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4.0延用舊思維 本末倒置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5491/web/ 

◆  聯合報社論/政府擋民間自主快篩,根本是自縛手腳
◆  聯合報黑白集/「無愧式」道歉法
◆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4.0延用舊思維 本末倒置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4.0延用舊思維 本末倒置


2021-06-10 01:2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記者曾學仁/攝影


行政院院會3日通過2,600億元的紓困4.0特別預算,約占全部4,200億元的62%,預計有730萬人次(占人口的31%)受惠。除了去年已經申請的受困者可繼續獲得補助之外,個人部分新增的有擴大自營工作者補助範圍,以及國小以下孩童,將發放「孩童家庭防疫補貼」,每名孩童1萬元。事業紓困也新增商業服務、觀光、交通、教育、藝文、長照托幼等六大行業。

在立法院都還沒有審議預算之前,去年申請通過且有留存摺資料者,從4日開始補貼金就直接匯入戶頭;今年新申請的民眾可自7日起上網申請,孩童家庭防疫補貼、勞工紓困貸款,則從6月15日開始受理申請,可見蘇內閣在紓困方面的行政效率確實明顯提速,強過防疫方面的嚴重失能;相信這也是經過去年的口罩之亂紓困之亂振興券之亂之後,蘇內閣所累積的慘痛經驗及學習到的寶貴教訓。

但是,快速的紓困行動,也馬上引起更多數民眾的不平之鳴。因為此波疫情是政府在防疫上失能而延燒成全國三級警戒,整個社會、經濟受創,全民受害。看到31%的人領到62%的紓困金,剩下的69%的民眾第一個質疑,就是「同樣受困,為什麼他有紓困金我就沒有?」例如,許多家裡有國高中生的家庭,就不明白為何國小以下孩童才有家庭防疫補貼,教育部也講不出任何道理。

第二個質疑是,官員都說這波紓困盼能讓國人度過5月至8月的難關,是否編列第二波紓困4.0預算,將視疫情發展而定,則當初加碼2,100億豈不是隨興而為?而就算將來擴大紓困範圍,但預算只剩下38%,杯水車薪又起得了何效果?又可曾想過300多位國人無辜犧牲生命的慘痛損失,更應該優先予以補償?

業界也怨聲載道。連鎖店約2,300家門市,大多數為餐飲業,因禁止內用而幾近停業,紓困4.0並未針對企業損失補助,卻將員工薪資補貼混為對企業的「營運補貼」。旅遊業者更是氣得炸鍋,抱怨今年疫情衝擊更嚴重,國內觀光完全歸零交通部紓困竟比去年還差,企業還不如裁員,讓員工去領六個月的失業給付。如今用所得稅申報資料篩選,豈不是讓享受資本所得免稅的高所得者也領到紓困金?

由此可見,蔡政府還停留在紓困3.0之前的情境和心態,只知從速發放金錢來執行紓困4.0,忘了此波疫情及其產生的衝擊遠比去年慘烈,不到兩個月期間就讓確診人數超過萬人,2.4%的致死率是全球最高,使無辜死亡的人數激增,心理恐慌的衝擊已經擴散到生活層面和整體經濟。紓困4.0應該重新盤點民眾的需要,檢討支出的分配比重和優先順序?

紓困3.0以前,防疫的支出比例低於紓困和振興,疫苗相關支出竟然只占3%,已是本末倒置。此波疫情又讓民眾看到疫苗短缺的危機和蔡政府的無能,結果紓困4.0的疫苗預算也只有264億,占4,200億元的6.2%而已,這哪像是決心抗疫的積極作為?醫護人員已經大批出走,還不趕快撥款改善這些犧牲奉獻的醫護人員的微薄待遇?

蔡政府難道不知道,新加坡、以色列就是提早編列鉅額預算,再貴也要即時搶到疫苗,靠正確的疫苗政策,而能夠及早從疫情中脫困,進而減少紓困和振興經濟的支出?台灣現在已到喪失無辜寶貴人命的緊急時刻,蔡政府還想在疫苗上省小錢,難道不知道防疫失敗,反而要花費更多錢來辦理紓困、振興,從而又陷入當前的惡性循環困境?柯文哲市長先說市民免費打疫苗,蔡總統才跟進喊免費打疫苗,不就凸顯蔡政府原來就沒有讓國人免費打疫苗的打算。如此心態如何讓人民信任蔡政府未來的疫苗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無愧式」道歉法


2021-06-10 02: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與衛福部長陳時中(右)昨在立法院公開道歉,承認防疫工作確有不足之處。記者曾學仁/攝影


這波疫情死了三百多人,媒體報導,蘇貞昌和陳時中「終於」道歉了。「終於」二字,準確形容了這次道歉來得又慢又不情願。沒錯,他們是在立委「暫停質詢」的強力要求下,才說了幾句「抱歉」來應付場面。說白了,這是一種「無愧式」道歉,嗅不出任何愧疚氣味。

這一波慘烈的本土疫情,拍板放寬機師隔離「三加十一」導致病毒長驅直入的,禍首是陳時中和范雲,他們從未道歉。疫苗決策失當又配置醫療資源不公的,是蘇貞昌和陳時中,他們也沒道過歉。如今全台三級警戒一延再延,不少人猝死家中而查無源頭,百姓驚恐哀傷,他們也堅不道歉。如此「外不慚清議、內無疚神明」的政府,被在野黨逼著說出兩句不痛不癢的致歉文,他們真有愧意嗎?

這種「無愧」心法,不僅表現在蘇貞昌和陳時中的應對,也表現在蔡政府的各個決策層面,到了人們分不出哪句話是真是假的地步。所以,他們忽而誇口全台每周要接種百萬人,忽而又說疫苗沒來;忽而說會幫助郭董取得疫苗,換張嘴又說郭董手上沒疫苗。指揮官已經變成了「紙灰官」,他自己不知道嗎?

無良官員可以繼續糊弄百姓,但政治跟江湖一樣,欠了債總是要還的。問題就在,自詡民主進步的政黨,怎會落得像江湖幫派












聯合報社論/政府擋民間自主快篩,根本是自縛手腳


2021-06-10 02:5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鴻海啟動企業自主快篩。圖/鴻海提供


苗栗科技大廠移工群聚染疫愈演愈烈,牽動半導體產業斷鏈危機;企業人人自危,已超過三百家申請開放企業快篩。這波疫情暴露蔡政府對快篩核酸檢測毫無準備,指揮中心為了維持低確診數,將快篩廣篩視為洪水猛獸處處設限。在中央集權管控下,企業的快篩受到重重限制,一般民眾的簡易快篩試劑也被禁止;而政府自身篩檢量能有限,導致疫情愈發失控。

早在去年二月,世衛組織即強調快篩的重要性,不僅是防堵疫情擴散的必要手段,也能避免拖垮醫療資源。不少歐美國家,除在各地廣設快篩站,更開放民眾在藥局購買快篩試劑自行居家檢測。韓國政府在疫情爆發初期,利用公有停車場等開放空間推出「得來速」篩檢車道,有效壓制那波疫情。但台灣直到萬華爆發群聚感染,台北市長柯文哲才「逆時鐘」在熱區設置快篩站,果然篩出大批確診者。由於陳時中的顢頇,台灣錯失了防堵病毒的機先。

台灣那麼欠缺快篩技術嗎?恰恰相反。去年四月,多家國內廠商即已開發出快篩試劑,有些已取得歐盟認證,銷往國外。然而,因指揮中心不把快篩當成重要的防疫工具,也不開放自由販售,僅能由醫療機構自行採購。也因基層醫師手上並無快篩工具,以致諾富特主管染疫後,連看三家診所才發現確診。日昨陳時中答覆立委質詢能否開放民眾自行購買試劑,他仍堅稱「沒有廠商申請進口,我們要審查什麼?」這副官僚嘴臉,和他刁難郭台銘捐贈 BNT 疫苗如出一轍,令人憎惡。

其他國家除善用快篩試劑,也大幅提升了核酸檢測量能;反觀台灣,一年多來都在原地踏步。本土疫情大爆發後,人們驚見政府檢驗塞車、量能不足的窘境,許多民眾未及就醫即病逝在家。為此,指揮中心竟自創「校正回歸」法蒙混,也使得每日確診數失去參考意義。

工研院曾在去年底建議中央及早布建快篩能量,以免一旦爆發社區感染,來不及採購。誰知,指揮中心竟以「邊境防堵效果好」為由,一口回絕。國內的快篩試劑廠商,也因缺乏大量檢測以校正試劑準確度的機會,導致如今各縣市的檢測出現準確率不一的情況這些,皆根源於指揮中心的傲慢及顢頇,只圖粉飾美好表相

不開放企業或民間自主檢測的結果,所有的權力和資源都集中掌控在政府手上,一旦出事,情況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產業移工所持的健康證明,本來就更容易造假,先前已發生過多次自費篩檢才檢出陽性的案例;產業移工又是集中住宿,更易集體交互感染。果然,這次疫情一路從京元電子蔓延到其他科技大廠,指揮中心才在苗栗設置前進指揮所,已經慢了三拍。試想,如果陳時中去年就開放企業團體自主快篩,火會燒成這樣嗎?

事實上,不僅製造業需要快篩,這也是一般企業及機關團體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關鍵。許多企業早就希望自主快篩,卻卡在蔡政府以法令限制為由遲不鬆綁,弄到大家寸步難行。指揮中心直到五月底才公布企業快篩指引,但仍規定需由「醫事人員」執行,只能說是「食法不化」。試想,在德國,連小學生都知道如何自己做快篩檢測;在台灣,卻凡事都要聽陳時中下令。

防疫作戰需要有統籌的戰略,也需要個體的行動能量。但蔡政府在這場防疫大戰中表現的遲鈍與被動,和它的倨傲和大權獨攬完全不相對稱。法令不鬆綁,又阻擋民間的自主快篩,只會愈發降低台灣的自癒能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真話不出門,謊言傳千里­­­­­­­


◆  三級半套缺疫苗 難斷傳播鏈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真話不出門,謊言傳千里­­­­­­­
◆  解盲在即 疫苗審查寒蟬效應?
◆  可能破口之1/慎防司法相驗 成防疫漏洞
◆  可能破口之2/防止移工染疫 營建工地須快篩
◆  可能破口之3/手無寸鐵外送員 中央何時幫忙
◆  課綱調查2.0回響/無限上綱 要做到何地步才算好
◆  蔡政府的疫苗大後方戰略
◆  安慰劑再多也不會有抗體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真話不出門,謊言傳千里­­­­­­­


2021-06-10 04:47  聯合報 /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5月下旬,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傳染病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散播有關傳染病流行疫情之謠言或不實訊息」的罰金上限,從現行的新台幣50萬元,調高至300萬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真假?」是很常聽到的口頭禪,先來挑戰腦筋急轉彎吧!

前往天堂與地獄的分叉路口站著兩位守衛,一位必老實回答問題,而另一位則­­­­­­必說謊,但不知誰是老實者,誰是說謊者。在他們背後有兩條路,一條通往天堂,一條通往地獄。

如何只問一個問題,就能確認通往天堂之路呢?

若問:「天堂之路怎麼走?」或問:「地獄之路怎麼走?」老實守衛和說謊守衛所指引的方向必相反,任選一條路,上天堂和下地獄的機率各半。

可試著問任一位守衛:「請問另一位守衛所指引的地獄之路怎麼走?」若問到說謊者,則另一位守衛是老實者,他將指向地獄之路,但說謊者必說謊,故會改為指向天堂之路;若問到老實者,則另一位守衛是說謊者,他將指向天堂之路,老實者會如實傳達說謊者所指引的天堂之路。所以無論問到誰,得到的回答都會指向天堂之路!

如果有人說謊成性,對付起來並非難事,這就像有人投資老是賠錢,反向操作即可握有勝算。然而,人間社會並非如此單純,某些不肖政客名嘴,三分真融入七分假,高明騙術讓人難以分辨真偽。一聲令下後,側翼嘍囉們假消息愚弄人民,以假證據陷害忠良。如今,在假消息生產鏈和傳播鏈的運作下,社群媒體早已謠言滿天飛

三年多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指出,造假訊息比真實故事傳得更快、更廣且更遠,所累積的效應也更大。他們同時發現,網路機器人對真假訊息的傳遞並無差別,關鍵在人們偏好轉傳新奇特製假消息

近日本土疫情陡峭攀升,網路媒體流傳的假消息甚囂塵上,深深影響社會安定。五月下旬,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傳染病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散播有關傳染病流行疫情之謠言或不實訊息」的罰金上限,從現行的新台幣五十萬元,調高至三百萬元。

如果人民信任政府,新法有助於防範假消息的氾濫;但如果政府失信於民,新法就淪為打壓異己的工具。呼籲為政者應誠實面對困境,不能遇事總急著甩鍋或蓋鍋,讓百姓氣到炸鍋。在這關鍵時刻,執政團隊須嚴懲製造假消息的害群之馬,以昭公信。

保真防偽,人人有責。當我們收到駭人聽聞或扣人心弦的訊息時,不要急著轉傳分享。請靜心全集中呼吸,先以常識判斷它的可靠性,再以相關報導推敲驗證,並追蹤其原始來源。謠言止於智者,假消息若無傳播鏈助陣,自然而然就消音止息了。











三級半套缺疫苗 難斷傳播鏈


2021-06-10 04:40  聯合報 /   孔令信/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台北市)
一名攝影師7日猝死於壹電視大樓廁所,篩檢結果為陽性,壹電視全體員工昨接受快篩,其中11人呈陽性反應,PCR全數陰性。記者邱德祥/攝影


某電視台棚內攝影師猝逝,檢驗後發現他是感染新冠確診,現場處理警員做了篩檢,所幸皆陰性。但全體員工快篩,初步有十一名陽性,尚待 PCR檢測。警方調查,這位攝影師前一周均居家辦公,第一天輪回公司上班就猝死;電視台大樓周遭接觸人士也應緊急快篩,以安人心。

該公司雖已分流辦公,問題是這次病毒傳染力強,電視台部分工作空間是密閉的,顯然在這樣空間內工作,感染的風險相形提高。日前兩家媒體因為有記者員工確診暫停外景節目錄影。如今是否也要暫停棚內錄影呢?換言之,媒體已經分流辦公卻仍出現破口,結果是否可能引發更多的傳播鏈?

這也顯示:首先,蔡政府執行三級警戒快一個月,並未奏效。確診死亡人數節節高升。這不是好現象,代表國內醫護量能上的短絀,同時也顯示沒有疫苗建構護衛網確診人數破萬而降不下來

其次,不做普篩、快篩,也不做封城,疫情就是無法降溫。指揮中心只做局部控制,等疫情爆熱後再做區域或工廠快篩,明顯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萬華、板橋等地還是雙北市府主動出擊快篩,才能逐一掌握確診病例。可是指揮中心沒有做區域聯防配合措施,讓部分萬板地區的流動人口轉往中南部,造成病毒竄流各地。苗栗京元科技廠的處理,雖然指揮中心派王必勝做前線指揮官坐鎮疫區,可是只針對廠內快篩,周圍地區呢?移工的移動怎麼可能只停在廠內?沒有廠內/廠外同步快篩,怎麼可能逐步「清零」呢?

還有,做半套的三級警戒,又沒有快速施打疫苗,為了等國產疫苗,蔡政府對於高端處處維護有加。可是小英、蘇揆與陳時中可曾想過,如此不就等於是讓全國人民在國產疫苗量產之前(七、八月能夠打到而且打完),這段期間都暴露在高感染死亡風險之下,拿全民性命來賭國產疫苗,這是「苦民所苦」嗎?再說即便國產疫苗能打了,可是效力呢?一旦發現問題,疫情更難控制,那麼這場大賭局又該怎樣收場呢?

總之,媒體工作者與警察、移工…都出現確診,這是警訊!暴露這場病毒大戰完全進入新局面,蔡政府還是被動消極對應,讓病毒耍得團團轉,不全面快篩,不能廣蒐外國疫苗,全民注定要吃大虧!














解盲在即 疫苗審查寒蟬效應?


2021-06-10 02:58  聯合報 /   曾士宇/大學教授 (新竹市)
波波漫畫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日前被爆料已在五月底辭去食藥署國產新冠疫苗療效評估方法專家會議委員一職,對於某名嘴揭露他為疫苗審查委員身分,陳培哲感到相當不解,他說,為了保持客觀公正,食藥署不會對外公布疫苗審查委員名單,但為何有人拿到名單,還對外爆料「請辭閃人」,「這確實相當奇怪,值得深究背後動機。」

擔任中央公部門重要案件審查,是屬於「錢少、事多、責任重」的工作;在公正廉明的政府機關,重要審查案除少部分內部人員,邀請審查委員多具專家身分,越重要案件,專業與公正性要求越高,通常要做到讓同儕無話可說;同時審查委員一般不支審查費。而出席費之支給,以每次會議新台幣二千五百元為上限,因此有足夠資歷的委員多在諸事繁忙之際或以職責所在,或義不容辭接下審查工作。

另一方面,也常見政府單位為施政方便「打假球」,找一些雖專業但好講話的審查委員背書;食藥署當初能延攬如陳培哲這樣重量級而敢言的專家擔任委員,顯示專業掛帥,否則也不須多位政治人物預告結果及強力推薦。但如此鋪天蓋地的壓力陷審查委員們於兩難,不通過國產疫苗審查是冒政治的大不韙,即使本於良知從專業立場通過公信力已大損,「欲速則不達」,「愛之反而害之」,值得未來政治人物警惕。

正如陳院士所說,為了保持客觀公正,政府機關不會對外公布審查委員名單,在此疫苗二期臨床即將解盲的敏感時刻,為何有人能拿到名單,還對外爆料,動機可疑,是想造成寒蟬效應,讓人不敢講真話嗎?

陳培哲院士因擔心疫苗審查委員會難以秉持獨立性及專業性而請辭審查委員,評論國產疫苗是「有道理才講的」;某名嘴指控陳院士為疫苗審查委員之一,發言違反專業倫理,「東窗事發」而請辭閃人,純屬無的放矢,也由審查小組召集人鄭重澄清:「保密範圍為會議討論內容和決議,陳培哲表達個人觀點,不至於涉及法律問題。」

對於審查委員身分及意見保密,一般是有高度默契,也是常識;另據法務部文書處理手冊文書保密規定),即使一般保密事項都不應加以洩露,何況是正在審查中的疫苗審查大事,否則即觸犯 (公務機密保密規定),應當予以嚴加追究。













可能破口之1/慎防司法相驗 成防疫漏洞


2021-06-10 04:51  聯合報 /   雷金書/桃園地檢署檢察官(桃園市)
檢警進行司法相驗恐成防疫破口,檢察官呼籲檢討相驗流程,讓外勤檢察官優先列入打疫苗順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隨著醫療量能日益緊繃,越來越多確診個案被要求待在家中或檢疫處所,而繼續待在家中的個案,因尚有同住家人,往往形成另一個防疫缺口,導致家人染疫。自五月以來已頻傳確診或疑似病例在家中或在外死亡個案,對於此類個案,卻常出現衛生單位不願到場篩檢,甚至已確診的死亡個案,衛生單位亦不願進行「行政相驗」,將問題丟回給警察轉報檢察官進行「司法相驗」,部分案例大體甚至拖延二至三天還無法報驗的情形。

實則依刑事訴訟法規定,需「遇有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才是司法相驗的範疇,必須由檢察官調查死因是否為「他殺」或「意外」死亡,才能結案。司法相驗屬犯罪偵查的一環,程序嚴謹繁複。至於行政相驗則是針對死因單純的「自然死」案例,由衛生主管單位進行行政相驗後,即開立死亡證明,程序相對簡單易行。

但目前有諸多案例,衛生單位婉拒警察通報篩檢,讓警察單位無所適從,最後只能尋求司法相驗;部分縣市衛生單位做法,將形成確診和死亡病例的黑數,且讓相關人員如警察和地檢署外勤相驗配置人力暴露在高度染疫的風險中,形成另一個防疫破口。

值此疫情高峰的非常時期,指揮中心應慎防司法相驗成為防疫漏洞,對於「確診」非在醫院死亡的病例,以行政相驗辦理;對於「疑似」病例,應在警方通報後,盡速主動進行篩檢,如篩檢後證實為「確診」病例,其死因明確,亦應採行政相驗結案,並納入確診案例統計,而非一味推給司法機關。盼指揮中心能盡速和法務部及警政機關協調相關的做法,才能避免基層陷入無所適從的窘境。














可能破口之2/防止移工染疫 營建工地須快篩


2021-06-10 04:57  聯合報 /   蘇南/雲科大營建系及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台北市)
主管機關應要求雇主對營造工地移工進行快篩。圖/市府捷工局提供


新北中和有紙廠傳十一人確診,苗栗多家科技大廠已逾二七○人確診!凸顯移工群聚感染嚴重。另,目前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外籍移工有六,三九八人,重大投資營造移工也有二二二人,他們下班後大多數住工地宿舍,會有群聚感染風險嗎?如何做好工地防疫管制?

泰國五月十七日新增九,六三五人確診,當時曼谷有廿八個群聚感染,但確診最多的前五個都是建築工地宿舍群聚感染。一處建築工地,有八十六%五五九人確診,政府緊急封鎖工人宿舍,要求不能離開宿舍十四天。

營建工地與電子工廠作業環境不同,前者較開放、通風較好,後者為封閉採室內空調。就環境衛生而言,後者是比前者好很多,也較容易管制。其實,工程會五月十七日就函示各機關,公共工程引進移工,應參照指揮中心相關指引、勞動部相關引進規定及雇主聘僱移工指引等,強化工作及住宿管理。

茲建議,首先,對於營建工地移工,除造冊管理、把防疫衛生納入原來工地勞安衛生教育外,應考量限制疫情期間非有正當理由不得轉雇主。在維生條件下管制其下班後生活範圍,以避免人流移動造成群聚感染!

其次,建議主管機關要求雇主對工地移工進行快篩,推出「固安計畫」,規定疫情期間不得換宿舍,加強宿舍衛生及工地防疫管理。

最後,工地提供充分休息場所及飲食地點。在人力上把移工與本地勞工分區分流管理。行政及技術人員部分可遠距辦公,減少接觸,並化危機為轉機,使工地、公司數位轉型」!











可能破口之3/手無寸鐵外送員 中央何時幫忙


2021-06-10 04:54  聯合報 /   蘇柏豪/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籌備會發言人(新北市)
外送產業相關工會、協會不斷疾呼,應該讓外送員優先施打疫苗。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近期各地外送產業相關工會、協會不斷疾呼,應該讓外送員優先施打疫苗,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日前也宣布已將外送員優先施打疫苗計畫送中央核定。然而指揮中心最新公布疫苗優先施打順序,仍未見在第一線作戰的外送員。

外送員在三級警戒狀態,常常要出入餐廳、賣場等高風險地點,協助民眾減少外出下運送餐飲、生鮮食材及生活必需品,必然會與許多民眾直接接觸。雖然桃園、新竹、台中、高雄、屏東等縣市已規定在社區一樓或大廳統一放置,減少接觸。然台北、新北及其他疫情嚴重區域,仍未有強制規範。許多平台宣導「無接觸送餐」,但仍有四成客戶會當面交付餐點,甚至有些平台未取消現金收付,讓外送員增加接觸風險。

此外,防疫酒精不足,也是目前的困境。許多外送夥伴都是靠去年庫存省著用。現在市面上如要採購酒精,可能要跑十家以上商店才能勉強購得小小一瓶。且在疫情肆虐使用量大增下,一小瓶往往只夠兩三天,實杯水車薪。

疫情下外送員單量大增,也代表接觸可能性增加。十個小時工時可完成五十筆以上訂單,代表外送員一天就有一百個接觸點,如一名外送員確診,追溯過去十四天足跡與疫調,將會達到一千個、甚至一千五百個疫調點,相信社會很難承擔這樣的染疫風險

筆者便曾因送餐至風險區域、進入員工確診賣場,一個月內兩度採檢,幸而都是陰性。但持續踩在高風險場域、與許多不特定人接觸的眾多夥伴,在防疫物資不足、疫苗排不到優先順序的狀況下,堪稱手無寸鐵上戰場。外送夥伴總是不明瞭,何時才能獲得中央政府重視?













課綱調查2.0回響/無限上綱 要做到何地步才算好


2021-06-10 04:42  聯合報 /   張詒祥/高中生(台北市)
學習歷程檔案飽受詬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學生付出的時間與成效損益比過低。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聯合報的課綱調查2.0報導,造就不小的回響。筆者為高一生,也就是第二屆「新課綱」學生,閱畢報導後感觸甚深,以學生角度分享學習歷程檔案實際運作的現況。

學習歷程檔案雖未曾經歷完整流程,目前仍停在學生端,但已飽受身旁多數同學的詬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學生付出的時間與成效損益比過低。

許多學生為求勝出,拚命埋頭苦幹,用盡最大力氣打造最完美的檔案。我們一邊精緻化每個課程報告,加入動機和心得,做成看似一個很大的專案或小論文;一邊花時間參加許多活動和營隊,廣泛蒐集參加證明,以充實課外活動經歷,一切的一切,學生都是抱持著「比別人多一項技能就多贏別人一點」、「讓教授們看見我比他人認真」的觀念去做。

這看似再也正確不過:愈有能力者愈容易錄取,乃天經地義之事。當考試成績相同時,若比別人擁有有深度的報告、有內涵的活動、有華麗頭銜的經歷、有權威認可的證書,將是拉開差距、凸顯自己的關鍵。

但問題出現在制度上。一個無限上綱,透過與他人比較的比序方式,叫學生要做到何地步才能被稱作好?大家擔心會輸,不斷超前學習,甚至太廣泛蒐集經歷,讓這軍備競賽中「勝利者」的角色變得愈來愈難捉摸,一個比一個花更多時間和心力,最終心無餘力的學生,心態就會變成:「花了大把時間,還不見得做得比別人好,我還是乖乖讀書考試好了」。這是我身邊許多同學肺腑之言。大學申請入學挑選人才的好意,在這樣的現況下可謂支離破碎,不知此是否為設計者所希望看見的狀況?

難怪代書的市場如此興盛,因為這與考試、面試相比,是學生唯一可以不經己手完成的工作。雖然它總被說「重質不重量」,但當一張理想的學習歷程被送出,誰能抵擋它的魅力?不過很慶幸的,這份檔案最終評量者在教授們。學生們至今其實只能猜測教授的好壞標準,但做得華麗澎湃,不一定合乎教授要求;做得少而簡要,也不必然被教授拒於門外。我想這是這個制度下最後的公平吧!













蔡政府的疫苗大後方戰略


2021-06-10 04:39  聯合報 /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表示,如果沒有自己的供給能量就會處處受制於人,因此擁有國產疫苗是國家戰略優先項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表示,以現在國際疫苗供給情況,如果沒有自己的供給能量就會處處受制於人,因此擁有國產疫苗是國家戰略優先項目,也是世界主要國家全力衝刺的目標。事實上,是蔡錯誤地將購買武器受制於人的概念,套到疫苗上。而且,也不全然受制於人,絕大部分是受制於自己畫定政治格局

依蔡總統的國家戰略角度審視,國外疫苗,相對國產疫苗,有如要來壓縮國產疫苗生存空間的入侵敵軍。為了保護國產疫苗研發及產能,必須運用國家戰略,盡可能減少國外疫苗進口。

蘇貞昌院長和陳時中部長為死亡已達三百人公開道歉,坦承防疫工作有不足之處。蘇院長口頭說千萬劑疫苗在八月底之前會到位,但到八月底千萬劑疫苗到位前,還要再增加多少人死亡?

國際疫苗的遲遲未能到位,蘇貞昌講的理由是因為交貨延遲,怎麼會交貨延遲呢?越南、日本、以色列及中東國家有交貨延遲嗎?是否受制於自己畫定的政治格局

或是國產疫苗施打前的這段時間,政府策略性地小量進口國外疫苗,以空間換取時間,是不得已的退守?連日本外相對內說明也表示,日本捐贈小量 AZ 疫苗是因台灣七月將有國產疫苗可用。所以蔡政府處心積慮保護國產疫苗的策略,舉世皆知。小量進口給第一線人員施打,主要目標是為了守住「大後方」,也就是絕大多數的國人不得不施打的國產疫苗

在國產疫苗還沒上市,而國外疫苗又因政府不願說的原因難以進口的這段期間,因感染新冠而來不及說再見的國人,絕對可看成是為了保護國產疫苗國家戰略犧牲。世界各國為了紀念因遂行國家戰略而犧牲生命的人,都會豎立紀念碑或設忠烈祠,以供後人感念他們的無私奉獻

我們不清楚蔡政府會為未來持續增加許許多來不及說再見的人,做出怎樣的感念與緬懷,但他們絕對是因為無疫苗可注射,才會到天堂舉白布條抗議的一群。














安慰劑再多也不會有抗體


2021-06-10 04:36  聯合報 /   柯凡/退休人士(高雄市)
疫苗「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政府說好的數量一再跳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之初,台灣是防疫模範生;哪知疫情急轉直下,確診與死亡人數增加,打破防疫神話。明知疫情嚴重到非打疫苗不足以遏止的地步,卻還接二連三安慰國人,疫苗一千萬劑、二千萬劑即將到位,要國人不必恐慌,結果「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說好的數量一再跳票,轉而甩鍋中共刁難、外交無力感,以博取人民的同情與諒解。最後還是只到少量與外國捐助施捨,但施打順位也逐漸亂了套,調來調去就始終輪不到一般平民百姓施打。

眼見確診死亡人數攀升,三百多條無辜寶貴生命就在指揮中心一再延誤疫苗購買白白斷送!「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再多的理由都無法自圓其說,豈是閣揆與指揮官一句道歉就能化解的?別再自欺欺人了,安慰劑再多也無法增強抗體,真正有效的疫苗,何年何月才能施打?

林中斌/拜登制中 剛主柔輔 移向競合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拜登制中 剛主柔輔 移向競合
◆  盛治仁/放下分歧才有未來
◆  方祖涵/疫苗帶來的重新開幕日
◆  周行一/設特別委員會,大家一起拚疫苗








林中斌/拜登制中 剛主柔輔 移向競合


2021-06-10 04:30  聯合報 /   林中斌(作者為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前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美國總統拜登。 路透社


外交老手拜登總統就任後,連續發招制中。

五月底,連原先避免批中的紐西蘭攜手澳洲「嚴重關切」新疆及香港人權。月中,本來避免觸犯北京而不願對台海安全表態的日本與韓國也發表聲明移近美國立場。月初,原來經濟依中的歐盟暫緩批准「中歐投資協定」。月中,不只法國軍隊首赴日本演訓,英國航母也首度赴日、韓港口。英法配合美驅逐艦五度穿越台灣海峽,都無言劍指中國。更意外的是,原先以中俄為對手的拜登突然四月中轉向拉俄制中,將在六月舉行美俄峰會。

拜登的外交攻勢,置習近平於守勢。但中國軍力提升,外交強硬。季辛吉等憂心中美核戰全球浩劫。然而,表面情勢掩蓋了中美將滑向競爭並合作的趨勢。原因有二:

拜登承繼前人遺留包袱,有所不為

撤軍阿富汗。阿境所剩美軍三千五,但軍事承包商一萬七,與國內利益掛鉤。華府反對撤兵勢力龐大。拜登力排眾議已提前撤兵將於七月完成。目前阿國親美政府軍兵敗如山倒,親北京的塔里席捲全境。美國狼狽敗相令未來出兵他國機會極微。以阿國為溫床的反美恐怖分子如伊斯蘭國及凱達蠢蠢欲動。美國未來反恐勢必與中國合作

川普勢力仍在五月卅一,美退休三星上將 Michael Flynn 對德州川粉集會說緬甸式軍事政變「應該在此發生」。這在民主標竿美國是前所未聞。五月廿八,參院調查一月六日國會暴動議案被支持川普的共和黨杯葛。拜登雖在二○年三月外交事務表示:「川普貿易戰...傷害美國中產階級」,他仍然持續川普貿易戰對中經濟制裁。○二年底美國中期選舉是二○年大選險勝的拜登執政最重要的關卡。在此之前,拜登必須持續對中強硬以免落共和黨批他對中軟弱的口實。

拜登篤信外交優於軍事,對中強硬,爭取最佳協議

拜登的大戰略。救內必須先安外。拯救美國社會危機才是拜登頭號目標。教育滑落、種族傾軋、基建頹廢、競爭力提升皆亟待改善。但需要穩定外部環境。尤其是與最主要對手中國的關係。拜登見完所有主要國家領袖之後才見習近平。

主戰派變撤軍派四月十二日 Foreign Policy 美學者 Mark Perry 專文細述拜登由主張攻打伊拉克、阿富汗逐漸改變為支持撤軍。他現在相信軍事只是服務外交的工具,而非目的。美國制中將以軍事援助中國鄰居為主,而避免自己出兵。目前抗中的軍事動作應是鋪陳與中談判的序曲。目的是達成最有利美國的協議。

●「對抗消失三月三日,拜登國務卿布林肯說: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競爭、合作與對抗。四月卅日拜登總統百日演說中,他沒有觸及香港、新疆或台灣等中美敏感議題。「對抗」沒提。五月十三日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的資深主任羅森柏格說,美國認為需要發展「對中穩定競爭框架」,且避免衝突才符合雙方利益。「對抗」不見。

五月廿七六月二日,中方官員劉鶴分別與美方對口戴琪及葉倫對話。拜登就任後,中美經貿開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