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887/web/◆ 聯合報社論/民眾黨對柯文哲的艱難告別,等待時間消化
◆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回歸,馬龍來台
◆ 經濟日報社論/MAGA之下的美中互動關係
經濟日報社論/MAGA 之下的美中互動關係
2024-11-2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美兩強的互動與博弈,無疑仍是今後全球局勢發展的主旋律。(美聯社)
美國大選共和黨取得空前大勝,川普不僅創下了繼19世紀末克里夫蘭總統之後,落選後再度凱旋的紀錄,共和黨也取得了參眾兩院的多數,加上最高法院大法官多數偏共和黨,是一種前所未見的「超完全執政」,川普或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權力最大,也最難以節制的總統。
民國一O五年(2016年),川普在首次參選美國總統時,主打的競選口號就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選上了,做了一任四年,表現一般,要不然競選連任也不會輸給拜登。如今四年後捲土重來,主打的口號仍是 MAGA,終於獲勝,且是大勝,揆其主因有二:一是選民對現狀不滿,從個人的工作、物價、生活(如「零元購」),到國家在國際間的處境、影響力及形象,普遍有著失落、挫折、不甘之感,深深懷念過去曾經有過的一段輝煌,MAGA 的訴求,打中了選民心中的要害。 川普2.0,追求與實現 MAGA,面對內、外兩方面形勢的挑戰。對內,是建制派的不滿與反撲,還有就是如何重振及提高政府效率的問題;對外,則是中國的持續崛起對美國霸權構成的壓力。
中、美兩強的互動與博弈,無疑仍是今後全球局勢發展的主旋律,值得做一些全面且深入的觀察。
首先,就博弈的大格局來看,美國一方,終極目標是 MAGA;川普的戰略思路是三個主義:新孤立主義、新重商主義、新工業主義;至於策略,則是川普最自豪的「交易的藝術」。至於中國一方,終極目標是偉大復興與國家統一;階段性策略是持續崛起;為此,當下必須把握的是力求美中及區域關係的穩定。
明顯地,雙方的終極目標並非完全一致,但階段性的過程仍存在著不少博弈、競爭、合作或交易的空間,可分別就不同的領域作進一步的觀察與研判。
貿易方面,川普必然以關稅為手段,對付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對手。中國近年來已明顯降低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更多地重視國內統一大市場及開發耕耘南方國家市場,承受衝擊不至太大,何況美國本身也會因通膨顧慮而有所制約;再者,美國也會因此弱化與一眾盟國的關係而在國際戰略上間接有利於中國。總的來講,中國會付出一定程度代價,但應可承受。
科技戰仍將持續,但長期而言,美方的邊際效益會遞減。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壓力往往對中國形成了倒逼效應,隨著時間將逐漸明顯,這也是不少美方科技企業家如比爾蓋茲及馬斯克所擔心的。
產業戰也將持續,對象也是全球,但中國首當其衝。川普將力爭美國企業回流,某些特定企業如台積電與三星將面臨更加左右為難的窘境。與此同時,歐洲與中東的戰事將迫使當地企業繼續外移,主要流向美國,但也有部分流向中國。要之,美國打產業戰的效果,主要還是決定於美國本身的投資與生產環境,這部分,就要看馬斯克在政府效率委員會上的表現了。
地緣政治方面,美國與原本旨在圍堵對付中國的一些框架如 AUKUS(美、英、澳)、四方會談(美、日、澳、印),及美國與西太盟國(日、韓、菲)等的關係,會否因新孤立主義的傾向而有所變化,值得關注。中國與東協與中亞的強化關係,及中國與印度及與日、韓的改善關係也值得觀察。
軍事與太空領域,主要是中、美兩強的競爭,無論在西太及對月球、對火星的競爭將更形激烈。
國際空間方面,美國的退群與計較或不利於美國在國際的影響力;中方有包袱,但形象在改善之中,惟速度緩慢。
最後,台灣問題,川普對台灣索求更高保護費,要求台灣大幅提高國防預算,此與他對其他盟國的要求相仿,但是否會演變成華府與北京之間的一種另類「交易」,值得高度關注。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回歸,馬龍來台
2024-11-20 00:45 聯合報/ 黑白集
大陸桌球名將馬龍可望於27日隨團訪問台灣。新華社
陸委會核准大陸桌球健將「奧運六金王」馬龍訪台。外界原擔心兩岸劍拔弩張,雙方政府不放人,所幸這絲交流空間未被阻斷。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馬龍等四十名高校生來台交流,順利過關,特別感謝陸委會和教育部協助。對比去年陸委會「勸退」陸生團申請案,境遇可謂天壤之別。
賴清德上任後,獲准來台的大陸學術團體屈指可數。川普勝選,抗中和關稅戰必將齊發,各國急尋外交避險。馬龍團此時訪台,多少有助兩岸關係和緩。對照賴政府運籌對美軍購清單,以及秘魯 APEC 外交戰場,陸委會放行之舉,顯得平衡變通。
然而,民進黨面對大陸常不夠自信。陸委會放行馬龍團,重申禁止政治言論、不能傷害台灣地位。海基會副董羅文嘉還「訓示」馬英九基金會,要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應呼應對岸統戰訴求;講得好像台灣多麼脆弱不堪。
陸委會要求陸生來訪不能談政治,海基會卻搶著講政治。羅文嘉夸言,應安排訪團「體驗中國沒有的台灣民主」。海基會邀訪陸團的績效是零,好意思對民間團體耍官威,說三道四。
民進黨政府一再抹紅馬英九舔中,怎料,陸委會口中「未能捍衛主權」的前總統及時提供避險機會。馬龍的小白球,在台海一來一往,總好過共軍機艦進進出出。如此,付給川普的保護費或可稍減。
聯合報社論/民眾黨對柯文哲的艱難告別,等待時間消化
2024-11-20 00: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眾黨中央委員會,統一向外界說明,決定延長黨主席柯文哲假單3個月,並暫緩推選代理黨主席。記者林伯東/攝影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遭押請假三個月將滿,黨中央委員會召開臨時會議延長其假單,讓他再請假三個月。對此,已有律師質疑是誰幫他代遞假單,提醒或有「登載不實」的法律問題。柯文哲自八月間爆出木可私帳、獻金及豪宅問題,後又陷入京華城等弊案泥淖,其清廉形象幾已面目全非。民眾黨雖全力為他辯護,但恐難還其清白本色;民眾黨若不想與之俱沉,必須盡快思考「柯黨無柯」的下一步。
民眾黨是因柯文哲的魅力而生,民眾黨幾乎就等於是個「柯黨」,高幹和小草對他的忠誠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要全黨嚥下柯文哲涉貪或犯罪的現實,當然不是容易的事。中央委員會決定讓柯文哲再請三個月假,一則是避免立即發生代理主席之爭,使民眾黨陷入分裂;二則是讓大家有多一點時間消化此事,慢慢思考黨的未來,構思新的形勢浮現。
然而,這也正是「一人政黨」的致命傷。領導者的個人色彩濃厚,往往具有特殊的號召力,民眾黨的小草們即因此聞風集結。就政黨而言,一人政黨則不易形成平等對話風氣,凡事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即難有太多置喙空間。更糟的是,當領導者本身發生問題,整個政黨很容易就陷於群龍無首狀態。任何人有意接手帶領,極可能被質疑為想要「篡位」,然後內部為未來走向意見紛紛,整個黨就變得分崩離析。
民進黨顯然看出民眾黨「領導中心空虛」的窘境,便頻頻透過綠媒放話,挑撥白營內爭。上周,柯文哲之妻陳佩琪公開為柯文哲喊冤,便有媒體稱柯文哲有意讓陳佩琪「代理黨主席」。事實上,陳佩琪九月離開公職後才加入民眾黨,連黨代表或中央委員資格都沒有,依黨章她完全沒有資格代理主席,該傳聞純屬空穴來風。
昨日又有周刊爆料,稱柯文哲在庭訊時主動聲稱要辭黨主席,由黃國昌接任。此一消息如果不是捏造,便是坐實檢方一再刻意透過綠媒釋放風聲的傳言;無論實或不實,都極可議。尤其,柯文哲接受檢方偵訊,卻當庭談論自己黨內事務,還是主席人事,這於事於地都極不合常情與邏輯,難以置信。無論如何,這皆證明綠營是蓄意趁隙挑撥,要擾亂白營軍心,讓他們彼此猜忌、自亂陣腳。
自柯文哲遭押後,綠媒假檢方之口不斷釋出不利於柯文哲的消息,已多如牛毛;至於檢方是否掌握柯文哲在京華城案收賄的金流,則尚未獲明確鐵證。然而,由於多案齊發,目前案情似乎漸朝悲觀方向發展;柯文哲日前剃了光頭,亦可能反映了其苦悶心境。在這種情況下,民眾黨應該盡快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如何在政治上繼續保住第三大黨的地位,避免受柯文哲的官司拖累而一蹶不振。事實上,也唯有站穩第三大黨位置,才能發揮對民進黨與司法的監督,避免他們對柯文哲非法羅織或落井下石。
中華代表隊這次在世棒十二強賽表現傑出,一舉打入四強,全民振奮,不少人認為這多少與大巨蛋落成帶來的光榮感有關。與此同時,過去阻擋大巨蛋興建多年的柯文哲,如今卻身繫牢獄,等待定罪。今天台灣球迷歌迷歡喜進出大巨蛋觀賞球賽和演出,對比當年柯文哲理直氣壯「卡蛋」不遺餘力,已恍如隔世。如果當年柯文哲有多一點「為民興利」之心,積極監督安全品質而非一味阻撓,大巨蛋也不致停工荒廢多年,連迄今屋頂漏水都要歸咎於他。足見,柯氏治理哲學確有其盲點。至於民眾黨要如何前行,就看全黨如何打破柯文哲迷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