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遠離人群 同時保持人際與社會連結

◆  政府失能失責 人民承擔苦果
◆  斬草要除根!熱區大量廣篩 找出無症狀者
◆  投資協定凍結 不意味歐中疏遠
◆  疫情未見趨緩 東奧應再次延期
◆  我的香港體驗…台灣加油
◆  缺額創新高 申請入學亂象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遠離人群 同時保持人際與社會連結
◆  蔣船長深談離岸風場航道—「航政專業A方案 」vs.「蛋頭學者C方案」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遠離人群 同時保持人際與社會連結


2021-05-22 02:28  聯合報 /   侯勝宗(逢甲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政府宣布全台升級為第三級警戒,許多實體活動快速按下暫停鍵,「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將成為新常態。

當實體活動被限制與社交互動禁止之際,如何保持與家人或朋友的心理連結更顯重要。原來用在護理領域紐曼系統模式,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在遠離人群但仍能保有人際與社會的連結感

紐曼系統模式主張「人為完整個體」,認為人是一個開放系統,直接與周圍環境發生關係,並相互影響;當系統不穩定或不平衡時,人就不健康。紐曼系統主張每個人乃是由生理有關身體的結構及功能)、心理有關心智的運作過程及其關係)、社會文化有關社會暨文化的參與)、發展有關生命發展的過程與靈性有關信仰的影響等五種成分所構成人們藉由這五大元素與環境互動來適應或調整環境

紐曼系統將環境再區分為內環境外環境創造的環境等三大類型。由個人內在所引發的壓力源稱為內環境;而人際間及非人際間的壓力源稱外環境,其中人際間的壓力源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個體的互動產生,而非人際的壓力源則由此個體外所產生的;而創造的環境是透過潛意識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具有目的之環境,是系統完整性的一種象徵式表達。

也就是說,為了維持人健康系統的完整,其作用有如安全的儲水池一般,可以隨時發揮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個具保護性的安全範圍以供調節。它是自發性的,可以隨著情況的需要被創造出來或隨之增加或減少。它所具有的絕緣性,可以改變人們對環境中壓力源可能的反應。比如,在靈性層面上以「正面充滿盼望」來保護自己,即屬於創造的環境。因此,所有五大基本結構(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與靈性),都受此創造性的環境所影響,同時也影響此環境。

在疫情的內環境染病風險與保持社交距離的外環境的雙重威脅下,我們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等四大基本結構都深受負面影響,此時更要增強創造的環境此一內在與自發性功能,並尋求更高層次的靈性正向力量。而這些創造的環境乃是奠基於看不見的潛意識察覺,以及自尊、信念、正能量交換而來。

在紐曼系統的「人為完整個體」主張下,在此波疫情風暴下,人們應盡力保護自己的內環境(量體溫、勤洗手、多喝水、注射疫苗…),利用創意方式安頓自己的外環境(善用遠距視訊工具線上交談與社會關懷網…),發揮創造的環境。利用各式由內而外的心理保護機制,藉由三大環境的互動,使自己身心靈得以穩定,保持最佳狀態,等待疫情過去。












蔣船長深談離岸風場航道—「航政專業A方案 」vs.「蛋頭學者C方案」


2021-05-21 15:33  聯合新聞網 /   蔣元贊/資深船長、領港、航運學者


國內抗疫進入第三級警戒,六月上旬前民眾多全神聚焦關注疫情熱點、水電供應、以及股市振盪之際,媒體每天再再強調醫院「分艙、分流」,提醒辦公「分流」….;佩服的是,突然間城市交通系統人流、車流自律地快速變少,嚴實維持社交距離,這真是台灣民眾值得稱道的驕傲!

惟此刻提起「分流」,不免想到今年五月底左右,政府機關可能趁亂公告「台灣西部離岸風場航道規劃」結果?倘若其還是不尊重「航政專業」見解,硬說將引進「VTS科技方法全程及全時監控」航行規則,確保近岸船舶「分流」航行安全?想像未來科技設施「配套難到位」,「監控權責不明」,船舶南上、北下「自律不足」等等因素,站在多年航運專業立場,忍不住要憂心船舶航行安全,籲請注意政策後遺效應肯趨嚴竣堪慮!

四年前,政府機關積極執行「能源轉型」政策,拓展離岸風力發電計畫,妥善規劃了目前的彰化航道」;簡言之,現階段第三期「風場開發」依據航政單位建議,將現行「彰化航道」直向朝北延伸(以下簡稱「航政專業A案」),應該就能兼顧「航行安全」與「開發效益」。

概略分析,前述「航政專業A案」劃定的台灣西部海域離岸 ( 台中以及苗栗附近海域 ) 風場面積約為1,500平方公里,風力發電容量可達7.5 GW左右。

殊不知,有特定開發商與官方人士藉詞「開發效益」最佳化,趕緊委託學術機構研究對案,短時間內提出所謂的「蛋頭學者C案」分流方案,今年四月間,該學術單位連番於媒體及立法院公聽會上出牌,讓許多航運資深業界及學界人士議論紛紛,一片譁然。

深入探討「蛋頭學者C方案」為何會捨去直行的「航政專業A方案」?或許是護航特定風電開發商?或求第三期「風場開發效益最佳化」?其主要立論表面為「研發、建置及執行台灣海域航安制度」,包括「分道、分流」、科技方法執行航安規則、以及發展更佳之海難救助機制;茲剖析「蛋頭學者C案」系列內容,先提醒其中就有四大迷思如次:

(1)刻意將「航政專業A案」少算可利用風場開發面積?

          航政專業A案   被扭曲的A案   蛋頭學者C案

風場面積(平方公里)  1500       1123       1355

發電容量(MW)   7500       5615       6775

發電度數(億度)    270        202       244

「蛋頭學者」將「航政專業A案」,刻意再將兩岸直航航道計入航道內,減少可設風場面積,以突顯C案的優勢。

如上表所示,「蛋頭學者」研究中,故意少算了1.8GW的風場面積,也就是68億度電。

(2)硬接過去的「慣用航道」

風場海域如同一片重劃區,四年前第一個建案「彰化風場」已經劃設了航道;如今北鄰建案不延伸直行,硬要銜接那未來即將消失的「過去」航跡道路。即強將南北兩案相鄰航道錯接,非要彰化「北上」船舶偏轉內切,違反常理「徒增危險」?豈有「航運專業」可言?

(3)船不是不能轉向,但要有「安全」保障

當過船長、領港都應該清楚,船舶應避免無謂偏轉,尤其在東北季風盛行之時,加上台中港的進出匯流,偏轉內切將大幅增加航行風險,一旦發生海難,將是生命財產與環境浩劫的巨禍。

然而看看「蛋頭學者C案」系列建議,除了「分流」更不斷想盡辦法要內切;不走直行大道,徒增兩次偏轉與內切匯流風險。既沒有更安全,「分道」繞行也不符合風場盡可能擴大的綠能政策目標;甚至航道內切肯定壓迫到「LNG三接」港區(包括暫泊區)外推的彈性。令人不禁要問,這樣的內切轉彎,對國家社會有多少好處,好到值得付這些代價?

(4)誠實解釋航道「內切」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台灣在「能源轉型」途上不斷遭逢艱困考驗,從政策環評、躉售電價、環境保育、國產化等議題的解決,都是集眾人智慧的心血結晶。

在此「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任何可能的圖利爭議都會拖延進程,切莫因小失大,讓原先就缺乏信心的國人更加質疑「能源轉型」的正當性,如此絕非社稷之福。

國家的長遠大政步履維艱,士大夫責無旁貸,僅以專業及良知呼籲有關部門正本清源,理性面對「分流、直行」的航安原則;若要「內切」錯接、轉彎也請「蛋頭學者」具體提出讓人心服口服的專業理由論述,讓綠能轉型之路,能夠走得更順,更長,更遠。

綜上所述,「航道」規劃攸關第三期離岸風場開發成敗,忝為重要基礎實應仔細謹慎思考決定?謹爰「航政專業A案」與「蛋頭學者C案」二分法,列舉較易瞭解的數據簡要說明,接續將會提出各種方案的比較,祈望有關部門卓裁為禱!














缺額創新高 申請入學亂象


2021-05-22 02:33  聯合報 /   李若松/基層教育工作者(雲縣斗六)
大學個人申請分發結果出爐,全國有一半的醫學系出現缺額。本報資料照片


少子化明明是大學缺學生但許多考生申請不到校系,連最頂尖醫學系也缺,招生單位冷漠,對招生名額、缺額…都當成冷冰冰數字處理。酷熱疫情期間,落榜學生必須煎熬準備不可知的指定科目考試,各大學校院擔心未來能收多少學生?今年如此慘狀,明年怎麼辦?大學招委會預估明年如何?有什麼改善對策?

凡是入學甄選,一定有人勝出,有人落榜,但「缺額過多」不是合理現象。今年大學申請校系缺額創新高,甄選會解釋今年招生總名額數增加,共五萬五,五四一個,比去年多二七四個,但報名人數僅八萬五,四二二人,比去年少一,七六四人;二來是考生間報考志願校系重疊度較高。如果想念醫學系考生都因繁星或甄選無法圓夢,醫學系出現缺額,預估失準,一定是許多環節出了問題。

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關只能填六個志願校系,本身就讓許多考生沒有機會進入二階選拔,我曾建議第一階段依序選填校系數目大幅放寬,但每人最多只有三所校系可進入二階段書審及面試,三個校系都是考生最想上校系,等到二階段結束,每個考生最多三校系正取或備取,就不會因為資優生的六校系全正取,占了其他考生名額。

若每個考生都有三個理想校系複試,國內各校系可以固定分三天(梯次)面試,考生可安排三天輕鬆到三校系複試,不用擔心不同校系複試時間相衝突,三天結束緊張的複試流程,各校可以加快放榜流程,縮短學生與家長的煎熬等待期。













我的香港體驗…台灣加油


2021-05-22 02:33  聯合報 /   李婉如/家管(台南市)


終於大致安定下來,在香港開始廿一天的旅館集中隔離

最近香港對台灣旅客從原居家隔離十四天,變防疫旅館集中隔離十四天,再變成廿一天防疫旅館集中隔離加起飛前七十二小時核酸檢測。別提旅館多麼難訂,而且因應變動還得隨時訂好、取消、再訂,登機前臨時又增加需確認核酸檢定醫院是台灣 CDC 認可核准醫院。比起去年十一月初到香港旅館隔離十四天,這次的感覺更深刻。

周一一早聽到香港的新規則,立刻衝到台中榮總,在那看到醫院為了應變迅速地研究改變,平衡看診流程及人員配置,雖然混亂卻可以體會醫療團隊努力及所有患者的耐心。翌日到醫院順利領取報告,香港行看似可行了。

登機當天,報到後突然接到航空公司電話,告知香港入境時要增加查驗核酸檢測報告醫院是否有 ISO 認證,好在登機前在航空公司人員協助下順利取得截圖。抵港後,發現香港機場的進步:所有人員清楚知道每站的任務,指引協助;去年十一月花了三小時的各種關卡(QRcode 申報、採檢、手環、確認電話等),這次一個小時就解決。之後,在指定座位等待兩小時期間享用免費的三明治、餅乾、水、毯子。檢查結果出來後入關、領行李(提供酒精紙巾擦拭行李)、等待安排車輛到防疫旅館又花了約一小時。

到防疫旅館後,這次流程更嚴謹。外子幫我帶了些東西來,但只能在旅館外不能進入,所有東西只能進不能出。防疫旅館基本上包三餐,如果想訂外食仍是允許的。房間前有一個凳子,供放東西之用。房間內送了一個冰箱各式汽水和一大箱礦泉水。從毛巾、垃圾袋、洗碗精、馬桶刷、清潔劑一應俱全。在廿一天隔離期間總共做三次檢測,每天早晚記錄體溫及身體狀況。為避免排水管汙染,旅館要求每周倒三杯水入排水口。

從去年十一月到現在,必須說香港防疫能「清零」,真的是所有人努力的成果。台灣何其幸運成功阻隔了上半場的疫情;面對詭譎多變的病毒,我們被迫正面迎戰。我們不是對抗病毒的先行者,但是只要願意,我們幸運地擁有許多能夠學習的對象。台灣,加油!













疫情未見趨緩 東奧應再次延期


2021-05-22 02:44  聯合報 /   余宗龍/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所所長(台北市)


儘管日本疫情持續蔓延,有逾八成民眾不贊成奧運如期舉辦,擁有賽事決定權主辦單位—國際奧會IOC)卻始終堅定不移,造成當地民眾恐慌,擔憂奧運可能創造病毒群聚、擴散、再突變的溫床,對醫療體制崩潰的不安,民間與醫界已感到情緒焦躁。

東奧適合此時舉辦嗎?手握奧運停辦權限的國際奧會也有個很現實層面的考量,奧運如期舉辦,除占重要收入的轉播權利金,還有周邊的廣告贊助、授權商品等資金挹注,這些收入都是常態性分配給各國際單項運動聯合會、各國和地區奧委會NOC的經費來源;若東奧取消,將產生可觀的連鎖反應。一般揣測,此為其義無反顧、堅持舉辦的主因。

東京都政府和奧運籌備委員會現在應該是最悶的單位,他們只有奧運承辦權,沒有停賽決定權;過去幾年竭盡所能投入大量資源與人力在賽會主辦上,但新冠疫情持續發威,舉辦奧運風險過高,意外成了國民不滿的宣洩出口。國際奧會堅持的如期舉辦,應會採用「無觀眾」的形式舉辦,或者是「限制觀眾人數」。對東京而言,少了門票收入已經很悶,近期面對民眾停辦輿論高漲,更是如啞巴吃黃連。

平心而論,停辦應是最下下之策。雖說若取消奧運,或許可以靠事前的保險來彌補一些賽事未舉辦的損失;但停辦對運動員而言,失去一生一次的重要舞台;對主辦城市而言,當初大興土木準備,卻盼不到預期的觀光效益。常言道:「急事緩辦,事緩則圓。」主辦方或許可設定一個延期後,遏止疫情而復辦的標準,如:疫苗接種率、權威機構對全球疫情的控制程度評比等。因此,面對日益高漲的反彈聲浪,筆者認為,握有權限的國際奧會當前權宜之計,應是再延期舉辦。

除商業利益外,國際奧會亦應深思,奧運精神在於促進運動員的健康,並確保安全的賽事舉辦。當前,全世界疫情仍未見趨緩,日本疫情更是愈來愈嚴峻,各國皆有變種病毒肆虐,常理判斷應該不是舉辦世界最大規模運動賽事的時候。

正值奧運會參賽者和現場觀眾安全與健康受到威脅時,盼國際奧會能權衡利弊,回歸奧運精神初衷,再延期舉辦,會是比較好的選項。














投資協定凍結 不意味歐中疏遠


2021-05-22 02:45  聯合報 /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新北市)


美中歐三方過招,暫由美歐「人權價值」凌駕「經濟好處」之上。由於中方不願就人權底線屈服,解除對歐洲議會的制裁,而拜登卻願意對歐盟會員國釋出善意,解除川普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針對修建海底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的制裁,相形之下,起初中國大陸聯歐制美的把戲暫被束諸高閣,被美國搶進了一步。

中國與歐盟因新疆強迫勞動等人權問題發生齟齬,造成談判七年才完成的歐中投資協定遭到凍結審議程序。同時間,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表達對中立場,期望歐盟執委會以該協定作為改善中國人權情況的槓桿,並在中共違反人權問題的相關措施上加強與美國的協調和合作。當然歐洲議會通過的決議不具法律上的約束力,僅享有對歐盟廿七國的政治影響力,但最終這項協定必須經過歐洲議會核准才能生效。此外,儘管歐洲議會在價值層面上是慣常對中不友善的單位,仍凸顯了歐盟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升高。歐盟採取對美、中的等距與選擇性的自主,目前因拜登的積極拉攏與中國大陸對己身人權定義的堅持,而顯得有些鬆動。但歐中投資協定的凍結,真意味著歐中疏遠?

該協定能走到這一步,自然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功績,但是否能變成政治遺緒,尚須加把勁;不過,德國對中立場會因梅克爾下台而轉向?前幾日,梅克爾接班人拉謝特發表演說曾提到,對中關係將繼承梅氏路線:與中在經濟上保持密切關係,但會拿人權問題來當價值觀宣揚,並表明會持續推動通過歐中投資協定。

對梅克爾而言,強化與中國大陸交往,無疑增加對美貿易交涉的籌碼,同時也能鞭策中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承擔該盡的義務。不過,目前勢頭正強的綠黨與其他政黨外交發言人卻將中方視為競爭者,同時,德國也因人權立法讓德企離開新疆,可見人權價值在現階段因歐洲議會被制裁得到了彰顯,但這只是大企業的遊說尚未大幅展開而已。

早在協定談判階段,中國僅作口頭承諾,不願真正鬆口批准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強迫勞動的基本公約。換句話說,中方隨時可解除對歐洲議會的制裁,純粹只是配合戰略的意願,然而,想做「人權說教的祖師爺歐盟還沾不上邊,面對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主要貿易夥伴,最終歐盟只能在「經濟」與「價值」做選擇。歐盟真會高舉價值大旗?自不待言,歐中關係僅是暫時受挫。















斬草要除根!熱區大量廣篩 找出無症狀者


2021-05-22 02:36  聯合報 /   鄭慧正/醫學中心退休醫師(台北市)
疫情嚴峻,應該積極鼓勵熱區民眾都出來篩查,找出潛在的「病根」,也才能充分了解流行病學的疫調,找出對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其實有症狀者只是「地面上的草」,而真正問題可能是「無症狀者—在地底下的根」,當草不多的時候,可以只是尋草向下刨根。當它已蔓延成一大片雜草時,只有把土全面翻開,斬草除根。

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約六到八成的新冠病毒是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的。而測量體溫當只能抓到一成左右的確診者。且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的頭兩天,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所以無症狀感染者是最重要、必須找出的根源!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若以新冠肺炎傳播的 R0值來看,預估恐尚有近一千四百病例在社區內,更何況又是英國變種。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無症狀者在社區裡遊走,導致醫學中心相繼淪陷,就如同這些雜草的根,在地底下盤根錯節,已經無法找到彼此的關聯性。

過去成功的模式,常常是未來成功的絆腳石」,所有的策略都必須與時俱進,機動的調整。先前也許真的不需要廣篩,現在可能已經是必須的,針對重點的熱區(萬華、中和、板橋…)做大量的廣篩,鼓勵「所有人」參與快篩,才有可能超前部署、拔根(將無症狀者集中隔離)除源。

現在各個縣市也開始廣設篩檢站,疾病管制署應該定出統一標準。一、達到那個標準(多少個案或是篩檢陽性率多少以上)就要求並協助地方政府在區域做廣篩;二、廣篩需要設定達成目標,確實有執行力去完成。定好目標達成率 KPI(如萬華十八萬人口,每天篩查 X 人,何時之內完成)。目前特定熱區的篩檢動能還是太低了!三、篩查方案,該用核酸/抗體/抗原?台大採用 PCR 做全院的普篩,北市府採用病毒抗原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李敦厚則是建議組織國家防疫篩檢隊,以抗體篩查抗原篩查。是否應該統一步調?

目前篩查做法太佛糸,甚至還要大家沒有接觸史的、沒有症狀的不要來採檢!以當前情形,根本誰都不知道是否有無症狀感染者接觸史(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感染者),應該積極鼓勵熱區民眾都出來篩查,找出潛在的「病根」,也才能充分了解流行病學的疫調,找出對策

感謝老天爺給台灣一年多緩衝期,但是他這次的抽考,我們的表現卻是乏善可陳。對抗疫情的策略以及癥結是在哪裡?經費不足?取樣或檢驗人員都不夠?儀器及試劑不夠?民間如何能夠站出來,提供更多的資源?疾管署需說清楚了,大家才知道如何協助。

所謂境外決戰」,在之前就是把病毒擋在國境之外,這部分之前台灣做到了。現在社區有了破口,境外決戰的新定義,就是把病毒攔截,保護醫療機構作為反攻的堡壘,成為急重症患者的最後防線。要避免醫療體系徹底的崩潰(分艙分流,不被非重症病患擠滿,同時要避免醫護感染,千萬不要泥菩薩過江無法自保),甚至避免攸關台灣命脈的大企業,如台積電…等停擺、股市跌停。唯有把這些隱形且蔓生的根提早翻到陽光下,才是治本之道。















政府失能失責 人民承擔苦果


2021-05-22 02:32  聯合報 /   鍾秀雋/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周年,全民對蔡政府共同的印象就是缺水、缺電、缺疫苗。圖/取自賴士葆臉書


去年蔡英文總統才以史上最高的八一七萬多票風光連任就職,但在五二○就職周年,台灣社會正陷入集體不安。

今年以來,台灣便陷入缺水危機,老天不賞臉是「天災」;再來發生多起警紀醜聞,乃至刪除監視器的違法事件,雖是「人禍」,不過縣市首長具一定責任,執政黨尚有甩鍋空間;但接踵而來的華航機師與諾富特防疫飯店確診事件,引爆本土疫情破口,主管單位都是中央機關,執政黨難辭其咎;再來四天發生兩度全國大停電,雖驚動總統二度道歉,但除了道歉,我們看不到任何實質作為與政治責任的表現。

華航機師與諾富特事件造成台灣防疫破口迄今,華航高層負起責任了嗎;四天兩度全國大停電,相關官員受到懲處與負起政治責任了嗎?統統沒有,不見任何人負責下台,反而繼續坐領高薪,看在基層努力求生存的廣大民眾眼中,情何以堪!

台灣人民堪稱自律甚高的社會,用實際行動配合政府,給予政府充裕時間超前部署,但本土疫情爆發後,才發現快篩、疫苗、病房等防疫資源處處告缺,令人傻眼!我們肯定過去一年多政府有效防堵,但面對疫情大戰,未將各種失控情況納入規畫並做好準備,如今真的來臨,看到政府左支右絀,人民能不失望嗎?

政府與人民的信任關係並不容易建立,台灣人民在過去一年多都高度配合政策,完全信任政府,卻在短時間內面對連續的打擊,才發現政府不但沒有未雨綢繆為最壞的情況做最好的準備,也未見對於失職官員給予明快的懲處,不但「失能」也「失責」,一連串「失能」與「失責」總和的後果,現由人民共同承擔,執政黨應謙卑自省並明快回應,不要辜負台灣人民的期待與信任。


經濟日報社論/巴菲特看到大陸的巨大機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災難源頭:當只有中國病毒才是毒
◆  聯合報黑白集/還有閒情扯後腿
◆  經濟日報社論/巴菲特看到大陸的巨大機會






經濟日報社論/巴菲特看到大陸的巨大機會


2021-05-22 02:4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股神巴菲特老搭檔孟格日前出席旗下波克夏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抱持樂觀態度,還讚揚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股東提問在談及中國經濟時,孟格說,中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普通民眾的平均收入獲得巨大的增長,他們讓 8 億人迅速擺脫貧困。坐在一旁的巴菲特也不時笑著表示贊同,巴菲特說,在先前列出的世界20家最有價值的公司中,中國企業占了三席,如果放眼未來30年,他認為還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會名列其中。

巴菲特是股神,他和其老搭檔孟格都是世界級的投資家大投資家在股東大會中大談中國的扶貧攻堅成就,說這是世界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股神要向股東解說分析的就是未來的投資大方向,中國顯然是最被看好的大方向之一,大投資家從中看到了未來數十年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場商機

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經驗,屢屢翻新歷史紀錄,且似乎正在挑戰甚至顛覆長久以來的傳統經濟理論。對於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通常是將兩者做一個平行或相對的概念來處理。

例如就經濟發展追求的兩個終極價值─效率與公平而言,就認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各有所司,前者市場經濟優於發揮效率,後者社會主義則長於確保公平,並因此進一步在邏輯上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牴觸或矛盾。

意即市場經濟在追求效率與成長的同時,往往會導致所得或財富分配差距的拉大,從而不利於社會公平;社會主義在追求社會更大的公平,試圖將所得與財富的分配差距拉小時,則往往不利於效率與成長。

這些邏輯,從來都存在於傳統的經濟理論之中,以至於當中共民國 81 年(1992年)十四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嶄新概念時,熟諳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的專家學者多感到相當困惑,困惑於市場經濟如何可以與社會主義相提並論

我們不擬就傳統西方經濟學中有關效率與公平相互牴觸的邏輯一一分析,值得重視的反而是中國大陸自民國 68 年(1979年)以來走向改革開放的經驗,似乎正在給西方經濟學中有關效率與公平的傳統推論,提供必要的修正或補充,即效率與公平兩者,未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所牴觸或矛盾,有的時候甚至是相輔相成的

以中國大陸為例,鄧小平所以在民國 67 年(1978年)底中共第11屆三中全會時下定決心走向改革開放,正是因為走了30年的計畫經濟實在走不下去了,必須轉向市場經濟釋放生產力追求效率。但當時8億老百姓生活條件不可能同時一下子改善,所以「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

中國大陸經過二、三十年連續年均10%的經濟快速成長之後,一部分人果然富起來了,此時以社會主義為核心價值的中國共產黨沒有忘記社會主義,提出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並且以民國 109 年(2020年)為目標實現年,這即成了民國 101 年(2012年)十八大習近平擔任總書記重要執政任務

巴菲特與孟格都目睹了這樣在世界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但做為大投資家,他們或許更深入地看到了中國在實現全面脫貧之後即將持續湧現的巨大市場機會。中國的脫貧不是平均撒錢式的粗糙模式,而是通過包括鐵公路交通網絡、通訊、水、電氣及教育、醫療幾乎所有民生基礎建設在內的深層次脫貧

可以預見,無論在供給面生產力、效率與創新力的釋放或提升,以及在需求面內需擴增,都將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巴菲特及孟格眼中,這將是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在巴菲特的見證下,中國經驗也為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個罕見地「魚幫水、水幫魚」的注腳。












聯合報黑白集/還有閒情扯後腿


2021-05-22 01:1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 記者吳亮賢/攝影


本土疫情最近每天兩百、三百地累增,放眼看去,還望不見趨緩跡象。就在此際,人們卻看到地平線上升起另一股狼煙,以「英系為主的民進黨民代開始圍剿新北市長侯友宜這股狼煙,還被命名為誅侯計畫」。

誅侯計畫」的遠因,是侯友宜近數月支持度屢屢衝高奪冠,成為民進黨最大假想敵。近因則是,他這次領導新北抗疫有板有眼,硬把疲態盡露的陳時中比了下去,綠營當然眼紅。於是,綠軍相繼出動,把新北確診人數居高不下歸咎侯友宜指揮抗疫不力,還利用不實數字指責新北集中檢疫所不足,並故意誇柯貶侯」,離間雙北的聯合作戰

正當全台拉警報,大家都繃緊神經抗疫,綠營還有心情玩這種「扯後腿」的遊戲,令人反感。民進黨發言人說得好聽,民代有監督地方首長的天職;那麼,蘇內閣為何屢屢拒絕在野黨立委的監督?蔡總統高喊「團結抗疫」、「防疫視同作戰」,自己卻放任英系民代出征戰前主將,又是什麼道理?

侯友宜當然也要小心,不要以為只要自己此心可昭日月,這類小人伎倆便無法得逞。事實上,烏賊的墨汁吐多了,白布也會被染黑。到時候,總有不明就裡的人會誤以為本土疫情失控都是侯友宜的錯,而陳時中輕率放水肇禍的責任,就會被轉記到侯友宜頭上。












聯合報社論/災難源頭:當只有中國病毒才是毒


2021-05-22 01: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以「抗中」為最高指導原則的防疫戰略,終致釀成這場「九局下」從勝利被逆轉的敗績。 圖/總統府提供


短短時日,台灣本土確診已逼近兩千例,防疫模範生的光環迅速落漆。當先前疫情慘重的歐美國家紛紛脫下口罩,漸次回到正常生活時,台灣卻逆向飆至疫情高峰。追根究柢,一切都源自蔡政府以「抗中」為最高指導原則的防疫戰略,眼中只看到對岸的威脅,忽略了其他國家也會傳播病毒。漫不經心的結果,終致釀成這場「九局下」從勝利被逆轉的敗績。

新冠疫情首先起於中國武漢,讓反中的蔡政府輕易找到切入點,迅速在兩岸間築起銅牆鐵壁。即使武漢解封,當地台胞仍被阻斷歸途,身分遭註記,小明們和陸配的人權和受教權輕易被犠牲。武漢包機成行後,不論事先持核酸檢驗陰性或落地採檢,蔡政府都採最嚴規格伺候,直接送往集中檢疫所隔離,他們還得感謝政府寬容。這種待遇,對照歐美疫情延燒時,許多國人明明已經感染卻堂皇登機;蔡政府對人權的「雙重標準」,毫不遮掩。

更鮮明的對比是,近期印度疫情升溫,一天有二、三十萬人確診,遠比去年的中國大陸嚴重許多;但自印搭機返國的民眾上機和入境,都未採武漢包機的規格嚴檢。說穿了,蔡政府幾把所有的目光和資源都放在對抗大陸,卻忘了病毒還可以經其他許多管道侵台。因此,才會對於華航機組員的隔離檢疫如此寬鬆,對諾富特飯店的混住問題如此輕忽。若非如此,英國變種病毒如何被帶入台灣?也正是這種對境外的高低兩眼,一路只嚴厲防守對岸,與大陸無關便草草放行,才讓本土防線在不知不覺間被攻破。

全球防疫戰開打迄今,疫苗已成決戰點,這正是歐美陸民眾能重拾正常生活的關鍵。蔡政府自詡「超前部署」,台灣迄今卻僅取得數量有限且副作用大的 AZ 疫苗可供施打,當然也與反中有關。台灣去年原有機會買到防護效果輝瑞疫苗,卻因政府不願透過其大中華區代理商上海復星取得,加上民進黨派系介入穿梭,導致破局。在蔡政府眼中,國民健康的優先順位,還不如政商利益或親疏來得重要。

蔡政府不擔心國人沒有好疫苗可打,卻全力在外交戰線與中國的疫苗糾纏。中國大陸不斷將其國產疫苗分送給中南美國家,進行其所謂的疫苗外交」,卻跳過我友邦宏都拉斯瓜地馬拉等國宏都拉斯為獲取疫苗,甚至稱可能在大陸設辦事處。對此,蔡政府只能以「金錢外交」應戰,包括上月底宣布撥款四・六億元巴拉圭購買兩百萬劑的疫苗,卻忘了台灣也只有約一%的人打到疫苗

五月十二日,台灣爆發宜蘭與蘆洲的群聚本土病例,外交部當天卻大秀外長吳釗燮瓜地馬拉外長視訊的畫面,稱台灣會協助對方取得疫苗。外界不解的是,蔡政府宣稱台美關係是四十年最佳,而美國手握廿多億劑疫苗,但駐美代表蕭美琴為台灣爭取到任何疫苗了嗎?

蕭美琴近日接受媒體訪問,答案終於揭曉。她稱自己先前都在幫友邦爭取疫苗,但最近國內疫情升溫,這周她改為台灣爭取疫苗。這席話,解開台灣拿不到美國疫苗的謎底,原來蕭美琴所有心力都放在對抗中國。即使在大陸抗疫有成後,台灣也拒絕汲取其經驗,諸如擴大篩檢、以方艙醫院分流輕症等,皆出於這種不理性的敵對心態。

最近台灣本土疫情失守,德國媒體形容是,「台灣成了自己成功的受害者」,忽略了向世界學習疫情新知的重要。蔡政府把防疫視為「抗中作戰」的一環,只有來自中國的病毒才是毒,對其他破口則視若無睹,終於在陰溝裡翻船。


楊志良/台灣民主進步了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台灣民主進步了嗎?
◆  朱宗慶/雨天撐傘,點滴心意化為及時暖流
◆  盛治仁/疫情下 專注、感恩、同理心
◆  方祖涵/忙不完的抵制風潮
◆  薛承泰/通姦除罪,有助於人權還是人口?
◆  梁啟源/513大停電的警示






楊志良/台灣民主進步了嗎?


2021-05-22 02:40  聯合報 /   楊志良(退休教授、前衛生署長)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中央社


這篇文章是在討論民進黨嗎?才不是!「民進黨已是歷史遺跡,台灣早就沒有民進黨,現在只有一四五○黨蔡皇黨。所有的民進黨前主席、卸任的前民進黨正副總統、曾是黨中堅分子的賢達,如沈富雄、鄭麗文、陳文茜,甚至仍為黨員的吳子嘉,不是痛批蔡英文等今日統治階級,就是割袍斷義,認為民進黨早就被蔡英文等人篡黨、毀黨,完全失去爭自由民主、為台灣打拚的黨魂。只剩下以黑衣人誣稱對手黃俊英買票而當選的陳菊,她因濫用氣爆善款而被監察院糾正早該彈劾),卻在蔡英文提名,爛委們全力支持下擔任監察院長,根本毀掉監察院的貞操。

蔡皇耗用人民血汗錢,養一四五○及媒體,以洪荒之力搞大內宣,一旦有人質疑其無能或腐敗,馬上發動網軍攻擊及甩鍋。然而事實就是事實,結果反而導致國家更加分裂及不信任政府。

本人近日主持的「台灣民眾對國事意見調查」,對獨立機關是否獨立公平、司法及媒體獨立公正、兩岸發展及戰爭擔心、內部團結及貧富差距、上下代幸福比較五個層面從事調查。

在對於中選會、公平會、NCC及促轉會四個獨立單位的調查中,對中選會、公平會是否獨立公平,有半數認同,四分之一不認同,另四分之一無意見;對 NCC 及媒體的看法則完全相反。以世代及藍綠比較,年輕世代較認同中選會及公平會的獨立性,而中高齡者因人生經驗多,較持負面意見。藍綠對此四個獨立機關的看法有巨大差異,特別是對 NCC,綠營百分之六十二認同,泛藍認同不到百分之廿,不認同高達百分之七十四;世代間也是如此。至於對促轉會結果與 NCC 近似,而認為促轉會任期屆滿應中止者近半,只三分之一認為應延期,而有近百分之廿不表態,世代間差異不大,但多認為應中止,泛藍更強烈認為應中止設立。

最有趣的是對司法與媒體獨立公正性的態度,藍綠居然有高度共識,均有六成以上認為不獨立公正,且媒體又高於司法大概是一四五○及綠媒自己知道常在製造假消息,所以連自己也不信媒體;在世代差別上,年輕族群相信獨立公正雖稍多些,但不信者均大於相信。

另外兩項全民共識是,內部是團結還是分裂及貧富差距,藍綠均認為台灣越來越分裂及貧富差距越大。雖然綠營稍有人認為台灣內部團結,但仍少於認為不團結;認為不團結方面,泛藍則高達百分之八十七。蔡英文經常把「團結」掛嘴上,意思是所有的國人要跟她一致,否則就是不團結。她宣稱「民主需不同聲音的反對黨」,可是她及綠營全力在消滅在野黨,上任五年,從未邀請在野黨領袖或立委喝過咖啡。最可笑且打破所有民主國家慣例的是,在四月卅日拒絕接見國民黨團立委卅餘人,這就是所謂最會溝通、最謙卑的政府。

笑掉人大牙事小,問題是台灣立足世界至今未被中共統一,最重要的依靠是民主與自由,至今都被她收回了,權錢一把抓,然而根基腐敗,事故不斷,只得今日公祭,明日忘記。她及旁邊的網軍不斷吹噓多少民意支持她,連國外媒體都接受她的大外宣。想當年希特勒、墨索里尼不也是如此?在蔡英文及綠營統治下,國家分裂、司法不公、醜聞不斷、貧富加大,媒體更不受信任。NCC 未來恐不只要關電視台,更要設立數位發展部,好比照中共在網路上趕盡殺絕

不論支持中華民國或主張台獨,首要任務就是壯大國家,而蔡英文則是不斷分裂弱化台灣,有利中共統一台灣,她其實可說就是共產黨在台的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