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揮別川普時代 建構台美新合作模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無知和歧視
◆  聯合報社論/世界歷史轉彎,蔡政府四年一覺抗中夢?
◆  經濟日報社論/揮別川普時代 建構台美新合作模式





經濟日報社論/揮別川普時代 建構台美新合作模式


2021-01-24 00: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拜登總統上任立即公布多項行政命令,如預期所料,除了美國停止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外,其他措施主要集中在內政領域。台美經貿議題並非拜登新政府的優先選項,但台灣仍應先做好準備。

在川普時期台美雙邊貿易及投資均大幅成長,經貿互動密切。蔡政府一再宣稱台美經貿關係史上最佳,但在成長的背後,仍然衍生一些問題,有待未來與拜登新團隊謀合。

川普掀起美中貿易戰,雙方除了互相對產品加課關稅外,在供應鏈方面也開始分道揚鑣。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品牌大廠,將供應鏈依中國市場及美國市場進行分流,台灣的代工廠商也配合進行調整。所以對大陸依賴降低,與美國供應鏈更加緊密結合,造成對美國出口增加;特別對美貿易順差由美中貿易戰發生前民國 106 年(2017年)的167億美元,在民國 109 年(2020年)1至11月增加到27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影響所及,美國今年1月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

美國去年貿易逆差估計突破 9,000 億美元,為史上最高;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縮減,但是對其他國家貿易逆差大幅成長。

目前拜登新政府對此問題尚未表態,但是美國一向非常關切對單一國家貿易逆差的增加,拜登政府應該也不例外。美國國內普遍認為雖然制裁中國政策奏效,但是對中國貿易逆差移轉到其他國家,工作機會也沒有明顯流回國內,美國仍應採取必要行動。

過去台灣一向由產業垂直分工角度解釋台美貿易失衡。台灣對美國出口以中間產品為主,反而有助於提升美國品牌產品競爭力,但似乎說服力不夠,美方並不買單。

未來台灣除了以貿易角度外,也應由落實雙向投資,建構產業合作同盟為主軸,化解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增加下,美方的疑慮。

以台美貿易最主要半導體項目為例,由於台灣半導體製造領先全球,而且美國在半導體材料及設備具有優勢,雙方早已建立密切的貿易關係。而隨著台灣半導體規模不斷擴大,對設備及材料需求上升,不但增加對美國的直接採購,也吸引以美國為主半導體外商,持續在台灣加碼投資,就地供應台灣半導體企業,此部分在貿易帳上並無法顯現

另外在企業多元布局的考量,以及美國國家安全的需求,也促成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赴美投資。台灣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已經超過單純垂直的貿易分工關係,而是緊密深化的供應鏈合作關係。

基於此,台灣應掌握此波美台雙邊貿易及投資躍升機會,吸引更多美國半導體廠商來台投資,同時導引半導體業者全球布局赴美投資,也帶動美國就業市場。我方應打造台美供應鏈策略夥伴關係,進而塑造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製程重鎮。

除了半導體產業外,台美在其他產業例如電動車、綠能、醫藥材及5G,具有互補性及長期合作基礎。台灣應藉此向美方提出更具體的合作建議,在技術發展、市場開拓或是供應鏈關係上都能有更進一步突破。台灣也應力求在制度上與美方調和,例如台美已就投資審查架構有所交流,未來可就高科技技術認定範圍方面,尋求更多的共識,如此才有助於產業合作同盟關係的建立。

台灣也必須認清即使在川普時期,美國各界雖然高度支持美台雙邊貿易協定BIA),但美國行政部門不但未明確表態,甚至對一些陳年貿易爭議及雙方貿易失衡仍有批評,而且拜登早已表明在美國經濟未改善之前,不會簽署新的貿易協定。

所以未來與其追求尚未成熟的台美貿易協定,不如務實地與美國建立新的產業合作模式。











聯合報社論/世界歷史轉彎,蔡政府四年一覺抗中夢?


2021-01-24 00:3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川普政府下台前「最後的瘋狂」,拜登(圖)不致全盤推翻,也不會概括承受。 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我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出席典禮,白宮國安會表示美國對台承諾堅若磐石,蔡政府馬上拿來吹噓外交大突破,但膨風的大內宣畢竟難掩全面親美的心虛。美國對中、對台關係都將重作盤整,蔡政府還捨不得卸下作為川普抗中急先鋒的角色嗎?

川普政府下台前「最後的瘋狂」,取消美台交往限制、突兀宣布駐聯合國大使訪台又緊急煞車、公布「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不斷有戲劇化的演出;被挾持的台灣也入戲頗深。川普臨別還拿台灣架設絆馬索,拜登不致全盤推翻,也不會概括承受,但台灣至少不必再對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提心吊膽了。

白宮國安會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制訂、川普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批准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認為美國應協助台灣制定有效的不對稱國際戰略與能力,並將台灣納入第一島鏈應該保衛的國家文件原列機密,卻在政權交接前夕提前卅年解密,顯然意在制約,讓拜登難以翻轉川普政治遺產

但文件卻暴露了川普全方位抗中政策的許多矛盾。例如,在需要建立國際共識對付中國時,川普的「美國第一」就是國際共識的最大破壞者;在應對中國經濟挑戰時,川普卻退群 TPP,讓中國主導的 RCEP 獨領風騷;在強化與東南亞的關係時,川普卻毫不在乎缺席東協峰會;在全面圍堵中國時,川普與歐洲重要領袖幾乎都鬧翻,等於獨留後門讓中國直通歐洲,並促成中歐投資協定加速通過;在推廣美國價值以維持影響力並制衡中國模式時,川普卻利用暴民撕毀了美國民主與價值。更重要的是,重拾冷戰思維,意圖逆轉世界歷史列車的軌道。

在印太戰略框架中,川普成為最挺台的美國總統;雖然「保衛」台灣未必等同「為台灣出兵」,這仍應是對維護台灣安全講得最明確的綱領但同樣矛盾的是,川普也把台海危機風險推向全球潛在衝突的最高等級拜登的準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國信守對台承諾,確保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拜登的保證,不若川普強烈,但川普善變,而拜登需要的應該不是抗中急先鋒。

事實上,川普的印太戰略框架完全定義了近三年來美台關係的性質,並為台灣近期許多爭論提供了解答。

例如,蔡政府開放萊豬進口,卻換不到雙邊經貿協定談判,與國人期待有很大落差;但從川普的貿易代表賴海哲,到拜登的新財長葉倫,都表明暫時不會有新經貿協定。原來蔡政府打了一場近乎焦土的萊豬保衛戰,從來不是為了經貿協定,而是作為向川普輸誠的投名狀。

又如,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找不到出路,只能靠撒幣混充業績,最後終於在美國印太戰略中找到新機會,但目的也不是為台灣經貿找出口,而是作為美國對抗中國的一環。

尤其川普為蔡英文抗中提供了最大的底氣,但蔡政府也被挾持,毫無自主的立場與能力。美國在台協會(AIT)不避諱介入台灣選舉與藍綠政爭;AIT公然斥責反萊豬的台中市長盧秀燕,立法院長游錫堃更自爆 NCC 編列五G 預算補助電信業者,「AIT 有來講過」,顯示 AIT 介入我國政策過程與預算編列審查,儼然督軍蔡政府

經過川普四年折騰,拜登很難完全翻轉川普的抗中架構,但會作調整。台灣犧牲了兩岸關係,經貿卻更依賴大陸壓縮了防衛縱深,國際空間也日益狹窄。拜登將重返被川普退群的國際社會,世界歷史的列車又將轉彎。四年一覺抗中夢,蔡政府醒了嗎?









聯合報黑白集/無知和歧視


2021-01-24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多個縣市喊出「避桃令」引發討論,最先通令官兵盡量減少去桃園的國防部改口力挺桃園。圖/擷取自影片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引發避桃令爭議,蔡英文總統貼文無知和歧視絕對不是疫情的解藥,樹立無謂的敵意,也無助於防疫」。藍營縣市長成為箭靶,急著致電桃園或公開表態「全力助桃」。

避桃令的始作俑者是國防部,連指揮官陳時中都呼籲民眾避免到桃園;但部分藍營縣市呼應指揮中心的呼籲,跟著國防部作「超前部署」,卻成了台南市長黃偉哲口中的「落井下石」,更成了蔡英文貼文裡的「無知和歧視」。藍營執政縣市被塑造成抵制桃園,帶風向的手法既嫻熟又精準

若談「無知和歧視」,去年疫情初始,面對「小明」被拒國門之外,蔡英文是怎麼說的?當時前總統馬英九呼籲秉持人道處理「小明」問題,蔡英文不但回應「沒有歧視問題」,還反擊指馬做過總統,「應該知道現在最優先的還是掌控疫情」。

那麼,如果現在最優先的仍是掌控疫情,國防部和陳時中呼籲避免到桃園就沒有錯,藍營縣市長又怎會是無知和歧視?而如果不是防疫優先,那蔡政府當初禁小明顯然就是無知和歧視但無論如何,對待陸生小明一張臉,對待美歐換另一張臉,雙標防疫不僅助長歧視,更易成疫情破口

無知和歧視絕對不是疫情的解藥」,這句話對國家領導人特別適用川普可以作證

【重磅快評】蔡英文複製罷韓 加速黃捷走向罷免之路

◆  【即時短評】學測忽難忽易 2原因讓大考中心搞不定
◆  【重磅快評】若李文亮生在台灣 恐也難逃「唱衰」之棍
◆  【重磅快評】蔡英文複製罷韓 加速黃捷走向罷免之路
◆  【即時短評】檯面上護守黃捷、檯面下悠悠之口

◆  【即時短評】參加拜登就職也能吵 看盡藍綠目光如豆







【重磅快評】蔡英文複製罷韓 加速黃捷走向罷免之路


2021-01-24 13:52  聯合報 /   主筆室
波波漫畫
有別於王浩宇(右)罷免案的冷處理,總統蔡英文(中)這次下令民進黨黨員要有戰略的協助無黨籍議員黃捷(左)度過罷免難關。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市罷捷團體昨天在鳳山舉辦「反萊豬、罷黃捷」遊行,在罷韓激情過後,一場地方議員的罷免遊行竟能吸引逾二千人參加,隊伍延長超過三個路口,實已預示這場罷免投票欲冷不易;然而居中添薪加柴的,並非參與並聲援這場遊行的國民黨,而是親自下達動員令的蔡英文總統,以為可以複製去年六月罷韓成功的經驗,卻未知升高藍綠對決,只會加速黃捷走向被罷免之路。

高雄市罷捷團體昨天走上鳳山街頭,一路高喊「反萊豬、罷黃捷」,大遊行,遊行隊伍綿延,支持遊行的國民黨組發會主委兼高雄市黨部主委李哲華說,國民黨的主張是一致的,支持萊豬的民代都是不顧人民健康的不適任民代,要讓他們下台。他的話說得簡單明瞭,也順帶推送割萊委反萊豬公投,顯示國民黨在戰略上處於有利位置。

民進黨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被罷免後,猛批國民黨動員造成政治對立,並非台灣之福,但面對下一波的割萊委行動,則苦於找不到應對之道,更別提還沒有加入民進黨的黃捷罷免案,最後還是由兼任黨主席的蔡總統定調下達動員令助黃捷度罷免難關,算是亮出了民進黨的底牌,只不過並非一張好牌,甚至可能變鬼牌,黃捷並未因此吃下定心丸,也只能乖乖收下

黃捷有蔡英文力挺,為何仍無法心安?關鍵在於蔡英文去年下達罷韓動員令,率先啟動報復性罷免,蔡總統心知肚明,民進黨也心裡有數,所以日前王浩宇罷免投票,全黨靜悄悄,未料,冷處理的結果,王浩宇還是躲不掉被罷免的命運,黃捷罷免案緊接而來,這回蔡總統出手力挺,綠營莫不應和,但高雄人豈會忘記去年六月那場民進黨全黨動員的報復性罷免,黃捷立馬被蔡英文推到藍綠對決的最前線,焉有不戒慎恐懼之理?   

其次,國民黨這次策略有序,先由江啟臣定錨罷韓是「報復性罷免,國民黨對罷王、罷捷的態度就是一貫支持人民意志的展現,巧妙結合反萊豬公投,罷免黃捷只是繼罷免王浩宇之後的下一站,割萊委亦然,目標設定反萊豬公投,有效撇開政治操作的標籤,分際拿捏還算精準,雖然動員能量不大,但沒想到蔡英文自己跳下來護捷,對藍軍而言,算是意外的收穫。

蔡總統下令挺捷,卻忽略黃捷所處之地是去年罷韓的舊戰場,在龐大的反萊豬民怨之下,突襲宣布進口萊豬的蔡總統出手挺捷, 形同親手製作完美的民怨出口,更激化藍綠對立,朝野都動員的情況下,罷捷投票不熱也難,四分之一的投票門檻顯非障礙。

最後,蔡總統忽略黃捷所處選區綠營內部的矛盾,黃捷罷免案過與不過,都牽動地方政治生態,綠營內部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矛盾與衝突,王浩宇被罷免的例子殷鑒不遠,此刻黃捷已行至深水區,不只要和藍營作戰,背後也要提防綠營偷襲,蔡英文約束得了嗎?









【即時短評】檯面上護守黃捷、檯面下悠悠之口


2021-01-24 10:32  聯合報 /   記者王慧瑛/高雄即時報導
罷捷遊行隊伍昨天下午從鳳山行政中心出發,終點在大東公園,路程約2.5公里。本報資料照片
罷捷群眾昨天透過遊行集結,凝聚氣勢。本報資料照片
對罷捷來勢洶洶,民進黨鳳山區域立委許智傑主張低調、謙虛是上策,蔡總統下動員令後,許加強力道說,反對報復式政治行動,希望鳳山市民投不同意票留下黃捷。本報資料照片
罷捷遊行隊伍昨天下午從鳳山行政中心出發,終點在大東公園,路程約2.5公里。本報資料照片
高雄市黃捷勤跑基層爭取市民對她的好感度,昨天到武松公園參加迎新春活動,和鳳山市民跳熱舞、寫春聯,展現親和力博感情。本報資料照片


身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總統下令挺捷,讓罷捷案瞬間升溫,也激化藍綠對立,成為沸騰民怨的出口,恐怕對黃捷不見得有利。這場罷免投票不只是對黃捷問政表現的期中考,更像是泛綠鳳山議員選舉會前賽,綠營對黃捷有不能置身事外壓力,卻難以迴避搶票、卡位矛盾與威脅

高雄有8席議員,目前國民黨4席、民進黨3席,黃捷去年退出時代力量成為無黨籍,但屬性親綠,若下屆續選議員,即使不是披民進黨提名戰袍,仍與泛綠議員選票高度重疊,與綠營同選區議員存在競合關係。

除綠營鳳山選區議員對黃捷「該怎麼挺」心情微妙複雜,鳳山區域立委許智傑處境也艱難,若罷免沒過黃捷可能拚議員連任,一旦反對票衝得漂亮或遭罷要另覓舞台,直攻鳳山立委可能性大增,經歷罷免風暴奠定全國知名度,政治行情墊高,黃捷有更上一層樓條件,足以威脅許智傑。

去年6月6日,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成功後,一夕間遍地開罷,烽火連天,落入報復性、報應性罷免的惡性循環隱憂,加上1月16日經歷罷王震撼,讓當權者見識民意反撲力量。綠營評估若採放任策略恐一路挨打,恐產生骨牌效應或形成如土石流般崩倒,擊潰全盤士氣,影響民國 111 年(2022)局勢,不得不祭出全黨動員令止血,說明民進黨對罷捷這一仗「非贏不可」。

蔡英文發軍令挺捷,檯面下卻相當弔詭,與黃捷同屬鳳山選區的綠營議員、立委是否真心相挺,動員到什麼程度,勢必影響催票力道。

說來諷刺,王浩宇被罷當晚,民進黨批評國民黨從主席、立院黨團到黃復興黨部明顯介入動員,造成政治對立,非台灣之福。時隔一周,蔡總統下令動員助黃捷度罷免難關,民進黨的反制作為無疑是打臉自己,明顯雙標。

罷捷、挺捷藍綠高度動員仙拚仙,蔡總統一聲令下,全黨從中央到地方動起來,罷韓核心成員也站出來催年輕選票挺捷。黃捷小心拆彈,勤於和市長陳其邁合體、跑基層,謹言慎行防失分

藍營以反萊豬為戰線主軸,看準反萊豬力量比罷免黃捷怨念更強,藍營頻頻助攻罷捷團體,戰略是讓罷捷一役成反政府怨氣出口,罷捷力道不只是黃捷「顧人怨」程度,而是民眾對萊豬造成食不安等決策的民意反撲。












【重磅快評】若李文亮生在台灣 恐也難逃「唱衰」之棍


2021-01-24 15:55  聯合報 /   主筆室
部桃院內群聚再擴大,該群聚隔離14天人數高達967人,創國內防疫新冠史上最大隔離數,其中案882讓陳時中(右二)驚覺「我們防火牆的存在小縫隙」。圖/指揮中心提供


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已擴及社區,至今感染已達15人,更創下1,300多人隔離的史上紀錄。面對漏洞百出的防疫破口,衛福部長陳時中一邊宣稱是「小縫隙」,另一邊蔡政府及網軍則是加大力道放送「撐醫護」的溫情操作,並對防疫提出異議者進行網路圍剿,冠上「唱衰台灣」、「不挺醫護」,逼迫所有專家都噤聲,好移轉政府防疫的失職失能。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大陸官方屢遭外界質疑掩蓋疫情、打壓異議、粉飾太平,並試圖以官宣「正能量」宣傳,轉移外界對於醫療物資缺乏、政府防疫缺失、官員失職的焦點。去年二月間,第一位新冠疫情吹哨醫生李文亮染疫身亡時的大內宣更達到高峰,包括一群集體被剃光頭的女醫護支援湖北醫療隊,還有「流產10天後,武漢90後女護士重回一線」,以及另外一篇「『疫』流而上,何不多多給武漢市長暖暖心」被列為三大奇文,不斷透過官宣放送的各地「愛國故事」,都被質疑只是為了化解民眾對於李文亮逝世、以及官方封鎖消息的不滿。

這些情節聽來是否相當熟悉?因為此刻正在台灣複製上演。部桃從首位醫生染疫開始,很明顯地,部桃醫院管控╱管理及 SOP 都出了大問題。隨著疫情一步步擴大,更讓人看到政府防疫的荒腔走板。一位曾被染疫護理師案852照顧的案881,出院後長庚看牙而被確診,雖然案881從部桃出院時採陰,但他曾與確診者近距離接觸,同在醫院照顧的三個女兒,居然只有二、三女兒被列入居家隔離,未被匡列的大女兒(案882)後來確診,但在這段防疫空窗期,她已連續兩天到人潮密集的黃昏市場採買,如此嚴重的漏洞,卻被陳時中輕描淡寫成「小縫隙」。

然而在此同時,蔡政府以及網軍側翼也不斷對於就這起院內感染事件提出質疑者進行鋪天蓋地的追殺,從第一時間發出異聲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到最近的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尤其當事後證實楊志良說的一一命中,眼看風向開始逆轉,就有人丟出半年前楊志良在捷運上未戴口罩講電話的照片,進行人格謀殺。

邱淑媞在臉書質疑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四大缺失,立刻遭到網友洗版痛罵,甚至還被批評「當年的殺人凶手,怎麼有臉?」用詞之惡毒,已幾近「非我族類」的網路絞殺,難怪所有當年曾參與 SARS 的學者專家都選擇噤聲,看到楊志良跟邱淑媞的下場誰還敢具名發言

不只公眾人物,只要是在網路上對於政府防疫提出批評者,立刻會招來「不挺醫護」、「扯後腿」、「滾出台灣」的謾罵。就連要求境內公務員避免前往桃園出差的縣市首長,也被冠上落井下石的大帽子,繼而紛紛收回成命。

另一邊,網路上則不斷放送撐醫護的溫情故事,包括民眾的愛心物資不斷送進部桃、有便當店送上千個便當進部桃,蔡總統、部桃院長連發文青文,桃園市長鄭文燦寫信給部桃護理師...。但對現在身處疫區最前線的部桃醫護人員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是透明的資訊、擴大篩檢,甚至是早該有的疫苗,而不是用嘴巴、文青式的撐醫護

照今天台灣的氛圍,曾對政府防疫發出嘹亮之聲的李文亮如果生在台灣,還會被當成英雄嗎?外界也再次印證了,民進黨與他們所憎惡的共產黨竟有如此驚人的相似












【即時短評】學測忽難忽易 2原因讓大考中心搞不定


2021-01-24 21:57  聯合報 /   本報記者潘乃欣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記者潘乃欣/攝影


我國升大學考試忽難忽易成常態,主因是題庫功能不彰,任由不熟悉高中教學的命題委員出題。去年學測因數學太簡單、1.4萬名考生拿滿分創新高,大考中心主任為此請辭下台。今年應考風景大不同,考生從第一科到最後一科都喊難,高中教師憂心,再這樣下去「教學現場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教,才能助學生應付難以捉摸的升學考。

歸結大學學測、指考難、易題數分配不均、難易度不穩的原因,第一是題庫功能不彰,每次命題都像重新來過,由任教於大學的命題委員發想新題。

一名曾參與大考中心運作的人士表示,台師大心測中心辦理的國中會考,以及國外知名升學考試如美國 SAT,都會先找合適對象試考題目,然後把這些題目按照試考結果,區分為難題、易題入庫。它們正式列入升學考卷時,穩定性自然提升,鮮少發生極難、極易的狀況。

不過,大考中心辦理的學測、指考「能換到台大醫科」,這個禮物太具競爭性,拿到與落榜只有零點幾分之差,致大考中心根本不敢找人試考,以免被認為洩題。寧冒難易度不穩風險也要保守命題秘密,成就大考中心出什麼題都「顧人怨」的形象。

其次,命題委員不一定熟悉高中教學實況,不知何為難、何為易,也是大考中心命題出包的一大癥結。108課綱已上路,高中教師陸續適應探究與實作教學、出素養考題,但大學、高中間的雙向對話太少,闈場門禁尤其森嚴,難促成實質改變。

誰能穩住升大學考試難易度現任大考中心主任周兆民曾是推動南部地區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的要角,能否帶領命題委員與高中對話,命出更「接地氣」的題目,高中師生都在等。

找對人還要提供足夠經費。立法院曾指出大考中心財務待改善,去年出版品庫存太多,再加上考生減少影響考試收入,出現錢不夠用、用錯地方的窘況。

111學年起學測變革多,大考中心將於今年暑假舉辦新型學測試辦考試,免報名費,但限每個高二生選考兩科,讓高中教師怨「不能每科都考嗎?大考中心為何這麼窮?」升學考試攸關日後受教機會,是人生重要關卡,呼籲支持大考中心經費的教育部正視問題,提供學生更好的應考環境。

名家縱論/科普一下抵抗權\星期透視/抵抗權是條件權利 非基本權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星期透視/抵抗權是條件權利 非基本權利
◆  名家縱論/科普一下抵抗權
◆  大屋頂下/川普下台 救了蔡英文
◆  拒不出隧道的政客們
◆  疫苗還沒來 病毒先變異
◆  拜登是更好的新朋友嗎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科普一下抵抗權


2021-01-24 03:50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太陽花學運成員6年前占領行政院,最高法院宣判承認人民有抵抗權,撤銷發回高等法院更審。最高檢察署表示感到遺憾。圖/本報資料照


太陽花學運「攻占行政院」案,最高法院經針對「煽惑他人犯罪規定是否違憲」、「公民不服從與抵抗權要件為何」兩大爭點多次開庭審理、辯論,於本月十八日宣判,撤銷原判決發回高院更審。理由是我國憲法雖未如德國明文規定抵抗權,但依國民主權的憲政原理,仍應加以承認,因此人民行使抵抗權的行為得阻卻違法。至於公民不服從行為本身就是言論自由的特殊表達形式,在所要保全的整體法益為即將或剛開始遭破壞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時,法院自亦得類推適用緊急避難或避難過當的規定,阻卻違法或減免刑責

從言詞辯論明確區分抵抗權和公民不服從,至少顯示法院在認知上沒有任意混同這兩個概念,但為什麼最後會認為本案被告行為同時合致這兩種其實不太相容的道德規訓,仍是本案最讓人好奇之處。一般而言,就特定政策選擇跨越法律邊界表達抗爭是公民不服從,為扶憲政秩序大廈於將傾,才是抵抗權,且不僅對象不同,前者的手段一定是和平的,後者則因須達到「別無選擇」的程度必然訴諸暴力,甚至包括狙殺危害憲政的首腦。此所以各國法院在碰到公民不服從的案例,多因求仁得仁而基於言論自由給予輕判。

抵抗權則因涉及法院角色難以和社會契約中的主權體「人民」結合,其結果很難超越「成王敗寇」的傳統論述而多放棄建制於實定法。在實定法化具有典範地位的德國,主要創新就在把這個本應交由後人做道德審判的機會明確賦權給當代的憲法法院,不是一般法院。最高法院如何在法無明文下,繞過大法官一氣呵成的建構這兩路齊通的偉大論述於同一案,絕對當得起法理上的台灣之光

七年前三位美國學者就抵抗權曾做比較法的整理和首次的實證分析,發現這個攸關主權國家正當性的「權利」,在功能上主要有二,不是藉以警惕督促民主體制不要偏離軌道,就是用來合理化之前發動政變的竊國行為,後者最好發的地區就是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但整體而言,五分之四的國家迄今沒有做任何實定化的嘗試,更凸顯了不論為前瞻或善後而入憲,主要的因素還是該國民主體制有高度不穩定的歷史,抵抗權不是一個可以超越道德而以法律方式操作的權利,其實已相當清楚。

我國抵抗權的論述,記憶所及應是尤清博士在四十多年前發表於美麗島雜誌的那篇文章,以他留德的背景,當然很清楚知道德國在制訂基本法時大多數成員都反對建制─儘管在邦憲中已不乏先例。直到民國 57 年(一九六八年)修憲加入各種緊急體制規定時,為避免重蹈納粹藉機濫權的覆轍才加以規定,但以其條件的嚴格,即使歷經多次激烈社會對抗,迄今也從未有過任何成功的實踐。再看以革命手段完成建國,而對抵抗權自始懷有一定情結的美國─不少州憲還有明文規定,碰到川粉因懷疑「選舉被竊」而在確認總統選舉結果的最後關頭到華府遊行,順勢占據國會大廳,仍遭到警方逮捕並受到朝野兩黨嚴厲譴責,連主張選舉被竊的川普,也不敢用抵抗權來合理化行為,就知道這個以民主來壓抑法治的理論,是如何難以操作

在我看來,為了民主而不惜衝擊法治最接近之例,其實就是香港反送中勇武派掀起的街頭暴亂,美國眾院議長波洛西頌揚為「美麗風景線」,確實有其道德基礎。但從香港法院以公民不服從法理審判雨傘運動時還中規中矩,到了今天要審判時,抵抗權法理已全無操作空間,同樣從另一角度印證了抵抗權理論自帶的邏輯悖論。美國人現在能為這些因抵抗而一無所有的港人做的事情極其有限,一路挺港的民進黨更是除了快樂數選票以外,什麼都做不了,這又涉及另一個我稱之為「殺君馬者道旁兒」的道德問題,不說也罷。

總之,至少從已知的法理來看,攻占行政院的行為和公民不服從沒有關係,也幾乎不符合抵抗權的所有要求。作為一介公民,不能抵抗最高法院的有權解釋,我只能和所有人一樣洗眼睛,準備拜讀最高法院的最後判詞。









星期透視/抵抗權是條件權利 非基本權利


2021-01-24 03:51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2014年太陽花學運民眾闖入行政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最高法院法官提出「創設抵抗權」概念,認為憲法雖未明文規定抵抗權,但是依台灣實施憲政原理,此權利顯然隱含其中。故太陽花行動乃人民行使抵抗權阻卻違法的行為,不應判決有罪。最高法院判決文,顯現法官對抵抗權僅依膚淺認知,便對行憲史上最嚴重的機關侵擾事件,做出更審決定,讓人深感憂心

相對於我國人民僅享有隱含「創設抵抗權」,美國公民的「抵抗權」,則公開宣示於「獨立宣言」中。「獨立宣言」向來被視為美國憲政構成體之一,故其中宣示便等同於憲法規範。「獨立宣言」指出:「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當政府』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

但就在最高法院更審判決前十餘天,美國國會發生暴民侵擾事件。過程中有四名侵入者被國會警衛當場格斃,事後政府還按圖索驥,追緝將近五千位參與者。連曾發言鼓動的總統,不僅當不成人民英雄,甚至還將面臨被彈劾命運。

我國憲法沒有明文承認公民具「抵抗權」,法院卻要為暴民「創設」該項權利,刻意幫參與者脫罪;美國憲法明文說人民有此權利與義務,政府卻急急如律令的全國追緝。鮮明對比,怎不讓人困惑

十三世紀聖阿奎納是早期提出抵抗權觀念的思想家。他身處文藝復興萌芽階段,擔心世俗權力因教會約束力趨弱,可能形成權貴濫權生靈塗炭的結果。故他主張,教會優於世俗權威,可以領導人民揭竿而起,貶除不行仁義的君王。但阿奎納未曾預見的是,十六世紀教會分裂,各地貴族為擴大地盤結合教派,以抵抗權之名黨同伐異,造成歐洲卅年戰爭人口死亡逾半。

血淋淋戰爭教訓,使得歐洲人戰後支持主權國家體制,企求以統一權威穩定社會秩序,但如此一來卻又造就專制國家,讓個人權利陷於險境。思想家洛克因此提出保障個人權利的抵抗權觀念,認為政府如果侵害人民的天賦人權,人民可以行使抵抗權撤換政府。但為了擔心重蹈歷史覆轍,洛克對抵抗權運用,加上四項條件限制,亦即政府迫害必須普遍、長久、刻意、與邪惡,否則行使抵抗權便屬暴動叛亂,應受法律制裁

美國是人類第一個將洛克觀念付諸實現的國家,獨立宣言的大部分篇幅,便皆在辯解,何以獨立革命符合洛克的四條件。但革命成功後,開國領袖也難免擔心,後世有樣學樣,再以輕率藉口製造社會對立。故而獨立成功後,漢彌爾頓又給抵抗權運用加上四原則:一、反抗行動必不會造成比反抗標的更大的傷害;二、反抗必須具有相當成功的可能性,才有發動合法性;三、必須能使大眾正確明瞭反抗的目的及動機;四、反抗過程必須有足夠力量維持秩序與正義。否則,啟動抵抗權將被視為不負責任行為,與暴亂無異。今天美國政府追緝國會侵入的參與者,難道不正因此振振有詞?

法官認為太陽花行動乃「創設抵抗權」,請問這項創設又是否符合先哲的各項條件與原則?










大屋頂下/川普下台 救了蔡英文


2021-01-24 03:43 聯合報 / 黃年
美國前總統川普。美聯社


川普下台,及時救了蔡英文。如果川普連任,蔡政府必繼續遭其挾持,而蔡政府也必繼續對川普百般攀附,後果難以收拾。

雙方這種「周瑜打黃蓋」的關係,建立在兩大錯誤上:

一、就全球觀點言:川普說「使美國再度偉大」,翻個面看就是說「美國不再偉大」。他說「美國第一」,翻個面看就是說「自顧不暇/少管別人閒事」。反映在實際作為上,就是退群、甩鍋、撂挑子,並要求所有的盟邦都改從「美國利益第一」來思考全球戰略與責任分攤。

川普在全世界「減碼」,卻似獨對台灣「加碼」。這絕非川普願意為台灣挑起超越想像的突破性承擔,而主要是要操弄「仇中反共」來作為其國內政治及大選的民粹籌碼。可以這麼說,川普的美中台關係操作,對美國國內政治的關注還大於所追求的國際政治效應。亦即,川普把台灣當成政治工具。

二、就美台關係言:川普對台灣的熱情是誘人的。但是,不能把一個輕薄登徒子的調戲當成愛情來看,而蔡政府居然能將一個惡名昭彰的花花公子看成可以託付終身的白馬王子,真是愚不可及的傻丫頭。川普薄倖,豈可能獨對台灣專情?

其實,川普對「中國崛起」的警覺是正確的。但是,川普的對中政策竟是「有一哩寬,卻不到一吋深」(喻其膚淺,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伯),帶有過度的煽情操作,增加了美中之間與兩岸之間的仇恨,但壓制不住中共,因此並非「可操作的關係」或「可行的關係」(workable relationship)(亦坎伯語)。對台灣而言,更徒使兩岸關係從政治及經濟倒退到軍事主調,尤非「可操作的關係」。

雖然如此,川普的橫衝直闖畢竟可視為對於各方底線的一次重要實測,添加了台美中三方重建「可操作關係」的思考內涵。

最重要的是,非常清楚,美國迄仍持守「不支持(法理)台獨」的底線。龐培歐在卸任前說「(台灣)展現了『自由中國』所能達到的成就」。國務院在發布克拉夫特訪問台灣時稱,此行是在「一中政策」之下進行。以上兩種說法顯示,即使川普的手法花俏,但也未支持台獨重量級的拜登智囊艾利森則說「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並沒有獨立的台灣國家存在,美國不會承認台灣獨立」、「在不與中國交惡的前提下,『一個中國』這個理念是毫無異議的」。這些指標性言論皆在顯示,漫天飛沙走石的川普風暴已告塵埃落定,美國還是站在「不支持台獨」的底線上。

順著艾利森的思路來說,美國如果要與中國大陸維持「可操作的關係」,美國就絕不可能支持台獨。

不過,台灣若不以法理台獨挑戰北京,美國仍可能願意在「不支持台獨」下,勉力承擔「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道德使命。因此,艾利森:「拜登的挑戰在如何想出一個兩岸新方案,改善美中台三方關係。」

經過此番風暴,美國「不支持台獨」可能再清晰化,如龐培歐那樣將台灣稱為「自由中國」(似靠向「一中各表」),亦顯示川普政府也不支持台獨,這對美中台關係仍有澄清的作用,有助三方建立「可操作的關係」。然而,艾利森也說,「一國兩制已走到盡頭,須有兩岸新方案」,北京應當仔細思量艾利森這類的見解

因此,北京仍應設法回到「一中各表」,來使九二共識成為「可行」(workable),亦即設法使「九二共識符合雙方各自規定」成為「可操作」。

北京應知台灣只要守住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兩岸定海神針。如若不然,北京倘欲武統台灣,即不可能在台美中三方建立「可行的關係」。再者,一國兩制亦無可能與台灣建立「可行的關係」;由於香港的示範,美國也認為一國兩制已走到盡頭

接下來說蔡英文幸而擺脫了川普的挾持。民進黨若要在台美中重建「可行的關係」,就是要以中華民國來面對美國、面對北京、面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及面對大陸十四億人民。分述如下:

一、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中華民國現狀。以中華民國維持台灣的主體性,為保衛中華民國而配置軍備,以中華民國與北京和平競合。不論中共能否公開接受此一立場,但台灣仍應堅持「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是兩岸關係的前提。

二、維持台灣內外的正常發展。若以仇恨作為兩岸主調,以撕裂為台灣內部政治主調,以台獨為對外關係主調,凡此皆不能使台灣正常發展,亦不能在兩岸建立「可行的關係」。

三、台灣恆定以中華民國或「自由中國/民主中國」面對美國,台美雖無邦交,但這是美國在「一中政策」下已經承當而且可能繼續承當的「可行的關係」。我們可以期待新任國務卿布林肯盼台灣在國際扮演更大角色」,但美國畢竟扛不起台獨,台獨絕對不是美台的「可行關係」。

四、以中華民國「憲法一中/一中各表」來面對北京。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中共對台獨可能發動戰爭,但沒有理由對中華民國動武,反而應認知唯中華民國始能保全台灣。中華民國以「自由中國/民主中國」的樣態在「大屋頂中國」中存在,相當數量的中國大陸人民亦會珍惜。

五、在「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及「憲法一中」下,「一個中國」及「九二共識」都是一個定義的問題。定義對了,就接受;定義不對,就不能接受。台灣只要維持住「統一公投」的民主體制,掌握了對兩岸終局方案表達可否的主體權利,應可對兩岸競合前景懷持自信。因為,在兩岸關係中,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六、當民進黨在中華民國站定立場,對中共不是台獨,對美國是一中政策,台美中三方的「可操作的關係」即有可能定錨,中華民國即可能成為台美中三方的定海神針。

民進黨應精確評量台灣的戰略條件。搞台獨,美國扛不起,中共不放過,台灣永遠撕裂。如果沒有了中華民國,台灣在攻守戰略憑藉上,可以說就是一無所有。對於國家定位,絕不能向台獨再試探,而應致力於中華民國的再鞏固。

台美中的「可操作的關係」,唯有建立在「杯子理論」上: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這幾句話,對台美中三方皆適用。











拜登是更好的新朋友嗎


2021-01-24 03:33  聯合報 /   陳常正/大學教師(台北市)
美國總統拜登。 美聯社


重兵保護下,美國新總統拜登就任,歐盟主席范德賴恩:「在漫長的四年後,歐洲再一次在白宮擁有一位朋友。」台灣是否也和歐盟相同看法,或是失去川普這位「堅實朋友」呢?

拜登就職當日,藍綠在意的不是朋友(或敵人)的可能轉變,而是蕭美琴是「台灣民國 68 年(一九七九年)以來首次以官方形式獲邀參加」議題。台灣官方先是秘而不宣、只說積極努力,最後宣布正式獲邀,大內宣鋪陳高分收場,事實真相只看到政客的滿地口水;惟民眾最關心的,應是台美關係發展,而不是邀請函吧?

過去四年間,台灣是美國操控國際政治急先鋒,川普把原子筆尖的台灣,當成抗中棋子調撥;龐培歐去年受訪說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臨去秋波還解除所有台美官方交流限制,台灣不時在美國外交舞台上跑龍套

拜登在華府翻滾數十年,曾是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洞悉國際情勢深度,絕非川普民粹水準。因此美國對台灣在第一島鏈的重視和調整,勢必和川普不同,此種轉變對於美台關係會更緊密或疏遠,還受到美中關係之連帶牽制。

中國對於拜登政府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傳統外交立場,但對前國務卿以下廿八位美國高層官員,廿一日立馬宣布制裁,不啻也是在下馬威,表示中國對川普政府打壓的強烈不滿。在聲明中直指這些被制裁官員:「瘋狂的行徑,嚴重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也嚴重破壞了中美關係。」

拜登是否會是比川普更好的新朋友呢?台灣不獨立、中國不統一是美國最大國家利益,戰略利益是第一島鏈、實際利益是武器軍購。「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斷交之後的美台關係不脫對台三公報規範,拜登不會把台灣當成棄子,但拜登也必然堅守一個中國政策。台灣納入中國版圖是美國印太戰略不容接受的戰線失守台灣貿然正式獨立引發戰端讓美國進退兩難,更是美國不樂見的美中台關係惡化

攘外必先安內,在美國疫情問題尚未解決前,拜登必然會把疫情置於首位,至於中美關係在川普留下許多惡婆娘劣跡後,拜登只要稍加示好,中美關係就可趨於和緩,當不再美國優先的多邊參與政策回歸美國政府主流時,台灣在白宮絕不可能獲得如歐盟平等朋友地位,未來發展猶待美中兩位大哥盤算才可拍板,這是必然!










疫苗還沒來 病毒先變異


2021-01-24 03:38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部桃群聚感染擴大,防疫中心陳時中部長強調是「強勢病毒株」造成。 記者陳碧珠/攝影


部桃群聚感染擴大,防疫中心陳部長強調是「強勢病毒株」造成,所以傳染快,那究竟是什麽碗糕病毒呢?

去年七月,美國一研究機構指,歐洲新冠病毒持續演化,出現傳染力超強變種毒株,傳到美洲。新變種的 G614 毒株幾完全取代之前歐美流行的毒株 D614

本月中旬,《細胞宿主與微生物》刊登美國九所大學/研究所廿位病毒學者共同研究,指當打疫苗後,或被病毒感染恢復時,人體產生的中和抗體,具阻止病毒棘突蛋白和人體細胞上 ACE2 結合能力,使病毒無法入侵宿主細胞內增殖,達到免疫效力。

但當病毒在人際間傳播多代後,這些抗體反而會刺激病毒棘突蛋白基因胺基酸位點,啟動「逃避性變異」,變異後病毒,能逃避抗體之結合作用,且病毒傳染力一般會增強。換言之,感染過病毒痊癒的病患,還是會再被這種變異病毒感染而當病毒陸續出現兩三個逃避性變異,用早期病毒株為種毒製造的疫苗,恐效力大降,甚至無效矣

南非出現的多重變異病毒株,其 E484K 位點變異,被視為是一種逃避性變異株。去年十二月中,此病毒在南非出現,蔓延至歐亞非六十餘國,據知病毒也入侵日本造成流行,台灣只在入境旅客檢測到。南非變種病毒 E484K,E為麩胺酸,被K離胺酸取代。該病毒株因501位點變異,其傳染力增強一點五倍,而 E484K 位點變異,則會使現行疫苗效力下降。目前歐盟發現打了兩劑輝瑞疫苗者,被感染發病案例,是否和此有關呢

目前部桃群聚感染病毒的多重變異株,除傳染力强外,其中 L452R 也是一種逃避性變異,會影響現行疫苗效力。希望防疫中心能儘速清除該病毒,否則成為本土性病毒株後,就是有現行疫苗可打,恐怕也枉然了。













拒不出隧道的政客們


2021-01-24 03:39  聯合報 /   林軺/教(台北市)
衛福部桃園醫院群聚疫情進入社區,軍方動員化學兵,在桃園醫院周邊社區巷道消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部桃群聚感染後,國防部「避桃令」第一槍,要求官兵非必要勿入桃園;藍營幾個縣市也跟著超前部署。桃園市長鄭文燦為此喊話:「現在就如同在隧道裡面,我們一定可以走向亮光…我相信防疫同心,離亮光不遠。」這話說得中肯得體,也具同理心

避桃」並無歧視意思,而是希望疫情就此打住。正如同我那在醫院工作的孩子,主動減少回家次數和逗留時間,避免傳給家人一樣,非因我們「歧視」,都在為己為人,共同與病毒作戰

藍營縣市舉措,逃不開 1450 圍剿也就算了,可惜貴為領導者還要加入圍剿行列,一句「無知和歧視絕對不是疫情的解藥,樹立無謂的敵意,也無助於防疫」,讓爭功表態的大官跟著上行下效,補踢一腳,把鄭文燦一番溫情喊話的美意給完全糟蹋。

有句話說:「政客就是那些看到隧道盡頭亮光時,會走出隧道然後再建造另一個隧道的人。」為政者何時能擺脫這種看到亮光還繼續挖山洞,讓自己陷入無盡黑暗中,帶領著大家一起走出隧道,迎接光明呢

王健壯/這張憲法考卷必須三思後作答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這張憲法考卷必須三思後作答
◆  趙春山/因應拜登兩岸政策:中共「停、看、聽」
◆  薛承泰/台灣人口危機,會有轉機嗎?
◆  方祖涵/跟川普劃清界線的運動
◆  劉兆玄/面具與口罩
◆  賴英照/性別歧視的舊法新解
◆  葉銀華/氣候變遷與企業有關?







王健壯/這張憲法考卷必須三思後作答


2021-01-24 03:30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2014年太陽花學潮期間,學運領袖魏揚等7人涉嫌煽動群眾攻占行政院,二審被判決煽惑他人犯罪,處2至4個月有期徒刑。案件上訴後,最高法院18日撤銷原判決,將全案發回更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雖然經過了將近七年時間,司法審判也歷經了三級三審程序,但參與太陽花學運攻占行政院的那些人應否擔負刑事責任,不同審級的法官有不同判決,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也有不同看法。
地院法官判決無罪,高院法官卻判決有罪,最高法院法官日前又撤銷原判決發回高院更審,判決理由更包括了實定法緊急避難與言論自由等阻卻違法事由,以及非實定法中的公民不服從與抵抗權等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在訴訟過程中檢辯雙方的爭點,以及法官判決之所以出現歧異,其實集中在兩個問題上:攻占行政院是否屬於公民不服從?是否可視之為抵抗權的行使?是,可阻卻違法,不是,則需負刑事責任。但因憲法與相關實定法中,迄今並無有關公民不服從或抵抗權的規定,作出無罪判決或發回更審的法官,因此被人批評是法官造法、違法判決。

但法官造法其實是司法重要功能之一,法官造法可以彌補法規範的漏洞,也可以具體化過於抽象的法規範,換言之,法官雖不可違法,但造法卻不一定違法。因此,攻占行政院的法律爭議,其實不應聚焦於法官應否造法,而應聚焦於這項行動是否屬於公民不服從,以及是否在行使抵抗權。

公民不服從是政治道德概念,也是政治話語,而非法律話語,追求的是正當性,也非合法性。而且,公民不服從是「明知故犯」,行動前就應有承受法律後果的認知與準備,並未存有以道德正當性凌駕法律正當性的妄想;這樣的公民不服從才能被多數人在道德上肯認,也才能喚起多數人的共鳴與響應。況且,攻占行政院的行動,在行為態樣上並不同於占領立法院,這項行動是否完全符合 John Rawls 等學者對公民不服從的定義,應是法官與支持或反對太陽花學運人士必須思考的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重點是抵抗權。抵抗權在行動類型上不同於公民不服從,例如,公民不服從主張非暴力,抵抗權卻不排除暴力。而且,行使抵抗權有兩項不可或缺的要件,一是政府嚴重違反憲法秩序已達緊急狀態另一是抵抗權必須符合窮盡法律救濟原則」。

根據這兩項要件,法官與支持或反對攻占行政院人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國民黨立委當年在委員會中即使強行通過服貿協議,反對者是否自此再無其他救濟途徑?若有,則不符最後手段要件。另一問題是,服貿協議通過與否究竟與嚴重違反憲法秩序何關?難道行政與立法的權力分立原則因一項協議的審查而遭破壞,就等同於政府機關嚴重違反憲法秩序,並且已達緊急狀態,非以攻占行政院的手段行使抵抗權,否則即不足以回復憲法秩序?抵抗權即使可依憲法國民主權原則,而被視為超越實定法的基本權,但法官與社會大眾必須思考的問題仍是:攻占行政院是否完全符合抵抗權所應具備的要件?

在政治立場上或道德上支持太陽花學運,不必然在法律上也非支持他們不可,反之亦然。而且,太陽花學運在台灣歷史上雖屬空前,卻可能並非絕後,尤其在權力分立原則迭遭破壞,不自由民主氛圍也日益擴大的現實政治環境中,另一場太陽花學運隨時也可能以公民不服從或抵抗權名義再起,也因此,法官對攻占行政院案的最終判決,或者是大法官的可能釋憲,不僅關乎過去,也關係未來,這張憲法考卷必須三思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