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哇噢,中國;但是,人呢?

.上街之後…觀光的「星星」、「太陽」在哪
.蝴蝶效應 愛拚不會贏…
.雞蛋 別都放陸客的籃子
.「良知理性」的分裂… 錯亂的哪是鄭成功
.台灣失落20年 多半來自一個預言
.聯合筆記/哇噢,中國;但是,人呢?
.政府該不該向獨立辦學伸進這隻手?
.回響/公視 從沒想過要當BBC








聯合筆記/哇噢,中國;但是,人呢?


2016-09-13 02:59 聯合報  沈珮君

▼影片/G20「最憶是杭州」https://youtu.be/wdWQaMIO7OA


「就是要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讓世界感受中國」,這是G20「最憶是杭州」導演張藝謀的企圖心。「以天為幕、以山為景、以湖為台」,大家「感受」的中國美則美矣,但是,「人」呢?「人」的位置在哪?
「最憶是杭州」有很多人,台上的、幕後的,若再加上「配合」出城旅遊或停班、熄燈的杭州巿民,有幾百萬人。世界直接「感受」到的中國是又一個「哇噢」,好大好大的「國家機器」,整齊劃一的表演團隊,展現超高的訓練水平,但是,怎麼連那些唱歌孩子的笑容都讓人忍不住想到北韓娃娃?
中國當然不是北韓,但她早就可以不必讓人聯想到北韓。中國如此巨大,已不必顯示肌肉,而應顯示柔軟度。
大陸綜藝節目很多火紅的素人,動人的原因是「真實」;奧運泳將「洪荒少女」銅牌人氣居然超越金牌,也是因為「真實」。而「真實」演不出來,只能呈現。「最憶是杭州」如果加上「真實」…。
想像看看,如果「我和我的祖國」那段,改成一群群各省農村留守孩子,拉著父母的手,輪流唱他們自己的山歌或民謠,讓痛恨中國奪走他們工作機會的西方人看一看,中國做為世界工廠崛起的幕後,其實是這樣一個個艱苦卓絕、寂寞掙扎的家庭。中國不是只有馬雲、王健林,中國更多的是這些如螞蟻一樣的人民,讓這些人站在燈光下,會減損中國的大國榮光嗎?還是震撼、感動?
如果中國真是一個可以引領世界的大國,她應該更有自信讓人看到她的人民。她不是忽然變強國的,是幾億人民二、三十年的汗水、淚水換來的,當世界咒罵他們奪走工作、訂單時,試問自己有像他們一樣拚鬥嗎?
中國崛起力道多強,付出的代價就有多高,造成的傷痛就有多深,中國若可坦然面對「真實」,正視創痕,並處理、治療,那才是真正的大國。
這次中國作為G20東道主,若能讓農村留守孩子和他們父母站在世界的燈光下,這才是今年G20主題「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全部真實,也才是「已開發國家」邀「開發中國家」參加G20會議的意義,不是嗎?
就像「印象中國」系列,張藝謀已是準確詮釋官方中國的不二人選,但此刻的中國和張藝謀,站在孤峰頂上,夠久了,夠高了,夠富了,何不回望紅塵眾生?他們努力「活著」,像張藝謀這部同名電影,是最動人的真實,就是那些人,螞蟻一般的,以生命將中國推向高點,而已富裕的中國能否將他們還原為有血有淚的肉身?
蹲下身,聽聽他們的故事,在G20盛會,如果可以聽到開發過程裡土地和人的聲音,「感受」中國的笑和淚,這難道沒有意義?經濟為什麼要成長?文明怎樣才叫提升?難道核心不是因為「人」?不是因為「人」?

回響/公視 從沒想過要當BBC


2016-09-13 02:59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鄭自隆教授昨日在民意論壇說,我們的公視「一開始」就想成為BBC,造成公視現在有「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但是,這個說法剛好與歷史相反。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執政黨中央政策會論公視,外界認為這是要放棄建設公視。隔了兩天,可能是外界期期以為不可,執政黨有了反應。因此,新聞局長蘇起提出公視「小而美」的說法,得到「行政院高層支持」。
所以,世界潮流是歐加澳日韓的大規模公共廣播電視,但我們不放在眼裡,執意要「小」,這就使得不少挺「美」的節目,由於公視太小,也就無法為國人認識。甚至,很多時候,觀眾被迫重複收看公視因為預算苗條,節目只能一再重播,致使即便再美,也使得觀眾在短期間看得太多次之後,覺得節目單調了。「一把青」預算不少,惟不但公視無法獨立承擔,並且我們也失去了再看「二把青」、「三把青」…的機會。
無法由公視獨立支撐的節目還有更多,即便合拍,也難免杯水車薪之嘆。「十六個夏天」很不錯,即將外銷拉丁美洲,但隨著觀眾年歲老大,若能來個「六十六個秋天與春天」迷你劇,正好可以是人生重晚晴的寫照。「滾石愛情故事」單元劇很不錯,只是,如果預算充分,誰又說滾石不會來個「學生故事」、「中年失業故事」乃至「登山故事」?
還有,鄭教授說公視不必一定「自製」,但可多委製。如今的麻煩是,節目不分採購還是自製或委製,都得花錢,只是所需預算高低不同。但只要是沒錢,又怎麼能夠委製足量的好節目?
前年的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小棣,大家都很尊敬。她製作「植劇場」,希望讓我們的「編劇、演員、導演」有合理的工作並有積累才情的空間。假使其他政府機關的影視補助(如科普預算等)都能由文化部協調,這些預算加上文化部本身的預算,不要老是天女散花,而是統統都能委託公視執行,並使其享有優先或同步使用的權利,那麼,這不是身為公視與華視董事的人,應當努力向有司說明與遊說,通過此方式,使政府總預算暫時雖沒增加,卻等於實質增加對公視投資,讓公視有更多委製資源與空間,又可刺激商業部門為了與公視競爭,而跟進相應投資。這樣一來,公部門的投資就是帶頭,引進商業部門的新投資。
除遊說官員集中投資,鄭教授既是董事,不妨競選即將展開的台灣公共服務媒體龍頭,也就是公廣集團董事長,政見之一可是「還我歷史」:當年執政黨建台之初,確實是心存世界,因此當年是要讓公視有六十億元,其後卻減為九億,那麼,四分之一世紀過了,如加計歷年差額以及利息與通膨,應該變成一百億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