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憑什麼平視世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該承擔台鐵事故政治責任的,豈止林佳龍?
◆  聯合報黑白集/泡泡吹破,誰穩賺不賠
◆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憑什麼平視世界?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憑什麼平視世界?


2021-04-03 00:4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 新華社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今年兩會上說:「70後(指1970年代出生者)、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習近平的意思是,當代50歲以下的中國人現在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當然, 50歲以上及更年長的近代中國人,當年是無法平視這個世界的。

當年不能平視,因為中國弱中國貧及中國被人欺負。1840年的鴉片戰爭應該是個關鍵時刻,在這之前,中國 GDP 占全球三分之一,位居全球第一,但戰敗後,國運急轉直下,中國人開始明白弱於西方,開始仰視西方。自此後一連串的維新、變法,甚至革命,都未能扭轉頹勢;民國 8 年(1919年)的五四運動雖然找到了德先生、賽先生,但內亂外患不斷,民國 38 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除了繼續政治動盪外還進入計畫公有體制,仍是又窮又弱,中國人的民族自卑感至此已根深蒂固,一直到民國 67 年(1978年)底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重新找回正確的方向,生產力、創新力獲得巨大的釋放,國家運勢才開始扭轉,時間正是習近平所指70後來到這個世界的開始。

改革開放經過40多年努力,這一代中國人終於又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憑什麼?第一,當然是包括了經濟、工業、科技、軍事、太空等國家綜合實力已強大到位居世界前沿,這些都是硬指標。第二,正如習近平提出的中國開始有了「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意謂在經濟發展上從一開始的「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晚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在社會發展上從一開始的「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到晚近的「全面脫貧」實現小康社會;在政治建設上從一開始的「穩定壓倒一切」到晚近的「四個全面」,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理論自信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指的是「一黨執政、中央集權、地方分權」。文化自信指的是儒家、道家、法家的融會貫通。

第三,影響力。中國在國際社會開始有影響力了,諸如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構建運作,聯合國規模最大的維和部隊將疫苗視為公共產品幫助貧弱國家等。第四,對全球全人類提出願景與抱負,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中國平視這個世界之後,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因為中國看世界不外俯視、仰視與平視。首先,中國不會俯視,中國即使是世界最強大國家時,比如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時,也是以平等對待所有國家,不曾侵占沿途所有國家的任何財貨與土地;其次,當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但國勢積弱不得不仰視世界時,給了帝國主義恣意施展霸權的空間,一如過去200年,造成國際社會的災難。所以,當中國開始平視世界時,意謂著中國已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從而有能力平衡與約制強權國家的帝國主義與霸權,有能力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參與並促成建構一套更完善的國際秩序。

上個世紀,曾由美國主導並建構的全球化體系,旨在為美國利益服務,到了本世紀卻因不再能充分滿足美國利益而被美國肆意破壞,今後有可能在中國推動號召下加以重建。但中國逐步要為國際秩序作出貢獻的道路絕不平坦。中國將會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反制,這種反撲反制其實早自民國 99 年(2010年)中國 GDP 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之後即已開始,先有歐巴馬時代的「重返亞太」,後有川普的「印太戰略」,再繼之以剛上台的拜登的「新合縱戰略」,但由於全球化是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願景,因此當中國因擁有更大實力可以平視並主導國際社會後,一個更為理性、運作更為公平的全球化時代仍值得期待。











聯合報黑白集/泡泡吹破,誰穩賺不賠


2021-04-03 03:1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帛旅遊泡泡前天風光首航,卻傳出4日次發團,六家旅行社就有五家關團,交通部觀光局也證實只有10人参團。圖/雄獅旅行社提供


一周前,帛琉旅遊泡泡傳出一上架即「秒殺」;但出發當天,座位卻沒坐滿,第二團也僅十人報名。政府把泡泡吹那麼大,還宣稱要再闢「關島泡泡」;一經市場檢驗,卻是輕碰即破。

原因很清楚:並不是民眾旅遊的饑渴還沒漲到臨界點,也不是帛琉不好玩,而是價格貴得不合理,更要命的是各種管制太嚴。首發團四天三夜的行程,要提早六小時到機場受檢;回國後,還要接受「五加九」的自主健康管理。試問,誰會為四天旅遊,付出十四天的不自由為代價?

首發團旅客被要求上午八點半就到機場報到,飛機下午兩點半才起飛,晚間七點多才抵達帛琉,第一天就這樣泡湯了。最後一天回程,大概也是全耗在檢疫及行政程序。加加減減,四天三夜就僅剩兩天旅遊;泡泡再美,旅客也禁不起這樣的折騰。也難怪,據稱首發團多為企業贊助,約僅廿人是自費報名。後來旅行社降價求售,仍乏人問津;癥結就在,就算不必自掏腰包,員工還得賠上十四天自主健康管理,太不划算!

儘管泡泡吹破,但有人仍穩賺不賠,那就是藉此大肆宣傳美國駐帛琉大使倪約翰訪台的蔡政府賠了業者和旅客,沒賠到政府,就算賺到了。當然,如果政府願意像賣鳳梨那樣拿出十億元補貼,這個泡泡還是有救的。













聯合報社論/該承擔台鐵事故政治責任的,豈止林佳龍?


2021-04-03 03:1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季青漫畫


清明節假期首日,一輛滿載旅客開往台東的太魯閣號列車撞上從邊坡滑落的工程車,釀成台鐵史上最嚴重的傷亡事件。不到兩年半,台鐵發生兩起重大的行車意外,雖然成因不盡相同,但都指向人為釀禍;關鍵在於,普悠瑪翻覆事件後,蔡政府怯於面對台鐵的系統性風險,改革步伐蹣跚,恐怕才是釀禍主因

昨天這起事故肇因於軌道上方施作明隧道工程的台鐵外包廠商疑似未拉手煞車,明顯未遵守工安規範,導致工程車從邊坡滑落入侵軌道,太魯閣列車反應不及撞上。台鐵急著卸責,指工程車不該停在那個位置,不排除向包商求償。問題是台鐵身為業主,難道對工地的管理與規範不用負起監督之責?尤其工區緊貼台鐵軌道,開工多時,為何安全圍籬還沒到位,沒人把安全當一回事?

只要對台鐵生態有稍微了解,便知道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台鐵的組織文化散漫,充斥差不多心態;不久前,台鐵接連發生撞死自家人的工安意外,包括調車時夾死調車工、電力維修車撞死兩名道班工,都是因為不遵守 SOP 釀成的人禍。但從行政院長蘇貞昌以降,沒有人認真看待每一樁意外事件背後透露出的警訊。當時本報社論曾有質疑,台鐵竟發出新聞稿,夸夸細數這兩年多來已完成的改革事項,毫無愧色更無自省,如此顢頇與自我感覺良好,難怪事故不斷。

就在事故前一天,號稱台鐵最美列車的 EMU 九百型列車風光首航,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都出席,大蹭熱度。蘇揆還對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他對火車的期許只要求:要買有票、要坐有位,安全又準時到,還自誇是建設的推動者。但試問,蘇貞昌為台鐵的安全與準時做過什麼努力?台鐵前局長張政源一月退休後,由交通部常次祁文中代理迄今,蘇貞昌和林佳龍可曾放在心上?這次事故,民進黨立委紛在臉書致哀,同時也罪責台鐵,但身為執政黨立委又為台鐵改革做過什麼,不過想帶風向甩鍋台鐵,怕火燒到執政團隊。

台鐵的問題,不在缺人也不在缺車,而是組織文化出了問題。要改革台鐵,如果只在枝節打轉,根本無濟於事,必須對其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普悠瑪事故後,蔡政府矢言改革台鐵,不會讓家屬的眼淚白流,但到頭來只做表面功夫;蔡政府最擅長事後的危機處理轉移焦點,卻不願在事前進行預防管理,以致悲劇不斷

更令人哀傷的是,從普悠瑪到太魯閣號事故,死傷的絕大多數都是台東鄉親,這次全車三百七十多張座票中,就有三百廿人身分證是屬台東的開頭差點搭上這班列車的監察院前副院長孫大川感慨這是花東人的悲哀,如果連坐火車都不安全,請問誰給花東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遺憾的是,這次台鐵兩名年輕司機員也不幸殉職,其中一人新婚。不到十天前,兩架 F5E 戰機失事,也折損了一個才剛步入婚姻的優秀飛官,還有一人失蹤,死因與去年十月 F5E 罹難飛官朱冠甍一樣都是顱內出血,被質疑失事戰機的彈射椅過於老舊,卻遲未更換身為國家領導人,蔡英文能做的絕對不只是每次事發後,抱著家屬哭泣耍弄溫情,卻讓安全事故不斷犧牲年輕人與無數家庭。從蔡英文到蘇貞昌都必須痛定思痛,進行制度性的改革,不能只出一張嘴了事。

當初普悠瑪事件後,吳宏謀成了任期最短的交通部長;這次事故,林佳龍也說會承擔一切政治責任。但如果再不對台鐵進行徹底的體制改革,何止林佳龍和蘇貞昌,蔡政府都該下台負責。


【專家之眼】無人機繞東沙島飛行 嚴重性不可忽視

◆  【專家之眼】無人機繞東沙島飛行 嚴重性不可忽視

◆  【專家之眼】充滿算計的拜登基建計畫
◆  【專家之眼】愛國式穩定代價大 應擴大港民多元參與
◆  【專家之眼】美新對台交往準則 牽動台灣國際地位
◆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問題 在於國民黨見木不見林






【專家之眼】無人機繞東沙島飛行 嚴重性不可忽視

2021-04-03 13:39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4月1日海巡署至立法院的報告中,海聲稱掌握近期中共無人機在東沙島上空繞島飛行。軍聞社


4月1日海巡署至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提出專案報告,在報告中,海巡署聲稱掌握近期中共無人機在東沙島上空繞島飛行,不排除該無人機系進行偵蒐;研判中共相關軍事或準軍事擾台作為,將隨台美關係深化而增強。

針對海巡署此項聲稱掌握「中共無人機在東沙島上空繞島飛行」,其實依據法理,確實是有可能證明東沙島業已遭致入侵,海巡署南沙守備巡防單位在當時若是不能理解此事嚴重性,並且曾經斷然採取應對措施,反而將此狀況當成一般動態情資逐級上報,最後還攤在立法委員之前,顯然法理教育有待加強,敵情觀念作戰素養更是薄弱。

首先必須提醒,我國於87年1月21日公布施行《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依據該法第2條:「中華民國主權及於領海、領海之上空、海床及其底土」、第3條:「中華民國領海為自基線起至其外側十二浬間之海域。」以及第5條:「中華民國領海之基線及領海外界線,由行政院訂定,並得分批公告之。」

因此為確定我國領海主權範圍及測算其他海域權利得主張之範圍,以維護我國海域權益,行政院於88年2月10日公告「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在案,範圍包括台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台列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並於中華民國 98 年 11 月 18 日以行政院院臺建字第 0980097355 號令後續加以修正。

依據前述法令,在東沙群島設有D1、D2、D3以及D4總計四個領海基點,該四點連線構成領海基線,向外推12海浬海域為我國領海,而東沙島領海基線向內則為領土與內水,前揭領土、內水與領海上空毋庸置疑就是領空。因此該架無人機若在飛航時,未經獲得我方允許就進入我領空就法理言,其嚴重性絕對不可忽視

此外由於東沙群島位於香港飛航情報區涵蓋範圍內依據香港飛航情報區所規範公布之航路圖顯示在東沙島周邊空域設置有編號 VHR7 之禁航區,其管制高度自海平面直至平均海拔5,000英呎,而且管制空域在平面上遠超過我領海所涵蓋範圍,要是無人機未經允許進入此禁航區,亦是有違國際法理,我方亦應依據法理加以處置。

現在回到海巡署所提專案報告內容,假若能夠確認無人機在東沙島上空繞島飛行,必然是須能掌握與描繪其完整航跡圖才能如此判斷,而且該無人機對應於描跡作業參考點之方位、距離與高度資料都必須完整無缺,否則就只是「大膽但卻可信度不高」之判斷,而且「東沙島上空」到底是否進入我領空,或是香港飛航情報區所設定之禁航區,更是茲事體大

只有能夠具備最粗淺之軍事常識,就知道呈報空中目標動態是小學生等級之ABC,要是駐防東沙島之守備巡防兵力未整理出此等資料,其上級亦未能追根究底加以確認,搞清楚領空是否已遭入侵,這就實在太荒唐囉!

此外既然海巡守備巡防單位能夠確認其為「中共無人機」,想必就應該可以說的出是那種機型或是機種在軍事上基層士官兵都要經常接受「艦機識別」訓練,要從戰機與艦艇型號、旗章與塗裝上,才能確認其「國籍」,否則在雷達或是其他電子偵搜裝備所獲得之目標回跡,假若未經目視確認或是藉由通信識別手段輔助,都僅能將其定位成「不明機」,絕對不能武斷地認定其身分歸屬何國籍。若是無法講得出是何機種與機型,吾人只能說海巡署上下都充滿「大膽但卻可信度不高」之勇氣與自信。

當然講到此處,必然有人要說在東沙周邊,除中共外還有任何國家可能施放無人機嗎?對於此種觀點,筆者建議大家不妨去看看中國大陸在越戰期間於華南與海南島空域,擊落過多少架美軍無人機戰史,就知道東沙海單位總是要真正識別到機種機型,才能夠判斷出到底這些無人機來自何方

最後必須強調,東沙島假若真是遭到無人機侵門踏戶侵入領空,而且政府也覺得真是情勢危急緊張,那就應當斷然將東沙國家公園關閉,將公務人員撤回,然後派遣戰力較強,專門用於國土防衛之海軍陸戰隊兵力接替防務,而不是拿著漏洞百出,毫無軍事邏輯之空情動態臆測,來當作操弄民眾情緒宣傳資料。



依據香港飛航情報區所規範公布之航路圖顯示,在東沙島周邊空域設置有編號VHR7之禁航區(紅圈處)。圖/取自香港飛航情報區管制臺官方網站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招手全球人才 迎戰人口負利世代

◆  招手全球人才 迎戰人口負利世代
◆  太魯閣號事故/落實職安工作 命好不如習慣好
◆  太魯閣號事故/後山也有生存權利
◆  太魯閣號事故/說好的危機防範呢
◆  太魯閣號事故/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  太魯閣號事故/貪圖方便付出的高昂代價
◆  靠天給雨水?加強回收 抗旱別靠喊口號
◆  畫中有話/讓蓋樓的人買得起房
◆  操弄族群 美國民主宿疾
◆  美中新冷戰 台灣別火中取栗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招手全球人才 迎戰人口負利世代

2021-04-03 05:00  聯合報 /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瑞莎。圖/桃園電影節提供


藝人瑞莎是網友公認文大最美學姐」。曾是烏克蘭韻律體操國家隊的台灣媳婦,去年高分考進文大運動教練博士班,多年來更出錢出力栽培台灣選手,以心意和行動表達對這塊土地的支持和認同,令人欽佩。

好人才,各國都在搶。這幾年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移民政策,除了一向積極推動移民策略的美國和新加坡,連傳統保守的德國、日本都相繼放寬企業招聘外國員工的限制。韓國對外國特殊人才推出了新的 E7 工作簽證,中國大陸也大推海外高端人才引進計畫。

台灣當然必須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國人口成長趨緩,結構快速老化,總人口已開始負成長;青壯年占比逾三分之二的「人口紅利」(勞動人口上升帶來的經濟成長)將在民國 120 年(二○三一年)消失。超高齡社會勞動力欠缺,將衝擊社會安全體系,如何吸引像瑞莎般認同台灣、喜愛台灣生活環境的外國移民,是經濟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

台灣在民國 1078 年(二○一八年)通過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放寬高階專業人才來台居留工作,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和發行暢銷遊戲《吉他英雄》系列的 Kai Huang 等人才,能取得就業金卡,來台定居。但另個「新經濟移民法」卻因當時立法院屆期不續審而未立法,國際中階白領和藍領技術業人才來台就業定居門檻仍無「法」跨越。

數位新經濟時代人才競逐愈來愈烈,全球都在找好手。中階技術人力若短缺,產業發展也會面臨瓶頸;少子化與高齡化更是難以逆轉的趨勢。此刻推動「新經濟移民法」的腳步必須加快,放寬工作資格、依親、居留與永久居留(定居)…等規範,才能吸引外國專才、中階技術人力、海外國人及投資移民。

法規鬆綁是必須的,還要配合提供社會保障和生活協助的優惠措施,移民環境才能更友善,有效吸引合適人才把台灣列入優先選項。同時也要重新整合分散各處的法規與資源,定期檢討調整國家的移民攬才政策。

另一跨國人才議題,高教界也關切。最近有立委提出「國際教育及海外學習法」專法草案,從國際教育學生的招生、工讀到畢業後留台工作,若能適度鬆綁,不但有助大學解決少子化困境,更可提前充實優質的人力資源。

法規和政策不僅展現國家治理方向與信念,也兼具社會價值功能。期待透過法規政策調整,引導逐步破除對移民的偏見和疑慮,以更友善、平等、包容的心態,看待這全球都已了然於心的必然未來。














美中新冷戰 台灣別火中取栗


2021-04-03 04:33  聯合報 /   趙興鵬/自由作家(台北市)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專訪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卜直言美國不會企圖調解兩岸爭端,但拜登可能敦促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克制;他並強調,美不應對台開綠燈,導致台灣採取不符美國目標,甚至可能引發戰爭的政策。卜氏的言論,算是較中庸的。

他的主張,應是合於中美台三方利益最大化,也觸及兩岸核心問題;筆者解讀,他希望不要利用台灣,更不要發出錯誤燈號,致引發戰爭,讓台灣成為東亞的伊拉克。

回顧川普任內,在與中國大國的競爭,使盡渾身解數,用盡台灣作為武器;到了拜登,更是往川普砌的火爐中持續丟柴。其實,蔡總統將陸委會主委換上邱太三,不能說不是準備緩和兩岸的緊張關係,而在兩大之間略做調整,但剛來訪的帛琉總統,夾帶著美駐帛琉大使同行,及上月底台美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明顯看出美國用這兩件事,小火慢燉,將蔡英文又重新拉回拜登一方。

日前美中外交高層,繼阿拉斯加二加二會後分別出訪,展開合縱連橫。就策略上看,美國務卿布林肯採取的是合縱,以英國、歐盟、澳洲、加拿大、印度為爭取對象;中共外長王毅則是連橫,拉俄羅斯、中東共同對抗。

看起來新冷戰已成雛形,不過,與舊冷戰不同的是美國部分優勢,已漸被中國大陸趕上,因此拜登不得不強調不讓中共趕超美國,與二戰後冷戰態勢相較,顯有時不我予之感。

我想起十七世紀法國「猴子與貓」寓言:美國不就是那隻騙貓去取火中栗子的猴子,最後栗子卻讓猴子吃了,貓把腳上毛燒掉了。卜氏的話,對台灣算是另類苦口婆心。










畫中有話/讓蓋樓的人買得起房


2021-04-03 04:46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這棟是我們蓋的,對吧?一棟一棟這樣蓋,很有成就感耶!可惜沒有一棟,我們有辦法搬進去住。」去年台劇「做工的人」,劇中阿祈因意外從屋頂摔下,弟弟阿欽推輪椅帶他到工地看夕陽,滿足於蓋樓成就,也慨嘆買不起住不進的無奈。

新北一處預售屋請工人升起吊車,將偌大招牌掛起,準備吸引民眾連假賞屋。行政院推房地合一2.0版,希望能有效打炒房,只是對勞工階層來說,想要一個家的夢想,似乎依然遙遠。











操弄族群 美國民主宿疾


2021-04-03 04:43  聯合報 /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美國多地民眾上月舉行集會和遊行,抗議美國不斷發生的針對亞裔的歧視行為和仇恨犯罪。新華社


把 America 這個字拆開重組,是 I am race;把 listen 重組,則是silent。

美國種族問題根深柢固,大家平常避談,現在謀殺和攻擊事件頻傳,臉紅脖子粗上街吶喊的時刻,已難靜下來面對,把問題談清楚。

安靜傾聽,是同理、同情的基礎,有了基礎,才能彼此理解,彼此理解才能避免歧視;但美國很少在課堂和家庭討論種族歧視。我在中西部讀研究所時,有次和同學參觀舊時蓄奴大將的銅像和百年前吊死黑人的景點,敏感話題總是剛開始,就在同學閃避的眼神裡結束。後來課堂報告,選南北戰爭軍歌為主題,我先列出歌單,讓大家挑選,白人同學果然挑了不碰種族議題的曲子。

無獨有偶,我在台灣也發現最難教的,是原住民、移工、黑人議題,很多學生懶得在乎,明明市場就有移工,要求學生去簡單訪問都辦不到。這學期讓學生研究「韓流」,韓國天團 BTS 成員唱紅的「雞湯麵」眾多版本裡,學生不約而同略過最原典的哈林區黑人版本

我們平時不講、不聽,政客就搶話語權,把議題當成煽動選民的火種。去年美國大選,歧視亞裔的話術甚囂塵上,川普屢次稱新冠肺炎為「武漢病毒」 和 「功夫流感(kung flu)」,哀哉!名字指涉,可能對「川粉」無意義,但政客不會不知「自由薯條」、「自由紅酒」、「自由鳳梨」這類字眼的額外含意。這些玩弄名字的政治操作,比台灣年輕人為吃鮭魚去改名,更等而下之。

美國朋友的小孩,有同學因為罵了種族歧視字眼,就被suspend,後續可能還會 expel;倘若在台灣,「受教權」至上,不可能因學生講一兩句話就懲處。比懲處分量拿捏更重要的是,學校如何繞過政客與意識形態干擾,去講解種族歧視。

美國兩大黨互相指責對方,把教育搞成意識形態灌輸中心,一些小學教案要孩童看種族示威兩方的標語,告訴孩童不驟然給結論;總之,教師明哲保身,不說自己立場。美式教育強調個人主義、「從我出發」的同心圓思考,其實只揀了啟蒙主義追求個人快樂的渣滓,卻忘了啟蒙主義不說神性、善性,乃是要個人為自我昇華負全責

一個人的偏見,是缺乏同理心;公開散布偏見,就是霸凌。美國現在已變成整個社會集體煽動霸凌,雖有人遊行抗議,意見不同者也憤慨,成為下次選舉的政客資本。當教育無法傳遞正道,這些問題都無解操弄族群議題的川普下台,拜登政府必然想轉彎,但多年宿疾、人民慣性思考,教育與文化若無法湧現力量,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太魯閣號事故/貪圖方便付出的高昂代價


2021-04-03 04:46  聯合報 /   鄭世岳/台灣省工礦安全衛生技師公會理事(台南市)
台鐵太魯閣發生出軌事務釀嚴重死傷。記者王燕華/攝


台鐵太魯閣號花蓮大清水隧道發生撞擊意外,疑施工廠商沒有將工程車停好,從上方滑落導致列車出軌,目前仍持續搶救當中。這是起工安事件引起的重大公安意外,凸顯不重視工安演變成公安事故

職業安全衛生法令規定,車輛機械不得停放於有滑落之虞斜坡,除非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台鐵進一步說明,一般而言,工程車在沒有工程時,應停在平坦地,不應停在斜坡上,因工地幾乎是山區,停在斜坡會有風險。

職業安全衛生法令規明文規定,施工車輛不得任意停放在斜坡上,工程車的司機明顯違反規定。這是一起工安事件引起的重大公安意外,由於包商工程車司機的疏忽,導致這起嚴重傷亡事故。但施工單位是否有告知員工相關規定?主管是否有確實要求所屬依規定停放車輛?該工程的原事業單位是否有盡到危害告知的責任?是否有要求包商不得在坡地任意停車?

職安法規定,事業單位以其事業之全部或一部分交付承攬時,應於事前告知該承攬人有關其事業工作環境、危害因素暨本法及有關安全衛生規定應採取之措施。原事業單位恐怕也難辭其咎

安全問題環環相扣,一個疏忽可能導致大眾嚴重傷亡,工作人員往往貪圖方便違反規定,便宜行事而疏忽安全,終至釀禍成災。

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為確保職場工作安全,皆有詳細規定相關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工作前危害告知,作業主管的指揮監督、訂定工作守則、安全作業標準、員工安全教育訓練,目的就是要避免發生職災,保護工作者的安全可是這些規定往往無法落實如何落實安全管理,是避免意外事故發生的關鍵,如果只是咎責過失者,卻不從制度面以及管理面深刻檢討,恐怕類似事故還會再次重演。












太魯閣號事故/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2021-04-03 04:50  聯合報 /   孫慶國/金車文教基金會前執行長(台北市)
一條平安回家的路,不能再只有政治考量。圖為蘇花路廊連假期間車流。記者王燕華/翻攝


蘇花北迴鐵路超過四十年,過去我都在羅東轉火車到太魯閣站,直達列車約四十分鐘,時速在和平以後可達一百廿,因為到祟德前沒有十字路交會,自強號最多一百、慢車也有八十。掉落異物撞擊力都相當大,更何況施工發包過程的許多瑕疵,工程車老舊、司機等人為因素,都可能是意外發生原因。

清明時節,政府鼓勵旅遊泡泡,路上行人災難欲斷魂,一條平安回家的路,不僅蘇花改,而是整體政府體制要重新檢討,不能再只有政治考量面對災難,否則永遠都是周而復始的抱歉。

交通意外,已不只是人命問題,未來天災問題比想像還要糟,政府再不大力推動環境保育,缺水危機不僅是經濟而是生活。更可怕的是,產業鏈投資如逐漸外移,教改讓人無法分辨是非,像溫水煮青蛙,結果可能讓人不堪!











太魯閣號事故/說好的危機防範呢


2021-04-03 04:55  聯合報 /   邱斯/教(新北市)
台鐵太魯閣號發生重大傷亡事故。記者許正宏/攝影


筆者昨晚本要搭乘鐵路回南部,看到太魯閣事故真的是難以安心。這起火車意外,造成的漣漪效應,甚至會影響日後的旅遊業,不容小覷。

記得上次普悠瑪出軌意外,台鐵信誓旦旦會加強管理,強化火車安全,回顧這段話,顯得格外諷刺。筆者想起莫非定律,談到「凡事只要可能會出錯,他就一定會出錯。」因此,因應之道就是更加謹慎,極盡可能的讓這類不幸事件不再發生。

試問,我們真的準備好了?政府真的從嚴戒備,降低交通傷害?若真如此,昨日事故怎會發生?難道要等到事故發生,乘客傷亡,我們才開始談究責、談賠償,而非談預防之道?

試問,這次火車意外,造成人命殞落,家庭破碎,又要如何挽回?再次呼籲,政府從嚴檢視火車所有的 SOP,防範意外再次發生。天佑台灣啊!











太魯閣號事故/後山也有生存權利


2021-04-03 04:56  聯合報 /   許瑞庭/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台鐵408次太魯閣號列車在花蓮發生嚴重死傷事故,車上乘客不少是要返鄉的台東人。記者王燕華/攝影


台鐵太魯閣號因意外出軌了,身為宜蘭新馬的意外受害家屬,希望不要有「下一次」,怎知還是發生了。現場殘破不堪、人員傷亡慘重,讓人看了心如刀割。

事故是否可以預防尤其是需要長年搭乘花東幹線往返的人。筆者娘家位於花蓮南端,上回宜蘭新馬普悠瑪號出軌,造成媽媽八根肋骨斷裂;幸好昨天媽媽於事故前兩小時搭同型火車回家。

花東」雖是「後山」,但當地居民也有生存權利;無論這回台鐵是否有疏失,皆請步步為營,請不要再忘記「這一次」了。












太魯閣號事故/落實職安工作 命好不如習慣好


2021-04-03 04:58  聯合報 /   顏慶堂/中山醫學大學職安衛生系副教授(台中市)
台鐵408次太魯閣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圖為被撞爛的工程車。圖/民眾提供


清明連假一大早就被新聞快報驚醒,太魯閣號在花蓮大清水隧道被停於邊坡工程車撞擊,造成五十餘死百餘人輕重傷事故,讓這個假期變成傷心的日子!

災害發生後,我們會思考如沒有那部工程車滑落,就不會發生這麼嚴重死傷?但是再多的為什麼,都喚不回這些生命,災難不能重來!

針對工程車滑落軌道問題,在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一一六條規定:禁止停放於有滑落危險之虞之斜坡,但已採用其他設備或措施者,不在此限;第十一款:駕駛者離開其位置時,應將吊斗等作業裝置置於地面,並將原動機熄火、制動,並安置煞車等,防止該機械逸走。因此只要能落實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執行,相信這場災害就能避免。

一般人都認為災害不容易、也不會找上我們,但當像骨牌理論般連串問題發生,又像乳酪理論般巧合,災害就會發生。發生小災害時,或許可以重來,但嚴重災情死者生命就不能重來,往往我們不知道何時是小災害、何時是嚴重災害,但我們往往心存僥倖,認為自己頂多遇到小災害!

職業安全衛生法從六十三年公布執行至今逾四十七年,各種法令規定也有近百種,相關人員規範與訓練,也不斷更動,政府主管機關官員訂定各種規範,學者專家都很認真提出建議,但災害還是不斷發生。

以重大職災而言,每年還是有超過三百人死亡,還有像這次因為工程安全衛生管理不佳,導致重大交通意外發生,實在值得思考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發生什麼問題、是否要從執行面加強,而不是一直以規畫面及管理面,來評估安全衛生的工作績效。

安全衛生管理著重執行,因為沒有效執行,就沒有安全的環境與平安的結果,而有效安全衛生工作執行,就是要有規矩,我們應推動沒有人有權利可以不守規矩的觀念,也要推動沒有人有權利發生災害的想法!人人落實避免災害的責任,也不允許有人不守規矩的作為!

建立有效執行各種規矩最有效的方法,是養成習慣;因此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實在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只有大家都守規矩,大家才能安全!希望能因這次死傷慘重的代價,重新思考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執行的有效性。










靠天給雨水?加強回收 抗旱別靠喊口號


2021-04-03 04:52  聯合報 /   王嘉域/科技顧問業(台中市)
久旱不雨,多個水庫幾乎見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次號稱五十年來最嚴重乾旱的缺水,對氣象工作者與資深水利專家言,其實不意外;因為他們很清楚、早從去年夏末秋初,完全沒有颱風或強大西南氣流帶進雨水,即便部分地區下雨;也沒下在水庫集水區,再加上農曆年後中南部也沒雨水,多個水庫幾乎見底。

現代科技,還無法精準有效請老天立刻下雨;不過我們至少可針對提升水庫蓄水效能,及各地區水資源做更有效的儲存與再利用。

水庫與上游集水區務必立刻清淤,還原當初設計的蓄水量。據水利專家推估,約可增加還原至少二成蓄水量;地方政府如加快「都市下水道」布建率與串接,增加回收一般民生汙水至各地「水資源處理中心」妥善過濾及再利用。即便這些處理後多半不會回到自來水廠,但是仍可供工業生產或其他事業做清洗或灌溉使用,對水庫與淨水廠負擔多少可獲得緩解。

近年來地球暖化日趨嚴重,台灣該認真思考,落實與輔導「雨水收集再利用」政策。鄰近日本與嚴重缺水的以色列執行上成效頗佳,很值得借鏡。以中南部生活圈仍有相當高比例透天宅,若後院或頂樓多增設一顆蓄水塔,不論是收集雨水或儲備自來水,既不困難也是可做到的選項。

抗旱不能夠只靠喊口號,沒水可用是非常痛苦的。以台灣的科技與技術,端出媲美他國,甚至更先進的蓄水對策與作法應該不難,怕的是、中央水利水資機關,情願等待「靠天給雨水」解決乾旱。


薛承泰/誰來釋放囚老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誰來釋放囚老
◆  陳亮恭/眼鏡蛇效應與鮭魚之亂
◆  李清志/跟著修澤蘭去旅行
◆  葉銀華/公司治理的問題 仍然存在!
◆  黃介正/東謀升 西緩降 勢正轉 時未到
◆  王文華/每個人都是一家軟體公司







薛承泰/誰來釋放囚老


2021-04-03 04:30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老舊公寓因沒有電梯,行動不動的老人家要回診僅能慢慢扶著樓梯上下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蓋了不少四、五樓公寓,到現在房子老了,當年打拚的年輕人也都成銀髮族。據內政部統計,住在這些老公寓二至五樓老人,約四十三萬人,其中十五萬人超過七十五歲,隨著快速高齡化,人數將不斷竄升。

七年前,因母親不良於行,住中和老公寓四樓,我買了新店老公寓二樓,原本以為她搬過來住可少爬兩層,可是經過兩周,她還是堅持回到自己的窩,並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這就是老人!已經習慣的居住方式與生活圈,是很難改變。

這例子屢見不鮮,住在對門老伯超過九十歲,老夫婦買新電梯大樓給孩子住,老伯不良於行,也曾和孩子住過,最後還是回到熟悉的家。幾個月前他做了神仙,至於住三樓的老太太,至今我還未曾見過她下樓。

如今我也老了,看到聯合報「願景工程」囚居晚年報導,感觸良多。筆者曾呼籲,政府不要把居住正義重點,只放在社會住宅或青年住宅興建上,理由是大部分年輕人不是沒家可住,而是因為求學或工作必須離家,希望在附近找到可負擔的住所。

台灣人口步入負成長,尤其是大專院校受少子化衝擊,招生人數年年減,住宿需求明顯下降。此外,年輕人因求學或工作,移居較頻繁,即使公部門大開支票興建,也難克服問題。

值得注意的,台灣住屋擁有率極高,以戶為單位約百分之八十五,且大部分在中高齡者名下;光是大台北地區超過四十年老公寓,就約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很明顯的,都更才是實踐居住正義主要途徑;因為,今後十年長輩留下的遺產,總數應在百萬間以上,作為都更標的更不只百萬間,遠超過社宅支票!

這些老公寓大部分位都會好地段,都更不僅可解決囚老問題,也可釋放更多年輕人喜愛的好地點。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政府已著手提出誘因,提高不少老宅住戶都更意願。

對於地點好,土地面積夠大,建商當然有興趣,都更進展會較為順利;可是符合這種條件的老宅可能不到一半,就算以「危老」名義由住戶重建,走自辦或民辦都更都有困難,這不只因建商較無興趣,住戶間共識更難,只要到老舊社區走一趟就知道!

多年來,政府任由住戶侵占公有地,不僅處處違章,光巷道內占用停車位就嘆為觀止。如果公權力連巷道都處理不來,住戶間關係緊張,怎麼進行自辦都更?

內政部花次長曾提出,提供「囚居」長者換居選擇,補助長者向民間租用進出無障礙合宜住宅。這個方向是正確的!筆者認為,政府應先推動幾個大型「公辦都更」,完成後將多出來房舍,優先提供給附近最老宅進行「換屋」;政府又可取得新土地都更,一波波走下去。不僅老人可「在地老化」,還可帶動更多「民辦都更」。

飛機要降落松山機場時,往下看去這個國際都會是長什麼樣子?這就是國際觀光客的第一印象。都更不是只靠魄力,更要有方法,才能釋放囚老,也讓年輕人有更多適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