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台海的「現狀」一直在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587/web/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真要把法院變成民進黨開的?
.聯合報黑白集/把好局玩殘的國民黨
.經濟日報社論/台海的「現狀」一直在變






經濟日報社論/台海的「現狀」一直在變


2018-06-05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進黨擬協推「禁止公開展示或懸掛五星旗等境外敵對勢力旗幟」公投,在兩岸關係低迷的此時,格外引起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一陣子,台灣高中生突然出現了一股競相申請中國大陸大學入學的風潮,引來各方高度關切,這讓我們聯想到一個經常聽到的概念:所謂兩岸關係的「現狀」。印象中,自李登輝以下,台灣的每一位總統都十分強調維持「現狀」,意思是執政當局不會隨意更動兩岸政策,力求穩定,目的一在於安撫對岸當局,二在於爭取選民支持。民調顯示,台灣老百姓最期待的就是兩岸形勢維持現狀。
然而「維持現狀」的說法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導,它也許誤導不了大陸當局,但它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台灣民眾,因為,「現狀」一直在變。我們可以很容易從經濟、社會、外交、軍事、人口等幾乎每一個領域察覺出這樣的變化。
先看經濟。最明顯的變化莫過於兩岸之間GDP的消長,大陸GDP在民國68年(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位居全球第15位,30年後的民國99年(2010年)超過日本躍升為第二;民國81年(1992年)討論所謂「九二共識」時,台灣GDP相等於大陸的45%,26年後的今天,此一比率下降到4.5%;30年前,台灣製造風行全球,如今中國製造風行全球;瑞士洛桑學院每年一度的全球競爭力評估,今年台灣被大陸超越。
社會方面,愈來愈多的民眾從「自認為是中國人,或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轉變為「自認為是台灣人」,這些變化當然並非是台灣當局所指稱的「天然獨」,而是跟近30年來力度愈來愈大的「去中國化」教育有關,從改變教材著手,包括改變歷史觀,以台灣元素取代中國元素,甚至大幅減少文言文課程,然後再延伸到文化、媒體與高層官員的任命。
外交方面,台灣在國際社會日形孤立,當然這可以歸罪於北京當局打壓,但馬英九時代與蔡英文時代還是有明顯不同也是事實,邦交國一個一個減少;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快速崛起,國際權力格局出現世紀性的巨變,中美兩強正在展開全球範圍的大博弈,博弈的初期階段聚焦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台灣恰位於第一島鏈的中樞。由於台灣明顯地選擇了拒中靠美,自然成了美國對抗中國的籌碼,也同時成了美國的提款機。
軍事方面,大陸在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下,軍備的強化有目共睹,解放軍的短期目標是以各種「反介入」手段對抗美軍在西太平洋的「介入」行為,最終把美軍力量排拒於第一島鏈甚至是西太平洋之外。無疑,台灣又成了中美兩強的兵家必爭之地。於是通過吹填造島,南中國海已漸成為中國的內海,加上解放軍海、空、潛的頻繁繞島,航母逐漸形成戰力,這樣的形勢,跟民國嗄85年(1996年)時的海峽危機對照,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至於兩岸雙方已形成了幾十年的海峽中線默契,在「繞島」都已常態化的情況下,基本上已接近形存實不存
再看看人口變化。民國77年(1988年)海峽兩岸恢復交流,第一批從台灣前往大陸的是老兵與長者,未久,即是大批的台商還有中產階級,除了一部分因兩岸聯姻而移入的大陸配偶外,基本上是單向的人口移動,從台灣移往大陸的是人口及購買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就年齡層概念而言,老兵與長者帶過去的是「過去的購買力」;台商與中產階級帶過去的是「當下的購買力」;如果從現在開始,年輕學子也要過去,那麼帶走的就是「未來的購買力」了。
與此對照,為了補充初級勞動的不足,台灣不得不引入大量來自東南亞的勞工,此等勞工雖然較為年輕,但知識、文化、技能水平相對普通,於是人口的移出移入合併對照,長期而言顯然不利於人口素質的優化,再加上台灣政經局勢的沉悶與經濟社會條件活力的弱化,也導致出生率持續明顯地下降,構成台灣長期發展的隱憂。
「維持現狀不變」的表象之下,是幾乎在每一個領域呈現明顯的、持續的變化,而且是向著不利的方向在變,最終會演變到什麼樣的情況,執政當局及社會大眾能看得到嗎?






聯合報黑白集/把好局玩殘的國民黨


2018-06-05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年底縣市長選舉,國民黨桃竹苗鐵票區出現分裂危機,圖為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桃竹苗並稱客家票倉,過去向來被認為是國民黨鐵票區。不料年底縣市長選舉,在民進黨執政一片罵聲下,國民黨在桃竹苗反而傳出了危機:桃園選情低迷,新竹縣、苗栗都有分裂危機。會出現這樣慘況,不是沒有原因。
上次地方選舉,國民黨在桃園意外落敗,三年下來,原本規畫的吳志揚懼戰,打壞整個布局;黨內未能協調強棒出擊,卻幾乎放任選情自生自滅。新竹縣,則因十拿九穩,地方人士競相爭取,甚至不惜內訌。充分反映國民黨「優勢選區搶戰,弱勢選區懼戰」傳統
另外在新竹縣,國民黨中央一開始就推卻協調責任,想以民調決定。及至地方反彈,才又修改已訂的民調遊戲規則,回歸協調。黨中央誤判情勢在前,破壞遊戲規則在後,搞得地方內戰一觸即發,黨中央則兩面不是人。國民黨之政治運作「天分」,令人咋舌。
國民黨執政時,得力於地方派系甚多。如今不但在野,而且實力嚴重消退,竟然還是擺脫不了地方派系制約。新竹縣的閩客、忠誠度之辨,或者苗栗的前後縣長口水戰,說穿了,都是地方派系的延長戰。不禁令人質疑,國民黨還要被派系綁架到幾時?
想要勝選,卻缺乏政治判斷,又被地方派系綁架,只好把是非放兩邊。地方派系說要修改遊戲規則就得修改,不然叫個陣就得去道歉;懼戰的說不選就不選,還可以繼續當不分區立委。國民黨要拿什麼說服選民,自己是個真心改革的政黨?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真要把法院變成民進黨開的?


2018-06-05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司法院擬修法將最高法院法官改為特任官,並在法官遴選委員會中,新增兩席立委代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司法院會不顧反對聲浪,通過修正法院組織法、法官法草案,將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法官改為總統特任官並新增兩名立委任遴選委員。司法院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優點,卻鑽破了司法獨立防護罩,讓政治力得以侵入司法權,最後勢將導致司法崩潰。
對比司法院新案與現行體制,似乎終審法院法官的遴選委員會仍將沿用目前機制,新案只是為顧及「民意」新增兩名立委代表;另再新增總統「任命權」而非「圈選權」,因此實際影響乍看似屬有限。
然而首先讓人質疑的就是,蔡英文總統親自主導的司改國是會議,並未決議要將終審法院法官改為特任官,而考試院也不支持此案,為何司法院會竟甘冒大不韙,悍然通過逾越司改國是會議決議且院際間並無共識的草案
司法院的理由是,新制更具選才不受年資與期別限制的優點,只須審核是否具有擔任終審法官的能力。問題在於,「能力」標準如何認定?誰來認定?是依辦案績效、法律見解?還是法官風評、知名度?甚或公關手腕或「忠誠度」?可以想見,未來有志者必會依遴選委員背景投其所好;也難怪有法官嘲諷,有志者得積極曝光,彰顯自己的法學素養與人權觀念超群,同時要跟律師、司改團體甚至民意代表保持緊密良好關係;更有法官質疑,如此遴選途徑勢必更陷近親繁殖
至於特任會讓終審法官「更有崇隆性」的理由,更是莫名其妙。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才會讓法官崇隆;打開了政治介入大門的司法,怎樣的特任都不可能增添一絲崇隆性。讓一二審法官在特任終審法官跟前矮一截,又何益人民的司法信賴?且法官之職貴在獨立審判,與崇隆性何干?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探底,法官會更崇隆?
去年司改國是會議第二分組曾決議終審法官由總統「政治任命」,引發總統擴權與政治介入司法的強烈質疑,迫使蔡英文表態「拒絕圈選權」。如今就算改為總統任命權,以蔡政府硬拔台大合法遴選校長管中閔的法律邏輯,會否有朝一日這種形式任命權又被政客硬拗成「既可任命、當然也可不任命」的「另類圈選權」?
至於立委擔任遴選委員,更是開啟立法權公然介入司法權的第一扇門,除破壞權力分立原則,更可能已然違憲。須知,立法權主要是為解決抽象通案,不能介入具體個案。立委當然可就司法議題質詢、主持公聽會,但讓立委直接擔任遴選委員,參與決定屬於司法行政權核心的終審法官人事案,明顯混淆行政立法分際
司法院以「民主正當性」為由,讓政治立場鮮明、利益糾葛龐雜的立委擔任終審法官遴選委員;而其名單將會銜相關單位後送立法院審議,看起來更像是司法院自我閹割「做公關」,奉送兩席遴委給執政黨介入司法。然而,立委關說司法,前科累累,歹戲拖棚的「關說沒事、捍衛司法有罪」荒謬劇也還在上演;妨害司法公正的問題未能解決,還要找立委來亂司法?
毫無疑問,如此勢將更添政治影響司法力道。現制終審法院法官的遴選委員包含六名學者和社會公正人士,是由司法院長遴聘,已可見司法院長對終審法官選任權限之大,但看司法院長許宗力對於立委聲請釋憲門檻的今昔大不同態度,早已讓人憂心;若未來再加上立委代表側翼呼應,怎不讓人質疑法官候選人政治色彩將成為取捨關鍵。
我國最高法院為終審法院,主審案件不乏具敏感性、政治性,如何使之獨立於政治力之外,本於法律、證據及良知判決,這才是改善司法制度的首要考量。蔡英文提名的監委揚言「專打辦綠不辦藍法官」並於上任後付諸行動已是警訊,此次司法院會決議更棄守司法獨立的城池,莫非蔡政府真要把法院變成民進黨開的?

【重磅快評】謝長廷的臉拉得比香蕉長 誰來救果農?

.【重磅快評】謝長廷的臉拉得比香蕉長 誰來救果農?

.【重磅快評】供養吳音寧算什麼,此惡更甚千萬倍!







【重磅快評】謝長廷的臉拉得比香蕉長 誰來救果農?


2018-06-05 11:10 聯合報  主筆室
香蕉價格慘跌,讓人很揪心。本報資料照片


新聞很讓人揪心,香蕉1公斤只要1元,賣10公斤才能換顆茶葉蛋,擔心若所說不假,農民這夏天怎麼過?另一張照片更聳動,三輪車載來一車斗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倒進田裡,壓碎、耕鋤做肥料
不只如此,彰化、雲林許多菜農同樣大面積耕鋤;雇人來採收,市場賣不上價錢,不如直接耕鋤做肥料。農民說得傷心,一季的辛勞就這樣化為烏有,不要說沒有收益,撒進田裡的肥料錢要怎麼還銀行?
耕鋤,是農事必要的應對手法之一,談不上對或不對;確實今年上半年無風無雨,蔬果長得特別好,汁多味甜,幾乎是近年最佳品質,但糟糕的是賣不上價錢。銷大陸嗎?至今「台獨水果」的拒買疑雲籠罩,金鑽賣不到去年1/4的價錢,連包裝費、運費都不夠。
香蕉跌到這半年谷底,不要說下品1元每公斤,就算上品每公斤6元價錢都太低;農民想起當年台焦銷日大筆賺外匯的輝煌日子,問駐日代表謝長廷怎麼不努力拓銷,結果謝代表臉拉的比香蕉還長,說台日沒簽自由貿易協定,台灣又不讓日本核災區食品來台…,反正他抱怨連連,直稱無力以回天。
奇怪,香蕉銷日起自謝東閔弟弟謝敏初先生,之後香蕉大王吳振瑞全力開拓,當年也有菲律賓蕉、中南美蕉的競爭,但台蕉以其特有的香醇,擄獲日本人的欣賞;當年沒有台日自由貿易協定,關稅也沒有好處,為什麼一路長紅?
金鑽鳳梨去年銷大陸火紅,10公斤一箱要價200人民幣,今年居然賣不到50元,買家不是不上門,就是想硬砍到海南島鳳梨價格;該地粗食的鳳梨同樣一箱,只要30元不到。台灣香嫩的金鑽拿去跟海南島粗品碰撞,真的不如耕鋤。
最讓人不解的是,果農在外地受了委屈,回台灣竟要被農政單位再打一耙,說香蕉價錢正常、金鑽外銷價格也如常,反正千錯萬錯官員沒錯。香蕉、鳳梨之後台灣水果還有荔枝、芒果接踵而至,也都努力想衝出外銷市場,農政官員難道還是鴕鳥以對?
此刻的台灣蔬果已到阿兵哥3餐捧場都消化不了的程度,原因何在?草民皆知,施政無方,為什麼還要容忍官員保他烏紗帽的胡扯?

聯合筆記/殺人犯回歸社會的準備

.向台海第一線空防英雄致敬
.聯合筆記/殺人犯回歸社會的準備
.供電調壓調頻 有助系統穩定
.契約容量不公平 台電為刀俎 學校為魚肉…
.只待冷氣房 降低孩子適應力
.中小學全面裝冷氣 自廢節能十年功
.風不調雨不順 政府乾瞪眼?
.願景回響/凍漲還要多樣 學童午餐夠營養?
.漫畫/搶得到泛藍票?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殺人犯回歸社會的準備


2018-06-05 00:53 聯合報  蕭白雪
法務部長邱太三認為考慮假釋門檻下修時,必須思考配套措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陣子看了日本電影「羊之木」,描述日本因監獄人滿為患,加上鄉村人口流失,政府安排六名殺人假釋,到小漁村重新展開生活的故事;正邁入實質廢除死刑的台灣,政策與社會有無迎接這些人回歸社會的準備?
電影中,六個殺人犯,有黑道分子槍殺對手、有不堪雇主虐待或家暴而殺人者,他們想重新回到自由社會生活,卻仍免不了擔心他人異樣的眼光;有人想重新開始人生,卻也不乏想重操非法舊業者。
跟台灣相似的是,這些人在監獄中學習有朝一日重返社會時可用得上的技藝,不管是照護員、理髮師、洗衣、燙衣;在回到現實社會後,仍需要有願意聘用的業者,願意接納的居民,更生人重生並不容易,但社會上總有人願伸援手。
電影最後戲劇性的演出,是讓看似最融入漁村生活、跟著當地青年一起玩樂團、交女友的一名假釋犯,參與當地一場祭典而登上媒體;但他少年時不為人知的殺人紀錄,也因被害人的父親找上門而掀開。平常看似開朗、溫和的他,接連受到刺激、挑釁後,再度以凶殘手法殺死三個人,甚至還拉著一直協助他的當地青年跳海。
對照台灣近來的殘酷凶殺、分屍案,加上最高法院不判死刑、法務部不執行死刑的走向,台灣同樣要面對越來越多殺人犯未來回歸社會的問題。
如同電影中每個殺人犯背後有不同原因,台灣近來多起命案,不論是為情為錢,或因不堪長期照顧壓力等造成,每件殺人案背後各有不同成因
日前小燈泡案在高院開庭時,被告律師曾詢問專長為司法精神醫學的鑑定人:國家要為精神疾病人士奮鬥到什麼程度?學者出身的鑑定人雖能提出專業建議,也不諱言,這是「政策」問題
當社會對日益凶殘的殺人手法驚駭時,法務部長說,死刑槍決不能解決問題。話說得不算錯,只不過,民眾更關心:解方何在
政府對有精神疾病、不堪虐待或長期照護壓力的殺人犯,願花多少資源補社會破網?又有什麼政策措施,能保護無辜、善良老百姓不再受害?政府與社會是否都已作好迎接各種殺人犯回歸社會的準備?





向台海第一線空防英雄致敬


2018-06-05 00:53 聯合報  張虎瞰/大學兼任教授(台北市)
昨日空軍花蓮基地一架F-16戰機於執行漢光演習任務時失事墜毀,傍晚時分,山區濃霧漸起,增加搜尋的難度。 記者黃義書/攝影


昨日空軍花蓮基地一架F-16戰機,於執行漢光演習任務時失事墜毀,國防部及空軍雖第一時間立即啟動救援機制實施陸、空緊急搜索,但飛行員因未及跳傘逃生而殉職,結果令人扼腕。
F-16戰機目前是空軍主力戰機,因具有高達九個地心引力(9G)的空戰運動性能,能高度發揮優越的纏鬥性,再加上有性能先進的導航設備及火力控制系統,所以經常擔任台海第一線空防的重任。也因此無論是戰機飛行員或地勤維修人員都面臨無比的飛訓任務壓力及工作負荷,但這群無名英雄總是默默承擔全天候捍衛台海安全的重任,也未嘗聽他們有何怨言。
近來中共機艦遠海長航訓練頻次增加,不時抵進我台海防線的臨界區來測試台海空防反應,意圖以機艦繞台、擾台的常態化軍事行動,對台發揮武統恫嚇的效果。而且中共為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及達到其軍事應急需求,已在靠近台海當面的前沿地區部署先進戰機,以便為擴大機艦演習的常態化及增加繞島巡航來進逼台灣;共機甚至以南、北雙向繞台巡航,來增加恫嚇國人的效果,以發揮其對台心理戰、輿論戰的政治意圖,都使擔任台海空防第一線重任的空軍健兒,必須隨時保持高度警戒與戰備狀態,不使敵人越雷池一步,以捍衛台海領空安全與區域安定。
當然,台灣的飛行員除了要面對中共不時的挑釁之外,還要面對各種飛訓環境的壓力考驗,其負荷總量超過一般國家的軍事飛行員。而且台灣山巒起伏,地理環境由海面到三千多公尺的各種地形特徵都有,天氣又複雜多變,短時之間就有很大的差異,還要面對各種空間變化、氣壓升降、武器系統控制、戰術課目演練、各種複雜攻防戰技立即反應等,均須保持高度凝神的緊張狀態,絕對不可大意,所消耗的體能不難想像,因此在飛行訓練上都帶給飛行員很大的挑戰。
兵家有言「無空防就無國防」,今天F-16戰機雖然發生不幸的飛安事件,但我們對這群繼續堅守台灣空防崗位、無懼無畏的英雄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只待冷氣房 降低孩子適應力


2018-06-05 00:53 聯合報  卓亞雄/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因應氣候變遷、都會區熱島效應顯著,台北市府決定修改規定,並為國中小教室全面裝設冷氣,改善學習環境。 記者杜建重/攝影



台北市長柯文哲決定中小學教室全面裝冷氣,讓學生炎夏能有較舒適的學習環境。柯文哲的考慮是為了學生舒適著想,但前提是不能降低學生耐寒、耐暑能力,畢竟有較大的生存溫域,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孩子的影響是永遠的
中國的俗諺勉勵孩子把身體鍛鍊好,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說法,三伏天大家理解,三九指冬天最冷的三個九天;總計一年酷熱、酷寒的日子約是六十多天。如果扛得住,身體的底子打得好,才能進一步談練功夫。如果只能在狹窄的溫域存活,出了這溫域毛病不斷,這是害了自己。
有位外交官妻子,小孩成長過程不論在國外或台灣,盡量給孩子恆溫環境,廿四度開冷氣,十六度開暖氣,呵護得無微不至。某個台灣夏夜,糟了,無預警停電,冷氣停了,孩子從來沒離開過空調,又熱又癢,拚命的抓,臉、手全抓破了。外交官太太這才瞭解,給小孩恆溫雖是愛他們,但剝奪他們適應周遭環境的能力。
民眾的認知多年來被商業、消費心理設定的陷阱主導,例如恆溫概念。居家打造恆溫環境,頂著「節電」帽子,家裡配備恆溫空調、變頻冷氣,以為節能省電費,但壓縮機隨時維持運轉狀態,耗電時間增加,總計電費必然較高,怎會省錢?又怎減碳
家長樂見孩子不要揮汗上課當然是愛心,但更關鍵的是讓孩子有較強體魄、環境適應力;教室全面裝冷氣不是壞事,但若因而依賴空調,逐漸窄化溫域適應能力,可就得不償失了。





中小學全面裝冷氣 自廢節能十年功


2018-06-05 00:53 聯合報  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台北市)
國中小教室裝不裝冷氣,近來掀起不少討論。 記者張裕珍/攝影


台北市決定中小學教室將全面裝冷氣,這個很「天龍國」的決定經披露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北市國高中幾已裝設,國小也有近四成教室吹得到冷氣,全面裝設只差臨門一腳,對市府來說「剛好」而已,卻增加其他縣市民眾相對剝奪感。
作為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成員、自許為綠色城市領頭羊的台北來說,這樣的政策不宜帶頭推動。
教育部曾估算全台中小學加裝冷氣,用電度數將增三點一億度,是現行的四十八%,冷氣裝設將大幅增加用電,一舉抹滅自九十七年開始的「政府機關及學校節約能源行動計畫」努力,自廢十年武功
電費預估增加八點一億元,是現行的四十五%,台北市「獨善」的決定,除讓柯「省長」破功,用電增加也代表排碳量增加,不利減碳目標達成,冷氣機熱氣猛排更是以鄰為壑,加劇都市微氣候變化
面對高溫挑戰,城市調適手段至少還有(屋頂)設太陽光電板遮蔭發電、垂直水平植栽綠化、走廊噴霧、屋頂灑水、教室內裝設抽排氣風扇、遮陽板及綠建築改善等作法,台北市教育局也坦承冷氣裝設為最後的手段,但既然是最後手段,又何必即刻全面裝設呢?
其實,開不開冷氣除了溫度外,濕度也需要納入考慮,整體「舒適度」才是重點,「廿八度開冷氣」的天條早該調整,並且如何設定配套,也至關重要。
城市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至大,要成就氣候調適城市,不能老想挑最便宜行事的捷徑走,教育部門以吹冷氣心態進行教育,應是氣候調適最反諷的手段。
台北市已裝設許多冷氣,應把經費投入其他改善措施,就算非不得已,也要分樓層(如頂樓)、依面向(如向陽面),考慮日照強弱等因素局部裝設,不可做出最不好的氣候調適教育示範。







風不調雨不順 政府乾瞪眼?


2018-06-05 00:53 聯合報  洪長源/文史工作者(彰縣二林)
曾文溪因為缺水乾涸,溪床一片沙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從立春前後一期水稻播種開始迄今,中南部所下的雨連地面都濕不了。水稻顧名思義就是要水,目前正值抽穗後結實期,田中不能無水,可是春雨不來,梅雨又缺席。可以預知,接下來一期水稻收割後,因禁止燃燒稻草,田地必須淹水加腐化劑讓稻草腐爛,再來翻土整地,直到七月廿三日大暑前後插秧,插秧後約一個月田地一刻也不能缺水。所以未來三個月是田地大量使用水的期間。
然而水庫早已只剩涓涓細流,老天猶無送來甘霖跡象,氣溫猶然一日高過一日,一畦田地一口井,抽水機日夜不停地把水抽到地面上來應急。
顯然今年已然是「雨不順」的一年了,只能寄望颱風帶來雨水解渴,讓水庫積滿水,讓農作物吸飽該有的水分,適性適時的生長。然而颱風不來缺水無解,颱風來了強風也可能會造成某些破壞,所以今年「風要調」看來也難。這將是一個「風不調,雨不順」的年
政府想好了對策嗎?還是聽天由命?反正把所有的損害都推給天災。





願景回響/凍漲還要多樣 學童午餐夠營養?


2018-06-05 00:53 聯合報  古志誠/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在孩子天真笑容下,大人有責任把校園午餐辦得更營養、更美味,讓食育融入孩子的午餐。 記者林伯東/攝影


頃讀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校園營養午餐」報導諸多感慨,看見報導中嘉義達邦國小部落偏鄉學童一餐菜錢廿餘元、跋山涉水採買食物的里程來回超過一百四十公里,讓人感嘆。每到選舉,政治人物口中「免費午餐」的滔滔政見,與偏鄉部落「吃不起午餐」強烈對比,問題出在哪?
基於各縣市財政缺口赤字,筆者贊成營養午餐「使用者付費」,非全面免費,偏鄉部落營養午餐,或以企業募資或認養方式,較為合適。報導中的達邦國小還有「廚師證照」,多少縣市偏鄉國小只有「廚工阿姨」而已。筆者在苗栗就讀國小當時還有機器自動清洗設備,算是縣內少數學校自家「公辦公營」營養午餐;大部分偏鄉學校連學生餐廳都掛零,遑論「廚師哪裡來」的困境。
「營養價格」若比喻競爭力,我認為「吃不飽」也令學習競爭力堪憂。一○六年起,每餐漲足六十元一餐的台北市學生很難想像,部落學校每位學生每餐只約卅七元,差距近一倍,光扣除廚工薪水,平均每位學生菜錢剩廿到廿五元。
筆者心疼這樣價格的午餐怎吃得飽?學習上怎麼有競爭力?北市還有訂定「使用有機蔬菜或有機米實施計畫」,然教育部九月要實施「四章一Q」治絲益棼,招標流標,有的加上換新校長,學生午餐政策面臨「斷炊危機」,偏鄉部落要四菜一湯和綠色蔬菜午餐願望,恐怕也只是夢寐以求!
「四章一Q」成本增加,政府配套措施在哪?現有運輸、生產成本外,多少合法廠商願意跟進「增加成本」?
當食材漲到跳腳,學童午餐仍控制「凍漲」價格,難道不懷疑食材來源?廠商除非「做功德,否則要維持合約要求三菜一湯,會不會在食材、原料等成本上「動手腳」?然政客選舉支票把營養午餐當「全面白吃」免費的結果,物價飛漲與食安危機淪陷,缺口一劃,就是午餐「不營養」了。

林中斌/北京專權 窒息創新 前景看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林中斌/北京專權 窒息創新 前景看衰?
.盛治仁/害怕做決定 就是最糟的決定

.王健壯/這樣的兩岸 這樣的政府
.洪蘭/捐WHO百萬美元 不如加強自殺防治
.方祖涵/關不住的網路大







林中斌/北京專權 窒息創新 前景看衰?


2018-06-05 00:53 聯合報  林中斌(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四月,美國總統川普制裁「中興通訊」。斷料、停工,在一月中它損失三億多美金,此錢可買三架先進蘇-35戰機。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竟然不堪一擊!原因顯然是:缺乏創新。
連帶論述是:北京限制自由,封閉資訊,窒息創新,抄襲甚至偷竊先進技術。無怪乎,中國成長已減緩,資金外逃,國債高築,前景看衰。
實際情況呢?
今年四月,中國科學家潘健偉被《時代》雜誌選入一八年世界百大人物,因為他領軍研發量子通訊在一六年「墨子號」衛星升空後已取得全球領先地位。而量子通訊可保密,有潛力打破美國以互聯網主導全球通訊的優勢。
根據去年十一月十六日Defense News報導,Google母公司Alphabet總裁也是五角大廈「國防創新委員會」主席Eric Schmidt說:「到二○二○年,中國將趕上美國。二五年,他們將超越我們。三○年,他們將主宰AI。」
同月,每年兩次的「全球超級電腦五百強」TOP500比賽發布排名。中國的「太湖之光」連續兩年四次居榜首,「天河二號」為亞軍,瑞士第三,日本第四,美國Titan第五。Titan速度僅為「太湖之光」的五分之一,曾攬冠軍多年直至一三年六月被「天河」取代。之後,「天河」連續六次盤踞霸位。但它晶片購自美國英特爾,一五年受美國以國安理由箝制。於是逼迫中國造出核心及晶片皆自製的「太湖之光」,一鳴驚人雄占鰲頭。回顧○八年時,中國尚無法擠入前一百名。九年來進步,何人料到?
「中興通訊」當年急於攻占市場,懶於研發晶片。如今遭此挫敗,焉知非福?
其實,類似制裁「中興通訊」對中國經濟衝擊已不如前。中國○七年對美國出口占中國那年GDP高達九點一趴;而一七年只占三點九趴,下降至約四成。十年以來,向美出口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已大幅減低。
去年七月,IMF三度向上修改中國GDP成長至六點七趴。根據的是:一六年起出口增加、人民幣強勢、股票市場上揚、外匯存底回升至三兆美元以上。今年一月北京公布一七年GDP成長為六點九趴,更勝於IMF預估,為七年來首度回升。
根據今年四月廿一日Economist分析,中國經濟比一五年大為改善,因為政府已開始正面迎戰根深柢固的結構問題。於是,國債占GDP的比率已穩定。資金外逃已受嚴控。人民收入成長已高於GDP成長。國家經濟漸趨成熟,服務業從廿年前占GDP三成上升至一半。大投資項目如高速鐵路已開始賺錢。地方債務幾乎都花在橋梁、公路等基本建設而非空屋住宅。
今年三月廿八日《紐約時報》登載歐巴馬總統財政部顧問Steve Rattner評論:「過去四年,中國減少了三十二趴某種空汙微粒。同樣的成就,美國在一九七○年通過Clean Air Act法案之後花費十二年才做到。北京治理模式在最短時間內把最多的人民拔離貧窮。人類歷史從未得有。」
「歐亞集團」總裁Ian Bremmer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時代》雜誌發表專文「北京國家主導經濟體未來將勝出」說:「中國,非美國,是全球經濟最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