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要有創新思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542/web/

.聯合報社論/發電成問題,卻要賤賣核四燃料棒
.聯合報黑白集/「高層」自我感覺良好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要有創新思維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要有創新思維


2018-06-04 02:4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馬來西亞新政府上周宣布放棄興建星馬高速鐵路,同時將檢討中國大陸出資興建的馬國東岸鐵路網,指其不具經濟效益。若加上先前印度、歐盟等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種種質疑,為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帶來很多啟示。
各界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質疑,多集中在幾個問題上。首先,對合作夥伴而言,這項倡議到底有何效益?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多涉及長期、高額投資,不免對中小型國家的財政造成影響,未來能否回收也有不小變數。其次,能夠參與建設、分享紅利的企業,多以中資企業為主,夥伴國家能協力參與的程度有限。簡言之,「一帶一路」面對的挑戰是各國無法分紅短期利益,長期利益又存在變數。
台灣「新南向」政策不斷強調互利雙贏,但在國內民意及產業利益考量下,難免還是有很多「台灣優先」的思維。例如所謂商機創造,多還是聚焦在增加台商企業的出口或投資,或是帶動來台觀光客人數成長,並未看到太多追求雙贏之處,何況跟「一帶一路」問題類似,出口與投資不足以建立新南向追求的「共同體意識」。
衛福部上周宣布在醫衛新南向旗艦計畫之下,將舉起國家隊大旗,以「一國一中心」模式,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醫衛合作。這讓外界嗅到一種新的方向感,若能持續推動這項計畫,或許能找到建立「新南向」成功的方式。
台灣在醫療、技職教育、農業技術及中小企業與創新企業等方面,早已累積雄厚的軟實力,這才是東南亞各國一直想強化合作的領域。但過去台灣是以經貿利益掛帥,往往只想擴大出口商機或爭取投資優惠,反而很少去關注各國的真正需求。例如台灣醫療發展成就舉世聞名,但我們很少與各國分享這些經驗及資源,非但各國海外就醫病患極少考慮台灣這個選項,更不用說藉由「醫療先進體」的形象,做為醫材藥品行銷的後盾
衛福部的新南向國家隊,不是由產業打先鋒,而是以台大、成大、榮總、彰基、秀傳、慈濟等六家醫學中心為核心,分別鎖定印度、印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六國,首重提供醫療人才培訓及醫技交流,並將分享我們在健保、防疫等公衛領域的經驗。在這種先滿足對方需求的架構下,順理成章地帶入醫材、藥品、疫苗甚至醫療資訊等產業連結。
這種揚棄推動商機、先投射台灣軟實力的創新思維,才能創造互利雙贏的模式。醫學中心絕對不是最佳的商機推銷員,卻能重塑台灣形象、建立人脈網絡及獲得人心;合作時間可能需要拉長,但更具有永續性
對於這項新的嘗試,我們有幾個期待。第一是要能夠發揮「旗艦」計畫的功能。旗艦計畫不應只是錢多、人多的代名詞,更應該能夠建立一套成功且可複製的模式,未來要將示範、領頭的效果延伸到其他領域。例如技職教育新南向、農業新南向、產業創新新南向,都可考慮降低商機推廣性質,改由符合當地需求的資源分享者來打先鋒。
第二是落實跨部會整合機制。以醫療議題為例,除了衛福部及「一國一中心」模式外,工業局推動醫材藥品出口、科技部有生技醫藥研發計畫、外貿協會也有國際醫療中心,民間則有如Healthcare+平台,更有國衛院、工研院等研發單位,都有各自設定的新南向指標。
政府及民間各單位分頭推動「新南向」政策,雖然萬箭齊發,看似熱鬧,但彼此踩線、工作重疊甚至相互抵銷效益的問題也很嚴重。我們認為,應該讓旗艦計畫成為跨部會整合的重心,以「一議題、一部會」的架構,讓旗艦計畫主政機關成為第一線整合平台,行政院及經貿單位則扮演第二線的協助角色,或許更能落實「新南向」的價值。






聯合報黑白集/「高層」自我感覺良好


2018-06-03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面對中共外交攻勢,我方積極安排友邦元首來訪,蔡總統八月也要訪問中南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布吉納法索斷交,不具名高層官員向媒體透露,因為各國發言支持台灣加入WHA,美國又通過多項友台法案,加上北京在朝鮮問題被邊緣化,所以中方挖我邦交國作為反制。
外交挫敗到了官員口中,卻彷彿國際局勢一片大好。但是各國「發言支持」,可有促成台灣進入WHA?金正恩還沒見川普,就兩度親赴大陸與習近平會面;川金會復活,川普還說習近平「幫助不小」,北京何曾邊緣化?官員宣稱的成就虛無飄渺,邦交國再倒一塊骨牌的痛楚卻無比真實。
面對中共外交攻勢,我方積極安排友邦元首來訪,蔡總統八月也要訪問中南美。「高層」又忍不住宣稱,這次可望過境美國東岸城市,將是台美外交再提升的重要指標。
問題是,馬英九前總統就數度過境紐約、波士頓等東岸大城,相關官員難道承認,蔡政府對美關係大幅後退,以至於只要能回到馬英九的待遇,就是外交提升?更不要說提前放話,會不會引起中共施壓或反制,最後反而誤事?
最近已有牛皮吹破的例子:相關人士言之鑿鑿,美國將派陸戰隊來台進駐AIT新館,結果AIT處長梅健華公開否認,還重申了蔡政府最不想聽的「一個中國」。
這讓人想起《三國演義》,曹操兵敗赤壁,撤退時還嘲笑周瑜、諸葛亮不懂設伏。話沒說完,趙雲、張飛、關羽先後殺出,最後曹操僅以身免。
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府高層,不必膨風,毋需粉飾,也別再放話了!







聯合報社論/發電成問題,卻要賤賣核四燃料棒


2018-06-03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政府準備賤賣核四燃料棒,斷絕核四廠(圖)重啟的希望。記者吳淑君/攝影


近來大規模跳電停電事件頻傳,台電疲於奔命,政府支吾其詞,終究難掩缺電的事實。很難想像的是,發電都成問題了,政府卻仍準備賤賣核四燃料棒,斷絕核四重啟的希望!
政府近期就要將一六○束核四燃料棒運離台灣,交由原廠商「保管」,剩餘一五八四束燃料棒未來三年內再分六批運完,總經費五點八億元。若二○二二年前找不到買主,將拆解成原料出售,台電估計至多只能回收廿億元;而拆解還要再支付廿多億費用!
針對外界質疑,台電高層表示,核四資產維護費每年達七、八億元,燃料棒移出後,維護費將減少二億元;言下之意,是在撙節支出台電發言人徐造華就比較誠實,他說:「一○六年立法院就有決議,要求一○九年前燃料棒一定要外運,二○二五非核家園是國家政策,燃料棒勢必得處理,台電會依照立院決議辦理。」所以,燃料外運從來不是經濟考量,而是政治考量!徐造華說:「燃料棒運出後,核四就不可能重啟。」顯示燃料外運目的,是民進黨政府要拔除核四重啟的希望
台電是國營事業,其預算之審議、執行,包括重要設備之買賣,均需遵守預算法、審計法和國有財產法。核四燃料棒外運轉售,是否依法定程序經權責機關核准完成「報廢」手續,值得關注。燃料棒的「報廢」,並非因設備不堪使用,而是台電認定核四不會重啟。據了解,台電認定核四不會重啟的依據並非來自政府正式公文,而是從媒體報導轉述的政府政策宣示。核四前廠長王伯輝說:「當年核四封存,台電也沒有收到過政府的正式公文!」
弔詭的是,若核四處於封存狀態,已投入的二,八三八億元仍可列為「資產」;若確定要報廢,就必須進入「負債」處理程序。儘管政府仍不願面對負債處理問題,但已多次表示核四不會重啟,如今燃料棒外送已經是執行核四報廢的具體行動之一,根據國際會計準則,核四已不能再認列為資產
一般核電廠除役費用是由運轉期間發電的成本中先行認列,納入核後端基金,但核四尚未運轉發電,並未儲備後端處理費用,因此仍將納入負債。政府雖稱核四廠址將轉型為火力與再生能源為主的綜合電廠,但核四所有設備都是量身訂做,有多少堪於火力電廠使用普遍存疑;加上原土地徵收用途的疑慮和深澳電廠燒煤或燒天然氣的爭議,未來是否可能因設備流用而減少負債是很大的變數。可以肯定的是,核四加總超過三千億的負債終究要由所有納稅人負擔,怪不得許多民眾質疑:為什麼捨建好的新電廠不用而要重啟老舊的核二廠?也怪不得最近民調顯示,近五成五的民眾同意重啟核四,其中十八至廿九歲的年輕族群甚至高達七成支持核電。
有何方法可阻止政府運出燃料棒,留核四重啟一線生機?PowerGreen三月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要求核四燃料棒暫留台灣,給人民選擇的機會。該提案雖已通過五千人連署立案,但依國發會處理前例來看,尚不足以攔阻核四燃料外送。
最近有數個民間團體醞釀年底大選提出「啟用核四取代深澳電廠」或「廢除電業法九十五條第一項(二○二五非核)」公投案,來搶救核四重啟的希望。不過,即使公投通過,行政機關仍有兩年調整政策的緩衝期,到二○二○年底大選若民進黨失去執政,而且若未來的新政府決定重啟核四,那時幾已全數運出的燃料若尚未拆解,重新運回只要數億元;但若遲至二○二四年政黨輪替,燃料已經拆解,則可能需花費超過百億重新購置。
光靠年底公投,顯然無法阻止核四燃料棒外送;但若年底公投成功廢止二○二五非核法條,再加上兩次大選的選票,或許尚來得及收拾蔡政府能源政策的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