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經濟/激發經濟活力 先醫治「台灣病」

.聯合報社論..一面喊改革,一面養肥貓
.聯合報黑白集.自己打趴自己
.經濟日報社論.激發經濟活力 先醫治「台灣病」










經濟/激發經濟活力 先醫治「台灣病」


2016-09-14 05: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瑞士銀行全球國債和外匯基金投資主管趙子儀,指出台灣的經濟問題和迷思。 中新社


瑞士銀行經濟專家趙子儀日前受訪時指出,台灣和日本、中國大陸有相同迷思,存在愈多外匯存底愈好的觀念,台灣經濟基本上是「日本中國症」,就是賺太多外匯,造成後遺症;短期經濟沒戲,未來兩年經濟都不見明顯復甦。雖然這段話似過於簡化日本、大陸及台灣的經濟問題,但卻直指以出口為導向的成長策略所導致的困境,值得進一步探討。
中國大陸擁有逾3.18兆美元外匯存底,日本逾1.25兆美元,台灣規模較小,也高達4,358億美元,排名分居全球第一、二、五位。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但先後都曾以出口造就非凡經濟成長;「日本第一」、「台灣奇蹟」、「中國崛起」,背後所代表都是強大的製造及產品出口能力,也是不斷推升外匯存底的重要原因。
然而,也是因為出口強勁、順差及外匯存底激增,導致貨幣大幅升值,使日本從1990年代開始陷入「失落20年」;被封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近年也因為人民幣大幅升值影響出口及投資,導致經濟成長大幅趨緩,並陷入經濟轉型的困境。台灣經濟規模較小,貨幣升貶彈性較大,生產體系和大陸連結也導致過於依賴出口的問題,儘管如此,自2000年之後,「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日漸式微,台灣經濟表現亦每下愈況,成長貧血、薪資倒退,情勢嚴峻更超過日本和中國大陸。
我們指「台灣病」比「日本中國症」更嚴峻,並非唱衰台灣,而是從很多客觀情勢來比較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所遭遇的難題。
日本經濟長期不振,癥結在日圓匯率長期居高不下,造成日本企業到海外大規模投資,加上人口老化、房地產泡沫破滅等問題,國內投資及消費低迷不振,以致陷入通貨緊縮困境。但2012年12月安倍晉三首相上任後,為擺脫長期通貨緊縮,提出所謂「安倍三箭」對策,包括:推動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及結構性改革策略,雖然「安倍三箭」核心仍在促使日圓貶值,提振出口,其持續力受到質疑,也難以解決盤根錯節的日本經濟問題,但實施三年多來,有效激勵、鼓舞了企業和人民的信心,加上日本仍保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和創新能量,所以,日本經濟前景雖尚未撥雲見日,但絕不致重回失落的年代。
中國大陸經濟問題,本質上和日本及台灣有很大不同,大陸人口占全球19%,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長期成長不可能是靠出口,反而須扮演吸納其他國家出口的角色,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是以,未來大陸經濟轉型的成敗,繫於能否貫徹深化改革的浩大工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短期經濟調控雖有分歧意見,但對深化改革的目標完全一致,可以預料,在以犧牲短期增長換取長期利益的目標下,大陸經濟將度過一段很長的L型成長期,俾讓各項改革能夠更順利推動。
反觀台灣經濟之病,問題更是錯綜難解。台灣經濟依賴出口的程度,遠高於中國大陸及日本,代工出口模式又已日薄西山,遭遇難以克服的瓶頸;中央銀行為提振經濟成長,又刻意抑低新台幣匯率來刺激出口,但台灣出口依然低迷不振,而且,國內投資長期低迷,進口機器設備及投資財減少,反造成貿易順差擴大,而央行為抑低匯率大量買入美元,累積龐大外匯存底,結果新台幣貶值的空間日益受到限縮。另一方面,出超及央行買匯釋出大量基礎貨幣,金融機構充斥閒置資金,對照普羅大眾薪資不漲,收入愈來愈薄,儲蓄率下降,更暴露出台灣經濟的荒謬現象。
「台灣病」要如何醫治?最近提出的各種經濟政策能否對症下藥?新政府有必要給一個可以說服大家的答案。

聯合/自己打趴自己


2016-09-14 05: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針對新政府上台後,中共大幅限縮陸客來台人數,造成不少旅遊相關業者收入減少,旅遊相關業者12日舉行「百萬觀光產業自救大遊行」,參加遊行者高舉「顧巴肚」、「要生存」字牌,訴求工作生存權。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看觀光業者上街抗爭,行政院回覆「歡迎陸客來台觀光」;看台北房市慘澹,市府對豪宅稅升了又打算降。這些景象,只有一句話能形容:自己打趴自己。
陸客來台驟減,背後原因,就算不拉到九二共識那麼高的政治層次,只從行政與環境因素考量,台灣施政方向對大陸處處不友善,陸生、陸配受到的都是次等待遇,對陸客則只想著從人家荷包裡掏錢。政府一方面對台商力阻西進,另方面對陸客喊歡迎來台,怎可能奏效?這擺明了自己打趴自己。
台北市對房屋稅的態度,也是經典例子。當初郝市府打房不手軟,還邀「打房達人」學者當了副市長,很快就出了重手。但豪宅稅一增不是兩成三成,而是兩倍三倍,讓市場氛圍丕變,結果房市變成一潭死水。年輕人買房子並未見輕鬆,反而業者謂「市場死了,再好的稅制也課不到稅」已成現實真理。如今柯市府政策轉彎,擬降豪宅稅;否則若真的上路,不民怨滔天才怪。
做人做事,要有「講道理」的底線,英文所謂make sense。政府把調稅權力當尚方寶劍,遊戲規則一日數變,對納稅人予取予求,還以為現代公民可以當順民呼來喚去嗎?這就不make sense。對大陸兩張面孔,一面姿態高傲,凡事嚴詞峻拒;一面曰歡迎光臨,只為催人掏錢。這也是不make sense。
這些事且不論政治操作手段高下,僅人情義理就讓人感覺「這沒道理嘛」!於是,當然免不了如此結局:自己打趴自己。

聯合/一面喊改革,一面養肥貓


2016-09-14 05:1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在綠營大老和中壯代不斷叫囂下,蔡政府最近加速各項人事的調整,其中占最大宗的,便是公營事業和財團法人的肥缺。蔡英文上台後,一方面標舉轉型正義,高喊要進行各種改革;另一方面,卻大舉酬庸,綠營各派系搶奪職位,安插親信人馬。這種形上實下的兩面手法,在民眾看來,實在矛盾至極。
中油董事長一職,十二日由前高雄副市長陳金德正式接任。這項任命,除證明市長陳菊的政治實力,恐怕也是中油公司走向「地方化」的開始。中油是全球前五百大企業,原需要高度專業的管理,才能維持國際競爭力;然而,今年六月中油卻因承受不住地方政府的壓力被迫南遷,設籍高雄。而今,政府又任命毫無相關企業經營經驗的陳金德擔任董座,政治力直接進入中油,讓人側目而視。
不久前接掌中鋼總經理一職的翁朝棟,原為中鋼子公司中宇環保董事長;據了解,他之所以出線,也是陳菊點名推薦。至於中鋼董事長一職,候選名單上有陳水扁時代的中鋼董座林文淵及江耀宗兩人;據稱,因蔡英文和陳菊各有屬意人選,取捨難決,林全日前遂核定現任董事長宋志育留任到九月底退休,再作計議。
情況類似的,還有台肥公司。由於爭搶職位者眾,政府擺不平派系角力,只好任命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兼任。問題是,上市上櫃公司董事長依法必須「專任」,不得「兼職」,陳吉仲暫代董事長其實於法有違。林全內閣明知不可,卻踰法為之,莫非真是目中無法嗎?「油電鋼糖水肥」等六大公營事業高層人事,經過四個月幾已悉數完成洗牌,往後即勿再事事推給「前朝」!
除了動見觀瞻的大企業董座卡位,一些政府機關的周邊財團法人,許多也在百日內悄悄完成分封。以最近受矚目的例子看,光是農業部門旗下就有廿多個政府出資或捐贈的財團法人,包括雜糧基金會、農科院等完成了「大換血」。這些高層職位月薪動輒十六、七萬元,是典型的肥缺,但工作內容卻甚少受到關注或監督;現在,政府輕易拿來酬庸,對象包括民進黨地方官員、黨部主委、親綠學者及企業家,論功行賞。
可議的是,許多法人董事長職位原本由在職官員兼任,是只掛名、不支薪的「無給職」。但經過新政府轉手酬庸,這些職位反要支付高薪,不僅吃掉這些法人機構的預算,也變成名副其實豢養「肥貓」的肥缺。蔡政府上任後口口聲聲推動改革,言必稱轉型正義;但是,觀察其酬庸規模,加上對司法院長、中央社等「任期制」職務橫加逼退的情狀,兩相對照,表裡不一實難以入目。
台灣對政黨輪替有一個嚴重的迷思,認為新總統一取得政權,手中即有一萬多個職位可供分配。就「責任政治」而論,換黨執政當然必須進行政府職務的重組,以符合「在其位、謀其政、負其責」之精神;但這卻不表示掌權者可擅將公職視為「黨有」或「私有」資源,任意分封賞賜給親信、同僚、友好。
原因是,任何具有公共意義的職位,均屬於公共財,必須對全體國民負責。尤其公營事業的營運,其績效攸關對國家財政貢獻之多寡,無論如何必須考量其用人的專業性及合適性,不可一味酬庸。像中油這樣交給一個完全不懂石油經營的人,或像各個基金會那樣拿來養肥貓,恐怕都是在濫用公共資源,圖利特定派系人士,卻崩壞了內部的士氣和倫理。如此作法,和「黨政不分」年代的國民黨有何兩樣?
在綠營諸要角的催逼下,蔡政府大量釋出職位,目的就在迎合綠營各派系的索求,安撫其躁動情緒。但這些由自己人擇肥而噬的職位,有些顯然不適格,有些則吃相難看。如此酬庸場景,也讓蔡英文高唱入雲的改革,從雲端跌回地下

去梯言/林全該負什麼責?能負多少責?

.治國沒本事 搶當肥貓很在行
.改革提名辦法 讓獨董不是花瓶
.房屋稅 應避溯及既往爭議
.消費稅+生態稅 德國靠兩稅 補年金缺口
.去梯言/林全該負什麼責?能負多少責?
.謙卑改革 都騙人的?
.陸客不來 13歲孩子:爸爸失業了…
.中秋共嬋娟 家人相聚最甜蜜
.颱風來了 無災無難 更勝放假







去梯言/林全該負什麼責?能負多少責?


2016-09-14 05:32 聯合報  公孫策
繼吳澧培之後,辜寬敏又要林全下台,理由是他的施政滿意度太差,「拖累了蔡英文」。然而,一直以來,有幾個行政院長應該為他的施政滿意度負責?
動員戡亂時期毋庸多說,因為憲法臨時條款讓總統可以剝奪行政院長的權力。可是臨時條款廢止以後,李登輝主導修憲,卻「修」掉了行政院長的副署權和立法院的同意權。當行政院長全憑總統一人之意任免,他又怎麼承擔「全國最高行政首長」責任?
《呂氏春秋》的寓言:齊國有一位善於「相狗」的人,他的鄰人請他幫忙買一隻會捕捉老鼠的狗。他花了一年多時間,好不容易才相中了一隻,說:「這是一隻好狗。」鄰人帶回家,養了幾年,狗卻不捉老鼠,鄰人於是向那位鑑狗專家抱怨。專家說:「這真的是一隻好狗,但牠志在獐麋豕鹿,而不在鼠。你想要牠捉老鼠,得把牠拴起來。」鄰人回家,拴起狗的後足,從此,狗開始捉老鼠了。
一直以來,行政院長都被「拴」住了,包括林全在內。林全的施政滿意度很低,是人民的感受反映,可是該誰負責?卻未必是林全本人。
這樣說吧,如果蔡英文此刻換掉林全,可能找到比林全更好的人才嗎?借用前述寓言,志在「獐麋豕鹿」的人才,肯定不會來了,會來的,將是甘願「拴住後足捉老鼠」的角色。
《呂氏春秋》另一句名言:「以貍致鼠,以冰致蠅,上聖不能。」想要用貓招鼠、用冰招蠅,天王老爺也辦不到。事實上,林全幾乎一○○%奉行小英意旨,這是他滿意度低迷的原因,但卻是蔡英文最滿意的行政院長。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陸客議題:蔡英文的意旨貫徹於新政府,此所以雖然旅行業感覺生死交關,政府卻一直強調「上半年來台觀光人數仍然成長」—上半年是一至六月,五二○之後,六、七、八月的統計數字絕口不提,那不是「拴住後足」嗎?
新上任的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更不用說了。對海基會而言,不提九二共識不啻雙足都被拴住,他恐將成為一位登不了陸的海基會董事長。
蔡英文自己也清楚狀況,她也沒要將責任推給林全,所以總統府一下子多了好幾個會報—再多拴一些後足!

林中斌/南海仲裁將成「歷史腳註」

.林中斌/南海仲裁將成「歷史腳註」
.劉克襄/遇見100%的小店
.嚴震生/平庸當道
.王健壯/當顧立雄碰上雷斯頓
.王正方/頒獎給成龍,意在大陸電影市場
.洪蘭/耐心等醜小鴨變天鵝
.葉銀華/兆豐事件的啟示






林中斌/南海仲裁將成「歷史腳註」


2016-09-14 04:49 聯合報  林中斌(前華府喬治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七月十一日,海牙國際法庭(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對菲律賓三年前提告中國南海侵權案判決出爐。北京大敗。
原先就說不接受裁決的北京,態度更堅決。
代表菲律賓的律師Paul Reichler警告:北京國際形象將受損,美國及盟友將施壓,使北京遲早就範。
然而,華府「戰略國際研究中心」學者Gregory Poling說:仲裁結果「頂多是個歷史的腳註」。華府「新美國安全中心」學者Mira Rapp-Hooper也說:之後中國在南海如仍強硬,仲裁將淪為「皮洛士的勝利」(Pyrrhic victory)。
公元前二八○年,小國皮洛士打敗羅馬軍隊,但羅馬國力無損,而自己損失慘重。
Mira Rapp-Hooper原來預期,至少太平島不會判決為礁石,如此讓北京尚保顏面。因為北京號稱台灣是它的,若台灣控制的太平島有島的資格,北京可稱擁有自太平島向外延伸兩百海里的經濟水域,涵蓋南沙群島中北京控制的所有島礁。但判決結果太不留給北京餘地,她擔心北京一怒之下,退出一九八二年簽署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那對於全世界已建立的海洋秩序將是重大損失。
為何南海仲裁將成為「歷史腳註」?因素有六。
●菲律賓掉頭轉向:六月底就職的菲總統杜特蒂不只向北京示好,同時與華府交惡,使前總統對中國的提告的意義泰半消失。
●美國自損立場:美國處處聲稱維護海洋國際法,但是自己至今尚未簽署八二年的「聯合國海洋公約」。英國外交部智庫Chatham House學者Bill Hayton說美國政治道德上「有問題」。何況,一九八六年,美國被同一國際法庭判輸給尼加拉瓜,且須賠款。華府完全不理,如今卻要求北京遵行南海仲裁!
●大國已開先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大師Graham Allison說:除中國外,大國都有漠視國際法庭仲裁的先例,今日北京不過在後尾隨而已。一五年,日本不理有關它南極捕鯨輸給澳洲的判決。同年,英國不理因印度洋捕魚輸給模里西斯的判決。一三年,俄羅斯不理因扣留環保船Greenpeace輸給荷蘭的判決。一九七四年,法國不理因太平洋島礁上核子試爆輸給紐西蘭的判決。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四位永久會員國加上日本其實都已幹過此事,北京還只是新生。
●日本低調謀和:由於日本支持南海仲裁,中國不滿。八月初連續三日,在釣魚島周圍,中國破紀錄的集結三百艘漁船、十五艘海警船,六十六艘漁船闖入釣魚島十二海里作業。但日本反應低調,只不斷由外務省向中國駐日大使館抗議。之前,日方對中方在釣魚台的動作絕不示弱。例如在其附近,因應中方戰機逼近而升空的日方戰機架次一六年第二季度,比一五年同一季度增加八十架次,達兩百架次。
●國際冷向美日:仲裁案後舉行兩次東南亞國際會議,對中國南海行為,大會皆未提及。與中國南海有爭議的越南也未置一詞。
●美國姿態軟化:七月中旬後,華府派遣文武高官訪北京,海軍司令John Richardson上將和國安會首腦Susan Rice都強調克制和合作。九月在杭州的G20會議上,歐巴馬總統不再提人權議題。
南海仲裁的大戲已寂然落幕。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