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招手全球人才 迎戰人口負利世代

◆  招手全球人才 迎戰人口負利世代
◆  太魯閣號事故/落實職安工作 命好不如習慣好
◆  太魯閣號事故/後山也有生存權利
◆  太魯閣號事故/說好的危機防範呢
◆  太魯閣號事故/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  太魯閣號事故/貪圖方便付出的高昂代價
◆  靠天給雨水?加強回收 抗旱別靠喊口號
◆  畫中有話/讓蓋樓的人買得起房
◆  操弄族群 美國民主宿疾
◆  美中新冷戰 台灣別火中取栗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招手全球人才 迎戰人口負利世代

2021-04-03 05:00  聯合報 /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瑞莎。圖/桃園電影節提供


藝人瑞莎是網友公認文大最美學姐」。曾是烏克蘭韻律體操國家隊的台灣媳婦,去年高分考進文大運動教練博士班,多年來更出錢出力栽培台灣選手,以心意和行動表達對這塊土地的支持和認同,令人欽佩。

好人才,各國都在搶。這幾年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移民政策,除了一向積極推動移民策略的美國和新加坡,連傳統保守的德國、日本都相繼放寬企業招聘外國員工的限制。韓國對外國特殊人才推出了新的 E7 工作簽證,中國大陸也大推海外高端人才引進計畫。

台灣當然必須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國人口成長趨緩,結構快速老化,總人口已開始負成長;青壯年占比逾三分之二的「人口紅利」(勞動人口上升帶來的經濟成長)將在民國 120 年(二○三一年)消失。超高齡社會勞動力欠缺,將衝擊社會安全體系,如何吸引像瑞莎般認同台灣、喜愛台灣生活環境的外國移民,是經濟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

台灣在民國 1078 年(二○一八年)通過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放寬高階專業人才來台居留工作,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和發行暢銷遊戲《吉他英雄》系列的 Kai Huang 等人才,能取得就業金卡,來台定居。但另個「新經濟移民法」卻因當時立法院屆期不續審而未立法,國際中階白領和藍領技術業人才來台就業定居門檻仍無「法」跨越。

數位新經濟時代人才競逐愈來愈烈,全球都在找好手。中階技術人力若短缺,產業發展也會面臨瓶頸;少子化與高齡化更是難以逆轉的趨勢。此刻推動「新經濟移民法」的腳步必須加快,放寬工作資格、依親、居留與永久居留(定居)…等規範,才能吸引外國專才、中階技術人力、海外國人及投資移民。

法規鬆綁是必須的,還要配合提供社會保障和生活協助的優惠措施,移民環境才能更友善,有效吸引合適人才把台灣列入優先選項。同時也要重新整合分散各處的法規與資源,定期檢討調整國家的移民攬才政策。

另一跨國人才議題,高教界也關切。最近有立委提出「國際教育及海外學習法」專法草案,從國際教育學生的招生、工讀到畢業後留台工作,若能適度鬆綁,不但有助大學解決少子化困境,更可提前充實優質的人力資源。

法規和政策不僅展現國家治理方向與信念,也兼具社會價值功能。期待透過法規政策調整,引導逐步破除對移民的偏見和疑慮,以更友善、平等、包容的心態,看待這全球都已了然於心的必然未來。














美中新冷戰 台灣別火中取栗


2021-04-03 04:33  聯合報 /   趙興鵬/自由作家(台北市)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專訪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卜直言美國不會企圖調解兩岸爭端,但拜登可能敦促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克制;他並強調,美不應對台開綠燈,導致台灣採取不符美國目標,甚至可能引發戰爭的政策。卜氏的言論,算是較中庸的。

他的主張,應是合於中美台三方利益最大化,也觸及兩岸核心問題;筆者解讀,他希望不要利用台灣,更不要發出錯誤燈號,致引發戰爭,讓台灣成為東亞的伊拉克。

回顧川普任內,在與中國大國的競爭,使盡渾身解數,用盡台灣作為武器;到了拜登,更是往川普砌的火爐中持續丟柴。其實,蔡總統將陸委會主委換上邱太三,不能說不是準備緩和兩岸的緊張關係,而在兩大之間略做調整,但剛來訪的帛琉總統,夾帶著美駐帛琉大使同行,及上月底台美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明顯看出美國用這兩件事,小火慢燉,將蔡英文又重新拉回拜登一方。

日前美中外交高層,繼阿拉斯加二加二會後分別出訪,展開合縱連橫。就策略上看,美國務卿布林肯採取的是合縱,以英國、歐盟、澳洲、加拿大、印度為爭取對象;中共外長王毅則是連橫,拉俄羅斯、中東共同對抗。

看起來新冷戰已成雛形,不過,與舊冷戰不同的是美國部分優勢,已漸被中國大陸趕上,因此拜登不得不強調不讓中共趕超美國,與二戰後冷戰態勢相較,顯有時不我予之感。

我想起十七世紀法國「猴子與貓」寓言:美國不就是那隻騙貓去取火中栗子的猴子,最後栗子卻讓猴子吃了,貓把腳上毛燒掉了。卜氏的話,對台灣算是另類苦口婆心。










畫中有話/讓蓋樓的人買得起房


2021-04-03 04:46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這棟是我們蓋的,對吧?一棟一棟這樣蓋,很有成就感耶!可惜沒有一棟,我們有辦法搬進去住。」去年台劇「做工的人」,劇中阿祈因意外從屋頂摔下,弟弟阿欽推輪椅帶他到工地看夕陽,滿足於蓋樓成就,也慨嘆買不起住不進的無奈。

新北一處預售屋請工人升起吊車,將偌大招牌掛起,準備吸引民眾連假賞屋。行政院推房地合一2.0版,希望能有效打炒房,只是對勞工階層來說,想要一個家的夢想,似乎依然遙遠。











操弄族群 美國民主宿疾


2021-04-03 04:43  聯合報 /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美國多地民眾上月舉行集會和遊行,抗議美國不斷發生的針對亞裔的歧視行為和仇恨犯罪。新華社


把 America 這個字拆開重組,是 I am race;把 listen 重組,則是silent。

美國種族問題根深柢固,大家平常避談,現在謀殺和攻擊事件頻傳,臉紅脖子粗上街吶喊的時刻,已難靜下來面對,把問題談清楚。

安靜傾聽,是同理、同情的基礎,有了基礎,才能彼此理解,彼此理解才能避免歧視;但美國很少在課堂和家庭討論種族歧視。我在中西部讀研究所時,有次和同學參觀舊時蓄奴大將的銅像和百年前吊死黑人的景點,敏感話題總是剛開始,就在同學閃避的眼神裡結束。後來課堂報告,選南北戰爭軍歌為主題,我先列出歌單,讓大家挑選,白人同學果然挑了不碰種族議題的曲子。

無獨有偶,我在台灣也發現最難教的,是原住民、移工、黑人議題,很多學生懶得在乎,明明市場就有移工,要求學生去簡單訪問都辦不到。這學期讓學生研究「韓流」,韓國天團 BTS 成員唱紅的「雞湯麵」眾多版本裡,學生不約而同略過最原典的哈林區黑人版本

我們平時不講、不聽,政客就搶話語權,把議題當成煽動選民的火種。去年美國大選,歧視亞裔的話術甚囂塵上,川普屢次稱新冠肺炎為「武漢病毒」 和 「功夫流感(kung flu)」,哀哉!名字指涉,可能對「川粉」無意義,但政客不會不知「自由薯條」、「自由紅酒」、「自由鳳梨」這類字眼的額外含意。這些玩弄名字的政治操作,比台灣年輕人為吃鮭魚去改名,更等而下之。

美國朋友的小孩,有同學因為罵了種族歧視字眼,就被suspend,後續可能還會 expel;倘若在台灣,「受教權」至上,不可能因學生講一兩句話就懲處。比懲處分量拿捏更重要的是,學校如何繞過政客與意識形態干擾,去講解種族歧視。

美國兩大黨互相指責對方,把教育搞成意識形態灌輸中心,一些小學教案要孩童看種族示威兩方的標語,告訴孩童不驟然給結論;總之,教師明哲保身,不說自己立場。美式教育強調個人主義、「從我出發」的同心圓思考,其實只揀了啟蒙主義追求個人快樂的渣滓,卻忘了啟蒙主義不說神性、善性,乃是要個人為自我昇華負全責

一個人的偏見,是缺乏同理心;公開散布偏見,就是霸凌。美國現在已變成整個社會集體煽動霸凌,雖有人遊行抗議,意見不同者也憤慨,成為下次選舉的政客資本。當教育無法傳遞正道,這些問題都無解操弄族群議題的川普下台,拜登政府必然想轉彎,但多年宿疾、人民慣性思考,教育與文化若無法湧現力量,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太魯閣號事故/貪圖方便付出的高昂代價


2021-04-03 04:46  聯合報 /   鄭世岳/台灣省工礦安全衛生技師公會理事(台南市)
台鐵太魯閣發生出軌事務釀嚴重死傷。記者王燕華/攝


台鐵太魯閣號花蓮大清水隧道發生撞擊意外,疑施工廠商沒有將工程車停好,從上方滑落導致列車出軌,目前仍持續搶救當中。這是起工安事件引起的重大公安意外,凸顯不重視工安演變成公安事故

職業安全衛生法令規定,車輛機械不得停放於有滑落之虞斜坡,除非採取適當防護措施。台鐵進一步說明,一般而言,工程車在沒有工程時,應停在平坦地,不應停在斜坡上,因工地幾乎是山區,停在斜坡會有風險。

職業安全衛生法令規明文規定,施工車輛不得任意停放在斜坡上,工程車的司機明顯違反規定。這是一起工安事件引起的重大公安意外,由於包商工程車司機的疏忽,導致這起嚴重傷亡事故。但施工單位是否有告知員工相關規定?主管是否有確實要求所屬依規定停放車輛?該工程的原事業單位是否有盡到危害告知的責任?是否有要求包商不得在坡地任意停車?

職安法規定,事業單位以其事業之全部或一部分交付承攬時,應於事前告知該承攬人有關其事業工作環境、危害因素暨本法及有關安全衛生規定應採取之措施。原事業單位恐怕也難辭其咎

安全問題環環相扣,一個疏忽可能導致大眾嚴重傷亡,工作人員往往貪圖方便違反規定,便宜行事而疏忽安全,終至釀禍成災。

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為確保職場工作安全,皆有詳細規定相關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工作前危害告知,作業主管的指揮監督、訂定工作守則、安全作業標準、員工安全教育訓練,目的就是要避免發生職災,保護工作者的安全可是這些規定往往無法落實如何落實安全管理,是避免意外事故發生的關鍵,如果只是咎責過失者,卻不從制度面以及管理面深刻檢討,恐怕類似事故還會再次重演。












太魯閣號事故/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2021-04-03 04:50  聯合報 /   孫慶國/金車文教基金會前執行長(台北市)
一條平安回家的路,不能再只有政治考量。圖為蘇花路廊連假期間車流。記者王燕華/翻攝


蘇花北迴鐵路超過四十年,過去我都在羅東轉火車到太魯閣站,直達列車約四十分鐘,時速在和平以後可達一百廿,因為到祟德前沒有十字路交會,自強號最多一百、慢車也有八十。掉落異物撞擊力都相當大,更何況施工發包過程的許多瑕疵,工程車老舊、司機等人為因素,都可能是意外發生原因。

清明時節,政府鼓勵旅遊泡泡,路上行人災難欲斷魂,一條平安回家的路,不僅蘇花改,而是整體政府體制要重新檢討,不能再只有政治考量面對災難,否則永遠都是周而復始的抱歉。

交通意外,已不只是人命問題,未來天災問題比想像還要糟,政府再不大力推動環境保育,缺水危機不僅是經濟而是生活。更可怕的是,產業鏈投資如逐漸外移,教改讓人無法分辨是非,像溫水煮青蛙,結果可能讓人不堪!











太魯閣號事故/說好的危機防範呢


2021-04-03 04:55  聯合報 /   邱斯/教(新北市)
台鐵太魯閣號發生重大傷亡事故。記者許正宏/攝影


筆者昨晚本要搭乘鐵路回南部,看到太魯閣事故真的是難以安心。這起火車意外,造成的漣漪效應,甚至會影響日後的旅遊業,不容小覷。

記得上次普悠瑪出軌意外,台鐵信誓旦旦會加強管理,強化火車安全,回顧這段話,顯得格外諷刺。筆者想起莫非定律,談到「凡事只要可能會出錯,他就一定會出錯。」因此,因應之道就是更加謹慎,極盡可能的讓這類不幸事件不再發生。

試問,我們真的準備好了?政府真的從嚴戒備,降低交通傷害?若真如此,昨日事故怎會發生?難道要等到事故發生,乘客傷亡,我們才開始談究責、談賠償,而非談預防之道?

試問,這次火車意外,造成人命殞落,家庭破碎,又要如何挽回?再次呼籲,政府從嚴檢視火車所有的 SOP,防範意外再次發生。天佑台灣啊!











太魯閣號事故/後山也有生存權利


2021-04-03 04:56  聯合報 /   許瑞庭/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台鐵408次太魯閣號列車在花蓮發生嚴重死傷事故,車上乘客不少是要返鄉的台東人。記者王燕華/攝影


台鐵太魯閣號因意外出軌了,身為宜蘭新馬的意外受害家屬,希望不要有「下一次」,怎知還是發生了。現場殘破不堪、人員傷亡慘重,讓人看了心如刀割。

事故是否可以預防尤其是需要長年搭乘花東幹線往返的人。筆者娘家位於花蓮南端,上回宜蘭新馬普悠瑪號出軌,造成媽媽八根肋骨斷裂;幸好昨天媽媽於事故前兩小時搭同型火車回家。

花東」雖是「後山」,但當地居民也有生存權利;無論這回台鐵是否有疏失,皆請步步為營,請不要再忘記「這一次」了。












太魯閣號事故/落實職安工作 命好不如習慣好


2021-04-03 04:58  聯合報 /   顏慶堂/中山醫學大學職安衛生系副教授(台中市)
台鐵408次太魯閣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圖為被撞爛的工程車。圖/民眾提供


清明連假一大早就被新聞快報驚醒,太魯閣號在花蓮大清水隧道被停於邊坡工程車撞擊,造成五十餘死百餘人輕重傷事故,讓這個假期變成傷心的日子!

災害發生後,我們會思考如沒有那部工程車滑落,就不會發生這麼嚴重死傷?但是再多的為什麼,都喚不回這些生命,災難不能重來!

針對工程車滑落軌道問題,在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一一六條規定:禁止停放於有滑落危險之虞之斜坡,但已採用其他設備或措施者,不在此限;第十一款:駕駛者離開其位置時,應將吊斗等作業裝置置於地面,並將原動機熄火、制動,並安置煞車等,防止該機械逸走。因此只要能落實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執行,相信這場災害就能避免。

一般人都認為災害不容易、也不會找上我們,但當像骨牌理論般連串問題發生,又像乳酪理論般巧合,災害就會發生。發生小災害時,或許可以重來,但嚴重災情死者生命就不能重來,往往我們不知道何時是小災害、何時是嚴重災害,但我們往往心存僥倖,認為自己頂多遇到小災害!

職業安全衛生法從六十三年公布執行至今逾四十七年,各種法令規定也有近百種,相關人員規範與訓練,也不斷更動,政府主管機關官員訂定各種規範,學者專家都很認真提出建議,但災害還是不斷發生。

以重大職災而言,每年還是有超過三百人死亡,還有像這次因為工程安全衛生管理不佳,導致重大交通意外發生,實在值得思考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發生什麼問題、是否要從執行面加強,而不是一直以規畫面及管理面,來評估安全衛生的工作績效。

安全衛生管理著重執行,因為沒有效執行,就沒有安全的環境與平安的結果,而有效安全衛生工作執行,就是要有規矩,我們應推動沒有人有權利可以不守規矩的觀念,也要推動沒有人有權利發生災害的想法!人人落實避免災害的責任,也不允許有人不守規矩的作為!

建立有效執行各種規矩最有效的方法,是養成習慣;因此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實在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只有大家都守規矩,大家才能安全!希望能因這次死傷慘重的代價,重新思考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執行的有效性。










靠天給雨水?加強回收 抗旱別靠喊口號


2021-04-03 04:52  聯合報 /   王嘉域/科技顧問業(台中市)
久旱不雨,多個水庫幾乎見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次號稱五十年來最嚴重乾旱的缺水,對氣象工作者與資深水利專家言,其實不意外;因為他們很清楚、早從去年夏末秋初,完全沒有颱風或強大西南氣流帶進雨水,即便部分地區下雨;也沒下在水庫集水區,再加上農曆年後中南部也沒雨水,多個水庫幾乎見底。

現代科技,還無法精準有效請老天立刻下雨;不過我們至少可針對提升水庫蓄水效能,及各地區水資源做更有效的儲存與再利用。

水庫與上游集水區務必立刻清淤,還原當初設計的蓄水量。據水利專家推估,約可增加還原至少二成蓄水量;地方政府如加快「都市下水道」布建率與串接,增加回收一般民生汙水至各地「水資源處理中心」妥善過濾及再利用。即便這些處理後多半不會回到自來水廠,但是仍可供工業生產或其他事業做清洗或灌溉使用,對水庫與淨水廠負擔多少可獲得緩解。

近年來地球暖化日趨嚴重,台灣該認真思考,落實與輔導「雨水收集再利用」政策。鄰近日本與嚴重缺水的以色列執行上成效頗佳,很值得借鏡。以中南部生活圈仍有相當高比例透天宅,若後院或頂樓多增設一顆蓄水塔,不論是收集雨水或儲備自來水,既不困難也是可做到的選項。

抗旱不能夠只靠喊口號,沒水可用是非常痛苦的。以台灣的科技與技術,端出媲美他國,甚至更先進的蓄水對策與作法應該不難,怕的是、中央水利水資機關,情願等待「靠天給雨水」解決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