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濟政策分道揚鑣(十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十三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185/web/

◆  聯合報社論/比酬庸更糟的,是把國營事業當攬權工具
◆  聯合報黑白集/罔腰神胎和阿中疫苗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濟政策分道揚鑣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濟政策分道揚鑣


2021-02-24 00:3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聯社


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傷害,由於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估計全球經濟成長將至少拖慢五年。就主要國家而言,中國表現相對最好,民國 109 年(2020年)成長2.3%,這當然得力於中國經濟體質的厚實及對疫情及時有效的控制,也正因為如此,一般估計,中國 GDP 超過美國成為全球之首將比早先預期提早五年,最快或將在民國 115 岩(2026年)實現。與此同時,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面對疫情衝擊,美、中兩國顯然在經濟對策上出現歧異,準確地說,美中經濟政策開始分道揚鑣。

美國的因應之道還是 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國的 QE 政策始自民國 97 年(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當時紐約華爾街投行破產,情況十分危急,剛上任的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當機立斷,採取了 QE,目的在阻止金融機構及大企業跟著破產,此一目的未久基本達成,金融形勢在民國 98 年(2009年)第 2 季穩定下來,但 Fed 當局投鼠忌器不敢叫停 QE,於是有了 QE2、QE3,自此只要經濟形勢略見不穩就來個 QE,最終幾乎是 QE 成癮了,直到目前。

去年底,Fed 宣布維持貨幣寬鬆政策不變,由於貨幣寬鬆、QE不斷,以致利率長期維持接近零的水平;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甚至宣稱,Fed 接近0%的基準隔夜利率將持續到民國 112 年(2023年)。

美國金融市場的長期低利率政策,最終導致美國出現K型復甦現象。由於實體經濟除少數高科技產業外總體疲弱,QE 政策下源源釋放出來的大量流動性不被實體經濟所吸收,於是進入了股、匯、房市等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大幅飆升,也醞釀出許多資產泡沫,此即表現在K字型中向右上翹的部分,讓人感覺一片榮景;但與此同時,疲弱的實體經濟並未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與所得,原本的中產階級變成了低收入階級,此即表現在K字型中向右下方延伸的部分合起來看,美國社會正在出現日益嚴重貧富惡化現象,這也是近年來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激化政治發展出現民粹主義的時代背景

美國如此依賴 QE,也與財政政策受制於美國債台高築及財政擴張計畫屢屢為國會牽制有關;美國的財政困局也同樣制約了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推動。總的說來,美國經濟已陷入了一個長期疲滯階段,不幸的是,這又倒頭回去更加重了對 QE 貨幣政策的依賴。

中國在民國 97 年(2008)金融海嘯爆發後與美國類似也採取了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一年新增貸款近10兆,不僅如此,為了保8」,還加碼了4兆的財政支出。結果保 8% 成功,並且還對該一時期的全球經濟成長作出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貢獻。然而,隨之而來的是諸多後遺症:房市出現巨大泡沫、產能嚴重過剩、地方債金融債大幅擴增。民國 102 年(2013年)上台的習近平不得不立即宣布三去政策,即去庫存、去產能、去槓桿來矯正前期的政策錯誤,引導經濟返回正軌

有了這樣的經驗,中國政策當局即力守貨幣紀律,不再重蹈大水漫灌的錯誤政策,並在大方向上開始更著重供給側改革,包括:一、大力投資推動技術自主創新,此即「中國製造2025」及「中國標準2035」的主要內涵;二、持續推動包括混合所有制在內的國企改革;三、經濟改革更大幅地走向開放,擴大進口,放寬投資限制;四、持續擴大基礎建設。民國 109 年(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及貿易戰、科技戰的強大衝擊下,中國仍取得2.3%的正成長,充分證明了中國堅持此等健康發展政策的正確

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先行者,但可惜美國已走上腐化資本主義的歧途,不僅無力矯正資本主義的原罪貧富惡化,反而還讓資本無序地進入並控制了包括政黨、國會、金融、媒體、軍火等幾乎每一個領域。中國則是在民國 68 年(1979年)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主導下向市場經濟及混合產權制進行摸索,目前仍處初級階段,但從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可持續三個角度評價,成績已屬不俗

社會科學研究者是立一個研究題目的時候了












聯合報黑白集/罔腰神胎和阿中疫苗


2021-02-24 00:5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罔腰今天凌晨在IG貼出媽媽手冊,還寫「希望是女牛寶」,再度掀起討論。翻攝罔腰IG


喜歡告人的衛福部,最近卻變得「通情達理」。變性網紅罔腰宣稱接受人體試驗成功懷孕,男變女無子宮帶球,不僅踩跳醫療法紅線,也證明政府對言論自由的「包容度」:只要不挑戰執政團隊,網紅要仿效聖母無性受孕」,悉聽尊便。

變性人懷孕的醫學奇蹟,流傳市井。不少醫生認真分析主角有無移植子宮、是否腹腔著床等等,蹭網紅拚聲量,比起議論萊豬威脅食安來得安全實惠。衛福部將探究萊豬毒性的蘇偉碩醫師移送法辦,但對宣傳不明人體實驗受孕的罔腰,只有一句「妖言惑眾」,便任由她炒作神胎斂財。

衛福部不僅對「妖言」無動於衷,對「謊言」更是態度迷離。

台灣採購 BNT 疫苗黑幕重重,綠媒董事長吳子嘉直指過程中有蟑螂」。他說,某吳姓綠委與特定業者插手搶作中間人,陳時中為保護這組人馬,卻公然說謊。吳董爆料,交易價比透過上海代理貴一點五億美元,痛批台獨是貪汙的保命丸」。

怪的是,阿中對吳董一如對罔腰,淡淡回說「沒什麼誰保護誰」,無意提告爭個是非。這是心胸寬大,或自知理虧?

罔腰是否懷上神胎,和阿中有沒買到 BNT 疫苗,都是一人說了算,外人難窺葫蘆裡賣什麼藥。鄉民形容這是「本來無一物」,就不知罔腰或者阿中,誰能無中生有?












聯合報社論/比酬庸更糟的,是把國營事業當攬權工具


2021-02-24 00:5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鹽董座陳啟昱2月1日無預警請辭,綠營內部多認為,陳啟昱是非自願下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月迄今,已有三名國營事業董事長及總經理宣布請辭,分別是台鹽董事長陳啟昱中油董事長歐嘉瑞、及台船總經理曾國正當事人自行宣布請辭,在國營事業是罕見的現象;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新舊人事安排妥當,由上級機關對外宣布交接。可見,這波國營事業高層的「請辭潮」,是操作手法惡劣使當事人心生不滿,因而先一步求去。

綜合各個相關訊息,這三人請辭顯然均非出於「自願」,而是受到不同政治壓力的結果。例如,陳啟昱宣布辭職前夕曾被政府高層「約談」,當日即自行宣布辭職。歐嘉瑞請辭,則與查德探勘產油成功卻因股權轉售案遭政風調查有關,另一說則指他與「英系」的前中油工會理事長有嫌隙。至於曾國正辭職,自稱「另有生涯規劃」,主要則是台船連年虧損及內部人和問題求去。總之,外力介入是這幾人主動求去的主因,聲稱請辭其實是被請辭」。

放在大政治脈絡上看,這幾個請辭案都有清晰的軌跡可循。近兩年,行政院長蘇貞昌對國營事業高層人事接連進行過幾波大整肅,其出手快狠,讓各界驚呼連連。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四月,他上任不滿百日,便一舉撤換八名公股行庫董事長,包括第一金、華南金、彰銀、土銀皆在其中,全然不顧主管部會財政部的人事權責。直到現在,外界還在猜測,當時是誰為他下了這盤「指導棋」。

去年,蘇貞昌更大剌剌插手更多國營或公股企業人事。諸如,交通部旗下的虎航、桃勤、桃機、華儲、台灣世曦工程顧問;經濟部旗下的自來水公司、中小信保基金;農委會旗下的農業金庫。這波異動,固然不乏「整頓」意味,將幾家公司治理不上軌道的公營事業主事者換下;但蘇貞昌也順勢拔除了桃園幫、新系和湧言會等派系的人馬,在民進黨內引發不少議論。

為了堵住外界的批評,蘇貞昌去年便大發豪語,說「政治人物不要再當國營事業董座」。表面上看,國營事業人事不要拿來酬庸,似乎是高尚且正直的原則,可使國營事業免於淪為派系分贓之獵物。然而,徒有漂亮的口號,並無法使國營事業免於政治蹂躪。以這次請辭的歐嘉瑞和曾國正為例,兩人之職務均非來自酬庸,卻要承受五花八門的政治壓力;一旦有人覬覦其寶座,從旁下點功夫便可將他們擠走。所謂政治人物不要擔任國營事業董座」,根本是空話一句

國民黨執政時代,國營事業或許存在人事酬庸的現象,卻不致完全不問專業背景,任意分封。但民進黨執政後,則把人事分封酬庸當成慣例,「沐猴而冠」者比比皆是。且看,國民黨時代有不少傑出人才出自國營事業,如孫運璿,脫穎成為經濟部長,甚至當上行政院長。而今,國營事業已淪為政治人物過路的茶水攤,完全失去培養人才、豐沛國力的意義,盈虧更被拋在腦後。

更糟的是,蘇貞昌的態度,幾乎把國營事業當成其個人的權力倉庫,要拿就拿,要給就給;他何曾思考過這些國營事業的自主性和存在意義?試想,每家國營事業各有不同的主管部會,高層人事異動原本應由各部會首長決定。現在,卻是蘇貞昌一手包辦,全部抓在手裡捏著,別人休想過問。這麼一個擅權霸道的行政院長,卻能喊出「破除酬庸」的虛假口號,真的比製作哏圖愚民還方便。

比酬庸更可怕的,是把國營事業當成攬權、鬥爭的工具,剝奪它們的自主權。從這波請辭潮看,國營事業士氣恐怕已到了潰散邊緣。


【專家之眼】台灣水荒缺電危機 恐成台積電發展未爆彈

◆  【專家之眼】意在言外的兩岸政治圈歷史熱
◆  【專家之眼】台灣水荒缺電危機 恐成台積電發展未爆彈







【專家之眼】台灣水荒缺電危機 恐成台積電發展未爆彈


2021-02-24 19:38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有護國神山稱號的台積電,發展挑戰來自缺水荒,專家也提醒電力供應也是未爆彈。路透


有護國神山稱號的台積電,竟然也會遭逢發展危機,然挑戰不是來自三星等競爭對手,也不是反托拉斯法,竟然來自缺水荒除此之外,專家也提醒電力供應也是未爆彈

缺水危機

根據投資台灣事務網站數據,截至2月3日為止,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 814 家企業超過1兆1,922億元投資,預估創造9萬9,457個本國就業機會,後續還有 28 家企業排隊待審。

然而,幾乎每年的工總白皮書,總是提醒我國有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問題,這些問題卻未徹底改善。如今因今年降雨量過低,缺水問題才再度引爆。

台灣半導體、面板等主力產業,製造過程均需仰賴大量的水源,尤其是半導體製程需要使用的超純水Ultrapure water),製作超純水過程使用數倍的自來水,即使已經實施各種節水工程,用水量仍然相當驚人。

轉述媒體報導,台積電的《民國 108 年(2019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統計,該公司在三大科學園區的用水量,竹科廠區每日達使用量達5.7萬噸,占竹科每日使用量近15萬噸超過三分之一,中科廠區每日用水量約共為4.9萬噸,南科廠區每日用水量達5萬噸,以目前大量產出5奈米製程推估,用水量更高,占南科園區用水量17萬噸可能達將近一半用量全台廠區日用水量達 15.89 萬噸,若全以水車載水,每天要達近 8,000 車次隨著極端氣候加劇,缺水問題只會日益嚴重

此外,台積電規劃在竹科的二奈米新廠,計畫每日用水量更高達12萬噸,超過現有用水量的二倍竹科管理局因而推出寶山二期,然環評時受到專家質疑,此舉恐踰環境能力,並將威脅民生與農業用水。

耗能產業

晶圓廠不但是吃水怪獸,同時也是吃電怪獸。而且愈先進的製程,耗電量就更大,目前光台積電用電量就居全國用電量的5%,特別是最新的 EUV 設備的製程,使用電量暴增。去年《天下雜誌》就指出,台積電引入 EUV 製程之後,將增加超過一個核四廠的用電量,未來台積電用電量將倍增,達全台的一成之譜。

民進黨政府倡「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政策,核能發電設備於民國 114 年(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並達成再生能源20%、天然氣50%,及燃煤30%的能源發電占比。台灣再生能源截至民國 108 年(2019年)底裝置容量為779.5萬瓩(7,795 MW),占台灣總發電設備5,594.6萬瓩之13.9%。民國 108 年(2019年)度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為153.6億度(15,360 GWh),占台灣總發電量比例僅5.6%,與二成的目標相距甚遠。

政府為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已經卯足全力,祭出優惠的獎勵措施,發展各項再生能源,仍難以彌補廢核的巨大缺口。加上再生能源無法作為備載容量,未來台灣電源供應將陷入不穩定的危機。能源供應倘無法克服,台積電等耗能產業新投資,即有可能為之停擺。

政府應及早因應

台灣近年難得迎來大量的新投資,惟當前的水電供應連目前的產業需求都難以滿足,更何況新增的高耗能投資案。台積電這類的半導體廠,需24小時的全時運作,一旦缺水或斷電將造成半導體廠上億元的重大損失。

職是之故,除了廠商除了持續精進節能與回收技術,降低水電消耗外。政府更應提出根本對策,水資源方面,可仿效新加坡與以色列大舉推動海水淡化,從缺水國家變成水資源豐沛的國家而電力供應方面,不應為意識形態盲目廢核,而應視國內需求逐步退場。否則,將迫使台積電等重量級企業遷往能源供應穩定的國家生產。











【專家之眼】意在言外的兩岸政治圈歷史熱


2021-02-24 19:48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紀念華國鋒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


最近兩岸政治圈都有紀念歷史熱潮但目的不同:一個在準備團結對外,一個則在分裂傾軋,第三個則有被期待的可能性。令人好奇的是,誰的做法能在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要求黨員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新華社評論稱習在該會上首提黨史觀有深意,是首次公開提出樹立正確黨史觀』這一重要論述」。

隔日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紀念華國鋒同志誕辰 100 周年座談會上,羅列前中共領導人華國鋒的歷史貢獻,提到在文化大革命中,華堅持「在黨內要講黨性,不能講派性」;對於處理「四人幫」問題,華說過「歷史把我推到這個位置,我必須不計個人安危,勇敢擔當起來」;而在「新時期完成歷史轉折後,他自覺維護團結,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

新華社評論雖稱習講話是首次公開提出「樹立正確黨史觀論述,但其實2月8日黨的宣傳喉舌《紅旗文稿》已有類似說法,只是範圍較黨史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學習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習指出,『各級領導幹部還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要瞭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瞭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至於王滬寧講話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玩味他是怎麼以古喻今的。華國鋒當年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總理,是中共史上唯一身兼此三職者,與習即將成為第三任國家主席的意義類似。即便有這些位子,華下台時仍被外界認為是被迫的。在王的解釋裡,華先是身不由己的被推到這些位置,下台時則因為「自覺維護團結,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王顯然也在暗喻習在台上的身不由己,而以習與王的關係,外界多不會認為王要習自覺,更像是向黨內同志喊話要維護團結。這兩件事是反映中共高層面對西方準備組成聯合陣線對付他們的「統一思想」。

至於在台灣,隨著2月28日逼近,又是綠營熱身的時候。沒人不遺憾冷戰時期發生的各種時代悲劇,但在掌握歷史詮釋權的力量任意解釋的情況下,對於如何撫平這些歷史悲劇,台灣像是一直在鬼打牆,始終走不出來。看看今年北市府與台灣國家聯盟預定將於下周日(2月28日)下午,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合辦二二八事件 74 周年紀念活動」,多個團體與台灣國家聯盟聲稱,因為前總統馬英九至今沒有對二二八事件表示悔意及道歉,「我們都要退出。」

馬英九向二二八、戒嚴時期不當叛亂及匪諜審判案件受難者及家屬,表達歉意與慰問不知多少次了。我們也還有印象二二八事件 56 周年時,馬英九市長雖被吐口水,還能參加活動,向受難家屬握手致意。今年這些團體連一起參加活動都不願意,這是倒退,還是進步?這是分裂,還是團結?

相對於上述政治力是主流聲音,做起事來順風順水,國民黨青年團在2月26日舉辦的二二八講座—「那年的雜沓紀念活動,倒是值得期待。這個活動有三個意義:一是臺灣史領域對此類議題大多有特定觀點,筆者曾耙梳該領域被視為相當重視的研究期刊,從民國 79 岩(1990年)代出版至今,多是用各種特定問題意識的研究來否定兩蔣時代歷史,極少數才出現認為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原住民遷下山政策,與日本統治時期相比,顯得較尊重原住民的意願。

除非是在寫小說,否則一個時代怎麼可能是全然正面或負面評價?行內年輕學者可能是為求教職與升等順利,只聽聞在授課時略講一二,但多元觀點著作則如鳳毛麟角。「禮失求諸野」,此次青年團活動邀請講者或許因為不在行內,能更自由發展他的觀點。

其次是有人認為,不只要口頭道歉,還要找出兇手、填補損害等實際作為。但要做到這些,前提是要釐清歷史真相。例如在增援國軍來台之前,有一堆平民遭平民殺害,李敖作過相關研究,但紀念二二八主流聲音從來也不提這些兇手。講者要來分享他的史實研究心得,等於間接回應這些人。

第三、青年團的活動一反他們前主席拚命道歉卻怠於追求真相的和稀泥行為。這種反省作為具有相當意義。但本文說是「期待」,是因為看到了意義,更要看後續實踐作為如何。我們期待有更多對兩岸歷史有興趣的多元看法出現。

【重磅快評】邱太三作用零?東風雨露除九二共識還有心

◆  【重磅快評】邱太三作用零?東風雨露除九二共識還有心

◆  【重磅快評】蘇貞昌宴請綠委放訊息 淡化疫苗急迫性?
◆  【重磅快評】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到立委 國際知識零蛋?
◆  【即時短評】藍白還沒合 國民黨先上演內鬨宮廷大戲
◆  【重磅快評】不敢對抗新威權才是對台灣人的最大侮辱
◆  【即時短評】制衡獨大民進黨 藍白合作從不可能到改變成真









【重磅快評】邱太三作用零?東風雨露除九二共識還有心


2021-02-24 14:38  聯合報 /   主筆室
陸委會新任主委邱太三昨天交接上任後說,兩岸交流在後疫情時代勢必會恢復,不過國台辦今早就給了閉門羹。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邱太三的作用只有一天?昨天交接上任之後,邱太三說兩岸交流在後疫情時代勢必會恢復,不過國台辦今早就給了閉門羹,說換湯還要換藥,想要春暖花開,就要東風雨露,而這個東風雨露就是九二共識。

北京的意思再簡單不過,邱太三只是一碗湯,若要兩岸走回春暖花開,那就得連藥也換了,藥就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如果只有邱太三這碗湯,卻沒有九二共識那帖藥,換湯不換藥,就算姿態再低、禮數再多也沒用。

眾所周知,蔡英文既給不出九二共識,也提不出另一個可能的替代表述方案,所以兩岸才會從此折騰了四、五年之久,並從某年某日起,共機天天來台海上空報到,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

蔡英文自己就當過四年陸委會主委,她焉能不知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上的核心地位,但她卻一直深信一個違反物理學的原理:一個台灣即足以撬動整個中國,亦即,只要台灣一往直前、獨到深處,大陸就得放棄它的原則,放棄這個她從來不相信的共識,向台灣妥協。

這個信念在她民國 103 年(2014年)7月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當時她說,民進黨當年若選得好(九合一大選),「中國也會朝民進黨的方向調整」,而中國一調整,美國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當時,民進黨將舉行全代會,黨內有人提出凍結台獨黨綱案,蔡英文卻表示反對,她說,「台獨黨綱」是這一代民進黨人以及台灣人民的追求與理想。隨台灣民主化,建構深厚的「台灣意識」,已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

由此可見,蔡英文的腦海裡頭盤踞著某種「台灣中心論」,以為台灣就是宇宙的中心,而中國、甚而是美國,都得繞著台灣旋轉。只要將台灣全島都弄成「天然獨」,北京就奈何不了台灣。這個信念跟前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攬炒派的思維,甚至頗有相類之處

現在,蔡英文比過去稍有不同,她發現,民進黨已在島內獲得了一黨獨大的地位,中國卻一絲沒有繞著台灣轉的意思,甚至於,從川普四年反中操作無果亦可看出,連美國也奈何不了中國。她終於認知到,真正要調整的是她,是她必須向北京的方向調整

邱太三就是她的調整,但邱太三卻從她身上也學來了狂妄的口氣,說後疫情時代兩岸勢必要恢復交流,這口吻完全是命令語式,要求北京必須照做,充滿了蔡式風格。顯而易見,蔡英文的調整還是不太到位。

邱太三說,依他的理性實在難以理解,北京何以在只會造成反效果的情況底下,還是要繼續堅持九二共識?這其實還是「台灣中心論」的脈絡,意思就是台灣都已經七、八成的天然獨了,早已沒人相信你所說的那個共識了,你還要堅持下去嗎?問題在於,北京認為,縱然台灣二千三百萬人都反對這個共識,中國大陸卻有十億人相信並堅持這個共識,這就是它的底氣。

更重要的是,這是兩岸相互定位的基礎,是定義兩岸關係本質的核心,放棄這個定位基礎,北京將立即失去伸張兩岸最終必須統一的理據。邱太三說他的理性上難以理解,其實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不過,兩岸並非毫無交流空間,有些基礎性的互動其實一直存在,包括馬英九年初一就提起的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蔡英文自己當主委時就有過一句口號叫做「操之在我」,想要兩岸回暖,只要操之在我的,完全可以率先自己做。兩岸互動除了九二共識,還要靠一顆心。例如新冠疫情的防疫,停止妖魔化大陸疫苗,開放讓它進口到台灣施打,北京就可以看出台灣的誠意。

人心都是肉做的,防疫不必一個中國原則,想要恢復交流,可做的事情很多,首先,蘇貞昌滿口「武漢肺炎」得請他先住嘴,其他再慢慢琢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教育部也應該是護國神山

udn 論壇報十三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185/web/ 

◆  挽救中離生 不能用中輟思維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教育部也應該是護國神山
◆  高職升學主義化 學生索性棄讀
◆  有群溫暖向日葵 拉回邊緣孩子
◆  避九二共識 兩岸寄望邱太三?
◆  用電再創新高 台灣別成德州
◆  用相互尊重 讓外送更美味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教育部也應該是護國神山


2021-02-24 01:30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最近有一家半導體公司的股票大漲,因此這家公司被稱為護國神山,這是相當不容易得來的榮譽。大家應該知道,我國所有的半導體公司在世界上都有相當地位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當然要靠多方努力。可是我們至少可以指出三點:

一、半導體公司是相當注重品質管制的,半導體的製造有至少兩百多道程序,不能等到最後再來檢查成品夠不夠精良。要有精良的半導體產品,必須注意所有程序有沒有問題。假設因為某種原因,前端製程出了問題,後面也不必做了。半導體公司對於每一個程序都有方法來檢定其正確性。

二、半導體公司非常注意製程的優化,比方說,製程中用了某一種精密的材料,很多半導體公司都會和專家合作,發展設備來檢驗這種精密材料的品質。如果材料的品質有些微下降,也就要注意了。

三、半導體公司都會注意最基本的工業技術比方說,他們知道研磨技術的重要性。研磨技術是非常基本的,半導體工業不會忽略這種基本的技術。

教育部應該是護國神山,因為他負責全國人民都有一定的學業程度因此,教育部不妨參考以上三點

一、教育部絕對應該注意品質管制,不能對於小學生沒有任何的品質管制,聽任程度非常差的小學生也能升入國中、高中甚至大學。

二、教育部絕對應該注意教育是否可以改善。對於很多學生沒有學好,必須發現原因。比方說,很多學生寫出來的英文句子完全不合文法,教育部就應該注意教科書有沒有教導學生英文文法。

三、教育部絕對應該注意學生的基本能力,因此絕對不能減少國英數的教學時數,因為學生的能力都建築在國英數的學問上。

和半導體公司相比,我們的教育制度實在應該要檢討了。首先,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學生的程度問題。最嚴重的是,對於小學生的程度絲毫沒有把關。很多大學生英文沒有學好,完全是因為他們在小學時就沒有學好。

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注意學生的程度,因此也不會做任何研究來改善教法。我們的確聽到有一些教育方法的改善,但這些方法都是抄自外國的,而不是根據國內學生的問題所發展出來的。

最近教育部在各級學校減少必修課程,這是嚴重的錯誤一○八課綱減少必修課,就表示教育部其實是不注重基本學問。青年學子離開學校以後,一定要能繼續自學。如果國英數不夠好,自學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挽救中離生 不能用中輟思維


2021-02-24 01:28  聯合報 /   林哲寧/北市教會聯合會乘風少年學園資深專員(台北市)
青少年正處於慒懂追尋人生目標的階段,有的積極學業、有的離開校園,教育單位應更重視中離生的諮商輔導。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報導台灣每年有超過二萬名中離生。這問題要怎麼解決?可能我們要先了解中離生問題的本質,並非以輔導中輟生的思維可以處理的

中離生是十二年國教後才出現的名詞,是指高中職就學階段中途離開學校的學生。一般來說,單純因經濟因素離校打工賺學費的少年較不是問題,生活較穩定,賺夠了學費就回校。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離校後也沒有工作、整天無所事事的少年。這類少年香港稱為「雙失少年」,而我們通常稱為「未就學未就業少年」。

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國中「中輟生」人數逐年下降,高中「中離生」卻節節升高,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中離生產生的過程常是根源於家庭、顯現在國中、惡化於高中職」,如果原本的家庭問題、國中學業或個人議題沒解決,升學後就把問題延續到高中職。國中沒學好的課業,升上去只會有更深的挫折感,如果身邊沒有足夠的支持力量,終究會走向離校一途。

現行對國中中輟生實施的中介教育」,至少有慈暉班、資源班(或高關班)、中途學校以及合作式中途班,這些特色是有別於主流教育的多元課程,加強輔導人力和生活關懷

但高中生已是半個大人了,個人身心發展任務與生活型態與國中生大不相同,離校原因也複雜許多,上述針對中輟生的服務模式已不足夠。

筆者所待機構每年服務數百名中離生,有一年本會與某市勞動局合作未升學未就業少年的就業輔導計畫。在全年逾四千次的服務中,有七成關懷輔導追蹤服務」,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推介就業」、「就業諮詢卻僅兩成

常見的工作現場是,社工與少年約好了,到中離生的家卻是家長來開門,小孩躲起來不願見社工…好不容易打開心房,少年卻仍在個人身心狀態不佳、對未來茫然中打轉,多方嘗試也遲遲無法進入工作世界。

儘管如此,仍有些方向可以協助中離生

一、有經濟需求者。輔導人員陪伴打工、關心支持其就業狀況,包括人際互動的學習或是職場的自我(權益)保護等,以使中離生能中長期穩定就業。

二、有身心狀況者。按狀況休養或是陪同及早就醫,許多有憂鬱症傾向的少年容易被誤判為隱蔽少年

三、志趣不合者。離校是因為選錯系或是在校人際衝突,但家長不見得認同轉系或轉校,這類少年需要與家長更多溝通並協助雙方溝通。

四、生活沒目標。看少年狀況,有的需要深度諮商,如自我察覺、自我價值感提升。有的可帶去參與工作體驗,或參與政府勞動部(局)辦的職訓課程。

除政府部門、民間單位協助,許多人用創意的方式協助中離生,包括以咖啡館或劇場的形式,讓少年有生活重心,重新找到自信。也有扶輪社針對中離生提供才藝學習、微創業的協助。

中輟生這端若能解決較多問題,少年來到高中職就更有機會留在學校。中離生確實不好解決,然而台灣是少子化社會,拉上一個就是多一個人力資源不單從國家整體來看,對個人發展來說,每個停滯又開始向前的人生,對其生涯將帶來源源不絕的希望












高職升學主義化 學生索性棄讀


2021-02-24 01:28  聯合報 /   鍾邦友/高工教師(高雄市)


教育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兩萬名高中職生中途離校,數字居高不下,中離主要是因志趣不合、對學校所學沒興趣,其次是缺曠課太多、家庭經濟等。目前教育主管機關的作法,是亡羊補牢的要求地方政府和學校落實通報與追蹤輔導,並定期召開中離聯繫會議掌握學生動向,但身為第一線高職教師的我,認為更該檢討的是高職過度升學主義化,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問題。

歷經多次的課綱改革之後,目前的高職學校已由原本畢業即可就業的完結教育,悄悄轉型成為科大的升學預備教育。實習與技術課程被大幅刪減,課程內容也從實作改變為考科的進度複習,每逢家長會,家長關心的課題不在技藝培訓,而在學校的升學率如何,與有否辦理升學加強的第八節、晚自習與寒暑期輔導,其原因不言可喻。

許多選擇就讀高職的學生不喜歡念書,希冀畢業後取得一技之長順利就業,原本以為至少可以免除煩人的國英數,未料入學之後才發現是「誤上賊船」。這些升學考科再加上專業科目的填鴨情況完全不亞於國中時代,且近年來統測試題年年加難,課本所學與大考內容大相逕庭,學校只好針對考科「加深加廣」學習,嚴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

去年四技二專統測總人數九萬五千餘人中,英文與數學均有超過七萬考生不及格,國文不及格者也超過六萬五千。以我任教的數學科為例,連續三年的全國平均成績只有四十一、卅四及卅八,考題之艱深連我們這些第一線的數學老師都喊頭痛,對學生更是雪上加霜的挫折痛擊,以致放棄學習者日益增加。

倘若高職升學主義化的現象不改,不喜歡國英數的國中畢業生只能繼續被這種窄化的課程,逼入盲目的升學死胡同,「中離」的問題恐怕只會日益嚴重。












有群溫暖向日葵 拉回邊緣孩子


2021-02-24 01:28  聯合報 /   宋怡慶/南投學生校外會督導(南投市)


拜讀聯合報昨日文教版拉回中離生」專題,凸顯當前中離生追蹤輔導資源不足,極易為幫派所吸收,而成為詐欺、毒品、傷害等犯罪的高危險群,讓這群孩子變成「家長不想管、學校不願管、社會不敢管的矛盾現象,也著實令人為這群曝險少年感到憂心

為了讓邊緣的孩子走向正途、找出自信,十年前教育部在各縣市推動「春暉志工」業務,幫助這群有吸毒、藥物濫用之虞、或中輟、中離等高關懷學生,希望藉助志工愛與關懷的力量,讓他們遠離複雜環境、找尋自我、建立自信,進而重回校園、正常學習,引導孩子找回屬於自己的天空。

以筆者服務的南投縣為例,深刻體會城鄉間的差距、偏鄉資源的匱乏、問題家庭的無奈,以及弱勢學生的無助,而著手召訓了一批具愛心、肯付出、有熱忱的志工,並將團隊命名為「向日葵春暉志工團」,期望能像向日葵一般,帶領高關懷孩子走出陰霾、迎向陽光!

藉由與縣府、學校及相關單位的密切配合,每位志工認輔一至二位高關懷個案學生,稱之為「向日葵爸爸媽媽」,透過各種訪視、關懷,充分了解個案,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適時出現在身邊,給予最大的支持力量,希望拉回每一位在生活邊緣徘徊的孩子!

去年我們更與地方法院等機關結合,在志工的陪伴下帶領高關懷青少年,攀登包括「雪山主峰」等五座百岳,透過挑戰冒險性的成長活動,讓參與的孩子們體會「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讓他們在山林中看見自己、建立自信

我們希望帶給孩子們正向能量,也期待用「向日葵」的溫暖,融化孩子的心,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展翅高飛!















避九二共識 兩岸寄望邱太三?


2021-02-24 01:27  聯合報 /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季青漫畫


當小英總統調整了她的國安團隊人事時,很多媒體標出了「大地震」的標題,問題是為了邱太三而調動相關人事,其上就是搬動椅子,而不是有什麼大的驚人之舉或最新的對台美陸三方與國際戰略上調整。歸根究柢來看,小英根本沒有國際戰略視野。

首先,從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小英上台後,兩岸關係就是停擺。以台灣的戰略位置與國際處境來說,從民國 38 年(一九四九年)以來最核心的還是兩岸關係,兩岸是戰是和都會決定雙方的發展。兩蔣從國共對抗一直到開放探親,尋求人道交流以緩解雙方對抗的局勢,很明顯的就是兩岸關係緩解,雙方交流與談判就有很大的空間。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與阿扁一邊一國的政策都讓這個空間緊縮,如今小英更直接避開「九二共識」,讓兩岸根本無從對話。小英新國安團隊只寄望邱太三來打開對岸的商機,這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麼?

其次,從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八月廿八日小英就押寶川普會連任,所以主動開放萊豬向美方示好,然而十一月大選揭曉竟是拜登出線,當時的國安團隊的所有情資分析可能敵不過駐美代表蕭美琴一席話,讓小英毫無懸念就搬出總統行政命令來孤注一擲。顯然小英迷信川普印太戰略可以幫她擊退所有來自北京的壓力與挑釁,如今拜登上台後接連收回川普的冒進與孤立政策,他與習近平的過年通話,顯然已經明確地告知世界各國一中是美國的對中政策的主軸。美國回來了!那麼川普的印太戰略還有可能再延續下去嗎?小英在年前向對岸送出了橄欖枝,問題是對美與對中,小英的國安團隊(無論是舊的或是新的)有誰可以居中穿梭協調,幫忙兩岸坐下來對話?或者和美方重啟萊豬談判?

再看,一個疫苗採購,陳時中的指揮中心,一再說東說西,就是沒有看到疫苗抵達台灣,說再多都是空話,而一個單純的疫苗採購卻讓陳時中玩成了政治議題。古人有言買賣不成仁義在,先前的東洋採購破局,陳時中沒有向國人說清楚講明白,如今又再扯出香港雅各臣,曝露出陳時中團隊一再「說嘴」,基本就是意識形態掛帥而不是防疫優先。小英團隊引以為傲的防疫成就,如今卻在疫苗上出現了「敗筆」,讓國內民眾還是得用基本的防疫模式來等待,無法超前部署(等「很貴的」疫苗來台再施打,歐美與日韓等國早就可以解禁,我方還得再等等)。防疫作戰是全球戰略,小英國安團隊呢?如何幫忙陳時中來超前部署呢?

最後要說的是,英國外相拉布近日提議前往北京訪問,以尋求中英兩國在香港問題上展開合作的途徑,但中方迄未同意。川普執政時,英國對華為從保留到直接拒絕,在防疫作戰上是對上採取敵對的立場,日前還因英國通訊管理局對中國環球電視網撤照,北京以禁止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落地申請還擊。如今英國會有這樣向北京示好的動作,和拜登前後呼應!小英還要迷信印太戰略?還要意識形態掛帥嗎?













用電再創新高 台灣別成德州


2021-02-24 01:29  聯合報 /   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經濟部能源局近日公布全台民國 109 年(二○二○年)的發電量,淨發電量及廠用電量合計為二,七九八億度,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較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增加五十七點三億度,經歷去年七月廿三日瞬時尖峰負載創下三,八○二萬瓩的史上高點後,略大於二%的用電量成長並不令人意外。相較於前一年,核電少發八點八億度、再生能源少發一點三億度、燃煤少發四點七億度、燃油少發十四點五億度,未來將挑大梁的燃氣則是暴增八十七點三億度

新出爐的用電統計資料中,有兩項變化特別值得留意。首先,在蔡政府如火如荼力推再生能源之際,其發電量與占比竟不升反降,其中發電占比更從前年的五點六%出乎意料地降為去年的五點四%。不過,檢視各項數據即可發現,光、風兩電的發電量其實較前一年增加了廿四點七億度,但慣常水力因去年水情極度不佳,創下發電量新低,少發廿五點二億度,減幅高達四十五%,致使再生能源整體發電量下滑。如此的數據變化又一次凸顯再生能源供電的不穩定性。

其次,氣電占比來到卅五點七%的十年新高,煤電占比卻仍高達四十五%,火力發電占比合計為八十二點二%,較前一年略增○點七%。報載因應用過燃料池業已滿載多時,核二廠一號機必須在今年六月中提前停止運轉,較執照到期日提前半年,運轉功率並自本月下旬起調降為額定功率的八成。在國人普遍反煤的氛圍下,此機組停轉留下的基載電力缺口勢必從今年中開始由氣電補上。然而夏季正逢全台用電尖峰,屆時是否出現備轉容量率不足的情形,有待觀察;更令人憂心的是氣源是否充足,天然氣的安全存量是否可能因新增氣電而短少?

對天然資源匱乏且僅具獨立電網系統的國家而言,能源安全等同國家安全已是多數共識,然而當氣電比重過高、加上天然氣全數依賴進口且安全存量(目前為七至十天,未來規畫為十四天)有限時,國家安全便可能隨時面臨挑戰。

美國德州最近的大停電事故已迫使該州進入罕見的「緊急狀態」,極端氣候下的異常低溫當然是事故的罪魁禍首但未事先規畫因應對策恐怕才是大停電背後主因德州向來是美國再生能源發電的模範,風電在每年的用電尖峰季節可提供超過四十%的電力其餘供電則主要依賴自產豐富天然氣,不需貯氣槽,直接從地下接管至燃氣電廠產出電力。沒想到前所未有的酷寒天氣讓絕大部分的風電與氣電先後掛點,最終導致超大型災難,數百萬戶家庭至今仍無電無暖可用。

台灣當然不可能出現如德州一般的酷寒氣候,但不同形式的外在因素卻仍可能讓再生能源燃氣發電同時出包,尤其是非核家園政策下的氣電占比將達五成、再生能源將達二成,一旦天然氣進口因天候不佳或人為外力干預停擺、風電無法於夏季尖峰用電期間穩定出力,類似德州大停電事故便無法排除,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的八一五大停電不正是鮮明的案例?

台灣要避免成為下一個德州,政府必須拋棄既有意識形態,未雨綢繆並務實調整現行的能源政策,方能確保未來的供電穩定,千萬不可袖手旁觀,坐失超前部署的契機。













用相互尊重 讓外送更美味


2021-02-24 01:29  聯合報 /   鄭志隆/國小校長(屏縣東港)


廿二日開學始業式宣導友善校園時,講到尊重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待謙卑自持,午間看到外送員問題的新聞,不禁將兩者做了連結。

外送服務數位科技帶動的新興行業之一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的資訊,受到疫情影響帶動,去年四大外送平台產業規模大幅成長,有機會成為全年百億規模的產業。隨著實體零售商的加入戰局,及異業的策略結盟,從冷鏈到宅配送、美食到生活用品,成為「隨點即送」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主宰。

然而,姑且不論其勞動人權與商業營利問題,在人文的角度上,頗值得省思探討。以外送餐飲為例,消費端只要滑動一根手指頭,就可「秀才不出門,能嘗天下味」,而服務端則需在限定的時、空中使命必達,於是出現各路人馬「拚命衝奔」的街景,也衍生了許多的問題,如逾時送達、取貨地點爭議、態度、交通事件等,都已成媒體報導的家常便飯了。

數位科技的發展不可缺少人文的厚度。以尊重而言,它不只是公民素養的內涵,更是溫厚人文的展現。有了尊重才會把人當人看,懂得職業不分貴賤,才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因此,不會要求他人子弟在颱風天外送;不會要求極限時間內送達(何況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三月單筆消費跌破二百元);不會不顧食物的衛生與新鮮;不會以粗暴的態度來待人,才會感恩有人訂餐、有人送餐;才會不苛責因天候及交通問題等的遲到;才會體解食物之鮮熱對食用者的重要。曾經聽聞一家餐廳,服務生替顧客點餐時必須單腳高跪,令人不敢恭維。顧客服務絕非奴顏屈膝,以客為尊,也應尊重服務生吧!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人文的厚度讓台灣的風景更美。十年前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日本的社長親自蒞校鞠躬致謝,小學老師也來校報恩當志工,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回訪日本時,看到車站、地鐵車廂等到處貼了許多感謝台灣的標語。我告訴日本友人,對於心裡有美麗風景的台灣人而言,感謝之人情義理已足,而對於心高氣傲的人,過多的感謝反而成為其施恩肆虐離譜行徑的藉口,外送服務不也如此嗎?


葉銀華/什麼是碳中和?從特斯拉的獲利談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什麼是碳中和?從特斯拉的獲利談起
◆  黃介正/美中「謀定而後動」之前的兩岸機遇
◆  方祖涵/不一樣的超級盃廣告






葉銀華/什麼是碳中和?從特斯拉的獲利談起


2021-02-24 01:34  聯合報 /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台灣面臨國際碳中和、2050淨零排碳的壓力,在評估減碳途徑與方法時,面臨能源結構的困境。記者鄭朝陽/攝影


日昨特斯拉公布民國 109 年(二○二○年)度財報,許多評論質疑特斯拉到底有無獲利?特斯拉是去年的飆股,直覺反應其財報應該賺大錢,而其財報也揭露去年獲利七點二億美元,但是細究發現其有一項巨額的收入監管信用達十六億美元,若去除此項收入,特斯拉就賣電動車而言是處於虧損的狀態。特斯拉為何有監管信用的收入?起因於美國有許多州要求汽車公司於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前銷售一定比率的「零碳排放」的車輛,無法達到者就必須從專賣電動車的特斯拉,買進監管信用,這對特斯拉的收入很補。

更進一步,上次本專欄(一月十八日)提及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七月蘋果公司宣布要在民國 119 年(二○三○年)對整體公司業務、製造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其時程比歐盟早廿年!

要達成碳中和有三個階段,盤查、減排、抵換。首先,設定碳中和標的、完成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盤查,亦即統計所有活動中產生的碳足跡;並提出碳足跡管理計畫書後經查驗機構確認。再者,進行內部減量,具體作法包含:低碳產品設計、增強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並在生產過程加大工藝和材料創新,蘋果因而降低製造過程七十五%的碳排放。最後,以透過植樹、復育熱帶草原等方式,蘋果抵銷剩餘廿五%的碳排放;另亦可購買碳權、再生能源憑證來抵換。換句話説,民國 119 年(二○三○年)時每一部售出的蘋果產品與設備之淨碳排放量為零,達成對氣候「零」影響的境界,此即為碳中和的目標。

不只蘋果宣布如此,微軟、谷歌、亞馬遜也加入此項永續發展潮流。上述的潮流,不僅影響這些美國大型公司,也影響到整體供應鏈,當然也包含台灣企業,對我們的影響不可説不大,因此必須提早因應。因此,這些公司都有高階主管與專責單位,負責生產過程碳排放的監測、提出具體減排或抵消的作法,並監督落實執行。

美國總統拜登一上任就宣布重返巴黎協定,這對全球的永續發展至關重大。巴黎協定是希望民國 139 年(二○五○年)達成降低溫室效應與對氣候變遷的影響,進而衍生出碳中和的目標。歐盟與亞洲各大經濟體皆已逐步採取相對應的措施,美國也會跟進,希望在民國 139 年(二○五○年)達成國家層級之碳中和目標。由於影響層面比個別公司更廣,因此要達成此目標,各國就必須有更完整與細部的作法,而且必須提早執行。

台灣可以忽略碳中和的國際趨勢?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大國投入資源與心力往碳中和目標前進,自然會要求進口商品也要如此,將對其他國家產生連帶影響。大國的作法會很直接,要麼禁止未達標商品進口,或對其課徵明顯的碳關稅或碳費,使其喪失市場競爭力;歐盟已宣布相關做法。

因此在未來卅年達成碳中和目標,不再只是個別部會的政策,而是「國策」,因為其攸關國民健康、生活品質,也影響國家競爭力。然而我害怕政府會以還有卅年、看似遙遠、深怕影響選票而未積極面對,即使有採取作法,但對達成碳中和目標仍微不足道。本文要強調達成碳中和目標,並不容易,但「現在不做,未來會後悔」,台灣必須積極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