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經濟/TPP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聯合報社論..兩岸外交不靈活,只會一直撞牆
.聯合報黑白集.謝文定 蔡英文 李登輝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亟需建立包容性成長觀






經濟/TPP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2016-08-11 03: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民主黨在費城的全代會提名希拉蕊參選總統,許多民眾高舉反對TPP的標語;希拉蕊已表態反對TPP。 法新社



美國總統大選民主、共和兩黨全代會結束,兩黨在諸多政策上針鋒相對,唯一的共識是都反對自由貿易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華爾街日報指出,今年美國總統的選戰恐將對TPP造成「致命一擊」。
共和黨參選人川普一早就立場鮮明地反對TPP,認為所有的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造成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最大的弊,是貿易對手尤其是像中國一樣的發展中國家大量地剝奪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至於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政治立場一向較偏向資本家及大企業,受華爾街堅定支持,一開始並不反對TPP,但在黨內競爭時受到對手桑德斯的巨大挑戰,不得不調整立場轉為反對TPP。
自上世紀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從來就是自由貿易、自由投資或全球化的鼓吹者及推動者,美國參與並主導的1944年布列敦森林體制,推動設立了WTO(世貿組織)、WB(世界銀行)及IMF(國際貨幣基金),即是全球化的經典之作。全球化的大浪潮雖然一度因WTO的「多哈回合」談判遇挫,但各國旋即改變方式,紛紛採取雙邊或多邊自貿協定迂迴前進,本質上仍不脫全球化精神,而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無疑美國即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最大受益者的美國何以突然翻轉立場,開始批判及反對全球化,甚至拿一個美國卯足全力主導已成形的TPP作為祭旗?這其中原委就必須從「TPP經濟學」及「TPP政治學」談起了。
就經濟學原理而言,全球化及自由貿易是建立在「比較利益(優勢)法則」之上的,意指每一個國家在某些領域都具有其生產上的相對優勢,每個國家分別在其相對優勢的領域生產,然後彼此再進行交換,必將使全球的經濟總產出增加,所以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帶來的是全球福利的增進。就經濟學來說,這樣的邏輯完全正確,然而這樣的推理與結論,一旦用之於現實世界就不免走樣──如果缺乏了必要的配套條件的話。
現實世界的運作結果可分兩方面來看。先就每一個參與全球化的個別國家而言,其內部產業就會因是否具有相對優勢而出現有些產業受益,有些產業受損的情況,這時各國政府就應該預為之謀,建立一套「利益重分配」體制,把參與全球化之後增加的總利益,進行重分配,將受益者的一部分受益轉讓給受損者,使眾人均可獲益,這套機制如何建立,如何運作,就是「全球化政治學」的內涵之一。
其次,另一方面,參與全球化的所有國家,也將因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而出現獲益多,獲益少,甚至還不排除竟然是益不抵損的情況。換言之,全球化理論可以保證全球總產出增加,但並不保證個別參與國必然得利,於是,這就需要一個區域性的或全球性的「利益重分配體制」了,缺乏這樣的配套,某些國家就會發現參與的結果是益不抵損而決定退出。最近英國決定「脫歐」,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這是「全球化政治學」的另一內涵。
現在可以看到,在美國主導及眾多國家紛紛參與下,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區域化與全球化,雖然在全球總產出或部分國家總產出上出現比較明顯的增長,但由於無論在各國之內及國際之間,迄今尚未建立好相關的政治性配套機制,所以近年來終於開始出現了反彈,小至於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及香港的反中行動,大至於早些年在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及最近的英國脫歐及美國兩黨一致的反悔TPP,看來,類此現象還會繼續出現,甚至不排除愈演愈烈。
對台灣而言,高度期待有機會參與的TPP,若因美國反悔抽身而無緣的話,也不足惜,因為還可其他機會,重要的是,台灣一定要找到或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盡早建構好全球化下的「利益重分配」機制。否則,全球化對台灣是福是禍並不確定。

聯合/「美國政策」與「台灣政策」異同需釐清


2016-08-11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支持太平島是礁,戳破了蔡英文的「美國的政策就是我們的政策」。
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否蔡政府的政策?所謂「一中政策」,即意謂台灣只能以「非台獨的路徑」維持兩岸關係,因此美國才屢申「不支持台獨」。但是,這是否也是蔡政府的政策?
蔡政府必須嚴肅釐清「美國的政策」與「我們的政策」的異同,若是只知扮演為美國「亞太再平衡」助威助勢的角色,卻落得美國指太平島為礁的下場,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事,一之為甚,豈可再乎?
美國高唱亞太再平衡,蔡政府不能只看表象,不計後果。一、美國國力耗弱,民心傾向孤立主義,一再從伊拉克、阿富汗、烏克蘭、敘利亞及所有「茉莉花國家」退縮,卻獨對中國大陸升高對峙。這是因為,其他地方頂多擺爛而已,但中國大陸卻真有崛起的可能性。
二、但是,美日升高與中國的對峙,卻只是「鬥而不破」,而無「魚死網破」的可能性。近日北京升高釣魚台情勢,聲東擊南,應可迫使日本降低南海角力;而菲律賓新政府也因「中國有錢」,亦急遽降低南海緊張。
北京的實力與各國的顧慮,皆顯示蔡政府不能高估「亞太再平衡」的槓桿;尤其必須正視美國的「一中政策」,勿幻想美國會放鬆底線。
美國畢竟曾以斷交、廢約、撤軍背叛台灣,如今又說太平島是礁,蔡政府若再說「美國的政策就是我們的政策」,欺不了人,只是自欺。

聯合/上任近3個月 蔡政府人事還在「整地」狀態


2016-08-11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上任近三個月,蔡政府的人事似乎仍處於「整地」的狀態:有些重要職務依然懸缺,有些人事挪移不定,有些首長提名則受到杯葛和抵制。最近,駐星代表江春男的酒駕事件引發輿論的軒然大波,最後江春男被迫辭去尚未就任的使節職務;至此,也等於宣告了蔡政府的蜜月期提前結束。
江春男在二日宣誓出任駐星代表,當晚即因酒駕被依公共危險罪遭移送,他拖了近一周才宣布辭職;其中原因,想必是他和總統府都作了錯誤的判斷,以為可以拖待變,沒想到卻撞到民意的鐵板。在要求江春男辭職的聲音中,有堅持酒駕是一種犯罪行為的公民團體,有擔心蔡政府形象遭牽累的綠營人士,還有更多主張道德不能有兩套標準的年輕世代;這些不同的力量共同推倒了江春男,也給了蔡英文總統一個顏色。
如出一轍的,是稍早的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蔡總統提名謝文定和林錦芳,原是基於穩健及務實考量,以為可以借重他們的資歷推動司法改革。未料,兩人隨即遭到法界和學界的反對,謝文定因長年擔任檢察官被控具有「威權履歷」,林錦芳則遭爆料指其某篇論文涉及抄襲。這些指控究竟合不合理或真不真實,仍有待驗證;但這些滔滔不絕的反對聲浪,除反映蔡英文的提名不符法界期待,也暴露她的「司法改革」高調面對現實檢驗時,已顯得困窘萬狀。
在江春男請辭當天,總統府同時宣布,馬政府時代的經濟部長鄧振中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此外,總統府副秘書長曾厚仁改任國安會副秘書長,遺缺由國安諮詢委員姚人多接任。這些人事,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鄧振中原內定出任駐印尼代表,尚未上任即改任政務委員,顯示人事安排可在一念之間異動,似顯草率。第二,鄧振中的政委人事,顯示蔡英文有意借重其陸委會副主委經驗改善兩岸關係;但政委人事為何由府方宣布,似顯不太尋常。第三,曾厚仁和姚人多的職務異動顯係功能性的對調,除了旨在加強總統府的對外溝通因應,也顯示國安會在外交及國際情勢研判上的荏弱確是問題。然而,只是兩人對調,對於內外戰略的結構性補強恐助益無多。
從上述線索,可以看到蔡英文在政府人事安排上面對了三座大山,這三座大山,也正是蔡政府至今難以拿出耀眼施政成績的主因。第一座大山,是蔡總統用人的眼界和膽識的局限:蔡英文用人有其獨到著眼,有時也力圖排除藍綠之見,但受到自身從政及在野經驗之限,她顯得小心翼翼,打的只是「安全牌」,而不敢作開創性及突破性之嘗試。
第二座大山,是民進黨及獨派的政治掣肘:無論是基於意識型態的捆綁,或出於個人因素的職務索求,綠營都對蔡總統的施展構成束縛。包括多位駐外使節的安排,乃至華航、中油等國營事業的人事升遷,都讓民眾嗅到酬庸徇私的氣味,令人掩鼻。
第三座大山,是國內政治氛圍依然惡意硝煙繚繞:新政府上台未能迅速將社會氣氛轉為正向,一些鬥爭式的法案使藍綠對峙不安,而民間社會高漲的批評聲音則不時在尋找發洩的出口;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政務官往往動輒得咎,像江春男、謝文定等未及上任即遭汙泥投身者更時有所聞。在如此惡濁的環境下,願意進入政府工作且以為公服務為榮的人,似已成瀕危動物。
觀察蔡英文用人,似要比馬英九謹慎,這點值得鼓掌。但是,當新政府表現趕不上人民期待,當民眾動輒將各種不滿情緒上綱到最高層,這些謹慎的正面價值也可能很快會化為烏有。蔡英文要如何跨越她人事任命的三座大山,關鍵在她如何大膽挑戰自己,她必須放下那些瑣細的事務,走出狹窄的圈子,提升到縱觀大局的高度;如此,才不會在謹慎顧盼中喪失了自己的方向和速度。

聯合筆記/「消失照護」迷思 正視沒有道理的事

.追紀錄成癮 禁藥即毒藥
.作弊獲殊榮 最最恥辱
.約克維奇男兒淚 謝淑薇不懂
.等了奧運四年 電視台一秒卡
.台灣最悲情單位…特偵組10年生滅 全因猜忌
.教官退堂 校園回歸教育專業
.校安人員能取而代之?
.聯合筆記/「消失照護」迷思 正視沒有道理的事
.政府拚有感 別只是退讓
.學學王文興 13年磨一書
.玩伴溺水 六童何故噤聲






聯合筆記/「消失照護」迷思 正視沒有道理的事


2016-08-11 04:04   聯合報    梁玉芳


「不管有沒有障礙,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珍貴的存在。『因為有障礙,所以就要被傷害』,這樣的事情,沒有道理。…請安心地、堂堂正正地繼續過你們的生活!」
這是日本「手牽手育成會」理事長久保厚子在神奈川障礙機構屠殺事件後,寫給全日本智障者的信中,最有力的守護承諾。不到五百字的信,簡單、溫柔,透出安定的力量。
機構離職員工植松聖侵入園內,砍死十九名心智障礙住民,這是日本在二戰後最大宗屠殺案件,比當年轟動的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更嚴重。當輿論焦點都放在植松聖是如何由照顧者成為殺人者的社會背景、心理機轉時,久保厚子關心的是全日本智障者的恐懼感受。
她寫著:「這個嫌疑犯好像說出『障礙者最好都不要存在』這樣的話。
在你們之中,我想應該有很多人對於這樣的話而感到不安吧。當你感到不安的時候,請和你身邊的人,說說你的不安吧。…身為家屬的我們,也會盡全力去守護你們。」
在眾多分析與評論中,這封信特別之處在於,它還給了智障者在此事件中的主體性──他們不是只是被看顧的活物,或嫌惡的存在,而是有感覺、有想法的人,就和你我一樣,也會為了社會災難心焦,為了被歧視而難受。
台灣的智障者家長總會在障礙青年的Line群組中(是的,智青當然會用Line!),與智青討論這則悲劇。智青江雅雯錄下心聲:「凶手不是智能障礙者,他怎麼可以幫智能障礙者決定要不要活下來?」
對話與傾聽,看見智障者身而為人的價值,而這價值正是凶手所要否定的。他偏執地認為,障礙者是次級品,是社會的拖累,今年二月甚且向眾議院陳情,「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安樂死」。
這樣自以為正義而殺人的想法,正是日本和台灣都要面對的「消失照護(lost care)」的迷思。這是日本作家葉真中顯推理小說「失控的照護」中,令人迷惘的殺人動機──讓拖累人的負擔「消失」,就是最好的照護。
將弱勢者排除,否定他們存在的價值,甚至消滅,正是歧視的極致。
可嘆,當台灣社會努力將弱勢者融入社區時,台北大安區里長抗議國中旁設有三所精神障礙康復之家,「大安區這邊房價也不便宜,為什麼康復之家要設在這裡?」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心理、社會、醫療社會安全網」論壇時,竟回答「不知道該怎麼看這件事」。
身為市長、身為醫師,不能適時拆解對弱勢者的汙名化與社會排除心態,還裝傻說不知怎麼看,這更是「沒有道理的事」啊。

葉銀華/拚經濟優於稅改

.葉銀華/拚經濟優於稅改
.薛承泰/年金寶可夢
.王文華/「不看新聞,在台灣可以過得很好」?
.嚴震生/父親節想起父親總總
.羅智成/尋找戰馬—完成度是實現夢想的指標
.馬凱/大麥克告訴我們什麼?
.方祖涵/認識世界,是奧運的真諦





葉銀華/拚經濟優於稅改


2016-08-11 03:28 聯合報  葉銀華

有關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這幾年一直成為評論的焦點,特別是股利、薪資所得,評論者呼籲政府應該減稅,藉以提高股市成交量與吸引人才;另外,為了執行長照政策,政府規畫提高遺贈稅與營業稅。一時之間,到底未來要加稅、減稅,實令人抓不著頭緒;進一步細究之後,又為政府未來的財政健全捏一把冷汗。
課稅是政府依法對人民財產的課取,由於台灣股市稅負有著國家財政健全的考量,因此改革股市稅制的建議,不能僅著眼於降低投資人交易成本,還需要更全面性的思維。
去年台灣修法刪除證所稅,接受目前證交稅率千分之三已經包含證交稅與設算式的證所稅。而財政健全方案有關股市稅制,主要是股利納入個人綜所稅課徵,以及將個人所得稅率最高級距,從四十%提高到四十五%、股利可扣抵稅額從完全扣抵降為一半扣抵。
以目前的稅制,個人所得稅率在卅%以上者,股利的實際稅率是比外資分離課稅廿%高,產生內外資不一致的批評,蔡總統也認為有檢討之必要。為了股市內外資一致,可採取股利採分離課稅,或者兩稅合一股利回到全額扣抵。然而評論者並未有詳細分析,證明股市成交量的下降,主要是來自於股市稅制!而個人綜合所得稅率在卅%、四十%與四十五%者,其對股市成交量的影響又是多大?
再者,若以股利分離課稅,稅率如外資的廿%,此將不利於廣大股民,因此市場建議是股利所得稅率最高為廿%。另外,有關股利可扣抵稅額的減半,應視為稅制優惠的縮減,而非增稅,況且過去股利可扣抵稅額為一百%,亦未達到提升投資意顧,縮減稅制優惠並非無立論基礎;況且目前國際潮流都是傾向兩稅合一之部分扣抵方式。
雖然今年政府財政有改善,但是上述兩項建議,皆使得國庫稅收大幅下降,採取任一項,國庫稅收每年損失數百億元。有誰能夠保證在採取上述兩項建議之一項,所增加股市成交量的稅收,足以彌補降稅造成的損失?
近來,又傳出為了吸引人才,有可能檢討薪資分離課稅,例如:最高稅率為卅五%,亦即薪資不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此項建議除了會產生稅損外,還有可能會有將非薪資科目巧妙轉變成薪資科目,藉以降低個人稅負。
另外,新政府以提高遺贈稅、營業稅,做為長期照護的資金來源,每年約四百億。但是在台灣愈來愈多需要長照的民眾,此筆資金來源可以說相當不足;而且,遺贈稅率由十%提高至廿%,有可能受影響者會提早做避稅規畫,使稅收無法增加;屆時,只好再提高營業稅,將降低消費意願,損及經濟成長率,日本安倍政府可說是前車之鑑。
目前政府主要施政方針,應該是拚經濟、提高就業機會!在面對寬鬆貨幣政策已效果微小下,有建議政府應該採取加大政府公共建設支出與投資;然而此建議又勢必加大政府的財政負擔。
綜合而言,上述相關稅制改革建議,勢必產生稅損與政府負擔,而加大政府公共建設支出與投資又侵蝕財政健全度。到底政府要先拚經濟,還是要降稅或增加財政負擔,執政黨必須想清楚。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