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性騷擾防制是個難題

.國際大學評鑑 只是洋人的玩意兒?
.老想開發水資源…先提高用水效率吧
.取經各國 訂定兼顧人性、義理的安樂死
.社會先有「安樂生」 才有資格安樂死
.沒考到5A 未來一樣精采
.北市公車路線改名 乘客誤會更深
.台灣街景「美學」 政黨輪替也無解
.傅達仁走了 多少人還在受苦
.聯合筆記/性騷擾防制是個難題
.漫畫/救錯人了吧?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性騷擾防制是個難題


2018-06-08 23:55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前財務省事務次官福田淳一,因涉性騷擾女記者,在4月18日辭職。圖為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左)與安倍晉三(右)在國會接受質詢,麻生太郎說:「若屬實就開除。」 路透資料照片



最近在日本有兩個性騷擾相關事件成為話題一件是日本外務省俄羅斯課長毛利忠敦,因涉嫌性騷擾外務省內女性,被處以停職九個月的懲戒處分,並調離職務。財務省事務次官福田淳一(相當於財政部常務次長)才因而丟了工作,又爆發另一樁性騷擾案,日本政府為此下令中央省廳幹部職必須接受性騷擾問題研修,列為升遷必要條件。
同時間,愛知縣警則因為新推出呼籲杜絕癡漢廣告挨轟,張貼不到一周草草撤下。爭議海報以「那個人、好像被逮了喔」標題,用SNS對話竊竊私語進行批判,愛知縣警局接到大量抗議電話,批評把嫌疑者都當作罪犯,違反無罪推定原則法律精神
性騷擾比起性侵害,定義更為模糊,讓性騷擾處理更添難度。前一起事件中雖傳出有女性向外務省方面求助,但因為涉及受害者的隱私,外務省未透露細節,是言語騷擾、還是有行為騷擾、證據力,外界不得而知。
後一起則牽涉到更複雜的癡漢冤罪問題。儘管無罪推定原則,但在日本只要被指控為癡漢,定罪率近乎百分之百,且不論定罪與否,只要嫌疑上身,從此失去社會地位。有男性在擁擠電車上遭相鄰女性勒索,不給錢就要被指控為癡漢,多部電影、戲劇都以此社會問題為主題,還有保險公司推出癡漢冤罪保險
兩事件乍看矛盾衝突,其實內在核心問題相同—一個社會有沒有成熟心態去處理性騷擾事件。性騷擾當然是不可接受的人權侵犯,若認為性騷擾的防制只是加強性教育,太過輕忽;但若做為道德教育,卻可能像走鋼索一樣危險。當它越被上綱為道德問題,運用不對等權力關係、性的敏感度,對人施壓的強度也會隨之增強。
日本是個非常強調形於外的道德與禮法的國家,如果不是因為財務省發生連串弊案,一直隱忍的女記者何時才會揭發財務省次官的騷擾案?沒有財務省前例,也可能不會有外務省的告發案;如果不是因為癡漢標籤可以終結一人一生名譽,癡漢冤罪與勒索也不會變成一個被討論的社會問題。越用力掃除性騷擾之惡的同時,也可能反而增加更多的「難以啟齒」與「百口莫辯」。






國際大學評鑑 只是洋人的玩意兒?


2018-06-09 00:17 聯合報  陳義華/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亞特蘭大)
政大校長遴選治校理念公聽會上,候選人不約而同提到對國際排名的看法,其中傳播學院長林元輝認為,QS世界大學排名是「洋人的制度」,不該隨之起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大校長遴選治校理念公聽會上,有候選人把國際大學評鑑稱為「洋人的制度」,言下頗有睥睨天下之意。
全球性大學評鑑起自二○○四年,至今也不過十來年,卻是來勢洶洶,頗有國際高教界奧林匹克之氣勢。每年幾個大型評鑑結果一出,照例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高教界對此評鑑愛恨交加的複雜心態,或許可以用前劍橋大學副校長Alison Richard的一句話來概括:「評鑑有許多瑕疵,它既不能精確地描繪出大學的特色,也不能完美地解釋為什麼一所大學比另一所優秀,不過我很高興劍橋大學在評鑑裡拿了第一。」
西洋大學的濫觴,可上溯至十二、三世紀義大利的博洛尼亞(Bologna)大學和法國的巴黎大學,當初確實是洋人的玩意兒。之後迭經演變,當今全球各大學的相貌,從柏克萊到莫斯科,從巴黎到新加坡,莫不如此。不追問不知道,原來這「洋人的制度」,曾幾何時,已經成了「全球的制度」。
至於這些全球大學評鑑也有此趨勢,不論其中有多少爭論,不論其指標是否真能精確評比,許多國家把它視為提升國際形象的一項重要指標。
俄羅斯來勢洶洶,已擬妥計畫,選了五所大學,要在二○二○年擠入全球百大之列。德國政府投入十九億歐元,從一○九所大學中選出十所重點大學,要打造成世界級大學。法國則在國家預算被刪減五百億之際,也為此舉投入廿億。
其餘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都有類似方案。
明眼人都知道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拿獎牌,與這個國家全體國民的健康水準,未必有直接關係,儘管明眼人都知道許多國際競賽也都如此,但若從提升國家形象角度看,也多贊同在這類國際競技場就該全力以赴,以奪牌為唯一職志
台灣不應只追逐全球性的大學評鑑,還需要有更高的視野,但如果自外於它,國際形象不立,就可能在國際高教界被邊緣化,將來招聘優秀教授、研究人員、國際學生,以至訪問、合作、結盟都會有影響。「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無有」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其門而不入了。



老想開發水資源…先提高用水效率吧


2018-06-09 00:13 聯合報  左肩吾/大學教師、水利技師(台南市)
曾文水庫蓄水率下探2.9%,水情嚴峻。 圖/南水局提供



南部水情緊張,曾文水庫即將邁向歷史新低的蓄水容量。行政院日前宣告在二○三一年將會增加十九億噸的水資源,請所有的產業、民眾不用擔心水資源匱乏的問題。這樣的宣示,當然可以撫慰缺水的惶恐。但是這樣的施政方向或開發策略訊息是否妥當,值得評估。
水資源需求端,不外乎為民生用水、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近年來推動的生態保育用水是特留分,依據氣候的變化自然調配,而非刻意在缺水乾旱期間還利用水庫放流生態基流量。
就民生面來說,根據國發會的人口統計資料,台灣人口在二○二二年左右達到高峰,過了高峰總人口數又漸次下降,捨去尾數不計,二○三一年人口約略與二○一七年相似。若國民平均用水量維持現況,民生用水理當不會增加。然而,水利署近年來節水教育成效卓著,目前人均日用水量約為二七○公升,未來每人每日用水量應該明顯降低。若每人每日減少十公升,以二千三百萬人口計算,每天可減少廿三萬噸民生用水。
就農業面來說,農業用水粗估用水量是全年可用水量的百分之七十(約略為一二○億噸),因農業人口減少、農業產值缺乏前瞻性輔導、農地疏於管理,整個農業趨於萎縮。預期二○三一年農業用水需求量應該比現在還少,相關研究也確認農業用水不會再增加。
就工業面來說,工業用水需求推估是最為模糊的課題,樂觀者認為未來工業技術進步,縱使工業成長也不會增加太多的需水量;較悲觀者會認為,工業成長將讓水資源供給量過於窘迫;最悲觀者則認為工業將停滯成長,不會有工業用水需求的議題。
然而,參考水利署網頁用水供需圖資料,北台灣二○一五年的總實績用水為每日四九六萬噸,三一年推估用水量為每日五一二萬噸;中台灣二○一三年的總實績用水為每日二三八萬噸,三一年推估用水量為每日二六五萬噸;南台灣二○一六年的總實績用水為每日二九四萬噸,三一年推估用水量為每日三三九萬噸;東台灣用水呈減縮情形不予討論。
西台灣若以水利署公告資料,三個用水標的加總起來以二○一五為基準,到了二○三一年每日需求量頂多增加一百噸。可是,當自來水要降低漏水率、產業要提高重複用水率、農業要加強灌溉管理的同時,為什麼還要增加每日五二○萬噸的水資源呢?這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增加水資源開發的目的何在?
歷史資料顯示,台灣一年有九百億噸的總降雨量,可捕捉的可利用降雨量頂多二百億噸(約百分之二十)也恰好讓這個島上的人使用,現在預期到二○三一的十五年內要增加捕捉百分之二的總降雨量,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有可能是環境大衝擊的肇端。缺水當然不舒服,但我們需要的是提高用水效率,節制用水成長,而非漫無目標滿足不確定的用水需求。






取經各國 訂定兼顧人性、義理的安樂死


2018-06-09 00:06 聯合報  郝至順/大學教師(台中市)
傅達仁先生希望透過安樂死善終,礙於國內的安樂死相關法令沒有立法,所以花大錢到瑞士終結生命。 圖/摘自傅達仁臉書



從新聞得知傅達仁遠赴瑞士達成安樂死的願望,心情為之盪到谷底,也為他投以無限的哀戚與祝福。
去年我在民意論壇寫過一篇「病過才知健康 何不設計第三人生?」盼為傅達仁加油打氣,鼓勵他要有活下去的勇氣與意念,唯有活著,才有希望。
以病患家屬過來人的角度,我打從心底理解傅達仁尋求安樂死的想法與做法,人若不到痛不欲生,萬念俱灰時,怎會輕言尋死?
四十年多前,我最敬愛的兄長,也與傅達仁有同樣的病痛,那時醫療技術水準無法和現在相比,患病後痛苦煎熬,生不如死,中、西醫束手無策,最無助的時候甚至求神問卜。身為至親,萬般無奈。
傅達仁走了,我們再也聽不到他那琅琅上口又經典的籃球術語,也無法親炙他豪邁爽朗的性情與瀟灑的風采,他生前大聲疾呼,甚至上書總統立法,為正在遭受病魔肆虐,垂死掙扎的人們,能夠開啟一扇「安樂死」立法的方便之門。此說一出,震撼社會也點燃正反論辯。
人人都愛生惡死。任何個人、家庭遇此不幸,即便呼天搶地,神明也難護持。籲請立法諸公秉持同理心,仿效各國立法例,訂出一個符合人性、義理,與開明進步的「安樂死立法」。
實在不需要讓更多人千里迢迢、耗費不貲遠赴國外只求一死,或是在國內透過其他方式尋求自我解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何其殘忍、無辜。
傅達仁之死,可謂「輕如鴻毛,重如泰山」,我們無法決定是否來到世界,但遭逢生命摧折,病入膏肓的病者,社會又何忍剝奪其選擇死亡的意志與權利?安樂死能夠立法,是黎民百姓之福,功德一樁。






社會先有「安樂生」 才有資格安樂死


2018-06-09 00:04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台中市)
傅達仁(右二)罹患胰臟癌末期,上書總統蔡英文請求推動安樂死法案,無奈他無法忍受病痛折磨,遠赴瑞士申請安樂死。 圖/摘自傅達仁臉書


前主播傅達仁在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發國人關注;剛好前陣子也有一位一○四歲的澳洲科學家選擇在同一處所接受安樂死,就因全球至今容許安樂死的國家寥寥可數。
安樂死常被等同於由醫師給予藥物讓病人結束生命,其實除此之外,安樂死還包括協助自殺(醫師備藥,但病人自行服用,傅達仁即使用此方式)、密集式症狀緩解(以高劑量嗎啡止痛但可能縮短生命)、持續深度鎮靜與放棄維生系統等。
一般人可能困惑,何以傅達仁還能出國、出書,卻可接受安樂死?是不是安樂死的門檻很低?以執行安樂死最多的荷蘭來說,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能接受安樂死:一、 病人自願且經過審慎考慮。二、病人的痛苦乃無法忍受且未來無法改善。三、除了安樂死以外,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案。
安樂死的話題,在台灣一直廣被討論;但台灣在考慮安樂死合法化之前,必須先達成幾個先決條件。
首先必須處理倫理上的爭議。人有沒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重病者可以安樂死,一般人為什麼不行?以救人為天職的醫師,為什麼可以執行安樂死?
其次,就因倫理爭議複雜難解,支持與反對陣營的對壘勢必難免,比如許多宗教團體與醫療團體都反對安樂死,要說服他們並不容易,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社會對立。
誰來執行安樂死也是一個問題。醫師、護理師與藥師等醫療人員,願不願意化身為「劊子手」,恐怕對許多醫療人員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即使在荷蘭與比利時這些施行安樂死好一陣子的國家,仍有許多醫療人員不願執行這樣的工作
此外,安樂死是結束痛苦、無意義生命的最後一步,在此之前,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一、必須建置完善的安寧緩和醫療體系。雖然台灣在這方面已經做得不錯,但還有許多人不曉得安寧緩和醫療,可以緩解病人的痛苦、維護生命尊嚴與生活品質,甚至賦予生命新的意義。
二、施行安樂死之前,更要把長照做好。人口老化以後,失智失能老人家越來越多,甚至造成家屬的照顧負擔,於是許多人的反應就是,「如果是我,寧願安樂死」,其實這是因為台灣的長照做得還不夠多也不夠好。
把末期病患與失智失能長者的醫療與照顧做好,讓想活的人「安樂生」,才有資格談安樂死。





傅達仁走了 多少人還在受苦


2018-06-09 00:10 聯合報  鄭哲英/退休人員(高雄市)
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在瑞士執行安樂死,卻因生前服用嗎啡止痛效果不佳,一句「安寧治療就是這樣折騰死」的心聲引發議論。 圖/摘自臉書

傅達仁先生終於完成心願,以安樂死終結癌末的痛苦,結束可敬的一生。由於我國法律不允許安樂死,立法恐怕還需經過不少困難才能完成。
個人一向反對「好死不如歹活」的世俗說法,如果一個人罹患絕症,在當前的醫療技術顯然已無法康復,只能藉醫療苟延痛苦不堪的軀體,甚至只能維持所謂「生命跡象」時,這種「活」法,對本人是折磨,對照顧的家屬,也是折磨,甚至會拖垮家人,不是嗎?
傅先生經濟許可,所以他能選擇遠赴瑞士安樂死,國內必然有更多的人,只因我國法律不允許,又沒有傅先生的財力與毅力,只能與家屬繼續在痛苦中等待結束那一天,這樣對嗎?
呼籲政府趕快動起來立法吧!這會比同婚立法不重要嗎?






沒考到5A 未來一樣精采


2018-06-09 00:24 聯合報  陳啟濃/國中校長(投縣水里)
南投縣技藝競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昨天在草屯同德家商辦理。 記者賴香珊/攝影


電話那頭又接到記者來電,「校長,學校幾個學生考5A?」我強調,雖然只有二個,但全校超過一半學生達到5B以上成績。我也知道這不是記者報導賣點,但我們還是鼓勵學生找出自己強項,發展自己能力。
趕在畢業典禮前,帶領十一位技藝競賽獲獎學生,到校友先生開設的模具工廠。校友特別準備茶點招待學弟妹,還發了紅包。輔導主任介紹每位學生,當介紹到小宇時,說他從來不曾認真準備考試,讀書也不是強項,這次技藝競賽筆試,是人生第一次很用心準備考試,拿到了滿分。術科表現更佳,獲得動力機械群全縣第二名佳績
這些學生不會是記者與社會關注焦點。但我相信態度最重要,他們能找到發展舞台。




台灣街景「美學」 政黨輪替也無解


2018-06-09 00:21 聯合報  馮忠鵬/上市公司獨董(台北市)
北市府在2015年9月祭出違建追殺令。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的街景,陸客看了也搖頭。日本、歐洲的建築設計,有自己國家的文化底蘊;台灣則像個拼裝車,有點特色的,像總統府,還是托日本之福,國父紀念館勉強還有中式建築的美學特色,其他都乏善可陳。如果到對岸沿海城市瞧瞧,即令「首善之都」台北市,都只能跟三線城市比。
有人謔稱中華民國建築「美學」的四大元素:鐵皮、水塔、鐵窗、磁磚,似乎一點都不為過。此外,還有幾項街景,訴說著政府的無能、顢頇與鄉愿:
首先,一個比一個大、向外突出的招牌,呈現了台灣人的自私與貪婪。多數外國城市,只准商家在自己商店門面貼掛招牌,大小字體都有限制。不像台灣,每條街道上,雙邊商家的招牌,恨不能伸到街道中間。
其次,工廠、修車廠、住家、餐廳、煤氣瓦斯行等,共生共榮、相依為命。這樣的生活環境,連命都不保,還會有所謂的「品質」 ?在國外,住、商必須分清楚;有些城市,連在街角設立一家便利商店,都要舉行公聽會,附近多數居民不反對,市政府才會發給營業執照。甚至自家要加蓋,得拿到政府許可證,否則立刻罰款並拆除。這樣執法如山的政府,在台灣可能還未曾誕生。
最要命的都市景觀毒瘤,就是頂樓加建的鐵皮屋,五顏六色不說,有些還疊羅漢。台北市政府揚言要拆,但是以現有的拆除速度與人力,不知要拆到何年何月?
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執政黨輪替好幾回了,但始終看不到哪個政府有這個勇氣與決心,整頓街景、改善居住環境,把商住嚴格分家,然後拆除所有屋頂的違章建築,加上整齊劃一的太陽能發電屋頂。這樣的夢想,今生恐怕難以實現吧?







北市公車路線改名 乘客誤會更深


2018-06-09 00:23 聯合報  楊頤濰/公務員(新北市)
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張勝雄直言,推動幹線公車為的是簡化,現在是疊床架屋,讓公車愈來愈複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地區新增許多幹線公車,台北市部分路線還有許多是改了路線編號,主管機關表示幹線公車可享公車和公車間的轉乘優惠。筆者觀察後認為其中存在兩大問題。
一、很多主要道路有多條公車路線重疊,有些有優惠有些沒有,想省點小錢的人可能要多花時間等幹線公車,這是很不合理的!難道剛好搭到幹線公車算是好運,沒搭到算倒楣嗎?基於提倡大眾運輸和節能減碳的目標,建議雙北比照台南全面實施公車轉乘公車優惠。
另一個問題就是路線名稱。老牌路線不應該隨便改號,就像老牌商品不宜隨便換包裝一樣。公車路線編號有其歷史記憶,改號只是造成混亂!再說幹線公車命名的主要道路,只占整條路線一小部分,命名太過牽強,又可能讓人誤會,例如承德幹線在石牌和劍潭之間根本不是走承德路。建議台北市的幹線公車恢復原數字編號,就像新北市在數字外加註方框表示有轉乘優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