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國安監聽名單」,不輕信也別輕輕帶過
◆  聯合報黑白集/偉人陳吉仲看魚
◆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2021-02-28 00:4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路透


全球電動車產業正進入新一波躍起的浪潮。特斯拉的市值頻創新高,創辦人馬斯克擊敗多年來空頭的看衰;蘋果進軍電動車的計畫也逐漸揭露,相關被點名的業者股價均大漲回應;中國大陸廠商對電動車的投資更是積極。在電動車狂潮伊始,我政府與產業界必須提早布局、精確投放資源,才能趕在浪頭之前,而非隨波逐流。

這一波電動車熱潮的爆發始於特斯拉,特斯拉去年第4季股價不過400美元,今年初漲破800美元,雖然近期股價回落,但無疑已反映全球對電動車市場的期待。特斯拉股價大漲可從幾個面向來看,過去幾年特斯拉苦於出貨量的問題,空方部署了大量部位,但2019年底特斯拉上海廠啟用後,出貨量持續攀升,空方認輸回補進一步推升了特斯拉股價。

此波電動車商機的爆發有多重因素造成。在產業的外在大環境上,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重新返回巴黎氣候協定,代表抑制碳排放成為全球主流。在產業的內部環境上,包括車輛製造成本下滑、電池技術提升、充電環境營造等,讓消費者認為電動車已進入一個普羅消費的新階段,加上各國對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漸有共識,內外因素均讓電動車成為各業者不能忽視的新商機。

特斯拉在電動車的布局長達20年,但直到近三年才開始爆發,除了創新的技術外,關鍵是特斯拉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生態鏈,從研發、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特斯拉均開創了不同於傳統汽車的生態系,特別是特斯拉擁有龐大的公路行駛大數據,在汽車邁向全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的下一階段時,特斯拉無疑擁有遠勝過其他競爭對手的資料量。

特斯拉創立之初在台灣展開研發與生產,這與台灣有完整的汽車、電子和工具機產業有關,即便特斯拉後來返回美國生產,但台灣已有多家產業成為特斯拉或電動車供應鏈的生產商。換言之,台灣在電動車產業供應鏈的布局已有近20年的資歷,在電動車進入新一輪普及浪潮時,我國的產業正加緊跟上,像是鴻海成立MIH聯盟,邀請裕隆等業者加入,凸顯我業者對代工與整車製造的雙重企圖心。

台灣業者在電動車市場已有多年布局,但政府的政策上相對保守,這一方面與政府的減少碳排政策進程不明,對燃油車退場的時間表立場反覆有關,另一方面相較於政府跨部會扶持半導體、綠能產業,政府在建立電動車產業環境、培育人才和法規環境上仍明顯不足,以致於台灣業者多數處於單打獨鬥,未能串連成為完整的電動車產業聚落。

台灣產業若要在電動車進入普及化前搶先卡位,政府、業者與學術界必須掌握三個關鍵。第一個是政府要訂出明確的電動車推動進程表,並將相關配套法規完備化,讓業者在擬定中長期計畫時有所依循。第二是要創造完善的電動車使用環境,取代現在依賴稅賦補助刺激電動車消費的模式,政府可參考美國政府的模式,在一定年限前將公部門用車全數改為電動車。第三個關鍵是儘速結合產學界的研發力量,讓我國在電動車關鍵零組件擁有一定比例的自主生產能力,同時培育出電動車高階技術的研發人才。

電動車產業花了20餘年練功,外界預測未來十年即將出現與燃油車商機的黃金交叉,台灣已擁有汽車、IT與工具機產業,不應只著眼於電動車代工商機,更應布局背後的儲能、自動駕駛、車聯網等生態圈,這部分除了靠業者自身的努力,政策的支持、法規的配套與人才的養成更需要產官學共同合作,才能讓電動車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











聯合報黑白集/偉人陳吉仲看魚


2021-02-28 02:5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國會報告大談陳吉仲(右)的奮鬥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閣揆國會報告又現奇景。蘇貞昌上回壓麥阻陳吉仲講話;這回專案報告與萊豬進口有關的養豬產業基金等案,卻大談陳吉仲家受口蹄疫打擊而「立志讓台灣豬農站起來」的奮鬥史,更令人嘆為觀止。

養豬基金規模一百卅億元,閣揆赴國會報告備詢,理應就事論事,清楚說明為何而編、如何妥善運用及監督管理。未料專案報告竟花相當篇幅去扯陳吉仲如何「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難怪被譏「陳吉仲版『蔣公看魚』」、「偉人陳吉仲成長故事」,甚至被酸「直接寫進國小課本就好了」。

陳吉仲因當年口蹄疫致家中負債,半工半讀靠獎學金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返國還得代父還債,成長經歷聽來很勵志;但陳吉仲在野反萊豬、當官挺萊豬的背叛農民行徑,與他的「立志」豈不矛盾?而拿口蹄疫故事為養豬基金背書,難道不覺突兀?

進口萊豬會衝擊養豬產業與豬農生計,否則何必編列百億基金來安撫補償和扶助?這是蔡政府一意孤行製造的「政治人禍」。意圖以口蹄疫舊事來淡化萊豬進口損害,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以人民納稅錢編養豬基金,更是「政策負債,全民來扛」。

陳吉仲「當年看著自己孩子的眼神,無語問蒼天」;如今全民誦讀偉人陳吉仲的看魚故事,沒有勵志的感動,只有無語問蒼天!









聯合報社論/「國安監聽名單」,不輕信也別輕輕帶過


2021-02-28 03: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安局。圖/翻攝 Google Earth


近日有署名「台灣吹哨者」,自稱是國安局資深人員,寄發「違法國安監聽名單」,指控違法監聽黨政公職、各國駐台外交人員及媒體,國安局因而主動發布澄清稿,表示這是典型境外勢力藉由錯假資訊,對台進行「認知作戰作為」,企圖製造與我國理念相近國家、政府與國民、政黨間的對立衝突,並直指此資訊是從對岸傳來。國安局分析或有道理,但此事件對國安可能造成的傷害仍然值得重視。

首先,此一「國安監聽名單」早在二月初就已經廣為散布,而且寄發對象含括國內外知名媒體,政府機關如監察院、法務部廉政署,政黨機關如民進黨中央黨部,以及外國駐台機構;國安局追查後更指此資訊去年就已在港澳網路討論區發布。但如依國安局所言,是因為「近日接獲媒體檢舉」才查察此案,也就是網路散布的幾個月,甚至寄發媒體、黨政機關的半個多月時間,所有情治調查機關竟不聞不問,是一無所知?視而不見?或者輕忽大意?無論何者,都令人對國安單位的反應能力打上問號。

從名單內許多文字「簡轉繁」或「大陸用語」的情況看,文件從對岸傳回台灣的評估應為可信;但是否「從對岸傳回台灣」,就表示訊息一定為假?兩者邏輯其實並不相關。從名單內被監聽人、負責監聽單位、監聽電話、監聽時間都鉅細靡遺來看,客觀地說,名單仍有三種可能:一是全部為真,二是全部為假,第三則是真假交錯,可能是經過篩選後「選擇性散布」的訊息。

這三種情況,除非名單「全部為假」,否則無論名單全部或部分為真,都代表對岸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我方極機密的「國安監聽資訊」。而由於國安監聽是由國安局統整掌握,此即表示國安局或可能已遭滲透,而且層級可能不低。那麼,「公布國安監聽名單」事件,就只是冰山一角。

此事件凸顯的另一個問題,是名單裡被監聽者身分敏感。除外國駐台代表,還有許多政黨人士甚至國會議員。依照通訊監察保障法規定,若監聽對象是「境外勢力」,可不需要法院核發監聽票;如果是本國人,則最遲在監聽四十八小時後須取得法院監聽許可。如果「監聽反對黨領袖和國會議員」是真的,恐將撼動民主憲政根本;而對友邦駐台人員的監聽指控,更可能動搖我國對外關係。

因此,國安局固然撇清關係,呼籲國人不要輕信;但從國家安全或者刑事犯罪的角度觀之,國安局的說法雖然是重要參考,但為昭公信,仍應交由國安局以外的檢警調單位共同調查處理。

其實在所謂「監聽名單」裡,亦有指涉調查局、警政署是監聽者,換言之,名單是真是假、多少真多少假,調查局、警政署也應有一定輪廓。問題是,在國安局和黨政高層都將事件定位為「境外勢力的認知作戰作為」後,檢警調是否還辦得下去?如果檢警調查出結果,豈不是與國安高層定調相左?但若就此忽略不查,豈不是坐視國安體系裡可能的潛在威脅,持續對國家安全造成傷害?

從整個事件的發生到後續處理,都令人聯想到去年的「總統府密件外洩事件」。當時府院高層定調散布的是有政治動機的「變偽造文件」,其中許多訊息後來都證明為真,但刑事偵查部分卻不了了之。此次「國安監聽名單外洩」事件,固然不應輕信不疑,更不必未審先判,但只要其中有絲毫真實性,嚴重性都遠高過「總統府密件外洩事件」,不容輕忽,更不能只用「動機論」輕輕帶過。


【重磅快評】蘇貞昌又要組國家隊賣鳳梨 以為打職棒嗎?

◆  【重磅快評】蘇貞昌日理萬機 一時不察讓「偉人」尷尬
◆  【重磅快評】蘇貞昌又要組國家隊賣鳳梨 以為打職棒嗎?
 
◆  【即時短評】法官公信力低落 司法院沒責任嗎?
◆  【即時短評】撇開政治 兩岸農產貿易何時能春暖花開?
◆  【重磅快評】鳳梨銷陸卡關 蔡政府只剩情緒勒索這招?
◆  【即時短評】蘇震清姿態放低 以退為進謀未來政治路
◆  【重磅快評】千年藻礁的現代故事:背叛.說謊.馬維拉
◆  【重磅快評】游錫堃胡亂編歷史 漢帝、唐宗都自認中國
◆  【即時短評】「藍白合」變「藍白會」 反萊豬公投成合作伏筆?








【重磅快評】蘇貞昌又要組國家隊賣鳳梨 以為打職棒嗎?


2021-02-28 15:37  聯合報 /   主筆室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中午到屏東縣高樹鄉綠地合作社出席「政府相挺,農友放心」政府媒合企業認購國產鳳梨,信誓旦旦表示要成立農產品國家隊為農產品打開通路。記者劉星君/攝影


鳳梨銷陸禁令明天生效,上至正副總統、閣揆到農委會主委今天紛紛南下救鳳梨」,蘇貞昌說,蔡總統特指示成立農產品國家隊,不會讓農民吃虧。這一年多來,別說「XX國家隊」早已氾濫成災,光是農產品相關的國家隊,蔡政府迄今就不知道組成過幾隊,現在又要再來一次,讓人不僅想問:到底要成立幾次國家隊?前面的都陣亡了嗎?

大家可沒那麼健忘,蔡政府在民國 105 年(2016年)上台後半年就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台農發),當時執政要員可是一字排開,風光得很。農委會不僅在新聞稿表示,台農發公司協助台灣農業重新調整產銷供應鏈,改善供貨體系,建立完整的國內外銷售管道,並重整農產品進出口常軌運作機制。蔡總統更在臉書上寫下:「台農發就是台灣農業的『國家隊』,把台灣農產品芭樂、芒果、鳳梨、香蕉…,送到全世界貨架上。」

為了扶植台農發,蔡政府從資金募資、種植、物流、場地可說一路開綠燈,2.4億資金幾乎全來自具官方色彩的台農發,卻號稱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民營」公司,規避國會及社會的監督。結果牛皮很快就被戳破了,台農發成立後績效慘淡,包括民國 106 年(2017年)從越南進口大白菜失敗、民國 107 年(2018年)香蕉大跌時,農委會曾喊出由「國家隊」(台農發)外銷香蕉到中東120公噸,最後卻連50公噸都不到,後來都變成農業界的笑話。

台農發成立兩年就燒掉了1/3資本額,連民進黨立委都看不下去,要一手籌組台農發的農委會陳吉仲認賠殺出。不過,蘇貞昌口中偉人一般的陳吉仲非但沒打算結束台農發,去年6月台農發更換董座,把原本過去擔任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公司 Zespri 行銷暨業務總的董座陳郁然,換成陳吉仲自己的學生洪忠修

在台農發之後,民國 108 年(2019年)農委會又宣布要成立農產品外銷平台,又號稱要以國家隊的概念幫農民搶訂單,成效如何不得而知。直到這次鳳梨銷陸卡關後,外界赫然發現,不只鳳梨,包括釋迦、柳丁、葡萄柚、蓮霧等農產品,大陸都占總體外銷的九成以上。蔡總統說要把台灣水果賣到全世界的貨架上這句豪語,現在看來卻格外諷刺。

從蔡政府上任以來組建的農產品國家隊,最後都證明只有花了一堆納稅人的錢,養了一堆肥貓,最後什麼也沒有,全是大話、空話。現在碰上鳳梨銷陸禁令,蔡政府又說要成立農產品國家隊,隊伍之多,已經可以像職棒一樣組成農產品國家隊大聯盟












【重磅快評】蘇貞昌日理萬機 一時不察讓「偉人」尷尬


2021-02-28 18:30  聯合報 /   主筆室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到屏東縣挺鳳梨農,他表示政府要成立農產品國家隊來打開通路,當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站他左邊第三位。記者劉星君/攝影


大陸禁我鳳梨,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南下屏東促銷鳳梨之際,高雄又傳出六龜蓮霧也暫停出貨;蘇貞昌手拿鳳梨,在全聯董座力挺下,發豪語說要組國家隊打開農產品通路,尷尬的是,被他譽為「偉人」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站在一側,他一手扶植的台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簡稱「台農發」)四年前就說是國家隊了,可是連連虧損、南向無成,如今蘇又說要成立國家隊,不知還有沒有陳吉仲的份兒?   

大陸以檢疫為由暫停我鳳梨進口,蔡政府立即上下動員賣鳳梨,還保證產地價格會維持在每公斤21元水準,農民看在眼裡難免一時感動,以為蔡政府真為農民生計在打拚,但其實是蔡政府方向錯誤、努力不夠,才使得我農產品依賴大陸日深而有今日局面,今天喊救鳳梨最大聲的蔡英文、賴清德及蘇貞昌等人應負最大責任。

但最可笑的莫過於說要組國家隊賣鳳梨的蘇貞昌,他可能是日理萬機而一時未察;早在四年前,陳吉仲即一手擘畫成立了台農發,那時就說是農產品國家隊,當時的行政院長正是今日大曬「鳳梨車車」的賴清德,賴、陳二人今天聽到蘇貞昌要組賣鳳梨國家隊,是否產生似曾相識之感?     

台農發的成立,其實與北農時代的韓國瑜不無關係,北農那時做得有聲有色,台農發成立之際,外界即有高層欲以台農發取代北農的說法;但韓國瑜離開北農後,台農發並未發揮預期功能,韓國瑜轉戰高雄後,韓市府賣農產品成績依然出色,台農發卻乏善可陳,甚至連年虧損,農委會卻對韓市府冷言冷語,陳吉仲還以台農發若是賺錢,大家也可能會說在賺農民的錢,拚命為台農發解圍。

也許是台農發表現太差了,使得蘇貞昌接下揆閣兩年來,絲毫未曾感覺有農產品國家隊的存在,今天才在屏東快嘴說出要組國家隊來賣鳳梨,讓一旁的「偉人」陳吉仲小小尷尬一番。     

台農發底做得好不好?前新北市長朱立倫提供另一觀察,朱指民進黨執政5年,聲稱要要走新南向分散市場,但事實是,去年台灣鳳梨約10%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100倍;芒果約2%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100倍;釋迦約20%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200倍;蓮霧約8%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600倍。

換句話說,台農發成立的目的原是要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高度依賴,避免受制於中國大陸,只是運作四年多,但台灣農漁產品對大陸市場依賴卻是有增無減,蘇貞昌此際又說要組國家隊,難謂不是給四年前的蔡政政府添難堪?   

蘇貞昌組國家隊的底氣或許來自零售龍頭全聯董座的力挺,只是全聯再大,一年也只能賣1萬噸鳳梨,但光是屏東的年產量就達14萬公噸,那要幾個全聯才能吃得下來?蔡政府只知嘴巴抗中,新南向又做不出成績,放不掉大陸市場,反而依賴日深,農民不僅看天吃飯,還要看兩岸氛圍吃飯,這樣的局勢下,幾個國家隊來賣農產品,結果都一樣,最後只是淪為政治及大內宣的工具而已。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
◆  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  兩岸無對話 鳳梨農何辜
◆  大屋頂下/美國原色vs.中國特色 美國待拯救 台灣需自救
◆  畫中有話/人口紅利亮紅燈
◆  菜價崩跌…政府得給條生路
◆  深化環境民主 讓藻礁公投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


2021-02-28 05:10  聯合報 /   馬大康(作者為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
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路透)


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優異表現,讓同業完全看不到車尾燈,被譽為「護國神山」;而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喊出成立國家隊、打造護國群山目標,究竟台灣是否有從護國神山,邁向護國群山條件呢

從整體經濟環境觀察,在數位化及全球化趨勢下,各國都大量投入創新研發,藉以帶動經濟發展;尤其在中美關係緊張、疫情蔓延下,企業加強區域化布局與數位化創新的投資有增無減,就連傳統產業都積極轉型,科技創新儼然成為維繫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來台灣各產業持續加速研發創新的腳步,投入高附加價值的尖端科技產品或系統技術,成績有目共睹。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居全球第四大創新強國,僅次於德國、美國與瑞士另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全球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排名第十一名,較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上升兩名,在知識(Knowledge)面向的細部指標,「全國平均總研發人力蟬聯全球第二,「研發占總支出百分比排名升至第四,在在證明台灣在研發創新領域的競爭力,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特別是政府近年來積極打造台灣成為研發重鎮,不僅許多台商回流設立研發中心,也吸引不少跨國企業來台加碼投資或設立研發中心。例如 Google 一月宣布啟用位於板橋的新辦公室,打造美國地區以外首座、也是最大的硬體工程基地;為因應台灣半導體產業先進製程的需求,包括半導體微影大廠 ASML 及德國半導體材料大廠默克,也紛紛加碼投資南台灣,分別設立極紫外光EUV全球技術培訓中心擴大半導體沉積材料產能

隨著國內外企業相繼在台設置研發據點、強化技術交流合作,不僅提升台灣於跨國企業全球化布局的地位,也有利於建構台灣產業的研發聚落;展望未來台灣產業研發如要進一步深層化及前瞻化,仍須持續借助一些政策的推動,協助廠商解決面臨的關鍵問題,才有機會把台灣打造成高階研究、高端產品、先進製程及創新應用的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

舉例來說,台灣人口已出現負成長,未來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人才赤字」隱憂,目前台灣也較缺跨領域、具國際思維的人才。有鑑於此,除了有賴產官學研各界持續努力培育人才、留才,台灣也須積極延攬國際人才,提出更多誘因,才能持續壯大台灣的人才庫。

過去廿年來,不管是全球產業典範或區域經濟發展,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幸台灣憑藉過去累積的製造整合實力,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環境、高水準的研發人員,在全球科技產業版圖仍占有一席之地。

放眼未來,台灣在5G、AI、物聯網、雲與端、智慧醫療、智慧工廠、綠能經濟、無接觸經濟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機會,若能持續匯集創新研發能量,深化產業價值,一定可以在全球化體系扮演關鍵角色;國發會所提出籌組新世代半導體國家隊、5G、離岸風電精準醫療國家隊,打造護國群山的願景,也將能逐漸實現!











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2021-02-28 05:07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右)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出席國民黨論壇,兩人座位相隔約兩公尺,連握手都有一段距離,象徵「藍白合作」的難度。記者曾學仁/攝影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邀請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出席,前者主辦的願景二○三○論壇,在政媒界掀起不小波瀾。有人認為這場論壇預示了「藍白合作」的可能性;有人則從決策過程批評,江邀請前未與黨內菁英充分溝通;更有人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江爭取連任的秀場。無論如何,這為國民黨創造不少網路聲量;但聲量增加有正也有負,藍白合作是否有利於國民黨再起,似乎還有斟酌空間。

政黨間合縱連橫,在民主國家並不少見;二戰後超過一甲子的民主運作,讓學者掌握充分的案例,可以為政黨分合條理出部分輪廓。

基本上,以社會、經濟議題區分的政黨,因為支持者存在高度重疊且較傾向現實利益,有較廣空間可以合作。至於以體制認同為區別政黨,合作的選擇便較為有限。因為體制認同常是涇渭分明,較少模糊與妥協空間,合作就算對彼此有利,政黨也會擔心認同錯亂而裹足。

政黨合作是否足夠形成國會多數,也是合作能否成局的重要考量。有時政黨為了取得國會優勢,體制認同的鴻溝也可以跨越。但學者分析,政黨其實不如想像中現實,在分合案例中多數政黨還是傾向堅守理念底線。至於合作如果還無法形成國會多數,則除了個別選區外,政黨一般不會與認同迥異政黨合作,因為這類合作常未見其利、卻已付出內部分裂的代價。

台灣的政黨體系明顯是以體制認同區分彼此,亦即以統獨分野決定政黨屬性,其他環保、能源、教育、性平等議題,均只扮演輔助性角色。有些政治人物或許觀察到民眾厭倦藍綠惡鬥,企圖搶占中間立場,希望能左右逢源。但法國政黨理論家杜瓦傑半世紀前便提醒,選民有各執一端的心理傾向,中庸之道只能存在於想像,難以構成穩定發展基礎。尤其,體制認同所分裂兩端,因具有零和競爭格局,中間政黨常只是各懷鬼胎的短暫結合。

在體制認同生態下,政黨尋求合作,便只能在各自認同的區塊中尋找盟友,避開跨越紅線風險。江啟臣期許國民黨扮演「在野黨領頭羊」未免失之天真,因為主張台獨的在野黨,如時代力量與基進黨,萬無可能回應。而參與論壇的民眾黨,在官網與黨章中看不到支持中華民國的態度,顯然有異於國民黨對體制的看法。民眾黨與執政黨雖有政策爭議,但事實上兩者的國家認同反而較接近,未來選舉與國民黨翻臉的風險不低。如此高風險的合作,恐不算明智。

體制認同上接近國民黨的,其實還有親民黨與新黨,兩黨目前雖然沒有國會席次,但與國民黨血濃於水應有更多合作空間。德國基民盟長期扶持理念接近小黨基社盟,與澳洲自由黨對國民黨的不離不棄,皆是國民黨可以參考的範例。

國民黨願與民眾黨蹭聲量,卻不屑向昔日同志遞橄欖枝,未免讓人費解。江主席能高調歡迎新黨創黨人趙少康回返,卻又坐視兩黨枯萎,只會讓人譏評高度不足。










大屋頂下/美國原色vs.中國特色 美國待拯救 台灣需自救


2021-02-28 04:57  聯合報 /   黃年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的起手式是「拯救美國計畫」。 法新社


川普口號是「使美國再度偉大」,但拜登上台後的起手式是「拯救美國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世人目睹的景象是美國不再偉大,需要拯救

今日世局的軸心在美中鬥爭,二者的消長成敗將決定歷史的走向。

經歷這場以貿易戰為核心的美中鬥爭與疫情考驗,美國自傷嚴重,中國自療迅速。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中共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時,並未料及美中交惡與疫情發生,但此次修憲卻顯然有利於中國因應內外情勢。反觀美國,一場大選撕裂了國家,隱患四伏,國已不國。

這一場「修昔底德式」的美中鬥爭,勝敗關鍵是決定在制度差異造成的利鈍。亦即,「中國體制」在現階段贏了,「美國體制」在現階段輸了。

法蘭西斯福山用「西方不一定是輸家」來表達「西方其實已經輸了」。他認為,美國是輸在自戀無知的小丑川普,而未必是輸在民主體制。但民主體制既然會出現川普這種人物及其狂熱支持者,還是不能不認輸。

世人必須承認並面對的是:這不是要在理念上否定民主體制,而是必須認知極權專政在現實上確實有「制度優勢」。

福山用資本主義、自由民主vs.社會主義、極權專政來演繹他的理論,但當前的現實,準確地說,卻是美國體制vs.中國體制」。因為,這場川普風潮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資本主義自由民主體制」,而只是反映了「美國體制」,例如與北歐不同;同樣,中共現行的體制,也不能狹義地稱為「社會主義極權專政體制」(例如與朝鮮不同),而應稱作「中國體制」,福山也認為無可複製。

民主有善,但也有弊專政有惡,但也有利。「美國體制」在全球化深化後漸漸不能支撐,但「中國體制」卻似愈來愈能駕馭全球化的深化。

在全球化深化以前,美國在型塑國內的經濟關係時,是以一人一票及工會、示威遊行等自由民主機制來調節,使得人民及工人能某種程度地影響政府及資本家。但是,全球化深化後,資本家出走,工廠沒了,所以工會沒用了;再者,國際經濟角力凌駕了國內經濟互動,而一人一票的國內民主制度不能決定外國因素。

因此,「使美國再次偉大」這樣的口號,潛台詞反映的就是美國人民希望加重政府的責任,也更依賴政府。簡略而不完整地說,川普表現的重點是要用國家的力量把崛起的中國壓下去拜登表現的重點則在加強國家在經濟再分配的責任。二人都在強調政府的角色,因此,川普被稱作法西斯主義,拜登則被指為共產主義。加強政府的角色是必趨之勢,但是「美國體制」辦得到嗎?

美國的未來,當然也繫於美中關係的發展。但美國的問題其實是在內部治理的失敗,不只在把中國壓下去,而是應當使美國自己健壯起來。

因為,中國未必壓得下去。當年美蘇鬥爭,雙方軍力已達「恐怖平衡」,最後是因蘇聯的政治鎮不住內部反側,經濟又遠遠不能滿足民生。因此一場「蘇東波骨牌」也推倒了蘇聯。蘇聯是輸在內部治理。

今日的中國在軍事上已與美國達成「恐怖平衡」,因此美國不能想像用軍事消滅中共。尤其,今日的中共,幾已形成「精算的極權專政」。對內,一方面增進民生利益,一方面鎮壓政治異議,有效地維持了安定超過異議治理績效對外,除了在國際生產鏈上維持世界工廠角色,尤其更以世界市場來交換國際政經利益

中共不是蘇聯中國的內部治理甚至勝過美國,反而造成了撕裂的美國被和平演變」。

關鍵的因素是,全球化深化後,主導世局的主要力量已非軍事,而在經濟。而「中國體制」在調度管治內外公私經濟因素上強大且靈活,但「美國體制」的經濟操作主腦是在華爾街,而未必在白宮。

例如,中共可以玩撒幣外交,美國則不斷在國際甩鍋中共可以精準扶貧,但美國的健保改革被稱作共產主義。美國不但基礎建設落後,洛杉磯遊民的帳篷在市區綿延數公里,隨地可見人糞,美國連治理貧民窟的能力都不如第三世界。

此一形勢將隨著 AI、機器人、自動化、無人工廠、網路世界的快速發展而愈形嚴峻。如今各國出現博士、碩士擔任外送員就是一個預言景象。當 AI 凌駕人類,使更多人不能參與經濟活動(失業),更多人不能自我實現(失去自尊),這時國家與政府在經濟再分配及階級再平衡的角色將更形重要。誰較能承當?是「美國體制」或「中國體制」?

其實,美國的問題尚不在「體制」,而更在深層的教育、文化及家庭因素。這個五月花號、獨立戰爭、西部開拓史及南北內戰薰陶的社會,其實一直流淌著個人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菁英主義及自由放任的血液。在此可稱它為美國原色」。現在卻撞上了也是菁英主義限制自由放任,且以御批欽定的政治達爾文主義取代社會達爾文主義,再以牧民思想取代民主運作中國特色」。當「美國原色」與「中國特色」對撞,看誰頭破血流?

這一階段「中國體制」與「美國體制」的對撞,暫可作以下不完整的歸納:

由於雙方在軍事上已達「恐怖平衡」,因此只能「鬥而不破」。所以,雙方的鬥爭將以經濟為主軸,而經濟鬥爭則相當程度地決定於政治當局對內外公私經濟資源的控制與操作能力。就此而言,美國政治當局對內外公私經濟的管治操控能力似乎不如中國。這就是文首所說制度差異造成的利鈍所致

更重要的是,日前《大屋頂下》指出,專政的強項是中心化與效率,民主的弱點在撕裂與無效率民主放大了個人,專政強大了國家這也是制度較量的結果,已清楚地呈現在今日的美國與中國

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台灣的影響是:一、中國雖仍前路艱難,但中國崩潰論已愈來愈不可能。二、美國仍然相對強大,但已經壓不住中國。美國要拯救自己,因此對台灣的支持將愈來愈考慮成本對價,呈現戰略收縮,愈來愈趨保留。三、由於以上二端,法理台獨也就會變成絕無可能。四、台灣要自救,必須在尚有迴旋空間之時,站在中華民國上,設法爭取實現「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的「台灣方案」。












畫中有話/人口紅利亮紅燈


2021-02-28 04:56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初春早晨,婦人獨坐公園舞台觀眾席,靜靜聆聽鳥兒悅耳的樂音。

內政部公布人口資料,去年登記結婚對數創十年新低由於觀念轉變,不婚不生族群愈來愈多;然而人口多寡關乎國力,政府若無法提出更多誘因,未來不僅人口紅利快速下沉,伴隨而來的社會衝擊,恐將反噬傳統人倫規範。











兩岸無對話 鳳梨農何辜


2021-02-28 05:06  聯合報 /   林享能/農委會前主委(台北市)
中國大陸三月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鳳梨農擔心價格崩盤,損失將難以估計。記者劉學聖/攝影


大陸突然以自台進口鳳梨中發現介殼蟲為由,宣布下月暫停輸入。消息一出,蔡英文總統認為大陸在突襲,鳳梨果農聞訊頓感晴天霹靂。

以國際貿易規範言,在雙方尚存友好下,會友善溝通,會通知對方改善,加強兩地檢疫措施。但此次大陸未預警宣布,此與制裁澳大利亞產品措施如出一轍,對民進黨政府是一大警訊。

政府未先準備下遭此困境,雖然官方宣布三措施,其中轉銷他國如日本等市場,又談何容易?由於日本已對東協成員國農產品實施關稅減讓,我鳳梨銷日本優勢不存在,少量進口下要日商突然擴大進口,難在短時間內做到;如要外銷中東等地,又陷於鳳梨採收後,在十度冷藏下,最長儲運壽命期為十四到卅六天,不利於跨洋儲運外銷。

另加工處理,更如緣木求魚。民國八十三年時,筆者在農委會任內緊急處理鳳梨滯銷加工,當時提供經費補助,拜託食品加工廠協助加工,雖然工廠設備可承擔,老闆也願意,但要求農委會協助解決果皮廢棄物問題,筆者一時束手,廠方僅能少量加工。如今台灣無較大型水果製罐工廠,誰能解決此問題?

ECFA 簽訂後,十八種農漁產品以早收清單零關稅進入大陸市場;無奈民進黨反中意識受阻,如今因為抗中,兩岸官方已無對話協商,農民何辜?













菜價崩跌…政府得給條生路


2021-02-28 04:54  聯合報 /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菜土菜金,每次遇到葉菜價格低迷,就有菜農忍痛耕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年後菜價下挫,看著許多蔬菜被丟棄,讓身為農夫的我,相當不捨!

往年照著農民曆建議種菜,通常沒太多問題。然而,極端氣候導致十一月還熱得像夏天,冬季蔬菜種植每年都延遲,失去秋天這個過渡期,大家只能等待寒流。

去年十二月初,氣溫斷崖式下降,農友們把握機會、種好種滿。這時候有高麗菜吃是幸福的、有高麗菜可賣,真是賺到了,可媲美冬天漁民捕到黑金烏魚。種菜雖然得腳踏實地、日日耕耘,其實也很像賭博,看到人家種高麗菜賺得荷包滿滿,大家也跟進。雖然政府一再示警,但是農民除了種植當季蔬菜之外,又能做什麼?

極端氣候讓農民種植時間變得短促,雖然政府有告誡,卻沒有為農民指引另一條生路;如果執政者只要負責示警就好,那未免也太簡單了!上位者應當要先知先覺,指引百姓更正、改道而行…,而不是在盡義務後,撇清責任。

今年菜價崩跌比往年更勝,可能和極端氣候增強,冬季縮短有關,大多人集中時程種植,連我也不例外。事實上,雖然去年冬天氣候偏冷,卻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雨量也偏少。搭火車到中南部時,看看窗外沿途盡是荒涼田地,休耕不知到幾時?

菜價既然會瘋狂下跌,當然也會直線上漲;菜跌苦了農民,菜漲苦了百姓。看看最近美國德州急凍,苦了三百六十萬居民,且讓油價起死回生,影響全球經濟。德州政府平日活在飽暖之中,面對極端酷寒顯得驚慌失措!極端氣候比疫情更可怕,這是最近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新書的重點,不知我們政府有沒有聽進耳朵?還是依然竊喜於股市長紅的歡悅?要知道,這一片紅通通的股市,乃是犧牲許多綠油油的農作換來的,但是那些賺飽飽的外資及台灣股東,又為苦於極端氣候的農民做了什麼?

眼看春雨稀稀落落,今年水情依然不樂觀,政府在發展高科技業之餘,是否也該為極端氣候做準備?不只是旱季清水庫淤泥而已。













深化環境民主 讓藻礁公投吧


2021-02-28 04:52  聯合報 /   潘翰聲/台灣樹人會常務理事(台北市)
波波漫畫


民間團體發起珍愛藻礁公投,近日升溫成藍綠之爭,如果三月十六日送件時能達到門檻而成案,八月廿八日公投日,就會和核四重啟公投同時投票,讓全民共同檢視全盤能源政策,深化公民社會的環境民主

國民黨攻擊民進黨,過去支持藻礁,中央和地方全面執政後卻破壞藻礁;民進黨也反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最初是國民黨提案開發,民進黨已做調整。從民眾角度看,這是兩大黨輪流執政結構,若選制不改,第三黨無法取得與選票相應的席次,「換位子換腦袋」鬧劇,就會反覆上演。

保護藻礁環保團體,守護環境的主體性始終如一,不論是哪個黨執政。民進黨側翼網軍卻企圖幫民進黨與環保團體斷捨離,難道靠民族主義就能永遠執政嗎?這絕非民主政黨永續經營的好策略。

另一方面,擁核派也不會放棄蹭聲量機會,像利用反燃煤空汙議題那樣,對於護藻礁團體冷言嘲諷,甚至說私下有密約。國民黨應該要深化能源和生態保育論述,並與極端化的言行切割,以避免民進黨和網軍指控,好不容易對環保伸出友誼的手,還要被認為別有所圖,效果大打折扣。

藻礁公投志工們充滿熱情,從去年十二月開始第二階段連署,在街頭湊到十五萬份連署書,獲得環保網紅、潛水和水上活動名人、意見領袖的表態支持。在農曆年後加速更讓執政的府院黨總動員因應。環保團體原本對各黨派並無定見,開了上百場記者會,未受主流媒體青睞,遇上突然暴紅的網路霸凌,歷經這場政治風暴的壓力測試,台灣的公民社會會更加強健。

如果藻礁和核四同時公投,表面上,民進黨兩者皆不同意,國民黨兩者皆同意,難逃藍綠對決的窠臼。但二○二○年政黨票分布,兩大黨各三分之一,投給各小黨占三分之一,其中民眾黨、時代力量、綠黨的支持者合計占兩成多,可能傾向對藻礁投同意票,但中間選民以自主獨立判斷自豪,不一定完全接受小黨主張。

現在關於藻礁討論的各個題目,當年因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的獨斷,無法在環評充分討論,未來只要公投成案,執政團隊就必須用理性和科學證據,來說服民眾,不能像之前環評,只靠少數官員鐵票。民進黨主導修法不綁大選,若擔憂政黨對立、偏激言論與人身攻擊無法有效溝通,就應該修法在公投程序,建立聽證等溝通平台。

既然環評體制已失靈崩潰,不論支不支持藻礁,都應該給七千六百年的藻礁一個公投機會。


朱宗慶/藝文民間力的擴散與發酵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藝文民間力的擴散與發酵
◆  王正方/為什麼要我的大頭照?
◆  盛治仁/「零規則」管理背後的配套
◆  蘇蘅/政院改組 折翼的NCC
◆  葉銀華/什麼是碳中和?從特斯拉的獲利談起
◆  黃介正/美中「謀定而後動」之前的兩岸機遇
◆  方祖涵/不一樣的超級盃廣告









朱宗慶/藝文民間力的擴散與發酵


2021-02-28 04:42  聯合報 /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藝術文化與人們生活結合,可為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精神享受與審美的愉悅。圖為北市中山堂前廣場道路。圖/北市水利處提供


讓台灣不斷成長、進步,來自民間的推動力不可或缺,不管是救弱扶貧、急難救助或教育興學,有許多溫情社會的案例,激勵社會也感動人心。

有幸能以所愛的藝術與各行各業交朋友,從事藝術教育、推廣工作多年,漸漸感受到,這條路並不孤單,除有更多同行者外,也有愈來愈多陪伴者,他們因為某種信念:追求美好生活的擴散、堅信社會將因起身參與而改變,進而投身於藝術文化耕耘。

更可貴的是,與各行各業接觸中,觀察到一股新力量發酵中。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更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組織,因接觸或實際參與而認識藝術的美好,成為藝文活動的推動者或催化劑,讓藝術種子在台灣扎根、擴大藝文影響力,這些來自民間的活力與充沛能量,值得期待!

例如以文化為思的社群「文潮院」,文潮院由一群熱愛藝術文化的朋友組成,將原先三五好友聚會,昇華為文化美學交流社團,串聯起各行各業,以「藝術文化」會友,藉由定期聚會、共同參與藝文活動,分享對藝術文化的看法與見解;以文化為觸媒,連結工作與日常,讓藝術成為工作之餘的溫暖力量與成長養分,在幾次參與文潮院活動後,充分感受到這組織的動能!

另一個值得分享的是「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建築師對我來說,既是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更是幫人們實現美好生活夢想的魔術師!看到協會的運作和活力,更體悟建築師如何以專業為核心,透過「人文、科技、藝術」等價值,為台灣建築美學與生活環境不遺餘力;更積極舉辦講堂、研習營等活動,帶動群眾對建築美學文化經濟的認識。

藝文環境共生共好,是由個人藝術文化、美感素養提昇出發,點滴積累而成,更進一步,當藝術文化與人們生活結合,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深刻改變,將可為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精神享受與審美的愉悅。

我常說台灣文化底蘊豐富多元、人才濟濟,藝文創作總能推陳出新。憑藉藝術家或藝文工作者的熱情,早年為台灣藝文發展奠基,這些年來,政府從場域、環境和資源投入、累積,已有蓬勃發展樣貌。

但我相信,讓社會進步的最大動能應來自民間。個體力量看似分散,但若能聚焦追求共同價值、以組織帶起動能,成為相互分享、持續成長、情感依靠的所在,於系統面更能凝聚力量,帶動整體環境提升。

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們的周遭生活,有為數不少以不同專業為核心媒介所凝聚的組織,漸漸投身於文化美學的提升,為各行業注入藝術力量。

這些投入,也將潛移默化的對群眾、社會帶來向上、向善的力量,而這正是社會最寶貴的力量。我心懷期待,接下來台灣若能興起下一波民間美學浪潮,使藝文推廣民間力擴散發酵,讓藝文環境的底盤坐穩坐大,將有機會爆發另一股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