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經濟/產油國又喊「狼來了」!

.聯合報社論..只要阿里巴巴,不要「芝麻開門」?
.聯合報黑白集.三面綠旗
.經濟日報社論.產油國又喊「狼來了」!







經濟/產油國又喊「狼來了」!


2016-09-13 02: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油價今年初一度跌到每桶27美元的超低價,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俄羅斯等產油國打出「凍產牌」,使油價急升到每桶50美元以上。7月底油價又跌到40美元左右,產油國顯然食髓知味,又宣布將於9月底召開「凍產」會議,而油價竟然又回升到50美元上下。產油國能否達成「凍產」協議?「凍產」對油價有何影響?國際油價中、長期展望又如何?由於台灣是國際油價的「接受者(price taker)」,有必要讓國內業界及投資人對此有更清晰的認識。
先談「凍產」。產油國年初時的「凍產」招數能夠奏效,根本原因是油價已經跌到不符生產成本的水平,使美國頁岩石油業者不得不關井減產。另一方面,加拿大產油區發生森林大火,奈及利亞與利比亞內戰升高,使供給量大幅減少等突發事件,又碰到需求旺季,才使油價強彈。產油國見到油價回升,「凍產」談判立即破局,「假凍產、真抬價」的企圖昭然若揭。
這回油國雖重彈「凍產」老調,但客觀條件卻今非昔比。以目前每桶40-50美元的油價,至少能促使美國部分頁岩油井恢復生產;加拿大野火已經撲滅,奈及利亞反抗軍也表達停火意願,暫時性利多轉為利空,而需求又進入淡季。因此這次「凍產」只對油價產生每桶10美元的推升動能,之後又告回檔。
至於9月底產油國舉行的非正式會談,達成「凍產」協議的條件比上次稍好。原因是沙烏地阿拉伯目前的日產量又比當時增加約50萬桶,俄羅斯產量也逼近歷史高點,伊拉克、科威特也都增產,且各國已接近產量上限,此時「凍產」損失不大。何況高喊「凍產」的目的,其實是希望既能不減產,又能拉升油價,何樂而不為?
然而真正值得關切的是「凍產」協議的實質效果。要達成協議,勢必得同意伊朗、奈及利亞與利比亞等非增產不可的國家獲得「例外」待遇;否則將使全球原油在未來半年到一年間每天再增加供應200萬桶,加上沙、俄等國的高產量,及產油國可能不遵守協議,結果反而將使全球油市持續供過於求。而且油價若當真因「凍產」而上揚,美國頁岩石油又將增產,因此對油價的激勵只是曇花一現。
另外,9月會談最可能的結果,仍然是各國只表示將合作穩定油價,卻對各國產量不做任何約束,如此勢必對油價造成下壓;而且產油國一再光喊「狼來了」,只會使「報酬遞減」,信譽再受重創,未來將更難拉抬油價。
其實「凍產」與否,只能影響短期油價走勢;真正決定中長期油價的關鍵因素,已經從「產量頂峰」轉為「需求頂峰」。以往產油國與石油業都是依據「未來產量難以因應需求」此一「產量頂峰」的理念來營運,因而使油價在2011-14年間始終維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但隨著美國頁岩石油大量增產,及非洲、拉美陸續發現石油礦藏,「產量頂峰」已經動搖,這也是油價從2014年中起重挫的根本原因。
油價的更大利空,則是全球達到石油「需求頂峰」的概念逐漸獲得認同。除了全球經濟成長遲緩影響需求之外,全球氣候協定受到國際重視,太陽能、風力及天然氣使用增加,汽車電池成本持續下降,都市化使共乘及大眾運輸更為普及,與節能科技的進步等,都將使石油消費減少。已有多項研究預測,到2040年時全球平均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將大幅下降到7,500萬桶,遠低於目前的9,500萬桶。在供、需情勢丕變下,中長期油價並不樂觀。
其實沙烏地、俄羅斯等產油國都已體認到未來可能面臨石油賣不出去的威脅,而採取「先產,先贏」的基本策略;「減產」已絕不可能,「凍產」也只是拉抬的虛招。認清國際油市的基本格局,便不會因為油價的短期波動而備感困擾。

聯合/三面綠旗


2016-09-13 02:4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的新南向政策記者會,虛無空洞,非但令人疑惑,且使人驚駭。
東拉西扯說了一大堆,最後標舉與東協十國、南亞六國及紐澳共十八國,分別簽訂FTA(台星、台紐已在馬政府簽成)。整個說帖儼然將十八國視作觀光果園,進園之後即可隨便摘、吃到飽。最後,記者問,大陸一帶一路的影響如何,鄧振中答:「不必競爭。」又問,台灣的優勢何在?答稱:「台灣人很誠懇熱情。」
鄧振中等人的說帖,令人想到上世紀五○年代末期大陸在「三面紅旗」中的政治語言:假、大、空。
三面紅旗是: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及人民公社。最後釀成巨大悲劇,主因固然是毛澤東的政策荒唐,但更因黨政官員無人指出那是荒唐的政策。於是,超英趕美,畝產萬斤,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種種欺上瞞下的假大空話成為政治主流。
然而,那畢竟是五○年代,畢竟是無法無天的毛澤東,畢竟是身家性命皆受裹脅的黨政官員及大陸百姓。如今,在這二十一世紀、民主體制,一個國家的政策,還能只建立在總統一句話及官員唯唯諾諾的隨聲附和之上嗎?在今日世局國情中,以與南向十八國分別簽訂FTA為承諾,是否需要也有相信土高爐能煉出精鋼的智商?
蔡英文一人闖不出大禍,但如果整個蔡團隊都在知識及風骨上失守,一致高舉「轉型正義/否定九二共識/新南向政策」的「三面綠旗」,試問將伊於胡底?

聯合/只要阿里巴巴,不要「芝麻開門」?


2016-09-13 02: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蔡英文。記者林麒瑋╱攝影

蔡總統執政百日民調瀕危,獨派高舉「核心選民」旗幟逼宮日甚,蔡政府人事遂出現微妙調整趨勢。如果說,先前標榜專業考量的國營事業與公股金融人事加快「綠化」腳步,多少還有些遲來的分封、安撫之意;那麼,兩岸關係領域的人事動態所反映的路線的意義與政策效應,更值得關注。
民進黨執政後,因忙於政治清算與追殺藍營,疲於應付排隊準備上街的抗爭,因而暫擱兩岸議程,冷對兩岸答卷,既不願捋中共虎鬚,也不想攖獨派鋒鏑,以為只要拖著「維持現狀」不失分即可。因此,蔡總統在執政百日前與記者茶敘時,雖然縷述各領域抽象政績,涉及兩岸議題其實只有一句話──重申「維持現狀」之重要。其重點,在強調就職演說已竭盡所能拉近雙方立場,並力圖維持兩岸關係穩定。顯然,兩岸政策非其當急之務,兩岸定位答卷則想不出「聰明回答」或根本不想答。
然而,從陸生、陸客到虱目魚契作的經濟效應已現,從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到亞太經合會經濟領袖會議的政治效應則山雨欲來,兩岸議程終究撲面而至,兩岸答卷闕文仍待填補。蔡英文稱「維持現狀」,事實上,變動的「現狀」實已非原狀,催促著蔡英文提出適當的通關密語。
觀察目前情況,蔡英文似乎相信不必喊「芝麻開門」,只要找到「阿里巴巴」,就能打開藏寶山洞的石門。或者,由於獨派強烈質疑石門後面是個直墜深淵的無底洞,而「芝麻開門」更是一道自縛手腳的緊箍咒,蔡英文只好寄望阿里巴巴能不發出聲,只要運用腹語即可啟門。
就在獨派的台灣「入聯宣達團」啟程前夕,陸續傳出田弘茂接海基會董事長、及宋楚瑜將擔任特使出席祕魯APEC領袖會議的消息。對於前者,獨派盛讚是一手好棋;北京卻只回應,兩岸問題關鍵不在人,而在政治基礎。對於後者,則是獨派頗有雜音,而陸方暫不接腔,涉台學者則質疑恐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確實,田弘茂辦公室裡還掛著與江澤民合照的相片,宋楚瑜與胡錦濤開宗明義確認「九二共識」的會談公報也記憶猶在;但蔡英文版的「一千零一夜」,有可能不喊「芝麻開門」,僅靠這兩人之任命即直入寶山嗎?
田弘茂曾直言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溝通機制就會中斷;現在卻說對岸還沒講話,「希望還有空間」。田弘茂或不致完全昧於現實,兩岸迂迴空間也可能不全在「九二共識」四字,而在如何表述其核心意涵;那麼,田弘茂錦囊中是否有何妙計,或只是以拖待變,各方拭目以待。
如今外界最大的憂慮是,蔡政府內政頻頻凸槌,凱道上輪流抗爭,經濟無法改善,兩岸難有出路。如果民調持續墜底,北京也不願釋出更大善意,在獨派頻頻逼宮下,蔡英文會不會走上陳水扁的老路?
事實上,從蔡政府以「改革」和「正義」為名踰法擴權的諸多舉措,到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反覆,皆可看到其身後特定團體的影武者身姿;而延宕的兩岸人事終告底定及台灣入聯的運動再起,也顯示獨派的試探、施壓或雙簧演出未曾停止。然而,蔡英文「溝通、傾聽、解決」的務實性格,和陳水扁「衝突、妥協、進步」的莽撞作風,畢竟有別。陳水扁衝撞之痛記憶猶存,外有美中共管台海,內有民眾心生警惕,客觀環境是否隨蔡及獨派主觀意志而移轉,恐怕才是最大的挑戰。
遭逢民調雪崩威脅的柯文哲,藉著雙城論壇攀上兩岸關係舞台,隨即又主動拆除大巨蛋解約引信,企圖挽救頹危的聲望。反觀民調從高峰跌至死亡交叉邊緣的蔡英文,在躊躇瞻顧之間,陳水扁的陰影威脅也越來越大。其實,要打開兩岸出路,蔡英文不必取法柯文哲或陳水扁,但她絕對必須有比兩人更清明的心智。

聯合筆記/哇噢,中國;但是,人呢?

.上街之後…觀光的「星星」、「太陽」在哪
.蝴蝶效應 愛拚不會贏…
.雞蛋 別都放陸客的籃子
.「良知理性」的分裂… 錯亂的哪是鄭成功
.台灣失落20年 多半來自一個預言
.聯合筆記/哇噢,中國;但是,人呢?
.政府該不該向獨立辦學伸進這隻手?
.回響/公視 從沒想過要當BBC








聯合筆記/哇噢,中國;但是,人呢?


2016-09-13 02:59 聯合報  沈珮君

▼影片/G20「最憶是杭州」https://youtu.be/wdWQaMIO7OA


「就是要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讓世界感受中國」,這是G20「最憶是杭州」導演張藝謀的企圖心。「以天為幕、以山為景、以湖為台」,大家「感受」的中國美則美矣,但是,「人」呢?「人」的位置在哪?
「最憶是杭州」有很多人,台上的、幕後的,若再加上「配合」出城旅遊或停班、熄燈的杭州巿民,有幾百萬人。世界直接「感受」到的中國是又一個「哇噢」,好大好大的「國家機器」,整齊劃一的表演團隊,展現超高的訓練水平,但是,怎麼連那些唱歌孩子的笑容都讓人忍不住想到北韓娃娃?
中國當然不是北韓,但她早就可以不必讓人聯想到北韓。中國如此巨大,已不必顯示肌肉,而應顯示柔軟度。
大陸綜藝節目很多火紅的素人,動人的原因是「真實」;奧運泳將「洪荒少女」銅牌人氣居然超越金牌,也是因為「真實」。而「真實」演不出來,只能呈現。「最憶是杭州」如果加上「真實」…。
想像看看,如果「我和我的祖國」那段,改成一群群各省農村留守孩子,拉著父母的手,輪流唱他們自己的山歌或民謠,讓痛恨中國奪走他們工作機會的西方人看一看,中國做為世界工廠崛起的幕後,其實是這樣一個個艱苦卓絕、寂寞掙扎的家庭。中國不是只有馬雲、王健林,中國更多的是這些如螞蟻一樣的人民,讓這些人站在燈光下,會減損中國的大國榮光嗎?還是震撼、感動?
如果中國真是一個可以引領世界的大國,她應該更有自信讓人看到她的人民。她不是忽然變強國的,是幾億人民二、三十年的汗水、淚水換來的,當世界咒罵他們奪走工作、訂單時,試問自己有像他們一樣拚鬥嗎?
中國崛起力道多強,付出的代價就有多高,造成的傷痛就有多深,中國若可坦然面對「真實」,正視創痕,並處理、治療,那才是真正的大國。
這次中國作為G20東道主,若能讓農村留守孩子和他們父母站在世界的燈光下,這才是今年G20主題「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全部真實,也才是「已開發國家」邀「開發中國家」參加G20會議的意義,不是嗎?
就像「印象中國」系列,張藝謀已是準確詮釋官方中國的不二人選,但此刻的中國和張藝謀,站在孤峰頂上,夠久了,夠高了,夠富了,何不回望紅塵眾生?他們努力「活著」,像張藝謀這部同名電影,是最動人的真實,就是那些人,螞蟻一般的,以生命將中國推向高點,而已富裕的中國能否將他們還原為有血有淚的肉身?
蹲下身,聽聽他們的故事,在G20盛會,如果可以聽到開發過程裡土地和人的聲音,「感受」中國的笑和淚,這難道沒有意義?經濟為什麼要成長?文明怎樣才叫提升?難道核心不是因為「人」?不是因為「人」?

回響/公視 從沒想過要當BBC


2016-09-13 02:59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鄭自隆教授昨日在民意論壇說,我們的公視「一開始」就想成為BBC,造成公視現在有「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但是,這個說法剛好與歷史相反。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執政黨中央政策會論公視,外界認為這是要放棄建設公視。隔了兩天,可能是外界期期以為不可,執政黨有了反應。因此,新聞局長蘇起提出公視「小而美」的說法,得到「行政院高層支持」。
所以,世界潮流是歐加澳日韓的大規模公共廣播電視,但我們不放在眼裡,執意要「小」,這就使得不少挺「美」的節目,由於公視太小,也就無法為國人認識。甚至,很多時候,觀眾被迫重複收看公視因為預算苗條,節目只能一再重播,致使即便再美,也使得觀眾在短期間看得太多次之後,覺得節目單調了。「一把青」預算不少,惟不但公視無法獨立承擔,並且我們也失去了再看「二把青」、「三把青」…的機會。
無法由公視獨立支撐的節目還有更多,即便合拍,也難免杯水車薪之嘆。「十六個夏天」很不錯,即將外銷拉丁美洲,但隨著觀眾年歲老大,若能來個「六十六個秋天與春天」迷你劇,正好可以是人生重晚晴的寫照。「滾石愛情故事」單元劇很不錯,只是,如果預算充分,誰又說滾石不會來個「學生故事」、「中年失業故事」乃至「登山故事」?
還有,鄭教授說公視不必一定「自製」,但可多委製。如今的麻煩是,節目不分採購還是自製或委製,都得花錢,只是所需預算高低不同。但只要是沒錢,又怎麼能夠委製足量的好節目?
前年的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小棣,大家都很尊敬。她製作「植劇場」,希望讓我們的「編劇、演員、導演」有合理的工作並有積累才情的空間。假使其他政府機關的影視補助(如科普預算等)都能由文化部協調,這些預算加上文化部本身的預算,不要老是天女散花,而是統統都能委託公視執行,並使其享有優先或同步使用的權利,那麼,這不是身為公視與華視董事的人,應當努力向有司說明與遊說,通過此方式,使政府總預算暫時雖沒增加,卻等於實質增加對公視投資,讓公視有更多委製資源與空間,又可刺激商業部門為了與公視競爭,而跟進相應投資。這樣一來,公部門的投資就是帶頭,引進商業部門的新投資。
除遊說官員集中投資,鄭教授既是董事,不妨競選即將展開的台灣公共服務媒體龍頭,也就是公廣集團董事長,政見之一可是「還我歷史」:當年執政黨建台之初,確實是心存世界,因此當年是要讓公視有六十億元,其後卻減為九億,那麼,四分之一世紀過了,如加計歷年差額以及利息與通膨,應該變成一百億以上吧。















劉克襄/遇見100%的小店

.劉克襄/遇見100%的小店
.嚴震生/平庸當道
.王健壯/當顧立雄碰上雷斯頓
.王正方/頒獎給成龍,意在大陸電影市場
.洪蘭/耐心等醜小鴨變天鵝
.葉銀華/兆豐事件的啟示
.馬凱/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劉克襄/遇見100%的小店


2016-09-13 03:00 聯合報  劉克襄

想要遇見心目中完美的小食攤,從食安角度委實不易。但在各地走訪,難免會遇見幾家,隱隱都有這麼一個雛形。
前些時在頭城傳統市場,準備找個消暑解熱的冰店,赫然便邂逅一間。起初,只是想吃米苔目,但現今的食材,幾乎是機器製造為多,裡面的米食成分,讓人疑慮。此間六十多年老店卻不然,以在來米舊米磨漿,手工攪拌,製成淺白色粉條,幾乎每根都有著纖瘦的老鼠尾巴樣。
能夠吃到傳統風味的粿點,自是感動。一邊享用,當然也樂得跟老闆探尋食材的內容。其米苔目因未添加防腐劑,當日就得吃完。若未賣光,都得帶回,依在地生活習慣,自煮絲瓜米苔目食用。
這類小城鎮販售粿食的店面,不可能只賣一種,旁邊往往會擺出其他粿食。隨即,我又注意到另一個食品,粳仔粿。傳統市場的粳仔粿,泰半取材食用黃色四、五號色素,染出亮麗的光澤。那攤上還剩兩盒,卻呈現少見的濃郁外表。
如今重視食安,不少人恢復古法,選擇梔子花果實做為染料。但眼前的色澤明顯也不是,不禁好奇的再追問。老闆指著吊掛在牆壁上的兩包中藥草,上頭寫著槐花。
槐樹是高大喬木,廣泛生長於亞洲大陸,並非本地樹種。春日含苞的槐花花蕊可做食材烹調,或用為染料,增添食物看頭。我們常吃的在地點心如鹼粽、粉粿等,皆可摻入。
老闆會與眾不同,選擇此一植物染料,我自是好奇。從而注意到,店面懸掛著兩張醒目牌子,猶若神荼鬱壘。一張介紹如何認識白米色澤,還有純米食的重要性。另一張介紹硼砂和防腐劑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摻雜於食物的可怕。有此對牌,除提醒消費者應注意食安,明顯亦是對自己的惕勵。
但既然已問到核心,我還是咄咄追探一些製作過程。老闆也把食材的尋找、製作的辛苦,還有不斷實驗,最終成功的興奮,快樂地跟我分享。這對茹素的中年夫妻很客氣,一直謙稱自己仍在學習。
傳統粿點的製作,不會只有一二食材是關鍵,而是每一道環節都得合乎衛生食品的要求,其標準頗高。若嚴格檢驗,當然還有些可挑剔。譬如食材來源恐得更加詳列清楚,周遭環境要整理得更為雅緻。但他展現的信念,已綻露一個善意的開始。
當我喜歡一道食物時,總想清楚了解,到底自己吞下肚腹的,是怎樣來歷的內容。遇到這樣的小食店,自我要求高,樂於和消費者對話如何吃得健康,當然是心目中的好店。
最近自己在社區亦不斷拜訪,透過平常的飲食消費,想要製作一張友善的餐飲地圖,希望儘早完成,跟周遭鄰里分享。但我更期待,台灣每個角落都有這類小店,擁有自發信念,針對自己的食品,找到合乎衛生安全的製作過程,做出精彩的品牌。消費者是很精明的,尤其是食安意識高漲後,這方面的警覺更強。前些時,附近一家老牌三明治出了狀況,很多人從年輕時買到大,如今都斷絕往來。
做為消費者,我們不能只靠衛福部,有時還得有些基本認識,自己嚴格把關。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