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追求淨零排放 需要明確路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383/web/ 

◆  聯合報社論/昏官何止陳耀祥,多少政務官在乎專業?
◆  聯合報黑白集/「吊路燈」拿來說嘴?
◆  經濟日報社論/追求淨零排放 需要明確路徑






經濟日報社論/追求淨零排放 需要明確路徑


2022-04-01 04:5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公布二○五○年淨零排放路徑,民間團體昨籲政府確立無煤時程等五大目標。圖為台北街頭,汽車仍以燃油車居多。記者蘇健忠/攝影


去年10月,政府宣布要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將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設定為長期目標後,終於在3月底前提出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這項說明內容廣泛,包括能源及產業轉型、未來生活(從推動淨零生活開始)、落實公民參與之社會支持體系、研發淨零科技與完善法制基礎環境,以及提出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表面上看,淨零排放須涉及的議題,都有提及,但關鍵戰略充其量是方向,缺乏具體落實的作法,亦即如何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路徑仍不明確。

目前政府所提的路徑,缺乏每年或每段期間的具體目標與可行性作法。首先,針對能源轉型的目標,說明中提到台灣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的60%至70%,並搭配9%的氫能,以及使用搭配碳捕捉的火力發電占20%到27%。此一目標對於目前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6.7%的台灣,將是非常大的挑戰。在此發電結構下,對供電穩定性的衝擊完全未著墨;在2025年無核目標下,天然氣供電比率大幅增加,對電價的衝擊也需要交代。

說明中訂的短中期目標包括:2025年太陽能光電累計設置20GW,2026到2030每年2GW;以及離岸風電2025年累計設置5.6GW,與2026到2030每年1.5GW。然而截至2021年底,太陽能光電累計設置僅7.7GW,嚴重落後原來12GW的目標,因此如何在2025年達到20GW,需要有足夠的作法去論述。台灣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才正開始建置,也需要說明如何確實達成上述目標。如果連這些短中期目標都未能達成,想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所需要的能源結構轉型更是艱難。同時,有關能源轉型的長期目標,至今也缺乏明確、可衡量的目標。

其次,如同說明中所述,2019年製造部門碳排放量占全國的51%,因此製造業在淨零排放扮演重大的角色。推動策略是輔導能源大戶符合年均節電1%,產業部門將以「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為推動策略,並提出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個面向的措施。

然而說明中要增強論述的是,這些措施是否有辦法推動?例如從今年到2050年還有29年,如何達到每年平均皆能節電1%?還有製造部門每年要減少排放的目標為何,方能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前這項說明如同學校考試,雖有計分,但未對學生訂出及格標準,自然就無法給不及格者壓力、給成績好者獎勵。

由於各項溫室氣體排放量皆可對應換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提出「碳排放配額及交易」的相關法規及作法,列明製造部門、特別是排碳大戶每年要減少排放的目標,亦即給予碳排配額;同時,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讓未達成配額者,須付出成本購買排碳權。這麼做就會有碳權的市價,搭配碳排配額的逐年減少,給予排碳大戶壓力,進而達成先減排、再淨零排放的目標。碳排放交易制度是要將原本外部化的環境損害,透過市場機制內部化成為企業的成本,如此企業才有誘因去積極減少碳排放。

再者,也是排碳主要來源的運輸部門,依2019年資料顯示,碳排放量占全國的12.8%,其淨零排放的主要作法是以電動車取代傳統燃油車為主要發展趨勢。說明中提到2040年電動車的市售比是100%,但需要討論的是推動電動車製造在地化,是否有足夠的供給量?以及價格是否可被民眾接受?甚至如何確保充電站的充足,以及電池的環保減碳,也是另一關鍵議題。

由於「巴黎氣候協定」要求的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已成國際趨勢,國發會提出的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疏漏太多,政府有必要制訂明確的路徑與具可行性的作法,否則台灣的廠商將在國際貿易受到阻礙,也無法取得國際大廠的訂單。











聯合報黑白集/「吊路燈」拿來說嘴?


2022-04-01 00:5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俄烏之戰引發台灣網民罵戰。資料畫面。美聯社


俄烏之戰引發台灣網民罵戰,近日流行詞彙是「吊路燈」。緣起二戰末期蘇軍圍攻柏林時,納粹德國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大肆搜捕「失敗主義者」,直接在街頭燈桿上吊死示眾。此哏原在諷刺某些激進「台派」,不料綠營側翼網紅大聲附和,強調開戰第一要務便是「內除國賊」,通敵賣台就該送去吊路燈。

大敵當前時,把「肅清叛徒」當重點,不只納粹德國。同時間,日本秘密警察「特高」手段也極粗暴,許多自由派文人、基督徒被下獄甚至喪命。當時被殖民的台灣,也發生「高雄州事件」,主其事的日警特高課長,戰後被人打死洩憤。中共在江西面對國府圍剿時,也出現「反AB團」浪潮,被控通敵而遭清洗者達數千人。受害者包括後來官拜解放軍元帥的陳毅,新婚妻子誤以為他被殺,投井自盡。

這些「除垢」運動,說穿了,都是色厲內荏的情緒投射。對真正的敵人無計可施,只好把刀鋒指向自己人,趁機公報私仇。其結果,蓋世太保與特高雖凶狠,也沒使納粹與日本免於敗亡。至於中共「蘇區」遭攻破,被迫兩萬五千里長途逃竄,差點被剿滅;事後承認「反AB團」是一大錯誤,徒然削弱自身力量。

把吊路燈當成愛國表現來說嘴,除心態險惡,更愚昧至極。把國家推進萬劫深淵,還兀自洋洋得意。











聯合報社論/昏官何止陳耀祥,多少政務官在乎專業?


2022-04-01 01:0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陳耀祥。記者黃義書/攝影


《鏡電視》取得NCC的執照後,兩個多月內四度更換董事長,企業股東也多數易主;NCC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以為意。近日在野黨猛烈砲轟,質疑《鏡周刊》不少人力掛在《鏡電視》領薪水,兩家媒體顯非獨立運作。對此;主委陳耀祥稱已啟動調查,會採透明方式讓外界了解處理過程。不難想像,大家會等到一份擦脂抹粉的報告,爭議事項都會被NCC吞掉。

一家公司用一種面貌取得經營資格,然後迅速變臉換身,用另一種面貌展開經營,這根本是「貍貓換太子」。新的鏡電視團隊,已非原先經NCC審查的同一家公司,貍貓絕非太子。民眾都知道其中有詐,唯獨NCC裝作不知,這是昏庸?還是乖巧、識時務?兩個月四易董事長的荒唐景象,赤裸裸在社會大眾面前上演,人們瞠目結舌;唯獨凶狠撤照中天、刁難TVBS董座的NCC視若無睹,這若非失職,難道是裝儍?

陳耀祥的昏庸,根據兩年前流出的「總統府密件」,是行政院認證過的。當時,蘇貞昌認為陳耀祥「不太會處理事情」,但很「聽話」,加上新提名的NCC委員兩人「偏綠」,處理掉中天沒問題。果然,後來的發展一如預料;以迄於今,陳耀祥的聽話皆在府院可控範圍之內。蔡政府對NCC主委的「人設」,既然是以「聽話」為第一前提,那麼外界期待NCC要表現出「獨立機關」的風骨,根本是緣木求魚。

最糟的,不只是陳耀祥的聽話,還有黨政勢力的公然介入。在鏡電視的申設過程中,民進黨前秘書長、現任智庫新境界副董事長洪耀福,不斷居間穿梭。根據洪耀福的說法,他是以「民間人士」身分,受「府院之託」,去幫忙「跟NCC溝通」。不僅如此,他還幫忙打電話給新股東請他們支持新董事長鄭優,甚至還把原民視副總經理蔡滄波申請到鏡電視任總經理的履歷轉給前董事長陳建平。請看,這樣的「民間人士」多好用,上通府院高層,下達NCC及股東財團,天下還有什麼能擋得住府院許可的鏡電視設台?不論這過程有多難看。

從洪耀福的說明,大家不難明白,鏡電視已經先打通府院的關節,上級還特別派「民間人士」洪耀福去NCC傳達指令。如此一來,陳耀祥除了想方設法發給鏡電視執照,還有別的路可走嗎?時代力量立委指責,NCC審查鏡電視案,前後要求補件三十次,這根本就是在護航。當然是護航,不然呢?陳耀祥能違逆府院黨的旨意,讓鏡電視卡關嗎?至於藍委要求監院調查NCC的偏袒護航,基本上是「狗吠火車」,他們忘了監察院長和監委都是誰提名的嗎?

一個鏡電視案,就能讓NCC的迂腐無能全部暴露,包括綠色執政下的「政商關係」如何重新演繹,乃至整個政府系統性地交相掩護,再不堪都能赤裸裸地演給你看,且無畏輿論。這就是蔡政府的現在進行式,如今政府昏官何止陳耀祥一人?且看,全球能源價格高漲,唯獨台灣電價審議委員不作決議,讓它自然「連八凍」;經濟部長王美花面對跳電,竟用「賭雞排」保證不缺電;高檢署檢察長邢泰釗指示以「準放火罪」偵辦台電基層,司法又站在什麼高度?俄烏戰事引發兩岸關係聯想,外交部長吳釗燮、國安局長陳明通拚命放話刷存在感,反而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始終不見具體的角色,不奇怪嗎?

以目前媒體界「綠化」的程度,蔡政府其實早就高枕無憂。為何要費那麼大力氣再去力挺一家鏡電視,除「歌頌隊伍」永遠不嫌長外,能抓住滿手政商媒體才是欣悅所在!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暴露了俄羅斯的1個致命弱點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暴露了俄羅斯的1個致命弱點
◆  【專家之眼】鏡電視命懸一線 「誰才是兇手?」

◆  【專家之眼】菲律賓會是南海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嗎?
◆  【專家之眼】美軍真的會馳援台灣?
◆  【專家之眼】踐踏法律:高市政府3大放水台積電環評
◆  【專家之眼】邱太三的承認說 背後有美國的陰影
◆  【專家之眼】俄烏戰局方興未艾,英美同舟幣圈納管
◆  【專家之眼】新兩國論:幹旋國與斡旋國互不隸屬
◆  【專家之眼】沒有趣的演講—廢了娛樂稅吧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暴露了俄羅斯的1個致命弱點


2022-04-01 08:19  聯合報 /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研究員
俄羅斯常備兵力竟然只有101萬人,還輸給北韓的128萬人,主因是俄羅斯的人口危機一直無法有效解決。路透



自從2月24日烏俄戰爭開打至今,已經一個月有餘。然而,俄軍並未如普亭所預期的達到他的目的:在3天內拿下基輔,在15天內拿下整個烏克蘭,撤換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等目標。

相反的,俄軍至今沒有拿下烏克蘭的任何一座大城市,而且,俄軍死傷慘重士氣低落。在目前這種情況之下,俄軍有沒有可能重振旗鼓,回到原先計畫的軌道上,最終打敗烏克蘭呢?

在回答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最新的戰況以及俄方的陣亡人數。儘管俄羅斯國防部3月25日說,「第一階段軍事行動主要目標完成、烏軍戰力已被大幅削弱、烏克蘭的空軍與防空力量幾乎已被消滅殆盡,另外該國的海軍也已不復存在。」但,這種說法只能是大內宣而非事實事實是烏軍反攻,而俄軍則節節敗退,否則,俄軍早就長驅直入基輔大門了。

那麼,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作戰時間,俄軍死了多少人呢?根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3月22日引用俄羅斯國防部一份報告共有 9,861 名軍人死亡,16,153 人受傷

根據烏克蘭《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3月26日引用烏克蘭軍方的說法,開戰至今估計俄方損失16,400多人,僅僅1個月的時間所造成的陣亡人數已經超過蘇聯在阿富汗戰爭總共9年2個月陣亡人數 15,000名。為什麼今天俄羅斯部隊的陣亡率這麼高?

第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動機。到底俄羅斯為什麼要打烏克蘭?相信絕大部分的俄羅斯人都不能理解。連俄羅斯的精英階層無法理解了,何況是戰場上的俄羅斯軍人?難道普亭說打,軍人就打?總要給個充分理由戰爭攸關軍人自己生命豈是兒戲?既然沒有一定要打的理由,官兵又如何能衝鋒陷陣?又如何能不聽到敵方的槍砲聲轉身落跑呢?

第二個原因是訓練不足。俄軍約只有四成職業軍人其他六成來自徵兵。根據俄羅斯的法律,18- 27歲的男性青年有當兵的義務,然而,役期只有一年。短短12個月的時間,要讓役男完全掌握複雜現代化武器裝備並熟練新型軍事戰術技能是很困難的。

由於訓練不足,導致於上了戰場,不但保護不了自己,還成了拖油瓶。讓人驚訝的是,即使是俄羅斯的職業軍人,若按照西方國家的標準,依然訓練不足,這是這次俄烏戰爭中俄軍死傷慘重的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兵源素質不佳。因為待遇差社會地位不高,俄羅斯人普遍不想從軍,以至於家境好的、腦筋好的、住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的、斯拉夫語族的,想盡辦法逃避兵役,以至於招來的軍人只能是「非精品」的年輕人,他們普遍的特徵是家境貧窮不夠聰明、來自窮困地區少數族裔學歷不高,以至於整體俄軍素質並不精良,也缺少忠誠度。既然不是精品,在戰場上的表現乏善可陳,以至於傷亡慘重理之必然

第四個原因烏軍掌握俄方的情報。若根據烏方的說法,開戰才一個月,至少已經有七名俄方將官陣亡,包含二名中將。將軍又不用上前線,為什麼會戰死?這完全要歸功於烏方對俄方情報的掌控。那麼,烏方憑什麼能掌握俄方的情報?這就要歸功於美國五角大廈出力

身兼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局長、美國中央安全局(CSS)局長和美國網戰司令部指揮官的中曾根上將這樣說:「在我35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從未見過這樣(指美烏情報共享)的行動情報共用」。想想看,俄方的一舉一動都被看得一清二楚,要狙擊一個人有何困難!

第五個原因兵力投入太少。俄羅斯打烏克蘭用了多少兵力?一般的說法,大約是在17-19萬之間。那麼,烏克蘭有多少兵力投入呢?光是現役軍人就有25萬,後備約有90萬人,這還不算從國外返國參戰烏克蘭人國際志願兵團

孫子兵法》有言:「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單就兵力而言,以俄羅斯兵力之少,反而要去打兵力多的一方,這不是開玩笑嗎?這不正落入孫子所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的情境?難怪俄方死傷慘重!

既然,普亭打算拿下整個烏克蘭,為什麼才拿出那一點點兵力?這就說到俄羅斯的致命弱點人口危機:每年以約70萬的人口數在減少。普亭不是不願多拿出一些些,而是俄羅斯就只有那麼一些些,逼得普亭還嘗試要招募敘利亞傭兵

以俄羅斯幅員之廣領土爭議之多野心之大常備兵力竟然只有101萬人,還輸給北韓的128萬人,這當中的主因就是俄羅斯的人口危機一直無法有效解決。根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資料顯示,民國 109 年(2020年)10月到民國 110 年(2021年)9月的12個月間,俄羅斯的自然人口減少100萬人

人口危機導致俄羅斯國力每況愈下。俄羅斯的國力每況愈下,俄羅斯的軍事表現也就跟著每況愈下,這就造成了烏俄戰爭今天的局面。如今,這仗一打,俄羅斯人口又要大減了,並不僅僅是因為死於戰場,更多的是死於生活中所要面對種種壓力













【專家之眼】鏡電視命懸一線 「誰才是兇手?」


2022-04-01 08:09  聯合報 /   褚瑞婷/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鏡電視的紛擾從三月初延燒至今快要一個月,政商媒之間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卻是越演越烈,專家學者對於鏡電視所引發的爭議砲聲隆隆,矛頭幾乎全部指向NCC。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熱播台劇《華燈初上》第三季日前上線,「劇中兇手到底是誰?」成為大家不能輕易破梗的共識,討論熱度持久不散。然而,討論度同樣居高不下的還有瀕臨被撤照邊緣的鏡電視。鏡電視的紛擾從三月初延燒至今快要一個月,這段時間以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跟鏡電視雙方不但未能弭平外界爭議,政商媒之間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卻是越演越烈。

3月29日,鏡電視「第五任董事長」毫不意外地由前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出任,雖然鄭優的媒體經歷豐富,但是相關職位的利益迴避也成為外界接下來的觀察重點。而在30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召開「近年多起新聞台爭議風波談NCC審照制度如何維護媒體自由與受眾權益」公聽會中,專家學者對於鏡電視所引發的爭議砲聲隆隆,矛頭幾乎全部指向 NCC。

公聽會對 NCC 的質疑包括「明顯雙重標準」、「缺乏行政一致性」、「缺乏職權行使的正常性」、「審查鬆散放水」、「NCC 委員意見嚴重分歧」、「形式審查確有違反言論自由之嫌」等等,甚至對於 NCC 的獨立性及正當性都提出質疑。最大的疑慮就是外傳鏡電視被政治力介入,且股東可能有適格性問題,才導致鏡電視董座成為各派人馬為了鞏固勢力的修羅場,但NCC卻只能事後諸葛。對於這些疑問,NCC 主委陳耀祥也給了非常制式的官方說法:「一切依法行政調查中」。

坦白說,鏡電視預計六年內可能都會虧本,但還是依照 NCC 要求,增資到二十億,更吞下超過 NCC 裁量權不平等條約,還請了聲譽卓著的翁秀琪教授擔任外部公評人,莫非這些都是鏡電視刻意打造的海市蜃樓嗎?如果整個營運計畫都是一場戲,背後各方藏鏡人的真正目的,想要操弄新聞媒體「為我所用」的私心令人不齒,NCC 未善盡審查義務,未能恪守政府職能,枉為獨立機關之尊。

鏡電視的人事鬥爭及資金股權的質疑太多,讓原本到手的新聞台執照都可能生變。外界對於鏡電視「被撤照」的聲浪開始升溫,再加上 NCC 許可執照時的附款就有「保留廢止權」,原本預計5月8日就要開台的鏡電視已經命懸一線,政商媒的複雜往來關係都可能是鏡電視胎死腹中的兇手。

事已至此,NCC 表示一切都在調查中,預計四月底前會將調查報告提交給立法院。但是,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以鏡電視這段期間的風波看來,在開播前董事長人選生變也是不無可能。政商媒關係的鬥爭會走到什麼程度,家醜外揚跟互揭瘡疤的場景還有多少,NCC 要覺醒還是要繼續雙標,各界都在等著看。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2

◆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 2
◆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 1 前言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2


2022-04-01 18:01 聯合新聞網 / 邵玉銘(教授)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圖片提供/邵玉銘



(一)首度擔任行政院長發言人(上)
第十四章 出任政府、總統、行政院長之發言人

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中華民國政府由訓政時期過渡到憲政時期。同年五月,行政院新聞局在南京成立。

首任局長為董顯光,後續歷任局長依序為沈昌煥、吳南如、沈錡、沈劍虹、魏景蒙、錢復、丁懋時、宋楚瑜、張京育等人,我於一九八七年四月出任第十一任局長。新聞局長為政府發言人,也是行政院長之發言人,另外也兼任總統之發言人(直到一九九○年四月,總統府始自設發言人)。

所以,我在四年五個月任內(一九八七年四月至一九九一年九月),一共擔任總統蔣經國及李登輝之發言人,也先後擔任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之發言人。

一、俞國華院長

(一)任命背景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二日,蔣經國總統頒布行政院局部改組任命令,有兩位學術界人士出任新職,一位是出任交通部部長的交通大學校長郭南宏,另外一個就是我。第二天《聯合報》社論指郭和我「乃是政壇中此生不渝的新人,可以說是破格任用,也相當的打破了人才的框子」(註1)。《中國時報》對我的期許是「特別是開放報禁在即,對邵氏之接掌新聞局,更是一大考驗」(註2)。四月二十九日,行政院舉行新任閣員記者會。我雖是新人,但身為新聞局長,就出任記者會的主持人。

生平第一次主持記者會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記者會。從那天開始到一九九一年九月十九日離開新聞局,四年五個月期間,我每週、甚至每日都要舉行記者會。始終好奇,政府為何選擇我出任這個位置?在任內,由於工作過於繁忙,沒時間研究這個問題。等到十二年後,在一九九九年看到《工商時報》記者王駿根據俞院長口述所撰之《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一書,才得到答案。

書中指出,俞國華在五年行政院長任內,用過三位局長:一九八四年六月組閣,續用孫運璿內閣的新聞局長宋楚瑜;後來宋楚瑜出任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主任,經過「某方面推薦」,俞國華就啟用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張京育出任新聞局長;到了一九八七年間,張京育離開新聞局回到原職,俞國華即自行挑人,決定由邵玉銘出任新聞局長。

書中對我的描寫是「邵玉銘當時擔任政大國關中心主任,俞國華在許多場合對邵都有印象,注意到邵的表現,所以在張京育之後,他主動提拔邵玉銘出任新聞局長」(註3)。我接任前,向政大辦理借調手續,依照當時政大規定,借調期間為四年。

我和俞揆素昧平生、幾無接觸,為何俞揆要「主動提拔」我?在國關中心服務期間,由於中心主任每年兩次要到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提出有關國際和大陸局勢報告,俞揆因是中常委,應聽過我幾次報告。另外一件事,發生在任命前幾個月。

某日上午,突然接到行政院院長辦公室來電,告知早上美國外賓拜會俞院長,外交部翻譯人員臨時因故不能前來,請我充當傳譯。那是我第一次跟俞院長有近距離接觸。整個傳譯過程都很順利,不過因為他浙江口音很重,當他講「四年經濟計畫」,「四」、「十」的音相似,我一時無法分辨,但因一般經濟計畫大多為四年,因此翻譯成「四」,院長沒有糾正我,我想是翻對了。

到行政院服務之後,慢慢了解俞院長與黨務系統關係不佳,我想自己出任的原因之一,是我無任何黨務經歷,更無派系屬性。

一九八二年底回國服務之四年餘期間,先後在「亞洲與世界社」與國關中心服務。我雖是國民黨黨員,卻從未擔任黨職;而在國關中心服務期間,時常出國開會,在國內政壇甚少露面。再加上我個人不喜應酬,也不打高爾夫球,除了幾位官場上多年老友外,和政壇人物鮮少來往,為何他選中我?

記得追隨俞揆工作一年後,有次新聞局廣電處處長出缺,我向外界廣徵人選,他們推薦一位曾經在新聞局電影處服務過的某部會司長級人士。但當我簽報任命公文到院長辦公室時,院長問我為何任用此人?我回答說,這個職位是司處長級職務,此人具備任用資格,在業界風評亦佳。

院長說:「你知不知道他是X系人馬?」我當時一愣,因為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說:「他是不是X系人馬我不清楚,即便是,他是我的下屬,也得聽命於我。」院長回答:「你太有自信,這個人我不能用。」便將公文退回給我。我當面被拒,心有不甘,爭辯說:「院長,我追隨您一年多,您是長官,我是部屬,可曾有不聽指揮之事發生?所以請您接受我的推薦。」院長不為所動,堅決反對此一人選,並說:「你再堅持,我連你都要懷疑了。」

我回到局本部,非常生氣,跟當時的主任祕書謝復生兄說:「我身為局長,連自己的處長都不能任用,尊嚴何在?我要辭職。」謝主祕笑笑回答說:「若院長不同意你,你就要辭職,那你恐怕要經常辭職。」這是我追隨俞揆兩年一個月期間,唯一一次與他有過面紅耳赤的爭論。

經過這件事,我才知道,俞揆對於政壇某些派系或人馬,內心甚有芥蒂。此事使我懷疑院長選我來局服務,可能認為我身居國外多年,應非任何派系之人馬。我又推想,由於新聞局長要負責國際文宣工作,必須具備英文能力,所以,他在任命前,臨時找我充當傳譯,要當面考我的英語能力。

註1《聯合報》(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註2《中國時報》(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註3俞國華口述,王駿執筆,《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台北:商智文化,一九九九),頁四八九—四九○。

待續)(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電信界的神奇數字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383/web/ 

◆  邱太三違憲言論 想蹈烏國覆轍?
◆  酒駕零容忍 公布個資勿打假球
◆  BA.2傳播快 類普篩不如類升級
◆  台灣別走向民調治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電信界的神奇數字
◆  驚天一掌 成了女力諷刺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電信界的神奇數字


2022-04-01 01:22  聯合報 /   周韻采(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5G情境示意圖/Ingimage


繼台灣大哥大(簡稱台哥大)於元旦前夕宣布併購台灣之星後遠傳電信也在農曆年後宣布與亞太電信合併。一時間,多年來平穩的電信產業突然迎來版圖重組鉅變,這對日常生活已離不開手機的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呢?

管制經濟學中,企業結合最常衍生的消費者福祉問題,為漲價及品質低落。目前台灣之星及亞太皆以低於成本之費率吸引低端消費者,的確會引起漲價,即回歸正常資費結構之疑慮,然審查機關包括 NCC 及公平會皆可以附負擔方式要求業者在合約(或一定)期限內不得變更資費,或必須提供消費者不亞於原合約的資費方案,以保障消費者權益。至於服務品質,現已有 TTC 等第三方定期公布測速結果,審查機關亦可將品質保證納入附負擔條款

如果結合可能產生消費者損害皆可以附負擔方式調控,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是,其對產業發展與競爭的影響又為何?回顧美國案例:FCC(通傳會)於民國 109 年(二○二○年)核准第三大電信業者 T-mobile 與第四大 Sprint 合併;旋即 FTC(公平會)向法院提起訴訟,撤銷先前許可的 Meta(臉書)與 WhatsApp 及 Instagram 併購案。乍看之下,美國政府似乎對企業併購缺乏一致標準。

事實上,允許電信業者間的相互整併,和阻卻大型平台業者的併購,正昭示通傳產業重心位移趨勢電信業已成笨水管代名詞,簡訊及語音服務早被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messenger 鯨吞蠶食獲利空間大幅壓縮僅靠數據流量溫飽。這也是歐美國家近年來電信業者數不斷收斂,市場形成三家競逐的原因。《經濟學人》因之撰文稱是電信界的神奇數字。

電信業另一個更險峻挑戰來自於科技創新。美 Dish 公司號稱可以衛星鏈結可擴容標準設備搭配軟體操控,即可提供電信服務,亦即未來電信服務不再建築於實體網路上,乃由雲端及軟體構建而成。換言之,即便業者數維持在神奇數字,電信業也將因亞馬遜、谷歌等雲端業者大開四方,煙硝滿天。而在實體設備雲端軟體的競爭中,電信業者未必占有優勢。

同時,5G技術側重物聯網服務非傳輸,業者如能藉由整併降低對實體網路的重複建置,而將資源移轉至物聯網應用開發,將可完善台灣的 5G 產業鏈,同時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服務選擇,俾能使結合經濟利益大於不利益。

最後,若審查機關民粹理由駁回這兩起結合案,無異給業者警訊,其投資將無法回收,形成僵固資產。而不能允許廠商自由進出市場,將不會有新業者投入,亦不能創造有效競爭,這更非消費者之福。













邱太三違憲言論 想蹈烏國覆轍?


2022-04-01 01:21  聯合報 /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全球都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焦頭爛額之際,原本以為民進黨政府可以稍做消停;不想民進黨政府卻在此際火上澆油,好像生怕衝得不夠猛無以表功。

首先是海龍蛙兵準備棄守金、馬及澎湖外島的訊息;其次,幾乎是與此同時,民進黨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國會公然提出兩岸相互承認主權的呼籲。姑且不論邱太三「兩岸相互承認主權」的違憲之說有多離譜,僅只從這兩件事的重影,就可以看出,這是類似美國在一九五○年代時對中華民國的要求,即是要求蔣介石從金馬撤軍,然後再由美國的第七艦隊在台海的巡弋,把兩岸一刀切,自此要中華民國放棄大陸,而台灣在美國的保護下與大陸形成兩邊兩國。

以一個只知民進黨本身上台後的「斷代史」的蔡英文政府,要去對比一個至少是從一九四九年「執政」迄今的中共,能有什麼結果是可想而知。民進黨這些想法,北京難道會不了解?而在對方幾乎已是明知、且曾明白告知無法忍受的情況下,還去戳對方,這不正就是烏克蘭逼俄羅斯出兵的做法嗎?民進黨是想重蹈烏克蘭的覆轍嗎?

說蔡英文政府「只懂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的斷代史」,是有充分理由的。首先,要了解邱太三這個主委官位是怎麼來的?這是要早於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的斷代史範圍,恐怕是民進黨政府不能理解的!

首先,兩岸關係定位「一國兩區」,是早在一九九一年四月第一次修憲就明定且迄今未變的。按增修條文第十條,「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授權處理兩岸相關事務。這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法源。有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然後再在其下設置了陸委會,然後才有陸委會主委這個位子給邱太三。同時該知道的是,中華民國在台七次修憲的前言,都是「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這清楚表明,當前的國家是在一個未統一的一國兩區架構下。

也就是說,在同一次修憲當中的同一個條文,一方面定位了兩岸的相對關係,另一方面也給了邱太三等人「陸委會主委」的官位,但最諷刺的結果卻是:拿了這個官位的人,回過頭來,居然想要否認給他官位的同一條文!

而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決議,不得變更之」。很清楚的是,在這部憲法於民國三十六(一九四七)年頒布施行、乃至更早制訂時,中華民國的「領土主權範圍」就是整個中國大陸加上台灣;而無論在四九年前或後,此一條款的相關規定都沒有任何變更,憲法所規定領土主權範圍沒有任何變化,而邱太三居然要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所規定的領土主權範圍不屬於中華民國?是誰給了他如此大到可以違反憲法的權限?這如果不是內亂外患罪,就只能說它是「只懂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的斷代史」了。












酒駕零容忍 公布個資勿打假球


2022-04-01 01:10  聯合報 /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3月31日起,酒駕新制上路,可公布酒駕累犯姓名、照片,免打馬賽克。本報資料照片


酒駕新制上路,不同於台南將肇事者姓名「去識別化」,影像打「馬賽克」,交通部表示將一律公布累犯全名與無碼照片。中央與地方執法不同調,是否合法妥適?此舉真能達遏阻酒駕目的?頗值商榷。

問題在於,一、年初立院倉促修法,似未周全考量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與個資法間競合關係。簡言之,若採「後法優先」,則條例新制原不需受個資法限制,從而無「遮罩」處理個資必要。反之,若採「特別法優先」,則酒駕累犯姓名、照片和違法事實,核屬與犯罪前科有關的「特種個資」。依個資法第六條,除非具備法有特別規定、為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且有適當安全維護措施、經當事人書面同意等要件,否則公務機關確不得任意蒐集、處理或利用。基上,如有法適用爭議,則如何落實公開,似不應輕任公路總局或交通部單獨操作解釋。為長遠合法計,是否應考慮與法務部會商處理為宜?

二、條例第卅五條第五項關於公布酒駕個資規定,三月卅一日起才正式實施。但台南巿三月二日即率先公布施行所謂《重大酒駕事件資訊公開作業原則》。此一行政命令是否有法律明確授權,故不無疑問。復核該作業原則,無論公開範圍、時機與行為樣態,均與條例有所出入。在萊豬、中火等問題上常強調全國「腳步一致」的中央,茍未認定其牴觸上位法無效,是否意謂容許各縣、市日後都可仿傚台南,自訂公開標準?果此「一國數制」,或寬或嚴,是否又會抵消弱化新制功效?

三、公布程序除實體平台外,是否該做到連結網路社群媒體,深入社區,全面監控,如美國梅根法案或對岸社會信用評分制般,容可討論。但最終若只是放任地方政府或發交低階警察、路政機關,在乏人問津的官網上刊幾張照片模糊、姓名與籍貫不詳、違法事實概括公告敷衍了事,致根本失去了藉公示個資,發揮社會群體監督制約與警惕力量以阻止再犯目的,豈能符國人期待?

更讓人憂心的,通過五度修法迄今,國內仍頻傳酒駕肇事案件。吾人不禁質疑:刑責不斷加重下,既證明司法嚴刑峻罰業失威嚇及預防功能。此際倘未配合採取其他行政治理手段,像是鼓勵重賞通報檢舉、禁止買車租車、拒發營業執照、拒保車險或機動加收保費等,以事前大幅提高酗酒者取得利用車輛的成本與難度。憑區區事後公布少數犯罪個資,對防止酒駕有何助益?

最後提醒,莫忘立法公布酒駕個資,源起高雄車禍釀成天倫悲劇。主管機關若不能記取殷鑑,輕忽相關機制,萬一又發生類似慘案,我當局宣示「酒駕零容忍」再度破功。屆時不待六度修法,政府威信與法律尊嚴恐蕩然無存矣!













BA.2傳播快 類普篩不如類升級


2022-04-01 01:19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指揮官陳時中昨宣布基隆市實施「類普篩」,但對如何教導民眾正確使用快篩劑、如何落實通報、後續隔離、醫療收置能量等配套,都沒有說清楚。記者游明煌/翻攝


以BA.2亞種為主的Omicron變種,這幾天讓台灣每日新增確診從個位數,飆升到八十餘例,為了繼續清零,指揮中心打算在疫情相對嚴重的基隆,以家用快篩進行全市大規模「類普篩」。

防疫如同作戰,未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清零,這是正確的防疫態度。有人以為可以走中間路線,「每日把新增壓在百例、醫療量能不崩潰就好」,殊不知以BA.2的傳播力,只要給它一點竄逃空間,它就會將你淹沒。唯有持續壓制病毒,每一例都不輕放,才能不讓疫情失控。

每當疫情再起,「病毒終究擋不住」、「必須與病毒共存」的呼聲就會出現,大家已經聽了至少三、四次了。

如果台灣在舊株、Alpha、Delta與Omicron BA.1疫情,都相信這樣的論調,早就死傷慘重,跟歐美一樣。有人一直要台灣以歐美防疫為師,恐怕忘了美國新冠疫情死亡將近百萬人,遠超過一九一八大流感,實為人類防疫史上的汙點。台灣絕對不能邯鄲學步,把兩年來的防疫成果,連本帶利奉送出去。

台灣這波BA.2疫情,在基隆、雙北、新竹、高雄與台東出現多點散發的群聚事件,因為病毒株幾乎都不一樣,可見是境外案例,在社區多點滲漏導致,而非去年五月那樣,從一點散到全台,這代表疫情雖已擴散,並非無可挽回。

事實上,從基隆疫情來看,BA.2約在三月中旬進到社區,到小吃店群聚曝光,傳了四、五輪,Rt值約二到三,於是引發百例左右感染。至於其他縣市,因為沒有小吃店這樣的複雜群聚,每一群聚事件案例就少了很多。

「類普篩」乃針對感染黑數,然而基隆社區PCR篩檢一萬多例,陽性率頂多千分之三,而且多數都有小吃店足跡,可見社區陽性率趨近零。

在這樣的背景值下,以家用快篩進行普篩,將產生大量偽陽性案例,徒增防疫困擾。更大問題是,從香港與中國大陸經驗看,普篩根本追不上BA.2的傳播速度,而導致疫情失控。

台灣的精準疫調與社區PCR篩檢,仍是對抗BA.2的利器,「類普篩」可在熱區施行,充當輔助就好。

接下來的春假,恐怕是兩年多來最關鍵的防疫時刻,如果不能將BA.2壓制,讓新增曲線折彎,那麼就可能走上Omicron疫情不歸路。

還好目前看起來,大部分群聚的不明感染源案例比例並未持續增加,顯見疫調介入後,Rt值已獲壓制。

目前大勢是,病毒傳播力、境外移入造成滲漏,及民眾防疫鬆懈程度,都比春節前後嚴重。因此,如果疫調與匡列無法將Rt值壓到接近一,就該思考防疫升級。鬆綁與解封是長遠目標,短期內未嘗不可忽嚴忽鬆。與其「類普篩」,不如「類升級」,比如每日新增超過百例,或者不明感染源比例超過兩成,就加嚴內用與群聚規定兩周,清理戰場以後再面對下一波挑戰。












台灣別走向民調治國


2022-04-01 00:20  聯合報 /   劉介宇/北護大生物統計學教授(新北市)
年底就要地方大選,兵役延長問題高度爭議敏感,「但民氣到底是否等同民意」,沒有人能給答案。 圖為2021年漢光演習。軍聞社


民意調查該不該「趁勢」而做,或「趁機」而做?其實是一個執行民調主持人的「民調倫理」議題,這個議題不會在教科書中寫明,而校園民調課程也不會教,更不用說到沒有受過民調倫理訓練,正在執行民調工作者。但是,這是個理論跟實務上難題。

學者總是呼籲應該避免「趁勢」或「趁機」做民調,但民調業者若沒有做「趁勢」或「趁機」民調,生意一定會受影響。對執政當局言,若沒有「趁勢」或「趁機」而做的民意調查,在事件當下,似乎也沒有什麼證據向國民發言。此時,民調似乎是最好的資料證據,然而民調真的是最好的執政資料證據嗎?近日最明顯例子,就是「兵役延長為一年」的議題。

因為俄烏戰爭「時事(時勢)」下,幾乎所有民調結果一面倒支持「兵役延長為一年」,只有那些尚未當兵的年輕人「弱弱」的反對聲音。同樣道理,若社會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反對廢除死刑的民調結果就會上升,贊成廢除死刑的意見就會下降。無論是兵役延長一年,或是維持死刑執行與否,其實都有其高度專業性。

國防建軍是國防部視台灣整體安全而做的整體規畫,維持死刑執行與否本來也是法務部視台灣民情及治安而做的決定。可是,這次「兵役延長為一年」政策,若是真實施,那真是執政者落入「只看民調,忽略專業」的「新民粹(調)政治」。看著國防部長第一時間回應立委及媒體面有難色,就知道台灣的建軍備戰,若是需要立即實施「兵役延長為一年」政策,似乎存在著一段「部長難言之隱」的距離。若是如此,未來各部會是否不需要堅持專業,只要委託民調機構做民調,就可以作為各部會的政策規畫方向?

一個政府施政,不應該「窮得只剩下民調」。正確的做法,想要知道民眾真正的想法,應該在未受時事(勢)影響下進行民調,才能得知民眾真正想法,這才是符合「民調倫理」做法。「趁勢而做」的民調只能代表事件發生當下民眾想法,等時間一過,民眾的意見可能又會改變。

其次,政府施政,不應該根據「趁勢而做」的民調結果制定,試問,今天若是俄烏戰爭結束,兩岸基本上維持穩定和平,國內外產業景氣復甦,各大企業擴大徵才,此時又會有另外的民調建議政府應該縮短兵役為四個月,政府要不要再改回四個月?未來台灣難道要走向「民調」治國的方向?執政當局應該要三思!













驚天一掌 成了女力諷刺


2022-04-01 01:20  聯合報 /   余豈/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威爾史密斯(右)掌摑克里斯洛克。(路透)


網路時代,社群網站是表態利器。尤其公眾人物在公眾場合表態,往往藉著網路幾秒內傳遍全世界。有些人處心積慮掌握每個機會表態,但也有表錯情。

這屆奧斯卡頒獎前看到新聞,前影帝西恩潘說,若主辦單位不讓烏克蘭總統在典禮亮相,他將熔毀自己的小金人獎盃。對於西恩潘,除了他自己,其他演員、導演在影壇盛典分享哪些藝術成就,都不及把那個場合變成表態大會重要。

但如今,還有人理會西恩潘獎盃下場如何嗎?頒獎典禮上,威爾史密斯驚天一掌,聚集了全世界鎂光燈,整個典禮也瞬間失焦。這屆奧斯卡在歷史上永遠是來賓衝上台甩巴掌的奧斯卡;即使明年後年,甚至現在,我們一下子想不起得獎名單或威爾史密斯還演過什麼作品,上台甩巴掌的形象已深植人心。

然而,威爾史密斯是多年前初到美國時第一位給我良好印象的黑人。當年電視有部情境喜劇「The Fresh Prince of Bel Air」,他主演此劇時才廿出頭,我看到電視上的黑人少年像開心果,妙語如珠,每兩三句話就有笑點,佩服得五體投地。

十幾年後,又看到他去大衛賴特曼的脫口秀宣傳新片,那天穿著休閒西裝,口若懸河,與主持人互開玩笑葷腥不忌。他巧妙提及去莫斯科、柏林、巴黎,還特別讚賞莫斯科。他也提到家庭,不動聲色替小孩鋪演藝路。

那場脫口秀,威爾史密斯不僅帥氣破表,更站上某個俯瞰全球的制高點,難怪美國黑人把他當偶像。但奧斯卡典禮上大打出手後,不能當偶像了,因為黑人不能要那樣的人設,不能販售那種「有毒男子氣概」故事。

讓整起事件更戲劇化的是,他竟然真的得獎成為新科影帝,再次上台,並致詞說「愛會讓你做瘋狂的事」,雖然即席演說功力很高,展現脫口秀的急智,但外界更看到影帝找藉口以合理化公開的暴力行為。

新論述,放在兩百年前會變成西部牛仔英雄,放在一千年前可以是穿著華麗盔甲、騎著白色駿馬,把披風攤在骯髒地面讓淑女採過去的英俊騎士;但放到我們這時代,只變成女力覺醒的諷刺。

美國近年,在大都市與南方小鎮,替不替女士開門都得斟酌分別。紐約女教授會主張女性有開門能力,南方德州老莊園倒還不介意替男人保留一點展現禮貌與浪漫的機會。但這兩年,連最南方、最浪漫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也逐漸變成禁忌,還有多少人認同男人公開出拳保護老婆的行為呢?

威爾史密斯年紀坐五望六,不小心流露過時性平意識,成為他奧斯卡最大敗筆,可惜這位才華橫溢演員,在他演藝生涯終於獲得藝術肯定的當晚發生這事。

在我心中,他仍然是多年前電視劇裡光彩閃爍的黑人少年,雖然那個角色設定,與他苦心經營的人設,都已經被新故事取代。如果接下來全世界不討論威爾史密斯,對他是好事;但忘了他,是要討論柔順女性、陽剛男性、女性主義嗎?

蕭伯納寫過一個他自稱「是喜劇也是哲學」的「Man and Superman」,從字面翻譯是人與超人,其實主旨說,若男人是man,女性就是堅毅剛強超越男人的 superman,提供讓人深思的精神食糧。



朱宗慶/我是終身表演藝術工作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我是終身表演藝術工作者
◆  劉維公/選一個重視心理保健的縣市長
◆  范疇/俄烏戰後秩序重建之建言
◆  陳立恆/政治是藝術,不是幻術
◆  葉金川/清零政策逐步轉與病毒共存







朱宗慶/我是終身表演藝術工作者


2022-04-01 00:20  聯合報 /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在卸下重擔前夕,將過去五年三個月來帶領國表藝三館一團的歷程,累積整理成十七萬字的專書《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圖/記者曹麗蕙


今天,是我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上班最後一天。五年三個月歷程,將在今晚十一點五十九分畫下句點。

出社會四十年載,始終走在追求藝術專業路上,深感幸運。我來自民間演出團隊,一路有機會在不同公職歷練,從兩廳院組長、主任、團長、總監、董事、績效評鑑委員、董事長,到國表藝董事長一路見證兩廳院成為我國首例行政法人推動過程,至今日國表藝法人多館所制度的成立和發展。

每到一個工作崗位,我從不間斷思考:為什麼找我來做?我能貢獻什麼?我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完成了什麼?對社會、表演藝術界真的有幫助嗎?這樣的態度和心情,在擔任國表藝董事長的每一天,亦同。

還記得當初文化部鄭麗君部長客氣地來徵詢我,是否有擔任國表藝董事長職務的意願時,我問到:為什麼會找我?我能夠做什麼?我也曾經公開表示:如果我做的事情,對藝文界沒有幫助,又或者,當藝文界創作的自由被「政治介入」的時候,就是我主動離開崗位的時候。

對我來說,台灣能保有各種自由,包括保有不必看政治色彩與觀點的創作自由,實在彌足珍貴。因而,落實藝術專業治理」始終是我最為看重與堅守的核心價值;而以表演藝術的追求為核心,透過行政法人體制所實現的專業治理,更是國表藝最特別、最值得珍惜與呵護的價值。

其中,如何落實專業治理,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對表演藝術有沒有幫助,在符合表演藝術的屬性追求上,透過法制化運作,來讓藝文界能夠更好。

據此,我時刻警惕自己、勉勵同仁,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隨時就「戰鬥位置」做準備。我深信,若看不到問題出在哪裡,或無法判斷問題的嚴重性,那麼,就很難產生「防微杜漸」、「超前部署」的意識與眼光。

更進一步來說,一座劇場從「生」到「養」,可能歷經多位主政者和主事者,因而,對於劇場的經營與願景擘劃,應該要能從當下向未來展望去思考,進而定位、處理及解決問題。而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有實務經驗的持續累積,以及理論觀點的相互參照,才能做出適切的決策,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進退之間堅守住核心價值。

我深深感謝,在擔任國表藝董事長,與監督單位文化部董事會,還有三館一團團隊,都有相當高度互信與良好互動,大家都可以專業為王道,從表演藝術發展及落實藝術專業治理核心價值出發,形成共事的默契、相互合作,成為彼此的後盾。

於此基礎下,透過適度協調溝通與權衡調度,三館一團既能依所在地域、成立時期以及藝術總監的想法進行「本位思考」,以帶動競爭力;也能透過「換位思考」和中介平台的協調、整合進行連結與合作,一起為藝文界爭取更多「把餅做大」的資源及機會!

我是位終身表演藝術工作者,雖然今天是我在國表藝最後一天,但今後,我並沒有從從藝文界退休。我深信,藝術文化這條路沒有終點,就是堅持信念,持續以藝術展現正向與美好。未來,我也會以不同身分角度持續打拚,為建構更美好表演藝術生態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