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要有創新思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542/web/

.聯合報社論/發電成問題,卻要賤賣核四燃料棒
.聯合報黑白集/「高層」自我感覺良好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要有創新思維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要有創新思維


2018-06-04 02:4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馬來西亞新政府上周宣布放棄興建星馬高速鐵路,同時將檢討中國大陸出資興建的馬國東岸鐵路網,指其不具經濟效益。若加上先前印度、歐盟等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種種質疑,為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帶來很多啟示。
各界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質疑,多集中在幾個問題上。首先,對合作夥伴而言,這項倡議到底有何效益?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多涉及長期、高額投資,不免對中小型國家的財政造成影響,未來能否回收也有不小變數。其次,能夠參與建設、分享紅利的企業,多以中資企業為主,夥伴國家能協力參與的程度有限。簡言之,「一帶一路」面對的挑戰是各國無法分紅短期利益,長期利益又存在變數。
台灣「新南向」政策不斷強調互利雙贏,但在國內民意及產業利益考量下,難免還是有很多「台灣優先」的思維。例如所謂商機創造,多還是聚焦在增加台商企業的出口或投資,或是帶動來台觀光客人數成長,並未看到太多追求雙贏之處,何況跟「一帶一路」問題類似,出口與投資不足以建立新南向追求的「共同體意識」。
衛福部上周宣布在醫衛新南向旗艦計畫之下,將舉起國家隊大旗,以「一國一中心」模式,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醫衛合作。這讓外界嗅到一種新的方向感,若能持續推動這項計畫,或許能找到建立「新南向」成功的方式。
台灣在醫療、技職教育、農業技術及中小企業與創新企業等方面,早已累積雄厚的軟實力,這才是東南亞各國一直想強化合作的領域。但過去台灣是以經貿利益掛帥,往往只想擴大出口商機或爭取投資優惠,反而很少去關注各國的真正需求。例如台灣醫療發展成就舉世聞名,但我們很少與各國分享這些經驗及資源,非但各國海外就醫病患極少考慮台灣這個選項,更不用說藉由「醫療先進體」的形象,做為醫材藥品行銷的後盾
衛福部的新南向國家隊,不是由產業打先鋒,而是以台大、成大、榮總、彰基、秀傳、慈濟等六家醫學中心為核心,分別鎖定印度、印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六國,首重提供醫療人才培訓及醫技交流,並將分享我們在健保、防疫等公衛領域的經驗。在這種先滿足對方需求的架構下,順理成章地帶入醫材、藥品、疫苗甚至醫療資訊等產業連結。
這種揚棄推動商機、先投射台灣軟實力的創新思維,才能創造互利雙贏的模式。醫學中心絕對不是最佳的商機推銷員,卻能重塑台灣形象、建立人脈網絡及獲得人心;合作時間可能需要拉長,但更具有永續性
對於這項新的嘗試,我們有幾個期待。第一是要能夠發揮「旗艦」計畫的功能。旗艦計畫不應只是錢多、人多的代名詞,更應該能夠建立一套成功且可複製的模式,未來要將示範、領頭的效果延伸到其他領域。例如技職教育新南向、農業新南向、產業創新新南向,都可考慮降低商機推廣性質,改由符合當地需求的資源分享者來打先鋒。
第二是落實跨部會整合機制。以醫療議題為例,除了衛福部及「一國一中心」模式外,工業局推動醫材藥品出口、科技部有生技醫藥研發計畫、外貿協會也有國際醫療中心,民間則有如Healthcare+平台,更有國衛院、工研院等研發單位,都有各自設定的新南向指標。
政府及民間各單位分頭推動「新南向」政策,雖然萬箭齊發,看似熱鬧,但彼此踩線、工作重疊甚至相互抵銷效益的問題也很嚴重。我們認為,應該讓旗艦計畫成為跨部會整合的重心,以「一議題、一部會」的架構,讓旗艦計畫主政機關成為第一線整合平台,行政院及經貿單位則扮演第二線的協助角色,或許更能落實「新南向」的價值。






聯合報黑白集/「高層」自我感覺良好


2018-06-03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面對中共外交攻勢,我方積極安排友邦元首來訪,蔡總統八月也要訪問中南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布吉納法索斷交,不具名高層官員向媒體透露,因為各國發言支持台灣加入WHA,美國又通過多項友台法案,加上北京在朝鮮問題被邊緣化,所以中方挖我邦交國作為反制。
外交挫敗到了官員口中,卻彷彿國際局勢一片大好。但是各國「發言支持」,可有促成台灣進入WHA?金正恩還沒見川普,就兩度親赴大陸與習近平會面;川金會復活,川普還說習近平「幫助不小」,北京何曾邊緣化?官員宣稱的成就虛無飄渺,邦交國再倒一塊骨牌的痛楚卻無比真實。
面對中共外交攻勢,我方積極安排友邦元首來訪,蔡總統八月也要訪問中南美。「高層」又忍不住宣稱,這次可望過境美國東岸城市,將是台美外交再提升的重要指標。
問題是,馬英九前總統就數度過境紐約、波士頓等東岸大城,相關官員難道承認,蔡政府對美關係大幅後退,以至於只要能回到馬英九的待遇,就是外交提升?更不要說提前放話,會不會引起中共施壓或反制,最後反而誤事?
最近已有牛皮吹破的例子:相關人士言之鑿鑿,美國將派陸戰隊來台進駐AIT新館,結果AIT處長梅健華公開否認,還重申了蔡政府最不想聽的「一個中國」。
這讓人想起《三國演義》,曹操兵敗赤壁,撤退時還嘲笑周瑜、諸葛亮不懂設伏。話沒說完,趙雲、張飛、關羽先後殺出,最後曹操僅以身免。
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府高層,不必膨風,毋需粉飾,也別再放話了!







聯合報社論/發電成問題,卻要賤賣核四燃料棒


2018-06-03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政府準備賤賣核四燃料棒,斷絕核四廠(圖)重啟的希望。記者吳淑君/攝影


近來大規模跳電停電事件頻傳,台電疲於奔命,政府支吾其詞,終究難掩缺電的事實。很難想像的是,發電都成問題了,政府卻仍準備賤賣核四燃料棒,斷絕核四重啟的希望!
政府近期就要將一六○束核四燃料棒運離台灣,交由原廠商「保管」,剩餘一五八四束燃料棒未來三年內再分六批運完,總經費五點八億元。若二○二二年前找不到買主,將拆解成原料出售,台電估計至多只能回收廿億元;而拆解還要再支付廿多億費用!
針對外界質疑,台電高層表示,核四資產維護費每年達七、八億元,燃料棒移出後,維護費將減少二億元;言下之意,是在撙節支出台電發言人徐造華就比較誠實,他說:「一○六年立法院就有決議,要求一○九年前燃料棒一定要外運,二○二五非核家園是國家政策,燃料棒勢必得處理,台電會依照立院決議辦理。」所以,燃料外運從來不是經濟考量,而是政治考量!徐造華說:「燃料棒運出後,核四就不可能重啟。」顯示燃料外運目的,是民進黨政府要拔除核四重啟的希望
台電是國營事業,其預算之審議、執行,包括重要設備之買賣,均需遵守預算法、審計法和國有財產法。核四燃料棒外運轉售,是否依法定程序經權責機關核准完成「報廢」手續,值得關注。燃料棒的「報廢」,並非因設備不堪使用,而是台電認定核四不會重啟。據了解,台電認定核四不會重啟的依據並非來自政府正式公文,而是從媒體報導轉述的政府政策宣示。核四前廠長王伯輝說:「當年核四封存,台電也沒有收到過政府的正式公文!」
弔詭的是,若核四處於封存狀態,已投入的二,八三八億元仍可列為「資產」;若確定要報廢,就必須進入「負債」處理程序。儘管政府仍不願面對負債處理問題,但已多次表示核四不會重啟,如今燃料棒外送已經是執行核四報廢的具體行動之一,根據國際會計準則,核四已不能再認列為資產
一般核電廠除役費用是由運轉期間發電的成本中先行認列,納入核後端基金,但核四尚未運轉發電,並未儲備後端處理費用,因此仍將納入負債。政府雖稱核四廠址將轉型為火力與再生能源為主的綜合電廠,但核四所有設備都是量身訂做,有多少堪於火力電廠使用普遍存疑;加上原土地徵收用途的疑慮和深澳電廠燒煤或燒天然氣的爭議,未來是否可能因設備流用而減少負債是很大的變數。可以肯定的是,核四加總超過三千億的負債終究要由所有納稅人負擔,怪不得許多民眾質疑:為什麼捨建好的新電廠不用而要重啟老舊的核二廠?也怪不得最近民調顯示,近五成五的民眾同意重啟核四,其中十八至廿九歲的年輕族群甚至高達七成支持核電。
有何方法可阻止政府運出燃料棒,留核四重啟一線生機?PowerGreen三月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要求核四燃料棒暫留台灣,給人民選擇的機會。該提案雖已通過五千人連署立案,但依國發會處理前例來看,尚不足以攔阻核四燃料外送。
最近有數個民間團體醞釀年底大選提出「啟用核四取代深澳電廠」或「廢除電業法九十五條第一項(二○二五非核)」公投案,來搶救核四重啟的希望。不過,即使公投通過,行政機關仍有兩年調整政策的緩衝期,到二○二○年底大選若民進黨失去執政,而且若未來的新政府決定重啟核四,那時幾已全數運出的燃料若尚未拆解,重新運回只要數億元;但若遲至二○二四年政黨輪替,燃料已經拆解,則可能需花費超過百億重新購置。
光靠年底公投,顯然無法阻止核四燃料棒外送;但若年底公投成功廢止二○二五非核法條,再加上兩次大選的選票,或許尚來得及收拾蔡政府能源政策的爛攤子!

【重磅快評】供養吳音寧算什麼,此惡更甚千萬倍!

.【重磅快評】供養吳音寧算什麼,此惡更甚千萬倍!

.【即時短評】國民黨還是不如民進黨
.【重磅快評】新威權政治即將鞏固 追剿異己更添軍火
.【重磅快評】供電越吃緊 官員心臟越大顆?
.【即時短評】打臉、黑箱、喬 國民黨還是國民黨
.【即時短評】不能說實話的警察年功俸
.【即時短評】邦交無用?別像柯文哲目光如豆
.【即時短評】拔管影舞者 應該停損了
.【重磅快評】認錯,吳茂昆下台後蔡政府最需要的一堂課
.【重磅快評】 吳茂昆 被打爆的一人投手
.【即時短評】閃辭的吳茂昆 做到歷任部長做不到的事
.【重磅快評】望水氣興嘆 五月天怎能不火熱?
.【重磅快評】為吳茂昆猛擦粉 徐國勇果然全國最「勇」
.【即時短評】部長都耗損二位 蔡政府該幹點正事了
.【重磅快評】蔡政府為何重用「吳三貴」?
.【重磅快評】台灣奇譚:因為執政就能決定誰有無心肺!
.【重磅快評】蔡總統不如一個足球員
.【即時短評】礦業法藍綠現形 台灣政黨果然沒有左派








【重磅快評】供養吳音寧算什麼,此惡更甚千萬倍!


2018-06-04 10:25 聯合報  主筆室
台電公司確定核四燃料棒7月花鉅資運回美國異地存放,也斬斷了核四命脈。聯合報系資料照



核四封存三年後核四啟封無望,核四燃料棒確定7月花鉅資運回美國異地存放,也斬斷了核四命脈。不過這筆幾千億的核四爛帳該怎麼算?民眾還要容任政客打口水戰轉移責任嗎?
想三年前反核聲浪高漲,馬政府不敵民粹壓力因而宣布封存核四,企盼能舉行公投,讓全民思考共決核四該何去何從,更意在言外的正是,「你願不願幫政客吞這筆爛帳」?
接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顯然並不打算訴諸全民公決;更教人不齒的是,一方面搭反核聲浪的順風車上台,執政後才知廚房之熱,面對電力短缺困境,不惜髮夾彎、自打臉宣布重啟核二廠二號機,以免供電不穩危及年底九合一選舉。
如今情勢再明白不過,表面反核、宣稱要兌現2025非核家園支票的民進黨政府,只怕早已從反核轉變為反核四;台電所謂非核家園已入法,因此燃料棒須運出的理由,無非掩耳盜鈴之詞。
民進黨政府之惡也就在此。無論是外界估算的總體達五千億損失,或是經濟部估算的核四不運轉資產損失2,600億元,都是一筆鉅額爛帳。若是經全民公投決定大家一起呑也就罷,但民進黨政府卻是一方面挾立法院多數席次決策,一方面又透過中選會對已然通過連署、以複決非核家園入法為目的的「以核養綠公投」進行技術性卡關,擺明就是要全民硬吞其決策錯誤惡果
就連核四廠用燃料棒運回與否,也無視人民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要求暫緩將燃料束送出國的提案,逕行拍板要花鉅資運出國,果然是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政府才會有的作為!
台灣面臨缺電窘境已是不爭事實,否則民進黨政府又何必急著擴建協和電廠和深澳電廠?但就像核四前廠長王伯輝所言,「蔡總統的非核家園,趕走了一隻狼來了一隻老虎,空汙更慘。」王伯輝建議送一部機組燃料棒出去就好,並馬上宣布核四啟封,一年半之內燃料棒放進去北台灣缺電就有解。問題是,專業的聲音,蔡政府聽得進去嗎?
如果人民憤慨於北農每年花兩百五十萬元「供養」吳音寧這「高薪實習生」,就更該憤慨於這個政府一意孤行的錯誤能源決策,因為其惡果可是強逼人民供養成千上萬個吳音寧們呀!

聯合筆記/兩位學者的故事

.善用選票保衛尊嚴 不要輕視選舉民主
.親愛的總統 你把台灣變小了
.聯合筆記/兩位學者的故事
.多陪陪父母 別連周日都丟給移工
.學校裝冷氣 讚!上課狂跳電 慘!
.航班延遲賠償 先釐清如何歸責
.動輒聚眾逞凶 社會為何暴躁?
.卡管摧殘文官良心 全民皆輸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兩位學者的故事


2018-06-04 00:16 聯合報  郭崇倫
馬凱碩分析中國大陸崛起的新情勢。 圖/長風文教基金會提供


上周末召開的《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國際研討會,中心議題是探討西方自由主義模式的崩解,以及中國模式的興起,但是更能夠說明這個主題的,是與會兩位學者的故事。
貝淡寧(Daniel A. Bell)是加拿大人,現在是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他寫的《中國模式:賢能政治與民主的模式》是國際上宣揚中國模式的最佳學術範本,去年他在報上投書「為何誰都可以成為中國人」,主張成為中國人的標準不是種族,而是文化認同,引發許多人側目。
其實貝淡寧所嚮往的是,中國儒家文化中國的理想「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現代意義來說,就是Pax Sinica中華治世,這與之前的Pax Americana大美治世,以及Pax Britannica大英治世,並沒有不同,只要服膺中華文化,遵守中國世界秩序,就算是中國人,不分種族與國籍,他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說明。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是新加坡人,曾擔任過新加坡外交部常務次長與駐聯合國大使,現任國立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廿年前他是李光耀的文膽,在亞洲價值的辯論中,擔任核心角色;最近他因為批評新加坡外交政策,得罪政府,即將自院長卸任,轉往大陸學術機構任職。
他主張美國要準備好成為世界老二,而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是遲早的事。在訪問中他強調,「不準備好退居世界第二,美國將會付出龐大的代價,會是重大戰略錯誤…我就是因為是美國的朋友,才提出這樣的忠告」。
美國模式的失敗,也是自由主義政治模式的失敗,幾個因素互為因果,先是全球化與科技的衝擊,造成選民與政治菁英疏離,這使得民粹主義式的政治人物興起,傳統政黨靠邊站。
與此相對的,則是中國模式(或稱中國賢能政治)的成功,領導人可以超脫對選民的承諾,專注在國家長遠方向、宏觀問題,效率不在話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稱「只要美國變成中國一天」的感嘆,由此而生。
雖然馬凱碩與貝淡寧等人,傾心於中國模式,但是中國模式也有許多內在缺陷,像是缺乏權力制衡的設計(既然是賢能之人,就要放手讓他做事,怎麼能夠限制他?),權力與貪汙是一體兩面(既然有權,貪汙的機會就大,甚至收賄成了效率潤滑劑)。
尤其是修憲將國家主席的連任限制取消之後,幾乎沒有西方學者再替中國辯護,大家都對中國政治的本質「恍然大悟」,畢竟沒有哪個模式是完美的。



盛治仁/害怕做決定 就是最糟的決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盛治仁/害怕做決定 就是最糟的決定

.王健壯/這樣的兩岸 這樣的政府
.洪蘭/捐WHO百萬美元 不如加強自殺防治
.方祖涵/關不住的網路大嘴







盛治仁/害怕做決定 就是最糟的決定


2018-06-04 00:07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板門店南韓一側的和平之家。 (歐新社資料照)


最近看到南北韓領導人文在寅金正恩兩次會晤的新聞,強烈感受到,雖然政治大環境受到詭譎局勢及各種歷史情仇與國際角力的限制,但領導人的遠見和布局,確實有可能造成巨大改變。這並不保證南北韓問題從此一帆風順,許多挑戰才剛開始,這個好的開始,全球樂見。我們也祝福盼望兩韓走向長遠和平繁榮之路。
同一時間,兩岸關係卻陷入了僵局。在外交戰場上,大陸挖我們的邦交國,我們也只能全力固樁,同時民間及官方交流都陷入衰退停滯。我不想在此討論責任歸屬,要怪共產黨、國民黨或是民進黨,論述已經汗牛充棟,讀者可以自行選擇,回答不限單選。但是指責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重點是如何找出對策,關鍵在於瞭解我們最終希望達到什麼結果,以及在過程中需要做哪些準備。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但是我們卻陷入了既看不到未來願景,更遑論如何檢視過程準備是否充分的窘境。
我想到美國作家William A. Ward的一首短詩Before You。大致翻譯是「在你說話之前,先傾聽。在你寫作之前,先思考。在你花錢之前,先賺錢。在你投資之前,先調查。在你批評之前,先等待。在你禱告之前,先原諒。在你放棄之前,先嘗試。在你退休之前,先儲蓄。在你死亡之前,先給予。」後來有人加上兩句結論:在你計畫之前,先禱告。有準備的生命,是有效率的生命
個人、家庭、企業或是國家,都脫離不了這個道理。個人十年後想要達到什麼職場或生活目標,現在就要一步一步規劃執行。企業的布局,當然要看得更遠,並訂出可執行可檢驗的策略。可惜的是這些簡單的常識,在我們應該做更長遠規劃的政治體制下似乎失靈了。
以能源政策來說,在核電不要用、電價不要漲、火電不健康、綠電跟不上的情況下,沒有人知道面對未來幾年的穩定電力供給方案是什麼,只能等待下一次停電、限電或跳電,然後再來互相指責一番。而兩岸關係的政策,戰,要如何戰;和,要怎麼和,當然更需要有大智慧和能力來布局並做好內外溝通。在劇烈變動的國際政經局勢下,不作為的維持現狀已經變成沒有藥效的安慰劑
這種在重大政策上不戰不和不降不走的僵局狀況,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甚至包括了大學校長的遴選爭議也一樣。這種停滯其實對國家人民的民心士氣是有很大傷害的。民眾看多了這樣的僵局,逐漸對政治人物和政治體系喪失信任感,把希望寄託在政治素人身上。但政治素人的實際表現卻和原先預期落差太大,又更進一步傷害民眾信心。
帶領大家走出僵局,需要領導人願意大破大立印度前總統卡拉姆談過他對領導者的定義:「他必須有遠見和熱情,也不害怕面對任何問題。相反地,他要知道如何打敗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做事必須正直。」
在多元的民主社會作任何重大決定,定會招致強烈的反對意見。如果出發點是正直的,方法是合理且可檢驗的,就應該盡力溝通並努力執行,接著為政策後果負責。解決了問題,反對聲音自然消失如果因為怕東怕西而不做決定,可能就是最糟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