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南群聚 會否影響解封?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宅心或能少禍!
◆ 疫情之下,精神照護危如累卵
◆ 拿不掉新冠印記 痊癒回家考驗才開始
◆ 「利大於弊」與疫苗霸凌
◆ 判死改無期 最高院誤解國際公約?
◆ 畫中有話╱當喝飲料都成了奢侈
◆ 集權心態治國 官員歪步取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宅心或能少禍!
2021-07-03 02:07 聯合報 / 潘襎(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宅在家」是疫情期間最常聽到的話,大家被迫盡量待在家中,無奈地自嘲,這句話也常被掛在嘴上。於是,我們把宅當作動名詞,譬如說「宅男」、「宅女」,「宅」成為人們主動停留在「家」的日常用語。但是,這個用語的意義多少受到日文影響,乃是對日文「御宅」(Otaku)的誤用。
在傳統漢字語彙裡,我們將「家」與「宅」合稱,「家宅平安」是庶民最大願望,「家」總有抽象意涵存在,如同英文的「home」,意味著根源性場所,「宅」自然地更多實質性存在,如同田宅兩字並列使用,說明具體的田地與房子。
人們對於家宅依賴,何其大啊!這次新冠病毒爆發,我們初次感受到家宅的重要,認為只要注意衛生,躲在家中,就可獲得家的庇護,不受病毒威脅。其實,並不是我們待在家中,就會平安無事,古人常說:「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古人很清楚人難免有卸責心理,為了不讓人一味把責任推給老天,故有「天災人禍」之別,「禍」乃是指來自於現實個人與集體間複雜因果關係的禍害。
剛才提到「御宅」在日本語彙裡面,本指第二人稱的尊敬語,轉而指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日本社會逐漸興起的普普文化愛好者,譬如對於電動遊戲、漫畫等特別強烈的嗜好者,具揶揄意味,類似英文的「geek」、「nerd」。到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代末,日本爆發泡沫經濟,這詞不再有明確定義,指某些領域的一群粉絲。在台灣,我們望文生義,將宅直接理解為動詞或者動名詞,指向一些只喜歡待在家裏的人。
疫情期間,大家「宅」在家中,於是許多商業與文化活動為這批被迫宅在家中「阿宅」們量身訂做,希望他們在家中享用。
其實,平安與否不是身體不出門就能平安,此外,還必須以「仁」來「宅心」,古人說「宅心仁厚」指能以寬厚的仁愛之心對待他人。
僅止於個人宅心仁厚還不夠,社會是個命運共同體,彼此關聯,還要有社會的大愛。《易經》第廿三剝卦為「山附於地」,意味著陰陽倒置,原本高聳的山地,逐漸被侵蝕接近地面。因此,君子攸往阻絕難行。象辭將危機視為轉機,勉勵人必須要洞悉時勢順勢有所為與不為,〈象〉說「上以厚下安宅」,意思是說居上位的人,必須要藉此來厚實基礎,才能穩固家宅。
最近台灣常用「同島一命」凝聚民心,更應有全球一命念想。的確,剝卦的確如同我們眼前艱困難行的共同處境。但是,決不是呆坐在家中,或者尸坐於位,一切就會自然過去。個人應以「宅心仁厚」去善待周遭的人,為政者須體恤民命,厚實基石,安固國家這個大家宅。唯有上下一心,才能度過危難。
環南群聚 會否影響解封?
2021-07-03 02:13 聯合報 / 張法迅/醫師
台北環南市場篩檢出41例陽性確診,昨緊急封閉三天並做消毒。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北環南市場一日新增新冠確診四十一例,引發疫情失控的疑慮,但這樣的數字其實反映萬華染疫率背景值,與一個正在進行的市場小群聚,很快就能控制下來。
這兩天,台北批發市場進行 PCR 普篩,在七千多人裡驗出五十多名陽性案例,比例約零點七%,略高於目前萬華染疫率背景值零點一%,這是因為環南市場有一個職場小群聚正在進行。分項來看,北農的萬大市場(位於萬華)篩檢陽性率,略高於濱江市場(不在萬華),乃因萬華染疫率背景值高於整體台北市(約為十倍)。在六月廿三日前,萬大市場染疫率以員工比率來看,正好是濱江市場的十倍,因此可以推斷,批發市場出現的案例大部分來自社區,才會反映社區的染疫率背景值。
如果批發市場感控做得夠好,染疫率就會停在背景值,但在六月萬華疫情受到控制以後,北農依然每日新增一、兩例,代表從社區傳入的案例在市場裡引發了小規模群聚,只是傳播速度相當慢,Rt 值約等於一。後來案例累積越來越多,引發關注,於是台北市在六月廿三日對北農人員進行快篩,施打疫苗,並升高感控層級,於是職場小群聚就被遏止了,而回到染疫背景值。
反觀環南市場,快篩始終沒能大規模進行,原本就染疫的案例沒被撈出來,再加上也有一個小群聚悶燒,於是慢慢累積幾十個案例。在四十一名 PCR 陽性案例裡,有十二名 Ct 值大於卅,就反映萬華背景值,但其他案例則是最近才被感染,每天約新增一、兩例,相當有一個 Rt 值約為一的職場小群聚在進行。
萬華茶室群聚那樣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必須以封城大筆揮灑來處理,Rt 值很快就會降到零點六左右,但幾個禮拜以後,當新增案例降到兩位數,就得進入工筆畫的精準防疫。雙北在前一階段做得很好,但進入下半場,侯友宜採取緊迫盯人策略,逼出感染黑數,但柯文哲依舊夸談防疫戰略,輕忽了苦幹實幹的疫調基本功。
雖然如此,批發市場絕非茶室那樣的感染空間,台北疫情不可能再度失控,市民不必恐慌。指揮中心已就環南市場發布細胞簡訊,讓可能接觸者都回來篩檢,而台北市也亡羊補牢,進行疫調與隔離,疫情很快就能得到控制。有人認為環南市場篩出這麼多案例,代表雙北或台灣充滿感染黑數,其實雙北染疫背景值已經低於零點一%,雙北以外縣市更低,這點可由每日全國 PCR 檢驗陽性率看出。
台北批發市場員工一萬多人都已施打疫苗,最慢到七月中旬,批發市場疫情一定會受控制,因此,七月十二日的解封計畫不必因此生變。然而,如果其他縣市首長與民眾仍然過度焦慮,恐怕解封仍有變數。
疫情之下,精神照護危如累卵
2021-07-03 02:07 聯合報 / 潘子祁/醫院企劃組管理師(桃園市)
面對精神疾病和失智症,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是現行最有效治療方式;然而因為疫情,前述「雙管」只得束之高閣,時程日久,戕害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權益。
筆者服務於社區型醫院,發現病人面臨藥物吃完卻「無藥可領」困境。主因部分醫療院所發生群聚感染,必須暫停七到十四天門診業務,致病人無法回診就醫、依程序領藥,埋下病況不穩定隱憂。
非藥物治療情形又如何?同為防疫計,各式據點均暫停運作,其中包含失智照顧據點,及去年甫運作的精神長照試辦據點,病人生活節奏驟變,亦失去生活重心;而家屬亦缺乏社會服務支持,連長照體系最引以為傲的「復能服務走入居家」(即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到病人家進行復健復能治療),一樣為減少病毒傳播風險,無法涉入需求家庭,照顧病人責任仍退回家庭場域中。
或許有人會說,若 A 院所無法看診開藥,可以改去正常看診的 B 院所領藥,理論上可以,實務上非也。
其一,初診多需本人親自出席,若病人為衰弱、行動不便或長照機構長者,無法由家屬代為於 B 院所出診領藥。精確而言,僅有尚能行動自如病人才能變通,衰弱高齡者無法可解。
其二,精神診斷過程關乎醫病間熟悉度、信賴關係等「社會連結」,為緩解無藥的燃眉之急,改換至 B 院所乃事急從權,權變之餘若病況穩定,實為病人之幸;如若不然,辛苦的仍是病人與家屬。
當前防疫實為長期抗戰,緩解之日仍未清晰,然精神病人照護工作卻日漸稀缺、藥物缺乏、照顧責任沉重,即便一個月前有精神科醫師投書媒體,期衛政醫療體系能逐步重啟「雙管」,已過月餘,未見有關單位提出可行作法。
以筆者所見所聞,衛政應會同跨單位即刻研擬可行方案。其一,在健保資源撙節、避免藥物濫用、減輕藥害及病人可取得精神藥物前提下,整併出藥物給付的權變方案。
再者,標準化可操作的視訊流程,供精神門診改以視訊協助病人就醫領藥,以及據點、長照機構、精神機構人員,提供給病人、個案最基礎的社會連結;其三,視訊門診涉及健保給付,期醫事、健保單位能標準化相關規定,讓私立醫療院所有所從,亦能透過給付調整,實質鼓勵各院辦理。
世衛組織楬櫫心理衛生亦為健康的重要面向之一,為病人福祉、減輕家屬照顧壓力,乃至「真正的社會安全網」建立,衛政與醫療體系更是責無旁貸。
拿不掉新冠印記 痊癒回家考驗才開始
2021-07-03 02:06 聯合報 / 周玲如/秀傳紀念醫院護理部督導(彰化市)
罹患新冠肺炎者痊癒解除隔離後,有部分病友回歸社區後發現,考驗才要開始。 路透資料照片
對於染疫隔離治療病友,隔離期間我們給予必要協助,病況穩定後安全回家,卻有部分病友回歸社區後發現,考驗才要開始。
染疫者解除隔離枷鎖後,身上卻多了一個拿不掉的註記,感受旁人異樣眼光。新聞報導的都是多少確診者多少匡列者,從來沒有透露痊癒回歸後生活的面貌。
其實,回家之後才是最需要關懷時刻。衛生局人員雖已結束隔離關懷,心中疑問卻一堆,像染了除不掉的毒,怕傳染給別人;鄰居保持距離不敢往來,睡覺洗澡也戴著口罩,深怕給家人帶來麻煩;常去洗頭剪髮的老闆總說,等好點再來;想去拿糖尿病慢性病藥,醫師口氣差說得過新冠還來。
他們不明白,健保卡上註記何時消除,牙痛不敢看牙醫、生病不敢看醫師,想到萬一發燒感冒會不會要打1922?曾打去醫院心理諮詢專線,只勸說想想以前快樂的事、以前的自己有多棒,可是無助感還是如浪潮般湧來。
建議疫情指揮中心設立專案,關心出院回家的確診者,了解他們回家重生的困難,疾病也許痊癒,但卻沒人說明是否真的好了?不知道是陰還是陽?疑問句始終存在,說服不了自己,也證明不了他人。
希望 COVID-19 感染存活者,能面對現況說出問題,並尋求心理協助;同時更期待社會能多一分理解、多一點關懷,畢竟這是心理生理的雙重疾病,更考驗著人性。回家只是第一步,如何讓社會家庭重新接納,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的。
「利大於弊」與疫苗霸凌
2021-07-03 02:02 聯合報 /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疫情升溫,凸顯台灣防疫指揮調度、疫苗嚴重短缺等問題。 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全家老中青三代齊聚,開了場家庭會議。隨著疫苗接種往下延伸,台灣偏高的疫苗致死率、及少的可憐也沒什麼可選擇的疫苗,令人不安。為此,我徵詢大家對打疫苗的意見,並立下遺囑。因為尊重和溝通,家庭會議輕鬆結束了,然而也有家庭為此爆發戰爭。
近日碰見鄰居老伯,對我訴苦說他兒子為勸他打疫苗,鬧得很不愉快!老伯對疫苗有疑慮,加上身體多少有毛病,寧願放棄大家搶破頭的莫德納。
本來打疫苗是為活更久,但是不少人打疫苗後卻提早走人,雖然相關單位一直澄清非關疫苗,把責任推給慢性病;可是中、老年人誰敢說自己一點毛病也沒有?如果確診沒死,卻因打疫苗或被集中檢疫旅館火災奪去生命,豈不荒謬?
打疫苗這件事,旁人只能分析優缺點,不該強迫還沒克服心理障礙的,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利大於弊」這句話並非人人適用,如果有人因為打疫苗失去生命,你能負責嗎?我們不該怪罪拒絕打疫苗的親人,這是一種情緒勒索、疫苗霸凌。我們該檢討的,是台灣的指揮調度、疫苗短缺和可選擇種類偏少等問題。
若非政府之前把部署說得如此完美,台灣會一下子那麼多人確診,把大家逼向絕路?之前,多少人求生無門,死在家中?亂象一波波,繼偷打疫苗之後,現在有錢人花大錢飛到國外打疫苗,沒錢沒勢的瘋狂搶殘劑。說穿了,大家只是想活下去,面對一切亂象,政府應該感到慚愧。
人生難免一死,既然瘟疫不可迴避,政府給的幫助有限,不如練習與病毒和平相處;學會謙卑,尊重每個人對疫苗的決擇,別把自己當政府,硬把答案塞入他人試卷;試著站在弱勢生物立場思考,人類也是一種致命病毒;珍惜和周遭人共度的每一寸時光。
我們要努力求生,同時也要有明天就是最後一天的心理準備。瘟疫,或許是這個瘋狂世界的剎車皮,逼迫我們思考與成長,毒或藥,就看我們怎麼解讀。
判死改無期 最高院誤解國際公約?
2021-07-03 01:56 聯合報 / 吳巡龍/檢察官(台北市)
報載湯景華因細故與翁姓男子爭執,控告翁男傷害但法院判無罪;湯遂到翁男住處騎樓縱火致六人身亡。一審到更二審均判死刑,最高法院援引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改判無期徒刑定讞。筆者認為判決理由明顯錯誤,有待商榷。
本案新聞稿表示,立法院通過兩公約施行法後,公政公約已具國內法效力。依第六條第二項規定,犯最嚴重罪行,才能科處死刑。依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對該公約第六條做出第卅六號解釋,所謂最嚴重罪行是指涉及直接(確定)故意殺人犯行,間接(不確定)故意殺人則不適用死刑。湯景華既係基於間接故意殺人改判。
其實,公約規定「犯最嚴重之罪」,據該解釋第卅五段規定,係指(intentional killing)「故意殺人」,其內涵應包括我國刑法「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殺人罪,非僅限於「直接故意」,最高院可能將「intentional」以為是「直接故意」。
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依被告主觀犯意分為五種犯罪類別:特定意圖犯、故意犯、有認識重大過失、刑事過失、無過失責任。其中特定意圖犯與我國意圖犯相似;故意犯(general intent)則指故意為某項犯罪行為,如本案放火,其內涵包括我國的確定故意(知道會燒死人)與不確定故意(知道可能會燒死人,但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會發生這結果)。
國際公約及普通法系國家刑法之 intentional killing,包括特定意圖犯與故意犯,故意犯又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對此,主張廢除死刑的刑事改革國際聯盟推動修法建議,欲將公約「最嚴重之罪」限於特定意圖犯,但該建議迄今未被採行,讀者只要進入該聯盟官網,即可查知。
最高院有個案終審權,但國際公約之實際內容,豈是我最高院說了算?
畫中有話╱當喝飲料都成了奢侈
2021-07-03 01:56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炎炎夏日,原是飲料店旺季,只是新冠三級警戒,持續影響民生至鉅。百貨公司旁偌大人形裝置藝術,悠閒的拿著飲料享受午後時光,羨煞疫情下的芸芸眾生。
民眾戴口罩經過,無法這般輕鬆,連坐下來喝杯飲料,都成為奢侈的想法。只能期待「微解封」到來,許民眾悠閒午後時光。
集權心態治國 官員歪步取巧
2021-07-03 01:17 聯合報 / 林振亞/文字工作者(台南市)
圖/季青漫畫
看到政府的種種疫苗決策,官員做事盡是「歪步取巧」,僅能搖頭喟嘆。
兩千多年前,漢初有位耄耋儒者轅固生,是詩經學派一代祭酒。漢武帝即位,以賢良徵召入朝,遭阿諛奉承儒生黑函,說轅固生老(九十幾歲)了。武帝遂讓他罷官回鄉。同時被徵召還有一位公孫弘,已六十好幾,他卻不敢正視轅固生,但轅固生對他說:「公孫子,務正說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成語「曲學阿世」就是這樣來的。
十多年前,讀到這段記載,心裡暗忖,為何轅固生要對公孫弘說這句話?史記沒有多寫,但卻透露出一點,「諸諛儒多疾毀固」,我想這就是關鍵,滿朝盡是「諛儒」,轅固生看到讀書人風骨不在,才期勉公孫弘入朝為官,要做個「正步」(台語)的人。
甚麼是正步?
法律條文在制定細項需列點時,會以條列式與概括式,逐項條列後再加其他概括呈現。如此有原則性規範,也顧及彈性作風。新冠嚴峻時,官員分配疫苗列項施打順序規範,卻沒有周延考慮到各縣市狀況或有不同,應有彈性做法預留給地方去做權宜。等到地方首長提出個別不同原因欲優先施打時,中央一律禁止,但見民意風向不同,政策又髮夾彎。都什麼時代了,怎麼還用集權心態治國。一個簡單分配疫苗,卻做得如此哩哩啦啦,更遑論其他。
購買疫苗方面,政府明知上海復星出錢資助德國輝瑞 BNT 研發,並取得大中華地區代理權,受干擾是必然,那為何不積極轉向購買莫德納疫苗?購買美國疫苗應該不會被干擾吧!我高度懷疑一直死纏著 BNT,背後是何居心?
真不懂,現階段是先購得足夠疫苗來照顧百姓較重要,還是一直利用買不到放出訊息怪罪外力阻撓重要?於是聯想到,轅固生對公孫弘所說的話。利用人民對中國厭惡,討好人民,所謂「曲學以阿世」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