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一帶一路的美中博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一帶一路的美中博弈
◆  聯合報社論/愚民指令:從傳教士枉死到女攤商自救
◆  聯合報黑白集/內宣玩過頭,養蠱反噬





經濟日報社論/一帶一路的美中博弈


2021-07-03 04:0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圖/法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一項由美國和七國集團(G7)幫助發展中國家推展基礎建設的計畫─重建更好世界Built Back Better World)。這項計畫被認為是美國為主的西方民主國家首次提出、應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帶一路計畫的替代方案

白宮6月12日說明,「這是一個由主要民主國家領導的、以價值觀為驅動的、高標準和透明的基礎設施合作夥伴計畫,旨在幫助縮小發展中國家超過40兆美元基礎設施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這種需求。」

此一計畫是在拜登所倡議全球民主專制較量的大背景之下提出。白宮表示,實施有五項指導原則價值驅動良好治理嚴格標準氣候優先強大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強化多邊金融機構的影響力

據了解,此一美國版的一帶一路,源自於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針對中國版一帶一路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一帶一路對美國的影響》。這份研究報告的兩名作者之一薩克斯David Sacks)說,美國上屆政府在很長時間裡針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是「不要拿中國的錢」、「拿中國的錢會很很糟糕」,但他們並沒有任何替代計畫。換言之,美國這「重建更好世界貫穿民主價值理念的一帶一路,將給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另一個選擇

中國版的一帶一路是民國 102 年(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之後提出的基礎建設大倡議一帶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做為配套,中國並提出「亞投行」(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的建構計畫,向全世界公開募股。美國當時的歐巴馬政府對中國的倡議回應冷淡,並通過各種手段、明示暗示盟國不宜參加,甚至公開批評中國的作為是為各國設下債務陷阱

未料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卻第一個公開宣布加入,為其他想加入又不敢加入的國家開了道。一帶一路倡議及亞投行的建立迄今八年,未料美國換了政府也換了思維,拜登上台東施效顰,也來了一個美國版的一帶一路,且為凸顯與中國版的不同,特別強調民主價值特色

中國當初倡議一帶一路,既有時代背景,又有全球戰略思維。首先,民國 97 年(2008年)9月爆發金融海嘯導致全球實體經濟需求巨大萎縮,中國為了提振內需採取極為擴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穩住了經濟增長,也做了全球經濟中流砥柱卻得付出產能過剩房市泡沫金融槓桿巨大後遺症昂貴代價,讓民國 102 年(2013年)接任的習近平政府不得不以去槓桿去產能去庫存三去矯正。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想到了一個既非外需又非內需、既是外需又是內需的一帶一路,打通中國與鄰國之間基礎建設著手,以中國為中心,先聯繫東北亞、東南亞,接著延伸到中亞、南亞、西亞,再進一步延伸至中東、歐洲與非洲。

其次,中國無論在基礎建設能力資金能力人才方面都相當富餘,成為一帶一路順利鋪開重要保障。再者,一帶一路亦蘊涵了一個以「世界島核心理念地緣大戰略,即大規模展開密集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通訊網路、能源管線全方位基礎建設,將亞洲歐洲非洲緊密地連成一氣

由此觀之,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並非憑空臆想而來,既有在特定時空下的現實條件甚至優勢,又能在地緣戰略上滿足包括中國在內幾乎所有亞、歐、非板塊上國家的切實需求。亞投行所以能吸引到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加入,即是明證。如今美國有樣學樣,搞了個民主版的一帶一路,一來未見理論框架,二又未見實體規劃,三不知資金來源只強調民主價值。但民主價值基礎建設之間又有什麼直接關聯?令人好奇。












聯合報黑白集/內宣玩過頭,養蠱反噬


2021-07-03 01: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政黨、政治人物甚至政府運用網路宣傳、對政策進行吹捧和擁戴,對不同意見則快速出征攻訐。 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臉書曾貼出的「行政院小編團隊」照片。 圖/取自蘇貞昌臉書


著名港點「添好運」在臉書感謝柯文哲訂購,引來綠營支持者退讚,揚言不再上門。台南牛肉湯連鎖鴻品關分店,並批評政府防疫無能,也遭綠網民出征,故意給予最低的一星惡評

民進黨擁有一批死忠支持者,令對手又怕又羨。但其中許多人只是接受金錢豢養網軍部隊聽命府院黨指揮行事對政策進行吹捧擁戴對不同意見快速出征攻訐。這種高效率宣傳機器固然聲勢浩大,但網軍強終究不等於執政好,洗腦過頭有時更帶來反效果。

正像柯文哲最近所譏,狗搖尾巴,後來變「尾巴搖狗」,尾巴剁地還會自搖。五月疫情初爆時,一篇「世界看好了,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兩周內解除三級警戒」的網路貼文紅遍全台;儘管句型很潮,卻只是讓牛皮吹破的政府更難堪。

再如藝人賈永婕號召捐贈呼吸器深受輿論讚揚,部分綠粉卻批評她故意讓政府難堪。賈永婕不服喊冤,激起更大同情,最後蔡總統親自打電話,向她表達謝意與歉意。近日添好運與鴻品被出征的消息傳出,也有不少人特意下單捧場消費或上網給予好評;顯示網軍言行激起公憤,反幫了倒忙。

蔡政府老愛批評對岸認知戰,忘了自己如何在台灣土地上反覆「噴藥」,毒害社會和諧養蠱害人,終有失控反噬之時。












聯合報社論/愚民指令:從傳教士枉死到女攤商自救


2021-07-03 01:5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彰化火車站前喬友大樓的一間防疫旅館火警,釀成一名消防員和三名居家檢疫者死亡 慘劇。圖/彰化消防局提供


彰化一間防疫旅館發生火警因悶燒達九小時,導致一名消防員和三名居家檢疫者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傳教士和一名移工。這次災情,也為我國新冠防疫非因確診而亡的事件再添冤魂。追根究柢,主因有二一是政府允許消防設施不足飯店充當防疫旅館,且救災行動緩慢二是政府訓令防疫期間外出要罰的管制過度嚴厲,導致民眾瞻顧失措而錯失逃生時機

這場火災,透過枉死傳教士陳建光生前的直播,得以還原不少現場情境。陳建光夫婦本來設法自行逃生,消防員卻要他們回到自己房間;其間,他錄下自己「跑出去怕被罰錢,不跑可能死在火災的天人交戰。由於火勢悶燒長達九小時,濃煙不止,最後只有其妻獲救。同旅館另一名檢疫者,則不願相信旅館稱「火警是誤傳」的廣播,摸黑自行逃生,撿回一命

這場災難,讓人憤怒的地方有四:第一,蘇內閣一年半來極力宣傳的「重罰」措施如此根深柢固,導致人民面臨性命交關竟還憂心被罰,終致無法逃生;「苛政猛於虎」莫過於此。第二,一個消防及逃生設施不足的場所竟能被選作防疫旅館,而旅館的廣播宣導,竟完全罔顧事實旅客性命。第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此事,稱防疫中遇到火災,將由旅館指揮官下達命令並通知逃生路線;對照火警現場的殘酷景象,這種官腔官調有任何負責之意嗎?第四,拜登的愛犬死亡,蔡總統第一時間便留言致哀;對於彰化消防員檢疫者喪命,她卻毫無感受

去年以來,蔡政府採取各種集權式手法進行防疫部署,不斷侵蝕台灣的自由、民主和人權,已到了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例如,人人必備的口罩,政府以實名制管制發放;它限制外寄,自己卻拿去當禮物做外交。施打疫苗是人民的權利,政府卻安排官員優先施打,讓人民去爭搶殘劑。對於不遵守防疫規定的民眾,政府原可視狀況處以行政處分,蘇內閣卻祭出「百萬罰款」來恫嚇百姓。民眾轉發訊息原是生活日常,現在卻動輒遭到法辦和移送;包括民眾在戶外舉行低調喪禮,都要遭到警察錄影羞辱。這樣下去,台灣和「警察國家」有何兩樣?

蔡政府藉著防疫之名集權,除侵害人權,更造成指揮中心的「權威」和「能力不成正比,專業能力一天天降低。五、六月的本土疫情失控,正是指揮中心失能失德總暴露。兩個月間,近一萬五千人確診,六百多人死亡,完全證明這點。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陳時中遲至日昨才在民進黨壓力下同意入境普篩,這是外界呼籲了一年多的事,他何止慢三拍?同樣遲鈍的是,指揮中心遲至六月下旬才開放快篩試劑進口,供民眾自行檢測。這兩天,一名在台北環南市場擺攤桃園女攤商,因為鄰近的攤商染疫,而她卻未被匡列。女攤商因而自行購買快篩試劑在家檢測,一測就是陽性,再到醫院採檢證實確診,她因此成為全台第一個「自篩確診」的案例。女攤商若未自篩出確診,勢必又成為一個防疫破口,那不正是指揮中心一再怠懶疏漏的缺口嗎?誰又知道,一年半來這種缺口有多少?

試想,蔡政府如果去年就開放快篩試劑進口,民眾便擁有自主篩檢權,豈非更有助於全台防疫?但政府把大權抓在自己手上,不讓百姓有自主和知的權利,而它藉著大權在手胡亂揮霍,又用重罰來控制公眾人身自由無法負起保護國民責任。這樣只會愚民的政府,好意思自稱民主


去年率先搞政治 禁止口罩出口的是垃圾蘇真昌 自己忘了? 

◆  環南群聚 會否影響解封?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宅心或能少禍!
◆  疫情之下,精神照護危如累卵
◆  拿不掉新冠印記 痊癒回家考驗才開始
◆  「利大於弊」與疫苗霸凌
◆  判死改無期 最高院誤解國際公約?
◆  畫中有話╱當喝飲料都成了奢侈
◆  集權心態治國 官員歪步取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宅心或能少禍!


2021-07-03 02:07  聯合報 /   潘襎(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宅在家」是疫情期間最常聽到的話,大家被迫盡量待在家中,無奈地自嘲,這句話也常被掛在嘴上。於是,我們把宅當作動名詞,譬如說「宅男」、「宅女」,「宅」成為人們主動停留在「家」的日常用語。但是,這個用語的意義多少受到日文影響,乃是對日文御宅」(Otaku的誤用

在傳統漢字語彙裡,我們將「家」與「宅」合稱,「家宅平安」是庶民最大願望,「家」總有抽象意涵存在,如同英文的「home」,意味著根源性場所,「宅」自然地更多實質性存在,如同田宅兩字並列使用,說明具體的田地與房子。

人們對於家宅依賴,何其大啊!這次新冠病毒爆發,我們初次感受到家宅的重要,認為只要注意衛生,躲在家中,就可獲得家的庇護,不受病毒威脅。其實,並不是我們待在家中,就會平安無事,古人常說:「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古人很清楚人難免有卸責心理,為了不讓人一味把責任推給老天,故有「天災人禍」之別,「」乃是指來自於現實個人集體間複雜因果關係禍害

剛才提到「御宅」在日本語彙裡面,本指第二人稱的尊敬語,轉而指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日本社會逐漸興起的普普文化愛好者,譬如對於電動遊戲、漫畫等特別強烈的嗜好者,具揶揄意味,類似英文的「geek」、「nerd」。到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代末,日本爆發泡沫經濟,這詞不再有明確定義,指某些領域的一群粉絲。在台灣,我們望文生義,將宅直接理解為動詞或者動名詞,指向一些只喜歡待在家裏的人。

疫情期間,大家「宅」在家中,於是許多商業與文化活動為這批被迫宅在家中「阿宅」們量身訂做,希望他們在家中享用。

其實,平安與否不是身體不出門就能平安,此外,還必須以「仁」來「宅心」,古人說宅心仁厚指能以寬厚的仁愛之心對待他人

僅止於個人宅心仁厚還不夠,社會是個命運共同體,彼此關聯,還要有社會的大愛。《易經第廿三剝卦山附於地」,意味著陰陽倒置,原本高聳的山地,逐漸被侵蝕接近地面因此,君子攸往阻絕難行象辭將危機視為轉機,勉勵人必須要洞悉時勢順勢有所為與不為,〈〉說「上以厚下安宅」,意思是說居上位的人,必須要藉此來厚實基礎,才能穩固家宅。

最近台灣常用「同島一命」凝聚民心,更應有全球一命念想。的確,剝卦的確如同我們眼前艱困難行的共同處境。但是,決不是呆坐在家中,或者尸坐於位,一切就會自然過去。個人應以「宅心仁厚」去善待周遭的人,為政者須體恤民命,厚實基石,安固國家這個大家宅。唯有上下一心,才能度過危難。












環南群聚 會否影響解封?


2021-07-03 02:13  聯合報 /   張法迅/醫師
台北環南市場篩檢出41例陽性確診,昨緊急封閉三天並做消毒。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北環南市場一日新增新冠確診四十一例,引發疫情失控的疑慮,但這樣的數字其實反映萬華染疫率背景值,與一個正在進行的市場小群聚,很快就能控制下來。

這兩天,台北批發市場進行 PCR 普篩,在七千多人裡驗出五十多名陽性案例,比例約零點七%,略高於目前萬華染疫率背景值零點一%,這是因為環南市場有一個職場小群聚正在進行。分項來看,北農的萬大市場(位於萬華)篩檢陽性率,略高於濱江市場(不在萬華),乃因萬華染疫率背景值高於整體台北市(約為十倍)。六月廿三日前,萬大市場染疫率以員工比率來看,正好是濱江市場的十倍,因此可以推斷,批發市場出現的案例大部分來自社區,才會反映社區的染疫率背景值。

如果批發市場感控做得夠好,染疫率就會停在背景值,但在六月萬華疫情受到控制以後,北農依然每日新增一、兩例,代表從社區傳入的案例在市場裡引發了小規模群聚,只是傳播速度相當慢,Rt 值約等於一。後來案例累積越來越多,引發關注,於是台北市在六月廿三日對北農人員進行快篩,施打疫苗,並升高感控層級,於是職場小群聚就被遏止了,而回到染疫背景值。

反觀環南市場,快篩始終沒能大規模進行,原本就染疫的案例沒被撈出來,再加上也有一個小群聚悶燒,於是慢慢累積幾十個案例。在四十一名 PCR 陽性案例裡,有十二名 Ct 值大於卅,就反映萬華背景值,但其他案例則是最近才被感染,每天約新增一、兩例,相當有一個 Rt 值約為一的職場小群聚在進行。

萬華茶室群聚那樣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必須以封城大筆揮灑來處理,Rt 值很快就會降到零點六左右,但幾個禮拜以後,當新增案例降到兩位數,就得進入工筆畫的精準防疫。雙北在前一階段做得很好,但進入下半場,侯友宜採取緊迫盯人策略,逼出感染黑數,但柯文哲依舊夸談防疫戰略,輕忽了苦幹實幹的疫調基本功。

雖然如此,批發市場絕非茶室那樣的感染空間,台北疫情不可能再度失控,市民不必恐慌。指揮中心已就環南市場發布細胞簡訊,讓可能接觸者都回來篩檢,而台北市也亡羊補牢,進行疫調與隔離,疫情很快就能得到控制。有人認為環南市場篩出這麼多案例,代表雙北或台灣充滿感染黑數,其實雙北染疫背景值已經低於零點一%,雙北以外縣市更低,這點可由每日全國 PCR 檢驗陽性率看出。

台北批發市場員工一萬多人都已施打疫苗,最慢到七月中旬,批發市場疫情一定會受控制,因此,七月十二日解封計畫不必因此生變。然而,如果其他縣市首長與民眾仍然過度焦慮,恐怕解封仍有變數。










疫情之下,精神照護危如累卵


2021-07-03 02:07  聯合報 /   潘子祁/醫院企劃組管理師(桃園市)


面對精神疾病失智症,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是現行最有效治療方式;然而因為疫情,前述「雙管」只得束之高閣,時程日久,戕害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權益。

筆者服務於社區型醫院,發現病人面臨藥物吃完卻「無藥可領」困境。主因部分醫療院所發生群聚感染,必須暫停七到十四天門診業務,致病人無法回診就醫、依程序領藥,埋下病況不穩定隱憂。

非藥物治療情形又如何?同為防疫計,各式據點均暫停運作,其中包含失智照顧據點,及去年甫運作的精神長照試辦據點,病人生活節奏驟變,亦失去生活重心;而家屬亦缺乏社會服務支持,連長照體系最引以為傲的「復能服務走入居家」(即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到病人家進行復健復能治療),一樣為減少病毒傳播風險,無法涉入需求家庭,照顧病人責任仍退回家庭場域中。

或許有人會說,若 A 院所無法看診開藥,可以改去正常看診的 B 院所領藥,理論上可以,實務上非也。

其一,初診多需本人親自出席,若病人為衰弱、行動不便或長照機構長者,無法由家屬代為於 B 院所出診領藥。精確而言,僅有尚能行動自如病人才能變通,衰弱高齡者無法可解。

其二,精神診斷過程關乎醫病間熟悉度、信賴關係等「社會連結」,為緩解無藥的燃眉之急,改換至 B 院所乃事急從權,權變之餘若病況穩定,實為病人之幸;如若不然,辛苦的仍是病人與家屬。

當前防疫實為長期抗戰,緩解之日仍未清晰,然精神病人照護工作卻日漸稀缺、藥物缺乏、照顧責任沉重,即便一個月前有精神科醫師投書媒體,期衛政醫療體系能逐步重啟「雙管」,已過月餘,未見有關單位提出可行作法。

以筆者所見所聞,衛政應會同跨單位即刻研擬可行方案。其一,在健保資源撙節、避免藥物濫用、減輕藥害及病人可取得精神藥物前提下,整併出藥物給付的權變方案。

再者,標準化可操作的視訊流程,供精神門診改以視訊協助病人就醫領藥,以及據點、長照機構、精神機構人員,提供給病人、個案最基礎的社會連結;其三,視訊門診涉及健保給付,期醫事、健保單位能標準化相關規定,讓私立醫療院所有所從,亦能透過給付調整,實質鼓勵各院辦理。

世衛組織楬櫫心理衛生亦為健康的重要面向之一,為病人福祉、減輕家屬照顧壓力,乃至「真正的社會安全網」建立,衛政與醫療體系更是責無旁貸。
















拿不掉新冠印記 痊癒回家考驗才開始


2021-07-03 02:06  聯合報 /   周玲如/秀傳紀念醫院護理部督導(彰化市)
罹患新冠肺炎者痊癒解除隔離後,有部分病友回歸社區後發現,考驗才要開始。 路透資料照片


對於染疫隔離治療病友,隔離期間我們給予必要協助,病況穩定後安全回家,卻有部分病友回歸社區後發現,考驗才要開始。

染疫者解除隔離枷鎖後,身上卻多了一個拿不掉的註記,感受旁人異樣眼光。新聞報導的都是多少確診者多少匡列者,從來沒有透露痊癒回歸後生活的面貌。

其實,回家之後才是最需要關懷時刻。衛生局人員雖已結束隔離關懷,心中疑問卻一堆,像染了除不掉的毒,怕傳染給別人;鄰居保持距離不敢往來,睡覺洗澡也戴著口罩,深怕給家人帶來麻煩;常去洗頭剪髮的老闆總說,等好點再來;想去拿糖尿病慢性病藥,醫師口氣差說得過新冠還來。

他們不明白,健保卡上註記何時消除,牙痛不敢看牙醫、生病不敢看醫師,想到萬一發燒感冒會不會要打1922?曾打去醫院心理諮詢專線,只勸說想想以前快樂的事、以前的自己有多棒,可是無助感還是如浪潮般湧來。

建議疫情指揮中心設立專案,關心出院回家的確診者,了解他們回家重生的困難,疾病也許痊癒,但卻沒人說明是否真的好了?不知道是陰還是陽?疑問句始終存在,說服不了自己,也證明不了他人。

希望 COVID-19 感染存活者,能面對現況說出問題,並尋求心理協助;同時更期待社會能多一分理解、多一點關懷,畢竟這是心理生理的雙重疾病,更考驗著人性。回家只是第一步,如何讓社會家庭重新接納,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的。











「利大於弊」與疫苗霸凌


2021-07-03 02:02  聯合報 /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疫情升溫,凸顯台灣防疫指揮調度、疫苗嚴重短缺等問題。 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全家老中青三代齊聚,開了場家庭會議。隨著疫苗接種往下延伸,台灣偏高的疫苗致死率、及少的可憐也沒什麼可選擇的疫苗,令人不安。為此,我徵詢大家對打疫苗的意見,並立下遺囑。因為尊重和溝通,家庭會議輕鬆結束了,然而也有家庭為此爆發戰爭。

近日碰見鄰居老伯,對我訴苦說他兒子為勸他打疫苗,鬧得很不愉快!老伯對疫苗有疑慮,加上身體多少有毛病,寧願放棄大家搶破頭的莫德納。

本來打疫苗是為活更久,但是不少人打疫苗後卻提早走人,雖然相關單位一直澄清非關疫苗,把責任推給慢性病;可是中、老年人誰敢說自己一點毛病也沒有?如果確診沒死,卻因打疫苗或被集中檢疫旅館火災奪去生命,豈不荒謬?

打疫苗這件事,旁人只能分析優缺點,不該強迫還沒克服心理障礙的,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利大於弊」這句話並非人人適用,如果有人因為打疫苗失去生命,你能負責嗎?我們不該怪罪拒絕打疫苗的親人,這是一種情緒勒索、疫苗霸凌。我們該檢討的,是台灣的指揮調度、疫苗短缺和可選擇種類偏少等問題。

若非政府之前把部署說得如此完美,台灣會一下子那麼多人確診,把大家逼向絕路?之前,多少人求生無門,死在家中?亂象一波波,繼偷打疫苗之後,現在有錢人花大錢飛到國外打疫苗,沒錢沒勢的瘋狂搶殘劑。說穿了,大家只是想活下去,面對一切亂象,政府應該感到慚愧。

人生難免一死,既然瘟疫不可迴避,政府給的幫助有限,不如練習與病毒和平相處;學會謙卑,尊重每個人對疫苗的決擇,別把自己當政府,硬把答案塞入他人試卷;試著站在弱勢生物立場思考,人類也是一種致命病毒;珍惜和周遭人共度的每一寸時光。

我們要努力求生,同時也要有明天就是最後一天的心理準備。瘟疫,或許是這個瘋狂世界的剎車皮,逼迫我們思考與成長,毒或藥,就看我們怎麼解讀。












判死改無期 最高院誤解國際公約?


2021-07-03 01:56  聯合報 /   吳巡龍/檢察官(台北市)


報載湯景華因細故與翁姓男子爭執,控告翁男傷害但法院判無罪;湯遂到翁男住處騎樓縱火致六人身亡。一審到更二審均判死刑,最高法院援引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改判無期徒刑定讞。筆者認為判決理由明顯錯誤,有待商榷。

本案新聞稿表示,立法院通過兩公約施行法後,公政公約已具國內法效力。依第六條第二項規定,犯最嚴重罪行,才能科處死刑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對該公約第六條做出第卅六號解釋,所謂最嚴重罪行是指涉及直接確定故意殺人犯行,間接不確定故意殺人則不適用死刑湯景華既係基於間接故意殺人改判

其實,公約規定「犯最嚴重之罪」,據該解釋第卅五段規定,係指intentional killing)「故意殺人」,其內涵應包括我國刑法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殺人罪,非僅限於直接故意」,最高院可能將intentional以為是直接故意」。

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依被告主觀犯意分為五種犯罪類別特定意圖犯故意犯有認識重大過失刑事過失無過失責任。其中特定意圖犯與我國意圖犯相似;故意犯(general intent)則指故意為某項犯罪行為,如本案放火,其內涵包括我國的確定故意(知道會燒死人)與不確定故意(知道可能會燒死人,但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會發生這結果)。

國際公約普通法系國家刑法intentional killing,包括特定意圖犯故意犯故意犯又包括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對此,主張廢除死刑刑事改革國際聯盟推動修法建議,欲將公約「最嚴重之罪限於特定意圖犯但該建議迄今未被採行,讀者只要進入該聯盟官網,即可查知

最高院個案終審權,但國際公約實際內容,豈是我最高院說了算?














畫中有話╱當喝飲料都成了奢侈


2021-07-03 01:56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炎炎夏日,原是飲料店旺季,只是新冠三級警戒,持續影響民生至鉅。百貨公司旁偌大人形裝置藝術,悠閒的拿著飲料享受午後時光,羨煞疫情下的芸芸眾生。

民眾戴口罩經過,無法這般輕鬆,連坐下來喝杯飲料,都成為奢侈的想法。只能期待「微解封」到來,許民眾悠閒午後時光。














集權心態治國 官員歪步取巧


2021-07-03 01:17  聯合報 /   林振亞/文字工作者(台南市)
圖/季青漫畫


看到政府的種種疫苗決策,官員做事盡是「歪步取巧」,僅能搖頭喟嘆。

兩千多年前,漢初有位耄耋儒者轅固生,是詩經學派一代祭酒漢武帝即位,以賢良徵召入朝,遭阿諛奉承儒生黑函,說轅固生老(九十幾歲)了。武帝遂讓他罷官回鄉。同時被徵召還有一位公孫弘,已六十好幾,他卻不敢正視轅固生,但轅固生對他說:「公孫子,務正說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成語「曲學阿世」就是這樣來的。

十多年前,讀到這段記載,心裡暗忖,為何轅固生要對公孫弘說這句話?史記沒有多寫,但卻透露出一點,「諸諛儒多疾毀固」,我想這就是關鍵,滿朝盡是「諛儒」,轅固生看到讀書人風骨不在,才期勉公孫弘入朝為官,要做個「正步」(台語)的人。

甚麼是正步?

法律條文在制定細項需列點時,會以條列式概括式逐項條列後再加其他概括呈現。如此有原則性規範顧及彈性作風。新冠嚴峻時,官員分配疫苗列項施打順序規範,卻沒有周延考慮到各縣市狀況或有不同,應有彈性做法預留給地方去做權宜。等到地方首長提出個別不同原因欲優先施打時,中央一律禁止,但見民意風向不同,政策又髮夾彎。都什麼時代了,怎麼還用集權心態治國。一個簡單分配疫苗,卻做得如此哩哩啦啦,更遑論其他。

購買疫苗方面,政府明知上海復星出錢資助德國輝瑞 BNT 研發,並取得大中華地區代理權,受干擾是必然,那為何不積極轉向購買莫德納疫苗?購買美國疫苗應該不會被干擾吧!我高度懷疑一直死纏著 BNT,背後是何居心?

真不懂,現階段是先購得足夠疫苗來照顧百姓較重要,還是一直利用買不到放出訊息怪罪外力阻撓重要?於是聯想到,轅固生對公孫弘所說的話。利用人民對中國厭惡,討好人民,所謂曲學以阿世」此之謂也。


陳亮恭/問題不在高齡 而是衰弱與失能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問題不在高齡 而是衰弱與失能
◆  黃介正/百年黨慶之後的習近平
◆  范疇/台灣對算總帳的認知退化了!
◆  薛承泰/針頭下的黃老鼠
◆  楊渡/被破口的三道底限
◆  嚴震生/千人之諾諾,有待萬人之諤諤






陳亮恭/問題不在高齡 而是衰弱與失能


2021-07-03 01:27  聯合報 /   陳亮恭(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部分年長者在疫苗施打後發生猝死現象,讓長輩擔心害怕。 記者林宛諭/攝影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情初期歐洲的高傳染率、長照機構群聚現象與廿%的高齡病患死亡率令人訝異,台灣專家評論歐美防疫策略、診斷思維與治療方案等;今年五月台灣社區感染爆發,發現台灣新冠肺炎死亡率冠於全球,長照機構群聚感染死亡率更高得令人驚恐,疫苗施打後長者猝死現象,引起社會譁然,可惜,多數評論僅以高齡多病解釋現象,實情非如此。

今年五月底,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一篇論文彙整近十二萬新冠肺炎病患資料,發現病患死亡的決定因素不是年齡,而是衰弱與失能程度英國老年醫學會的官方期刊三月份整理全球疫苗臨床試驗,發現多數疫苗臨床試驗只針對健康成年人,部分研究收案對象有達到八十多歲,但實際收案高齡人數少到不具統計意義,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品牌的疫苗臨床試驗涵蓋衰弱、失能或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對他們的效果與安全性全然未知歐洲老年醫學會雜誌六月份也指出,長照機構住民染疫死亡風險,決定因素失能程度及淋巴球低下兩者的臨床意義是衰弱、營養不良與失能;去年十一月,蘇格蘭醫學雜誌報導新冠病患常因衰弱與失能出現非典型症狀,病患可能沒有呼吸道症狀,甚至不發燒,但死亡風險卻更高。疫苗上市後調查才發現,衰弱、失能或是長照機構住民不僅疫苗的效果較為不好,不良反應機會也高注射疫苗後的猝死風險在數個品牌疫苗都有類似發現

盤點這些研究報告共同關鍵字衰弱與失能,而不是年齡。新冠肺炎對於高齡者的風險,從診斷、治療、疫苗與不良反應都與想像不同,但這些研究的共同關鍵字,都是衰弱與失能,而非年齡。然而,為何多數研究都只點出高齡風險呢?因為衰弱與失能多發生於高齡者,當統計資料未包括衰弱與失能時,結論往往直接歸咎於高齡。疫情爆發後,國內新冠肺炎專家呈倍數成長,卻少見對於高齡者特殊健康風險深入著墨

新冠肺炎對高齡者的最大風險,不是年齡,也不光是慢性病,而是衰弱與失能

醫療體系慣以器官及疾病思維建立服務,對於多重疾病、衰弱、失能高齡者較欠缺整體策略,這些長者面臨跌倒、骨折或其他急性病合併出現的譫妄、憂鬱、失能、營養不良等現象,都提高長者死亡與後續臥床風險。反覆強調的缺口,雖然得到衛福部與健保署認同,也調整醫師教育健保服務支付部分內容但國家整體對高齡科學領域的重視依然不足,在新冠肺炎爆發時刻,高齡者死亡率與疫苗不良反應上了慘痛的一課。

衰弱、失能與肌少症概念,不是只在社區衛教網路演講就好,是要真實進入醫療體系高齡病患整體評估診治策略,從事高齡照護團隊不能只強調預防保健,面對高齡複雜病患急性醫療也必須投入,高齡醫學不是社區醫療健康促進,而是必須融合進病患診治思維是一門專業科學,需全方位重視,不能僅以高齡多病解釋每個不良事件死亡個案個人醫療判斷公共衛生決策政策規劃高齡者衰弱及失能必須是關鍵考量,希望我們的進步是從研究與教育而來,而非由病患生命累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