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支持林全稅改 提升經濟效率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改革不能永遠只做半套
.聯合報黑白集.文字風波變成道德戰爭
.經濟日報社論.支持林全稅改 提升經濟效率








支持林全稅改 提升經濟效率


2017-01-07 02:16:37  經濟日報  本報訊

行政院長林全 記者杜建重攝影

行政院長林全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今年登場的稅制改革主軸在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將在總稅收不變前提下,適度增加營所稅收、減少綜所稅收;現行17%的營所稅率將提高,但幅度儘量小,以達到最大效果。因為綜所稅最高稅率45%,和營所稅率17%差距很大,造成很多本國投資人乾脆變成外國人的現象,他也指出「一定要兼顧人才問題,不會只考慮股利所得問題」。
林院長所提的稅改,主要是針對自去年開始實施的「富人稅」,也就是將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提高至45%,以及股利扣抵減半。此項法案前年立法通過時,幾乎沒有任何人反對,與當時民眾對所得分配惡化高度不滿的民氣有關;實施以來也確實讓政府的所得稅收明顯增加,因而能調高薪資特別扣除額、免稅額等「回饋」國人,這也對所得分配有所助益。但才實施兩年,鐘擺為何又盪到另一方向的稅改,甚至建議取消富人稅呢?最主要原因是,富人稅的實施,雖然在社會公平面形式上回應了民意,短期內也增加了稅收,卻在實質面犧牲了經濟效率。
就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調高至45%而言,遠超過南韓的38%,香港的16.5%,新加坡的20%,國內的高階白領人才所得本來就低於外國,高稅負更使得人才的稅後所得遠低於外國,不但國內人才繼續流失,外國人才更沒有意願進來,導致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技術開發遲滯不前,甚至妨礙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就是林院長所指的「關心高階白領人才面對的所得高邊際稅率問題,更甚於股利所得問題」。
此外,45%的最高稅率,加上股利減半抵扣,使得本國的所有投資人的實質稅負從原來的最高40%提高至49.675%,無論是大、小股東,大企業或獨資合夥事業的投資稅負都會增加。公司發放股利後,股東的實質稅負侵蝕將近一半的投資報酬,而盈餘保留不分配的稅負只有25.3%(含保留盈餘加徵10%營所稅),可節省至少25%的稅負,又可透過證券交易所得免稅享有實益,因此家族型企業都樂於不分配盈餘,繼而影響企業上市櫃的誘因。
更嚴重的是,本國投資人股利的實質稅負將近50%,遠超過外國投資人的實質稅負33.6%(營所稅17%加上綜所稅扣繳稅率20%),差距超過16個百分點,明顯地厚外薄內,導致國內股市大戶出走,散戶也紛紛退場,對總體經濟的衝擊就是資金外逃、股市缺乏量能以及「假外資」的問題,也難怪金管會提倡金融的進口替代效果有限。
因此,林院長今年登場的稅制改革主軸在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其實就是要調降綜所稅的最高級距稅率,以減少上述種種的負面衝擊;但是因為顧忌稅收可能減少,以及對社會公平面的影響,於是建議適度調升營所稅的稅率,從而可以在稅收維持不變的原則下,進行所得稅的結構調整,提升經濟效率,的確值得支持。
但是,稅改有如刀的兩刃,顧及效率,必然遭致公平面的質疑,林院長也承認「面對所得稅長期來造成的問題,就是另外開一個戰場」,「過去大家逃避,現在就要面對」。問題是,該如何面對呢?
答案在於政府和民眾都應有持平正確的「國際觀」,也就是體認到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的經濟體,所有的政策,包括稅制的設計都不能自外於國際競爭。如果為了社會公平而訂定太高的稅率,就是將稅基奉送給競爭對手,反而無以實現公平;反之,港、星低稅率的國家,吸引外國資金、人才進入,反而擴大稅基,增加稅收,更能兼顧公平與效率。我國稅改唯有如此,稅制才不會如鐘擺般搖擺不定,讓民眾無所適從。

聯合/文字風波變成道德戰爭


2017-01-07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府新年春聯「自自冉冉」引發爭議。 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府誤刊賴和文句的事件,已由文字校對的爭議,轉成一場嚴重的道德戰爭。
這也反映了蔡政府輿論困境的共同模式。原本只是民間對政策的見仁見智,卻因不肯認錯,最後演成蔡政府愈描愈黑的道德風暴。
見過賴和手稿筆跡者,皆可確定其原句為「自自由由」,而非「自自冉冉」。由於印刷體誤譯,遂成以訛傳訛。爭議發生後,總統府一直不肯認錯。起先說,總統府是根據《賴和全集》的版本,但不肯承認那個版本是錯的。接著發言人黃重諺又說:「文學圈對此有不同的說法,總統府只是取其中一種說法而已。」
問題是,黃重諺見過賴和的親筆沒有?蔡英文又見過賴和的真跡沒有?縱使「文學圈對此有不同說法」,憑什麼總統府偏要選擇了「其中一種(錯誤)的說法」,且迄今死不認錯。黃重諺居然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的確,全民皆已清楚這個總統府是多麼的「擇錯固執」。
如此這般,一樁文字爭議,居然演成一場道德風暴。總統府的幕僚作業以訛傳訛猶可理解,但整個總統府居然厚顏堅拒認錯,則是匪夷所思。無怪乎網路上瘋傳「自自冉冉」的種種kuso創作,對總統府的形象百般嘲諷,流露不屑與不齒。
當民意對政治當局的評論,從技術層次,轉移到道德層次,那就會載舟覆舟,總統府對此不能再視而不見。
因為,這已經不是「其中的一種說法而已」!

聯合/國民黨改革不能永遠只做半套


2017-01-07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圖為國民黨中央黨部。 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最近為黨內選舉變革引發了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小傷收場。綜觀過去藍營幾次重大黨務革新,似從未出現過中常委串連挑戰黨中央的前例,逼得黨中央只好修改提案。可見,國民黨決策體系確實出了不小的問題,最近黨中央募款不順,恐怕與此不無關係。
這次國民黨黨務革新方案中最受爭議之處,並不在黨內選舉是否提前,而是黃復興黨部是否要併入地方選舉。從「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觀點,併選完全站得住腳;問題在,以國民黨長期扭曲的黨員結構,這勢必造成黨內權力結構大洗牌,甚至有人擔心導致國民黨的「黃復興化」,亦非無的放矢。
多年來,國民黨每談改革,往往只從「形式」著手,從未就結構和功能做通盤檢討;也因此,黨內制度一變,便連帶引發新的問題。二○○○年敗選後,「黨內民主」是國民黨黨內改革的主軸之一。包括黨代表、主席直選,以及中常委開放自由參選等,都是重點,讓外界耳目一新。但黨中央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仍無明確方向。
當時,原本被認為黨內權力洗牌的中常委選舉,由於黨部功能遭到弱化,剛開始立委參選者眾,後來則逐漸變成多數民選官員、民代眼中的「雞肋」;久而久之,則形成黨中央與民代間的隔膜。這樣的問題,在國民黨執政時,因權力中心移到政府體制內,可由總統兼黨主席解決一部份問題。但當國民黨淪為在野,黨中央是黨內最高權力機制,卻與民選首長及民代存有歧見,雙方的主從問題就越演越烈。
由於近年黨員人數急速萎縮,黨員結構愈形偏倚,更凸顯了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目前,除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外,縣市首長、立法委員都是單一選區選出,意味參選者必須掌握中間民意,才能贏得選舉。但藍軍黨內的選舉,在黨員結構「深藍化」的情況下,要參選主席的人卻只要贏得深藍認同即可,毋須顧慮主流民意。亦即,一旦「國民黨黃復興化」成真,從主席、黨代表、中央委員乃至中常委,權力結構都將重新洗牌,對於意欲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而言,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必須強調,「黃復興黨部」及其成員不該是國民黨的原罪;事實上,這批黨員確是國民黨最忠誠的支持者。國民黨黨員結構失衡,這是國民黨自己的責任。問題在,這個百年政黨在調整體質時,始終未能就制度性問題重新盤整,一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因此,當前國民黨談黨務改革,僅從「黨內民主化」的角度思考,已嚴重不足。況且,目前黨中央的意志與民選首長或民代產生扞格時,制度上幾無化解的空間,只能形成雙頭馬車。未來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內造化」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國民黨從創黨開始,就是剛性的外造政黨。其實,不只國民黨,民進黨也是如此。民進黨的權力平衡之道,是靠派系運作;國民黨沒有類似的派系結構,因此只能靠黨中央的強勢領導。問題是,國民黨主席雖是黨員直選,實際得票數卻與一席區域立委相差無幾;這在領導的正當性上,即顯不充分。
如果國民黨能夠成功地內造化,將民選官員、民代納入到黨務體系之中,不管是由民選民代或首長擔任黨職,或者相當比率的中常委由民選首長、民代擔任,則黨中央可以成為政策協調的平台,共同參與、共同做出黨的政策,當然也就共同承擔責任。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黨中央和民選首長、民代對抗的情事,黨務的運作自然也會順暢許多。
過去國民黨組織龐大,改革不易。如今規模不若以往,正好是改革的良機。而且國民黨下一屆主席選舉即將上路,參選者與其把焦點放在權力的競逐上,不如先聚焦在黨務制度的徹底盤整上,如此,外界才看得到國民黨的改革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