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國安監聽名單」,不輕信也別輕輕帶過
◆ 聯合報黑白集/偉人陳吉仲看魚
◆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2021-02-28 00:4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路透
全球電動車產業正進入新一波躍起的浪潮。特斯拉的市值頻創新高,創辦人馬斯克擊敗多年來空頭的看衰;蘋果進軍電動車的計畫也逐漸揭露,相關被點名的業者股價均大漲回應;中國大陸廠商對電動車的投資更是積極。在電動車狂潮伊始,我政府與產業界必須提早布局、精確投放資源,才能趕在浪頭之前,而非隨波逐流。
這一波電動車熱潮的爆發始於特斯拉,特斯拉去年第4季股價不過400美元,今年初漲破800美元,雖然近期股價回落,但無疑已反映全球對電動車市場的期待。特斯拉股價大漲可從幾個面向來看,過去幾年特斯拉苦於出貨量的問題,空方部署了大量部位,但2019年底特斯拉上海廠啟用後,出貨量持續攀升,空方認輸回補進一步推升了特斯拉股價。
此波電動車商機的爆發有多重因素造成。在產業的外在大環境上,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重新返回巴黎氣候協定,代表抑制碳排放成為全球主流。在產業的內部環境上,包括車輛製造成本下滑、電池技術提升、充電環境營造等,讓消費者認為電動車已進入一個普羅消費的新階段,加上各國對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漸有共識,內外因素均讓電動車成為各業者不能忽視的新商機。
特斯拉在電動車的布局長達20年,但直到近三年才開始爆發,除了創新的技術外,關鍵是特斯拉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生態鏈,從研發、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特斯拉均開創了不同於傳統汽車的生態系,特別是特斯拉擁有龐大的公路行駛大數據,在汽車邁向全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的下一階段時,特斯拉無疑擁有遠勝過其他競爭對手的資料量。
特斯拉創立之初在台灣展開研發與生產,這與台灣有完整的汽車、電子和工具機產業有關,即便特斯拉後來返回美國生產,但台灣已有多家產業成為特斯拉或電動車供應鏈的生產商。換言之,台灣在電動車產業供應鏈的布局已有近20年的資歷,在電動車進入新一輪普及浪潮時,我國的產業正加緊跟上,像是鴻海成立MIH聯盟,邀請裕隆等業者加入,凸顯我業者對代工與整車製造的雙重企圖心。
台灣業者在電動車市場已有多年布局,但政府的政策上相對保守,這一方面與政府的減少碳排政策進程不明,對燃油車退場的時間表立場反覆有關,另一方面相較於政府跨部會扶持半導體、綠能產業,政府在建立電動車產業環境、培育人才和法規環境上仍明顯不足,以致於台灣業者多數處於單打獨鬥,未能串連成為完整的電動車產業聚落。
台灣產業若要在電動車進入普及化前搶先卡位,政府、業者與學術界必須掌握三個關鍵。第一個是政府要訂出明確的電動車推動進程表,並將相關配套法規完備化,讓業者在擬定中長期計畫時有所依循。第二是要創造完善的電動車使用環境,取代現在依賴稅賦補助刺激電動車消費的模式,政府可參考美國政府的模式,在一定年限前將公部門用車全數改為電動車。第三個關鍵是儘速結合產學界的研發力量,讓我國在電動車關鍵零組件擁有一定比例的自主生產能力,同時培育出電動車高階技術的研發人才。
電動車產業花了20餘年練功,外界預測未來十年即將出現與燃油車商機的黃金交叉,台灣已擁有汽車、IT與工具機產業,不應只著眼於電動車代工商機,更應布局背後的儲能、自動駕駛、車聯網等生態圈,這部分除了靠業者自身的努力,政策的支持、法規的配套與人才的養成更需要產官學共同合作,才能讓電動車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
聯合報黑白集/偉人陳吉仲看魚
2021-02-28 02:5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國會報告大談陳吉仲(右)的奮鬥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閣揆國會報告又現奇景。蘇貞昌上回壓麥阻陳吉仲講話;這回專案報告與萊豬進口有關的養豬產業基金等案,卻大談陳吉仲家受口蹄疫打擊而「立志讓台灣豬農站起來」的奮鬥史,更令人嘆為觀止。
養豬基金規模一百卅億元,閣揆赴國會報告備詢,理應就事論事,清楚說明為何而編、如何妥善運用及監督管理。未料專案報告竟花相當篇幅去扯陳吉仲如何「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難怪被譏「陳吉仲版『蔣公看魚』」、「偉人陳吉仲成長故事」,甚至被酸「直接寫進國小課本就好了」。
陳吉仲因當年口蹄疫致家中負債,半工半讀靠獎學金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返國還得代父還債,成長經歷聽來很勵志;但陳吉仲在野反萊豬、當官挺萊豬的背叛農民行徑,與他的「立志」豈不矛盾?而拿口蹄疫故事為養豬基金背書,難道不覺突兀?
進口萊豬會衝擊養豬產業與豬農生計,否則何必編列百億基金來安撫補償和扶助?這是蔡政府一意孤行製造的「政治人禍」。意圖以口蹄疫舊事來淡化萊豬進口損害,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以人民納稅錢編養豬基金,更是「政策負債,全民來扛」。
陳吉仲「當年看著自己孩子的眼神,無語問蒼天」;如今全民誦讀偉人陳吉仲的看魚故事,沒有勵志的感動,只有無語問蒼天!
聯合報社論/「國安監聽名單」,不輕信也別輕輕帶過
2021-02-28 03: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安局。圖/翻攝 Google Earth
近日有署名「台灣吹哨者」,自稱是國安局資深人員,寄發「違法國安監聽名單」,指控違法監聽黨政公職、各國駐台外交人員及媒體,國安局因而主動發布澄清稿,表示這是典型境外勢力藉由錯假資訊,對台進行「認知作戰作為」,企圖製造與我國理念相近國家、政府與國民、政黨間的對立衝突,並直指此資訊是從對岸傳來。國安局分析或有道理,但此事件對國安可能造成的傷害仍然值得重視。
首先,此一「國安監聽名單」早在二月初就已經廣為散布,而且寄發對象含括國內外知名媒體,政府機關如監察院、法務部廉政署,政黨機關如民進黨中央黨部,以及外國駐台機構;國安局追查後更指此資訊去年就已在港澳網路討論區發布。但如依國安局所言,是因為「近日接獲媒體檢舉」才查察此案,也就是網路散布的幾個月,甚至寄發媒體、黨政機關的半個多月時間,所有情治調查機關竟不聞不問,是一無所知?視而不見?或者輕忽大意?無論何者,都令人對國安單位的反應能力打上問號。
從名單內許多文字「簡轉繁」或「大陸用語」的情況看,文件從對岸傳回台灣的評估應為可信;但是否「從對岸傳回台灣」,就表示訊息一定為假?兩者邏輯其實並不相關。從名單內被監聽人、負責監聽單位、監聽電話、監聽時間都鉅細靡遺來看,客觀地說,名單仍有三種可能:一是全部為真,二是全部為假,第三則是真假交錯,可能是經過篩選後「選擇性散布」的訊息。
這三種情況,除非名單「全部為假」,否則無論名單全部或部分為真,都代表對岸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我方極機密的「國安監聽資訊」。而由於國安監聽是由國安局統整掌握,此即表示國安局或可能已遭滲透,而且層級可能不低。那麼,「公布國安監聽名單」事件,就只是冰山一角。
此事件凸顯的另一個問題,是名單裡被監聽者身分敏感。除外國駐台代表,還有許多政黨人士甚至國會議員。依照通訊監察保障法規定,若監聽對象是「境外勢力」,可不需要法院核發監聽票;如果是本國人,則最遲在監聽四十八小時後須取得法院監聽許可。如果「監聽反對黨領袖和國會議員」是真的,恐將撼動民主憲政根本;而對友邦駐台人員的監聽指控,更可能動搖我國對外關係。
因此,國安局固然撇清關係,呼籲國人不要輕信;但從國家安全或者刑事犯罪的角度觀之,國安局的說法雖然是重要參考,但為昭公信,仍應交由國安局以外的檢警調單位共同調查處理。
其實在所謂「監聽名單」裡,亦有指涉調查局、警政署是監聽者,換言之,名單是真是假、多少真多少假,調查局、警政署也應有一定輪廓。問題是,在國安局和黨政高層都將事件定位為「境外勢力的認知作戰作為」後,檢警調是否還辦得下去?如果檢警調查出結果,豈不是與國安高層定調相左?但若就此忽略不查,豈不是坐視國安體系裡可能的潛在威脅,持續對國家安全造成傷害?
從整個事件的發生到後續處理,都令人聯想到去年的「總統府密件外洩事件」。當時府院高層定調散布的是有政治動機的「變偽造文件」,其中許多訊息後來都證明為真,但刑事偵查部分卻不了了之。此次「國安監聽名單外洩」事件,固然不應輕信不疑,更不必未審先判,但只要其中有絲毫真實性,嚴重性都遠高過「總統府密件外洩事件」,不容輕忽,更不能只用「動機論」輕輕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