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必要費用 報稅應合理扣除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一個新品種的「政治貴族」出現了
.聯合報黑白集/沈榮津的恐怖算術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必要費用 報稅應合理扣除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必要費用 報稅應合理扣除


2018-06-09 00: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將於月底提出所得稅法修正草案,讓薪水族報稅時可採用20萬元的定額減除或核實列舉扣除,兩者擇一。 報系資料照


為因應名模林若亞補稅案聲請釋憲,去年初大法官釋字第745號認為,「薪資所得未許實額減除費用,不符憲法第7條平等權保障之意旨,財政部應於二年內,檢討修正所得稅法相關規定」,財政部將於月底提出所得稅法修正草案,讓薪水族報稅時可採用20萬元的定額減除或核實列舉扣除,兩者擇一。
根據財政部的初步構想,可核實扣除的費用包括差旅費、行車油費、治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所屬工、商、公會會費、助理費、職業上工具支出等共七大項,且其中部分費用項目將訂定扣除上限。至於列舉的項目類別、限額等會就稅收損失進行整體性評估,並在本月中下旬舉行公聽會,6月底送交行政院審議
由於107年度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已調高為20萬元,定額減除部分,既然不需要提供支出單據或憑證,該減除的定額勢必以該20萬元為上限,並以薪資所得的「必要費用」名義取代現行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而符合規定的必要費用超過20萬元者,才有選擇採取「核實列舉減除」的需要。
在七大類別費用中,財政部擬針對治裝費、進修訓練費、助理費、職業上工具支出等四大類別,設定單項減除上限。差旅費列舉的要件是工作地點間移動且支出達一定金額以上,並須由雇主出具證明;行車油費的要件限國內工作地點間的移動,且經常發生,聘僱契約明定雇主不負擔,因此屬於通勤概念的交通費用遭到排除。
治裝費要件是「專供」所從事行業工作使用,且聘僱契約明定雇主不負擔,顯然是針對特殊的「表演人」(例如模特兒、演藝人員等)的重大支出項目,暫訂為薪資收入的10%以內。進修訓練費的要件為進修訓練及專業書籍期刊支出,但不含語言或電腦軟體操作訓練費,應「專屬」工作特殊技能所需。
基本上,財政部的構想尚屬合理,也正面回應了大法官釋憲的要求。但仍有幾點建議,可供財政部參考。
首先,根據104年度綜所稅申報,若採定額(20萬元)扣除方式,財政部估計稅收損失約261億元,其實此一數字高估了。因為今年初股利稅改方案就已決定提高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至20萬元,已是「沉沒」的稅損,不應重複計算。更何況,過去薪資所得沒有必要費用的扣除,代表政府已經從薪資所得者身上多收了所得稅許多年,既被判為違憲而改正,就不應該有稅收損失的懸念。
其次,定額減除既然以20萬元為準,代表納稅人蒐集相關「必要費用」的憑證加總起來要超過此一額度,才有必要選擇採取「核實扣除」方式,舉證的成本很高,且容易遭到稅捐稽徵機關的剔除,基本上除了特殊職業的(如表演人的治裝費、教授的進修訓練費用,包括書籍期刊等)外,大多數的納稅人不太可能會選擇核實扣除。
因此,定額的門檻定得愈高,愈有節省徵納雙方交易成本的效果,這是財政部在稅損之外,應當納入考量的無形卻具體的效益。
也因此,再訂定七類必要費用項目的範圍和金額上限時,其實財政部不需要太過於嚴苛,以免納稅人藉故再提起釋憲,紛爭沒完沒了。例如,通勤費用不妨放寬納入,納稅人在負責舉證的壓力下,能夠申報的相關費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每月不太可能超過該定額的門檻。若很容易超過該20萬元的門檻,則表示定額的門檻在實務上偏低,也就該調高了。
至於演藝人士的治裝費或教授的書籍期刊等費用,也可參考執行業務者費用的標準,通常都在30%以上,不宜差距太大。以演藝人員而言,當所得被歸類為薪資所得者時,幾乎沒有可能從薪資的必要費用來減輕租稅負擔。
最後,建議這些「必要費用」的扣除,不宜使用「列舉」的名義,以免納稅人誤以為屬於「列舉扣除額」,引起不必要的反彈。






聯合報黑白集/沈榮津的恐怖算術


2018-06-09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經濟部長沈榮津。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電將把核四燃料棒分批送回美國,遭外界指控是把價值八十億元的燃料棒棄之如流水。經濟部長沈榮津反駁說,燃料棒運送費用僅六.九億元,可在美國等等看有沒有國外買家,如此每年可以「節省」一億元的維護費。
看看這樣的經濟部長,在教大家什麼樣的腦殘算術。價值八十億元的燃料棒,如果沒有人要買,價值就是歸零。現在,台電要花六.九億元的分拆及運送費用,但沈榮津卻強調如此可「年省一億維護費」;這是把老百姓當傻瓜嗎?
依沈榮津的邏輯,就好像說一個人把自己的汽車油箱給拆了,然後宣稱以後都可以不必再加油,每月可以節省兩千元汽油費一樣。問題是,少了油箱,車子即形同報廢,這些成本都不必算嗎?月省兩千元,卻廢了一部價格數十萬的汽車,是什麼節約之道?
核四燃料棒八十億元付諸流水也就算了,造價三千億元的核四廠如果沒有燃料,即形同廢墟。沈榮津無視三千億元的虛擲,卻洋洋得意宣稱此舉可以年省一億元「維護費」;如此本末倒置、重細節而不見大局的經濟部長,你相信他能幫助台灣發展經濟嗎?
更可怕的是,五月以來全台各地跳電頻傳,供電情勢吃緊。對此,蔡政府卻一味掩飾真相,把問題推給饋線老舊及昆蟲啃食,完全不把自己的供電責任當一回事。寧可讓民眾無電可用,虧本也要急著把燃料棒送出國,這樣的蠻幹心態讓人難以想像。







聯合報社論/一個新品種的「政治貴族」出現了


2018-06-09 00:0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北農總經理吳音寧上任後爭議不斷,但吳音寧表示,「社會動盪不是因為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吳音寧的適任問題,最近成為各界討論焦點。外界較少注意的是,「台北畜產公司」總經理姚量議和吳音寧系出同源,同樣出身「台灣農村陣線」(農陣),同樣出身彰化溪州鄉公所。不同的是,姚量議今年才卅五歲,比吳音寧更年輕,卻更早出任北畜總經理;唯因其任命悄悄進行,沒有大動干戈趕人,因此未引起太多注意。
由於姚量議與吳音寧同時出任總經理,一年前吳音寧入主北農的人事發布時,溪州鄉長黃盛祿笑稱,「溪州鄉公所是台北批發市場的總經理製造機」,言下頗為自豪。農村子弟進入首都農產公司出任總經理原是佳話一件,但人才來源如此集中於一地一鄉和單一組織,難免惹來失之褊狹之譏。事實上,除了吳音寧與姚量議,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蔡培慧、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及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也都出身「農陣」;一個社運團體成員如此高密度地出任要津,似非尋常。
也因此,當吳音寧的適任與否受到外界質疑時,蔡英文立即在民進黨中常會指示黨政部門要協助她進行「政治攻防」,其間軌跡即不難理解。也因此,當台北市長柯文哲派人到北農公司查帳時,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立刻挺身護航,質疑「政風單位可以到民營公司查帳嗎」;其心態,也充滿迴護「自己人」之心,而非論斷是非。何況,如果北市府沒有資格對其所屬民營農產公司查帳,那麼農委會質問北市府不該查核北農,難道沒有撈過界?
「農陣」成員相繼入朝為官或進占要津,從積極面看,是政府重視社運工作者的訴求,並給予他們推動及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但從消極面看,以推動社會運動的方式來推動政策,亦可能發生決策偏歧的問題,未必解決得了現實弊端,反而可能使整體情況惡化。尤其,像吳音寧這樣缺乏任何經營經驗,甚至看不懂財務報表,連應付平日複雜的管理工作都有困難,如何奢談改革?
再看,陳吉仲身為農委會副主委,他花了許多時間為吳音寧辯護及護航,反倒是今年以來發生各種果菜價格暴跌的「菜賤傷農」及「果賤傷農」問題,卻不見他提出什麼長短期解決之道。這種表現,農運人士出任農政高官,意義何在?同樣出身農陣的立委蔡培慧,去年在一例一休之爭中提出「做一給四,做五給八」的高額加班費,因為過度理想化引起大小企業和商家強烈反彈,最後要被迫修法改為核實計算。如此,也說明施政若徒託空言,結果將弄得社會紛紛擾擾,民眾無所適從。
從溪州鄉公所變成北市批發市場「總經理製造機」,到「農陣」成為入朝為官的「終南捷徑」,人們看到了一個新品種的「政治貴族」。這些政治貴族不論資歷如何,只要血統獲得認可,都可以乘坐「政治直升機」扶搖直上;一旦出了紕漏,也能享有高層撐開的保護傘遮風擋雨,事情的是非曲直即可以撇開不論。這樣的政治貴族,和威權時代的「皇親國戚」或「特權階級」其實很像,所不同的是,過去的做法只能暗中進行,當今的貴族卻是光鮮登堂
換一個角度看,除了吳音寧等因能力不足受到質疑外,社運成員紛紛入朝為官的結果,不論是否要名之為遭到「收編」,都出現了「社運熄火」的現象。最明顯的例子,是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不顧環境的破壞,在深澳電廠環差案中投下關鍵的贊成票,背棄了自己的理想。此外,對於前瞻建設計畫中的獨尊建設、浮濫徵收、農地違章工廠就地合法等議題上,都不再看到農陣的積極身影。這樣的結果,只見民間社會的力量遭到侵蝕,卻未見政府效能提升,讓人扼腕。
這個新品種政治貴族的出現,除近親繁殖,彼此護航,更模糊了是非曲直

【即時短評】修法打假新聞 立委請用一下大腦好嗎?

.【即時短評】修法打假新聞 立委請用一下大腦好嗎?

.【重磅快評】小英不辭砲火保人 原來三貴最貴是音寧
.【重磅快評】先壓低預期?川普鋪哏製造川金會驚艷
.【即時短評】吳音寧 動盪是因為你連聲抱歉都不說
.【重磅快評】吳音寧PK韓國瑜 農委會拿「假新聞」助攻
.【重磅快評】吳音寧是大巨蛋翻版 換市長還比較快?
.【即時短評】「脫貧」帳戶 行不通的政見再騙一次?
.【重磅快評】小燈泡父錐心泣血 總統實質做了什麼?
.【重磅快評】謝長廷的臉拉得比香蕉長 誰來救果農?
.【重磅快評】供養吳音寧算什麼,此惡更甚千萬倍!







【即時短評】修法打假新聞 立委請用一下大腦好嗎?


2018-06-09 11:13 聯合報  記者何祥裕╱即時報導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成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未來將有查核人員,主動搜索不實訊息查核,將正確資訊傳遞給大眾。記者林澔一/攝影


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法,將網路散布假新聞、假消息納入處罰,理由指「鑑於近來藉由網路便利性,未經查證即散播或傳送假新聞(Fake news)、假消息日益猖獗,常讓網友們無所適從,也實質影響公共秩序、社會安寧」,這種邏輯不通的修法,充分暴露執政者的傲慢心態,完全執政變成完全極權,將來大家都有機會被關三天。
先來比較新舊法,舊法是「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修法草案是「未經查證於網路散播、傳遞假新聞、假消息或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秩序者。」罰則都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充其量就是舊條文前面,把「網路散播、傳遞假新聞、假消息」列入,沒了,就這樣。
但再看提案案由,連立委都認為「網路散播、傳遞假新聞、假消息係屬於『謠言』的一種」,既然舊條文已經涵蓋「謠言」,何必再畫蛇添足,規範本來就屬於謠言一種的「假新聞」、「假消息」?
其實很清楚,就是要拿來恐嚇、修理在網路平台上張貼、分享對執政當局不滿言論的酸民。但提案立委請注意,「酸民」可是不分藍綠,而且查證不是他們的義務,未來誰來認定是否謠言、或是否影響公共安寧?難道民進黨要成立類似中共中宣部的組織嗎?
先進國家對於言論自由,都採取最大寬容尺度面對,放眼望去,說最多次「假新聞(Fake news)」的,美國總統川普當之無愧,但他敢提案限制言論自由嗎?頂多罵罵媒體發洩了事。而自詡為民主國家的我們,竟然有人提此荒謬修法,不僅將台灣好不容易爭取的言論自由打回原形,更讓全民都陷入觸法危機。
民國88年(1999年),當時的總統李登輝、也是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宣布廢止出版法,被視為台灣言論自由的里程碑,自稱長期為民主奮鬥的民進黨,卻提案限縮民眾的言論自由,兩相比較,真讓人精神錯亂,不知今夕是何夕。

聯合筆記/性騷擾防制是個難題

.國際大學評鑑 只是洋人的玩意兒?
.老想開發水資源…先提高用水效率吧
.取經各國 訂定兼顧人性、義理的安樂死
.社會先有「安樂生」 才有資格安樂死
.沒考到5A 未來一樣精采
.北市公車路線改名 乘客誤會更深
.台灣街景「美學」 政黨輪替也無解
.傅達仁走了 多少人還在受苦
.聯合筆記/性騷擾防制是個難題
.漫畫/救錯人了吧?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性騷擾防制是個難題


2018-06-08 23:55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前財務省事務次官福田淳一,因涉性騷擾女記者,在4月18日辭職。圖為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左)與安倍晉三(右)在國會接受質詢,麻生太郎說:「若屬實就開除。」 路透資料照片



最近在日本有兩個性騷擾相關事件成為話題一件是日本外務省俄羅斯課長毛利忠敦,因涉嫌性騷擾外務省內女性,被處以停職九個月的懲戒處分,並調離職務。財務省事務次官福田淳一(相當於財政部常務次長)才因而丟了工作,又爆發另一樁性騷擾案,日本政府為此下令中央省廳幹部職必須接受性騷擾問題研修,列為升遷必要條件。
同時間,愛知縣警則因為新推出呼籲杜絕癡漢廣告挨轟,張貼不到一周草草撤下。爭議海報以「那個人、好像被逮了喔」標題,用SNS對話竊竊私語進行批判,愛知縣警局接到大量抗議電話,批評把嫌疑者都當作罪犯,違反無罪推定原則法律精神
性騷擾比起性侵害,定義更為模糊,讓性騷擾處理更添難度。前一起事件中雖傳出有女性向外務省方面求助,但因為涉及受害者的隱私,外務省未透露細節,是言語騷擾、還是有行為騷擾、證據力,外界不得而知。
後一起則牽涉到更複雜的癡漢冤罪問題。儘管無罪推定原則,但在日本只要被指控為癡漢,定罪率近乎百分之百,且不論定罪與否,只要嫌疑上身,從此失去社會地位。有男性在擁擠電車上遭相鄰女性勒索,不給錢就要被指控為癡漢,多部電影、戲劇都以此社會問題為主題,還有保險公司推出癡漢冤罪保險
兩事件乍看矛盾衝突,其實內在核心問題相同—一個社會有沒有成熟心態去處理性騷擾事件。性騷擾當然是不可接受的人權侵犯,若認為性騷擾的防制只是加強性教育,太過輕忽;但若做為道德教育,卻可能像走鋼索一樣危險。當它越被上綱為道德問題,運用不對等權力關係、性的敏感度,對人施壓的強度也會隨之增強。
日本是個非常強調形於外的道德與禮法的國家,如果不是因為財務省發生連串弊案,一直隱忍的女記者何時才會揭發財務省次官的騷擾案?沒有財務省前例,也可能不會有外務省的告發案;如果不是因為癡漢標籤可以終結一人一生名譽,癡漢冤罪與勒索也不會變成一個被討論的社會問題。越用力掃除性騷擾之惡的同時,也可能反而增加更多的「難以啟齒」與「百口莫辯」。






國際大學評鑑 只是洋人的玩意兒?


2018-06-09 00:17 聯合報  陳義華/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亞特蘭大)
政大校長遴選治校理念公聽會上,候選人不約而同提到對國際排名的看法,其中傳播學院長林元輝認為,QS世界大學排名是「洋人的制度」,不該隨之起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大校長遴選治校理念公聽會上,有候選人把國際大學評鑑稱為「洋人的制度」,言下頗有睥睨天下之意。
全球性大學評鑑起自二○○四年,至今也不過十來年,卻是來勢洶洶,頗有國際高教界奧林匹克之氣勢。每年幾個大型評鑑結果一出,照例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高教界對此評鑑愛恨交加的複雜心態,或許可以用前劍橋大學副校長Alison Richard的一句話來概括:「評鑑有許多瑕疵,它既不能精確地描繪出大學的特色,也不能完美地解釋為什麼一所大學比另一所優秀,不過我很高興劍橋大學在評鑑裡拿了第一。」
西洋大學的濫觴,可上溯至十二、三世紀義大利的博洛尼亞(Bologna)大學和法國的巴黎大學,當初確實是洋人的玩意兒。之後迭經演變,當今全球各大學的相貌,從柏克萊到莫斯科,從巴黎到新加坡,莫不如此。不追問不知道,原來這「洋人的制度」,曾幾何時,已經成了「全球的制度」。
至於這些全球大學評鑑也有此趨勢,不論其中有多少爭論,不論其指標是否真能精確評比,許多國家把它視為提升國際形象的一項重要指標。
俄羅斯來勢洶洶,已擬妥計畫,選了五所大學,要在二○二○年擠入全球百大之列。德國政府投入十九億歐元,從一○九所大學中選出十所重點大學,要打造成世界級大學。法國則在國家預算被刪減五百億之際,也為此舉投入廿億。
其餘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都有類似方案。
明眼人都知道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拿獎牌,與這個國家全體國民的健康水準,未必有直接關係,儘管明眼人都知道許多國際競賽也都如此,但若從提升國家形象角度看,也多贊同在這類國際競技場就該全力以赴,以奪牌為唯一職志
台灣不應只追逐全球性的大學評鑑,還需要有更高的視野,但如果自外於它,國際形象不立,就可能在國際高教界被邊緣化,將來招聘優秀教授、研究人員、國際學生,以至訪問、合作、結盟都會有影響。「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無有」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其門而不入了。



老想開發水資源…先提高用水效率吧


2018-06-09 00:13 聯合報  左肩吾/大學教師、水利技師(台南市)
曾文水庫蓄水率下探2.9%,水情嚴峻。 圖/南水局提供



南部水情緊張,曾文水庫即將邁向歷史新低的蓄水容量。行政院日前宣告在二○三一年將會增加十九億噸的水資源,請所有的產業、民眾不用擔心水資源匱乏的問題。這樣的宣示,當然可以撫慰缺水的惶恐。但是這樣的施政方向或開發策略訊息是否妥當,值得評估。
水資源需求端,不外乎為民生用水、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近年來推動的生態保育用水是特留分,依據氣候的變化自然調配,而非刻意在缺水乾旱期間還利用水庫放流生態基流量。
就民生面來說,根據國發會的人口統計資料,台灣人口在二○二二年左右達到高峰,過了高峰總人口數又漸次下降,捨去尾數不計,二○三一年人口約略與二○一七年相似。若國民平均用水量維持現況,民生用水理當不會增加。然而,水利署近年來節水教育成效卓著,目前人均日用水量約為二七○公升,未來每人每日用水量應該明顯降低。若每人每日減少十公升,以二千三百萬人口計算,每天可減少廿三萬噸民生用水。
就農業面來說,農業用水粗估用水量是全年可用水量的百分之七十(約略為一二○億噸),因農業人口減少、農業產值缺乏前瞻性輔導、農地疏於管理,整個農業趨於萎縮。預期二○三一年農業用水需求量應該比現在還少,相關研究也確認農業用水不會再增加。
就工業面來說,工業用水需求推估是最為模糊的課題,樂觀者認為未來工業技術進步,縱使工業成長也不會增加太多的需水量;較悲觀者會認為,工業成長將讓水資源供給量過於窘迫;最悲觀者則認為工業將停滯成長,不會有工業用水需求的議題。
然而,參考水利署網頁用水供需圖資料,北台灣二○一五年的總實績用水為每日四九六萬噸,三一年推估用水量為每日五一二萬噸;中台灣二○一三年的總實績用水為每日二三八萬噸,三一年推估用水量為每日二六五萬噸;南台灣二○一六年的總實績用水為每日二九四萬噸,三一年推估用水量為每日三三九萬噸;東台灣用水呈減縮情形不予討論。
西台灣若以水利署公告資料,三個用水標的加總起來以二○一五為基準,到了二○三一年每日需求量頂多增加一百噸。可是,當自來水要降低漏水率、產業要提高重複用水率、農業要加強灌溉管理的同時,為什麼還要增加每日五二○萬噸的水資源呢?這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增加水資源開發的目的何在?
歷史資料顯示,台灣一年有九百億噸的總降雨量,可捕捉的可利用降雨量頂多二百億噸(約百分之二十)也恰好讓這個島上的人使用,現在預期到二○三一的十五年內要增加捕捉百分之二的總降雨量,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有可能是環境大衝擊的肇端。缺水當然不舒服,但我們需要的是提高用水效率,節制用水成長,而非漫無目標滿足不確定的用水需求。






取經各國 訂定兼顧人性、義理的安樂死


2018-06-09 00:06 聯合報  郝至順/大學教師(台中市)
傅達仁先生希望透過安樂死善終,礙於國內的安樂死相關法令沒有立法,所以花大錢到瑞士終結生命。 圖/摘自傅達仁臉書



從新聞得知傅達仁遠赴瑞士達成安樂死的願望,心情為之盪到谷底,也為他投以無限的哀戚與祝福。
去年我在民意論壇寫過一篇「病過才知健康 何不設計第三人生?」盼為傅達仁加油打氣,鼓勵他要有活下去的勇氣與意念,唯有活著,才有希望。
以病患家屬過來人的角度,我打從心底理解傅達仁尋求安樂死的想法與做法,人若不到痛不欲生,萬念俱灰時,怎會輕言尋死?
四十年多前,我最敬愛的兄長,也與傅達仁有同樣的病痛,那時醫療技術水準無法和現在相比,患病後痛苦煎熬,生不如死,中、西醫束手無策,最無助的時候甚至求神問卜。身為至親,萬般無奈。
傅達仁走了,我們再也聽不到他那琅琅上口又經典的籃球術語,也無法親炙他豪邁爽朗的性情與瀟灑的風采,他生前大聲疾呼,甚至上書總統立法,為正在遭受病魔肆虐,垂死掙扎的人們,能夠開啟一扇「安樂死」立法的方便之門。此說一出,震撼社會也點燃正反論辯。
人人都愛生惡死。任何個人、家庭遇此不幸,即便呼天搶地,神明也難護持。籲請立法諸公秉持同理心,仿效各國立法例,訂出一個符合人性、義理,與開明進步的「安樂死立法」。
實在不需要讓更多人千里迢迢、耗費不貲遠赴國外只求一死,或是在國內透過其他方式尋求自我解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何其殘忍、無辜。
傅達仁之死,可謂「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我們無法決定是否來到世界,但遭逢生命摧折,病入膏肓的病者,社會又何忍剝奪其選擇死亡的意志與權利?安樂死能夠立法,是黎民百姓之福,功德一樁。






社會先有「安樂生」 才有資格安樂死


2018-06-09 00:04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台中市)
傅達仁(右二)罹患胰臟癌末期,上書總統蔡英文請求推動安樂死法案,無奈他無法忍受病痛折磨,遠赴瑞士申請安樂死。 圖/摘自傅達仁臉書


前主播傅達仁在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發國人關注;剛好前陣子也有一位一○四歲的澳洲科學家選擇在同一處所接受安樂死,就因全球至今容許安樂死的國家寥寥可數。
安樂死常被等同於由醫師給予藥物讓病人結束生命,其實除此之外,安樂死還包括協助自殺(醫師備藥,但病人自行服用,傅達仁即使用此方式)、密集式症狀緩解(以高劑量嗎啡止痛但可能縮短生命)、持續深度鎮靜與放棄維生系統等。
一般人可能困惑,何以傅達仁還能出國、出書,卻可接受安樂死?是不是安樂死的門檻很低?以執行安樂死最多的荷蘭來說,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能接受安樂死:一、 病人自願且經過審慎考慮。二、病人的痛苦乃無法忍受且未來無法改善。三、除了安樂死以外,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案。
安樂死的話題,在台灣一直廣被討論;但台灣在考慮安樂死合法化之前,必須先達成幾個先決條件。
首先必須處理倫理上的爭議。人有沒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重病者可以安樂死,一般人為什麼不行?以救人為天職的醫師,為什麼可以執行安樂死?
其次,就因倫理爭議複雜難解,支持與反對陣營的對壘勢必難免,比如許多宗教團體與醫療團體都反對安樂死,要說服他們並不容易,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社會對立。
誰來執行安樂死也是一個問題。醫師、護理師與藥師等醫療人員,願不願意化身為「劊子手」,恐怕對許多醫療人員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即使在荷蘭與比利時這些施行安樂死好一陣子的國家,仍有許多醫療人員不願執行這樣的工作
此外,安樂死是結束痛苦、無意義生命的最後一步,在此之前,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一、必須建置完善的安寧緩和醫療體系。雖然台灣在這方面已經做得不錯,但還有許多人不曉得安寧緩和醫療,可以緩解病人的痛苦、維護生命尊嚴與生活品質,甚至賦予生命新的意義。
二、施行安樂死之前,更要把長照做好。人口老化以後,失智失能老人家越來越多,甚至造成家屬的照顧負擔,於是許多人的反應就是,「如果是我,寧願安樂死」,其實這是因為台灣的長照做得還不夠多也不夠好。
把末期病患與失智失能長者的醫療與照顧做好,讓想活的人「安樂生」,才有資格談安樂死。





傅達仁走了 多少人還在受苦


2018-06-09 00:10 聯合報  鄭哲英/退休人員(高雄市)
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在瑞士執行安樂死,卻因生前服用嗎啡止痛效果不佳,一句「安寧治療就是這樣折騰死」的心聲引發議論。 圖/摘自臉書

傅達仁先生終於完成心願,以安樂死終結癌末的痛苦,結束可敬的一生。由於我國法律不允許安樂死,立法恐怕還需經過不少困難才能完成。
個人一向反對「好死不如歹活」的世俗說法,如果一個人罹患絕症,在當前的醫療技術顯然已無法康復,只能藉醫療苟延痛苦不堪的軀體,甚至只能維持所謂「生命跡象」時,這種「活」法,對本人是折磨,對照顧的家屬,也是折磨,甚至會拖垮家人,不是嗎?
傅先生經濟許可,所以他能選擇遠赴瑞士安樂死,國內必然有更多的人,只因我國法律不允許,又沒有傅先生的財力與毅力,只能與家屬繼續在痛苦中等待結束那一天,這樣對嗎?
呼籲政府趕快動起來立法吧!這會比同婚立法不重要嗎?






沒考到5A 未來一樣精采


2018-06-09 00:24 聯合報  陳啟濃/國中校長(投縣水里)
南投縣技藝競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昨天在草屯同德家商辦理。 記者賴香珊/攝影


電話那頭又接到記者來電,「校長,學校幾個學生考5A?」我強調,雖然只有二個,但全校超過一半學生達到5B以上成績。我也知道這不是記者報導賣點,但我們還是鼓勵學生找出自己強項,發展自己能力。
趕在畢業典禮前,帶領十一位技藝競賽獲獎學生,到校友先生開設的模具工廠。校友特別準備茶點招待學弟妹,還發了紅包。輔導主任介紹每位學生,當介紹到小宇時,說他從來不曾認真準備考試,讀書也不是強項,這次技藝競賽筆試,是人生第一次很用心準備考試,拿到了滿分。術科表現更佳,獲得動力機械群全縣第二名佳績
這些學生不會是記者與社會關注焦點。但我相信態度最重要,他們能找到發展舞台。




台灣街景「美學」 政黨輪替也無解


2018-06-09 00:21 聯合報  馮忠鵬/上市公司獨董(台北市)
北市府在2015年9月祭出違建追殺令。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的街景,陸客看了也搖頭。日本、歐洲的建築設計,有自己國家的文化底蘊;台灣則像個拼裝車,有點特色的,像總統府,還是托日本之福,國父紀念館勉強還有中式建築的美學特色,其他都乏善可陳。如果到對岸沿海城市瞧瞧,即令「首善之都」台北市,都只能跟三線城市比。
有人謔稱中華民國建築「美學」的四大元素:鐵皮、水塔、鐵窗、磁磚,似乎一點都不為過。此外,還有幾項街景,訴說著政府的無能、顢頇與鄉愿:
首先,一個比一個大、向外突出的招牌,呈現了台灣人的自私與貪婪。多數外國城市,只准商家在自己商店門面貼掛招牌,大小字體都有限制。不像台灣,每條街道上,雙邊商家的招牌,恨不能伸到街道中間。
其次,工廠、修車廠、住家、餐廳、煤氣瓦斯行等,共生共榮、相依為命。這樣的生活環境,連命都不保,還會有所謂的「品質」 ?在國外,住、商必須分清楚;有些城市,連在街角設立一家便利商店,都要舉行公聽會,附近多數居民不反對,市政府才會發給營業執照。甚至自家要加蓋,得拿到政府許可證,否則立刻罰款並拆除。這樣執法如山的政府,在台灣可能還未曾誕生。
最要命的都市景觀毒瘤,就是頂樓加建的鐵皮屋,五顏六色不說,有些還疊羅漢。台北市政府揚言要拆,但是以現有的拆除速度與人力,不知要拆到何年何月?
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執政黨輪替好幾回了,但始終看不到哪個政府有這個勇氣與決心,整頓街景、改善居住環境,把商住嚴格分家,然後拆除所有屋頂的違章建築,加上整齊劃一的太陽能發電屋頂。這樣的夢想,今生恐怕難以實現吧?







北市公車路線改名 乘客誤會更深


2018-06-09 00:23 聯合報  楊頤濰/公務員(新北市)
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張勝雄直言,推動幹線公車為的是簡化,現在是疊床架屋,讓公車愈來愈複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地區新增許多幹線公車,台北市部分路線還有許多是改了路線編號,主管機關表示幹線公車可享公車和公車間的轉乘優惠。筆者觀察後認為其中存在兩大問題。
一、很多主要道路有多條公車路線重疊,有些有優惠有些沒有,想省點小錢的人可能要多花時間等幹線公車,這是很不合理的!難道剛好搭到幹線公車算是好運,沒搭到算倒楣嗎?基於提倡大眾運輸和節能減碳的目標,建議雙北比照台南全面實施公車轉乘公車優惠。
另一個問題就是路線名稱。老牌路線不應該隨便改號,就像老牌商品不宜隨便換包裝一樣。公車路線編號有其歷史記憶,改號只是造成混亂!再說幹線公車命名的主要道路,只占整條路線一小部分,命名太過牽強,又可能讓人誤會,例如承德幹線在石牌和劍潭之間根本不是走承德路。建議台北市的幹線公車恢復原數字編號,就像新北市在數字外加註方框表示有轉乘優惠即可。

葉銀華/金融科技要加把勁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葉銀華/金融科技要加把勁
.馬凱/猛醒吧!台灣
.嚴震生/美國紅州反對同性戀領養子女
.周行一/欣賞別人的快樂
.林中斌/北京專權 窒息創新 前景看衰?
.盛治仁/害怕做決定 就是最糟的決定

.王健壯/這樣的兩岸 這樣的政府
.洪蘭/捐WHO百萬美元 不如加強自殺防治
.方祖涵/關不住的網路大







葉銀華/金融科技要加把勁


2018-06-08 23:53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去年台灣行動支付進入里程碑,未來逐步改變消費習慣,日前OK超商推出「OK mini」販賣機,可透過超過20種感應支付消費。 記者沈佩臻/攝影


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改變人類的生活!大家到中國大陸,如果沒有結合當地智慧型手機門號與銀行帳戶之電子支付,大概會有出不了門、購不了物之嘆!若有上述電子支付,再加上功能強大的應用程式APP與平台,在大陸可以透過手機,不出門而滿足一天生活之所需。
當然台灣有自己的特性,自動提款機與信用卡普及,加上便利商店與小吃店林立,生活本來就便利,上述大陸情境未必有其急需。但是金融科技的趨勢,早晚會改變台灣人生活,也會改變人們接受與需求金融服務方式。
金融科技造成影響 ,首先是智慧型手機具有信用卡或金融卡功能,帶動行動支付風潮;其次,行動銀行帳戶普及,使得金融服務與生活需求,可透過手機的應用程式完成。再者,行動支付與金融服務的普及,形成消費者巨量資料庫,造就大數據分析與精準行銷的興起。
由上可知,行動支付是金融科技基礎,而行政院也設定到二○二五年台灣行動支付普及率要達到九成的政策目標。近年來,蘋果、三星、谷歌皆來台推出行動支付功能,短時間即與各大發卡銀行合作;而它們以NFC感應方式,只是將信用卡支付從塑膠卡片轉成手機,商家基本上還是原接受信用卡者,對台灣行動支付未有普及化之提升。
專攻行動支付的六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與其他兼營銀行,截至今年四月有二百四十三萬人次使用,該月代理收付交易額為廿一億餘元、支付款項為四億餘元,主要專營業者為街口、歐付寶,兼營業者主要是玉山銀。相對於同期間台灣之有效信用卡數二千八百卅萬張,當月簽帳金額為二千零五十六億元,電子支付成績真的是小巫見大巫雖然有兩百多萬人使用電子支付,但是金額少、尚屬嘗試階段
國人常使用的悠遊卡,法規上稱為電子票證,共有四家專營業者,今年四月消費卡數為一千四百五十八萬張,當月消費金額七十億餘元,儲值總額八十三億餘元。然而此等支付要以現金先儲值再以卡片消費,非行動支付。
要達到行政院行動支付的政策目標,除了要擴大感應支付的普及外,還要強化QR碼支付應用。由於信用卡的普及,台灣在感應支付已有一定基礎,但在QR碼方面之規格未標準化,使得各種行動支付工具間無法互通,直接影響消費者及商家使用意願。
QR碼支付比較不受手機作業系統平台的限制,透過APP或手機掃描,再通過身分驗證即可完成支付,店家不需支援各種支付工具之感應機。因此,強化QR碼付款接受與認知程度是當務之急,而且有利於開發小型商店、路邊攤、接送服務、物流快遞、旅行社、電視購物與公用事業繳費,可擴展行動支付範圍。當然這些店家仍然會考量相關稅負與手續費。
今年金融總會之金融白皮書建議政府應加速整合建置共同標準之行動支付平台,並提供相關誘因,達到三年內推動一百萬商家使用行動支付的目標。再者,在客戶身分識別方面,建議政府主導建立生物特徵資訊共通平台,初期先以蒐集臉部資料為主,並將入出境、身分證、自然人憑證及金融聯徵中心資料進行整合。上述二項基礎建設,將可加速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