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貿新變局 台灣挑戰大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黑白集/賴朝的「忠臣」們
◆  聯合報社論/不知反省的賴清德,根本未將心思放在國政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貿新變局 台灣挑戰大增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貿新變局 台灣挑戰大增


2025-08-02 00:48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公布台灣的對等關稅為20%,雖然較原先32%為低;但在東亞國家中,高於日本及韓國的15%。圖/AI生成


美國公布台灣的對等關稅為20%,雖然較原先32%為低;但在東亞國家中,高於日本及韓國的15%,也略高於原先由36%降至19%的泰國,以及與台灣同為32%,但最終也降為19%的印尼,只與由46%降到20%的越南相同。雖然僅就單一稅率無法判定談判成效,不過與美國主要貿易逆差國家相比,台灣稅率偏高。政府的解釋則為目前20%只是暫時稅率,台美都有繼續談下去的意願,未來關稅還有調降空間,但是也不能排除若是談判不合美國之意,關稅也有向上加碼的風險。

無論台灣最終稅率為何,對等關稅凸顯出美國「交易型」的外交與經貿思維。即使是長期被視為親密盟友與合作夥伴,在上談判桌後也沒有特殊待遇。對等關稅的減免,完全取決於美國對談判對手提出開放措施的滿意程度。

川普還沒有公布台灣對美國開放的細節,但是根據美國公布與其他國家談判結果,台灣對美國大幅開放市場已不可避免。然而與美國談判的所有國家,開放政策都只針對美國,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爭議性很大。例如由於預期台灣會大幅調降高達17.5%的小客車關稅,引起非美系車廠向台灣政府喊話,強調貿易政策不應獨厚特定國家

由於台灣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網絡,未來在拓展 FTA 版圖時,例如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對美開放程度將成為台灣市場開放最低門檻,甚至做為談判前的「頭期款」,此對台灣衝擊不小。而這正是國際談判中最難承受的部分,一旦失守一次,就很難再回到過去談判標準的風險,這部分在台灣對美國加碼讓步時必須納入考量

其次,此次談判是由行政部門與美方直接交涉,並無相關實質審查程序,更遑論事前授權事後監督機制,形成國會無資訊,且不具實權;民間無法介入欠缺諮詢制度,更無對等民主程序加以制衡。而當年抗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服貿協議黑箱,所建立國會具實質審查行政完全透明化,以及民間參與監督機制但在開放幅度遠高於 ECFA 的對等關稅,談判過程完全沒有遵行

在對等關稅之後,美國也有可能公布232貿易條款調查結果而追加關稅,美國目前232關稅由25%起跳,而且232條款所涵蓋產品範圍較對等關稅廣,約占台灣對美國出口四分之三,更包括台灣對美出口核心的半導體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伺服器、面板、晶片與網通設備產品,對台灣影響也更大。

屆時台灣可能會面臨再次與美國談判,必須做更多的承諾,以尋求減免稅率。所以實有必要針對對等關稅的經驗,強化談判機制的建構,包括開放措施的評估、利害關係人的資訊透明化、利益受損補償原則,與跨部會決策機制,以確保對外經貿談判之完整性

對等關稅對全球經貿會有重大影響。由於美國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多數會轉嫁至終端消費者,因而引發結構性通貨膨脹,尤其在製造業及大宗商品中尤為明顯,全球通貨膨脹壓力會持續上升。另外,美國也將匯率操作納入談判籌碼,要求各國不得操縱匯率以取得出口優勢對內干預聯準會要求降息,使得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大增。

美國川普關稅政策凸顯出「經濟主權優先」,並帶動供應鏈重整貿易規範重構,未來全球經濟可能落入高成本低成長的格局。各國除了加快布局強化供應鏈韌性、更須積極參與結盟合作,以減緩「美國中心主義」的壓力。而對於高度出口導向台灣,更須推動市場多元化,以避免陷入單一大國政策擺動風險,才能在變局站穩腳步












聯合報黑白集/賴朝的「忠臣」們


2025-08-02 01:23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王義川(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罷免失利,綠委王世堅進言,希望賴清德停止八二三的第二波罷免行動。王世堅的諫言,受到外界讚賞,卻遭到黨內同志群起圍攻。綠委王義川的話最難聽,嗆他「不服從命令的,滾啦」!林楚茵批他「吃裡扒外」,吳思瑤則譏他罷免「參與度零」。

這就是當今賴朝景象:「忠臣」環伺,力捧聖上英明;此時此地,哪有「孤鳥」進諫唱反調的餘地。王義川與王世堅,究竟誰對民進黨真正有益?若問一般民眾的意見,他們的答案,絕對與民進黨主流立場不同。問題是,賴主席想聽真話嗎?

王義川以起鬨掀波造謠見長,紅到發紫。就算不時鬧出口禍,其忠肝義膽也從未受到質疑。就像沈伯洋,這次被林濁水、游盈隆等前輩點名為主要「戰犯」,說他「極度疑神疑鬼」,賴清德卻仍曲意呵護。沈伯洋還想狡辯,卻遭同輩的楊蕙如電爆說,稱「普發現金萬元是中共窮台陰謀」就是破綻百出白痴言論沈伯洋老是「用低能詭辯弱化支持者智商。這些評論,賴清德要不要聽聽?

時局艱困,賴清德無疑更需要他的「忠臣們」赤忱相挺。問題是,這些臣子若只會看臉色行事背誦效忠口號,賴清德能逆轉形象嗎?柯建銘醜態畢露,曹興誠已公開攤牌,小將們還在爭功諉過,而賴清德能辨識忠奸嗎?













聯合報社論/不知反省的賴清德,根本未將心思放在國政


2025-08-02 01:18  聯合報/ 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對台關稅為20%,賴清德總統(左)親上火線說明。 記者曾吉松/攝影


大罷免慘敗收場,賴清德不辭黨主席負責,反下令黨公職繼續支持公民團體的八二三罷免案,表示不罷休的立場。就在此時,傳來台灣將被美國課徵廿%關稅的消息,高於日、韓等競爭國家,但細節則仍無所悉賴總統昨天舉行記者會,聲稱廿%關稅只是「暫時性」的,雙方還會繼續談判。但攸關國家命脈的關稅談得如此隱晦,連要付出幾兆投資代價百工百業如何因應諱莫如深,賴清德的國家治理真是本末倒置到了極點

從大罷免的落空,到對美關稅談判的挫敗,兩者皆顯示了賴清德的硬拗性格所投射的命定結局。大罷免,是他想要違逆民意少數授權,以為可以挾罷團狂熱,一舉推翻六成民意;結果,卻再度被民意結實打臉,在罷免的巧門撞牆翻車根據最新民調,他的支持度最近重跌十趴,只剩下卅四%換言之,大罷免不成,他的「四成總統」如今更貶為「三成總統」,正當性已來到了下限

對美關稅談判,更暴露了他的誤判托大經貿議題對外談判都非賴清德的長項;卻不見他徵詢經貿專家談判高手見,只和行政院一路閉門祕密談判,僅有「文化部長歷練副閣揆鄭麗君則變成了談判主將。「外行領導內行」,正是賴清德的風格他相信的是「權力」,而不是「專業」或「能力」談判期間,也傳出美方取消他「過境紐約」的待遇;外界傳出,大罷免失敗重挫他的聲望連帶影響過境紐約要求。甚至可以說,大罷免失利,使賴清德的外交戰略籌碼貶值,更連帶損及我關稅戰利益。

大罷免和關稅談判的相繼失利,都暴露賴清德的不務實,已到了近乎虛妄地步。去年五月剛就任的賴總統,如果誠勤懇切施政,或許可以贏回更多民意的支持。誰料,他未上任密議大罷免,以一連串的覆議、釋憲硬槓國會最後賠上的,是一事無成的行政。關稅談判也一樣,賴政府不竭盡所能台灣經濟產業爭取最大空間,卻在此時操作出訪過境美國這不僅是誤判,更是輕重錯置國政空轉結果,顯無法實現他的出訪風光國家利益受損,也填塞不了他的出訪渴望

賴清德的傲慢執拗,其實在外界意料之中;但他的政治誤判施政輕重錯置,卻遠超乎人們的想像。過去一年多的國政空轉,人民面對無盡對峙殺伐,誰能有一絲幸福的感受?更糟的是,「百工百業」被當成動員口號拿出來挺罷免,但真正的各行各業卻深陷「關稅黑箱」的痛苦中,比起在水災中受到總統冷血對待的災民,又好上幾分?然而,即使民意透過大罷免給了賴清德一記當頭棒喝,他還是沒有認錯調整作為打算,以為仍能在八二三扳回一城。若還有人期待他能從挫敗中反省,恐怕是緣木求魚

十年前,賴清德曾因議長李全教涉賄,寫下兩百多天不進台南市議會備詢黑紀錄;後因遭到監察院彈劾,他才重返議會。人們不難看出他無限上綱的「耍賴邏輯:因為對李全教一人不滿,可擴大為對議會的杯葛,進而以一人癱瘓整個民主制衡設計這就是獨步全球的「清德式傲慢」,他自視「超乎體制」,所以杯葛議會有理杯葛國會有理發動大罷免有理。其種種反民主行徑,如果一再受到縱容,賴清德怎可能學會反省認錯

面對八二三罷免案,選民必須再給他一次痛擊屆時賴清德或許會想起道歉二字





辛翠玲/關稅風暴下 重思台灣經貿戰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關稅風暴下 重思台灣經貿戰略
◆  魏國彥/颱風過後 該檢討石棉瓦政策了
◆  陳力俊/川普正在扼殺美國的創新
◆  嚴震生/比亞老矣,尚能選總統?
◆  闕志克/台積電應幫台灣平息核安爭議
◆  廖元豪/總統放下身段 政治僵局才能解套









辛翠玲/關稅風暴下 重思台灣經貿戰略


2025-08-02 00:00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八月一日,美國政府壓線宣布台灣適用百分之廿的對等關稅,此稅率低於早前的百分之卅二,高於日韓的百分之十五、接近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百分之十九。至於談判條件是什麼、有哪些制度綁定等,目前無進一步資訊府院則表示此為暫訂關稅,仍持續與美國磋商中。各界對此反應兩極。事實上,這場關稅風暴需留意的不僅是稅率與貿易條件,朝野各界尚須關注談判背後的權力結構國際環境轉變檢視台灣的經貿戰略定位

當前的關稅談判,並非傳統強調對等互惠的貿易協商,而是美國主導下的非對等交易。美方以擠檸檬般的手法、榨出他國各種利益,迫使他國單向全面打開市場。觀察日本、韓國與歐盟等已與美國簽署協議者的共同特徵表面稅率降為百分之十五,實則需承諾高額對美投資、調整產線、接受各種特定的配套這樣的談判早已超越單純的關稅協定,而是透過制度手段重塑全球市場,更涵蓋政治要求、投資要求、能源採購、供應鏈重組等戰略性目的。莫怪國際間有愈來愈多的不滿,批評川普政府以關稅大棒,上演廿一世紀版帝國主義、要求各國屈從納貢。

這種單邊主義作法正加速國際秩序的結構性變化。過去幾年台灣強化對美經貿連結,著眼於中美脫鉤的地緣政治紅利,此經貿戰略固有其理,但恐不足以應對現今變局。當前國際秩序與權力轉向的跡象浮現:從經貿到金融領域,各國對美國霸權體系的質疑與反彈日益明顯歐洲推動戰略自主試圖擺脫過度依賴,新興經濟體建構替代性支付機制來規避美元風險,連傳統盟友都開始重新評估單邊依附的代價。各種發展正匯聚成不可逆的趨勢-多極多邊勢力結構正在興起;如何降低對單一霸權依賴的戰略平衡,是各國經貿發展與國安之必須

地緣政治走勢無法由一國主導,川普之霸,對美國霸權短多長空過度依賴單邊市場與策略聯盟將增加結構性風險。我政府曾多次提出「協助美國再工業化」的經貿戰略構思,雖可短期迎合美方期待,長期卻可能使台灣捨棄多邊空間與自主彈性。在國際大結構鬆動之際,台灣美中脫鉤作為政策假設起點適用階段可能已經不再,而需另考慮以制度多邊空間分散風險彈性為要的經濟戰略

為此,首先應強化與 WTO、RCEP、CPTPP 等多邊平台的政策接軌,無論是否正式加入,皆應維持對話與參與機制,提升制度能見度與政策協調能力。其次,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連結、布局東協、印度、中東與中東歐等地區,降低對單一經濟體依賴,建構多元化貿易網路。再者,最敏感也最關鍵的是,理性評估兩岸經貿互動,避免意識形態取代風險評估,在確保供應鏈穩定性的同時維持談判籌碼。最後對內推動結構調整,建立出口市場多元化機制、產業升級補助與中小企業風險調整制度,強化整體經濟韌性。

關稅只是顯性政策,其背後是國際制度經濟秩序深層重組。面對這場變局,台灣必須重思既有經貿戰略框架調整政策思維產業布局,既不陷入短線政治反應,也不遲疑於長線轉型。全球正從脫鉤斷鏈走向多極多元新階段台灣唯有建立制度參與能力政策彈性,在重新思考經貿戰略中維持主體定位,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





劉大年/反傾銷:地緣競爭新武器

◆  劉大年/反傾銷:地緣競爭新武器
◆  詹文男/AI時代的人生策展
◆  黃齊元/美中合作雙贏 美台零和遊戲








劉大年/反傾銷:地緣競爭新武器


2025-08-02 00:00  聯合報/ 劉大年(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最近對由中國大陸進口的石墨,課徵高達百分之九十三點五的反傾銷稅,再加上原先已加徵的各式懲罰性關稅,實際稅率超過百分之一六○,形同封鎖中國大陸石墨出口。

美國課稅對象並非泛指所有石墨產品,而是明確針對電動車電池使用活性陽極材料,其背後的戰略意涵不僅是美中貿易戰延伸,也凸顯美國維護關鍵礦物供應安全力道再提升;藉由反傾銷稅提高中國大陸產品進口成本,以本土或其他可信賴外商取代,進而減少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傾銷是指企業將產品以低於正常價格,通常是低於其在本國市場售價,或低於生產成本,出口到他國的行為,若對進口國產業造成損害,即可課徵反傾銷稅,此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的貿易防衛手段但是由於「低價傾銷」及「損害認定」的彈性空間大,很容易被用來保護本國產業,反傾銷制度長期一直存在被濫用問題近年來不但過度使用情況更為普遍,各國更將其視為地緣戰略工具,甚至作為貿易談判籌碼

具體而言,美國、中國與歐盟之間的互課反傾銷稅,已形成新一輪「制度性貿易對抗」。例如自歐盟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傾銷補貼調查後,中國大陸隨即陸續針對歐盟白蘭地豬肉乳製品啟動反傾銷調查,外界普遍認為是貿易報復雙方調查雖然都以「合法行使貿易權利」為名,但其時間點、對象選擇與政治氛圍高度對稱,顯示反傾銷制度已成為操作地緣政治工具。更多國家繞過多邊機制,直接透過國內反傾銷法來執行貿易保護;全球貿易由原本以規則核心多邊體系,轉向以國家利益主導雙邊格局,也加劇政治風險經濟活動干擾

石墨案只是全球「反傾銷戰」的縮影。未來美中在關鍵原材料領域摩擦將持續升溫,進一步牽動全球產業鏈的變化。特別是反傾銷稅率通常偏高,動輒兩位數,甚至是三位數,遠高於其他懲罰性的關稅,對於貿易的影響也更大。

綜合而言,反傾銷措施已超越傳統作為貿易糾紛應急矯正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功能,轉變為主要經濟體建構全球產業版圖地緣政治競爭工具其性質也從單純維護本國產業公平環境的防衛性措施,演進為具有前瞻性戰略意圖政策槓桿,更加深對全球貿易的扭曲貿易摩擦

近年來,台灣遭受他國反傾銷調查案件增加,在全球是屬於前段班。未來面對全球反傾銷持續升溫下,必須從制度面產業面同步強化,包括落實原產地管理提升供應鏈透明度,以及建立系統化應訴談判能力,才能降低國際貿易保護浪潮的衝擊。另外,對內亦需完善自身的反傾銷制度,保障本土產業免受不公平競爭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