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搶救小英男孩,毀了學術倫理與執政良心
◆  聯合報黑白集/安倍友台與國際現實
◆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2022-07-09 04:03  經濟日報/   社論
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路透)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公布讓人驚悚的溫室氣體排放最新資料:原先202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若在2025年前無法降下,為防止災難而限制氣溫上升攝氏1.5度的目標恐無法達成,氣候暖化已嚴重威脅全體人類的生存。

未來20年,世界各國最重要的工作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2019年台灣CO2排放量排名全球第22位,而每人平均排放量更高居第19位。我們若想繼續在世界經濟舞台發光發熱,就一定要積極壓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國發會為落實蔡總統去年宣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於今年3月提出「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規劃透過政策主導,要在2050年前減少2005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的50%,至於剩下的50%則要仰賴修正《溫室氣體減量法》成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來達成。目前該法案已完成立院委員會審查,預定年底前完成立法,屆時台灣也將正式以淨零排放做為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台灣真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嗎?只靠氣候變遷法就可解決過去《溫室氣體減量法》都無法減少的排放量嗎?觀察行政院組織、修法內容,以及立法院的討論過程後,我們提出以下三點說明政府在推動淨零工作上的盲點。

首先,政府推動減碳工作並未透過組織安排來落實。行政院除設有「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外,另設功能高度重疊的「能源及減碳辦公室」。這種兩套招牌辦事雷同的現象反映出政府施政缺乏系統性思考,見招拆招的政務態度顯然無濟於事。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環保署;從組織面和執行力,無法讓人期待在淨零工作上會有大作為。

其次,減排目標管考時點過於寬鬆,更缺乏權責勾稽的設計。氣候變遷法依循目前五年調整管制目標做法,且要在2026年起才評估考核。這不僅與台灣政權更迭頻率不合,還會讓負責官員輕易規避社會監督。台灣減排的基礎調查早就應該完成,如今卻一再延宕「重新起算」,讓人唏噓過去七年的蹉跎;政府對自己寬鬆不僅造成日後更高昂的社會減排成本,淨零排放目標也就更難達成了。

第三個也是最讓人擔心的問題是氣候變遷法通過後,政府無效的減排措施。國發會宣稱將在兩年後對287家排碳2.5萬噸以上的大戶開徵碳費,而在立委要求下,財政部也鬆口規劃2027年課徵碳稅。政府想靠碳費與碳稅減排就更讓人頓足了,因為除非能產生足夠的「以價制量」窒息效果,這些手段是無法確定減排數量的。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減量」。經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期必會彈性疲乏的碳費與碳稅並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好方法,自然也就不可能限時完成淨零排放的嚴苛目標。政府的稅費政策充其量只是充裕國庫與應付歐盟的碳邊境稅罷了。

政府該做的是推動溫室氣體排放配額,並搭配碳交易制度作為調節。我們必須先確定被允許的溫室氣體年度淨排量,然後再依配額方式分配給企業。排碳配額若造成企業營運壓力,則配套的碳權交易不僅可讓廠商取得額外排放量,而且透過碳權的邊際成本化也可促使企業進行減碳生產的改善。

面對日趨嚴重氣候暖化問題,未來國際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只會更加嚴厲。政府若再不及時採取果斷減排作為,台灣產業發展必然會受到衝擊。我們呼籲政府重新評估依據氣候變遷法所規劃的減排策略,以確保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能如期達成。









聯合報黑白集/安倍友台與國際現實


2022-07-10 05:02  聯合報/   黑白集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殺身亡,享壽67歲。法新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世界各國領導人紛表震驚,台灣政壇也不分藍綠表達哀悼。畢竟在日本歷任首相中,少有像安倍這樣鮮明挺台者。

對於台灣來說,美日即使不是邦交國,但其元首友台態度,不僅關係情誼,更牽動國安;而安倍是日本最久任的首相,他的外交決策影響區域情勢,他的對台言行更備受我方關注。

安倍終究是擁有戰略格局的領導人,他在第一任首相任內,曾試圖以先訪中而非訪美,來修補因前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導致的中日冰封關係;二度出任首相後,雖然中日因釣魚台問題交惡,他仍積極開展「安倍外交」,透過高層互訪推動雙方關係回到正軌,安倍也再訪北京,會晤習近平。

相對的,安倍友台立場仍無法掙脫國際現實束縛。安倍首次卸任隔年就率團訪台,並和李登輝、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晤;二次卸任後,也原訂本月訪台,紀念李登輝逝世二周年。但二年前李登輝去世時,在任的安倍只能請前首相森喜朗來台弔唁。

至於安倍二次卸任後發表「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的挺台言論,台灣聽了最感念,但畢竟不是政府政策;而日本考量「台灣有事」的準備,還包括撤僑。因此,雖然安倍要習近平絕對不能誤判,但台灣更不能誤判。










聯合報社論/搶救小英男孩,毀了學術倫理與執政良心


2022-07-10 05:02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中)今再澄清抄襲論文風波,卻難平息外界質疑。記者翁唯真/攝影



論文抄襲的滿天疑雲未散,林智堅已經丟下新竹,跑到桃園選舉去了。林智堅急於走出論文風暴,他的自辯和反擊,顯得閃爍而脆弱。林智堅的指導教授們極力迴護,或因「共犯結構」之需,露出不堪內情。最糟的是,蔡英文總統為搶救她的「小英男孩」,一切以選舉為先,不惜毀掉整個國家的學術倫理與政治誠信。

林智堅兩本論文章節與相關論文的比對,已成網搜熱點,任何民眾都能簡單看出其中的蹊蹺。林智堅反控,是國民黨「毀林小組」潑髒水,卻不從論文寫作過程加以說明,自然無助釐清真相,也很難轉移抄襲風波之焦點。民進黨與綠營側翼群起護航,但各種矯飾之辭,卻讓人覺得學術倫理和政治道德的墮落,幾乎已經沒有底線了。

國安局長陳明通是當初林智堅在台大國發所的指導教授,以「林智堅提供資料和初稿」,讓被抄襲者變成抄襲者,還憚於權勢不能發聲,最讓人不平。而號稱大學教授的綠營側翼,居然強辭「碩士生抄襲算作弊,沒到違反學術倫理的地步」,甚至說「就算林智堅真的抄襲,也不必用大砲打小鳥」,更讓人瞠目結舌。政務委員張景森則直斥「碩士班一定要寫論文」是落伍迂腐的觀念,但為一人毀二所大學聲譽不夠,還要毀掉全國大學學術品質?

蔡英文也到林智堅臉書留言表示「智堅辛苦了」,她除強調「為了選舉任意抹黑,不是成熟民主應該有的亂象」,也相信林智堅可以用政策願景和施政經驗爭取到選民支持。蔡英文沒有像陳明通或張景森那樣的奇談怪論,但她慰勉和力挺林智堅的舉動本身就很奇怪,其意義和效應也很不同。

首先,許多人提到論文問題,都會聯想到蔡英文;林智堅面對論文質疑的態度,也很容易被連結到蔡英文的示範。其次,當初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參選人李眉蓁涉嫌論文抄襲,蔡英文勸李眉蓁勇於面對質疑,好好說明回應,如今卻舉黨為林智堅硬拗到底,寵林護林,再現雙標。第三,蔡英文看不起選民,認為選民不在乎學術倫理和誠信,畫大餅就能換選票。第四,林智堅的中華大學論文涉嫌剽竊竹科報告,國家元首竟然如此輕賤國家智財保護。

更重要的是,蔡英文定調對林智堅論文的質疑就是選舉抹黑,等於在指導後續的學校調查與司法審理方向。何況中華大學董事長,還是身兼民進黨發言人的市議員;而蔡政府習慣指導司法判決,連大法官釋憲與裁判都不敢違逆當道。蔡英文的表態,形同政治介入大學的調查與司法的審理。

蔡英文寵林護林,或許另有避免年底選舉效應的政治考量,因為林智堅去留直接牽動竹桃二市選舉成敗,加上雙北提名難喬,最後很可能改變整個北台灣政治版圖。但蔡英文為了捍衛權力版圖,不惜犧牲學術倫理與誠信道德,作了惡劣的示範。

英國首相強生才因為誠信問題被迫辭職,蔡英文卻為護短而視政治誠信與學術倫理如無物。國內外多少高官一旦被發現論文抄襲就須下台,幾無例外,因為這是政治人物誠信的基本要求。但蔡英文卻想以選舉掩護抄襲剽竊,以民主混淆學術倫理,以政治干預學校調查,甚至以髒水阻擋監督制衡。

蔡英文極力捍衛學術不倫,會讓大學教授不知道如何指導學生寫論文,更讓博碩士生不知道論文為誰而寫、為何而寫!也許蔡英文只是想保護她的「小英男孩」,卻毀掉了整個國家的學術倫理;也許蔡英文只是想保護她的權力版圖,卻毀掉了整個國家的民主價值。



名家縱論/如何評價司憲者?\星期透視/外交是可能的藝術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政黨道德良心 不要是夢
◆  舊疫苗對抗新病毒 保護力恐不足
◆  保護兩老 午餐捧飯盒獨自吃
◆  星期透視/外交是可能的藝術
◆  名家縱論/如何評價司憲者?
◆  大屋頂下/中共的權力停滯性通膨 馬克思永不結束的殯禮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如何評價司憲者?


2022-07-10 05:0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根據路透社/易普索完成的調查,美國最高法院上週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的歷史性裁決後,多數美國人對最高法院抱持負面看法。路透社



美國最高法院接連兩個急轉彎的判決,引發國際熱議,雖然對美國民眾而言,抗議歸抗議,其實已預料並接受了這樣的結果。或許更恰當的說法是,這就是美國人民要的多元民主的一部分。也許我們可以藉此深思,由司法機關對民主程序產出的法律作違憲審查,底氣從哪來,有什麼不同的模式?這裡還是只能談兩個領頭羊。

作為美國的最高司法(憲)者,九位經由總統提名、參院詢答和同意的法官,都受到終身職的保障,也就是從就職那天開始到離世,他們都不需要考慮所做決定會觸怒其他有權力的人。有如玻璃瓶裡的九隻蠍子,可以無所忌憚的表明各自的看法。時間差拉大,九位法官背後通常有四到六位總統的身影,自由或保守,能動或少動,整體偏好會因為不定期有法官一出一進而漸次轉移,和定期改選的行政、立法部門所反映的主流思潮,不合拍反而正常,有時候扮演油門的角色,有時候更像煞車板,更動密度一高,就會出現這樣的對撞場面。

因此人們更在意的是每位法官的一致性,共和黨總統提名的法官在歐巴馬總統時期其實已經多一票,但人權問題上保守的院長,卻因為分權上傾向於少動,而在首次歐記健保案投下不違憲票,保住了健保。之後四位法官卸任,川普提的三位都偏向保守而少動,可預期這六比三的盤勢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但意識形態儘管保守,立法空間反而較大,比如墮胎固然不再是憲法保障的隱私權,各州如要立法開放,還是請便。而且逆流而泳的新觀點雖逆耳,通過其完整批判呈現的價值辯證,長遠看仍有其貢獻。

至於德國的憲法法院模式,不僅在司法體系的分工不同於法院一元化的美國,又因民主理念的差異(儘管已朝多元民主調整),仍堅持定期改選國會才是民主的主要體現方式,從而念茲在茲者,始終是如何審慎調和民主和其他憲法原則。諸如美國新政時期出現的司法和政治部門對撞,便是孕育國會內閣制的舊大陸完全無法想像和接受的民主方式。因此在其組成上,很清楚的想定便是憲法法院和政治部門需保持「有點黏又不太黏」的關係:德國憲法法院法官的任期是相當三屆國會的十二年,不得連任且各自計算,走一補一,由聯邦上下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數選出。這些規定加在一起,可以使法官的獨立和政黨中立都受到較強保障,和選舉反映的時代潮流不會完全合拍,但又不至於對撞。

常被忽略的文化差異,則是憲法法院仍承載大陸法系國家以法院為決定主體的文化,法官偏向融入機關而不把自己定位為決策者,因此多數國家的判決不顯名也不顯數,即使建立了公布特別意見的制度,包括那些作教授時放言高論者也很少發表,理由是「以人民之名」撰寫的判決最好是集體產物。不像蠍子而更像蜜蜂的定位,當然也比較會趨避太激烈的對抗。

從以上整理的兩種模式來看台灣,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問題癥結,還是在借鑑一定模式時又忍不住加入生猛的台灣味,或者在A結構下玩B結構的遊戲。簡單說,就是順著大陸法系的固有司法體制,我們也建構了憲法法院,但任期偏偏縮短為八年,使得做完兩任的總統可以換掉全部的大法官。明明規定不得連任,也被解釋為可以再任。我一直主張獨立機關的同意門檻應提高到三分之二,才有可能建立政黨中立的形象,當然都成馬耳東風。更不要說兩年前修法一定要加上顯名顯數的規定,在憲法法院中幾乎獨樹一幟。這些細節的加總,就是一個很少人覺得夠獨立、中立的機關,而即使在價值衝突巨大的幾個案子,我們雖可看到兩三篇寫得很凶的不同意見,但也只凸顯多數意見和政治部門令人尷尬的合拍。

所以在為美國最高法院操心以前,何不先想想我們自己。










星期透視/外交是可能的藝術


2022-07-10 05:00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近日在梵蒂岡寓所接受路透專訪時說,教廷就主教任命方式與中國達成的不公開協議雖不盡理想,但因教廷有長遠考量,他仍希望這項協議能在10月到期時展期。(路透)



外交是溝通與尋求可能的藝術。最近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表示,教廷與中國大陸就主教任命達成的不公開協議,雖然不盡理想,但是教廷為了大陸天主教徒存續與和諧的長遠考量,希望此協議在十月到期時仍能展期。冷戰時期,教廷的務實政策,讓天主教可以在東歐國家繼續存在,並減少這些國家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方濟各認為外交就是遇到阻礙時,尋找可能的出路,他以古典現實主義的理念指出:「外交既是可能的藝術,也是做些事讓可能性成真的藝術」。

當前美國與中國大陸在激烈競爭格局下,更需要以外交避免衝突的藝術。昨天中國大陸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峇厘島二十國集團外長會議期間進行會晤,各方預測會談仍將是各說各話,不會有具體成果,但是外交的關鍵意涵是如果缺乏溝通更不可能會有成果。

拜登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外交就是建立護欄(guardrail),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在會談前表示,護欄是指雙方高層擁有充分溝通管道,避免誤判導致無心的對立衝突,他還強調面對面溝通至關緊要。

拜登政府強調當前兩國仍然維持領導人、外長、國安顧問、財經與國防首長層級的溝通管道。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接受訪問時表示,北京是否攻打台灣要從能力與意願面向分析,他說中共攻台能力基本存在,但是他更強調中共是否攻台屬於「政治選擇」,會考慮成本與效益的因素。美國的最高軍事將領會以政治角度思考此一敏感議題,因為他深知戰爭的殘酷,但是我國的政治人物卻經常以軍事的角度對此發表意見,除了凸顯對軍事專業的無知之外,更缺乏對外交的認識與運作的技巧。

中國大陸則是藉溝通的機會表達立場,同時設定雙方關係的框架。例如在去年十一月習近平與拜登視訊會議之後,北京就以拜登表示「美國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作為兩國關係的基礎。雖然拜登政府並未將此「四不一無意」發布於官方文件中,但是也沒有公開否認北京的說法,兩國仍維持最低限度的高層對話與溝通,可說各取所需。

相較於美中關係,兩岸關係更需要護欄的作用。兩岸關係雖然不是外交關係,但是需要的溝通藝術仍然相同,當前兩岸關係的目標應該是維持和平的環境,但是政府卻朝向準備戰爭的策略,更增加了兩岸兵凶戰危的可能。我們可以汲取教宗方濟各與美國的經驗,即使在嚴峻的形勢下,仍然要與中國大陸進行溝通。溝通並不一定會有和平,但是不溝通一定不會有和平。更重要的是,如果對自己的制度與價值有信心,更應該藉著交流與溝通影響對方,而不是只會指責對方進行統戰,阻止交流的機會。










大屋頂下/中共的權力停滯性通膨 馬克思永不結束的殯禮


2022-07-10 05:00  聯合報/  黃年



中國大陸正在防範不要陷入「經濟的停滯性通膨」,另一種「權力的停滯性通膨」已在發生。

在正常情況下,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是正相關的。成長帶動通膨,通膨支持成長。亦即,水漲船高,船高水漲。但是,若在經濟停滯時,同時出現通貨膨脹,或欲片面以增加通貨發行來刺激成長,就可能形成停滯性通膨,水漫船溺,釀生災禍。

中共必須防範陷於經濟的停滯性通膨,但尤須警覺正在進入權力的停滯性通膨。

權力的擴張與增強(通膨)與政治治理的績效(成長),可以是正相關的。治理帶動擴權,擴權成就治理。這也是水漲船高,船高水漲。但若是治理失能與權力加碼同時存在,或欲片面以權力加碼(增加通貨發行)來壓迫治理,就可能會形成權力的停滯性膨脹,水漫船溺,釀成災禍。

審慎地說,中國大陸此際似乎已經出現此種警兆,甚至必須警戒經濟的停滯性通膨與權力的停滯性通膨相互產生共伴效應。

幾個近期的例證,皆呈現出權力的停滯性通膨。

一、為印證習近平「碳達峰/碳中和」的國際承諾,各地拉閘限電,瀋陽甚至紅綠燈停電、電梯停擺、手機停訊,傳為黑色笑話。


二、為懲治「資本野蠻成長」,對阿里等平台經濟、教培及恆大房產等重力壓制,造成民營企業的信心與預期遭到重創。如今的政企關係被說成是「先把人打死,再來急救」。


三、上海粗暴封城,甚至強制幼兒與父母分地隔離,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在上海,一名大白恐嚇一位爭辯的市民說:「我若對你進行處分,將影響你的三代!」市民答說:「我們就是最後一代,謝謝!」這一來一回的對話,完美地呈現了「權力的停滯性通膨」。

這不能視為個案。中南海應當警覺,近年來中共的權力顯然愈來愈擴張,但權力的邊際效用卻有愈來愈收縮的現象。

當權力的膨脹至違反文明、專業、科學、人性甚至常識的時候,權力的效果當然會停滯。此時如果權力拒絕服從文明、專業、科學、人性、常識,而欲以加壓手段來維持強制的治理效果,那就可能終將形成「權力的停滯性通膨」。從廿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土高爐,至廿一世紀的動態清零,皆是如出一轍。

權力有如通貨,必須有本有據。例如,通貨從布列頓森林體系的金本,至油元,再到主權信用貨幣。此際中共面對可能出現「權力停滯性通膨」之時,應當嚴肅省思「權力通貨」的本質、根據、目標與理念究竟是什麼?

任何國家皆然,「權力通貨」的根據有相當成分是由強制力(國家暴力)構成,但也絕不能僅由「赤裸的權力」(Naked Power)構成。國家的強制力仍須建立在前述文明、人性等基本元素之上,亦即強制力必須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說服力。也就是說,政治權力的「硬力量」,必須建立在厚實的「軟力量」之上。

「軟力量」這個概念是借自鄭永年先生。他曾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謂「知識體系」,以本文的語境來說,其實就是在問:中共為什麼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文明論述、國家論述與權力論述?

鄭永年論述的要點如下:就內部論,中共官方意識形態已經和社會現實嚴重脫節,中國的統治成本在迅速提高(權力停滯性通膨?)。就外部世界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人們對中國抱有愈來愈大的不確定性。現實情況是,知識體系(文明論述、國家論述?)的缺失使得中國的國際「軟空間」非常狹小,和中國所擁有的硬實力毫不相稱。就外部世界來說,中國如果在國際社會的「軟空間」繼續收縮,其對外交往的成本會繼續提高(亦即,世界在質疑,中國對內及對外的「權力通貨」的信用根據何在?)

鄭永年說:中國沒有一個可以說明和解釋自己的知識體系。他說:現狀是一種思想、思維「被殖民」的狀態。總體上說,自由派學歐美,左派學蘇俄,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都是西方的產物。儘管也有類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運動,但其中的主體是西方,而不是中國。

以鄭永年的角色與立場,他反對被西方的自由派「殖民」,並無驚奇;但他也不贊成被蘇俄的左派或馬克思主義「殖民」,則是亮點,發人深省。

中共是一個極度操縱意識形態的政權,而鄭永年居然說中國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啻即是否定了中共如今操作的這一套意識形態。

他說:一個文明,如果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就不可能變得強大。現代中國的大轉型並沒有造就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他說:在能夠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前,中國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

面對鄭永年說的「內部治理成本在迅速提高/對外交往的成本也繼續提高」(皆是權力的停滯性通膨),中共確實應當建立起一套可大可久的「知識體系」。他說,沒有這套論述體系是中國知識界的羞恥,但我認為更是執政者的羞恥。

當下所見,中共出現的權力停滯性通膨,就是以「核心/人民領袖/兩個維護/四個意識/兩個確立/不得妄議中央/新時代」不斷疊加發行權力通貨,但對內治理的成本不斷提高,對外國際的質疑不斷加重,權力的邊際效用遞減,並進入惡性循環。

因此,不能只增強權力的「硬力量」,而必須深耕厚植權力的「軟力量」。

鄭永年說,要解釋自己,解釋世界。本文認為,若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解釋自己,不但不能建立起中國的國格,且形同無端讓馬克思竊占掠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若再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欲用以解釋世界、改造世界,那更將令世人聞風喪膽。

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文明論述、國家論述、權力論述),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跳出「馬列主義基本原理」,重新回到改革開放的路線上,繼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組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建構一個屬於自造及內化的「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與文明論述。

中國不能永遠拿著哭喪棒,為馬克思舉行永不結束的殯禮。那是中國的羞恥,糟蹋了好好一個中國。

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鄭永年先生沒有這麼說,容借此句為他補白。










政黨道德良心 不要是夢


2022-07-10 05:37  聯合報/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林智堅(左)轉投入桃園市長選舉,卻身陷論文門風暴。 本報資料照片



林智堅論文事件,事涉大學學術倫理審查,抄襲與否兩個月後審查結果將公布。台灣民主化後,地方和總統大選兩年一次輪番上場,政治人物的種種選舉作為,對於台灣社會是好是壞?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說:「我有一個夢。」台灣政黨的夢或目標,若只求勝選,結果就是在競選過程中不擇手段、言行不論是非。畢竟,勝選後有數千官職高位虛位以待,全黨自然團結對外。二○二○年的「芒果乾」論述,選民相信「中國將武統台灣」、「台灣是下一個香港」、「國民黨賣台、民進黨抗中保台」,最後創下歷史新高的得票紀錄。

追求勝選無可厚非,惟法律是民主社會運作基礎,道德倫理更是社會進步原動力。林智堅面對論文風波,可以勇敢認錯、可以鴕鳥忽視、可以鷹揚迎戰,林選擇了直球對決,底氣當然來自於黨,甚或主席的臉書加持「為了選舉任意抹黑,不是成熟民主應該有的亂象」。

誠然,抹黑對手不該為,但違背學術倫理更不可取。法律可以規範何者不能做,違反該受處罰;道德倫理則是內心道德良知,告訴自己何者當為、必為。一心求勝的政黨黨員,相信「漂亮學歷有助選舉」就到大學鍍金;而大學中希求在職學生帶來資源、人脈和官位的少數教授,牴觸學術基本倫理,輕縱政客學生畢業就成了「學術抄襲共犯集團」。

民進黨身為執政黨,若真心顧念台灣,期盼「台灣會更好」,就應該樹立最高「政黨道德良心」,對於有不法確實證據黨員,不待司法審判,黨內即應處置。次等「政黨道德良心」,黨內人才濟濟,「即日起」成立「林案論文抄襲審查委員會」,一周內審查完畢,周知社會大眾黨內審查結果和後續處置。危機處理先於相關大學審查結果公布,這才能明白宣示民進黨絕非是只求勝選、不論是非的政黨。

金恩博士的夢在美國仍未實現,台灣政黨的高度道德標準,或許也是夢。但「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不是嗎?












舊疫苗對抗新病毒 保護力恐不足


2022-07-10 05:37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日前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將於七月廿一日對六個月至五歲嬰幼兒,開打專用之莫德納疫苗。筆者認為全台終於補上最後一塊疫苗使用拼圖,各年齡族群都有專屬疫苗可打。但新冠疫苗防疫就臻完美了嗎?那倒未必。

現行疫苗都採用原始株為製造用種毒,對抗目前台灣流行的 Omicron BA.2 病毒效力不彰,接種後保護性抗體只能維持三至六個月,故需多次作加强劑施打,且只能降低中重症風險,而不能真正預防感染。因此,筆者認為接種舊型疫苗對抗新變異株,恐難撲滅疫情!

即將開打的嬰幼兒莫德納疫苗,亦屬舊型疫苗,只是抗原劑量與成人、青少年不同。國外資料顯示,嬰幼兒免疫機能尚未健全,mRNA 疫苗預防感染效力有限,是否能降低感染後中重症或死亡,令人質疑。再則,mRNA 疫苗有造成嬰幼兒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指揮中心應有妥適宣導及應對措施,才能讓家長放心。

最近較嚴峻的 Omicron BA.5 病毒,國外學者稱其為目前「最凶惡變異株」。台灣流行 BA.2 逃脱抗體能力比 Alpha 株强六點五倍,而 BA.5 又比 BA.2 强四倍。因具超强傳播力,可一傳十二人。換句話說,現行疫苗幾乎沒防止該病毒感染的保護力。好在科學家發現,BA.5 不會提升感染者中重症機率。

六月八日,莫德納疫苗公司宣布,完成二價 mRNA 新冠疫苗開發,自稱全球首創次世代疫苗,可對抗原始株及 Omicron 變異株。並表示該疫苗產生抗體,比現行增强八倍,預計九月底十月初上市六月十八日,印度某科技公司宣稱開發出「噴鼻劑新型疫苗」,並完成第三期試驗,也自稱是首創。若該公司所言屬實,則此噴鼻劑新型疫苗或能提升預防感染保護力。上述美、印次世代疫苗,製造用種毒雖非直接來自 BA.5,而是源自 Omicron 其他變異株,因其和 BA.5 或多或少有些交叉免疫性,總比舊型疫苗好多了。

近來,防疫中心多次表示,相關變異株侵入台灣,只是時間問題。筆者認為一旦該病毒在台成為主流,二年多來國人接種的疫苗,恐保護力不足,大家重複感染該新型病毒的風險將不可避免了。











保護兩老 午餐捧飯盒獨自吃


2022-07-10 05:37  聯合報/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近日新冠疫情雖趨緩,重症和死亡數居高不下,走了不少長者,讓人心痛。若 BA.4、BA.5 再入侵社區,疫情可能再飆。儘管許多長者為避疫躲家中,還是有可能被同住家人感染。日前,沈政男醫師臉書呼籲:「降低長者染疫率,是國民集體大孝。」深有同感。

分享一則子女如何保護長者的小故事。小陳是女兒同事,午餐時間他拿著飯盒說:「我出去外面吃」。自從這波疫情爆發,小陳總是一個人吃飯,會如此是為了他有慢性病父親。

小陳父親日前跌倒,送醫撿回一命;出院後,生活仍需照顧,身為獨子的小陳請看護,為保護父親,他必須確保同住的都健康無虞。上班時,他防疫做到滴水不漏,最難為他的是午餐,他只能帶便當到外面吃。主動把防疫升四級,慶幸兩老至今都無事。

小陳感性地說:「爸爸年輕時為了一家打拚,我一定要保護他免受病毒威脅,讓他晚年能快樂生活。」同事皆為他的孝心感動,相較有些年輕人自以為年輕,就算感染了也是輕症,輕忽防疫,以致傳染給家中長輩。



王健壯/哈伯瑪斯也會被下達限制令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哈伯瑪斯也會被下達限制令
◆  洪蘭/時間的真相
◆  王文華/當媽媽比我年輕時
◆  盛治仁/不要浪費挫折,成功更甜美
◆  薛承泰/教育的遠見與素養在哪裡?
◆  馬凱/要過與通膨共存的日子
◆  蘇益仁/新冠疫情下看全球生醫產業賽局








王健壯/哈伯瑪斯也會被下達限制令


2022-07-10 05:38  聯合報/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要求教育部及台灣大學應針對PTT站方進行規範,並要求PTT站方落實實名制。本報資料照片




有位民進黨立委,看到 PTT上「四處流竄」有關俄烏戰爭「失敗主義的假訊息」,他認為這些訊息會「打擊國內抗中的團結之心」,因此要求教育部應對 PTT 進行規範。

但不站在烏克蘭一邊的言論就是假訊息?就會動搖台灣抗中的決心?政府就該出手管制?依照這個邏輯,德國政府豈不應該對哈伯瑪斯下達禁言令,甚至指控他是普亭的同路人?因為他最近寫文章批評澤倫斯基對西方進行「道德勒索」,也譴責一向反戰綠黨竟然主張軍援烏克蘭。

民進黨一向標榜追求百分百言論自由,類似哈伯瑪斯或 PTT 上那些言論,即使違逆多數民意,但不容忍這些言論,就稱不上百分百言論自由,要求政府規範 PTT,更證明民進黨對維護言論自由經常是「用自己的打自己的」,NCC 最近公布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是最新例證。

政府要進行網路治理,當然應該,歐洲網路治理經驗獨步全球,政府向歐盟取經,也理所當然。但歐盟「數位服務法」的立法目的,擺明了就是要管控矽谷五大巨頭」,「數位中介服務法」雖然號稱取經歐盟其實卻是斷章取義四不像,例如,矽谷五巨頭如果敢違反數位服務法,最高罰款可高達該企業全年全球營收百分之六,台灣敢有樣學樣嗎?

歐洲國家對言論自由管制一向比較嚴格,對仇恨言論如此,對網路言論亦然。歐盟過去有「一般資料保護規範」、「電子商務指令」,現在又有「數位服務法」、「數位市場法」,各國還另有國內法,但美國至今卻欠缺網路相關立法。歐盟的數位二法實施後,所謂的「布魯塞爾效應」必然會在全球出現,但言論自由法制一向走美國模式台灣,可以移植歐盟模式嗎?

更重要的是,如果「數位中介服務法」依 NCC 版本過關,其結果不僅是言論自由蒙難,更可能是真相將被蒙蔽。舉例說,水門醜聞從案發到結束長達十八個月,尼克森政府就從頭到尾指控媒體報導不實,如果法院當時下達禁制令,水門醜聞還能真相大白嗎?同樣的,扁案爆發後,扁家相關人士也自始至終否認,如果法院當時也下達禁制令,扁案還會水落石出嗎?

線下言論自由要怎樣維護,線上言論自由也該比照辦理。如果台灣現在爆發另一個水門案或扁案,相關報導在網路平台上「四處流竄」,依「數位中介服務法」規定,法院可根據政府機關或個人舉發,核發限制令,未裁定前也可要求平台加註長達卅天的警示,其結果不是報導被下架,就是媒體因加註警示而被汙名化;言論自由蒙難的後果,就是民主在黑暗中死亡

好笑的是,NCC 把認定不法舉發責任分攤給十幾個不同政府機關,將來各機關只要看到不利於己的報導,就可以用不法不實為名舉發,法院每天也要處理各機關與民眾如雪片般飛來的限制令聲請舉國上下忙舉發,政府還成其為政府嗎?國家不大亂也難。

另外,以廿五億創立基金成立一個法人專責機構,更是荒唐透頂。NCC 雖然美其名為公私協力,但這個機構做的工作,卻是訂定自律規則快速通知服務通訊傳播統計研究,這些工作要花廿五億嗎?有必要搞個組織龐大的法人機構嗎?即使專責機構跟網軍合法化無關,NCC 的腦袋有問題,卻可斷言。

如果民進黨對維護言論自由還剩一點警覺,行政院就該斷然將
NCC 這部草案退回,除此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