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益仁/台灣登革疫情的未來挑戰及因應
◆ 洪蘭/改變心態,就可以改變情緒
◆ 盛治仁/AI雙面刃 須確保不威脅人類生存
蘇益仁/台灣登革疫情的未來挑戰及因應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今年時序已入秋,每年在這個時節登革熱疫情就會下降,但今年有三項不尋常的疫情,而受到關注。一是高雄在七月前有一三○例左右的本土病例,為去年疫情的過冬延續,是往年最多且持續最久;二是在北回歸線以北的雲林北港,由國衛院蚊媒中心偵測到埃及斑蚊成蟲及卵,代表台灣登革病媒蚊已北移;第三是新北地區在九月發生白線斑蚊的六十七例本土疫情,台灣登革熱未來疫情可能北中南夾擊。
登革熱疫情擴散與全球氣候暖化及旅遊頻繁密切相關。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全球約只有十個國家流行,到了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已擴至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因此,流行病學家預測到了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台灣不但會成為登革流行地區,且可能與東南亞一樣,每年會有數萬至數十萬人感染。
台灣過去三十多年的登革熱疫情因屬輸入型,一旦到了冬天溫度下降到十五度以下,病媒蚊孳生即受到控制,每年都在三至五月間由東南亞地區輸入病例,而引發本土疫情。因此,只要控制孳生源、早期醫療體系及早發現病例,就可及早控制疫情。
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後政府成立了登革熱防治中心,在學界資訊 GPS 定位科技的引入,孳生源誘殺及誘卵桶偵測系統的應用,無人機天溝的噴藥,加上醫療體系的早期診斷、防疫體系的強化及積極動員下,確實發展出全球登革熱防治上非常精緻且重要的防疫系統,在全球登革熱防疫中成為典範。
但如上所述,登革熱在氣候暖化下,人是無法勝天的,台灣如果像東南亞一樣,進入登革熱本土化的階段,我們是不可能像目前一樣,以「消滅」登革熱為目標。在登革熱流行的國家,登革防疫只能「減災」而無法根除。到最後只能訴諸科技的介入,包括疫苗藥物的發展及以科學技術控制病媒蚊。
但因登革病毒有四個基因型,在流行地區常多型病毒一起流行,因此疫苗的研發特別困難。全球目前雖有四種疫苗在開發及應用,但初期的功效不佳,而且受感染的族群年紀在各地區差異甚大,因此使疫苗的施打遇到了瓶頸。台灣雖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後引入美國國衛院的疫苗,欲對老年人進行臨床試驗,但至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後因無疫情,而無法執行三期臨床。諾華藥廠在登革藥物的發展也因副作用太大,而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放棄。
到目前為止,高科技的防治只剩下沃巴氏菌(Wolbachia)的釋放以抑制埃及斑蚊繁殖一途。根據新加坡的經驗,在過去幾年間的沃巴氏菌施放,可以降低八至九成的病媒蚊、減少六成的感染人口,值得擴大執行。但以台灣目前的疫情而言,以現在的防疫措施就可以控制疫情,且每年疫情時有時無。施放沃巴氏菌所費不貲,加上原有的孳生源清除仍需持續,如果不能消滅病媒蚊,將徒勞無功。
因此,台灣在未來一、二十年如由目前的輸入型疫情,擴大到疫情流行區,確實是一個大挑戰。目前只能依台南及高雄的防疫作為持續,並擴及其他縣市的演練。
藥物及疫苗的開發牽涉到全球產業競爭及大量資金的投資,現階段只能培養人才及強化專業,以有朝一日能與國際接軌,是政府必須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