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支持林全稅改 提升經濟效率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改革不能永遠只做半套
.聯合報黑白集.文字風波變成道德戰爭
.經濟日報社論.支持林全稅改 提升經濟效率








支持林全稅改 提升經濟效率


2017-01-07 02:16:37  經濟日報  本報訊

行政院長林全 記者杜建重攝影

行政院長林全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今年登場的稅制改革主軸在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將在總稅收不變前提下,適度增加營所稅收、減少綜所稅收;現行17%的營所稅率將提高,但幅度儘量小,以達到最大效果。因為綜所稅最高稅率45%,和營所稅率17%差距很大,造成很多本國投資人乾脆變成外國人的現象,他也指出「一定要兼顧人才問題,不會只考慮股利所得問題」。
林院長所提的稅改,主要是針對自去年開始實施的「富人稅」,也就是將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提高至45%,以及股利扣抵減半。此項法案前年立法通過時,幾乎沒有任何人反對,與當時民眾對所得分配惡化高度不滿的民氣有關;實施以來也確實讓政府的所得稅收明顯增加,因而能調高薪資特別扣除額、免稅額等「回饋」國人,這也對所得分配有所助益。但才實施兩年,鐘擺為何又盪到另一方向的稅改,甚至建議取消富人稅呢?最主要原因是,富人稅的實施,雖然在社會公平面形式上回應了民意,短期內也增加了稅收,卻在實質面犧牲了經濟效率。
就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調高至45%而言,遠超過南韓的38%,香港的16.5%,新加坡的20%,國內的高階白領人才所得本來就低於外國,高稅負更使得人才的稅後所得遠低於外國,不但國內人才繼續流失,外國人才更沒有意願進來,導致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技術開發遲滯不前,甚至妨礙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就是林院長所指的「關心高階白領人才面對的所得高邊際稅率問題,更甚於股利所得問題」。
此外,45%的最高稅率,加上股利減半抵扣,使得本國的所有投資人的實質稅負從原來的最高40%提高至49.675%,無論是大、小股東,大企業或獨資合夥事業的投資稅負都會增加。公司發放股利後,股東的實質稅負侵蝕將近一半的投資報酬,而盈餘保留不分配的稅負只有25.3%(含保留盈餘加徵10%營所稅),可節省至少25%的稅負,又可透過證券交易所得免稅享有實益,因此家族型企業都樂於不分配盈餘,繼而影響企業上市櫃的誘因。
更嚴重的是,本國投資人股利的實質稅負將近50%,遠超過外國投資人的實質稅負33.6%(營所稅17%加上綜所稅扣繳稅率20%),差距超過16個百分點,明顯地厚外薄內,導致國內股市大戶出走,散戶也紛紛退場,對總體經濟的衝擊就是資金外逃、股市缺乏量能以及「假外資」的問題,也難怪金管會提倡金融的進口替代效果有限。
因此,林院長今年登場的稅制改革主軸在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其實就是要調降綜所稅的最高級距稅率,以減少上述種種的負面衝擊;但是因為顧忌稅收可能減少,以及對社會公平面的影響,於是建議適度調升營所稅的稅率,從而可以在稅收維持不變的原則下,進行所得稅的結構調整,提升經濟效率,的確值得支持。
但是,稅改有如刀的兩刃,顧及效率,必然遭致公平面的質疑,林院長也承認「面對所得稅長期來造成的問題,就是另外開一個戰場」,「過去大家逃避,現在就要面對」。問題是,該如何面對呢?
答案在於政府和民眾都應有持平正確的「國際觀」,也就是體認到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的經濟體,所有的政策,包括稅制的設計都不能自外於國際競爭。如果為了社會公平而訂定太高的稅率,就是將稅基奉送給競爭對手,反而無以實現公平;反之,港、星低稅率的國家,吸引外國資金、人才進入,反而擴大稅基,增加稅收,更能兼顧公平與效率。我國稅改唯有如此,稅制才不會如鐘擺般搖擺不定,讓民眾無所適從。

聯合/文字風波變成道德戰爭


2017-01-07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府新年春聯「自自冉冉」引發爭議。 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府誤刊賴和文句的事件,已由文字校對的爭議,轉成一場嚴重的道德戰爭。
這也反映了蔡政府輿論困境的共同模式。原本只是民間對政策的見仁見智,卻因不肯認錯,最後演成蔡政府愈描愈黑的道德風暴。
見過賴和手稿筆跡者,皆可確定其原句為「自自由由」,而非「自自冉冉」。由於印刷體誤譯,遂成以訛傳訛。爭議發生後,總統府一直不肯認錯。起先說,總統府是根據《賴和全集》的版本,但不肯承認那個版本是錯的。接著發言人黃重諺又說:「文學圈對此有不同的說法,總統府只是取其中一種說法而已。」
問題是,黃重諺見過賴和的親筆沒有?蔡英文又見過賴和的真跡沒有?縱使「文學圈對此有不同說法」,憑什麼總統府偏要選擇了「其中一種(錯誤)的說法」,且迄今死不認錯。黃重諺居然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的確,全民皆已清楚這個總統府是多麼的「擇錯固執」。
如此這般,一樁文字爭議,居然演成一場道德風暴。總統府的幕僚作業以訛傳訛猶可理解,但整個總統府居然厚顏堅拒認錯,則是匪夷所思。無怪乎網路上瘋傳「自自冉冉」的種種kuso創作,對總統府的形象百般嘲諷,流露不屑與不齒。
當民意對政治當局的評論,從技術層次,轉移到道德層次,那就會載舟覆舟,總統府對此不能再視而不見。
因為,這已經不是「其中的一種說法而已」!

聯合/國民黨改革不能永遠只做半套


2017-01-07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圖為國民黨中央黨部。 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最近為黨內選舉變革引發了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小傷收場。綜觀過去藍營幾次重大黨務革新,似從未出現過中常委串連挑戰黨中央的前例,逼得黨中央只好修改提案。可見,國民黨決策體系確實出了不小的問題,最近黨中央募款不順,恐怕與此不無關係。
這次國民黨黨務革新方案中最受爭議之處,並不在黨內選舉是否提前,而是黃復興黨部是否要併入地方選舉。從「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觀點,併選完全站得住腳;問題在,以國民黨長期扭曲的黨員結構,這勢必造成黨內權力結構大洗牌,甚至有人擔心導致國民黨的「黃復興化」,亦非無的放矢。
多年來,國民黨每談改革,往往只從「形式」著手,從未就結構和功能做通盤檢討;也因此,黨內制度一變,便連帶引發新的問題。二○○○年敗選後,「黨內民主」是國民黨黨內改革的主軸之一。包括黨代表、主席直選,以及中常委開放自由參選等,都是重點,讓外界耳目一新。但黨中央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仍無明確方向。
當時,原本被認為黨內權力洗牌的中常委選舉,由於黨部功能遭到弱化,剛開始立委參選者眾,後來則逐漸變成多數民選官員、民代眼中的「雞肋」;久而久之,則形成黨中央與民代間的隔膜。這樣的問題,在國民黨執政時,因權力中心移到政府體制內,可由總統兼黨主席解決一部份問題。但當國民黨淪為在野,黨中央是黨內最高權力機制,卻與民選首長及民代存有歧見,雙方的主從問題就越演越烈。
由於近年黨員人數急速萎縮,黨員結構愈形偏倚,更凸顯了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目前,除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外,縣市首長、立法委員都是單一選區選出,意味參選者必須掌握中間民意,才能贏得選舉。但藍軍黨內的選舉,在黨員結構「深藍化」的情況下,要參選主席的人卻只要贏得深藍認同即可,毋須顧慮主流民意。亦即,一旦「國民黨黃復興化」成真,從主席、黨代表、中央委員乃至中常委,權力結構都將重新洗牌,對於意欲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而言,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必須強調,「黃復興黨部」及其成員不該是國民黨的原罪;事實上,這批黨員確是國民黨最忠誠的支持者。國民黨黨員結構失衡,這是國民黨自己的責任。問題在,這個百年政黨在調整體質時,始終未能就制度性問題重新盤整,一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因此,當前國民黨談黨務改革,僅從「黨內民主化」的角度思考,已嚴重不足。況且,目前黨中央的意志與民選首長或民代產生扞格時,制度上幾無化解的空間,只能形成雙頭馬車。未來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內造化」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國民黨從創黨開始,就是剛性的外造政黨。其實,不只國民黨,民進黨也是如此。民進黨的權力平衡之道,是靠派系運作;國民黨沒有類似的派系結構,因此只能靠黨中央的強勢領導。問題是,國民黨主席雖是黨員直選,實際得票數卻與一席區域立委相差無幾;這在領導的正當性上,即顯不充分。
如果國民黨能夠成功地內造化,將民選官員、民代納入到黨務體系之中,不管是由民選民代或首長擔任黨職,或者相當比率的中常委由民選首長、民代擔任,則黨中央可以成為政策協調的平台,共同參與、共同做出黨的政策,當然也就共同承擔責任。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黨中央和民選首長、民代對抗的情事,黨務的運作自然也會順暢許多。
過去國民黨組織龐大,改革不易。如今規模不若以往,正好是改革的良機。而且國民黨下一屆主席選舉即將上路,參選者與其把焦點放在權力的競逐上,不如先聚焦在黨務制度的徹底盤整上,如此,外界才看得到國民黨的改革誠意。

聯合筆記╱立院「零食會」 心中只有假

.柯文哲民調崩 絕非「玩蛋」而已
.出訪送複製畫…總統品味要加油
.聯合筆記╱立院「零食會」 心中只有假
.終身繳費制 泯年金改革恩仇
.圖書館戰年金 學生沒安寧
.台大併北教大 師資培育蒙陰影
.救台股 減證交稅不如降手續費
.因夢遺自盡…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
.學測 高三孩子們留校拚吧!







聯合筆記╱立院「零食會」 心中只有假


2017-01-07 02:47 聯合報  林修全

立法院開臨時會變成家常便飯。圖為去年立院臨時會表決休兵時,立委們在議場內吃零食話家常,民進黨立委鄭寶清將零食空拋向二樓記者席。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高彬原/攝影


立法院又為了開臨會喋喋不休,其實,立委若不要飽食終日、想著搶放寒暑假,壓根不會有爭議,也不必每逢會期尾聲,屢屢上演挑燈夜戰表決的戲碼,更不用因為開會時吃個夜宵小點,就被外界譏笑為「零食會」。
一般上班族鮮少有寒暑假,但立委每年卻像學生般,大大方方放兩次長假。這是依據憲法規定,立法院會期,每年兩次,自行集會,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時得延長之。換句話說,一年光明正大有四個月不必開會。
這項制度其來有自,當時憲法設計之際,統治疆域含括整個中國大陸地區,幅員遼闊,交通往返不便,為使立委能夠回鄉服務,廣納民情,特別安排大半年的休會時間。
時至今日,我國統治權僅有台澎金馬,配合飛機、高鐵,南來北往已是一日生活圈,立委回到地方,從事選民服務,十分便利。憲法原始的規定與設計,早就不合時宜,立委竟不顧外界觀感,依然奉為圭臬,拚命放大假,對於延長會期,更只是裝裝樣子,絕不願虧待自己。
立法院延會乏人問津,開臨時會倒是樂此不疲,甚至欲罷不能。
回顧國會歷史,第一、二次的臨時會,是民國四十、四十一年,第一屆立法院兩次都是要處理對日條約;時隔四十多年後,八十六年才召開第三次臨時會,當時是第三屆國會的漢翔覆議案,結果人數不足,最後流會。
邁入第四屆立法院,九十年為了是否續建核四召開臨時會,接下來,各屆立法院開臨時會,不論藍綠執政,都像趕業績,近來短短十五年內,臨時會次數累計高達廿三次,平均一年至少開了一次。
開臨時會變成家常便飯,更是兵家常事,因為臨時會只審查特定議案,國會多數黨握有議事主導權,不像平日的會期,委員會的召委可按個人、政黨喜好,自行排定要審查的議案;政治攻防的算計,是召開臨時會的優先選擇。
立委既然能開臨時會,代表也能將會期延長,自行縮短休會的時間;只不過,立委怎可能放著好好的假不放;況且,召開臨時會期間,臉書上打卡放閃,還能向選民證明,自己加班認真開會,何樂而不為?

柯文哲民調崩 絕非「玩蛋」而已


2017-01-07 02:47 聯合報  謝正聲/不動產業(新北市)

柯文哲至今仍昧於事實不知其民調雪崩的真實原因。 聯合報資料照片


外界及柯文哲市長本人都以為,大巨蛋案是柯文哲民調滿意度雪崩的首要因素,其實大巨蛋案只是彰顯了柯傲慢、民粹、反覆無章法的施政風格;對台北市多數市民而言,大巨蛋能否如期興建完成,並無切身關係,人民真正失望痛惡的,是市府許多政策措施,都加重了人民的痛苦與負擔。
柯文哲多項政策的核心目的,就是以各種手段為北市府開闢財源增加收入。身為市長,若能為市府開源節流應予肯定,然而觀其所執行與計畫推動的各項政策,不僅彼此矛盾,且多數都是犧牲中產階級與小市民利益,例如取消重陽敬老金及Ubike優惠,在市區道路增設紅線,減少路邊與巷弄的汽機車停車格,並擬著手對巷弄停車格收費。
柯文哲鎖定廣大汽機車族開刀,就是希望藉由縮減車位增加收費,造成汽機車族的不便與使用成本上升,逼迫他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以增加市府公車與捷運的收入;然而,市府又未提供大眾運輸優惠誘因,因此柯文哲的算盤未能如願,汽機車數量並未減少,反而因為道路面積與車位縮減造成交通更壅塞。
受到上述影響的還包含了道路周邊為數眾多的小商號與店家。因停車格大幅減少,找車位的時間明顯增加,許多汽機車駕駛人原本停車就近消費的意願,也受到影響。柯市長日前抱怨廿幾億元的交通罰單害他民調雪上加霜,事實上這正是市府本身政策造成的。以筆者經常活動的台大公館商圈為例,因停車格大幅減少導致違規停車開罰件數暴增。
柯文哲至今仍昧於事實,不知其民調雪崩的真實原因。如果施政仍以自我為中心,欠缺體恤民苦的同理心,民調只會更低,而他所曾引以為傲的素人從政傳奇,也終將成為政壇中無足輕重的一頁。

嚴震生/舉重金牌與學術正義

.嚴震生/舉重金牌與學術正義
.林中斌/川普外交「聯俄制中」?
.黃介正/二○一七兵推年
.周行一/當學習是良心事業時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嚴震生/舉重金牌與學術正義


2017-01-07 02:42 聯合報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2年倫敦奧運藥檢後,許淑淨於女子53公斤級遞補金牌,獲得遲來正義及應有補償,也成為我國奧運史上唯一獲得兩面金牌選手。 聯合報資料照片 特派記者陳正興/攝影


台大生化所前教授郭明良日前召開記者會表示,他的實驗室一共發表過一百一十七篇論文,其中僅有兩篇違反學術倫理,而他跟台大校長楊泮池共同掛名的四篇文章都沒有問題,另外他和台大婦產科醫生嚴孟祿也沒有論文買賣關係。
事件發生後,教育部表示由於郭教授曾獲該部學術獎,若調查結果證實確有造假情形,將追回獎章及獎金。然而,僅追回獎章及獎金就符合公平正義?我們從女子舉重選手許淑淨故事說起。
二○一二年倫敦奧運女子五十三公斤舉重金牌得主、哈薩克籍的趙常玲藥檢未過,被拔除獎牌,由原得銀牌的許淑淨遞補,讓她不僅成為我國奧運史上唯一獲得兩面金牌選手,也獲得政府補發國光獎章和獎金。如果國際奧委會僅追回趙常玲的金牌,而沒有讓許淑淨遞補,國人一定會憤憤不平;如果許淑淨獲得這面金牌,但政府並未依原先獎勵辦法給予她更高的榮譽及獎金,許淑淨和她的教練能夠接受嗎?
如果許淑淨獲遲來正義及應有補償,請問過去因違反學術倫理,而遭教育部要求還回獎章及獎金,或被科技部追討補助計畫經費後,是否有補發獎章、獎金及計畫經費給排名在後的學者呢?他們或許很努力,也沒有違反學術倫理,但很可能因為別人不實學術表現而被擠下,難道不應該獲得補償嗎?
除了違反學術倫理外,郭教授論文事件凸顯的是眾多掛名作者問題。個人不是學理工的,不便置喙,不過,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至少看到一些論文掛名有其爭議之處,也引發一些公平正義的省思。
首先,部分教授並沒有對研究生撰寫或由學位論文改寫投稿的期刊論文有太多貢獻,卻在論文上掛名,有良心的還掛在後面,但不少是第一作者,甚至占為己有,用自己名義發表;學生礙於取得學位或是希望能夠協助其學術生涯發展的考量,只能默然接受。
其次,有些新進教授,知道要如期升等,一定不能得罪系上大老,若大老「建議」合作時,當然得在論文上加他們的名字,儘管大老貢獻極為有限。
最後,高教相信院長和校長要由具崇高學術地位的學者出任,而不是以募款能力及行政長才為考量,迫使許多長官必須有論文發表。然而他們忙於校務,幾乎很難有時間從事研究,因此掛名就普遍被接受。由於自己是掛名論文的受益者,因此這個議題很難獲校方重視。
如果以上這些教授或行政主管,靠著本身貢獻度並不高的論文爭取到學術榮譽,包括科技部計畫、教育部獎勵或校內特聘或講座教授,難道公平嗎?如果有些系所有升等名額的限制,靠與研究生「合著」或直接掛單一作者的論文當作學術研究表現、取得優先升等機會,難道合理嗎?
如果這些情況被認為也是違反學術倫理,且被科技部、教育部或各大學追回經費、獎章、榮譽教職及薪資差異時,這些單位有沒有想到將其重分配給那些被「剝奪」的教師?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