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四大處方 實現居住正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游錫堃應有的憲政自覺與民主承諾
◆  聯合報黑白集/「有戴才保庇」的迷思
◆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四大處方 實現居住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四大處方 實現居住正義


2020-02-01 23: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長久以來,台灣地區呈現低所得和高房價的問題,一直是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最關心的課題,如何處理並協助國人擁有一個良好的居住品質和環境,應該是政府努力的目標。然而,營建署主管官員說,由於少子化嚴重,未來人口減少,再加上政府將推出20萬戶的社會住宅,因此未來房價會自然下降,從而得以解決房價過高的問題。我們對於政府官員這種過於簡單的推論實在難以認同,因為20萬戶社會住宅不到台灣900多萬戶住宅的3%,如何能有效影響房價?而且許多國家早就出現少子化,但他們的房價仍然很高。
20多年來,台灣所得成長率下滑很快,但是房價卻依然不斷上漲,主要有幾個因素:第一,雖然所得成長率下降,但是高所得者的所得成長比較快,尤其是資本利得增加高於薪資的增加,造成高所得者購屋能力增強,加上住宅需求的所得彈性高,因此高所得者會持續購屋,導致住宅需求不減反增,因此不斷推升房價。
第二,由於主要的產業和建設都集中在都市,包括交通、教育和其他公共財,因此人口不斷向都會區集中,未來此一趨勢應該也不會停止,所以當少子化問題出現時,最先受創的是偏鄉地區,而不是都會地區。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偏鄉地區的房地產價格很便宜,但是都會地區的房價卻一直高居不下。
第三則是不動產的租稅制度,因為台灣住宅的持有稅太低,投資囤房的成本很低,導致住宅投資行為盛行。比方說,台北市一棟2,000萬的房子,每年繳的房屋稅和地價稅可能只有2萬多一點,實際的有效稅率只有千分之一,實在偏低。另一方面,公告地價和公告現值也偏低,這些都是造成不動產持有稅過低的主要原因。
住宅是一種商品,房價漲跌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因為投資或投機造成過高的房價,長期下會影響人們購屋的能力與居住品質,因此如何建全住宅市場,實現居住正義,就是政府應該努力的目標。
首先,政府應該建立一個透明而健全的住宅市場,實價登錄是第一步,讓住宅市場交易透明化,建商和投資者可以獲得合理的利潤,但是不能以囤房或是不合理的方式取得暴利。另一方面,房價透明可以協助買賣雙方取得一致房價認知,有助於不動產交易。
其次,為減少不動產囤房,政府應該推動適當的囤房稅,以減少空屋的資源浪費和投資者的囤房行為。近年來,國內財富分配惡化情況遠比所得分配要嚴重許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很多有錢人持有許多不動產,而這也是推動房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課徵囤房稅將可有效抑制不動產投資和投機行為,長期下對於抑制房價會有正面的效果
第三,針對年輕人的住屋需求,應該有兩種方式來解決,一個是提供更多合理價格的自有住宅,另一個是提供更多的出租住宅。在自有住宅方面,都會裡蛋黃區的房價要調降幾乎不可能,政府應該改善都會外圍的大眾交通系統,例如捷運,讓年輕人或所得較低家庭可以購買郊區的房子,但仍然可以很方便到都市來工作。另外,在租屋市場方面,政府應該透過減輕房東租稅的方式,鼓勵房東把空屋拿出來出租,以增加租屋的供給;同時,提供更完善的租屋契約,讓租屋雙方都有更好的保障。
最後,20萬戶的社會住宅只能提供給年輕人或中低收入戶所使用,無法解決大多數年輕人和中低家庭的居住問題政府唯有從健全不動產市場和相關租稅政策著手,才有可能解決高房價的問題,同時才有可能讓所有國人都有一個合適的居住環境和品質,達到居住正義的目標。












聯合報黑白集/「有戴才保庇」的迷思


2020-02-02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排隊搶買口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防止武漢肺炎擴散,政府陸續祭出多項防疫措施,但有些顯然已淪於「鍵盤防疫」,脫離現實,折騰民眾,充斥官僚心態。其中,又以口罩之亂為最
蘇貞昌院長農曆年前就稱備齊四千五百萬個口罩開始釋出,實況卻是排隊搶購成為新春奇特風景;禁止出口、限購三個及訂價八元等政策,又引發「飢餓行銷」效應,以及帶頭哄抬、政府發財的批評;宣布全面徵用醫用口罩後,更讓民眾擔心買不到和每天都得耗時排隊買。
還有單位猶似惟恐天下不夠亂,台鐵表示若疫情升溫將拒載未戴口罩乘客,勞動部也訂指引要雇主擔負提供口罩責任,否則最高罰卅萬元,真教四處買不到口罩的民眾及雇主情何以堪?
口罩之亂很大原因出在連串政策失當或資訊誤導。蔡總統和蘇貞昌一開始教大家「勤洗手、戴口罩」,等到民間形成「有戴才保庇、不戴被嫌棄」迷思和一罩難求問題後,疫情指揮中心趕緊呼籲健康民眾不需一律戴口罩,專家也建議一般學生無須戴口罩,但如今已幾乎人口一罩,甚至有罩才放行,不搶才怪
解決口罩之亂,政府必須從人民角度出發,除提供正確防疫資訊,更應將非常時期提供口罩視為政府義務。勞動部都要求雇主提供口罩了,既然蘇揆表示政府財務狀況良好,何不考量免費提供給必須進入醫院等重點防疫場所的民眾?每天僅幾百萬元,卻可一舉解決防疫、買不到、囤積、哄抬等問題。














聯合報社論/游錫堃應有的憲政自覺與民主承諾


2020-02-02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任立法院長游錫堃。記者季相儒/攝影

第十屆立法院開議,民進黨團以過半優勢,讓游錫堃順利接掌國會龍頭。民進黨持續完全執政,當然可以有效維持行政、立法兩院運作順暢,但也可能重蹈上屆立院覆轍,讓新國會繼續淪為「立法局」的龍套角色,不但辜負國人期待,也破壞我國民主憲政,新任的游錫堃院長對此不能等閒視之
游錫堃雖是菜鳥立委,但他曾任省議員和行政院長,當年在省議會和當今閣揆蘇貞昌同被喻為「黨外鐵三角」,應能體會議會監督行政的天職,在黨內資歷與實力也與蘇揆不相上下。蔡英文總統欽點游錫堃掌國會或有派系制衡的權力考量,但游錫堃則應有憲政制衡的角色自覺
民進黨團雖居國會多數,但向來不敢自作主張,唯總統與政院旨意是從上屆院長蘇嘉全對行政院照單全收,置立法院尊嚴於不顧。過去國民黨多數時,王金平任立法院長,雖然主持議事立場常受黨內質疑,但他善用議長職權,維持立法院尊重少數、多元包容的緩衝角色,這樣的議事風格在蘇嘉全持槌時代已經消失,這是游錫堃應引以為戒的。
在蘇嘉全時代,民進黨過去痛恨的多數暴力不斷上演,到最終章《反滲透法》根本略去應有程序,扭曲國會尊嚴,立下連行政部門都不知如何執行的草率惡法,對人權自由的可能侵害難以估計。這種讓國會淪為一言堂、讓黨團自主作廢的政黨運作,都違反民主常軌
更糟的是,國會自我矮化,立法自我閹割,造就總統權力獨大與行政權力獨霸,違背民主原則與分權精神,嚴重破壞憲政體制基礎,更讓我國籠罩在威權專政陰影下。國會議長必須為維護憲政健全與國家發展勇於把關,這點蘇嘉全完全失職,游錫堃有機會避免重蹈覆轍,就看他在不在乎自己的憲政角色與歷史定位。至於游錫堃過去催生「正常國家決議文」、推動正名制憲等違憲、撕裂作為,與立法院長的憲政角色扞格,自不待言。
民進黨橫行議場,國民黨須負一定責任。國民黨上屆立院表現乏善可陳,儘管事事杯葛,天天記者會,卻無法掌握蔡政府失政有效揭弊;國民黨不用功不認真,戰力還遠不如時代力量。如今國民黨改革,不能忽略立院黨團的健全與再造;唯有強大的立院黨團,才能重塑國民黨與民意同在的形象
新興的台灣民眾黨有台北市長柯文哲頂著,雖然只有五席,難扮演關鍵少數力量,卻可能衝撞國會,把超越藍綠的新政治,拿立法院當實驗場。時代力量在上一屆就能有點火的作為,台灣民眾黨有為柯文哲闖天下的使命,國民黨則宣示未來將以立院黨團為決策核心和戰鬥引領,這些在野力量能給新國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都是游錫堃必須理解、關注和包容的。
游錫堃在大選時,不斷強調要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守護台灣民主,首先就要維護立法院的憲法角色與職能,拒絕憲政失衡與威權復辟要讓不同政黨能有效地為民喉舌,監督政府施政,守護人權自由,為人民謀福祉。游錫堃不必自居為王金平之後的「新喬王」,也不必像蘇嘉全那般「故作中立」狀,但絕對應當超越「民進黨院長」身分,善盡國會議長角色,健全立法環境,引導議事運作,讓立法院扮演推動國家進步升級的角色,而不是淪為破壞民主自由與人權發展的絆腳石。
游錫堃是行憲以來首位曾任閣揆的立法院長,使他更有超越兩院高度,為健全憲政運作與政黨政治奠基的機會。而新國會成立當下,台灣正面臨武漢肺災疫情衝擊,游錫堃曾經在SARS期間以閣揆之職推動特別預算與特別條例,協助國家度過災厄;或許這回游院長能夠轉換角色,凝聚朝野力量,主動立法,督促行政部門落實防疫,同時避免歧視與傷害人權,和民間共度疫情危機。

【重磅快評】準時送立院的口罩與趕路中的超商口罩

◆  【重磅快評】準時送立院的口罩與趕路中的超商口罩

◆  【重磅快評】學學日本 想想我們對大陸能夠做甚麼?
◆  【重磅快評】蘇貞昌沒責怪范瑋琪 民進黨接演走樣了
◆  【重磅快評】譚德塞到北京道歉 媒體沒說的關鍵大事
◆  【即時短評】四個事實 挑戰政府的「口罩保證」
◆  【重磅快評】若隔離陸生還有破口 蘇貞昌要嚴辦誰?
◆  【重磅快評】疫情終會平息 更應樂見陸生人權思想茁壯
◆  【重磅快評】被戳破的牛皮與買不到的口罩









【重磅快評】準時送立院的口罩與趕路中的超商口罩


2020-02-02 11:02 聯合報  主筆室
口罩荒台南依然缺很大,多數民眾一早仍買不到。記者謝進盛/攝影

昨天不少國人早起赴超商買口罩,一連問了多家超商都沒貨,原來不是被買完,而是根本沒送貨。民眾在寒流中出門找口罩,搞了半天根本還沒口罩可買,負責調度口罩的經濟部遲至下午才發現民怨四起,緊急透過臉書宣布「歹勢,口罩趕路中。」
春節前政府還信誓旦旦說口罩夠用,過年後發現口罩搶購潮一發不可收拾,政府趕緊宣布徵收所有醫療口罩由中央調度。
在非常時期使用非常手段無可厚非,但口罩目前緊缺是事實,即便經濟部宣布要自建口罩產線,但至少還要數周後才能投產,如果口罩上游的不織布等原料缺貨,屆時政府空有口罩產線,恐怕也沒辦法大量供貨。當下口罩供應的最大關鍵不在產能,而在分配
近期有個例子看得出中央政府統一調度口罩的弊病,昨天立院開議,行政院早早就提供立院2,000片口罩,相較於近期供貨給一般民眾口罩的亂象叢生,行政院與經濟部照顧了立院新科立委的口罩需求,可曾想過昨天在寒風中撲空買不到口罩的民眾感受?經濟部難道不能更精確的公布口罩供應流程?為何要等到民怨四起後才靠臉書小編說明?
中央統一分配口罩最怕的是該給的不給,或者有關係的才給。最近不少基層醫療院所與長照單位發聲,在中央統一徵收口罩後,他們反而無法從過去的口罩供應商取得足夠的口罩,有些單位甚至只剩下不到一周的存量。學校與托兒單位是另一個苦主,這些單位原本就是口罩使用大戶,再一周就要開學,但教育界不斷反映口罩不夠,經濟部遲至近日才開始增產兒童口罩,但仍有大批家長抱怨買不到口罩。
相較於立法院或一般民眾,更重要的是防疫單位、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學校、大眾運輸業的第一線人員能取得足夠的口罩。中央政府是口罩供給的唯一莊家,我國已暫停出口口罩,海關也嚴查國人將口罩寄往國外,換言之多數國產口罩都是由國人使用政府現在已不敢再自誇口罩供應無虞,但若連分配口罩都做得「2266」,套句立委高嘉瑜的評語,政府「是在哈囉?」。


共同締造統一:一國準則、立國基點與興國取向 -- 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再探

共同締造統一:一國準則、立國基點與興國取向
-- 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再探
http://www.CRNTT.com   2020-01-26 00:09:24



兩岸雙方作為本體中國的兩個政治實體,要通過和平發展的方式處理好彼此的關係。
中評社╱題:“共同締造統一:一國準則、立國基點與興國取向——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再探” 
作者:王海良(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月號,總第265期






中國、大陸及台灣應該是本體與實體的關係,即中國是中華民族以國家為形態的本體,大陸和台灣則是中華民族的兩個政治實體,即使這兩個實體各自都以自身為主體,也不能取代中國本體。據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它就是本體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永遠都是。中國的統一是結束分治,回到中國本體原有狀態。

兩岸雙方作為本體中國的兩個政治實體,要通過和平發展的方式處理好彼此的關係,並穩步推進,逐漸創造條件實現國家統一,一定會是採取基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模式企及目標的。基於現實就是承認兩岸是本體中國的兩個擁有治權的政治實體。超越現實就是彼此都不以消滅對方為目標,而是以一加一大於二為目標,即由雙方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它大於中國大陸、更大於台灣,也大於二者之和。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一篇重要講話,其重大意義在於,處在新時代這個關鍵歷史方位上的中國共產黨,責無旁貸地要努力完成祖國統一這一偉大歷史任務。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化多端、戰略機遇期或有或無,都不會弱化民族大義的召喚,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為此,作為探索和平統一實踐的新路徑,習近平向兩岸同胞提出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鄭重倡議台灣各黨派、各團體、各界人士派代表來大陸,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性安排和民族未來進行民主協商,並殷切希望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都是富有新意和深意的重要倡議和創舉。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和探索,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空間的,同時又是具有挑戰性的。本文擬從兩岸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思路切入,討論、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中的挑戰性難題——“一國”難題,以抛磚引玉,促同行討論。

  、“兩制台灣方案的一國準則

  ()“一國兩制一國門檻

應該看到,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是謀求和平統一的路徑和方式,體現了大陸的和平意願與赤誠之心。然而,台灣方面的反應卻很令人失望,一是台灣當局斷然拒絕並蠻橫反制;二是台灣社會深受“一國兩制”的汙名化蒙蔽而不加思考。不過,從實質上看,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遭遇的阻力,與其說來自對“兩制”的冷漠,還不如說來自對“一國”的抗拒。兩岸的難題不在“兩制”,而在“一國”。統一就是一個國家結束分治,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現在卻人為變成了一個難題。其實,絕大部分台灣民眾都懂得,在台灣地區保留既有制度及各項權利和利益,是他們所需要和歡迎的。但在這之外,在“國家”層面上,還有他們心裡不願割捨的、被他們稱作尊嚴的東西,儘管它既有極大的局限性,又有相當的虛幻性,是個很空洞、很縹緲、有爭議的象徵——“中華民國”。所以,我們可以說,海峽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在“一國”,而不是“兩制”,“一國”是台灣社會邁進統一中國大門的高高的“門檻”,儘管這是台灣社會自設的障礙。

  (沒有一國準則就不是統一

上述情況折射出的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即一國準則問題。一個中國是當今國際社會在中國國際身份問題上公認的準則。一中原則就是一國準則,因為它說的是一個中國原則;統一的原意就是結束一國之內的分治;“一國兩制”就是一國準則的歷史演變、特殊體現和務實展現。誰都知道,所謂統一就是指一個國家不能分治、更不能分裂。但在今天的台灣,很多人不僅要打著維持現狀旗號繼續分治下去,還要堅持兩岸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一“兩國論”立場,連一些深藍人士在談論國家統一問題時,說到最後也還是會因堅持“中華民國”而陷入“兩國論”的泥淖。試問如果連兩岸是一個國家都不承認,又怎能談國家統一?民進黨就是不承認兩岸一國,即便它打著“中華民國”招牌,心裡的路標也是南轅北轍,是與中國大陸沒有關聯的“中華民國台灣”。所以,民進黨連兩岸一中都不敢承認,生怕“台獨”的理論基礎因此而塌陷。

應該看到,以所謂“中華民國主權”拒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實質上就是“兩國論”。以“一中各表”為藉口拒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也是“兩國論”使然。這兩種基於“兩國論”的拒統立場實際上都是違憲的,即使在台灣也是違憲的。

  (中國復興進程中的統一

誰在追求和推動統一?為什麼?靠什麼?基於大陸發展、繁榮的民族復興,是統一的主要條件。誰能提供這個基礎、創造這個條件,誰就有主導權。誰有意願和能力主導,誰就該有意願和能力包容對方、幫助對方甚至拯救對方。試問台灣方面有意願和能力嗎?這裡探討相關的問題。

1、“中華邦聯

邦聯是國家構成的最鬆散形式,邦聯是由眾多部分組成的政治整體。試想若為完成中國和平統一而採取邦聯制,那就不僅僅是大陸和台灣兩部分組成了,勢必要把香港特區、澳門特區甚至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都當成具有政治實體地位並擁有自由進出權利的成員,其可能產生變動與混亂的前景不言而喻:一是實實在在的大倒退;二是坐實李登輝的“中國七塊論”;三是“中華邦聯”將是一盤散沙,無以凝聚成一體;四是成員隨時都可能退出。這與其說是中國的完全統一,不如說是為把中國四分五裂埋下伏筆。當今英國脫歐的現實就是鮮明的寫照。所謂前蘇聯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加盟共和國都有權與外國直接發展關係云云①,看似一種優越性,卻實實在在是弊病和隱患,它正是前蘇聯最終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慘痛的歷史教訓已足夠多,可謂記憶猶新,如軍閥割據、聯省自治、南北議和等等,哪有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樣子?復興的中國的統一之路還要重蹈當年四分五裂的覆轍嗎?答案是顯然不能、當然不能、絕對不能。

2、“中華聯邦

台灣方面曾有人建議以聯邦形式統一中國,美其名曰“中華聯邦”,鄧小平沒採納,後來的發展更沒有重提此議的機會和條件。近來,台灣方面又有人提它,今後議論的可能還會更多。在筆者看來,所謂兩岸以聯邦形式統一,實質上是要建立一個二元制國家,兩岸共處一室、平起平坐。例如,“在新成立之聯邦制度下,中央之聯邦的主權是由雙方所分享,不是一方所獨得,聯邦之領導也是有雙方輪流擔任或是依照一定原則選出,對外代表一個光榮之元首,並不具有行政權,對邦內事務,亦不能加以干涉②。”這裡的雙方在統一後還有實質意義嗎?如果有的話,那是實現了統一嗎?不分享主權豈能稱作統一?不難看出,這樣等於沒統一,或者是名義上統一了,實際上仍然是分治。筆者認為,台灣方面所要的對等和平等,應該主要體現在協商過程中的雙方地位對等與平等,而不應該是協商結果的對等與平等,因為台灣與大陸之間無論是人口還是幅員都很懸殊,超過適當比例太多的無理的要求會變得荒謬。至於協商過程中的雙方地位對等與平等,祇要回看民國104年(2015年)11月舉行的新加坡“習馬會”場景就一清二楚了。

所謂分享主權或共享主權,其實還是要搞兩岸“大屋頂”,並稱之為具有兩岸特色的“中華聯邦體制”,“雙方都擁有實質的主體地位③”。這實質上是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上架起一個名叫“中華聯邦”的屋頂。有人把這種構想稱作“互統一”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④”。這種構想從表面上看,是“誰都不吃掉誰”,實際上什麼都沒改變,那樣的大屋頂恐怕是一種虛設。其實,統一不是什麼大陸“吞併”台灣,台灣還是台灣,但將是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台灣。如果設想在統一國家的架構中,台灣不“去國家化”和“去中央化⑤”,顯然是行不通的。實際上,台灣去掉的是一個帶“國”字頭的“空殼”,保留的是真實的實體,即台澎金馬。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二元制國家,奧匈帝國,後來以失敗告終。還有更不現實的想法,即台灣不僅要保留現有的一切,還要改變大陸現有的體制等,但雙方又互不干預對方的治理。這樣的統一在制度層面就行不通。一個原因是兩岸體量大小懸殊;二是在國家層面上,中央政府不可能是兩種制度,就祇能是較強的一種制度。美國南北戰爭前,實際上形成了兩種制度對抗的兩大陣營,大有成為南北割據的二元制國家之勢,要避免它出路祇有一條,就是北方戰勝南方,重新統一在北方的制度之下。

3、“一國良制

國民黨的基本立場是承認一中,但用“一中各表”支撐具有“獨台”性質的B型“兩國論”。而在統一的問題上,一是搞“國與國”的統一虛構;二是試圖以制度為藉口避談統一;三是不切實際地奢望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作為可望而不可即的願景。台灣常常有人講,兩岸統一不是實行“一國兩制”,而是要實行“一國良制”,意思是兩岸統一在某種所謂“良制”之下。更有人直截了當地說,“一國良制”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就是說,大陸的制度不是“良制”,台灣的制度是“良制”,所以要用台灣的制度統一中國。這顯然是一部分中國國民黨人的想法,是他們反對“一國兩制”、主張以不可能實現的“一國一制”構想取而代之的招數。

在民進黨那裡不是兩制或一制的問題,也不是良制或惡制的問題,而是如何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路徑和方法問題。須知民進黨的立場,基本拒絕一國,但在實在說不過去時,也拿良制來自圓其說,實則是遮擋一下,能拖就拖。一個實例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的一番騙人告白:“我們要認清文化同源是事實,但政治上我們各自擁有主權,中國一定要認知到這一點,如果要跟台灣統一,須徵得台灣人民同意,中國亦須持續改變,民主化是其中之一,才有可能統一,否則根本不可能。⑥”這種各自擁有主權的說法不正是“兩國論”嗎?既然是兩國,統一的法理基礎何在?實際上他打心裡就不承認台灣與大陸是一國,而所謂持續改變、民主都是拒絕統一的藉口和說辭。

4、制度之辯

“一國兩制”構想中的“兩制”原意就是保留台灣既有制度,台灣的既有制度可以被認為是在地的“良制”,也就滿足了在台灣現有治理範圍內的“良制”。提出“一國良制”的人當然不滿足於這個範圍,而是要求改變大陸的制度,其前提是大陸的制度不是“良制”。其空間範圍沒錯,但其對事實的認知不對。其潛台詞是,你大陸的制度不變,就不要談統一。你大陸若願意變,再與你談統一。這就有一個制度之辯的問題了。大陸是不是“良制”是該由台灣方面判定的嗎?如果稍有一點民主意識的話,這應該是由大陸人民判定和選擇,而不是別的什麼人判定的吧。大陸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當你們說台灣實行的是“良制”時,不論這個“良制”是否達成了良治,統一方案就尊重你們判定的在地“良制”、尊重你們的制度與大陸制度的差別、尊重你們保留自己既有制度的權利。這就是“兩制”的性質、本質和實質。

反觀外國的情況,不乏明明處在所謂“良制”之下,卻鬧著要從“良制”之國獨立出去的實例。民主國家被普遍認為實行的是“良制”,卻無法阻擋加拿大、西班牙、英國等國的局部分離主義浪潮。這可以說是要搞“兩國一制”或“兩國良制”,其要變的是國,而不是制。這在民族國家根本行不通。可以說,在民族與民主的關係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國家體制怎樣,無論採用的是哪種民主,都把民族放在最高位置,而不是相反。即使是實行“良制”的民主國家也沒良善到因為制度的民主性質而放棄一國準則,西班牙的那個加泰羅尼亞的分離主義領導人最終還是被引渡回國受審入監了,此事所引發的大暴亂也不能阻止西班牙民選政府強力維護國家統一的意志與行動。

  、“兩制台灣方案的立國基點

  (一國準則排除大屋頂

締造論的思維看問題,國家統一可以理解為重構國家架構。從一國準則出發,可以對統一後的國家機構做適當的調整,以適合台灣的參與、體現台灣的地位、保障台灣的權利。所謂基於“大屋頂”理論的第三憲,無非是將既有的兩個憲法中關於固有疆土範圍的重疊的規定,以另一個更高的憲法文本的形式加以重申而已。筆者認為,設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上再架一個“大屋頂”,無疑屬於“兩國論”的產物或變種,也是複雜化的處理方式。這種重疊制的國家架構顯然不如單一制國家架構好,“大屋頂”還不如“一國兩區”正確和便利。有學者就共組中央政府做過論述,認為統一前後兩岸政治關係有邏輯一致性,表現在統一前是一國兩府,統一後將產生一個新的中央政府,作為國家主權的統一代表,但就海峽兩岸的內部管理而言,仍將延續“一國兩府兩制”的狀態⑦。這符合一國準則,又以內外有別的方式處理一國之內的兩個地區的政治權力關係。但統一後不可能繼續維持兩區兩府狀況,必然有一個台灣地區與中央政府關係的問題,還有一個台灣地區政府與大陸地區政府關係的問題,假如屆時大陸地區政府不是中央政府的話。因此,在“一國兩區”的認知架構下,兩岸應共組中央政府,而在各自治理區域內保持政府的行政職能。這就回答了台灣人士的疑問:“港澳回歸用的是中國在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兩岸復歸統一應與恢復主權行使無關,但是否該採用中央恢復在台灣行使治權或主權的行使權,有待商榷⑧。”這不屬於疊床架屋式的“大屋頂”模式。這是第一個基點

  (本體中國與中國本體

1、政治障礙是的問題

我們說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中國,不管歷史還是現實、戰爭還是和平,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國家,是沒有改變過的,也是沒有爭議的。歷史上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建立過中華蘇維埃工農政府在延安建立過陝甘寧邊區政府,都設有主席和部長,也得到過外國的支持與援助,但都不曾改變它們作為政權或政治實體的性質,不影響它們與民族國家的從屬關係。國共合作抗戰,服從中央政府領導,一致對外,沒有爭議。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由小變大後,內戰更趨激烈,後有重慶談判,依然是政權之爭。民國38年(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擴大到整個大陸,從而實際掌握了國家治理權,中國國民黨及其控制的國民政府則由掌握國家治理權變成以台灣島為根據地的地方政權或政治實體。兩大政黨的政治換位改變了它們的地位,卻沒有改變它們與民族國家的從屬關係。結束內戰即恢復到不分裂的狀態,至於國家完全統一,則需要一個共同建構即締造工程。所以我們接受共同締造論。

有台灣學者撰文稱,大陸當局跳脫“中華民國”已消亡論述,對其事實存在表示某種程度的“緘默”,將兩岸關係拉回至內部事務層次。若民進黨政府表態“中華民國”的主權與領土範圍及於大陸,兩岸政策新論述若能表明遵循“憲法”處理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未來一中”的“統合”是願景工程,或能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架構⑨。這不能不說是有善意的想法,但要讓大陸承認“中華民國”沒有消亡,無異於要大陸承認中國有兩個中央政府,分別領導著同一個國家。這幾乎要倒退到民國38年(1949年)渡江戰役前的所謂“劃江而治”了,怎麼可能被接受?

此外,有不少民進黨人士認為,民進黨與大陸及共產黨沒有關係,也就不必與大陸及共產黨打交道。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因為他們祇要在中國台灣地區生活,接受台灣當局行政治理,即使主觀上不認同中國大陸,也無法改變自己在法理上的從屬地位。何況民進黨人在無法實現“法理台獨”的情況下,非但不能拋棄“中華民國”這個保護殼,還要想法設法、極盡能事地競爭領導人大位、佔據當局各個權力要津,而這一切都處於“中華民國”及其“憲法”之下,民進黨豈能與大陸脫離關係?民進黨人以為,該黨的名稱前面沒有“中國”兩字,便與中國國民黨不同,與中國沒有關係了。這是自欺欺人。親民黨和新黨的名稱中也沒有“中國”兩字,它們卻不是這樣看的。難道我們可以說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不是美國的政黨?顯然不能。從法理和政治兩方面看,作為台灣地區行政權的掌握者和運作者,民進黨是通過與政治對手中國國民黨競爭並輪流承擔其職責的。既然如此,民進黨就不能否認自己與中國國民黨同樣的中國身份和政治地位。

2、國際上看得清本體中國

在國際上,中國是什麼從來都是清清楚楚的,一個中國準則不僅是中國政府的立場,也是大多數國家的立場。這一點都不模糊和含糊。從對外代表權來看,誰代表中國確曾經歷了一個長達20多年的曲折歷史過程,而大陸和台灣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地位的轉換,不是正像國共兩個政權在國內政治鬥爭和內戰過程中力量消長和政治換位的過程嗎?對外代表權的改變(以民國60年(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為主要標誌和轉捩點)同樣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與民族國家的從屬關係。當我們看到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的中國席位牌上寫的是China時,我們祇能理解為它是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獨一無二的民族國家的名稱,如同France之於法國、Italy之於義大利、Japan之於日本。這就是不變的本體中國概念。

那麼,該怎樣看待中國、大陸、台灣這樣一種複雜的關係呢?在此,筆者不揣冒昧地提出,究其本質,中國、大陸及台灣應該是本體與實體的關係,即中國是中華民族以國家為形態的本體,大陸和台灣則是中華民族的兩個政治實體,即使這兩個實體各自都以自身為主體,也不能取代中國本體。據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它就是本體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永遠都是。中國的統一是結束分治,回到中國本體原有狀態。無論是本體中國,還是中國本體,都包含台灣,這就是我們的種種麻煩所在,但也是我們的核心利益所在。這是第二個基點

3、從本體中國到統一大中國

兩岸關係遭遇的一個巨大障礙在於,廣大台灣同胞由於歷史創傷、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原因,傾向於長期維持兩岸分治現狀。他們當然知道“台獨”不僅是危險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懂得,理想的國家統一是美好的,但又是遙不可及的。他們更多的是擔心統一帶來巨大的、急劇的和難以適應的變化,寧願讓兩岸分治的現狀長期維持下去。對未來統一(即所謂終極統一)前景的憂懼甚或恐懼使很多人抵制兩岸關係的積極改善和進展,哪怕是以和平發展為外在表現的改善和進展。其重要的心理基礎就是認為,中國大陸大,台灣島小;大陸迅速崛起,實力猛增,台灣發展不力,脆弱無力,統一意味著大吃小,大陸“吞併台灣”,台灣現有的一切都將消失於統一後的中國。其實,這是無謂的過度憂慮。

從現實情況看,兩岸雙方作為本體中國的兩個政治實體,要通過和平發展的方式處理好彼此的關係,並穩步推進,逐漸創造條件實現國家統一,一定會是採取基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模式企及目標的。基於現實就是承認兩岸是本體中國的兩個擁有治權的政治實體。超越現實就是彼此都不以消滅對方為目標,而是以一加一大於二為目標,即由雙方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它大於中國大陸、更大於台灣,也大於二者之和。這就是超越現實,既是空間上的超越,也是時間上的超越,是一種歷史性跨越。這樣的統一中國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出自本體中國而超越本體中國。這樣的中國依然是中國,但已經不是原來的中國了,已經變成了具有超越性的統一的大中國。祇要為統一中國即大中國設計一個完備的方案,並加以法律保障,就能奠定統一的基礎。筆者堅信,實現超越後的大中國一定是統一中國的歸宿、中華民族的新生、炎黃子孫的共業。這是第三個基點。

  (三)誰主張統一由誰來設計

1、大陸應掌握主導權

台灣社會一不接受統一,二不思考統一,三不設想統一。台灣方面除了少數統派公開支持統一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大多數人是不會有所動的,不管是表示贊成統一,還是討論台灣方案。對他們來說,障礙和困擾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民進黨當局實行綠色恐怖的情況下。第一,祇要一探討“兩制”台灣方案,就表示贊成統一了,就會招致麻煩甚至迫害;第二,即使另提一個方案,也是以統一為前提和前景的,也有相當大的風險。故此,儘管新黨公佈了它的八條《“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其舉動也受到了大陸有關方面的基本肯定,但我們不太可能寄希望於台灣方面提出諸多統一方案。主張統一的大陸方面責無旁貸、義不容辭,要思考和設計統一方案。主張統一的設計統一,當然就掌握了統一的主導權。統一當然不是大陸單方面的事,要與台灣方面協商,但大陸不主動、不主導、不推動,永遠無法開始協商。大陸不設計出一個基本的統一方案,雙方便無從協商。實事求是地說,即使台灣方面有人願意設計,也難以獲得台灣社會的認可,且不說能不能被大陸方面當做協商的基礎方案。



2、主體才有自我判斷權

國家基本制度是不是“良制”誰來判定和選擇?當然是主體來判定和選擇。正如台灣社會喜歡自己的既有制度一樣,大陸社會喜歡自己的既有制度,對它充滿了自信。對統一國家的制度怎麼判斷?既然不能兩種制度在國家層面並存,就應基於主要地區也就是大陸地區的制度,揉進相關地區也就是台灣地區的制度,形成總體制度,同時在台灣地區完全保留其既有制度。這應該是“共同締造論”在國家體制上的邏輯起點。那麼,“一國兩制”中有沒有台灣的主體性?有大陸學者認為,要讓台灣民眾瞭解“一國兩制”下,大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台灣民眾已經習慣的自由、民主的生活環境是完全相容而不存在衝突與矛盾的⑩。筆者認為,從“一國兩制”架構的涵義中看,不存在不相容、有衝突的問題,因為民眾主要生活在特定制度所在的區域,而且即使跨區域生活和工作,也理應受特定區域法律和制度規範約束,這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不是個人與制度的關係。

國家總體制度以大陸制度為基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和理由,即大量台灣同胞在大陸實踐兩岸融合發展的事實。越來越多的台灣居民在大陸生活和發展,與大陸社會融合,構成了選擇國家總體制度的要素,實際上也代表熟悉大陸制度的廣大台灣居民的判斷。如果說現在台灣總人口的大約十分之一參加了兩岸融合發展,十多年後這個比例可能上升到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這不是一個龐大的主體嗎?這個主體的判斷權不是很大、很重要嗎?

統一國家的總體制度,從對外關係面向來看,無論是代表權、主權、安全、海外權益等都是全面共享。從社會面看,可能不是全面共享,但應該是有很多局部分享,且是一個變動和進步的進程。即便如此,也是以包容的姿態,保留台灣的制度參與資格、權利和空間,具體參與方式也可以協商。這是第四個基點。

  (四)民主協商即探索設計

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兩制”台灣方案的探索時,首先必須進行方案的充分設計,就是做好頂層設計。這個設計要能夠妥善地解決“一國”落地的問題,即成為台灣同胞可以接受並可以落實的一整套辦法,它至少要包括充分提供廣大台灣同胞參與國家事務和國家發展、認同國家架構和國家方向、分享國家成就和國家榮譽的空間和條件。祇要這個頂層設計做好了,又與台灣各界充分協商,並吸收各方面意見建議,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民主協商是過程和程序,不是結果和終結,並不排斥兩岸各自既有審議過程和法律程序。但沒有民主協商,便沒有審議過程和法律程序的前提和基礎了。

  、“兩制台灣方案的興國取向

  (統一後的中國是大中國

1、統一有名實之爭問題

統一後的中國將是一個更大的中國,不僅因為結束國家分治,還因為大陸和台灣的所有資源、優勢及力量得以整合並發揮更大效益。在概念上,一定是用“大中國”取代“中國”,以表示不是原來的中國,是增大了的中國,是因台灣與大陸的統一而變強大了的中國。由此,台灣人民所擔心的什麼矮化之類的東西將煙消雲散,而大陸方面也不是唯一的獲益方,實際結果將是兩岸雙贏。再加上港澳地區,就是多贏局面。至於大中國的名稱,比較好處理,名稱後面的實質則不太好處理,我們今天遭遇的障礙即在於實質,即國家總體制度這個實質。

應該看到,兩岸的問題實質上並不是名稱的問題,而是地位的問題,是地位之爭的問題。台灣的既有制度可以保留,台灣再爭國家總體制度的話,就祇能理解為爭地位了。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但名可以正、言可以順,實卻不易變。兩岸如不能真正解決實的問題即地位之爭的問題,還是要兜圈子、走彎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下去的。我們能不爭名,能否也不爭實,即不爭地位?恐怕不能。但實事求是地說,大陸在人口和幅員方面都大於台灣數十倍,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也是客觀事實,表明大陸的制度適合大陸,也不排斥台灣的參與。故在保留台灣既有制度及各項權利的情況下,台灣再要求在統一設計中改變大陸制度,就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了。台灣方面要求參與國家層面的地位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要在改變大陸制度的基礎上設計統一國家架構及制度,則既不合理,也不可行。儘管如此,大陸方面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略還是要求按照克服內部政治障礙、妥善解決爭議和充分照顧台灣現實的精神進行國家統一的努力。“一國兩制”理論的新發展,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利益及兄弟情的感情目標⑪等都是這一努力的正確方向和可行路徑。

2、統一是多方面的增量

中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一個總體判斷。從具體趨勢看,統一除了會讓中國發生質的飛躍外,還會有多方面的增量——空間上的、經濟力上的、對外關係的等等。對兩岸而言,統一後兩地將優勢互補,促進協同發展,共同提升整體水平。這將是全民族質的飛躍。增量方面,以空間為例,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都因打破現有壁壘而增加活動空間,如市場空間、生活空間、活動空間等。對台灣而言,空間的擴大尤其大,這是顯而易見的。再以對外關係為例,大陸和台灣分別擁有的外部資源、關係、紐帶合二為一或相向而用,等於外部關係的倍增,是統一國家前所未有、前所未享的豐富外部資源。

  (統一後大中國給台灣什麼

實事求是地說,國家統一後,在國家層面,台灣除了現在台澎金馬使用的“中華民國”空名,將得到很多現在沒有的真“實”。這至少可以體現在涉及參與權生存權發展權的以下重要方面:

第一,國家事務(中央層面的),台灣可以參與,參與方式和程度可以協商(港澳沒有這個協商機會和相應的權利)。第二,國家發展(中央層面的,同時也是中央與台灣關係上的),台灣可以參與和分享,同時對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台灣限於不利的地理條件和幅員規模,國家扶助台灣的發展,包括台灣民眾的個人發展。第三,公共事務(全國和地方層面),台灣在大陸生活和工作的居民可以參與,是社會治理和社會管理。第四,地方事務(地方層面),台灣在大陸生活的居民可以參與,屬於居民參與地方治理的範疇。第五,國家救助(自然災變),台灣將更加有利和便利,自然條件比較脆弱的台灣需要中央無障礙地從大陸提供災變情況下所必需的各種幫助。第六,國際空間,台灣將獲得遠比現在大得多的國際活動空間,一些在國家名下,一些仍在台灣名下(類似港澳特區),顯然將是增加,而不是減少。

綜觀這些,總的精神是參與、共建、共享。這將遠比現在台灣實際治理和管理範圍大得多,而且跨兩岸居住和工作的台灣民眾同時在參與管理國家和地區兩個範疇的公共事務。可見,台灣得到的很多,發展空間擴大、國家和公共事務參與度擴大、台灣人民享有的權利增加,整個概念從全台島擴大為全中國。

  (三)統一後台灣的法律保障

國家統一是極為嚴肅的事情,沒有法律的保障是無法實現的,也是台灣社會不放心的。因此,兩岸民主協商也好、政治協商也好,在談成並簽訂和平協議和統一協議之外,一定要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這部法律可以叫《國家統一法》,也可以叫《台灣基本法》,還可以有其他名稱,但基本精神與核心內容應該是兩個不能動搖——一個是台灣區域範圍內的既有制度、權利、權益、利益不動搖;另一個是台灣在國家架構下在中央層面享有的權利和權益不動搖。可以設想,要制定這個法律,就要修改憲法;還要相應地修改《反分裂國家法》;台灣專家得較多地參與起草委員會的工作;此法須分別獲得兩岸雙方認可和批准,成為都共同遵守的統一國家的大法。

  結束語

中國統一採取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是合情合理與務實可行的,共同設計和民主協商與“共同締造論”精神高度一致。統一是以一國準則為基礎和基準的,不能搞法理和政治模糊,故不能搞“大屋頂中國”。統一是共同締造國家建構,也是回歸本體中國,其基點是強化中國本體、優化國家總體制度,在大陸和台灣分別保留既有制度的前提下,設計基於大陸現行制度之上、經過調整、補充和完善、有台灣實質參與的國家總體制度。統一的中國將是和平崛起的大中國,從兩岸統一的視角看,興國的取向是國家為台灣提供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空間、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個人各項權利和內外發展條件、在地公共治理社會管理等,使台灣獲得比其單獨治理和發展好得多的條件、長治久安的基礎,從而與大陸共同發展進步、共襄民族復興盛舉、共享民族復興成果。


  

註釋

  ①邵宗海:《建立族中之國”:一些需要省思的問題》,中國評論2014年7月號

  ②邵宗海:《建立“族中之國”:一些需要省思的問題》,載《中國評論》2014年7月號。

  ③邵宗海:《建立“族中之國”:一些需要省思的問題》,載《中國評論》2014年7月號。

  ④黃年:《“大屋頂中國兩制與共同締造論》,中國評論2017年12月號

  ⑤王英津:《“兩制”台灣方案須解決四大難題》,中評社 2019-3-1,http://www.CRNTT.com。

  ⑥2019年6月6日《中國時報》。

  ⑦林岡:《以“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規範兩岸在統一前後的政治關係》,載《中國評論》2018年12月號。

  ⑧紀欣:《“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載《中國評論》2017年12月號。

  ⑨柳金財:《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一中論述”——兼論“未來一中”建構》,載《中國評論》2018年3月號。

  ⑩嚴安林張哲馨等著:《“一國兩制”理論的實踐與創新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251頁。

  ⑪嚴安林張哲馨等著:《“一國兩制”理論的實踐與創新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29-32頁。

名家縱論/為什麼台灣是寶島\星期透視/總統大選後的幾點思考

◆  大屋頂下/消滅中華民國的「大中國」 等於拒絕所有「台灣方案」
◆  星期透視/總統大選後的幾點思考
◆  名家縱論/為什麼台灣是寶島
◆  畫中有話/防疫無國界
◆  別讓口罩成為遮天之亂
◆  無知和自私是最佳病媒
◆  先自救,救不救自己人?
◆  開學第一周是關鍵期 校園防疫不該只限校內
◆  少點政治多點真情 才能重啟對話
◆  漫畫/四君子打令狐沖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為什麼台灣是寶島


2020-02-01 23:59 聯合報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美中貿易戰使得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因素,台灣的角色也備受關注。 (美聯社資料照)

民國79年(九○年)代,統一在崑山設廠,崑山是長江出海口,交通方便,且自古以來人文薈萃,人才濟濟,不僅是良渚文化發祥地,又有大閘蟹味道鮮美,足見其水質優良,而且人的素養都在水平之上,是食品生產基地首選。
我常去崑山,才知道一代大儒顧亭林是崑山人。他的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 是為天下反清復明志士作建國準備大作。他所談及的大陸山脈風水與歷史人文關係,尤得我心。他說中國氣脈由崑崙山而下,以北中南三條山脈的雄姿環抱整個大陸,其北脈延伸到長白山之後,下日本,入台灣,與南脈由巴顏喀拉山奔騰而來山勢,下海後在台灣相接。中脈也在上海、崑山入海,加入了環抱的格局。
這是地球上最大最美的風水格局,格局面向太平洋風水上,水主財運,又主智慧。當時候到了,財運與智慧註定要在此開花,而台灣正在這格局前方,應是格局的案台。案台必有三牲花果,台灣物產豐富,或許是此原因。
造山運動時,能量高,山就高山高的地方氣就旺。山的走勢與氣的輪轉常會遷動歷史人文的變化。
台灣承受著板塊的擠壓,擠壓而來的力道,使台灣這麼小的地方,擁玉山如此高的山。其氣之強表現在山川,是玉山的雄偉及太魯閣令人驚豔的美景。表現在社會人文,令人感嘆!台灣交通亂,表示人的心亂台灣政治亂,表示私心重人心亂,私心重,將使台灣的氣更亂,使台灣沉淪
氣亂就要理氣,妙方唯有靠文化的導正,使人的素質提昇。中華文化在台灣已被擱置多時。我想重提南懷瑾老師的話:「廿一世紀要靠中華文化的精神,來融合資本主義的方法、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才能使世界走向祥和的地球村」,希望這幾句話能成為台灣領導人的晨鐘暮鼓。
未來,台灣要以文化引領亞洲大格局往前走。東西文化的差異,只有靠中華文化的王道精神,才能使世界回歸正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那「不服」是因文化的差異,那「文德」是內心的涵養。這天命使台灣成為世界之寶,故稱為寶島
台灣是寶島,所以歷來與台灣有關的接觸,都使情況變好。例如,台灣因為是寶島,所以當日本據有台灣,台灣的資源使日本的貿易逆差轉成順差,明治維新才會成功。台灣是寶島,使蔣先生退守台灣,更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台灣是寶島,才能促成台商回鄉投資,點燃大陸崛起的火苗。台灣是寶島,今日中美貿易的紛爭,使台灣成為關鍵的支點。
我很感恩,因為統一入駐崑山的機緣,才使我改變對風水的誤解,才能領悟台灣真的是寶島,台灣是將使世界走向祥和地球村的寶島。希望這個觀念能重新燃起大家對台灣的信心,使政治人物重新回歸正直的政治良心
請大家說,台灣、台灣,我愛你。












星期透視/總統大選後的幾點思考


2020-02-02 00:02 聯合報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蔡英文總統(右)在總統大選以超過800萬得票數連任成功,她與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左)在競選總部感謝支持者的力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大選終於落幕!但為期約一年的選舉過程中,幾點制度性缺失,有待政黨、政治領袖、媒體、學術界及選民,透過民主機制及程序妥善處理,全力推動台灣民主發展進程的2.0版!
一、公辦初選:在初選階段,兩大黨都出現高度爭議性問題。糾葛不清的黨權強勢主導初選程序,機關算盡地頻頻做出讓廣大選民,產生強烈負面情緒的決定。翻來覆去的醜態,令年輕選民強烈反感!
同時,因「民調決定論」,在初選民調時,故意強烈支持對手黨相對弱的候選人。試圖透過逆向操作,干預競爭對手的初選結果。
目前看來,公辦初選是有效改善這種亂象的作為!可依「選舉罷免法」的大架構,全國同一天舉辦初選,讓有資格提名的政黨,規畫各黨黨員或合格選民,仿大選投票方式,當天公布開票結果!如此既可防止跨黨投票者,也可有效找出最有機會勝選的候選人!
二、選票補助金只補助政黨:由於媒體誇大報導候選人一票可得三十元補助金,造成民眾強烈反彈,進而形成候選人進退兩難的困境!為強化推動政黨政治的大方向,未來應嚴格限制選票補助款,只補助政黨,以中長期發展規畫,發展更具穩定性的政黨政治大環境!
三、規畫正副總統候選人初選、大選政見發表會:各黨初選可透過公視,舉辦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及辯論會各一場;大選則包括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一場和二場辯論會,另副總統候選人有一場辯論會!民間媒體可自行組成的總統大選辯論會,但必須取得多數候選人的同意!
四、放寬十八歲公民投票權:經過前年底及今年初,二次結果截然不同選舉,相信政黨及政治領袖已有極深刻印象!此反差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青年朋友主動出擊,不惜花寶貴的時間、金錢,也要投下他們神聖的一票。這些可愛又可敬的青年朋友,用選票表達他們的意向!我們必須聽進去他們對今日的台灣不滿意,所傳遞出的訊息!我們有責任,留下他們更好的台灣!
五、建立高度透明且即時公布的募款收支制度:任何人公開表示參與正副總統大選後,一個月內須開始上網公布,每周募款的收支帳目。各政黨及獨立候選人,在完成登記後,須於十天內,每周上網公布收支細節,以供社會各界人士查核!如此應會逐步形成正向力量,使台灣的政治文化及制度更為建全!
反思本次大選結果,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然民主政治,絕沒有萬年執政的事!我們深信,民主政治必須透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真正深化民主政體的發展,並獲得更多選民支持。台灣率先走入民主自由體制,是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歷史貢獻!身處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自當更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制度。萬萬不可落入低俗、獨斷的民粹主義「民主」陷阱,而不自知!












大屋頂下/消滅中華民國的「大中國」 等於拒絕所有「台灣方案」


2020-02-02 00:04 聯合報  黃年
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兩岸關係將進入新的篇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良新春發表長文共同締造統一》,提出「大中國」概念。
並指出,台灣方面有人主張「中華邦聯」、「中華聯邦」、「一國良制」、「一中三憲」、「互統一」,及「大屋頂中國」等皆不可採。
王文提出若干創新思維,但我認為也不無方枘圓鑿仍待自我磨合貫通之處。本文試論一二,意在相互完善。
一、「大中國」究竟是何樣態?王文指出:中國與大陸、台灣應是本體與實體關係,即中國是中華民族以國家為形態本體,大陸和台灣則是中華民族的兩個政治實體;即使這兩實體各自都以自身為主體,也不能取代中國本體。
又說:統一後中國是大中國。在概念上,一定是用「大中國」取代「中國」,以表不是原來的中國,而是增大的中國。
此論重點是:統一前,兩岸關係是「一個民族/兩個政治實體」,且各自皆不能取代中國本體(否定「老三句」,是另種「一中各表」?)。又說,「統一後的大中國不是原來的中國」。
王不同意「大屋頂中國」。但我認為此論也可視為「泛大屋頂中國」。因為,在統一前及統一後,他都認為有一個超越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台灣(中華民國)的「本體中國」或大中國存在。這些皆是「上位概念中國」或「第三概念中國」,亦即都是大屋頂中國。
若無上位概念中國、第三概念中國屋頂存在,就不可能發展其「中國本體論」及「共同締造統一論」。此一類似大屋頂中國的想像,正是王文創新思維。
但仍有尚待完整說明問題。1.統一前「一個民族/兩個實體」,似凸顯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若稱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政治實體」,何不能同樣也承認台灣「政治實體」為「中華民國」?2.王稱,統一後,「在概念上」,是用大中國取代中國。又說,至於大中國的(新)名稱,比較好處理。然而,這個大中國究竟是概念上或實體上存在?王文並未說清楚。如是「實體上法律性」存在,它就必須有個「新國號」,這恐非「比較好處理」的問題。因為,有「新國號」,就不止是「概念上」問題,那就真正是大屋頂中國了。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作何安排?如果大中國只是一個概念上名詞,那就僅是統戰詞彙。但倘若大中國是統一後「實體存在的法律性體制」(大屋頂),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否仍存在?
王認為,屆時「兩岸應共組中央政府」,甚至不排除「假如屆時大陸地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是中央政府的話」。這些皆是王文必須作的「假設」,非如此,其共同締造統一論即無以成立。但是,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屆時就是中央政府,那就沒有所謂「第三概念的大中國」;又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是中央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仍存在於中央政府之下,就應當仍是王所說的「疊床架屋式的大屋頂中國」。
三、中華民國將作何安排?同樣的,如果大中國是統一後「實體存在的法律性體制」,則「中華民國(政府)」是否仍然存在?如果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將不存在,這至少在邏輯上還說得通。但是,如屆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存在,而中華民國卻不准存在,這就不止在邏輯上說不通了。再者,屆時台灣若行《台灣基本法》,大陸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則王的主張有何超越「一國兩制」之處?
王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中國」中地位閃爍其詞,一下子說「同是中國本體的一個政治實體,不能取代中國本體」,一下子暗喻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經統一回到中國本體後的本體中國」。但王文對中華民國態度卻是斬釘截鐵,他說:要讓大陸承認中華民國沒有消亡,…怎麼可能被接受?
也就是說,王文「大中國論」,從過程到目的,皆奠基於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王文甚至說中華民國為「虛幻、空洞、縹緲」。好像忘了他至少還說過台灣是一政治實體,經過七次總統直選。
王文論證至此也陷於自相矛盾。他說:兩岸統一將採取基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模式。基於現實就是承認兩岸是主體中國的兩個擁有治權的政治實體(這難道不就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嗎?)。超越現實就是彼此都不以消滅對方為目標(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不相互消滅嗎?),而是以一加一大於二為目標,即由雙方共同締造統一中國,它大於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大於台灣(中華民國),也大於二者之和若消滅中華民國,是減法,如何大於二者之和?)。
王此論蘊蓄著創新思維。不過,若基於現實,就應是基於兩岸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現實,這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若超越現實,就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都不消滅對方」為超越,這就是「共同締造論」,也是大屋頂中國。
王不同意大屋頂中國。但他主張的卻是在上層有個面貌不清的「大中國」大屋頂,下層留著定位閃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要消滅中華民國。這其實是個「歪斜半塌的大屋頂中國」。唯如果說到底還是要消滅中華民國,那就根本不必迷亂耳目搞什麼大中國的統戰詞彙
大屋頂下曾指出,如今兩岸氛圍是台獨不消滅中華民國,統一要消滅中華民國」。北京應知:未來對台課題,已不再是反對台獨,而在如何「維持原真中華民國」。王不但沒有跳出此陷阱,反是愈陷愈深
王文其實是借箸代籌,意圖一一駁倒各方曾倡議的「台灣方案」,其最後落點仍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倘如此,北京又何必費盡心機要求各方提獻台灣方案,難道中共認為中華民國會同意以消滅中華民國為方案嗎?
王文師法汪道涵共同締造論」。但若主張「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卻與汪道涵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及「共同締造論背道而馳
其實,從來不缺台灣方案,但自國統綱領》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盡皆毀於北京如今王又想駁倒其他
北京若再持守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就等於拒絕所有的台灣方案












畫中有話/防疫無國界


2020-02-02 00:06 聯合報  曾吉松
記者曾吉松/攝影

唐朝藥王孫思邈曾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已故台大醫學院教授謝豐舟上醫醫國」,強調並非醫生從政,而是讓一種疾病從台灣消失或減到最少」。
醫師從政的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表示武漢肺炎疫情嚴重,是兩岸合作時機,台灣應協助中國解決。此論一出,綠營支持者撻伐。然就地球村防疫無國界立場,正體現謝教授觀點
疫情趨緊,行政部門暫停口罩出口,更要求統一控管;官字兩張口一出,民眾爭搶口罩,幾至恐慌,形成「口罩之亂」,更甚疫情之害,此人心不安後遺症,正是忽視風險的下醫。「國家國家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別忘了病毒不分藍綠統獨











別讓口罩成為遮天之亂


2020-02-02 00:38 聯合報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武漢肺炎疫情增溫,許多醫療用品店口罩全都賣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衛生紙、四九九之亂後,武漢肺炎又引來民眾口罩之亂
危機就是轉機,首先口罩支援大陸一事,政府高層該具備的兩個思維是「是否要與對岸建立和緩關係」,如果政府的最高戰略,是要利用這次機會跟大陸改善關係,亦或就是單純「人飢己飢」人性相助,那就不需禁口罩出口;反之,如果不考量兩岸未來發展契機,以台灣自保優先,那當然就是堅持不出口。
口罩支援大陸,可視成台灣遞出橄欖枝,兩岸局勢今年才有和緩可能。而自掃門前雪,不但不符合蔡總統平等原則,繼續維持意識形態處理危機,兩岸關係鐵定不會產生轉機
其次、經濟學供需原理,有助行政院長做出口罩之亂決策。台灣口罩需要多少數量?又自行生產多少數量?不足的數量,估計需要進口多少?台灣進口地區為何處(大陸地區)? 可否由國外緊急進口補足?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後,或許就不需要投資兩億元緊急設立口罩生產線
維持以往大政府的管理型態,是統一徵收、發送、訂價,結果價差也引來民怨;政府或可思考,兩億元可徵收一億個口罩,由各里里長依據里民戶口名冊按口發放,加上多數民眾家中有庫存,不一定全數民眾都會前往領取。假設一天一人用量一片,一億個口罩足夠台灣民眾至少五天以上所需;後續工廠提高產量,相信能滿足需求。
過往企業或銀行傳出財務危機,會在媒體前搬出數堆「錢磚」,表示財力豐沛。口罩危機不妨也可以用相同思維,民眾預期買不到自然會爭相搶購,但當口罩可以免費領取,且各里都可看到充裕供應,搶購熱潮必可稍減。
第三、因應學校開學在即,學校如出現群聚感染效應,自不容輕忽。大專院校因應陸生返台,延期開學勢在必行;而中小學生的口罩供應,是否應由政府負責,尤其是偏鄉地區弱勢學童,政府須考慮免費供應。延續過往民眾和學生自備口罩思維,針對此次疫情和口罩短期的供不應求,政府要有更前瞻和更另類的思維,方能順利平息口罩之亂。
口罩薄薄一片,處理不當,漫天飛舞就成為遮天之亂了!














無知和自私是最佳病媒


2020-02-02 00:53 聯合報  鄭文炫/無業(新竹市)
SARS期間任台大醫師的陳志金臉書文,提到當年台大急診淪陷關閉二周的往事。 圖/取自陳志金臉書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初時台灣尚無確診病例,網路上已傳醫院有求診病患,也有對中國出現疫情指指點點。雖出自善意提醒大家,但「道聽塗說」只會添亂。
媒體轉載,SARS期間任台大醫師陳志金臉書文,提到當年台大急診淪陷關閉二周事,我也是當年「受害人」。急診關閉次日,我到台大門診,回來後得知,有同事聯合要我居家隔離十天,否則他們要集體請假,主管要我照做。
在家正感委屈時,我忽然接到就診醫師來信,信長三千餘言,嚇我一大跳。原來那天看病時,多嘴談到疫情,醫師自認那天對我講話口氣的太重,來信道歉,也說了些心聲。讀此信感受到,他和所有醫護人員內心壓力之重,非外人所能體會。
該醫師來信和陳醫師臉書文都提到,台大急診會淪陷關閉,乃因就診病人缺乏公德心」,隱匿到和平醫院看病的病史。台大傳出病例後,門診量頓時大減,其他醫院見狀,有的隱匿病情,有的用輕症病人占隔離房。若干政客、名嘴說三道四,講外行話,只會添亂。
陳醫師還提到,當年醫護人員和家人如何受周遭排擠,簡直被當瘟神看,這種心情「感同身受」。事後那些歧視者連句道歉都不必說,照樣過他們日子。
陳醫師最後說:「病毒會挑選人性最脆弱的時候,乘虛而入!」我的醫師則說:「希望我們都能以睿智重新省視守法、公德心、健保制度,尋回有秩序、不噴口水、不作秀,有人情味的台灣!」「有人情味的台灣」,我沉吟再三。













先自救,救不救自己人?


2020-02-02 00:48 聯合報  程健行/高餐大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助理教授(高雄市
圖為北市南陽街附近大型藥妝店內口罩搶購一空,貼出中、英、日告示。 記者陳正興/攝影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又亂出許多人性弱點,有藝人痛罵院長口罩禁出口及限量攜帶出境決策,更挑起兩岸敏感神經,成了疫情未止,親情先止的無奈與哀嘆啊!
先不論國產口罩生產可否充分供給防疫所需,身為最高行政首長,決策應以何種角度與邏輯為之,才是最佳解,看來仍待仔細琢磨,才不至顧此失彼。
舉例說,蘇揆所持論點是「先自救,才能救人」,是否先清楚定義「自救」呢?包含旅台留台的外籍和港澳陸籍人士?那旅居海外因工作、求學、培訓、探親和短期旅遊觀光,尚未返國的國籍同胞又該如何援助呢?
以筆者服務學校為例,因學制課程,每年有數百位在學生前往各國大學、飯店、餐廳或其他工作場域海外研修或實習;本系有十四位學生目前在香港機場專業實習,令師長及家長擔憂。這幾天同學不斷透過即時通訊傳達,在港一罩難求困境,且因在機場擔任第一線服務,更擔心感染;身在國內的師長及家長,因一紙行政命令無法寄口罩援助,這樣先自救才能救人的政策邏輯,是否考量周全是否值得商榷












開學第一周是關鍵期 校園防疫不該只限校內


2020-02-02 00:46 聯合報  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宜縣礁溪)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幼兒園小朋友都戴上口罩,但家長抱怨兒童口罩缺貨,根本買不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各級學校即將開學,針對武漢肺炎疫情,已有幾所大學宣布延後開學,主要因應陸生來台的自主管理,教育部眼見一間間大學宣布延後開學日,已決定周一和各大學主管開會決議相關事宜。
大陸地區有幾個省市延後開學,香港更是全面延後開學至三月初;但台灣中小學似乎還沒延後的跡象,各縣市中小學只是依據疫情指揮中心防護建議,頒布相關規定,似和以前流感腸病毒防護措施差別不大,是否真能因應武漢肺炎?家長相當不安!
另外,教育部不敢嚴格規定上課一律戴口罩,且透過幾位專家表示上課不一定要戴口罩,但家長放心嗎?現在各級學校備用口罩是針對需要者準備,一定不夠給全校師生;我在家長會長臉書或LINE群組中,就看到一些家長會長憂心。
雖然說台灣沒有社區群聚感染,是不幸中大幸,但開學前狀況為何尚不明朗,且開學一周內更是關鍵期,未來各校停課標準,是要依循以往流感和腸病毒模式,教育相關單位應有更細部討論和因應措施,若依照以往等有病例確認後,再進行控管,恐為時已晚。
個人覺得,此次校園防疫措施不該只限校園內,若出現社區群聚感染時,就要啟動更嚴格作法,尤其針對已爆發社區感染個案所在地中小學,要有更深層次防疫措施,是否要戴口罩上課,或停課,要及早擬定,以免措手不及,擴大疫情。
同時,各級學校也應研擬停課受教權問題,現在是網路資訊時代,大部分家庭和學生都有手機和電腦,此時應準備線上教學內容,特別大學生部分,學校應可讓老師開設線上授課,非常時期讓學生在家上課。即使中小學也一樣,一些教科書商備有相關課程資訊檔案,可打開檔案在家預習、老師線上指導就好,等正式上課再補不足,亦可達到部分教學目的。
武漢肺炎在寒假期間爆發,有充分時間讓學校因應,並提出更嚴謹防疫作法,但不是延後開學日就可解決,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處理。就此層次考量,教育單位要兼顧學生受教權和身體健康,不一樣的病毒和疫情需有不同作法,隨著科技和資訊進步,我們也要有更先進線上教學來因應,才能因應校園防疫問題與危機處理。













少點政治多點真情 才能重啟對話


2020-02-02 00:42 聯合報  王良言/自由撰稿(高雄市)
政治干擾是兩岸合作抗疫的最大隱憂。圖為蔡總統(右)與曾擔任過衛生署長的副總統陳建仁(左),一同發表防疫談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衛組織與相關國家均高度關切;我政府也立即採取相關措施,賴清德建議兩岸合作防疫。
另一方面,行政院長蘇貞昌禁止口罩出口,外交部抗議世衛組織將我確診病例列中國項下,指責世衛組織未邀我參加防疫會議。台灣民間有人對捐贈口罩予大陸不以為然,甚至情緒性發言,連賴清德的建議都遭到民眾撻伐。
當美國與日本派遣專機赴武漢撤僑時,我政府也透過海基會向海協會探詢以包機接運台籍人士的可能性,迄未接獲正面回覆。此外,台灣也有人呼籲兩岸藉此機會,重啟對話。
凡此種種,除了醫療性措施外,不乏政治考量因此,大陸國台辦表面強調「在湖北台灣民眾都得到良好照顧」為由婉拒,實則防範我政府藉機做政治炒作
當世衛組織與各國忙於解析病毒、研發疫苗、控制疫情之際,我政府卻充滿政治算計,急於管制口罩出口、表態想參與世衛組織、抗議名列中國項下,及兩岸重啟對話。
民國98-105年(二○○九至一六年)間,我國連續八年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當時民進黨指責政府自我矮化,要求以台灣名義參加,同樣是充滿政治算計
我政府一再強調政治歸政治、專業歸專業,包括體育運動、醫療衛生
但是當我們自己處處充滿政治算計,卻要求國際組織摒棄政治考量,當然得不到正面回應要求以台灣名義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及東京奧運,都是具體實例自己少一點政治,多一點真情,才能獲得國際尊重與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