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設碳交易平台時機成熟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抗中保台」成篩劑,民進黨不堪現形
◆  聯合報黑白集/「死亡之握」的背後幽靈
◆  經濟日報社論/設碳交易平台時機成熟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設碳交易平台時機成熟了嗎?


2022-11-20 03:13  經濟日報/ 社論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近日在埃及舉行。為了達成上次大會所揭櫫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我國已計劃從2024年起,對排碳大戶收取碳費。記者黃仲裕/攝影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近日在埃及舉行。為了達成上次大會所揭櫫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我國已計劃從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起,對排碳大戶收取碳費。環保署表示,有了碳定價,減碳廠商可以估計碳的價值,因而可以建立交易平台。不過,環保署也認為,不希望碳交易成為一個金融商品,以免價格被炒高,讓有需求的產業買不起。

環保署認為碳費要先行於碳交易平台,以及碳交易可能成為炒作平台的說法是否具說服力,可從歷史經驗檢證。

歐盟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開始建立碳交易平台,其後美國、韓國,以及最近中國大陸等也都跟進,使得全球目前已有30個碳交易平台。在建立平台時,通常一國先依各時期的減碳目標進行總量管制。例如,歐盟規劃民國九十四-一一九年(2005到2030年)為四個時期,而相較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的碳排放量,每個時期依序要減少8%、8%、20%及55%。之後會把總量管制目標規劃成各廠商可以免費獲得的「排放許可」;若排放量超過許可數量,就必須減少排放,或向有剩餘排放許可者購買。

早在碳交易平台建立之前, 歐盟各國已開始徵收汙染費。在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皮古認為,廠商排放汙染,對社會製造外部成本。因此,政府必須課徵汙染費,以減少廠商的汙染排放。課徵汙染費,政府不但可獲得財政收入,也可省去調查廠商汙染排放量的行政成本。這是因為在各種汙染物排放許可交易平台出現之前,政府通常根據廠商使用的油、電、原材料或產品等較容易取得資訊的商品,做為課徵汙染費的基礎。這也意味著,政府課徵汙染費只能確定汙染量會減少,但無法確知減少的幅度。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政府已可透過碳盤查,明瞭廠商生產過程直接及間接的排碳量。我國自民國一O五年(2016年)起,對每年化石燃料燃燒直接排放溫室氣體25,000公噸以上的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等287家企業進行碳盤查。

由於這些企業的排碳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七成八,因而透過對其課徵碳費,可以了解減碳的確切效果。相對地,透過碳排放許可機制,可以得知在某個減碳數量下,廠商願意支付的碳費。因此,不論是課徵碳費或建立碳交易平台,對達成減碳目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 碳平台交易曾出現下列二個問題。首先,曾有一些集團在歐盟的碳交易平台,透過國境內交易須繳交增值稅,而國境外交易不須繳交的差異進行套利。然而,未來在我國碳交易平台進行買賣的廠商,都在國境內交易,因而不會出現此問題。

其次,在中國大陸曾出現廠商數據造假的問題。不過,我國已對排碳大戶進行多年碳盤查,因而不會受此問題困擾。

我國若以碳交易平台取代碳費徵收,除無法獲得財政收入外,也面臨如何設定總量管制目標的問題。我國在民國一O八年(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為2.87億噸。若管制目標只按此排放量往下微調,則會類似目前中國大陸的平台,出現交易清淡且每噸碳權只有8美元的情況。反之,若管制目標按現有碳排放量,直線遞減到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為零,則每噸價格應會超過100、200美元。此時,交易會較熱絡,但廠商會面臨減產以及生產成本過高,以致喪失國際競爭力的問題。

目前我國仍處於抗通膨時期,因而為達長期減碳目標而令通膨惡化,無論就政、經角度而言,都不足取。因此,可先對排碳大戶課徵碳費,而其費率可介於日本及新加坡每噸3、4美元的低標,以及韓國碳交易平台所出現每噸30美元的高標之間。其後再針對排碳中、小戶,採簡易課徵碳費方式。最後,再檢討是否有必要成立,以排碳大戶為主體的碳交易平台。如此循序漸進,或許較具體可行。












聯合報黑白集/「死亡之握」的背後幽靈


2022-11-20 05:35  聯合報/ 黑白集
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日前與館長陳之漢直播互動,笑稱可能自己當年握過前總統馬英九的「死亡之握」,所以如今政治生涯才那麼可怕。圖/取自館長YouTube直播



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開了前總統馬英九「死亡之握」的冷笑話惹議緊急鞠躬道歉。雖然馬英九不計較,只說事情已經解決了;但高虹安前有綠營追擊,後有藍營怒火,這場風城選戰沒有什麼「死亡之握」,只有自己挖掘的「死亡陷阱」。

有人認為,高虹安莫名牽拖馬英九,其實只是想藉此說出「國中時有得市長獎」;換言之,還是「戰學歷」。但如果馬英九之握真有什麼魔力,恐怕會讓更多人羨慕,因為高虹安從北一女、師大、台大到美國博士,甚至得到郭台銘推薦順利成為立法委員,應該也都是拜馬英九這一握之賜了。

其實只要稍具理性判斷就知道,真正可怕的,那裡是莫須有的「死亡之握」,而是製造死亡之握咒語背後政治幽靈;那才是將正常握手與個別事件進行惡意串連進而無限放大渲染成為洗腦武器幕後黑手

高虹安參選以來,從戰學歷、貶對手,到說不清的助理費爭議,那一場風暴不是自己挖出的陷阱?她卻說國中時曾跟馬英九握手,如今政治生涯才那麼可怕,不論是牽拖或自嘲,都很不得體,並且不免讓人質疑,莫非高虹安也如一眾塔綠班,被這些拙劣而廉價政治操弄法術所蠱惑

高虹安想要追回被她推走的藍營選票,還要先繞過自己挖出來的陷阱。













聯合報社論/「抗中保台」成篩劑,民進黨不堪現形


2022-11-20 05:35  聯合報/ 社論
蔡英文總統積極推動「台灣國慶日」(Taiwan National Day),到處宣揚「抗中保台」增強反中力道,招致許多反彈。記者黃仲裕/攝影



當蔡英文總統在美國「為自由而奮鬥研討會上,控訴「來自威權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益升高的威脅」時,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才結束互畫紅線的會面。於是,當拜登竟為習近平背書「不認為中方有任何立即侵略台灣的企圖」時,蔡英文高喊「抗中保台」的選舉動員,更像拳打棉花般無力。弔詭的是,「抗中保台」反而成為檢測民進黨抗中 DNA 的篩劑,讓民進黨候選人紛紛不堪現形。

蔡英文大力揮舞著「抗中保台」旗幟,一方面抹紅在野黨,另一方面號召綠色基本盤歸隊。但民進黨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卻被爆早就以中國台灣籍和大陸國企做生意;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也被揭露曾在就任衛福部長前一個月,到大陸談醫療合作交流。不過,鄭運鵬風輕雲淡,說那是「人生經歷」;陳時中境界更高,說那是「社會服務」。

其實,經貿往來應該正面看待,醫療合作更應積極鼓勵。但如果不是身在綠營,鄭運鵬的「人生經歷」就會被打成「賣台經歷」,陳時中的「社會服務」也會被貶為「向流氓奉茶」。「不要打擊學術單位」,誰聽得出是曾抹紅清大的民進黨說的?「不必凡事對抗」,誰想得到是逢中必反的陳時中講的?民進黨的雙標,不但是「綠能你不能」;鄭運鵬大賺人民幣,也扯落蔡英文「抗中保台」的旗幡;自稱有「抗中保台 DNA」的陳時中,更讓人懷疑如果不是人格分裂,就是睜眼說瞎話。

蔡英文「抗中保台」喊得蒼白無力,因為它本來就只是用來詐騙選票的虛偽命題。中共如果無端犯台,多數民眾願意為中華民國而戰,但在走到兵戎相見之前,民眾也會看到,是誰製造中共犯台藉口、是誰帶著台灣走向戰爭、是誰鄙斥避戰努力,又是誰拒絕和平繁榮選項?何況,民進黨以「抗中保台」號召熱血選票,蔡政府選前卻不敢提役期延長,難道抗中要翻黃曆、保台還看時辰?惡劣的是,民進黨更拿「抗中保台」作為檢驗忠誠區別藍綠民粹試劑

蔡英文說台灣人要挺身護民主,給世界正確訊息。事實上,民進黨要靠「抗中保台」翻轉選情不易,國際也不會因此誤解台灣人民不要民主,反而讓民眾看穿「抗中保台」口號下的騙局。國人應該擔心的是,碰到選舉,民進黨就把「抗中玩殘、把「保台玩爛,一旦真正台海有事,再喊「抗中保台」,也會變成「狼來了」。這恐怕才是全民國防最大隱憂

不過,任何政治攻防,都不應以惡化兩岸關係為代價。國民黨反擊時必須警惕,站穩自己支持兩岸交流立場,應該批評的是民進黨的反中與雙標,而不是綠營參與兩岸交流;不要讓現在的攻擊,築成兩岸的高牆,否則下次選舉也可能再度成為迴力鏢,並阻礙兩岸交流。甚至,在民進黨高喊「抗中保台」與國民黨批評「綠能你不能」的對抗氛圍中,國民黨更應思考如何提出更適切的兩岸論述。

美中護欄不足,拜習互畫紅線,框住了台獨,也顯得蔡英文抗中保台的無力。陳時中說抗中保台不等於事事挑釁,但民進黨何事不挑釁?而國民黨主張不挑釁卻被打成投降派。也許從另一個角度看,蔡英文說台灣人民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及知識對抗中國威權,陳時中和鄭運鵬都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社會服務」,對蔡英文談話作了完美的詮釋。但用「抗中保台」批藍打白,套用民進黨苗栗縣長候選人徐定禎訓斥學生的話:民進黨和蔡政府「是怎樣」?


星期透視/世界兩強 峰會外交 各領風騷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名家縱論/當佛奇去選州長
◆  星期透視/世界兩強 峰會外交 各領風騷
◆  大屋頂下/暴政不亡論
◆  參觀西密道 嘆和平可貴
◆  正直善良 才是正確的顏色
◆  謝謝團團 一生帶來歡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當佛奇去選州長

2022-11-20 05:3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這當然是一個仍命题題,這位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沒有投入任何選舉,如果他這麼做,佛奇就不是佛奇了。在整個地球都面對這樣一個快速感染、不斷變種且可造成大規模死亡的病毒而不知所措時,很多國家都出現了類似的角色,比如著名病毒學家梅登士,德國常設接種委員會(STIKO)的主委。 

當民眾處於一種風雨飄搖的氛圍,各種有憑有據、無憑無據的說法滿天飛,而政治人物、媒體名嘴之間更為如何防疫針鋒強相對之際,這樣的角色就成了唯一可的浮木,因為只有他們代表每個時到這個國家可以做出專業判斷能力的極致。在我參與司法院第六九○號解釋,難得有機會在 SARS 结束後,完整思考此一人權難題:當國家要像隔離一個嫌疑犯一樣去隔離確診病患,乃至封閉整個醫院時,必須經過什麼樣的正當程序 ,才能確保人民的人身自由。平常的標準答案一定是把判斷權交給最有人勸信念、獨立思考且善於在複雜事務中看到魔鬼細節的法官。但讓法官在分秒必爭的壓力下和病毒賽跑?

最後我們在解釋理由寫了這幾句話:「強制隔離與其他防疫之決定,應由專業主管機關基於醫療與公共衛生之知識,通過嚴謹之組織程序,衡酌傳染病疫情之嚴重性及其他各種情況,作成客觀之決定,以確保其正確性,與必須由中立、公正第三者之法院就是否拘禁加以審問作成決定之情形有別。」絕對不要低估我們交給這些著白袍非藍袍者多大的決定權,從完全隔離、到封院、封街 、鎖國、戴罩、檢疫、接種疫苗,而他們必須做到的,就是嚴謹的組織程序和客觀決定。他們難免犯錯,但一點不能打折扣的就是專業精神的嚴守。即使不是獨立機關,像德國的 STIKO那樣,他們也一定要百分百的獨立和政治中立,沒有什麼行政一體,更不要說黨政合一。

所以我們看到站在川普總統旁邊的佛奇醫師,在川善反覆使用中國病毒之類的政治語言後,不為所動的侃侃而談新冠病毒,喜歡或不喜歡川普的美國人都知道這是專業在說話。德國的政治人物也會不斷催促 STIKO 開放打加強針,另一方面又有滿街的反疫苗遊行,梅登士則以一篇篇根據醫學最新發現和防疫效果分析所做報告,告訴國人為什麼、以及如何安排接種。民眾不需要查閱公報刊載的委員詳細身家資料,他們都不會懷疑這個機構在專業判斷上的純正和用心。

去年我在專欄裡就指出高端疫苗通過審查涉及的程序瑕疵是如何嚴重,陳培哲院士認為總統不應在國產疫苗尚未解盲與審查時,就對全國宣布下個月施打,不惜退出專家會議公開反對,結果很顯然不分藍綠絕大多數民眾寧可相信確有獨立風骨者的判斷,哪怕只有一位。之後其他疫苗才擋不下去,高端戰士也就停在不足一百萬。儘管只有上帝知道,價值多少億高端疫苗的棄置,是不是正確決定,但陳院士的堅持,維護了第六九O號解釋強調的正當程序。

不了解專業和政治分離的重要性,就不會感受指揮會中心在 WHO 統一用語之後,還繼續在每日宣導中稱武漢肺炎,對專業的形像有多大傷害。當然更不會瞭解,不等疫情結束就提名指揮官去選台北市長的荒唐。最近我一直收到簡訊,說指揮官任勞任怨任謗多麼「令人心疼」,一定要用選票「給他加把勁」。衛福部長和新任指揮官夜探競辦,當然也是為他加把勁,我只有一個感覺,不管心不心疼,真的需要急著用防疫指揮官去變現選票,這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價值?

當民主就是選舉,選贏的可以得到所有權力,也可以正當化所有的作為,結果就是不計一切代價贏得選舉,而民主真正要實現的價值則快速消蝕,選民發現他們從來不是國家的主人,民主就是異化了。指揮官的位置有多快變現,民主就有多快異化。我希望不管哪個政黨贏得選舉,都要好好想想這件事。










星期透視/世界兩強 峰會外交 各領風騷



2022-11-20 05:30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拜習會。圖/新華社



世界兩大強權元首在完成國內重大議程後,終於在十四日於廿國集團峰會舉行首次面對面會晤,雖然之前兩人已有數次視頻會談,但是他們都強調面對面會晤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

會後兩國都發布會談紀要,一如往常雙方所強調的內容並不一致,因為訴求對象主要是國內群眾,美國實踐建立護欄承諾,大陸則有了中美關係指導原則。重要的是,雙方都不會對彼此會談紀要內容提出異議充分展現一會各表各取所需」的外交操作與默契

在美中關係全面競爭格局下,習近平與拜登峰會來之不易,雖然無助徹底解決兩國根本性衝突,但卻有助於避免緊張關係升級,也有利於雙方主張和緩人士的議論空間。重點在於峰會宣示的政策,還要有具體行動,目前兩國已經同意重啟氣候談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到大陸訪問,進行峰會討論議題的後續協商。

習近平在「廿大」之後,積極展開了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為「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他在廿國集團峰會之後,又參加亞太經合會峰會,地點都在東南亞,這是以開發中國家為基礎的「大國外交」的最佳場合,呈現出合作遠大於衝突的成效。而應對資本主義大國,則是爭取增加合作,減少衝突,從大陸最近與德國、義大利、澳洲等國的互動觀察,雖然無法改變美國與這些盟邦的傳統關係,但是至少已經減低美國遏制大陸的強度。

民主黨在此次美國期中選舉的表現出人意表,雖然未能守住眾議院多數,但卻是廿多年來執政黨在期中選舉結果最好的一次,讓拜登在峇厘島峰會底氣充足,重現美國領導盟邦與世界的氣勢。與此同時,遠在美國的川普則是宣布角逐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可是多數人認為他是共和黨期中選舉表現不如預期的罪魁禍首,此時宣布已經不值重視了。

拜登政府對北京的政策主張符合現實主義國家利益,但是在操作層次受到國內政治與共和黨反中壓力的影響,加大了意識形態成分,特別強調與大陸關係是民主與專制的競爭,具有強烈的道德使命感,面對一個自信又勇於鬥爭的中國,雙方最需要管控危機機制多邊峰會也可發揮緩衝作用

新冠疫情流行近三年以來,首次聚集了世界兩大強權以及主要工業國家領袖,共同探討與應對氣候變遷、全球經濟穩定、衛生與糧食安全,以及地緣政治衝突的威脅,而關鍵的兩大強權關係也出現緩和與合作跡象獲得積極評價此外與會領導人在公開場合都沒有配戴口罩,也令世人期待早日解除疫情管制,做好展開正常生活的準備。我國也應擴大國際視野減少國內政治對立與權力鬥爭朝野共同努力在國際政治結構限制中尋求安全穩固地位










大屋頂下/文明弔詭 暴政不亡論


2022-11-20 05:30  聯合報/黃年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權力核心地位持續鞏固。新華社



中共廿大落幕,已經統治中國十年的習近平取得了任期不受限制繼續治理中國的最高地位。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開局事件,中國怎樣看自己?世界怎樣看中國?

上世紀九○年代,李登輝突然變臉,改以「中國崩潰論」及「中國七塊論」翻轉了原以《國統綱領》為主軸的兩岸政策。中國崩潰雖不是當年的國際思維主軸,但人們似也覺得中共這種體制遲早皆有「和平演變」的可能性,時間不在中共。當時也有此起彼落的「中國威脅論」,但聽起來只像是牧童的狼來了,很少人會把中國崛起認真地當一回事來看。

這種氛圍,可說是建立在古舊的「暴政必亡」思維上,不看好中共體制的未來性。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其根本可謂就是建立在「暴政必亡」的文明與道德演化論上。

然而,卅年後的今天,已經聽不到「中國崩潰論」或「中國七塊論」。現在,幾乎沒有人不認為中國真的已經崛起了,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已毫不掩飾地公開說,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不能讓中國超越,不能讓中國崛起。

到了這個時候,西方似乎才警覺,中共的專政非但不是「暴政必亡」,反而成為其體制的優勢,世界可能正在面對一個由中共示範的「專政不亡論」,且正在趕超西方。

當前這一場美中修昔底德對抗的文明衝突(借杭亭頓概念),最細緻的問題是大概不能再套用「暴政必亡」的格式來演繹。因為,中共現今的體制與表現,已與古舊的「暴政迥異

一、不一樣的「暴政」:古舊的暴政是牛棚、集中營、戴圓錐帽、黑五類、人民公社、大躍進、路有餓莩、水深火熱,蹲在路口賣兩顆雞蛋也是資本主義的尾巴…;但今日的中國,已成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世界金主。在人均所得一萬美金的社會,處處可見幾乎是杜拜級基礎建設公共設施中國地鐵堂皇亮麗,使紐約地鐵顯得像是落後了幾個世紀。高喊共同富裕,這不像是「暴政」提出的口號。

二、推不倒的「暴政」:蘇東波解體的慘劇,給中國打了一劑「告別革命」的疫苗。六四開槍,換來三十餘年的發展機遇。香港反送中,用不開槍的方法化解了「攬炒」。台灣的民主撕裂,成為中國民主的反面教材。這些,皆使民主的熱情與幻想從中國的土壤中不斷流失。再從中央紀委監委、公檢法至街道組織,構成天羅地網的國安控制;上一秒鐘仍是幾千萬粉絲的網紅大咖,下一秒鐘就「社會面清零」。如此,若欲由下而上推翻這樣的體制已幾無可能。再者,因薄熙來案建構的「用反貪來肅反已經制度化,不必再公審習仲勛,也不必再囚殺劉少奇,頂層政爭可直接在法庭藉反貪審判公然進行,且以涉案者的爭相「立功」來放大效果。這樣的政權,可見很難顛覆。

「暴政」不一樣了,「暴政」難以推翻。相反的,當「暴政必亡論」的道德論述,可能轉變成「專政不亡論」的現實論述,因而也逐漸浮現出「民主失能論」的省思論述,這才是世人必須面對的文明悖論

民主政治的根源出自對國家內部「統治/被治」關係的節制。建立在「人權/制衡/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小政府」等概念上,其基本價值是「保護個人/節制政府」。這樣的體制,由於政府對內外資源調度能力較,在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升高的情境下,內外的能力亦相對較弱

但像中共這樣的專政體制,建立在「低民主/低人權/集體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大政府」的概念上,其基本價值是「控制個人/成就政權」。這樣的舉國體制,在全球化時代,由於政府對內外資源調度能力較,因而其內外的能力也較強

因此,看今日國際趨勢走向各國皆以升高政府職能及深化政府介入為國家治理方向此即對全球化回應。亦即,今後可能出現「民族主義/國家介入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大政府/專政體制」vs.「民族主義/國家介入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大政府/民主政治」兩大制度體系競爭

亦即:國家意識提升、政府職責加重,但一方是以專政體制去完成,另一方則須經由民主政治去實現。

這個說法也許太過格式化,卻可能是未來國家治理的競爭方向,尤其可能決定美中之間修昔底德關係的發展。

美國的憂慮與恐懼不言可喻。因為,中國不是蘇聯。蘇聯是「暴政必亡論」,中國則很可能是「專政不亡論」。美國如何因應,可有「戰爭壓制/和平發展」兩種思維

戰爭壓制從邏輯因果論,美國若想徹底阻止中國崛起,就要藉用台灣題材在台海誘發一場「烏克蘭式」戰爭並獲勝,因此或能阻止中國崛起於一時(可能不是永遠或長期)。但是,此戰代價難估、勝敗未卜,且中共亦未必會對號入座、墜入陷阱。就中共來說,只要能維持美國及台灣不越底線(宣布法理台獨),中共就能「管理」這場戰爭於「鬥而不破」。

和平發展。就要回到前述的體制競爭。美國的民主治理,如果仍是「撕裂社會/癱瘓政府」,坐看國民及企業「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相對地,中共的專政體制,如果真正走向「你給我權力我給你治理」。那麼,中國崛起,只是早晚而已,即使不易凌駕美國,卻應可相互頡頏。

以上評論,不是忘卻了道德是非,而在強調,在本質上這是一個治理效果問題

中美不太可能一戰決雌雄。因為,打不打,不只看美國的陷阱,也要看中共的理智與定力。然而,若是不打仗,和平發展,中國該怎樣看自己?世界會怎樣看中國?

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中共現今的這種專政,或可使中國強大,但不能使中國偉大。畢竟,以中國人的善良優秀,他們值得擁有更有自尊的政治體制。

其實,專政或暴政就是民主自由的壟斷者與配給者,如今的中共正是吝嗇的壟斷者與配給者。中共當然不可能一步跨向民主,但至少可逐漸增加民主自由的配給,邁向「分期付款的民主」。中共若能展現這樣的心志,始能從本質上改變國際對中國的戒懼及敵意,並贏得可信、可愛、可敬的世界形象。

總之,中共從「暴政必亡」可能轉向「專政不亡」或「暴政不亡」。這是一個大歷史的大課題,中國如何承當?世界如何面對?台灣如何因應?














謝謝團團 一生帶來歡笑


2022-11-20 05:31  聯合報/ 吳宏信/自由業(嘉縣水上)
18歲大貓熊「團團」昨天病況惡化,早上甦醒後,一直趴著、無法進食,下午1點48分牠在沉睡中停止心跳。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大貓熊團團昨因病離世,令人難過不捨。貓熊飛底寶島,或許帶有統戰意味,但這是海峽兩岸的糾葛,牠們是沒有黨派之分。人們的奸詐世界,並不影響大家對牠們的喜愛,這也是貓熊之所以獲得全世界青睞的主因。

在政客心中,只見利益和顏色,這些人嚴格說來,比貓熊還不如。貓熊以身上紋路告訴人們:黑白應該分明,千萬別是非不分。牠們不會害人,只有人們會有心傷害動物。只有在人的世界裡,才看得到政治的區分和陰謀的論述;這是人類的可悲,也是我們該深深檢討的。

團團生病時,聽到有人提出陰謀論述說,甚至想把貓熊丟回大陸,曾幾何時,政治卑劣的人性又表露無餘。我在想:這干團團何事?貓熊不曾爭辯,仍是露出可愛的笑臉迎人,牠們與世無爭,只冷言看著汙穢的台灣政壇,這卻讓人感到悲哀和慨嘆。



陳弈忻/文字工作者(高雄市)

十四年前,大貓熊團團自大陸來台灣,帶給大小朋友溫暖和歡樂,是我們心目中另類暖男,一段美好回憶。昨在麻醉中離世,莫不感到悲傷和不捨。

很多人到木柵動物園就是想看團團圓圓的萌樣,牠們帶來的心靈治癒力量勝過有形藥物,彷彿是一帖心靈的良藥。在團團圓圓面前,我們都能卸下心防和面具,用一顆最單純無偽的心來和這遠方來的客人相見。而今牠的離世,令人惋惜與懷念。

團團走了,但謝謝牠曾給予我們的美好和歡笑。












參觀西密道 嘆和平可貴


2022-11-20 05:31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西密道的滑梯,吸引無數旅人前往體驗。圖/圓山大飯店提供



休假和朋友去參觀圓山飯店西密道。當年統治者選在劍潭山這風水寶地建五星級飯店,處處充滿中國古代宮廷風格,一扇扇雕花復古大門訴說著歷史。在這裡,感受中華元素無所不在的衝擊,並為中華文化感到驕傲,深刻覺得這片土地的一切和中華民族是緊密相連,不是那些反中、去中、抗中政客們所能摧毀的。

此行重點是參觀甫開放不久的西密道出口,西密道全長八十五公尺,在塵封五十年後,終於開啟第二道神秘面紗。隨著解說員的導覽,感受那個風雲詭譎,動盪年代的歷史軌跡。這是當年統治者為自己所建立的逃生道,一旦發生戰爭,他們總是有辦法逃出生天。

但一般老百姓逃往哪裡去呢?參觀西密道,不禁聯想到,現在兩岸時局動盪,兵兇戰危,倘若發生戰爭,是不是達官顯要有辦法逃出生天,百姓呢?當年統治者沒使用這條密道,只留下滄桑的歷史,也留給後人思索,這樣一處逃生密道,讓我們知道戰爭的可怕,感受和平價值的可貴。

自古以來,統治者發起戰爭,遭殃的都是無辜百姓。唐朝杜甫「石壕吏」敘事詩道盡戰爭的淒涼殘酷:「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三個兒子都去參戰了,一個兒子寫信來訴說,另外兩兒子戰死沙場,家裡已無壯丁,但官吏深夜還要來抓人,老翁逃走,老婦只能隨差役去軍中煮飯。戰爭讓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征戰之地有幾人能慶幸生還的?

月底選舉,民進黨又打抗中保台牌,面對兩岸險惡局勢,升斗小民無能為力,唯希望執政黨不要一味抗中,挑釁兩岸關係。老百姓不必擔憂萬一發生戰爭,有哪一條密道可以逃生?願天下安瀾,庭園靜好。














正直善良 才是正確的顏色


2022-11-20 05:31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陳姓男子(中)涉嫌電擊店員搶劫超商,但未劫得財物,12小時後被捕,此為示意圖,非本文當事人。記者林保光/翻攝



日正當中,經過郵局時,突然有女人喊:「搶劫!」接著對街一個年輕壯男疾奔而過,後面跟著一位帶小孩的年輕媽媽急追。

近幾年台灣治安快速惡化,各種超越想像的恐怖事件持續發生,我以為那些事離自己很遠,但它就是發生了!

或許,這正是路人來不及反應的緣故,眼睜睜看歹徒從身邊跑過,忘了該有的處置。大家都看到搶劫就在自己面前發生,卻從未注意到:搶案旁的騎樓下有輛小推車,上頭堆著一疊厚紙箱和一卡老舊行李箱,我知道這些東西背後的故事。

有人用騙用搶用殺快速致富,也有人在社會角落默默努力,撿拾商家不要的廢棄物,堅持用自己的汗水換取不成比例的酬勞,那怕三餐不繼、無家可居、被人視而不見,至少可以理直氣壯活在天地之間。

推車主人是位六十歲左右的男街友;之前,每天睡在我家附近一間商店門口。我知道他沒有因為失去落腳處而失志,每日仍常看見他辛勤回收紙箱的微駝背影。

貧富不均加上刑罰輕,讓越來越多人選擇用犯罪方法致富。那些不懂社會黑暗面的弱勢者,不是淪為投機者的目標被剝三層皮,就是成為掌權者視而不見的人球,毫無政治價值。由於知識不對稱,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怎會淪落至此,又該找誰申訴?只能默默承受。

人的尊貴與否,不在於手中掌握的名利權勢多寡,而是遭遇挫折苦難時展現出來的品格與態度。這樣的人,或許活得辛苦!但他高貴的情操,連神也要讚嘆!

人類用教育脫去獸性,有能力者會照顧弱勢,那些說得天花亂墜,一騙再騙的政客,正是詐騙集團始祖,也是社會亂源。無論何種政黨,正直與善良才是最正確的顏色。或許,月底選舉是改變的機會。


陳亮恭/浮生記趣的一沙一世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浮生記趣的一沙一世界
◆  陳立恆/網上不是新時代的「法外」
◆  羅智成/人造而自然
◆  周行一/戰爭風險的「自然避險」
◆  馬凱/「均富」開闢兩岸新戰場
◆  楊志良/民主獨裁者的下場
◆  葉銀華/明年經濟的三大難題







陳亮恭/浮生記趣的一沙一世界


2022-11-20 05:31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國文課本的〈兒時記趣摘自清朝沈復的《浮生六記》,這種把生活中的瑣事「小題大作」衍生很多獨特的視角與樂趣,然而,沈復的獨有眼光或有其特殊背景。沈復自小家境尚稱優渥,在不被家人支持情況下娶了表姊陳芸,更在其他事物的不良影響下,沈復被逐出家門,自此過上貧苦生活。

林語堂曾稱陳芸為中國文學上最可愛女性,陳芸在娘家是孝女,在夫家是溫順媳婦與賢妻良母,她輕財帛而重殘書與青石。《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記錄許多沈復與陳芸的生活與心靈對話,內容多處可見陳芸奇女子性格,她女扮男裝與沈復逛廟會,也與沈復在船上與酒女飲酒,都是古代女性不見容社會的行徑,友人前來告知沈復與兩名酒女作樂時,她僅笑笑回應「其中一個是我。」

陳芸在夏日觀察到荷花晚含而曉放,故將少許茶葉以紗囊包覆後放置荷花花苞內,隔日取出後沖泡便得到具有獨特香韻的蓮花茶。根據文史考據,陳芸並非首創此一蓮花茶做法,早在元朝就有相關記載,不過,陳芸僅放置一夜做法餘韻不足,需要重複三日才能充分品味荷花幽香的茶味。沈復生活貧苦,或許家中未有大片荷花池供其應用,但她在很多不同層面找到生活雅緻,也成了清苦日常的天地。

日本松浦彌太郎生活過著異於常人選擇的人生,他高中輟學去美國流浪,依照個人興趣收集許多舊雜誌與舊書,返回日本以此收藏創立特色舊書店,同時也持續出版散文談論自己的人生觀,他著有《松浦彌太郎的一百個基本》,裡面整理了一百項生活筆記,例如「同時擁有放大鏡與望遠鏡的視野」、「孤獨是身為人類的必備條件」、「每個禮拜買一次花」、「一年四次,享受當季美食」、「播種、澆水、培育、收穫,這就是農夫的工作」、「時時更新自己的處世原則」等等,這些固然是松浦彌太郎個人生活的體悟與筆記,但對於每個不同階段人生也應有所啟發。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是徐志摩翻譯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一粒沙子〉的詩歌,但通曉古今文學的徐志摩,引用佛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葉一如來」觀點,賦予英文詩歌深厚禪理。世界雖大,但從渺小砂礫中也可看出事物本相,而難以估計的天地也是由細小沙粒構成,見微可以知著,天地哲理也可見於生活日常之中。

有些人從原有生活光環退下,難以克服悵然失落的情緒而鬱鬱寡歡,日本退休男人被稱為「活動家具」,間接導致高齡離婚率大幅上升,儼然已成超高齡社會的共同挑戰。許多身居要職的前輩退休後,突然多出許多時間,沒有祕書安排行程、也不再有複雜事務要協調與處理,身邊圍繞的人、無止盡的會議、接不完的電話都不見了,逐漸對自我產生懷疑,進而加深孤寂感。或許,沈復與陳芸「小題大作」地去感受生命反將生活豐富了,一粒沙中的世界值得靜心停留與細細品味,從現有忙亂生活中為自己保留靜心與觀察的時間,感受空中雲朵的變化、河水波光的起伏、一杯精心準備的手沖咖啡、一份用心烹調的餐點,點點滴滴累積為心靈富足,平凡之中更見世界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