了幾十年時間,才讓城市的內在符合外在的「轉型」。
這些年,台灣政府沉迷於「畢爾包神話」,14年舉行32場公共建築國際競圖、邀來幾十位國際建築師為台灣打造前衛建築。我們以為,買國際牌建築就像買名牌包,想用渾身名牌,掩飾台灣在國際社會日漸邊緣化的處境。
我們甚至沒注意到,這股「國際名牌建築風」已退燒。這幾年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得獎者不是法蘭克‧蓋瑞之流的國際大咖,而是堅持默默耕耘本土建築的在地建築師。「愈本土、愈國際」,才是最新的建築潮流。
台灣政府總說要鼓勵台灣文創,卻往往只懂得引進國外創意作品,製造轉瞬即逝的煙火效應,比方荷蘭的黃色小鴨。
台灣政府總說要用「文創」讓台灣的產業升級、警告產業不要停留在「代工」階段。但在這14年的國際牌建築風潮中,是政府把台灣建築師貶為「監造」、從設計者矮化為「代工」。
建築不是名牌包,城市也別妄想靠一件國際牌作品迅速升級。建築是從土壤中長出的文化,傳達一個城市的自信。
建築就是文化。台灣根本不需要倚賴外國名牌建築師、也不必費力培養可以送到國外的名牌建築師。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個自信自在的本地建築師,就像最幸福國家丹麥的建築師,在自己的土地上,專注打造自己的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