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改善投資環境 啟動行政革新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駕馭得了民進黨派系嗎?
.聯合報黑白集.人道的不思議彩度
.經濟日報社論.改善投資環境 啟動行政革新







經濟/改善投資環境 啟動行政革新


2016-10-30 02:1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對於投資環境,台灣這幾年一直有個奇特的現象,就是各種國際評比都名列前茅,但實際吸引投資及人才的表現卻疲弱不振。反觀日、韓、星及東南亞各國,無論經濟發展程度或評比成績的高低,在招商引資的成績都顯著超越我國。這種「分數高、表現差」的高反差問題,凸顯出政府過去各種革新作為沒有完全對症下藥;其中一個關鍵是,過於執著於修法及簡化,卻忽略了行政程序革新的重要性。
未來20年,台灣要在全球及兩岸賽局中維持競爭力,建立可持續的投資及人才友善環境,除了靠創新創意及產業升級,更要仰賴政策法規的品質與競爭力的提升。
政策法規品質有很多衡量指標;移除不必要或過時的法令及簡化行政程序無疑是重要的項目。但法規一再盤點、改革、簡化,稅賦也降到不能再降,卻似乎未見預期效果。舉個例子,世界銀行每年公布包含189國的「全球經商便利度評比」,我國排名從2008年的61名一路進步到今年的11名,相當驚人,也反映出政府按指標項目修法、簡化的成績。不過世界銀行分析各國進步趨勢發現,平均而言每減少與第一名的差距1個百分點,可額外吸引2.5到5億美元的投資。若按此經驗法則,過去八年台灣的外人投資至少應該倍數成長。但實際上外人及本國投資卻「屢創新低」,完全背離國際經驗。
外人投資的增減絕非評斷政策法規品質的唯一標準,卻是最現實的成績單。特別是這幾年各國商會所反映的重大政策問題,除法規本身的問題外,更多在於主管機關制訂政策及行使裁量權過程中的恣意、臨時起意及不可預測。也難怪先前國際競爭力排名中台灣在法規鼓勵外人投資的排名,大舉滑落37名,掉到第87名。
程序改革比政策及法規革新更難。因為其不但涉及決策的程序及步驟,更與機關文化及心態有關。所幸如OECD等國際組織,甚至於像「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高標準經貿協定,已建構出一個所謂「良好監管政策作業準則」的框架。這個框架用以降低政策決定的恣意與臨時起意的工具,可以歸納為意見徵詢及回應、影響評估及定期檢討三項,並以影響評估為核心。
這三個看似簡單的內容,卻正好都是台灣最需要改革的領域;特別是近年來對於意見徵詢及定期檢討機制固然有明顯變革,但政策及管制措施的影響評估機制卻毫無進展。若按OECD及TPP的規定,管制政策影響評估以清楚描述所欲解決的問題為起點,以比較評估不同替代方案的利弊得失為終點,而最終方案的選擇,應參考可得的客觀證據及數據,並按「影響最小原則」為依歸,而非行政機關偏好的「揣測上意/民意」或「作業方便」原則。
以最近引起爭議的電業法修正為例,其過程確實有廣泛意見徵詢,但是因為沒有完整的修法影響評估報告,所以對要解決的問題說不清楚,對不同方案間(例如修與不修、大修與小修)的證據及利弊得失說不清楚,對經濟及社會的衝擊及配套說不清楚,整個過程充滿臨時起意的倉促感,導致最後面對反彈只能以政策急轉彎因應。
再如金管會對「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高度介入的爭議,看來也是沒有清楚界定問題,沒有進行替代措施比較,沒有按照「影響最小原則」決定介入方式。
事實上,政策及監管措施的影響評估,可以是上百頁的報告,也可以是簡單的內部討論過程。其重點不在引經據典,而在於掌握問題、比較權衡及評估影響。因為若連想解決的問題都說不清楚,多半有恣意隨性的成分;若沒有比較權衡及了解影響,則就可能因揣測上意或民意而使結果不可預測。
這種深層的行政革新成效不易立竿見影,但可能才是徹底改善投資環境的根本之道,也應是「英派改革」的努力方向。

聯合/人道的不思議彩度


2016-10-30 02:17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李俊敏(左一)成功協助營救沈瑞章,在機場和沈家人合影。他態度低調,不願多說明,只表示「人平安回家就好」。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孟潔/翻攝

即使在兩岸僵冷的關係中,被海盜挾持五年的台籍輪機長沈瑞章,由於兩岸低調的合作而得以歷劫歸來,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驚喜的事。值得慶幸的是,人道的重要性,並未因政治溫度的轉涼而遭到貶低。
必須一提的是,沈瑞章是民進黨員,色彩偏綠;但耗費兩年時光暗中交涉營救他及一行人質的,卻是藍營的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以及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王小兵。亦即,紅、藍跨海合作,加上國際組織協助,救回了綠營黨員。可見,人道關懷的能量,足以吸收不同的政治彩度。
更令人驚訝的是,另一位在幕後穿梭的關鍵人物李俊敏,竟是曾遭對岸拘禁長達廿七年的我國前情報員。這位廿四歲即被捕繫獄的「敵後工作者」,曾被判處死刑,後來改為死緩,被拔光指甲,關押在水牢。與此同時,李俊敏被我軍情部門宣告為「執行任務死亡」,並撤銷戶籍;八年前,才獲准恢復身分。而今,他不僅以協助跨國人質事件為職志,還以中間人身分穿梭兩岸聯繫這次「不可能的任務」,親自驗證了兩岸由敵對轉為和平的進展。
比起民間默默出力、出錢的奔走和付出,馬政府和蔡政府公事公辦的冷漠處理,馬上就被比了下去。尤其,政府要求沈瑞章從廣州返台機票須先切結,錙銖必較;比起先前朝野立委一吵,境外詐欺犯馬上免費遣送回台的待遇,除了惹來民眾譏嘲,只折射了政治人物的虛偽和輕薄。

聯合/蔡英文駕馭得了民進黨派系嗎?


2016-10-30 02:1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鋼日前舉行董事會,會中推選總經理翁朝棟(中)為中鋼董事長,
總經理遺缺由業務部門副總經理劉季剛(左)升任,右為執行副總經理王錫欽。
圖/中鋼提供


懸缺四個月的中鋼董事長,終於確定由原總經理翁朝棟內升。在此期間,前董事長宋志育退休,接任人選卻因民進黨派系競相推薦人選爭取無法擺平,而由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暫代,創下罕見紀錄。此一人事之所以久懸,與蔡政府和高雄市長陳菊各有堅持有關。
據報導,蔡政府屬意的人選,是曾任中鋼董事長的江耀宗;而陳菊想要的人選,則是另一名與其配合度較佳、亦曾任中鋼董座的林文淵。由於林文淵個人作風爭議甚大,甚至介入前國民黨黨營事業台苯的經營權之爭,蔡政府因此遲遲不願埋單;但為免觸怒陳菊,也不敢直接任命江耀宗接任。最後,蔡政府只好改派江耀宗接任高鐵,中鋼則由雙方妥協的人選翁朝棟出任。雖曰「妥協」,但翁朝棟仍是經「陳菊認可」而出線。
除了中鋼人事,中油董事長陳金德也是陳菊愛將,曾任高雄市副市長。為求「敦親睦鄰」,政府對於在地國營事業的人事要尊重地方首長意見,本無可厚非;然而,原本屬於中央的國營事業人事權,竟要地方首長點頭才能敲定,實非尋常。陳菊是民進黨「新潮流」的元老,更是當今「菊系」龍頭,此一安排,就更難脫派系角力的影子。
民進黨的派系,與民進黨的發展一直是一種「共生」關係。儘管民進黨幾度宣布「解散派系」,事實上,黨內派系因為政治形勢而迭有重組或換血,卻從來不曾真正消失。這點,從今年三月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遭到新潮流系「除名」,即可見一斑。
民進黨內的派系,和國民黨「由下而上」的地方派系本質不同,是成員基於理念或歷史背景的結合;經過多年演變,如今不少派系則變成是「人脈」的繁衍與分殖,因此才有眾多依姓氏命名的派系。例如,陳菊和賴清德都出身新潮流系,卻因多年經營的政治實力,擁有各自的派系;其餘如謝長廷的「謝系」、蘇貞昌的「蘇系」、游錫堃的「游系」,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有「主流聯盟」,現在則有「一邊一國連線」。
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派系多半仍與民進黨的傳統派系相承。唯一的例外,是蔡總統在黨內逐漸定於一尊,但蔡英文並不屬於任何傳統派系。畢竟,在民進黨從在野到第一次執政的過程,蔡英文始終是一個「局外人」。蔡英文在取得政權的過程中,得力於新系的助力甚多;一直到蔡英文當選總統,所謂「英系」才正式以組織化的型態出線。
所謂的英系,其實是基於利益與風格向實力靠攏的結合,缺乏革命感情與意識形態的根深底蘊,也缺乏地緣或人脈的緊密關係;也因此,蔡政府注定只能「與派系共生」。「派系共生」原仰賴三大支柱:一,是領導者與黨內的淵源及革命情感,二是權位的交換,三是領導人的威望。蔡英文缺了其一,只能靠權位和威望來羈縻。例如在國會龍頭之爭,蔡英文強推自己屬意的蘇嘉全為院長,搭配新系的蔡其昌,就是結合威望與權位的範例。
問題是,可以分配的位子再多,也難讓眾多派系人馬完全饜足。甚至可以說,位子越多,因為分配不均而引發的反彈還可能更大。為此,蔡政府只好拚命製造「新位子」,除了先前傳出的中央三級機關首長、監委提名和外交官資格放寬,連二級政務次長、三級機關副首長也欲染指。
政治上的攏絡手段,除了權位分配,還有權力分享。例如,總統召集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納入非名正言順的陳菊和邱義仁,就是在借重派系力量來鞏固政權。問題是,當蔡英文聲望不斷下跌,她勢必更難用威望來駕馭派系,而必須用更多的權位或權力分享來滿足派系的要求。屆時,蔡英文是否仍能充分掌握國政,或者她將變成名義上的共主,或者她將被迫任命自己不想要的閣揆?

名家縱論/以「硬」帶「軟」發展人工智慧/星期透視/復甦慢,促進成長才是首要任務

.深化棒球國力 形塑品牌價值
.美選戰倒數 白人藍領左右戰局
.大張旗鼓南向 你不懂…台商好怕
.洪習會是票房靈丹,還是毒藥?
.名家縱論/以「硬」帶「軟」發展人工智慧
.星期透視/復甦慢,促進成長才是首要任務
.排除機構…長照2.0 台灣亂發明
.因為驗血單期效 我只得跑大醫院
.造福長者,但…陸橋拆了 人車爭道多了
.不食人間煙火 抓菜蟲…沒常識
.畫中有話/台北街頭 阿嬤的身影








名家縱論/以「硬」帶「軟」發展人工智慧


2016-10-30 01:34聯合報  簡立峰

今年以來,人工智慧的話題持續延燒,大家都在關注這項技術如何引爆下一波的科技革命,不管是產業界、投資界、各國政府都在熱烈討論,但從台灣現有投入程度來看,似乎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放眼最近資通訊科技的發展,物聯網、虛擬實境、人工智慧是三大最有潛力的發展方向。台灣在物聯網領域,有聯發科列為世界十大極具影響力的公司;在虛擬實境領域,也有宏達電的Vive在國際舞台上爭鋒。唯獨在人工智慧領域,尚未有代表性的公司出列。
台灣如何在各方高度競爭的人工智慧領域,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呢?觀察人工智慧的發展,最近機器學習技術的進步是一大關鍵。機器學習需要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如果要快速起飛,能支援機器學習的硬體技術是新一階段必須突破的重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手機與各類智慧終端包括智慧汽車、智慧家電、無人機、機器人都將化身為人工智慧裝置,這些裝置都需要更強大的運算與智慧分析能力,才能提供語音辨識、圖像辨識、電腦視覺、人臉辨識、機器人控制等先進功能。從亞馬遜(Amazon)的Echo、Google的Google Home等智慧數位助理的推出,就可看出端倪,這些人工智慧技術都有硬體化的需求,也將是台灣產業很有優勢的機會。
Google看好下一個十年將是人工智慧優先(AI First)的時代,也注意到硬體技術對人工智慧發展扮演關鍵性角色,因此成立硬體產品部門,與包含許多台灣硬體業者的合作夥伴一起開發各項新產品。同時,從近來半導體大廠的布局,也可以嗅出人工智慧與硬體密切結合的趨勢。全球最大的行動通訊晶片業者高通(Qualcomm)計畫收購恩智浦(NXP)強化智慧型汽車領域的戰力、Softbank與ARM的結合、英特爾買下多家人工智慧公司、NVIDIA不斷強調人工智慧的重要性,都可看出人工智慧是半導體產業競相追逐的主流趨勢。
在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將有新機會之際,國人對硬體產業的未來反而缺乏信心。尤其近年網路產業高速發展,不論政府與年輕世代的新創業者心理上都有重「軟」輕「硬」的傾向。但綜觀台積電市值在半導體產業低迷之際逆勢成長、鴻海與和碩營運維持高檔、聯發科與華碩分別在印度與印尼手機市場都有不錯的市占率,台灣的硬體產業並沒有想像那麼悲觀,而硬體產業也不是沒有機會攜手軟體產業,人工智慧就是一個軟硬整合、千載難逢的切入點。台灣產業可以努力將人工智慧需要的高階軟體整合在晶片內,讓IC設計公司扮演軟硬整合的角色,再結合強大的半導體製造基礎,以「硬」帶「軟」,是有機會發展出具競爭力的人工智慧產業。
台灣人力資源有限,最近校園年輕學子紛紛準備學習軟體,投入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經濟。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大家一窩蜂投入未必具備優勢的產業,反而忽略已有領先基礎的半導體與IC設計領域,這就可惜了。這就如同張忠謀董事長最近提醒政府,發展新創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略現有產業的優勢。
新創產業能若充分結合既有產業規模與優勢是最好不過。人工智慧領域是有機會以IC設計為核心,一方面開創軟體新方向,另一方面也能結合台灣半導體與電子科技優勢。台灣產業界少有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團隊,但多年來台灣學術界已培養不少人工智慧專才,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推動產學合作,鼓勵人工智慧與IC設計兩邊的人才進行交流,好好把握這一波人工智慧發展趨勢,開創台灣科技業的新機會。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復甦慢,促進成長才是首要任務


2016-10-30 01:34聯合報  林祖嘉/政大經濟系教授、國發會前主委


日昨,主計總處公布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二.○六%,預計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一.二四%。我們看到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後,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看起來今年保一似乎沒有太大問題;憂的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經濟成長率維持一%,成為很困難的目標?未來政府是不是應該加一把勁,努力提振台灣的經濟景氣和成長呢?
從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可以看出,第三季除了民間消費和政府消費的成長率略為提高外,資本形成也由負成長轉為正成長,對於經濟成長也有一些貢獻。然而,真正最重要貢獻還是來自於進出口部門成長率的提高,分別為三.五七%和五.一四%,因為出口占台灣GDP近七成,因此出口的成長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最大。
然而,在台灣第三季和預計第四季出口表現不錯的最主要原因在於,蘋果公司的iPhone 7賣得不錯,使得台灣電子產品的出口表現很好。在國發會公布的景氣燈號中,電子產業首次出現難得一見的紅燈,顯現電子產業在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相信,如果沒有電子產業支持,台灣的出口及經濟想要轉型,可能是很困難的。
但是,尷尬的是,在目前新政府施政三大經濟主軸「創新、就業和分配」中,獨獨缺少了對於經濟成長的重視。所以,在幾天前一場行政院與企業的早餐會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才會針對此一主軸批評。其中有三大重點,第一個是,張董事長認為,創新和分配是矛盾的,因為創新固然會帶來利潤,但是這些利潤一定是被少數人所享有,因此「創新是分配的罪魁禍首」,政府應在這兩個政策間尋求平衡。
張董事長強調的第二個重點是,其實創新不一定保證帶來多少成長,如果創新可以用在一個很大的市場,它可以帶來的利益和成長就會比較大;反之,創新的利益就會很小,所以關鍵還是在於經濟成長。一般來說,當經濟成長高,經濟活動較佳,企業有較多賺錢的機會,投資意願比較高,創造就業也會比較多。反之,就業情況也會不佳。
張董事長強調的第三個重點是,因電子業在台灣總體經濟中占很高比例,因此政府的經濟政策中不應忽略電子產業的重要性。這其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就像前面所提的,從主計總處公布第三季的經濟表現中,就可以清楚看到電子產業對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的貢獻。而張董事長會有如此說法,就是因為新政府推動的五加二創新產業中,完全忽略電子業(及其他的傳統產業)。
其實,不論從經濟產值或是企業創新等,政府推動的五加二創新產業可能都無法與(由台積電帶動的)電子產業相提並論。結果在政府不去強化現在電子產業的競爭力,反而去大力投資五加二新創產業,相信身居台灣產業與企業龍頭的台積電一定不是滋味。
總之,台灣正面臨國際經濟不景氣與兩岸關係惡化等嚴重問題的時候,未來經濟很可能長期不振,因此如何全面提振景氣與經濟成長應該才是政府最先要努力的目標。

舒國治/路跑的時代來了

.舒國治/路跑的時代來了
.劉克襄/醒來的石獅
.嚴震生/台灣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劉維公/被放棄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李清志/寶可夢的場所精神
.朱宗慶/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室與舞台






舒國治/路跑的時代來了


2016-10-30 00:45聯合報  舒國治

下個月,美國要大選了。有人被問到,屆時會選誰?那人答道:「假如那天有馬拉松,我就全天去跑步,票乾脆別投了。」可見,時代愈教人失望,愈激發人去從事另外的哪怕單調卻恆常的活動。
路跑,便有這種獨特的力道。有時,它和景氣也會成反比。也就是,景氣愈低迷,路跑愈吸引人參加。
你且去看,坊間各餐館的生意愈來愈差,再去看當許多店面一間接一間退租了;有的逐漸被便利商店、被康是美、被星巴克、被屈臣氏、被佐丹奴等連鎖牌子接手租下,這時候,或許點出人們不怎麼充滿高昂興致去消費了,往往便是路跑活動熱絡受歡迎的時間了。
市鎮中有些新開發高樓區,當空屋率很高時,路跑人潮在樓層下的寬闊平整馬路一波又一波陸續經過,形成很有趣的對比。
跑步雖沒有退流行,但未必是大多數人的常態運動。而馬拉松,卻逐漸較以往更多受到眾人關注與參與。或許它是一種集體的集會式活動。有那麼一絲嘉年華、或那麼一襲廟會、festival的味況。
不少人平日並不特別練跑,然獲知某個馬拉松即將舉行,既沒有非得多快跑完全程,又明言年邁者或體能平平者亦歡迎參加,能跑多遠就跑多遠,於是欣然參加。一來樂於與眾人共聚於馬路跑道,二來也試試自己在社會上體能居於何等程度。基於這二理由,參加有何不可?
甚至太多的路跑有其吸引人的主題,像「為反核而跑」、「為反山林盜伐而跑」、「為反教改而跑」,或「為簡單生活而跑」、「為保護鯨豚而跑」等。
有些名目,只是以該理念做一開端,並不要求參跑者在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認同或什麼意見,只要單純邁開腿就成。
另有一種主題,帶有享樂意味,如「水果豐收節路跑」。搞不好在每隔幾公里會設一攤,攤上置各式切成小丁小塊水果於塑膠杯中,跑者經過,順手一取,可邊跑邊單手傾入口裡,如喝水般。而腳依然跑動著。這種水果,可每攤皆是綜合類,也可以第一攤西瓜、第二攤芒果、第三攤鳳梨、第四攤草莓…這麼排設下去。
台灣近年極多「達人」式咖啡店開了出來,略有一絲「世道不易,何不低頭喝杯咖啡」的出塵之想,倘辦一場「愛咖啡馬拉松」,每一攤皆有一小杯淺烘焙單品手沖咖啡,令跑者經過時淺嚐,有的是薩爾瓦多豆,有的是肯亞豆,有的是牙買加,有的是蒲隆地,有的是阿里山,有的是爪哇……相信必然很富台灣這十年的時代心理特色。
其實這種品嚐佳味的路跑,最有名的是每年九月的法國波爾多紅酒馬拉松。世界各地之人皆可報名,跑著跑著,抵一酒莊,便進入略嘗它的佳釀,吃幾片牛肉。不久抵另一酒莊,再喝酒,嘗兩三個生蠔。接著再往下跑,有的人跑得很慢,卻品酒意興風發。亦有人一路上與人論酒,見解不凡,腳底下倒並不加快。
江蘇省有一小縣,叫靖江,外地人不甚知道它。它地處揚州的東面、南通的西面。南面貼著長江,跨過長江,便是江陰。這靖江地勢平曠,百姓的飲食生活極優美,其中一項,是為蟹黃湯包,堪稱全大陸首屈一指。倘有人辦「湯包馬拉松」,將縣裡幾十位精擅店家分設在途中幾處攤上,讓跑者停下淺嚐,口中吮得鮮美至極湯汁,那股迷醉,身心俱酥,而腳猶不宜停緩,邊跑邊還不斷回味,而下一站在好幾公里之後,這種企盼,或許是馬拉松最奇罕的效果。
(作者為作家)
※ 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酒後不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