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的主心骨與急救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246/web/ 

◆  聯合報社論/加徵關稅救台灣,賴總統讀懂川普唇語?
◆  聯合報黑白集/俞大㵢扮黑熊 裡外不是人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的主心骨與急救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的主心骨與急救藥


2024-10-23 01:54  經濟日報/ 社論
千呼萬喚,中國大陸的救市措施接龍推出,金融與財政新政策接續上場,急如星火,勢如雷霆。記者謝守真/攝影


千呼萬喚,中國大陸的救市措施接龍推出,金融與財政新政策接續上場,急如星火,勢如雷霆。近期出台一系列提振經濟政策,目標在於直接拉動第4季度的經濟增長,以確保全年經濟成長達5%的目標。

大陸當局揮出組合拳,除了保增長的目標之外,去風險也是當務之急,為此而推出習近平掌權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這些救市方案確實發揮初步效果,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如此,何苦姍姍來遲?而且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滴推出,為何不能早早一步到位?

中共中央救市措施鎖定的目標集中在挽救地方債務危機,加大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穩定房市與房價,並且給予社會弱勢紓困、刺激消費的補貼。這些問題由來已久,都不是新爆出的,為何至今才加大力道?

這一波經濟下行其實主要是信心不足、預期偏弱所致,這與中共近幾年來諸多打壓市場機制有關,也與當局挽救經濟情勢的政策「供不應求」有關。即使這一波大放水的救市政策,規模不小,但與日本長達20幾年的救市政策或是美國應對金融海嘯的對策比起來,還是顯得瞻前顧後,相對謹慎。或許擔心無法恢復市場信心,所以主政官員一再宣示,還有政策與子彈在路上。其用心無非是為持續的財政與金融大放水做預告,以提振各界對政府的信心,提高對後市的預期。

各方看待中共中央祭出的大規模、大手筆救市措施,在訝異與興奮之餘,心中大石卻未能放下,懷疑這些措施雖是政策轉變的一個拐點,但也只是應變的短期措施而已,長期戰略以及政策思維仍然維持不變。

習近平確信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技術的突破所驅動,只有強科技、強製造才能確保經濟基石,帶來高薪工作並提高收入,並粉碎美國及其盟邦的技術封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思維主導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他掌權十年,所設定的核心目標不是使 GDP 增速最大化,而是打造一個技術強大、製造業昌盛的自主性經濟體自川普政府發動科技封鎖大戰以來,他更確信科技自立自強才是唯一可恃的資本。至於金融、網路平台、房地產等產業,在中共中央眼中,都投機性太強,於國力增長沒有大益。

近期拉抬房地產與股市施展大力道,根本目的也不是為了提振市場活力與外溢效應,而是為了救市維穩當局希望讓資本從房地產投資與股市投機轉移到技術密集型製造業,才是中國未來繁榮與強大的基礎這正是習近平堅持與奮鬥的主心骨

主心骨是指可依靠的核心力量,可以做為憑藉,可以起核心作用。其相近詞是「頂梁柱」。主心骨與頂梁柱不僅指涉事情,也指涉人物。習近平堅決邁向第三乃至第四個任期,就是由於確信他這個主心骨不能卸下重擔,必須繼續扮演核心人物,主導中國的發展大局,做好頂層設計,制訂福國利民的政策方針。他有一套系統性的治國藍圖,十餘年來按部就班落實,所奉行的戰略目標堅持不改,遇見颶風大浪,仍堅持前進方向,只做戰術性調整。

長期計畫要取得成功,短期穩定是必要的,這才是中共中央近期大開大闔祭出救市措施的原委。我們不能誤判中共在習近平任內會放任民企野蠻成長,一旦市場秩序出現混亂,投機倒把猖獗,中共必然強力治理整頓,不會手軟。另一方面,凡有益於科技提升及高端製造業發展的的資源與計畫,中共都會視之如寶,積極爭取與扶助

台灣的產業政策以及台商的投資策略,必須認清中共追求民族復興,發展高科技、獨厚高端製造業的長遠目標不會變,救市措施只是短期應變戰術的調整;畢竟,急救藥永遠不能啃食主心骨。













聯合報黑白集/俞大㵢扮黑熊 裡外不是人


2024-10-23 03:02  聯合報/ 黑白集
中華民國駐美代表俞大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駐美代表俞大㵢月初接受美媒專訪,表示「中國加大侵略,台灣民眾已準備好作戰」,並稱不需美軍幫忙。怎料中共軍演後,台媒轉載此報導,引起各界譁然,批他「憑什麼代表全民引戰?」外交部和駐美代表處連忙洗地,稱發言是針對「中國入侵」,並非台灣主動打仗。

駐美代表處稱,「訪問在軍演之前,並非軍演後刻意刺激中國」。如此在意解放軍的感受,實屬罕見。更怪的是,海軍司令唐華受訪稱解放軍隨時可鎖台影響民心更甚都沒事,外交部卻要俞大㵢為「戰鬥說」發文自清。

藍營譏諷俞大㵢,是為保官位「黑熊化」;但他也是時運不濟。賴總統上月高喊「備戰才能避戰」,「絕不簽和平協議」;俞大使發言緊跟主旋律。怎料中共軍演日,總統臉書就變調,願與中國合作和平共榮,更將「守護民主台灣」藏到結尾句號前,抗議武力威脅則隻字不見。俞大㵢扮黑熊,反倒裡外不是人。

同樣的話,前外長吳釗燮大外宣多次,理直氣壯。偏偏賴政府碰上兩次中共軍演,風向驟變,又擔心起俞大㵢引起外界誤會台灣有心挑釁。

有人同情俞大㵢處境,認為賴政府已有換人打算,他若不作鷹派發言,定被調職。諷刺的是,俞大使的保位危機感,撞上中共軍演,加深疑賴論,反而升高總統的危機感。怕是官途更艱險。













聯合報社論/加徵關稅救台灣,賴總統讀懂川普唇語?


2024-10-23 03:44  聯合報/ 社論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受訪稱,中國若「進入」台灣,美國將課以200%的懲罰性關稅,但沒必要動用軍事力量。 (美聯社)


賴總統上任不到五個月,中共兩次圍台軍演。台海問題已是美國大選必考題,兩黨總統候選人大致保持戰略模糊,避免美國捲入台海衝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明顯閃躲,不回答美國是否「出兵護台」的假設性問題;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回答則較明確,稱中國若進入台灣,將課徵其二○○%的關稅;言下之意,將以關稅取代出兵。可見,無論賀錦麗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台灣都將面對更嚴峻的安全情勢。

川普口無遮攔的狂妄性格,使其決策更難捉摸。川普五月募款時曾說,若中國侵台,他會「轟炸北京」。但此舉會引爆核武大戰,顯然誇張不可信。川普對「出兵護台」一向態度冷淡,他幾度直言,美國要保衛距離遙遠的台灣有實際困難;又稱台灣搶了美國晶片生意,應該向美國支付保護費。問題是,台灣就算不斷支付保護費,美國也未必出兵護台。

川普曾明言,不想自掀底牌,以免喪失談判籌碼。最近他卻半掀底牌,亮出交易條件:他會以加徵一五○%到二○○%的關稅或全面關閉對中貿易,來說服習近平不要封鎖台灣。他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動用美國軍事力量應對中國封鎖台灣,因為習近平尊重他,也知道他超級瘋狂。但如果川普瘋狂到只想用課徵重稅和貿易制裁來威嚇習近平,那麼中共圍台或犯台的交易成本已可量化,而台灣淪為廢墟的代價卻無法計數。當川普對中國大陸收重稅時,台灣恐只剩一片殘破。

賀錦麗接替拜登上陣後,最近才首度對中共武力犯台議題作出回應,但回答模糊而空洞。她稱不談假設性問題,只說維持一中政策,台灣有權自衛。兩年前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共首度圍台軍演後,賀錦麗訪問日本,提到美國會持續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支持台灣自我防衛。如今中共第四度圍台軍演,賀錦麗仍避談美國是否出兵護台。相對於拜登曾四度表態願出兵保台,賀錦麗的態度保留,恐與賴清德的言行有關。

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兩度引發中共軍演。就職演說和國慶演說都經美國批准,國慶演說更向中華民國靠攏,中共仍「利劍」出鞘。而中共軍演隔天,習近平赴福建考察,首站選擇東山島,大談兩岸融合;接著到安徽視察火箭軍,要求全面加強練兵備戰,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和核心利益。整個行程,不斷釋放對台、對美的政治訊息。美加軍艦等共軍演習結束後才穿越台海,我外交部讚譽為展現民主盟友維護台海和平的決心,這比起川普等共軍入台再給予關稅懲罰,略感自我安慰嗎?

我駐美代表俞大㵢月初接受美媒訪問時說,台灣人民已「準備好作戰」,引發爭議。外交部澄清說,在中國侵台前提下,台灣人當然會抵抗。但較少受到注意的是,俞大㵢還說,希望不需要美國軍隊的幫助。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過去擔任外長時,其實也曾多次告訴外媒,保家衛國是自己的責任,不會要求其他國家出兵護台。不論這是展現硬頸,或是怕嚇壞美國民眾,甚或心知肚明美國大兵不會為台犧牲,綠營與側翼卻長期釋放美國會出兵保台的訊息,民調也顯示逾半民眾相信美國會派兵援台。

但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兩艘航母部署到台海;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以來四次圍台軍演,共軍航母愈開愈近,美國航母卻愈開愈遠。台灣有事,看不出賀錦麗有出兵保台的決心,川普的二○○%關稅更無法嚇阻共軍進入台灣。賴清德的兩岸路線與國安政策必須更加慎重。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聽其言而觀其行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246/web/ 

◆  美加軍艦過台海 有涸轍枯魚之疑
◆  賴政府靜待利劍C演習?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聽其言而觀其行
◆  馬斯克挺川普 錢與權瘋狂結合
◆  誤導性言辭 掩蓋美國的未來
◆  只顧死忠 政黨宗教化省思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聽其言而觀其行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最近聚餐時,友人手機的鈴聲響起,只見他一邊說是詐騙集團打來的電話,一邊又拿起手機侃侃而談。筆者數度以手勢勸阻,但友人仍與對方糾纏多時後才悻悻然掛斷。

友人說他極痛惡詐騙集團,每次接到騙徒來電總要好好消耗他們的戰力,讓他們徒費唇舌,無功而返。友人俠氣干雲,令人敬佩,但如此大剌剌地把自己的聲音「餵養」歹徒,卻很可能讓自己落入險境而不自知。

語音克隆(voice cloning)是一種複製模擬個人聲音技術,只要擷取短短幾秒鐘的聲音,人工智慧擬聲技術就能掌握其聲紋特質,從而生成維妙維肖的音聲。因此,不明來電千萬不要接,若不小心接了也不要多費唇舌,趕快掛斷以策安全。一旦歹徒掌握了個人聲紋特質,就可以透過即時擬聲系統與人對話,聽起來就像是用模擬的聲音說話

擬聲系統用途,除了增強娛樂與教育功能外,也有助於人們實現未竟心願。例如今年初夏,黃仁勳演講時就用擬聲技術,以咬字清晰的中文旁白,說明數位孿生地球可更準確預測台灣氣候變化。然而,科技就像一把雙面刃,利之所在,弊亦藏之。如今,這些先進技術,竟被用來迷惑受害者,大家都得當心。

近日一則國外報導指出,愈來愈多的案件顯示,詐騙歹徒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受害者的親友聲音,並利用它們來勒索金錢。在識別受害者的家庭成員後,歹徒使用偽造的聲音撥打電話、語音訊息或語音郵件,騙說因意外事故或資金短缺,請求緊急匯款。雖是詐騙老哏,但受害者被熟悉的親友聲音突破心防,一時不察就上當了。

在社群網路上,大家或多或少都留有影音或照片,潛藏被不肖之徒偽造仿冒的風險,更不用說高度曝光的網紅。國外有位網紅,持續在影音平台發布關於軟體開發的優質影片,五年來共吸引了七十多萬位愛好者訂閱。最近,他發布一部短片「他們用人工智慧竊取了我的聲音」(They stole my voice with AI),敘述某家科技公司盜用他的聲音,竟然以他從未說過的話語推銷產品。

該網紅不想花大錢走法律訴訟途徑,只去函要求盜用的公司道歉和補救。他說:「你不該竊取某人的聲音或肖像,然後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產品或影片上。」令人想起今年五月時,好萊塢巨星「黑寡婦」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痛斥 OpenAI 擅自模擬她的聲音,然後使用於 ChatGPT 的語音助理。

除了聲紋外,驗證通關使用的生物辨識特徵還包括人臉、指紋和虹膜等,在在都潛藏或高或低偽造仿冒風險,真讓人防不勝防。有朝一日,不論是巨星、網紅或普羅大眾,大家都得面對種種以假亂真的惡形惡狀。

如今,當我們在電話聽到至親好友的聲音時,切莫輕易信以為真,最好再測測只有雙方知道的默契密語,以免誤信賊人,後悔莫及。












美加軍艦過台海 有涸轍枯魚之疑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董佩芬/退休公務員(台北市)


根據媒體報導,美軍日前宣布,美加軍艦二十日聯袂穿越台灣海峽;日媒分析,因中共對台軍事施壓,美加軍艦穿越台海,目的在於牽制中國大陸。對此,我國防部二十一日也證實,美國海軍勃克級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加拿大海軍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溫哥華號,由南向北一同穿越台灣海峽,美軍也對外說明,是為維護國際水域航行自由,行動符合國際法。

不論是美國對外宣布的維護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或是日本分析的是對中共軍事施壓,應該都是衝著十四日「聯合利劍–二○二四B對台封鎖演習。但台灣人民不明白的是,這已經事隔六天,兩艘軍艦穿越海峽,是來阻止中共軍演,還是來此「一遊打卡」?所謂「蹭流量」?

莊子.外物有如此一故事:莊子家貧,到監河侯處借米應急。監河侯告訴莊子:「等邑金收到,就借你老兄三百金,可不可以啊?」莊子聽完不悅的說:「我剛才在來的路上聽到呼救的聲音,環顧四周,在車轍積水裡發現一尾鯽魚,我問鯽魚,『在那兒幹嘛?』鯽魚言:『我是東海的波臣,請你弄來斗升的水,救我!』我說:『好的,我正要到南方遊說吳王、越王,就順道引來西江之水救你,可不可以?』鯽魚生氣地回道:『我只要斗升之水就可以活,你有必要引西江之水,浪費救命時間?不如早點去乾魚市場找我!』」。

美加兩艘軍艦,六天後經台灣海峽,如同監河侯借米給莊子,把台灣當做鯽魚,待引西江之水,魚已成乾貨市場枯魚。美國可能無此成語,但中國成語「涸轍枯魚」,賴清德政府團隊應知之甚詳。在歷次的中共軍演,美不是將台當作「涸轍枯魚」?美軍艦沒有一次不是事後通過台灣海峽,現在回憶起全是馬後炮;這次六天前的「聯合利劍–二○二四 B」軍演,你們在哪?下次「聯合利劍–二○二四 C」軍演,你們又會在哪?台灣還要再當一次鯽魚?













賴政府靜待利劍演習?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十月初,賴清德在五天之內發表的「祖國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言論,引來對岸迅雷不及掩耳的「聯合利劍–二○二四B」快閃秀。國安人員事先就打預防針,預告媒體中國演習即將出行。但昨天共軍又於福建平潭進行實彈射擊演習。賴的國安團隊未來如何有效守護台灣,方為台灣民眾殷殷關切核心。

首先,兩年來台灣國防面對中國演習不斷、機艦頻頻越線,軍方第一線作戰人員疲於奔命,尤其飛行員日夜待命、升空攔截伴飛,身心俱疲之下,媒體才會屢傳飛行員欲大批退伍訊息;國防部雖澄清並無此事,惟空穴不來風,兩岸軍情緊張若不造成台灣海空軍戰備能量緊繃,代表國防部失職、全軍鬆懈怠惰。賴政府在跟美國爭取軍售之餘,對於國軍長期建軍之選、用、育、留,絕不可輕忽

其次,美國將台灣視為對抗中國大陸之第一島鏈不沉航空母艦,台灣到北京最近的距離係經由華盛頓,兩岸問題解決不在中、台雙方而已,美方扮演的影武者角色才是其中關鍵。縱使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十一日才在寮國表示:「雙十演說是一項例行性演說,中國不能藉此作為任何形式的藉口從事挑釁舉動」。但中國隨即在十四日展開演習,代表中方對於即將改朝換代的美方「布」屑一顧。美方雖具兩岸情勢影響力,面對中國國力愈形強大態勢,卻也難以主宰台海局勢的發展。

第三,兩岸問題之解決,不在台灣一方主動即可;兩岸情勢之緊張和緩與否,台灣卻可扮演關鍵角色。由賴就任五個月來之對陸言行,「不退讓、屢主攻」態勢已明,國慶演說雖在美方壓力下不再積極挑釁,但可斷言賴主政並非希冀兩岸局勢降溫,反而幾度挑釁升溫,觀察與考驗國際間(尤其美國)對台灣之支持力道與聲量,也同時耗損中華民國累積多年之國際友誼。

第四,「蔡規賴不隨」,賴國慶演說把蔡喜用之「中華民國台灣」拉回「中華民國」,看來摒棄台獨回歸正統,卻是不折不扣、借殼上市的「華獨變台獨」策略。所謂「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若解釋成「務實就是看清強弱態勢,迂迴婉轉、方向不變、持續前進」,如此賴一系列的新兩國論、祖國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等說法,就是其內心「務實」作法:無法以台灣之名遂行「台灣獨立」,不妨用「中華民國」表彰互不隸屬,亦是另類台獨

最後,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究係要「武統或和統」,幕僚錦囊必有各項推演方針與計畫劇本。若對賴台獨金孫「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不需再「聽其言、觀其行」,為何不在新公布之台獨分子名單中加入賴清德?中方必知從賴就任後,台灣對陸各項行動與發言皆由賴意志主導推動,從蕭美琴以降之院長、立委,和曹興誠、沈伯洋之流,中方對之開刀不如直接針對賴。當然預留可能之空間方是政治「拿捏」之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岸雖有海峽相隔,局勢卻如大漠黃沙滾滾,風雲變幻莫測。歷史長河不停奔流,兩岸主其事者可讓軍事演習持續英文字母排序演練恫嚇,也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戰與和端在一念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方是黎民之福!難道賴政府靜待「利劍 C」演習嗎?














馬斯克挺川普 錢與權瘋狂結合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台北市)


馬斯克與川普,兩位性格強烈且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美國總統選舉聯手,讓許多人感到驚訝與擔憂。馬斯克日前甚至在川普的造勢場合宣布,至十一月五日投票日前,天天都將送出百萬美元給簽署擁槍請願書的登記選民,引發爭議。馬斯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川普曾是掌控全球最強大國家的總統,兩人聯合起來,無論從破壞性創新還是政治野心的角度來看,都可能對美國及全球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馬斯克的創新精神無人可否認,他就像賈伯斯,勇於挑戰現狀,推動科技進步。他的電動車公司特斯拉、太空公司 SpaceX、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xAI 等,都是顛覆傳統產業的代表。賈伯斯曾說過:「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這個世界。」馬斯克正是如此,他不僅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還積極行動,準備把人類送上火星。然而,他的無畏精神伴隨著高風險,與跟他同樣具備強烈個性的川普聯手,可能會如脫韁野馬般地加劇放大全球風險。

川普的政治生涯充滿爭議,以直言不諱和極具煽動性的言論著稱,過去曾經多次否認氣候變遷的存在,甚至聲稱氣候變遷是一場「騙局」。但在馬斯克表態支持川普後,過去一直對電動車抱持懷疑態度的川普卻在造勢場合上表示:「我支持電動車,我必須要支持,因為馬斯克強烈支持我,所以我別無選擇」。馬斯克深知與總統保持良好關係的好處,無論是對於特斯拉電動車、全自動駕駛技術、xAI 的 Grok-3 大型語言模型,還是 SpaceX 的太空探索,都有潛在的重大利益。對馬斯克來說,他的目標可能不僅只是地面上的電動車市場,而是更宏大的人工智慧與太空領域。

當川普在賓州舉行集會時,馬斯克作為驚喜嘉賓出現,像個興奮的孩子般跳上舞台,高舉雙臂熱情表態支持川普,展現他對此次選舉的高度投入。媒體紛紛報導馬斯克為何支持川普,並推測他對選舉結果的影響力。馬斯克支持川普並非出於個人喜好,而是深思熟慮之後的商業布局。川普主張的減稅和放鬆管制政策,對於馬斯克旗下的企業,如 xAI 人工智慧與 SpaceX 太空探索等新興產業有利,而兩人對政府監管機構的共同厭惡,更加強了他們的聯盟。馬斯克曾因 SpaceX 的發射計畫及特斯拉的自駕車技術受到嚴格審查,而與政府監管機構發生衝突。因此,他相信如果川普再次當選,將有助於削弱監管壓力,讓他的企業更加自由地發展。

然而,這樣的聯手並非沒有風險,馬斯克支持川普被視為一場豪賭。馬斯克曾半開玩笑地說:「如果川普輸了,我就完蛋了!」暗示假如川普落敗,馬斯克可能會遭受來自賀錦麗政府的政治報復,將對馬斯克的企業集團造成巨大衝擊。

馬斯克與川普的結合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豪賭。兩人都擁有超越常人野心行動力,他們聯手可能帶來破壞性創新,也可能帶給美國乃至全球不可預測的後果。在這場結合金錢與權力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未來的發展將由美國人民在十一月五日投票決定。













誤導性言辭 掩蓋美國的未來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劉依俐/博士生(美國紐約)


美國政治分裂景觀中,共和黨(右翼)與民主黨(左翼)的意識形態似乎比以往更加對立。雙方經常指責對方的政策危險,右翼攻擊左翼在跨性別權利和移民問題上的立場,而左翼則批評右翼在槍枝和社會問題上的寬鬆態度。

右翼最響亮的抱怨之一是關於移民,經常指責左翼不負責任地打開美國的邊界。共和黨經常將自己塑造成美國邊界的堅定捍衛者,宣揚嚴格的執法政策和限制移民的政策,川普的前總統任期就以「建牆」為口號。然而,來自皮尤研究中心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的數據顯示,在川普任期內,來自中國、墨西哥和印度的移民實際上有所增加。

川普大肆宣傳的邊境牆未能完工且效果不佳,根據國土安全部研究,川普政府期間非法移民數量並未顯著下降。來自替技術行業提供大量勞動力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的合法移民數量顯著增長。儘管言辭強硬,共和黨政府通常更優先考慮經濟利益,依賴外國勞動力,同時維持一個表面上看來嚴格移民政策假象

右翼的政策往往依賴於進一步扭曲現實經濟幻象。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川普推動《減稅與就業法》,雖然這一稅收政策被宣傳為促進經濟並支持美國工人的手段,但它不成比例地惠及了最富有的公民和企業億萬富翁支持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已經主導了共和黨政治,推動有利於富人政策,使得大多數美國人不得不面對工資停滯不斷加劇不平等

經濟學家約瑟夫.史提格里茲警告說,美國日益擴大財富差距國家經濟穩定構成了重大威脅根據報導,在川普政府期間,最富有的百分之一財富增加六點五兆美元,而中低收入的美國人幾乎沒有任何財務收益這些政策創造日益擴大貧富鴻溝,加劇了美國社會不平等

當右翼激起對移民和身分政治的恐懼時,它轉移了選民對經濟困難真正根源,即有利於富人政策注意力政治理論家杭士基長期以來主張,右翼民粹主義設計為了轉移注意力所謂的文化戰爭-槍枝、移民和跨性別權利問題-讓選民分裂和分心,而在幕後,財富權力集中不斷加劇

這種誘餌策略,允許右翼政客在不解決美國社會深層問題的情況下,集結他們的基層支持者右翼選擇激化文化緊張局勢,而不是專注於對美國工人階級有利改革轉移了人們對不斷加劇財富差距企業利益影響關注

馬斯克和右翼媒體人物促進了一種更廣泛的文化衰退,優先考慮聳動的事件,而非實質性治理的文化衰退。曾經批評「川普主義」的范斯,如今已經與民粹主義言論保持一致,這表明了共和黨內部權力轉移力量。馬斯克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經常受到讚譽,但他因勞動實踐利用漏洞規避監管而受到愈來愈多的批評。右翼提倡不受限制資本主義幾乎不關心工人利益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數據,在川普領導下,美國在新聞自由、腐敗和教育等問題上的全球排名下降。這些指標凸顯了右翼統治下,治理和全球領導力的衰退。此外,右翼不斷關注文化戰爭而非有意義的政策改革,讓國家面臨進一步分裂和經濟脆弱的風險。

左翼強調平等,右翼重視自由。美國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
















只顧死忠 政黨宗教化省思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大選日距今不到半月,自七月中民主黨「換拜」以來,兩黨候選人賀錦麗與川普選情明顯陷於膠著。由於期間美國國內外發生許多應該會影響選情的大事,但民調始終起伏不大,讓專家們大惑不解。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最近就撰文表示,這次選舉有兩件大事讓他非常困惑。

第一,幾個月來雖然在國內外發生如川普遇刺、以色列在中東繼續於加薩進行種族滅絕式戰事,並以違反人道方式引爆數以千計呼叫器開啟入侵黎巴嫩行動,持續狂轟濫炸,擊殺多位伊朗、哈瑪斯、真主黨領導人。俄烏戰局,烏克蘭明顯落居下風。但民調基本上與幾個月前的情況相同,而美國本應是一個多數選民都是獨立選民,會受到事件影響的國家。

第二,為什麼十多年來選民發生了重大轉變,受過大學教育的選民轉向左翼,未受過大學教育的選民轉向右翼?但儘管如此,兩黨幾乎是勢均力敵, 這在歷史上是極反常的現象。

通常美國有一個多數黨對國家有遠大的願景,然後有一個少數黨試圖在這個願景中找出漏洞。 如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代,民主黨以新政占主導地位,共和黨則抱怨不停。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雷根革命占主導地位,讓民主黨試圖做出調整。但如今,兩黨都未能擴大其支持範圍,以建立這種多數派聯盟。

美國企業研究所」兩位學者在一項新研究《沒有贏家的政治》中指出,美國兩黨都扮演著少數黨的角色:「每一黨的競選活動,幾乎完全集中在另一黨的過錯上,沒有認真的策略來大幅擴大其選民基礎。」 他們觀察到,雙方都滿足於陷入僵局。兩黨「優先考慮的是死忠選民的願望,而不是那些可以贏得中立選民的優先事項」,雙方都將微小的勝利視為壓倒性勝利,而將微小的失敗視為對自己現有戰略的確認。

在過去的九年裡,川普甚至沒有試圖擴大他的基礎,而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不滿情緒。賀錦麗拒絕任何重大問題與拜登決裂,並以一名純正民主黨人身分參選兩黨都不能容忍意識形態多元性,兩黨都沒有建立持久多數派聯盟合理策略

布魯克斯認為,這一切的原因是政黨不再履行其傳統的職能。在過去,政黨是旨在贏得選舉和獲得權力的政治組織,政黨領袖致力為此擴大聯盟。另一方面,目前政黨幾乎已變成一個宗教組織,其存在之目的是為信徒提供意義、身分認同和信條。如果這是政黨的目的,領袖們當然必須堅持現有傳播的福音,把注意力集中在肯定當前真正信徒的信仰上。政黨被自己教義的高牆深深地禁錮,甚至無法想像在它之外思考會是什麼模樣。

美國政治的困局與台灣相似。民進黨長年以台灣獨立以及非核家園神主牌作為選舉號召,即使歷經蔡政府八年倒行逆施失德失能,仍能吸引至少三成五的死忠選民,顯示已宗教化如果在野陣營不能團結,也就能讓賴清德以四成的選票贏得總統大位,導致就任以來,雖是「雙少數」總統,仍一意孤行,在國內外展開一連串鬥爭,讓全民生活在憂懼中。在野陣營應痛定思痛,謀求團結之道,善盡監督執政的責任、贏得民心,才有可能在下次大選中勝過已宗教化的民進黨,撥亂反正。







蘇益仁/台灣登革疫情的未來挑戰及因應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益仁/台灣登革疫情的未來挑戰及因應
◆  洪蘭/改變心態,就可以改變情緒
◆  盛治仁/AI雙面刃 須確保不威脅人類生存








蘇益仁/台灣登革疫情的未來挑戰及因應


2024-10-23 04:12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今年時序已入秋,每年在這個時節登革熱疫情就會下降,但今年有三項不尋常的疫情,而受到關注。一是高雄在七月前有一三○例左右的本土病例,為去年疫情的過冬延續,是往年最多且持續最久;二是在北回歸線以北的雲林北港,由國衛院蚊媒中心偵測到埃及斑蚊成蟲及卵,代表台灣登革病媒蚊已北移;第三是新北地區在九月發生白線斑蚊的六十七例本土疫情,台灣登革熱未來疫情可能北中南夾擊。

登革熱疫情擴散與全球氣候暖化及旅遊頻繁密切相關。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全球約只有十個國家流行,到了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已擴至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因此,流行病學家預測到了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台灣不但會成為登革流行地區,且可能與東南亞一樣,每年會有數萬至數十萬人感染。

台灣過去三十多年的登革熱疫情因屬輸入型,一旦到了冬天溫度下降到十五度以下,病媒蚊孳生即受到控制,每年都在三至五月間由東南亞地區輸入病例,而引發本土疫情。因此,只要控制孳生源、早期醫療體系及早發現病例,就可及早控制疫情。

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後政府成立了登革熱防治中心,在學界資訊 GPS 定位科技的引入,孳生源誘殺及誘卵桶偵測系統的應用,無人機天溝的噴藥,加上醫療體系的早期診斷、防疫體系的強化及積極動員下,確實發展出全球登革熱防治上非常精緻且重要的防疫系統,在全球登革熱防疫中成為典範。

但如上所述,登革熱在氣候暖化下,人是無法勝天的,台灣如果像東南亞一樣,進入登革熱本土化的階段,我們是不可能像目前一樣,以「消滅」登革熱為目標在登革熱流行的國家,登革防疫只能「減災」而無法根除。到最後只能訴諸科技的介入,包括疫苗藥物的發展及以科學技術控制病媒蚊。

但因登革病毒有四個基因型,在流行地區常多型病毒一起流行,因此疫苗的研發特別困難。全球目前雖有四種疫苗在開發及應用,但初期的功效不佳,而且受感染的族群年紀在各地區差異甚大,因此使疫苗的施打遇到了瓶頸。台灣雖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後引入美國國衛院的疫苗,欲對老年人進行臨床試驗,但至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後因無疫情,而無法執行三期臨床。諾華藥廠在登革藥物的發展也因副作用太大,而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放棄。

到目前為止,高科技的防治只剩下沃巴氏菌(Wolbachia)的釋放以抑制埃及斑蚊繁殖一途。根據新加坡的經驗,在過去幾年間的沃巴氏菌施放,可以降低八至九成的病媒蚊、減少六成的感染人口,值得擴大執行。但以台灣目前的疫情而言,以現在的防疫措施就可以控制疫情,且每年疫情時有時無。施放沃巴氏菌所費不貲,加上原有的孳生源清除仍需持續,如果不能消滅病媒蚊,將徒勞無功。

因此,台灣在未來一、二十年如由目前的輸入型疫情,擴大到疫情流行區,確實是一個大挑戰。目前只能依台南及高雄的防疫作為持續,並擴及其他縣市的演練。

藥物及疫苗的開發牽涉到全球產業競爭及大量資金的投資,現階段只能培養人才及強化專業,以有朝一日能與國際接軌,是政府必須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