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ETF風潮下 快強化金融知識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經濟日報社論/ETF風潮下 快強化金融知識
◆  聯合報黑白集/魏德聖不是台積電害的
◆  聯合報社論/柯建銘是鼓動喧鬧民主的歷史罪人






經濟日報社論/ETF風潮下 快強化金融知識


2024-05-25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買氣強強滾的高股息 ETF 搭配報章雜誌與網紅的高度關注,許多年輕人也開始積極參與 ETF 投資。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與中山大學財管系蔡維哲與蕭育仁教授團隊剛完成民眾投資意向調查,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中,有高達62%的人選擇投資 ETF,這一比率甚至超過了股票投資。ETF 雖然深受年輕世代以及投資經驗較少的族群歡迎,但在這背後也帶來了許多隱憂。

首先,目前市場上許多熱銷的 ETF 都是股票型,投資人必須承擔股市波動的風險。隨著台股近期衝上2萬點的歷史新高,火熱的行情總是容易讓大家低估資本市場的風險本質。特別是近期一些每月配發高股息的 ETF,更容易讓投資人誤以為高股息 ETF 獲利穩健,而忽略了即使是價值型股票,一定程度的價格波動風險仍必然存在。

其次,「配息型股票 ETF 不能等同固定收益商品,更與定存類的儲蓄型商品在風險本質上截然不同,兩者絕對不應該被投資人視為替代性的投資工具。再者,買入月月配的高股息 ETF,每個月股利所得可能面臨課稅、及補充保費,年輕朋友並不像高齡族群因應退休需要穩定現金流,這類投資反而不利長期的資本累積。因此,金融知識教育除了讓民眾了解不同商品的背後風險之外,也必須讓不同族群的民眾建立適合自己的理財投資策略

此外,調查亦發現許多年輕人低估了未來退休生活的開銷。超過六成的年輕人認為退休後每月生活費用不會超過3萬元,這種低估有可能影響他們的退休理財規劃。比較正面的消息是民眾普遍認知到要儘早開始進行退休規劃,有超過七成民眾認為應該在40歲前開始規劃額外的退休投資。因此,金融知識教育就應該思考如何協助民眾正確地評估退休生活所需開銷,並引導大家克服行為財務的偏誤,從小額理財開始建立穩健的長期投資觀念。

進一步來看,本次調查發現,有高達七成受訪者願意參加勞退自選投資平台,顯示雖然政府尚未正式開放,但民眾的勞退自選觀念已然普及。主要支持參加的理由:有72%的人認為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主選擇投資項目,並有63%的人相信這能在長期帶來更好的績效。然而,也有64%的民眾因擔心損失而猶豫不前。針對這一點,我們也建議未來新任勞動部長何佩珊考慮在自選機制中引入低收益保證的選項,以減少勞工團體的可能反對聲浪。

此外,此次調查顯示民眾投資傳統共同基金的比重已經低於ETF,只剩下50歲以上的民眾仍保有比 ETF 高的基金投資比重,這無疑對當前投信業形成了新的挑戰,這也就是投信業者高度期盼開放主動式 ETF的原因之一。國外的主動式 ETF 市場近年來亦是蓬勃發展,自民國一O七年(2018年)起主動式 ETF 每年保持30%以上的成長率。不過,全透明式主動式 ETF需每日公布持股明細,透明的持股變化也容易引發炒作疑慮,這些也都需要讓民眾對於各種ETF商品本質有更深入了解。

最後,在熱門的 ESG 投資議題,雖然大約60%的民眾表達對 ESG 的了解,但當涉及實際投資時,近半數的投資者仍主要著眼於投資績效。這種情況凸顯出人們對 ESG 的理解與其實際投入之間仍存在明顯的落差。在台灣,超過三分之二的財富集中在50歲以上中老年人手中,這一族群的消費力不容忽視。根據聯合信用卡中心的報告,中老年人在信用卡消費和單筆交易金額上均居高不下。因此,金融業界自然地優先傾向滿足這一族群的理財需求。然而,根據此次公會的投資態度調查,特別是針對年輕世代金融知識,仍顯示出迫切需要改進與強化的地方。這後續仍需要集合產官學界眾人的智慧,與跨單位之間的資源合作,更加積極地推廣與創造適合年輕朋友的理財環境。














聯合報黑白集/魏德聖不是台積電害的


2024-05-25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導演魏德聖日前發表的言論掀起反彈聲浪。 圖/米倉影業提供


導演魏德聖受訪談到台灣電影為何「比較不紅」,說台灣在經濟起飛時選擇了「科技」,韓國則選擇了「娛樂」,所以娛樂包裝的韓流能行銷全球。他說,我們選擇了台積電,但「台積電跟我有什麼關係」,這是他最無力感的地方。引發爭議後,魏德聖道歉,說要請台積電員工免費看電影。

魏德聖的說法,其實不是「失言」,而是認知有問題。其一,經濟起飛年代,韓國和台灣一樣全力發展工業,包括造船、鋼鐵、電子、汽車等;它開始扶植娛樂文化輸出,是上世紀末金大中時代的事。其二,魏德聖談到「選擇」,彷彿文化和科技是「相互排斥」的,有他就無我;事實上,在成熟健全的國家,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所以,魏德聖沒有紅到全世界,並不是台積電害的。台灣國際知名的導演李安、侯孝賢,都是自己長年磨劍磨出來的,不是靠補貼,也從未埋怨政府只顧發展科技,也絕不會說出「台積電跟我沒關係」之語。個人的修為和格局,由此高下立判

台積電能傲視全球,是可喜的事,為什麼要埋怨它剝奪了自己的機會或成功呢?再說,韓流的盛行,除了投注大量資金,更重要的是深入文化本質和人類價值反觀魏德聖的作品,過度講究本土氣味,卻少了人文底蘊

別再怪台積電了,它真的跟你沒關係!














聯合報社論/柯建銘是鼓動喧鬧民主歷史罪人


2024-05-25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朝野立委都甲級動員繼續審查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立委在總召柯建銘(中)帶領下進入議場。聯合報記者潘俊宏/攝影


為了國會改革法案修正之爭,朝野在賴清德就職前夕爆發肢體衝突,六名立委送醫,使立法院再度「揚名國際」。路透社形容,台灣是「喧鬧的民主國家」。多數外媒評論賴清德面對的挑戰時,皆點明除了北京對他不信任外,「少數國會」會使他「和反對派打交道與和中國往來一樣困難」。長期在立法院操盤鼓動喧鬧及推擠爭奪的禍首,正是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

賴清德就職演說中稱,三黨不過半是「全民選擇的新模式」,強調立院議事運作應遵守「程序正義」;還刻意要求「多數尊重少數」,再說「少數服從多數」。但他就任前宴請綠委,一句五二○後要「反守為攻」,如同為國會衝突下了軍令狀。立法院長韓國瑜召集朝野協商,希望以和為貴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卻冷回,將發生史上最嚴重衝突

立法院近卅年衝突史,柯建銘無役不與。強占主席台、攻擊主席,是立法院衝突的老戲碼。前院長王金平被潑水、被垃圾桶罩頭,想像得到的衝突場面全上演過。最誇張的,是用機車鎖卡住議場門,囚禁王金平六、七小時進不了議場,柯總召當年都「功在黨國」。因此,護住主席台,讓主席能依議事程序推進議程,是朝野攻防最基本的戰術

這次,藍白立委要力守主席台,堵住議場門,甚至改採舉手表決,主要就是要防柯建銘使出老招。但柯建銘依舊號令「衝組」攻門,台南立委郭國文等人身先士卒,都在向賴清德表忠、向鄉親表功,哪有什麼程序正義的思考?

再看,藍白聯手推動國會改革,何嘗不是對蔡政府民主獨裁八年立法權萎縮的反撲?馬英九執政時,多少提名人選在立院受挫;但蔡英文一當家,無論法案、人事、預算,立法院皆照單全收。如此,柯建銘竟還能說立院是中國人大會場、香港立法局,根本睜眼說瞎話。事實上,讓立法院變成立法局的正是柯建銘;他卻有臉在賴總統一登基就頭綁白布,詛咒「民主已死」

藍白提出的國會改革法案,無論總統國情報告或國會調查權、聽證權,都是民進黨在野時提過的主張,也是蔡英文對太陽花青年的國會改革承諾。柯建銘自始全程參與,但蔡英文執政時,民進黨全不作為。可以說,背棄太陽花的就是柯建銘與民進黨,而非黃國昌。如今時空一轉,柯建銘卻說這些法案是「違憲擴權,摧毀民主」,他好意思嗎?只要協商,柯建銘就擺明議事杯葛,導致藍白立委都向韓國瑜抗議,怎能讓協商成為民進黨予取予求的工具?協商不成,柯建銘就怒批韓國瑜、傅崐萁和黃國昌是歷史罪人,他忘了自己才是閹割國會的禍首!

當年審查兩岸服貿協議時,國民黨有「半分忠」;審查一例一休案時,民進黨也有「一分瑩」。藍綠為了政治目標,皆曾用「喧鬧民主」手段取代正常議事。但民進黨在議場內擋不住時,就到場外動員群眾施壓,甚至裡應外合推促了太陽花運動。這些操弄,都禁不起民主程序檢驗。柯總召萬年黨鞭的經驗,還要再演這些摧毀立院功能的爛戲,自己半生國會到底在忙什麼?

最錯亂的是,國會改革法案分明是內政議程,柯建銘竟能口不擇言亂罵「賣台集團」、「台灣香港化」彷彿不扣紅帽、不貼標籤,民進黨就無法理性論政議事;那麼,賴清德聲稱「輸了表決,也要贏得論述」,豈非空話?民進黨團墮落到這般田地,連來台觀禮的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都諷刺,「在立法院任職要學跆拳道」,這是賴總統要的民主台灣嗎?





【專家之眼】解讀聯合利劍2024A演習

◆  【專家之眼】解讀聯合利劍2024A演習

◆  【專家之眼】國宴菜單的意涵-賴清德吃習近平豆腐?
◆  【專家之眼】賴清德剛上台 就拆了蔡英文的台
◆  【專家之眼】報告賴總統請優先解決AI產業五缺吧!
◆  【專家之眼】普亭訪華與中俄關係
◆  【專家之眼】賴政府登太平島,提新南海政策可能嗎?
◆  【專家之眼】誰在恐懼社會流動?他們怎麼做?有教無類








【專家之眼】解讀聯合利劍2024A演習


2024-05-25 07:32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因應共軍演習,海軍海鋒大隊的雄風二型與雄三反艦飛彈全部進駐墾丁國家公園,防止共軍蠢動。記者劉學聖/攝影


5月23日清晨,中國大陸東部戰區以《東部戰區位台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為題發布新聞稿;該新聞稿基本架構包括宣布「聯合利劍—2024A」演習基本架構,揭露重點演練科目以及演練概況與目的。

就演習基本架構來說,該新聞稿以「5月23日至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位台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分別說明演習期程、參演兵力與涵蓋區域。

重點演練科目則是以「聯合海空戰備警巡、聯合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聯合精打要害目標等科目」論述文字,列出演練重點。另以「艦機抵近台島周邊戰巡,島鏈內外一體聯動、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說明演練概況與目的。

不可諱言「聯合利劍—2024A」演習係針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同時亦不可否認北京亦希望透過此項軍事演習,在台灣產生社會效應與政治影響。但正因如此,海峽兩岸諸多自詡為軍事專家人士,紛紛針對此項演習,提出多種離奇失實胡亂渲染解讀版本,讓各方眼花撩亂昏頭轉向。現僅就下述各項基本事實,為《聯合新聞網-專家之眼》讀者解讀此項演習。

首先必須提到不爭事實是台灣鄉親到目前為止,並未透過手機簡訊獲得任何「國家級警報」通報信文;換言之,就賴清德政府國安團隊對於目前「聯合利劍—2024A」演習,所感受安全威脅程度認知,尚未到達中國大陸發射火箭布放衛星,通過台灣周邊軌道疑似偏移時,所必須向全台灣鄉親發布「國家級警報」通報相同程度。

賴政府國安團隊對共軍機艦演習兵力,依據解放軍東部戰區所公布演習區域,緊鄰我鄰接區外緣,如此兵臨城下卻能夠鎮定如常,未曾向全民發布任何警報,確實相當不簡單。思考其中差別所在,顯然是否面臨選舉投票前夕,應當就是關鍵因素國安團隊對於選戰重視程度,顯然遠高於共軍機艦緊逼我周邊海空域,可能擦槍走火導致真正衝突危機狀況。

其次就是到目前為止,並無任何跡象顯示國軍部隊提高戰備等級,部隊管制活動並召回休假官兵。顯然賴政府國安團隊確有東晉名相謝安面對淝水之戰氣勢,從國安高層陪同賴清德總統依據既定行程視導部隊看來,共軍劃設演習區域環繞各個外島,緊鄰本島依領海基線所構成鄰接區外緣,雙方機艦緊鄰對峙喊話,顯然並未因此改變國安團隊運作軌跡,依然陪同總統視導部隊,希望未來選舉投票日前,國安團隊亦能沉得住氣,不要再誤用 missile 取代 satellite 來嚇唬台灣鄉親。

再者基於大陸東部戰區藉由新聞稿說明參與演習兵力、重點科目以及演練構想概況;顯然就能理解與實際揮軍攻略台灣或任何外島應有作戰序列或是兵力編組存在差異。特別是直屬中央軍委所管控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以及聯勤保障部隊等四大獨立兵種,究竟如何參與此次演習,在東部戰區新聞稿內並未提及,但若在攻略台灣或外島實戰用兵時,顯然就須藉由任務配屬或接受作戰管制,與主任務部隊建立指揮管制關係,納入攻台戰役作戰序列。

因此在演習兵力、重點課目與演練概況,對比演習海域如此清楚狀況下,兩岸諸多軍事評論者提出諸多臆測,其中包括詮釋台灣本島各個操演海域戰略意涵,推論將實施特定演練項目,假若思考演習期程不過兩日,諸多實戰狀況下所需動員項目亦未實施,大陸海事主管單位並未發布航行警告,民航單位未發布飛安通報NOTAMNotice To Airmen),演訓海域未公布詳細經緯度座標,更未管制民用船舶與飛行器進入演訓海空域,就不得不說所謂軍事專家與戰略學者胡亂鬼扯,各種行徑真是淪落到江湖術士水準。

此外演訓區域未劃設進入本島與外島陸地與上空,難道是攻略台灣時,共軍海空兵力亦會自我設限,絕對不進入陸地上方空域?明明是與武力攻台作戰常理並不相稱之演練動態,卻成為戰略胡說大做文章題材,確實是讓人遺憾。連個射擊通報都未曾發布之軍事演練,卻可無限上綱到不可思議地步。

最後更要提醒,依據民國一O三年(2014年)年底北京與華盛頓所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和美利堅合眾國國防部關于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機制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on Notification of Major Military Activities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Mechanism),美軍在演習開始前是否獲得通報,確實是影響華盛頓如何回應重要關鍵因素。讀者不妨思考,誠然演習開始時,在華盛頓已經是下班之後,但五角大廈與國務院發言體系卻能夠拖到華府時間第二天上班時間,再以外交辭令與官樣文章回應共軍在台海周邊演習,此中玄機就要靠讀者用心體會囉!





未尊重代孕者 衛福部代孕草案得改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未尊重代孕者 衛福部代孕草案得改
◆  治國需韌性 不是任性
◆  不守護中華民國 怎求別人重視
◆  制衡行政權 立委諸公最大使命
◆  指導論文合理上限 防「趨鬆避嚴」
◆  教改 讓國人沒自信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未尊重代孕者 衛福部代孕草案得改


2024-05-25 00:50  聯合報/ 顧燕翎/女性主義起點站網站站長(新竹市)


衛福部上周推出人工生殖法草案,將代孕合法化,並明定「代孕應為利他助人行為,而非賺錢之商業工作」。在草案中,代孕者不是母親,因為法律禁止使用她的卵、不承認她是新生兒的法定母親、也無權反悔;她也不是勞工,沒有工資,只能領取限定金額內的營養費或營養品、必要之諮詢、醫療、交通、保險、工時損失等費用。然而她卻「必須是母親」,行為受兒少法規範,不能抽菸也不能酗酒;更是超時且無休的勞工,而且還得具備懷孕加上分娩的經驗。

在這個利他工程裡,代孕的女人是主角,她必須無償助人,那麼相同原則是否也適用於眾多配角,如醫事、仲介、諮商等機構及人員?如果要求他們無酬服務不合理,為什麼可以這樣要求女人?

國內有關代孕的討論,委託代孕常被稱為生育權,並衍生為婦女的基本人權,應當受到國家保障。渴望親生子女卻無法生育固然遺憾,但個人是否有權使用其他或非配偶女人的子宮來完成自己求子的欲望,像生存權、教育權一樣要求國家擔保?答案是否定的。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聯合國的消歧公約,和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在開羅舉行的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都同意政府應保障婦女的生育權,讓生育過程自主、安全、健康,卻從未包括找人代孕。那麼,個人是否可以花錢雇人代孕呢?放眼全球,不禁止商業代孕的,除了收費昂貴的美國加州和紐約,全集中在收入低、失業率高、法治鬆散的地區。國際仲介利用全球化市場機制壓低成本,搾取貧困地區女性順從的服務,發展為年產值超過百億美元的產業鏈。代孕引起的問題和法律糾紛頻傳(例如拋棄缺陷嬰兒),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以後,商業代孕集中地,如印度、泰國、尼泊爾等,陸續立法禁止商業和跨國代孕,但也一直有新的國家加入。

代孕涉及生命的孕育和家庭倫理,過程漫長複雜,為了避免落入人口販賣商業活動,大部分法治國家均明白禁止,諸如德、法、義、瑞士、瑞典、芬蘭、挪威、日本。少數國家即使法律允許,也嚴格限制在「利他型代孕」內,如英、澳、荷、加拿大。

為了區隔二者,避免利他型代孕在市場驅動下被操作成類商業活動,這些國家都設下規範,尊重代孕者的母親身分及其與家人的利益,她是新生兒的生母及法律上的母親,有反悔權,以確保其在自由意志下放棄親權;強力監管服務機構,精卵捐贈者、委託者、代孕者及其配偶都需接受獨立的心理、生理及法律諮商,獨立是指諮商和醫療提供者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聯,不致利益輸送對於仲介、廣告皆嚴加規範或禁止,違犯者甚至處以刑罰若是真心尊重代孕者、以利他為原則,衛福部草案至少應做如下修改:

一、尊重代孕者的母親身分和身體自主權,給予反悔權,且明定生產時非醫療必要,不得剖腹。

二、避免發展成一條鞭的代孕產業鏈,居間服務機構必須獨立於施術機構,不得收取任何報酬,且禁止廣告。

三、人工生殖技術諮詢會應接受社會檢驗,並且接受代理孕母為委員。














治國需韌性 不是任性


2024-05-25 00:50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疫情期間前總統蔡英文喜用「韌性台灣」一詞,標榜蔡規賴隨的賴清德總統甫上任卻無比「任性」,就職演說表露無遺其「務實台獨工作者」本色,招致對岸文攻武嚇、立時軍演。

首先,檢調辦案強調追查犯案動機,「動機」(情、財、仇)確定,案件偵破機率過半。賴的就職演說可視同是幫派分子「笑你不敢」(武統)的街頭式叫囂,專家一致認為事先美方密切監管賴就職草稿,由美國務院「歡迎」賴提到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與現狀,代表美方認同賴演說基調;惟中方反彈強烈,可推認「美台聯手挑釁」就係測試中方忍耐極限,笑你(中)絕不敢武力犯台(進逼台灣外島和本島)。甚至有可能,中方事前由美方解到的賴演說訊息不實,美台扮豬吃老虎糊弄中方。

其次,美台對中「笑你不敢」的態度,立基於一旦中對台開戰,中方縱使最後占台,亦將產生重大傷亡,大損中國經濟。事實上,中方亦「笑」台灣不敢直接獨立,只能發表「不是台獨的台獨就職演說」自慰。賴之就職演說本質就是美中台三方都將油門踩到底的「膽小鬼賽局」,美方在賴後座要其放心、努力衝,中方呼應國內網民武統聲浪,自也不能示弱,文攻加軍演依序登場。

再者,在賴充當美馬前卒,揭櫫第一島鏈尖兵下,由馬習二會和國民黨立院黨團赴陸所營造之兩岸和緩情勢正式破局,台灣高校、觀光業者和民眾所殷殷期盼的陸生來台、開放陸客觀光均成空中樓閣,未來台灣要面對的有可能是「漸進施壓、逐步封鎖」,中方可採軍事進逼和經濟封鎖並施,本周可在烏坵和東引圍島繞行,下周亦可針對金門、馬祖和澎湖等大島;經濟面加壓,如可封鎖台灣海峽航道,台灣無法出口貨物,國外天然氣亦無法載運至台發電,半月後台灣電力就衰減殆失。賴一席就職演說等同宣告海峽兩岸再無寧日,兵凶戰危一觸即發。

最後,管理理論強調「所有管理者都是理性決策」,賴清德若是理性非任性,周遭文膽也知文稿不用對岸和北京當局,直接用中國稱呼對方就是另類兩國論,賴清德為何要如此挑釁表達不是善意的善意呢?答案很簡單,其一「蔡規賴不隨」,賴之前就欲挑戰小英連任,賴現既勝選就把令來行,上任第一天就要明白宣示其為當權者;其二,賴深知放軟回歸「中華民族」就保證考試及格,反其道而行與中國對幹,反欲對中國「觀其行」續後對台政策如何;其三,賴若考量未來選舉,強勢對中可鞏固台獨基本盤,並拉回流失民眾黨之青年選票,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地方選舉甚至連任才更有勝算。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賴就職演說雖捲起兩岸緊張千堆雪,賴卻可能是最後贏家。因為,損失的只有台灣高校和旅行業者的陸生和陸客夢,「俗女養成記」導演嚴藝文說:任性,是出世的天真,韌性,是入世的訓練。小英是入世的韌性,賴神是出世的任性,賴清德活在自我台獨世界,無視民眾和平企求,全民頓時看清。












不守護中華民國 怎求別人重視


2024-05-25 00:49  聯合報/ 張鷹/退休外交人員(台南市)
季青漫畫


各國對賴總統的就職演說反應不一,華府歡迎並重申一中政策不變,北京強硬回擊,解放軍隨即在台周邊及外島進行軍演。賴總統應避免民進黨的軟肋成為共軍挑釁口實。

民共兩黨都以號召工農階級發跡,意圖推翻民國憲政體制。中共建政後認定民國結束,徹底清除民國遺緒,嚴打藏獨、台獨、獨台、維毒和港毒。蔡總統上台後進行反統、反中、反華、反交流、反滲透等作為,不一而足。民進黨字典沒有中華民國,但它面對質疑仍含糊其詞,任憑外界解讀。例如蔡前總統曾說:「勞工是她心中最軟的一塊。」勞工聽了霧煞煞,圈內人都懂,她是講給外人聽的。民共兩黨儘管包裝形象不同,對內始終嚴厲管控。

賴總統就職日鄭重表示:「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諷刺的是,民進黨自黨外時期以來,創黨大老們從不正視民國的存在和憲政體制,多年後借殼上市,如今卻義正嚴詞向對岸進行喊話,豈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八年十一月美總統大選的開票日晚,華府氛圍平靜又詭譎,歐巴馬一如預期當選成為首位非裔總統,開票結束後,筆者詢問館處警衛感想,對方含蓄答:我只是一名士兵。美國多數的員警和公職人員都知曉尊重體制並恪遵職守,何況高階官員。

就像甘迺迪總統就職演說時表示,「所有這一切工作不會在今後一百天內完成,也不會在今後一千天內完成,甚至也許不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生中完成。但讓我們開始吧。」

賴總統施政欲突破四成的同溫層,借用阿扁總統所言:我們守護民主,才有民主自由。請問賴總統:民進黨都不守護中華民國,誰會正視中華民國?請由總統開始做起吧!

















制衡行政權 立委諸公最大使命


2024-05-25 00:49  聯合報/ 謝孟達/自由業(新北市)
波波漫畫


立法院是中央級的議會,既是議會,核心便是民意代表開會討論法案,這次國會改革法案有人批評在缺乏充分討論下就按照議事規則通過,從程序上來看,可能違背代議民主的精神;不過,從法案實質內容來看,民選的立法院,相較於不具直接民意基礎的監察院,更具備擁有調查權的正當性,此次改革可匡正我國行政權長久以來大過立法權、立法院難以發揮監督行政權的失衡現象,自是好事。

縱使在既有憲政制度下,此次立法有挑戰五權分立之虞,但能夠刺激社會反思五權架構是否仍合時宜,甚至交由大法官會議解釋定奪,未嘗不是我國民主向前演進的一種嘗試。

所有立委不分藍綠白,均可透過本次法案獲得更大監督權力,綠營立委大可不必為了護航執政的行政團隊而阻撓法案,未來如成為立院多數黨,必更受益於本次法案。各黨應同心協力,盡力爭取監督權力,同時平心靜氣,好好討論,制衡行政權是立委諸公最重要的使命。















指導論文合理上限 防「趨鬆避嚴」


2024-05-25 00:47  聯合報/ 吳文希/台大名譽教授、農學院院長(台北市)


台大社科院國發所前教授陳明通於主動申請提早退休前,因他對研究生之教導欠嚴,衍生出林智堅、鄭文燦等人的碩士論文涉及抄襲案情,而被台大取消其學位資格,但如今林智堅卻接任三立子公司總經理,鄭文燦還曾升任行政院副院長,這代表民進黨政府是不重視學位及誠信的政黨。

台大因論文抄襲案,於去年六月九日公布「精進學位論文品質實施辦法」,其中第三條包括「各系、所、學位學程(下稱系所)應建立包括每位專任教師可指導研究生在學生人數」之規定,以免少數教授接收過多研究生,影響系所的平衡發展,以及損害其他教授教學、研究、及推廣等應盡之義務。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品質與管考準則」於今年四月卅日發布,規定「本所專任教師每學年度入學新收指導博士生最多二位、碩士生(不含專班)六位、在職專班生六名」,因此國發所每學年每位教授至多可收十四名研究生,但國發所現有專任教師計十五位,若每學年每位專任教師都以接受十四位計,該所招收的研究生必須有一九六人,始能讓所內教師有較公平、合理應盡指導研究生的權利與義務,但國發所每學年實際招收的研究生尚不足四十名,所以國發所之規範並不能避免教授間勞逸不均的現象。

類似的情況尚如台大土木工程系,規範「擔任論文指導教授者,指導研究生的新收人數,每學年至多十二名,指導研究生總人數以卅名為原則」,而有七組的土木工程研究所共有五十七位專任教師,招收的碩士班研究生也是五十七名,以每位教授可接收十二名研究生計,可接收的人數比率顯然也偏高。

為避免學生以「趨鬆避嚴」挑選指導教授,每位教授至多招收學生的人數限制應該從嚴規範,因此建議台大各研究所應朝向所內每位教授均可平均分配指導研究生的人數方向修正,訂定至多可招收研究生人數,所收名額若過多,難免不會又培養出如同陳明通般的教授;畢竟每位教授都有一定的時間、精神、及體力,指導研究生愈多,研究品質定會受到影響,如此和台大所訂是項辦法的名稱豈不背道而馳?

現今許多研究生的論文題目和指導教授之研究計畫相同,研究生形同教授臨時聘雇的研究助理,如此型態不是不可行,但是非以學生志趣為導向的教育方式,等同違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內涵;可悲的是現今許多指導教授為了爭取研究經費而不得將研究生充當研究助理,做一些自己想要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因補助研究生和聘雇研究助理的經費額度有明顯差距,而且每項研究計畫的補助經費又十分有限之故,大學教授也很為難啊!














教改 讓國人沒自信


2024-05-25 00:47  聯合報/ 林志忠/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退休教授(新竹市)
410教改屆滿30年,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表示,自20年前就感受到教育部對政策未深思熟慮,永遠由一批非常有理想,而不顧現實的學者所掌控。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偶然看到一段中廣新聞網訪問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的影片,魏執行長預估今年前往大陸大學就讀的應屆台灣高中畢業生將達三千人。若再加上擬前往美、歐大學就讀的學生人數,在面對因少子化而肝腸寸斷的今日國內高教,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魏執行長分析,今秋將前往中國就讀大學的學生人數遽增的原因有三,包括這幾年正逢台商子女,和陸配子女的入大學潮,第三個原因聽來令人驚心動魄,她指出有些學生希望接受挑戰,因此選擇到大陸就學以便與積極用功的學生競爭,而不願進入國內大學與同學因循度日

我與大陸交流有長久經驗。從在美國就讀博士班起,就與當年李政道主持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畫時間重疊,因此曾與那第一批改革開放後精挑細選的大陸赴美留學生同學共事多年。回台任教、兩岸開放往來後,我曾多次訪問過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也曾訪問過北京清大、上海交大、廈門大學、南開大學等等,因此對大陸高教情況不陌生。

我的看法是,與大陸大學比較,台灣高教起步早,從一九五○、六○年代起,就大體移植西方體制,幾十年經營下來,有一定沉澱、累積和傳統,因此具備某些優勢。近幾年的大陸大學則給人雄心勃勃、意氣煥發的氣象;但其反面可能不免東走西撞,有時矯枉過正。要之,台灣的大學像是潤物細無聲,中國的大學有如力拔山兮氣蓋世,各有優劣。

約十年前,曾有位北京大學「(蔡)元培學院」(相當於北大菁英班)學生前來交大交換並修了我一學期的課,他的學期成績只在班上中間稍偏上。我也曾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演講科研與國際化問題時,採用一句當年的國內媒體熱門標題:「兩岸學生大不同,一邊『不夠認真』讓人憂心;一邊『狼性十足』令人吃驚。台下的聽眾竟對號入座,以為前者是他們的學生,後者是台灣的學生。

曾幾何時,經過近十年教育部的不作為(其實是大處不作為卻小處抓緊緊箍咒),大批國內高中畢業生竟選擇赴對岸上大學。教改以來,問題錯綜複雜,各方的看法不可能一致,但我個人認為教改的最大失敗在於讓國人失去了自信心。




陳冲/地上權招商 見利勿忘初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地上權招商 見利勿忘初衷
◆  葉銀華/能源政策應以低碳能源為目標
◆  薛承泰/能解決庶民問題才值得信賴
◆  廖元豪/國籍法是一中國籍,賴總統錯了
◆  趙春山/520後台灣安全困境:和戰兩難
◆  張延廷/掌握和平主軸 重整國防信心








陳冲/地上權招商 見利勿忘初衷


2024-05-25 00:55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台北市政府招誰惹誰了?繼京華城容積爭議後,又有北士科案,前者本人認為涉及國家整體容積制度(本月九日「浮增容積是房市QE不可濫用」一文),頭痛何竟先醫腳?後者依媒體所載資料,恐怕又是犯了「土地開發忘卻初衷、只圖急功近利」的老毛病。

北士科(北投士林智慧科學園區),以智慧健康產業發展主軸口號響亮。主要由三塊精華土地(T16、T17、T18)組成,以地上權五十(七十)年,底價八十六點八八億元發包,民國一○八、一九年(二○一九年、二○二○年)兩度流標,及至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改弦易轍以三筆地上權分別開標,權利金則降低五點八%,結果順利標脫。事後各方爭議不休,多聚焦在計畫書之捨棄、得標財團與市長間的利益交換等,議會、政黨、調查單位紛傳介入,一時也成新聞焦點,對案情我們當然不便妄測,但是醫界朋友在專業上卻有些不同的觀察。

醫療界所質疑,倒是名嘴們忽略的重點。三塊基地依原本規畫,至少要有卅%需用於智慧醫療產業,以示政府關心醫療,也避免工商業對智慧醫療報酬不定而裹足不前。隨因招標困難的理由,就將比率降為廿%,最後乾脆取消限制,換句話說,不必考慮智慧醫療,反而成為招標成功的重要關鍵,豈不相當諷刺。如果智慧醫療數位時代確有重要地位,何不堅持卅%的比率,寧可犧牲政府基金的戔戔收入,以達成智慧醫療政策目的何竟忘卻初衷,對數位時代智慧醫療寄予厚望有志之士,又情何以堪

早年音樂團體「動力火車」」,曾有名曲「莫忘初衷」膾炙人口,其中一句「別忘了那一年那一天出發時心中的夢」,唱出多少人的心聲,感動多少心靈。北市科案件在招標、流標、討論、更改條件的過程中,究竟有無牢記土地釋出的原始宗旨,不得而知,但緣何捐棄智慧醫療的大纛,難道只為結案效率?還是為充實市庫?是否有點捨本逐末

忘記初衷的不只本案,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台北市就 A25 土地依促參法提出 BOT 規畫時,曾高舉四大目標,其掛帥的兩大口號依序是設立大型停車場,及強化信義商圈。規畫的初旨,其實很有遠見,考慮到信義商圈日益增加的觀光人潮,為避免大型巴士卸載乘客,不斷巡航或違法停靠,造成商圈周遭品質低落,所以依促參法提出規畫。結果在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流標後,隨即改用設定地上權簡言之,就是不談交通建設)再行招標,經過數次流標降價,終於在兩年後拍定,雖在招標條件中仍保留大型巴士一定數量的停車位,但仰望目前豎立在一○一附近的五十四層商辦高樓,加上帶進的人潮,市府究竟是紓解還是加劇信義商圈交通壓力

智慧醫療能否賺錢(或投資報酬率問題),是可以討論的議題,如果智慧醫療數位時代是一項基本需求當年以智慧醫療為名北士科園區,就是正確的決策,相關規畫也應以此為最高目標而努力,財政收入就不是牢不可破的神主牌了。十年前的A25,可能要感謝營建中疫情來襲,同時兩岸緊繃,觀光客銳減,否則早成弱化商圈的殺手。

不論是A25,或是T16-18,當局好像都很在意市庫收入,其實權利金在性質上是預收經營年限款項,不只是寅吃卯糧,而且是吃後面市長的卯糧,何必過度在意,重要的還是政策目的記得動力火車演唱「莫忘初衷」時,後面還有一段「等雨雪風霜經過,夢才能成熟結果,就乾掉這杯酒,敬有始有終」,千萬記得,不要有始無終,忘了初衷!














房價扭曲的幫兇?陳冲:浮增容積是房市QE 不可濫用


2024-05-09 10:22  經濟日報/ 記者仝澤蓉即時報導
陳冲認為,經濟上適當的QE,可以有一時的榮景,但無節制的QE ,將造成通貨膨脹,遲早釀災惹禍 ,房市容積QE亦如此,應避免惡性容積膨脹。圖/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初選,其中一項爭議是,前總統川普任內國家債務增加多少?是8.4兆還是7.8兆美元?行政院前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表示,其實這種爭辯模糊焦點,毫無意義,因為都是印鈔機製造的數量寬鬆QE),只要看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劇增,不論是買公債、承接壞資產( MBS)等,最後都流入全球股市、房市,造成世界通膨、推升物價,受害的是各國民眾

陳冲說,台灣選後,圍繞柯 P身邊的議題不少,其中涉及某大型建案的容積獎勵,各方爭論不休,吸引媒體最多的關注,同樣的,這種爭辯意義也不大 ,問題應該是長期以來對容積率制度規劃不當

他表示,記得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3月28日針對聯勤信義土地天價標售案,自己曾在報紙專欄建議,容積率移轉在性質上是以鄰為壑,將交通、公設、空汙、熱島效應等問題推給容積移入地區,而對周遭民眾的衝擊,並未追蹤評估,也構成房地價格的扭曲,應通盤檢討

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10日政府召開經濟永續發展會議,陳冲說 ,代表金融界在分組討論時提出修法建議(都市計畫法第83-1條),認應更細緻規範容積獎勵移轉之法制,經充分討論大會決議列為應速執行。

陳冲表示,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12月4日在報端發表「高容積是商機也是危機」一文,說明修法的必要,以為呼應 。不想該條不但未依決議在時限內修正,而且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提法律修正案時,只簡單增加可折繳代金支付代金換取容積)之文字,換言之,只要起造人有錢,即可憑空變出容積,而代金代辦了啥,民意機關也沒追蹤考核設計,此種修法可謂愈修愈退步,有違中央法規標準法及行政程序法的規定。

台灣容積制度,向來有法定容積、獎勵容積、容積移轉等措施,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底立法院又新增折繳代金方式,已如前述。雖說城市發展、都市計畫多有因地制宜需要,許多細節都應由地方政府以自治法規訂定,但母法中不但欠缺折繳代金的原則,而且連折繳代金的法律定義,都付之闕如換言之,這些涉及人民權利義務的事項,竟均由施行細則或行政規定代勞處理

不動產專家常說,容積是公共財,容積較高的地區 ,應該就有相對較多的公共設施,以免影響生活品質,政府有管控容積的權力,相對就有維護地區容積品質的責任

陳冲表示,容積攸關人民權利義務在此不僅指起造人的權利 ,還涉及周遭鄰近居民的權利,可惜長期以來,關於容積的管理,我們竟一直倚賴都市計畫法第39 、83-1等條簡略的文字以及一些常惹爭議、次級法律基礎的規範

陳冲表示,經濟上適當的 QE,也許可以有一時的榮景,但無節制的 QE,將造成物價飛漲,通貨膨脹,遲早釀災惹禍。容積上的 QE,也是一樣,為防微杜漸,請內政部除研修都市計畫法第83-1外 ,不妨公布全台各地增額容積的總數、公益成效,也研究一下應否設定上限,以免造成惡性通膨,不!惡性容積膨脹





詹文男/蓬勃發展中的懶人經濟

◆  詹文男/蓬勃發展中的懶人經濟
◆  徐遵慈/賴政府應準備川普2.0備案
◆  陳國樑/財劃法修正的道德危機







詹文男/蓬勃發展中的懶人經濟


2024-05-25 00:52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前陣子好友老張很感慨的分享,說其愈來愈跟不上這個時代了。我很好奇,老張說,有天晚上大約快半夜,兒子小張在客廳吆喝,大家想不想喝可樂啊?有人要請喝可樂,當然樂於附和。緊接著,就看著小張拿起手機滑呀滑,點啊點的在叫外送。

老張教訓小張說,廿四小時的麥當勞就在家對面,過條馬路走過去就可以買了,還叫外送,這會不會太誇張?沒想到小張說:「這是在活絡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啊!」老張無奈的說,沒想到共享經濟這麼深植人心,連懶得出門背後都還有這麼「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理由

無獨有偶,有次邀請一位官員到 EMBA 課堂上分享政府的數位政策與相關推動計畫,這位也是爸爸的官員也提到,他兒子有次要買晚餐,也是叫外送,而那家餐廳就在他們家樓下。

這些現象有人稱之為「指尖經濟」,亦即一指搞定消費者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中的大小事,這也沒錯。但筆者總覺得或許從人性的角度及消費者需求來解析,將之稱為「懶人經濟」更為恰當。

在現今這匆忙焦慮、凡事講求快速的社會,人們對效率和便利性的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懶人經濟於焉興起這種經濟的核心概念在於「簡單、便捷、省時」,希望讓消費者用最少的精力和時間,就能得到最大的效益。

外送服務就是懶人經濟最典型的模式,不論是食物、生活用品、旅行交通及居家清潔,都能透過手機簡單下單,節省了購物和等待的時間。這樣的模式不僅讓消費者得到便利,也為餐廳和零售商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事實上,懶人經濟的現象不僅止於外送;幫忙排隊買票、醫院掛號,甚至家庭和辦公室的智慧化,從燈光感測、智能空調、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家電,都可以運用智慧手機、數位助理來遙控,甚至幫助你安排日程、解答問題,大幅提高了消費者的生活方便和工作效率,當然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不過,雖然懶人經濟為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基本需求或瑣碎事項上,企業也因為這種消費模式而有更多創新和發展的空間,但懶人經濟也帶來了一些重大的挑戰。

首先,過度依賴科技和服務,可能會降低人們的自理能力,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社交隔閡。相信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現在若沒有手機,幾乎什麼事都不能做、也不會做,甚至路也不知道該怎麼走了。其次,這種現象有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因為只有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才能享受到這種「便捷」,可能造成相對的剝奪感。最後,懶人經濟也可能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與負擔,例如為了外送品質或保溫而過度包裝、增加交通流量而提高碳排放等。因此,如何在便利性及不利影響中求取平衡,正考驗著整個社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