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從川普現象看美國及全球經濟危機

.聯合報社論..停止惡鬥內耗,讓卡住的台灣前進
.聯合報黑白集.低調的憂慮
.經濟日報社論.從川普現象看美國及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從川普現象看美國及全球經濟危機


2016-03-22 01: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現象」在美國持續發燒,狂人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黨內初選中,一路過關斬將,儘管共和黨高層仍在盡最後努力試圖擋下,但在選民的狂熱支持下,川普極有可能成為共和黨的總統提名人,甚至有機會成為美國總統。川普的崛起主因是他成功地煽動美國社會極端的仇外心理、種族歧視及經濟保護主義,川普的聳動、誇張、口無遮攔的反智語言,更在美國社會撒播仇恨與憤怒的火種,不管他最終能否出線甚或當選美國總統,「川普現象」已為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新的危機,各國政府皆須嚴肅面對,共同尋求化解之道。
「川普現象」的產生,追根究柢,來自美國全球經濟霸權的逐步式微及社會M型化的發展,以致讓那些受到打擊、挫折、失望、焦慮的美國人,特別是中低教育程度的勞工階層,對現狀高度不安,從而透過支持向主流政治人物宣戰、被視為狂人的川普,來渲洩內心的抑鬱、憤怒與不滿。
川普散布的貿易保護主義及激進主張,迎合長期以來許許多多自認受到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傷害的美國基層勞工的心理,他們認為,「全球化」興起,美國製造業工作機會被移到外國,造成大量工人失業;自由貿易協定(FTA)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更直接導致工作外移。所以,川普痛批自由貿易,聲言要對海外生產製造的企業課以重稅,反對歐巴馬總統力推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因而獲得工人階級的廣泛支持;連民主黨領先的總統參選人希拉蕊也加入「反TPP」陣營,附和川普論調。
川普更劍指中國大陸,嗆聲如果當選總統,會讓北京知道美國才是領導全球經濟的老大;他指北京以人為壓低匯率,將宣布中國為貨幣操縱國,要對自中國進口商品課徵45%高關稅;將重振美國製造業,蘋果生產線也要移回美國,不讓中國奪走美國人工作機會;他並指控中國竊取智慧財產權,主張對違反智財權的案件課稅,迫使中方執行智財權法律,以保護美國原創與投資。川普的仇中政策可能在美中兩國關係引起驚濤駭浪,但卻受到對「美國夢」幻滅的眾多選民大力支持。
川普的反對自由貿易更擴大到仇外及種族歧視,他不僅強烈反對所有非法移民,主張趕走1,100萬美國境內非法移民,並且反對發給外國人工作簽證;川普更用聳人聽聞的惡毒語言煽動種族歧視,如稱墨西哥裔是「強姦犯」,主張在美墨邊境建一堵牆,禁止所有穆斯林入境,揚言要趕盡殺絕伊斯蘭國恐怖集團成員等。這些反智、煽情言論竟然讓川普在以白人勞工為主的數州初選大受歡迎,輕騎過關。
「川普現象」反映的是美國社會對全球自由貿易的敵視,以及獨善其身的孤立主義及仇外心理,已引起全球的憂慮,《經濟學人》雜誌旗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日前公布2016年全球十大危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被列為第六大危機,認為他入主白宮,可能破壞全球經濟,並對美國帶來政治與安全危機。日本政界亦憂心忡忡,擔憂川普和希拉蕊皆高舉反對TPP大旗,無論誰入主白宮,都可能讓TPP無法在美國國會過關,重創全球自由貿易。連大陸官媒近日也打破沈默,《環球時報》日前發表社評譴責美國川普亂象。
因為「川普現象」,讓民粹主義在美國社會引起強烈共鳴,美國作為領導全球經濟、鼓吹自由貿易、維護自由、民主與人權普世價值的中流砥柱地位,已然受到動搖,這是美國經濟及社會的危機,也是全球經濟及整個地球村的危機。目前看來世界各國只能向美國選民作柔性呼喚,讓「川普現象」逐步降溫,以避免一場美國及全球的災難,這也是我們在無奈中的深切期盼。

聯合/低調的憂慮


2016-03-22 01: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一行完成兩岸穿梭之旅,會見了蔡英文、夏立言及張志軍等人。
此行,賓主雙方對談話內容皆諱莫如深。卜睿哲迄今所透露分量最重的一段評述是:「與蔡英文求同存異似乎不是北京的目標。」但他又說,「也許我是錯的。」不過,他又表示,「對北京與民進黨正在展開相互包容的說法表示懷疑」。
相較於二○一二大選年包道格扮演的角色,卜睿哲等人的姿態要低調、含蓄得多。卜指出「對雙方展開相互包容表示存疑」,這應是顯露了相當程度的憂慮與悲觀,但美方對解決方案不持立場,將空間留給兩岸,尤其是留給蔡英文,這是一種友善的低調與含蓄。
其實,「低調」是現今各方共有的默契。美國低調、台灣的媒體低調、民進黨低調,甚至北京在這段期間也相對低調得多。北京只是一再反覆宣示「堅持九二共識/堅決遏制台獨」等「罐頭語言」,但已不提「地動山搖」、「徹底傾覆」等強烈言詞。甚至,陸甘建交的動作凌厲,但說辭卻甚低調。
各方的這種「一致的低調」,也許有一共同的思考,就是不想形成一種強烈的壓力,以留給蔡英文一個較主動自由的轉身空間。
民進黨應該看得懂各方的低調,也當領略當下瀰漫的「低調的憂慮」。求同,就是「憲法一中」;存異,就是「一中各表」。在中華民國憲法下詮釋九二共識,應能找到「相互包容」的空間。

聯合/停止惡鬥內耗,讓卡住的台灣前進


2016-03-22 01: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本報最新民調發現,八成六民眾有「台灣被卡住」、「國家停滯不前」的感覺,覺得被卡住的平均年限達十一年之久。七成四的民眾認為,台灣卡住的主要原因是「政黨對立」、「政治人物只考慮政黨利益」,這確為直指要害之見。朝野若不能停止惡鬥及內耗,台灣未來還有多少個十一年可以空轉?
「台灣卡住」的實際年限究竟多長,其實並不重要;畢竟,民眾的主觀感受與台灣各方面的客觀表現相較,基本趨勢大致相當。重要的是,十幾年來對比中國大陸乃至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崛起,台灣逐漸失去了昔日傲人的經濟光環;與此同時,台灣寶貴的民主積累似乎也失去了締造優質政治的能力;政黨輪替只是陷入一波又一波的報復和清算,新興政治人物只帶來民粹問政的短暫興奮。人們關心的是:「台灣卡住」的現象究竟要如何解脫?
從民調統計看,認為「台灣卡住」是馬政府任內造成的有四成一,認為起於扁政府時代的有三成九,兩者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簡言之,無論實際數字是十一年或者更長,都橫跨扁、馬兩朝,藍綠兩黨皆擺脫不了責任,且互為因果。如今,國民黨因缺乏作為而連續慘敗,被打趴在地,幾年內看不出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轉眼看看再次執政的民進黨,它可有破除「台灣卡住」魔咒的能力和企圖,或者只會重蹈首次政黨輪替的魯莽與貪腐?
從目前的政治形勢看,要打破藍綠對峙之積惡,蔡英文在未來四年其實有不錯的機會推展她宣示的「新政治」。第一,民進黨已取得「完全執政」的優勢,在行政、立法同步的情況下,推動政務相對容易。第二,民進黨內已完成相當大幅的「世代交替」,較能將早年的恩怨拋諸腦後,面對新局。第三,目前的國民黨正處於四分五裂的低潮,蔡英文如願意主動塑造較良好的政黨互動模式,不難取得藍營的善意回應。
問題是,經過政治人物長期的惡意操弄,藍綠對峙不僅在意識形態上糾纏不休,在政策上形成「你死我活」的角力,也在雙方心理上投下報復、扯平的陰影,更將對立情緒渲染給雙方陣營的支持群眾。在這種情況下,要解開政黨惡鬥及藍綠對峙的死結,絕非一蹴可幾之事,而需要長期且持續地釋放善意,不斷透過對話與協商來化解彼此的不信任,才有可能達成。
就此而言,蔡英文或許具有其優勢與善意,但如果她無法約束黨內同志隨便慣了的挑釁衝動或刺激言論,朝野和解的氛圍即難以塑造,超越藍綠的理想亦不可能實現。以最近民進黨立委每天出招的「轉型正義」相關提案為例,任何正義原則上當然都應該追求,但日復一日地耽溺在歷史的清算、正名之中,卻對眼前民眾焦慮不已的「台灣被卡住」問題無動於衷,恐怕不是一個負責任、有現實感的執政黨的正確方向。至少,我們看不出民進黨立委的問政節奏與民眾合拍。
從國民黨的角度看,目前黨內的低迷景況恐怕一時難以紓解,也因此,在面對民進黨的高姿態時,難免會採取比較激動的方式反擊,甚至指控對手政策抄襲。但必須提醒的是,既然民眾對於「台灣被卡住」有如此深沉的感受,對於「政黨對立」有如此強烈的厭憎,國民黨仍必須學習作一個忠誠的反對黨,在「制衡而不仇視,反對而不對峙」的原則下,透過理性和專業的問政,重新尋求民眾的認同,也尋求自己東山再起的機會。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看看這些卡住台灣的因素,從政黨對立、朝野內耗、立法效率不彰、人才不願進入政府等,全部都是台灣的內部因素,而非中國大陸杯葛抵制及外交困境所致。當國家不進步是因為內憂而不是外患,我們的朝野政治人物不覺得自己可鄙嗎?

聯合筆記/物聯網國際隊? 愛奇藝在偷笑

.年金 別用激情與恐懼來改革
.慶祝新政府 供電OK了?
.聯合筆記/物聯網國際隊? 愛奇藝在偷笑
.桑品載:重批獨、少批蔡 中共一面旗幟兩種做法
.高齡化是性別議題 給老年婦女真平等
.找回歡笑 別等有空再做
.全英文授課無罪 華語也不能少




聯合筆記/物聯網國際隊? 愛奇藝在偷笑


2016-03-22 01:42 聯合報 聯合筆記/游其昌

什麼都管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最近踢到鐵板,因為大陸影音串流業者愛奇藝、樂視網來台,NCC主委石世豪在立法院坦言,對於OTT(透過互聯網提供應用服務),跨境傳輸台灣法律無規範。
面對立院砲轟,行政院亡羊補牢動員各部會研究,看這些業者有無「分公司」或代理人,可以拿什麼法來處分,除了找人頭依違反「陸資來台辦法」罰錢,依舊苦無對策。
看到這些反應,就知道政府面對物聯網時代茫然無知,全無準備。OTT不是新東西,在大陸,基本上是視同電視業者,實施牌照制度控管。我們呢,如經由電信商網路,NCC管;未經「公共電信網」,純走網際網路,以目前廣電三法設計就是沒法管;一旦內容色情、暴力、版權爭議,那交司法管;涉及公司,歸經濟部管;涉及付費機制,由金管會管;電視落地才交文化部管。OTT就是新迸出來的孫行者,不曉得能怎麼管。
不過是個「互聯網影視服務」,政府就手足無措,更別說物聯網時代可能衍生的各種商業模式與服務,像Uber,像各種APP服務,物聯網時代的特質就是「跨界、融合、連接一切」,創新腳步一日千里,而我們政府完全是上個世代的官僚體系,面對層出不窮如變形蟲般的「物聯網企業」和服務,真的就像滿清末年看到洋槍大砲般的顢頇。君不見,上世紀的廣電三法修正案還擺在立法院,剛設計已過時的「匯流五法」還在行政院審查,更不知那個猴年馬月能排得上國會議程,這樣政府牛步怎麼跟得上物聯網的光速?
不過,千萬別小看立法院,這個會「叫國安局長管憲兵」的國會什麼都不會,但搞「反壟斷」、「反陸資」,閉關自守它最會。立法院會吵降低有線電視費率,為特殊利益護航,就是不會為文創產業建立公平環境,鬆綁法律,提供奧援,讓文創產業孤軍奮鬥,嗷嗷待哺,再加上紅潮、韓潮來襲,產業界哀鴻遍野。這些弱智立委除了會拿錢喝紅酒說空話打電動,有誰真正知道什麼是OTT?
把責任都推給國會也不公平,NCC成立十年了,整個廣電傳播環境就是每況愈下,慘不忍睹。大陸總動員在推「互聯網PLUS」國家政策,我們行政院再怎麼丟錢,就光會推硬體做半導體,就是創造不出物聯網「新台潮」。小英說要挺物聯網組國際隊,壯哉斯言,請先敲開政府的僵化腦袋,至少先做些物聯網基礎建設,再看看有沒有智慧,跟得上已兵臨城下的物聯網挑戰。

桑品載:重批獨、少批蔡 中共一面旗幟兩種做法


2016-03-22 01:42 聯合報 桑品載/作家(台南市)


中共對蔡英文聽言觀行有兩個標的:一是「一中原則」,二是「反對台獨」。蔡英文的麻煩,不在「一中」而在「台獨」。
她早在為「一中」解套,便是將「中華民國」與「台獨」合為一體,包括李登輝在內許多綠營智囊都說過:「台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不需要宣布台獨。」呼應民進黨黨綱所言:「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現在它的名字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被改造「是台灣」,蔡英文便可大聲說出「一中原則」。
蔡英文多次表示會「依照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憲法明言「一中」之「中」是中華民國,這是連馬英九都一再強調的;至於「九二共識」,憲法沒這四個字。
當然,馬英九口中的「中華民國」與經蔡英文改造後的「中華民國」,意涵不同,北京的憂慮便在此。所謂「合而不同 ,合而又同」,「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黑格爾的「正反合」理論,是蔡英文可發揮的空間,只要不推動連美國都反對的台獨公投、制憲、改國號,北京難有法子對付蔡英文。
所以,蔡英文五二○毋需避諱「一中原則」,她應不會附和馬英九的「一中各表」,既然「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為何還要「各表」?何況北京其實也不喜歡「各表」。
中共的「九二共識」在馬習會時只提「反對台獨」,說明北京底線將「反台獨」作為最後一道底線,不會退縮。為鞏固這道底線,北京似乎已放寬認知範圍,如護照塗去中華民國字樣,認為是台獨行徑。北京有智庫學者曾公開說:「我們是在保護中華民國」,而「一國兩制」,中共不彈此調久矣!
北京鎖住「反對台獨」立場,「觀其行」會從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下手,蔡英文既是總統又是民進黨主席,已無不理不睬或閃爍其詞的空間。
聯合報昨天報導,傳出國安單位從蒐整情報得知,中共未來將「重批獨,少批蔡」,其實這是一面旗幟、兩種做法;因為台獨是蔡英文的「御林軍」,她總統選舉得票除了「綠本部」外,以太陽花學運為主體的青年軍,其領袖包括「時代力量」在內,是以台獨為政治信仰。獨被重批,恰如自己的孩子被人打,難免哭喊著找爹娘,即使蔡英文有一身「空」的本事,也難安枕。蔡英文倘有「轉型」之念,如何通過內外壓力,恐怕全世界都在看。
兩岸關係,到底是什麼關係?經過各種政治勢力衝撞,越來越說不分明。這個混亂,中共是有很大責任的,因為她至今猶未公開承認中華民國,雖然目前有「心裡承認」的味道,然而顯現的還是搖擺不定。如果早有彈性思維,何至於落到連自己都很難轉身?其惡果是「中華民國」被各種政治勢力利用,形成「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不但蔡英文有她對「中華民國」的說法,國民黨何嘗不是如此?人手一面國旗,去年底大選時,連明說主張「一國兩制」者,也手持這面旗。要人「轉型」自己不轉型,局面已很難收拾啦!

朱宗慶/考季過後的反思

.朱宗慶/考季過後的反思
.黃介正/台海兩岸相向的利益
.薛承泰/誰是健保頭家?
.李清志/建築師熱情的賞味期限
.方祖涵/非營利組織的現形記
.王正方/林書豪何不從政 為亞裔爭平權
.劉克襄/為什麼要談早餐



朱宗慶/考季過後的反思


2016-03-22 01:33 聯合報 朱宗慶

三月是院校系所的考試季節,每年這段期間,長久以來擔任考試評審工作的我,便時常會陷入天人交戰。原因無他,無論是音樂系或是藝術行政與管理領域的招生,看著這麼多優秀的學生準備充分地前來應試,一方面感到雀躍欣喜,但另一方面,想到每個科系錄取員額有限,抉擇取捨在所難免,雖然評審們已盡力追求最公允的篩選排序方法,還是會有遺珠之憾。雖然少子化是大勢所趨,但素質優異的學生仍如過江之鯽,看到他們爭相報考,作為評審、師長,同時也為人父母,面對此情此景,我的心情總是五味雜陳。
考試機制本來就不能面面俱到,一次考試決定了當下的結果,實力以外還有點機運因素;考得順利,實力全數發揮,考得不順利,只能下次再來。每次放榜時,除了恭喜那些考上的學生,我也很想跟那些未能入選的學生說:沒有被選上,不代表你不夠優秀,一定要再接再厲!
此外,在擔任入學考試評審的過程中,總有「堆積如山」的考生資料必須花不少時間事先審閱。閱讀這些資料的心情不盡相同,有些學生研究計畫寫得精彩,讀起來有令人振奮、耳目一新之感;有些考生則會在個人簡介欄位裡,洋洋灑灑地列出從小到大參與過的比賽經驗,看起來,幾乎每位都是「征戰」、獲獎無數。然對評審委員而言,考生提供這麼多「輝煌」的紀錄,是否具有實質加分作用,似乎仍有待商議,但學生過往參與比賽得獎的經歷,很少會成為評斷錄取與否的唯一標準。
招生入學考試與舉辦比賽,其目的性畢竟有些差異。招生入學考試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透過檢定,讓具有潛力的學生能接受進一步的訓練,因此,針對考生臨場表現的評分,除了當下的能力展現外,也看重未來發展性的評估。相較之下,舉辦專業比賽是為了搭建舞台,挖掘耀眼人才,讓達到頂尖水準者的才華能有更多機會為更多人所看見,並鼓勵得獎者篤定心志展開專業生涯。事實上,考試與比賽之間雖有意義上的區隔,但兩者卻並非完全互斥,端看主辦單位所抱持的出發點,以及實際執行的方式為何。以舉辦比賽來說,比賽的設定與規則規畫,以及評審人選與評選標準,皆連帶會涉及到定位與公信力,這些都需要經過從長計議。
就學生的立場來看,參加比賽不會是件壞事,因為比賽像是一個設定學習目標的機會,可以激勵自己向上成長;而通過入學考試,則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持續學習、接受薰陶與探索自我的空間。不過,有時候我會不禁納悶,也不免有些擔心:當考試的學生不約而同地附上這麼多參與比賽和獲獎的經歷時,究竟反映出了什麼樣的預設和期待?而這些證明會否因而框限住、甚或誤導了學子們對藝術學習與專業追求的想像呢?這是考試季過後,讓我不斷反思的問題。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