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闕志克/經濟霸權轉移間的因應之道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經濟霸權轉移間的因應之道
◆  方祖涵/百萬富翁的美國大學教育
◆  陳立恆/笨蛋!問題是「分配」
◆  蘇益仁/給賴政府的健康國政建言








闕志克/經濟霸權轉移間的因應之道


2025-05-29 00:19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哈佛大學的艾利森教授於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發表一篇名文,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依據他的研究,過去五百年來,因為崛起中的新興強權對當時霸主形成取而代之的威脅或挑戰,常會誘使霸主國發動先發制人攻擊,最後造成大規模的戰爭。艾利森因而推斷中美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一決雌雄的軍事對抗,勢所避免。

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三月中美阿拉斯加高層會談中,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當著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面直接嗆聲說「美國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證明了艾利森的憂慮其來有自

當然,「修昔底德陷阱」只是理論,不見得會發生。譬如,當美國於廿世紀初國勢漸強、嶄露頭角時,當時世界霸主-大英帝國,沒有對美國兵戎相向。況且,相較於中國今天的國防力量,美國早已失去主宰性的軍事優勢,甚至就第一島鏈而言,美國不再是中國的對手應屬定論。再加上美國過去從不與核武大國直接衝突,以及川普極端厭惡捲入他國戰爭的態度,都使得中美發生軍事戰爭的機率微乎其微。

可是美國基於修昔底德情結對中國的經濟攻擊,從第一任川普政府對中興華為技術市場限制,到拜登政府「小院高牆」的圍堵政策,到今天的關稅貿易戰,這些攻擊導致某些類產品(如無線通訊、無人機/車、視訊監控、AI 伺服器)的美中市場逐漸脫鉤,也讓許多台灣公司得以在毋須與中國企業競爭的狀況下搶占許多歐美日的商機。但另一方面,有些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相對競爭力也因此愈來愈弱。

過去十五年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已成功創造了幾個世界第一的產業,包括太陽能板、液晶顯示器、LED 燈、電池、電動車等。同時,透過這些產業的建立,中國幾乎在所有產業領域都培養出超高強度、號稱「內捲」的競爭文化所謂內捲,原指一個文化模式發展到一定水準後,因無法對外突破,只好轉向內部作惡性、逐底、甚至不擇手段的零和競爭。如今,中國企業的內捲文化全面涵括研發、製造、物料、行銷等各個層面,不但構築出環繞國內市場的強大護城河,也形成無堅不摧的國際競爭力。

面對中國同業超高性價比的產品力與絕對優勢,有些企業乾脆放棄中國市場,全力經營歐美日市場。這對公司的長遠競爭力其實相當不利,因為一旦退出中國,這公司就無法持續汲取中國用戶群需求反饋,並失去在極端內捲攻防鍛鍊犀利競爭力的機會。長此以往,該公司與其中國同業的差距必然愈拉愈大,最後可能連原先聚焦的歐美日市場也保不住。

比較好的策略應該是以夷制夷,善用中國公司與人才,必要時外包硬體設計、選料與製造,製作出性價比完全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以期能與中國同業分庭抗禮歐洲外商如西門子與施耐德因採取這樣的策略,所以在中國的營收持續穩健成長,反觀美日外商則似乎不知變通,所以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

針對中美霸權競逐的態勢,台灣企業應審時度勢,因地制宜,以便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力與非中市場的營收間取得平衡。類似布局也須及早規畫,以因應方興未艾中印競爭,因為中國為了預防印度一躍而成其製造業強敵,已經開始阻止國產製造設備技術流向印度






陳國樑/我的老師陳聽安

◆  陳國樑/我的老師陳聽安










陳國樑/我的老師陳聽安


2025-05-29 00:07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財政界痛失泰斗!

陳聽安教授十六歲時孑然一身隨空軍來台,服務於台中航空工業局,利用夜間完成高職學業後,進入台灣省立法商學院(今台北大學)地政系就讀,後轉入經濟學系。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獲中山獎學金赴德國佛萊堡大學研習經濟學,嗣後轉至敏斯特大學直攻博士。於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返國貢獻所學。

陳教授在教學研究上對我國財政學界貢獻,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面向

開啟我國財政的國際視野:陳教授選擇回台灣進行教學與研究,開啟我國財政學術界的國際視野。後赴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布魯金斯研究所與哈佛大學等學術機構進行訪問與研究,建立起台灣財政學界與國際的連結。

提升我國財政學術水準:陳教授於政治大學任教長達卅三年,在擔任財政研究所所長期間,為政大財政奠定了至今屹立不搖的財政學術領導地位。後於擔任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台北大學)院長期間,亦顯著提升學院行政效率學術水平

學術研究與專著:陳教授強調研究與教學並行發展,學術研究範圍廣泛,尤其專注於我國財稅政策、公共支出、平等問題及社會保障制度等領域。研究成果不僅轉化為教學內容,也對政府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實質建議

人才培育:陳教授除在學術與專業界培養了大量的菁英與領袖級的學者專家外,門生亦不乏擔任政府重要職位者;包括行政院長、司法院長、大法官,及數任財政部長與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等。

陳教授在擔任政府部門公職期間,對於國家的貢獻,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面向:

經濟建設:民國七十九年(一九八○年)出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今國家發展委員會)金融和財稅專長諮詢委員,並於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參與行政院經濟革新委員會,協助奠定我國經濟建設發展基礎架構,提出國家經濟結構現代化的策略性方針。

賦稅改革: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出任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領導完成台灣歷史性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使稅制更加公平與現代化,對我國財政影響深遠。後於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擔任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最高顧問

長期照護與醫療保險: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召集人深入研究健康保險及長期照護財務問題,為政府健保政策長期照護制度設計提供重要參考

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擔任全民健康保險精算財務諮詢小組召集人提出健保財務評估與調整機制等建議,為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成功推行,奠定根基。後於民國九十年(二○○一年)受聘為行政院二代健保規畫小組委員。

政府機構運作與公務人員制度改革: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被任命為考試委員,研究台灣公務人員保險、退休與撫卹制度,並提出改革建議促進台灣公務人員制度的現代化

陳教授晚年創設中華財政學會,視促進學術交流為貢獻國家社會的重要途徑,傳遞財政思想與激勵後進不遺餘力。

陳聽安教授獻身教育、貢獻國家數十載;今雖離世,其高風亮節的品德,垂世不朽,永遠成為人們的典範。他一生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扮演著一位成功的播種者他所播下的種子,如今已成喬木,更孕育出新一代的播種者,生生不息地蔚為學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