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搶救小英男孩,毀了學術倫理與執政良心
◆  聯合報黑白集/安倍友台與國際現實
◆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2022-07-09 04:03  經濟日報/   社論
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路透)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公布讓人驚悚的溫室氣體排放最新資料:原先202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若在2025年前無法降下,為防止災難而限制氣溫上升攝氏1.5度的目標恐無法達成,氣候暖化已嚴重威脅全體人類的生存。

未來20年,世界各國最重要的工作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2019年台灣CO2排放量排名全球第22位,而每人平均排放量更高居第19位。我們若想繼續在世界經濟舞台發光發熱,就一定要積極壓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國發會為落實蔡總統去年宣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於今年3月提出「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規劃透過政策主導,要在2050年前減少2005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的50%,至於剩下的50%則要仰賴修正《溫室氣體減量法》成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來達成。目前該法案已完成立院委員會審查,預定年底前完成立法,屆時台灣也將正式以淨零排放做為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台灣真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嗎?只靠氣候變遷法就可解決過去《溫室氣體減量法》都無法減少的排放量嗎?觀察行政院組織、修法內容,以及立法院的討論過程後,我們提出以下三點說明政府在推動淨零工作上的盲點。

首先,政府推動減碳工作並未透過組織安排來落實。行政院除設有「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外,另設功能高度重疊的「能源及減碳辦公室」。這種兩套招牌辦事雷同的現象反映出政府施政缺乏系統性思考,見招拆招的政務態度顯然無濟於事。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環保署;從組織面和執行力,無法讓人期待在淨零工作上會有大作為。

其次,減排目標管考時點過於寬鬆,更缺乏權責勾稽的設計。氣候變遷法依循目前五年調整管制目標做法,且要在2026年起才評估考核。這不僅與台灣政權更迭頻率不合,還會讓負責官員輕易規避社會監督。台灣減排的基礎調查早就應該完成,如今卻一再延宕「重新起算」,讓人唏噓過去七年的蹉跎;政府對自己寬鬆不僅造成日後更高昂的社會減排成本,淨零排放目標也就更難達成了。

第三個也是最讓人擔心的問題是氣候變遷法通過後,政府無效的減排措施。國發會宣稱將在兩年後對287家排碳2.5萬噸以上的大戶開徵碳費,而在立委要求下,財政部也鬆口規劃2027年課徵碳稅。政府想靠碳費與碳稅減排就更讓人頓足了,因為除非能產生足夠的「以價制量」窒息效果,這些手段是無法確定減排數量的。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減量」。經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期必會彈性疲乏的碳費與碳稅並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好方法,自然也就不可能限時完成淨零排放的嚴苛目標。政府的稅費政策充其量只是充裕國庫與應付歐盟的碳邊境稅罷了。

政府該做的是推動溫室氣體排放配額,並搭配碳交易制度作為調節。我們必須先確定被允許的溫室氣體年度淨排量,然後再依配額方式分配給企業。排碳配額若造成企業營運壓力,則配套的碳權交易不僅可讓廠商取得額外排放量,而且透過碳權的邊際成本化也可促使企業進行減碳生產的改善。

面對日趨嚴重氣候暖化問題,未來國際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只會更加嚴厲。政府若再不及時採取果斷減排作為,台灣產業發展必然會受到衝擊。我們呼籲政府重新評估依據氣候變遷法所規劃的減排策略,以確保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能如期達成。









聯合報黑白集/安倍友台與國際現實


2022-07-10 05:02  聯合報/   黑白集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殺身亡,享壽67歲。法新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世界各國領導人紛表震驚,台灣政壇也不分藍綠表達哀悼。畢竟在日本歷任首相中,少有像安倍這樣鮮明挺台者。

對於台灣來說,美日即使不是邦交國,但其元首友台態度,不僅關係情誼,更牽動國安;而安倍是日本最久任的首相,他的外交決策影響區域情勢,他的對台言行更備受我方關注。

安倍終究是擁有戰略格局的領導人,他在第一任首相任內,曾試圖以先訪中而非訪美,來修補因前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導致的中日冰封關係;二度出任首相後,雖然中日因釣魚台問題交惡,他仍積極開展「安倍外交」,透過高層互訪推動雙方關係回到正軌,安倍也再訪北京,會晤習近平。

相對的,安倍友台立場仍無法掙脫國際現實束縛。安倍首次卸任隔年就率團訪台,並和李登輝、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晤;二次卸任後,也原訂本月訪台,紀念李登輝逝世二周年。但二年前李登輝去世時,在任的安倍只能請前首相森喜朗來台弔唁。

至於安倍二次卸任後發表「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的挺台言論,台灣聽了最感念,但畢竟不是政府政策;而日本考量「台灣有事」的準備,還包括撤僑。因此,雖然安倍要習近平絕對不能誤判,但台灣更不能誤判。










聯合報社論/搶救小英男孩,毀了學術倫理與執政良心


2022-07-10 05:02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中)今再澄清抄襲論文風波,卻難平息外界質疑。記者翁唯真/攝影



論文抄襲的滿天疑雲未散,林智堅已經丟下新竹,跑到桃園選舉去了。林智堅急於走出論文風暴,他的自辯和反擊,顯得閃爍而脆弱。林智堅的指導教授們極力迴護,或因「共犯結構」之需,露出不堪內情。最糟的是,蔡英文總統為搶救她的「小英男孩」,一切以選舉為先,不惜毀掉整個國家的學術倫理與政治誠信。

林智堅兩本論文章節與相關論文的比對,已成網搜熱點,任何民眾都能簡單看出其中的蹊蹺。林智堅反控,是國民黨「毀林小組」潑髒水,卻不從論文寫作過程加以說明,自然無助釐清真相,也很難轉移抄襲風波之焦點。民進黨與綠營側翼群起護航,但各種矯飾之辭,卻讓人覺得學術倫理和政治道德的墮落,幾乎已經沒有底線了。

國安局長陳明通是當初林智堅在台大國發所的指導教授,以「林智堅提供資料和初稿」,讓被抄襲者變成抄襲者,還憚於權勢不能發聲,最讓人不平。而號稱大學教授的綠營側翼,居然強辭「碩士生抄襲算作弊,沒到違反學術倫理的地步」,甚至說「就算林智堅真的抄襲,也不必用大砲打小鳥」,更讓人瞠目結舌。政務委員張景森則直斥「碩士班一定要寫論文」是落伍迂腐的觀念,但為一人毀二所大學聲譽不夠,還要毀掉全國大學學術品質?

蔡英文也到林智堅臉書留言表示「智堅辛苦了」,她除強調「為了選舉任意抹黑,不是成熟民主應該有的亂象」,也相信林智堅可以用政策願景和施政經驗爭取到選民支持。蔡英文沒有像陳明通或張景森那樣的奇談怪論,但她慰勉和力挺林智堅的舉動本身就很奇怪,其意義和效應也很不同。

首先,許多人提到論文問題,都會聯想到蔡英文;林智堅面對論文質疑的態度,也很容易被連結到蔡英文的示範。其次,當初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參選人李眉蓁涉嫌論文抄襲,蔡英文勸李眉蓁勇於面對質疑,好好說明回應,如今卻舉黨為林智堅硬拗到底,寵林護林,再現雙標。第三,蔡英文看不起選民,認為選民不在乎學術倫理和誠信,畫大餅就能換選票。第四,林智堅的中華大學論文涉嫌剽竊竹科報告,國家元首竟然如此輕賤國家智財保護。

更重要的是,蔡英文定調對林智堅論文的質疑就是選舉抹黑,等於在指導後續的學校調查與司法審理方向。何況中華大學董事長,還是身兼民進黨發言人的市議員;而蔡政府習慣指導司法判決,連大法官釋憲與裁判都不敢違逆當道。蔡英文的表態,形同政治介入大學的調查與司法的審理。

蔡英文寵林護林,或許另有避免年底選舉效應的政治考量,因為林智堅去留直接牽動竹桃二市選舉成敗,加上雙北提名難喬,最後很可能改變整個北台灣政治版圖。但蔡英文為了捍衛權力版圖,不惜犧牲學術倫理與誠信道德,作了惡劣的示範。

英國首相強生才因為誠信問題被迫辭職,蔡英文卻為護短而視政治誠信與學術倫理如無物。國內外多少高官一旦被發現論文抄襲就須下台,幾無例外,因為這是政治人物誠信的基本要求。但蔡英文卻想以選舉掩護抄襲剽竊,以民主混淆學術倫理,以政治干預學校調查,甚至以髒水阻擋監督制衡。

蔡英文極力捍衛學術不倫,會讓大學教授不知道如何指導學生寫論文,更讓博碩士生不知道論文為誰而寫、為何而寫!也許蔡英文只是想保護她的「小英男孩」,卻毀掉了整個國家的學術倫理;也許蔡英文只是想保護她的權力版圖,卻毀掉了整個國家的民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