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台歐關係升級新契機


◆  聯合報社論/台電打臉台電,掩蓋不了缺電危機
◆  聯合報黑白集/八個王必勝也不夠用
◆  經濟日報社論/Fed政策瑕疵助長美通膨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台歐關係升級新契機


2022-01-22 04:47  經濟日報 /   社論
2021年台灣與歐盟關係明顯升溫,蔡總統元旦談話也拋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以進一步提升台歐經貿互動。整體大局確實處處新機會,但台灣也需以新思維、新作法才能掌握。圖/總統府提供


民國 110 年(2021年)台灣與歐盟關係明顯升溫,蔡總統元旦談話也拋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以進一步提升台歐經貿互動。整體大局確實處處新機會,但台灣也需以新思維新作法才能掌握。

回顧過去一年歐盟友台舉措真的是洋洋灑灑、近年罕見。去年上半年先是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陸續贈送疫苗歐洲議會通過友台決議,隨後台灣與立陶宛宣布規劃相互設處,而6月美歐峰會聲明罕見論及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去年下半年,更是熱絡。10月,歐洲議會多數同意方式通過歐洲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從政治經貿、衛生文教、科技供應鏈乃至於地緣政治、假訊息及數位轉型等多重面向,提出台歐盟關係升級建議。雖然與台灣互動最後決定權歐盟執委會非歐洲議會,但相較於過去僅涵蓋部分議題,或只是委員會決議、聲明層級,歐洲議會此份報告的份量無疑是升級版,同時二周後歐洲議會「外國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隨即首次派出代表團拜訪台灣。在此前後,立陶宛及法國議員、斯洛伐克次長也率團來訪,而外交部長吳釗燮赴歐訪問接待層級也不低。

連一向最保守的歐盟執委會,先在5月的歐洲產業政策自主性報告所引用的內部研究,建議在半導體領域擴大與台灣合作,並可嘗試擴大歐美雙邊貿易科技會議,將台灣、日本及韓國納入並形成一種複邊機制。其次在9月公布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中,除再度強調與台、日、韓推動半導體聯盟外,更提及將與「尚無經貿協定的夥伴,例如台灣,推動深層的貿易與投資關係」。

隨著美國、歐盟與中國戰略對抗態勢確立、半導體韌性受到重視的今天,這些重點已成為常見名詞,但若是比較民國 104 年(2015年)的執委會,還在貿易政策白紙黑字納入先中後台模式,這種轉變意義明顯

這些連歐洲專家都稱為罕見的新局面有其背景。首先是大國競爭新局帶來的契機。歐盟自民國 108 年(2019年)一改過去的戰略夥伴定位,將歐中關係重新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體制對抗三位一體後,與台灣的互動開始愈發彈性、多元尺度大幅放寬。第二則是台灣憑實力爭來不可或缺地位。疫情導致各國高度重視產業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所謂「戰略自主政策,而台灣正是落實戰略自主」的重要夥伴

前景看好,但仍需努力。掌握歐盟升級機會的第一個重點,是深入掌握歐盟的產業發展供應鏈環節需求。相較於美國,台灣對歐盟無論在政策、產業乃至於市場面的瞭解都相對不到位。

例如目前官方會議多屬技術層級欠缺高層級戰略性對話機制產業互動採購貿易為主研發科技合作偏少,對歐盟下世代產業參與程度更低。掌握歐盟有意推動與我國的產業聯盟機會繼續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建立與歐盟政府及產業的高層次對話,是關鍵一步。

第二個重點,是了解歐盟各成員國的需求及期待。歐盟雖走向聯邦,但各國自主空間仍遠高於美國各州,且政府介入產業發展程度也較高。大國如德法,不但主導執委會走向企業的供應鏈網絡更是遍布歐洲各地中小型國家參與歐盟供應鏈,有本土隱形冠軍部分國家也有國家隊思維。台灣與其互動,要先深入了解方能深化鏈結

第三是籌劃下世代對歐盟影響力對策與做法。例如歐盟執委會為了尋求27國的平衡,在歐盟決策體系最為保守。近年來成員國及歐洲議會作法彈性大膽,連德國都有新局面,如何善用地方(各國)包圍中央(執委會)作法,進一步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也是台灣需構思的方向。












聯合報黑白集/狼改在晚上來


2022-01-22 04:27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電原訂五月上路的「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彈性夜減型」,提前到三月上路,學者認為,由於入夜後沒太陽光電,國內夜間供電缺口變大,台電此舉是提前「補洞」。記者蘇健忠/攝影
波波漫畫


因為公投已結束,所以政府有些話可以老實講。前些天,經濟部承認再生能源發電無法達標,會有五趴的缺口。近日,台電更直接發文給企業,宣布夜間計畫性減少用電」提前到三月實施。意思是:電力馬上吃緊,你要準備好!

公投前,不少專家就喊過「狼來了」,指台灣距離缺電已經不遠。但多數老百姓很「羊性」,覺得羊群那麼大,自己大概不會是倒楣遭到狼吻那隻,因此不去公投。現在台電正式昭告「狼來了」,通知企業要做好保命準備;至於一般百姓,恐怕還是抱著僥倖觀望之心。

台電那紙公文,除透露供電不足,重點在:缺電的時間已變成晚上日落之後。以前,大家習慣狼來的時間是在夏季白天的午後,冷氣開到最高峰時;這個現象,現在已經不同。去年以來,「狼來」的時間變成晚上;當太陽西下所有太陽能發電全部歸零,我們其他電力卻接續不上。為此,用電大戶必須在夜間的用電尖峰減少用電。

台灣美國商會最近才敦促政府要解決能源的問題,因為有近八成會員對台灣的供電表示憂心美商直接建言台灣企業卻敢怒不敢言,因為蔡政府不只愚頑,還很霸道。至於台電,則已被訓練成「放羊的孩子」,要從它口中聽到實話幾無可能。

台電減壓供電,到企業被迫夜減,狼已在門口。















聯合報社論/原來,兩年來我們都身處「想像式防疫」!


2022-01-22 04:33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年初桃園機場爆發清潔工確診,Omicron 傳播鏈不斷擴散,染疫足跡已經直抵南台灣。加上春節返台人潮進入高峰,內外夾擊下,病例不斷激增,也讓醫療量能再度吃緊。這波 Omicron 出其不意的擴散路徑,也揭開指揮中心長期「放生」桃機的真相,外界這才發現,過去兩年指揮中心採取的都是「想像式防疫」,對國門防疫完全沒有緊急應變措施和沙盤推演,才會暴露步驟凌亂應對無章窘況

過去兩年,指揮中心不斷在國人眼前上演「即刻救援」戲碼。只要發生大型群聚,指揮官陳時中便派出其愛將──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進駐,隔些時日便順勢宣布「清零」,塑造英雄形象。這次也不例外,進駐桃機王必勝對綠媒感嘆「從沒想過會在這裡出任務」;王必勝原想賣弄溫情卻露了餡暴露他對機場防疫生疏

疫情進入第三年,「凡破口者必為國門」,已是不變定律機場是國境第一道防線,其間每天有高達兩百多個單位、上萬名工作人員進出,指揮中心卻長期漠視機場清消安全訓練。事發後,衛福部才匆匆派出國家護理隊全面檢視機場防疫漏洞,找出二○五處缺失,包括清消方式有誤、口罩一戴八小時等。陳時中更指,機場防疫觀念有待改進。

機場是運輸單位,防疫要如何部署,當然要靠衛福部訂出SOP及特定訓練,陳時中可曾檢討過自己的責任?負責機場防疫的是疾管署北區管制中心,問題在它只管旅客入境手續一年只做兩次防疫教育訓練遑論定期檢視清消流程。衛福部輕忽在先事後還責怪機場欠缺清消觀念,這種態度也太不負責。

中國大陸機場曾多次爆發境外移入病例感染機場員工案例,大陸民航局因而嚴控機場員工,包括第一線員工每兩天做一次PCR,國內與國際線員工必須分流。就算指揮中心不願借鏡大陸,去年我國爆發華航/諾富特染疫事件,外界以為指揮中心會亡羊補牢訂出機場防疫SOP;但事實顯示,指揮中心只有「報數」的功能。這兩年來,指揮中心做的永遠是「危機處理」而非「危機管理」,永遠只能在後面追著病毒的足跡。

這種漫無章法的情況,也發生在落地篩檢。陳時中向來「惜篩如金」,直到去年七月 Delta 病毒入侵才對入境旅客全面篩檢,用的卻是兩三天後才能得知結果的 PCR,導致旅客在獲知確診時已把病毒帶入防疫旅館或社區。直至這次 Omicron 入侵,陳時中才同意長程航班落地快篩。結果,第一天篩檢動線亂糟糟等待篩檢入境旅客出境旅客動線幾乎撞在一起,顯然事先未曾演練首日受檢旅客中陽性率高達九・二八%王必勝脫口而出:「比想像中高!」由此可知,疫情爆發兩年多,指揮中心對國門防疫多麼陌生而輕忽每次狀況都在意料之外

當機場傳播鏈不斷往其他縣市擴散時,也正值民眾春節返台高峰,長程航班載回高達七、八趴的確診者,其中不少只是輕症的感染者,指揮中心卻又將他們全數塞進醫院專責病房幾乎壓垮北台灣醫療量能。直到台北市長柯文哲及專家呼籲應該分流,近一周後,指揮中心才啟動分流把廿歲至四十九歲的落地輕症確診者送至加強版防疫旅館隔離。顯然,這也是指揮中心事先「沒想到」。

有專家質疑台灣防疫只有廿分,對此,陳時中回應說「台灣是福地」。確實,以指揮中心這種紊亂無章摸石子過河行事風格,台灣能撐到今天,確實是天佑台灣。但,我們的好運氣還能用多久?


【專家之眼】被NCC鎖喉的新聞台 能當明「鏡」嗎?

◆  【專家之眼】被NCC鎖喉的新聞台 能當明「鏡」嗎?
◆  【專家之眼】潛艦國造何時將跌落神壇?

◆  【專家之眼】莊豐嘉是放話 還是被妖魔化?
◆  【專家之眼】台灣應擔心美國升高南海法律戰意圖
◆  【專家之眼】台獨金孫過美面試 誰該緊張?
◆  【專家之眼】莫浪費Omicron危機-推動行動支付此其時矣
◆  【專家之眼】賴清德過境訪美透露的玄機
◆  【專家之眼】勞保財務壓力緩減?參數調整的幻象








【專家之眼】被NCC鎖喉的新聞台 能當明「鏡」嗎?


2022-01-22 12:05  聯合報 /   褚瑞婷/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申設逾2年、風波不斷的鏡電視新聞台,NCC終於在19日通過申請案。本報資料照片


鏡電視通過了!NCC自從2012年通過UDN新聞台至今,相隔10年,終於又有一家新聞台申設案通過了。「鏡電視」在經過2年的審查,過程當中多次補件、撤案、重新遞案、再補件,以及多次的到NCC說明,終於在NCC委員會取得多數同意決,預計在半年內可正式開台。

2019年,鏡電視新聞台首次向NCC遞件申設衛星電視新聞台頻道執照,雖然歷經許多波折,但相較於「曾經提出」或「正在審查」的眾家新聞台來說,鏡電視的排案速度與審查過程都非常快速。若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申設方的定位明確,以「民間版的公共電視」自詡,且非常「配合」NCC的審理要求及補件作業,舉凡集團旗下相關媒體事業切割、替換董事長等牽涉企業經營規劃的項目,鏡新聞台幾乎是照單全收。於是,NCC順利的寫下台灣史上衛星頻道申設新聞台最嚴格的天花板標準。

雖然有人說,鏡新聞台「十年磨一劍」終於熬出頭,但是,真的磨出一把利刃的人,是NCC。儘管鏡新聞台申設過關,但是NCC提出12項負擔、14項附款作為保留廢止權與16項行政指導。換句話說,NCC幾乎把該會成立至今處理過新聞台的相關爭議變成一個懶人包,企圖藉此打造超高標準的民營新聞台。NCC在各家頻道換照案常常使用的「附加條款」,本來就有適法性或擴權的疑慮,但是,鏡新聞台的附加條款不但比過往的頻道換照審查案更多,甚至還分為對業務要求的附款,以及「具有保留廢止權」的附款。

舉例來說,在中天新聞台換照案時的「國安條款」,也就是針對大陸投資、股東的兩岸投資項目、董監事的適格性等等,都在鏡新聞台的「保留廢止權」附款中。此外,對於鏡電視的公司財務、人力、經營方針、內容製播、內控、勞動權益等更多面向都提出行政指導與附款要求。然而,這些原本應該是電視台董監事會的治理權益,如今NCC卻以「保留廢止權」過度涉入新聞頻道的治理業務。

再者,衛星頻道本來就有3年一次的期中評鑑,以及6年一次的換照審查,過程中亦有許多相關紀錄作為評鑑參考,但是NCC卻將監理職權直接壓縮到「保留廢止權」以內,電視台可能更重視保留廢止權的附款要求,而非新聞本業。雖然鏡電視得到新聞頻道的申設許可,可是NCC卻站在更高的指導位階,彷彿NCC委員才是鏡電視的董事會。平心而論,這樣的行政指導並不正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天換照案中被視為綠營角色的委員林麗雲與王維菁並不同意鏡電視的申設案。根據媒體報導,鏡電視有可能傾向綠營,但林與王兩位委員為何提出不同意見書,是否基於專業認定判斷鏡電視台的申設並無決定性的必要?若是這樣,那其他非傳播領域背景的NCC委員其同意立論同樣令人存疑。

近來,適逢華視總經理莊豐嘉的「修理說」風波,而莊豐嘉雖已於21日請辭獲准,但檯面下亦有傳聞是否鏡電視未來有望頂替華視新聞頻道位置的揣測。這樣的安排或許不無可能,但還言之過早,畢竟華視新聞台也是背負著NCC主委的「一個機會」,擠進新聞頻道的黃金區塊,短時間被趕下台,NCC也沒面子。

總的來說,從鏡新聞台提出的規劃來看,的確在目前的有線電視新聞頻道中算是獨樹一格,在資金面及專業性的評估來看,應該值得期待。不過,NCC祭出天花板標準,新設新聞台卻像是被NCC鎖喉一般,NCC不是鏡電視的董事會,卻能「指導」各項董事相關業務,這樣的鏡新聞台,能成為社會的明鏡嗎?












【專家之眼】潛艦國造何時將跌落神壇?


2022-01-22 11:05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潛艦國造案是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最具雄心之整建軍備投資案,在其執行過程中爭議不斷,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潛艦國造案是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最具雄心之整建軍備投資案,在其執行過程中爭議不斷,但卻亦成為朝野就國防議題實施政治攻防,甚至發展成為聲譽攻訐之核心焦點。國安團隊視此案為「當朝所必固,在野所必取」之政治課題,並動輒將其上綱到絕對機密,而且對任何質疑者都指稱其政治忠誠度令人懷疑,以便杜絕任何負面評議聲浪。

但很不幸地潛艦國造案發展至今,早就成為國軍建軍史上「超級曝光之絕對機密」,屢屢變成執政團隊政治操作資本,高調辦理各項開工剪綵儀式,各類喉舌動輒暗示指控對本案有所異議者,若非圖謀軍火交易抽成,就是存心為北京代言,不斷上演紅帽子滿天飛,政治指控毋須證據醜陋戲碼。

就當前政壇生態來說,潛艦國造案早就變成神聖無比之政治祭品,專業人士對其中不合情理樣態噤若寒蟬,海軍耆宿前輩亦對此保持距離,諸多國安戰略界學者專家都對此大搖其頭,潛艦國造究竟何時將從政治神壇跌落,不妨從以下三個面向切入觀察,或許能夠推估出何時能夠水落石出浮現真相。

首先就必須指出,潛艦國造案雖對外宣稱將其列為絕對機密,但相關媒體報導從未間斷。然而凡是對該案執行進程與發展經過吹捧肯定正面評價報導,不論其所透露細節詳盡到不可思議地步,主管官署向來是未置可否從未有所異議,從未發布新聞稿予以駁斥說明,或是委請司法機關查察是否有洩密疑慮,此與如何維護國家機密之社會認知,顯然是存在落差。

甚至是主其事之高階將領,在人事調整未具備公職空檔期間內,接受媒體專訪,高調公開曝露全案發展秘辛,政治高層更是對此毫無反應,其中是否默許對外釋放訊息,刻意導引輿論走向真是不言而喻。但若媒體報導或是政治人物對本案有所質疑時,立刻就會遭致各類喉舌筆桿,分別從大眾媒體與社交媒體網路鳴鼓而攻之;並隨後發動法律攻勢,讓當事者纏身於訴訟過程。

但其弔詭之處在於提訟者,若非在本案涉及拉線穿梭聯絡廠商之關係人,就是負責承製造艦作業之企業;反而是主管官署向來都置身事外,除偶而發布新聞稿撇清關係,並再三提醒切勿將機密曝光,以免影響全案發展外,但從未對此提出訴訟或是委請司法機關查察洩密狀況。

因此是否藉訟止議恐嚇媒體,確實應受社會檢視與公評;但因本案私人興訟甚多,卻從未涉及任何國家機密保護法條,同時媒體報導亦從未被司法起訴,顯然司法對此認定社會評議是立論有據,本案性質亦是可受公評,未來顯然是更難杜絕悠悠之口,亦將是公眾切入觀察本案是否符合公義重要面向。

其次就要思考北京為何對此從未公開打壓,更是讓人難思其解;假若是認為參與本案人士神通廣大,能夠瞞天過海使得北京渾然不覺,恐怕打死人都無法相信。依據多次媒體報導與專訪,主其事者高階將領聲稱中共打壓無所不在,但卻能突破重重障礙,以「合法非正式」管道,順利從國外繞過獲得技術與關鍵裝備。

假若真是如此,北京卻未動聲色,向被媒體清楚點名之輸出國提出外交抗議,簡直就是裝聾作啞不可思議,這其中是否有任何玄機?究竟是中共能夠掌握全局,深知全案發展底細,理解真正底牌掂清楚其中有幾斤幾兩,並且判斷此等份量到最後不能成事,所以才懶得搭理呢?

還是北京早就在作業團隊中完成情報佈建,在過程中搭上順風車,同時獲得國外技術協助專業人士所提供圖紙、資訊、參數與演算公式,所以刻意保持緘默,避免打草驚蛇斷掉情報蒐集來源,吾人不得而知,但卻不能掉以輕心毫無防備。

吾人必須理解,中國大陸已有產製潛艦能力,當台灣獲得造艦技術資訊,內容是否有所缺損,此岸未見得能夠看出其中問題,但若對岸獲得他國潛艦產製相關資訊,很可能就因此獲得技術突破而如虎添翼,因此千萬不要因為洩露機密,反而幫助武裝對手實力。

是否有可能是北京與輸出國已有默契,檯面上不動聲色,私底下不擋人財路,但卻獲得當事國承諾扣住關鍵環節,到最後讓台灣白忙一場浪費資源。只要輸出國不對外公開宣布授予輸出許可,也就不必在外交上將臉皮拉破,搞到雙方攤牌互相難堪。

此種推斷雖然已經接近電影情節,但從潛艦國造案發展過程觀察,確實是相當違背國際軍備管制常情,愈是如此不合常理,吾人更是要戒慎恐懼,特別是當媒體報導已經是沸沸揚揚,更有人跨越海峽發表評論稿件,北京卻還是按兵不動,難道吾人不須擔心中共葫蘆內究竟是要賣何種膏藥嗎?                    

最後就要提到輸出許可何時才見真章?儘管主其事者不斷對外聲稱重要裝備都已獲得輸出許可,甚至承製造艦船廠聲稱製造階段技術諮詢不須輸出許可,此皆與國際軍備管制常情不符。國際軍備管制資訊日趨透明,任何輸出許可必然都可透過官方管道查詢驗證其真偽,同時亦會由輸出國對外公布。

但潛艦國造案發展至今,只有2018年8月美國業管機構公告授予美商對本案之行銷許可(marketing license),以利其前來針對相關國防勞務(defense service)案進行說明與投標作業;從該項訊息後,就沒有任何後續發展可證實獲得任何輸出許可,因此就成為另項必須保持審慎關注,以便確認潛艦國造案不會從政治神壇上跌落之重要指標。

醜媳婦終究是要見公婆,從本案發展至今,觀察媒體報導、政治叫陣與法律興訟過程來看,從未有任何人因為洩密而受到法律控訴,其實就是證明各項對本案之負面評議,確實是立論有據,同時本案亦是可受公評之事,甚至針對各項不合常理情事,提出合理懷疑,希望能夠加強保密措施,避免再有對外爆料洩密情事,亦應加以尊重;愈是運用手段壓制輿論,將會愈早讓本身從神壇跌落!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會考採用七級分是一大錯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2503/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會考採用七級分是一大錯
◆  產業政策該讓百業興旺 兼顧減碳
◆  通膨苦民 還在吹噓經濟
◆  做不到分流…改善交安 先教會風險認知
◆  地球有多大 普亭野心就有多大?
◆  新型學測 理化多元綜合
◆  將心比心…學測太難 折磨學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會考採用七級分是一大錯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國中會考將於3月開始受理報名。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會考是國中生升高中必須參加的考試,教育部採用七級分制,其中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C。很顯然的,A++是為了少數幾所明星學校所設計的。建中、附中、一女中等等學校要收到頂尖學生,但是這些學校的名額有限,所以得到A++的人數不能多。這種情形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會考一定要有難題。我曾經看過最近會考的數學題目,其中有相當多難題,絕對超過國中數學教科書內容的。

因為考試有難題,學生就必須靠補習來應付考試。我本人六十年前也考過高中,那時候無論哪一科,都沒有這麼難的題目。那時候也有明星學校,可是考卷沒有難題仍然有鑑別度。考其原因,乃是因為從前用一百級分。採用了一百級分,就不會使得同分的人相當之多,也就會有鑑別度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採用七級分絕對使得學生感到更大的壓力。當初採用七級分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快樂學習,不在乎分數。現在適得其反,補習班越來越多,與七級分是有關聯的。補習是要付費的,弱勢家庭學生無法補習,即使很聰明,也比不過那些可以上補習班的同學。何況有些家境好的學生還可以請家教。考試中有難題,絕對弱勢孩子是相當不利的。他們不是不聰明,也不是不用功,僅僅是無法進補習班就吃虧了。

更嚴重的問題乃是最低級分是C,這些學生被視為學業程度不夠全國有卅%左右的考生在英文和數學上都是拿C的,問題是,拿到C是否表示學生程度是很差的?數學考題廿七題中,答對了十題會拿到C,英文答對了四十%的題目,會拿到C,這是不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當然希望學生的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我們也要顧及到現實,如果一個孩子已經有了最基本的能力,卻發現自己在會考時受到嚴重的挫敗,是不是一大打擊?

總結一句,會考採用七級分制,增加菁英學生壓力,補習班的數目增加顯示了這一點。更令很多人傷心的是,眾多的學生並沒有差到非常嚴重的地步,但是因為會考採用了七級分制,他們拿到了C。很多老師對此事感到無奈,因為有些學生在學習上是比較緩慢的,不可能對他們有太大的期望,只能使他們有最基本的能力偏鄉的這一類問題最為嚴重,有些學校連班上第一名的學生在很多科目中都會拿C。

教育部不妨好好地研究七級分缺失,我們總不希望補習班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在學習之路感到嚴重挫敗。













新型學測 理化多元綜合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簡麗賢/高中物理教師(台北市)
考生覺得學測自然科難度合理。記者徐如宜/攝影


學測自然科試題,題數比往年減少,增加混合題和非選擇形式,融入探究與實作試題,成為焦點。

今年自然科試題特色包含以自然現象和生活應用為素材,評量考生必修物理的概念。例如以日常生活的讀卡機常用晶片內建線圈為素材,評量考生必修物理的電磁感應定律的概念。以颱風中心行進及預測路徑,評量考生能否以運動學概念估算颱風移動的平均速率,並判斷颱風在各點位置的受力。

其次,以諾貝爾獎主題設計學術情境素養試題,往往具有高鑑別度。以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主題聚焦於複雜系統,以簡化的「地球氣候系統模型」預測大氣向外熱輻射功率隨頻率變化。此題組評量考生閱讀理解文字和圖表的綜合能力,屬於學術情境素養試題。

今年的試題形式與去年九月大考中心的試辦模擬試題相仿。最後三題以量子科學為素材,用積木製作類似等臂天平的實驗方法和步驟,設計基本題和圖形分析題,具有很好的鑑別度。

今年的題組題綜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習內容,設計醫院血流儀以都卜勒效應為原理製成,透過必修物理基本概念,判斷血流儀的感測器以入射波和反射波頻率判斷血液流速,探究飲酒對於血液流速影響的監測。以都卜勒效應在醫學診斷和研究的應用為命題素材,是今年自然科創新試題。

學測試題品質良窳,影響教師教學形式和學生學習態度。第一年新型學測試題對學校教學影響甚鉅。教師教學能依據課綱內容正常化教學,強調基本概念和思考內容連貫性,並以自然現象和生活應用為教學素材,引起學習動機;教師能引導學生閱讀時事新聞科學主題的報導,結合教科書內容,延伸討論;落實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等科學實驗態度和方法。學生應重視基本概念的建立,思考生活自然現象,學習如何提問,並關注科學時事新聞,閱讀書報雜誌等,相信能獲好的學習成效。

綜合第一年的新型學測自然科試題,取材多元,符合課綱內容和素養導向命題,預估具有很好的鑑別度,為往後的命題樹立很好的參考指標。














將心比心…學測太難 折磨學生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鄧鴻源/大學教授(新北市)
大學學測登場,新北市考場缺考人數共617人次。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昨天開始的大學學測考題,一般師生反映都很難,無異折磨學生,很不應該,命題老師可有同理心?

許多學生表示,許多題目須用觀念解題,而部分題目講求跨單元觀念統合與計算並進,試題難度中間偏難,計算量稍大,且須統合跨單元概念,尤其題幹長讓很多考生表示,越看越複雜,也產生挫折感,而且整份試題需要活用很多觀念,計算也很繁瑣。

拜託,又非在寫論文或考研究所,需要考這麼難的題目嗎?命題老師可有將心比心?何況學生尚未念完三年,許多觀念尚待統整,怎麼可以考這麼難的題目?

筆者在大學教普通物理,範圍不大,考試採取 open book 方式,能考及格尚且不多,何況學測範圍大,又不能看書。

日前已有許多教授與高中校長反映,學測過早考試,許多考上者不再念三下課程,以致上大學後程度不夠,尚待重修。

總之,學測是否必要,值得檢討。即使要筆試,也不應太難,以免折磨學生。












產業政策該讓百業興旺 兼顧減碳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聞博/大學教師(高雄市)
總統蔡英文說,為促進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發展,今明兩年政府將投入新台幣76億元吸引AI、物聯網、雲端服務以及半導體設備等國際大廠加碼投資台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第一任期的五大產業創新+2的產業政策,與第二任期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有沒有讓台灣百業興旺?個人認為沒有。理由很清楚,台灣一直處於低薪狀態,如果是百業興旺,薪資會大幅調漲,國民所得差距也不會如此惡化拉大。

個人觀察,政府目前產業政策,焦點集中在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鏈。從台積電高雄設廠、台中擴廠,政府對待台積電處處開綠燈配合,忘記半導體產業是耗能與耗水產業,讓國人感受台灣好像僅能依靠半導體產業帶動經濟成長,而這種舉措非常不利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與碳中和行動。

對照日本,儘管在新冠肺炎嚴峻期間,經濟產業省在民國 109 年(二○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提出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氨燃料產業等十四項產業的綠色增長戰略,除確定民國 139 年(二○五○年)實現碳中和目標與構建零碳社會,希望民國 119 年(二○三○年)較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減排百分之四十六,同時以此促進日本經濟持續復甦,預計到民國 139 年(二○五○年)每年將為日本創造近二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

未來經濟發展關鍵,在電力能否充分穩定供應,而日本目前面臨核機組老舊與綠電技術仍受限歐美大廠限制,因此核電與綠電近年都未能達標,民國 109 年(二○二○年)前所有發電缺口都由火力發電補齊,因此碳排一直困擾日本政府。新產業政策就規畫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氨燃料產業、氫能產業、核能產業等四項能源產業,希望藉由能源產業的綠電增加促成電力充分穩定供應與減碳。

從日本十四項產業規畫內容可發現,是以節能減碳為核心,不但要謀求充分供電,也要兼顧經濟成長,百業興旺,最終實現民國 139 年(二○五○)碳中和。同樣是面對新冠肺炎肆虐挑戰,日本政府沒有懈怠,掌握國際主流意識—碳中和,積極規畫新產業政策因應。

相對我們國發會、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就有點失職。日本十四項產業中也有半導體產業,但是其發展是為協助其他十三項產業進行節能減碳實現碳中和,並帶動產業發展,發展格局值得台灣業者與政府深思。

說實話,目前台灣半導體產業,只為出口,為他國經濟成長做貢獻,並未對台灣其他產業產生漣漪效應,因此台灣目前榮景是呈現半導體產業一枝獨秀。

期盼相關部會著手借鏡日本,制定新產業政策讓台灣百業興旺,並做好節能減碳與穩定供電。













通膨苦民 還在吹噓經濟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金門金城)
通膨飆高,美國去年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7%,創39年來新高。(路透)


歷史如一面明鏡,瘟疫或金融危機都是貧富差距再擴大的加速器。一場新冠疫情,讓許多勞工階級減薪、放無薪假,甚至失業;但富人卻在資金派對中錢滾錢,創造更多財富。

根據慈善機構樂施會最新調查,全球億萬富豪財富疫情期間大增逾五兆美元,擴大貧富差距。又全球前十大富豪財富同期翻倍至一點五兆美元,相當於每天增加十三億美元,總身價是全球最貧困階級財富總和的六倍。尤有進者,近年來,全球大宗物質、原物料行情持續攀升、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缺貨、運費不斷飆漲、基層工資上漲、極端氣候影響、加上愈趨明顯的貿易壁壘,迫使通膨升溫,目前仍無緩和跡象,成為今年經濟成長的絆腳石。

據報導,近期歐洲國家、美國、加拿大、土耳其、韓國等,都處於近卅年來的最高通膨水平。除了貧富差距擴大,台灣受經濟環境變動的影響亦難置身度外,CPI 年增率於去年四月達到百分之二點一,首次破二後,八至十二月又接連五個月高於百分之二的通膨警戒線。其中,十二月的 CPI 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六二,外食費大漲百分之二點三九,創下八十一個月最大漲幅,全年 CPI 漲幅更達百分之一點九六,創下十三年來新高紀錄。另外,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全年百分之九點四二,亦創下四十一年以來最大漲幅。

不僅一般上班族對萬物齊漲感到無奈,中低收入戶及弱勢民眾更是無語問蒼天,唯有淚千行。令人驚訝的是,主計總處老神在在,認為溫和通膨可帶動經濟良性循環,且自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以來,薪資上漲率都超過物價上漲速度,不需要過於擔憂。殊不知,加薪即使是相同幅度,不同階層的名目或實質薪資也是愈差愈大。君不見,高科技廠員工加薪、分紅者比比皆是。疫情受惠最大之一的長榮海運年終高達四十個月,羨煞不少上班族,然許多因疫情淪為慘業的勞工情何以堪。

主計總處近期又表示,在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及景氣展望轉趨樂觀下,去年我國人均所得可望升逾三萬美元。國際貨幣基金也補上預測,認為台灣人均所得在二○二五年可望超越南韓。若然,實在可喜可賀。但人均 GDP 並無法衡量所得分配狀況,遺憾的是,由台灣近卅年所得分配變化可以看出,五等分所得級距倍數在民國 80 年(一九九一年)為四點九七,但民國 90 年(二○○一年)卻上升至六點三九,顯示所得分配惡化、貧富差距擴大;其後雖有下降,但自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後卻出現微幅上升趨勢。

由主計總處公布的民國 109 年(二○二○年)家庭收支調查顯示,除了儲蓄飆升、消費驟減,疫情也導致國內所得分配不均益加嚴峻,以五等分所得級距計算的可支配所得差距達六點一三倍、吉尼係數零點三四,均創下八年來最高。痛苦指數也自去年五月的六點五九後居高不下,民眾對亮麗的經濟數字猶如遙望天邊的彩虹,政府豈能視而不見。














做不到分流…改善交安 先教會風險認知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李克聰/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新北市)
外送員與馬路低頭族,已變成新興的交通事故成因。記者胡經周、林伯東/攝影


台灣的交通環境惡化已連續四年每年都有近三千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車禍竟是十大死因的第六名。政府多年來運用交通管理的「工程」、「教育」及「執法」之三 E 方法努力改善,但效果有限。願景工程也再度推出「公路正義2.0」專題,調查發現,車輛對行人的禮讓文化在無號誌化路口、閃紅與閃黃燈的路口或無斑馬線的路口,禮讓程度明顯降低,形成一定的交通安全風險。因此必須盡快面對問題找出有效改善方法。

交通管理的「工程」、「教育」及「執法」之改善方法,其原理在於先有供需平衡的交通工程規畫設計,然後據此對民眾實施合理有說服力的交通教育,最後因為只有少數用路人違規,再實施有教育功能的人性化執法方式,有效減少交通違規,形成交通管理的良性循環。

但台灣交通環境因使用的運具持續過於多元,道路面積有限難以容納各式運具,在道路工程規畫設計上常顧此失彼。加上停車規畫失當,合法適當的汽機車停車位嚴重不足,因此路側、巷道、騎樓及人行道違規停車十分普遍。所以有時行人必須走在車道旁,自行車及機車常須變換車道,甚至騎在快車道。如此多層次的混合人車流所產生的安全問題,造成交通教育缺乏說服力,交通違規眾多,執法失調,反而形成惡性循環,交通事故居高不下。

我們應該由下而上,從用路人角度分析,檢視一個剛拿到機車駕照的學生,興致勃勃地騎車上路,原想好好遵守所學的交通規則,無奈上路後看到的是多元複雜的交通環境,如要騎得有效率就必須融入複雜混合車流當中,慢慢地交通規則當成參考,違規逐漸成為日常,只在警方嚴格執法下才完全遵守交通規則;行經有停讓標誌標線的無號誌化路口或閃紅與閃黃燈的路口,該停讓而未停讓。交通部調查發現在閃紅燈的路口,用路人未停讓之比率高達九成,這樣的交通文化當然安全問題嚴重。

正本清源的改善方法,必須先改善惡劣的交通環境,但牽涉甚廣,執政者都不想在其任期中碰觸此敏感課題。因為勢必要減少多元運具的種類與數量,甚至限制部分運具的使用,以不同道路層級讓不同車種分流,亦即實施道路分級分流。如短期無法做到,建議除了盡快改善易肇事的路段與路口外,還必須在交通教育上改變方式,應融合日常面對的複雜交通環境,以類似人性本惡的引導教育方式教導各級學校學生,提醒面對的各式違規之安全風險,及如何預防與減少風險的應變作為;並說明如本身也如此違規將面臨更大的交通安全風險。

最後在交通執法上,應鼓勵民眾多檢舉嚴重違規,如任意變換車道之逼車、嚴重超速及併排違停等。至於一般違停,因其仍有交通管理惡性循環之負面影響,建議應宣導交通管理社區化之觀念與作法。鼓勵民眾遇有社區周遭之違停應立刻反映,並即時透過社區管理單位當場勸導,以即時改善因違停可能造成之交通問題。如違規民眾不服勸導則再進行檢舉,並由社區管理單位註記以加重處罰。














地球有多大 普亭野心就有多大?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台北市)
普亭上月21日在俄國國防部主持會議時說,若西方繼續明顯具有挑釁意味的立場,將採取適當的軍事技術性報復措施,這是他首度暗示俄烏邊境上可能爆發衝突。美聯社


美國為首北約盟國在十到十三日與俄羅斯的談判陷入僵局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亭的動作愈來愈大,大有西方若不答應莫斯科提出的安全保證,俄羅斯誓不罷休之勢。雖然西方也擺出一副很強的姿態,但是實際上卻希望避免戰爭。看在普亭眼裡,更促使他決定擴大爭端,迫使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做出妥協。

俄美談判陷入僵局後,俄羅斯副外長雷雅布可夫揚言,克里姆林宮不排除在古巴或委內瑞拉駐軍可能性。此不啻擺明俄羅斯有意製造第二次古巴飛彈危機

另據美方掌握的情資,俄羅斯已派遣不少特工潛入烏東地區,計畫在必要時製造衝突,作為進攻烏克蘭藉口。雖然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已備妥十八套劇本因應,但一旦俄烏爆發衝突,必然會出現許多出乎意外的事件。

俄羅斯已協同白俄羅斯一起在俄烏邊境舉行軍演,加上烏東地區親俄分離主義分子,讓烏克蘭三面受敵。此舉顯然是讓烏克蘭政府與人民心生恐懼,而尋求與俄羅斯妥協。稍早,烏克蘭政府曾釋出願讓烏東地區自治的訊息,就是明證。

面對俄羅斯愈來愈強的壓力,美國為首西方國家也全方位因應。德國已派遣外長前往莫斯科,要求俄羅斯不要入侵烏克蘭,否則歐盟將予以嚴厲制裁

美國總統拜登多次警告一旦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美國將協同北約盟邦予以最嚴重的經濟制裁

英國已開始提供烏克蘭反坦克飛彈戰術性武器,並派遣技術人員協助烏克蘭政府軍操作該型武器。加拿大則派遣兩百名軍官訓練烏克蘭軍隊。若局勢繼續惡化,拜登政府也可能進一步協助烏克蘭建軍

為避免烏克蘭危機突然爆發駐紮立陶宛美國陸軍第一師坦克車已運往烏克蘭。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提升警戒層次預防突發事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飛往基輔,展現拜登政府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布林肯並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晤,尋求緩解烏克蘭危機。

普亭的確雄心勃勃,大有氣吞山河之勢。雖然他這次利用烏克蘭危機並未達到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同意他所提出安全保證的目的,但卻大大提升俄羅斯國際地位他個人的國際形象,以及他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地位

不過,紐約時報說普亭志比天高具有併吞天下雄心壯志,未免言過其實。首先,雖然俄羅斯擁有足以與美國抗衡的打擊武力,但整體國力不僅與美國相去甚遠,而且與中國大陸相比也差一大截。

其次,俄羅斯最嚴重軟肋在於經濟,此所以美國這次威脅俄羅斯就是主打經濟制裁

儘管中俄兩國近年愈走愈近,但是普亭想要稱霸天下,不要說美國不以為然,中國大陸也不會答應


陳立恆/廿年文創:期待T-Culture的明天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廿年文創:期待T-Culture的明天
◆  朱宗慶/以舉辦音樂會的態度做每件事
◆  林中斌/台海終無戰 兩岸漸融冰
◆  方祖涵/一代球王的時代悲劇
◆  嚴震生/台灣走向一黨制
◆  王正方/聰明反被聰明誤







陳立恆/廿年文創:期待T-Culture的明天


2022-01-22 04:11  聯合報 /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中)率內閣成員出席工商協進會工商早餐會。圖/行政院提供


日前工商協進會依照慣例,邀請工商百業菁英以及行政機關各級長官們一起探討、分享與交流對於經濟發展國家前途議題觀察方案分析

自加入工商協進會以來,身為文創產業工作者的我,無論面對總統還是院長,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當面請益他們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思考與見解,終於這次等到文化部長李永得先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他指出台灣文創始終難以突破 GDP之百分之六的魔咒天花板,其實歸咎於過去的氛圍與政策總是將重心放在了鼓勵創意、而忽略了扶植產業,因此未來文化部的努力方向會納入更加完整務實產業思維

李部長的一席話確實道出了台灣文創產業蓄積已久的苦衷。從民國 91 年(二○○二年)當時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挑戰民國 97 年(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並成立專案辦公室開始,台灣加入全球爭先恐後發展文創產業之列恰恰正好整整廿年。前十年算是台灣文創的黃金發展期,從國家到鄉鎮的各類創意園區拔地而起、大專院校文創相關的科系也遍地開花,可是後十年的文創發展顯然欲振乏力。

廿年來文創產業產值看似翻倍成長,但換算成 GDP 整體比例都在百分之四點三二到五點八五之間徘徊,且從民國 105 年(二○一六)以降,文創產業的比重就沒有再超過百分之五的門檻,文創相關科系院所紛紛面臨停招困境。或許有人認為文創的厚度不能完全以金錢丈量,然而,任何缺少市場支撐的人才、產品與服務,談什麼感染力影響性話語權都太過蒼白。

誠然,每年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年報或多或少都會提及「市場規模太小」這個硬傷,吾人以為市場規模小是硬傷,卻不是不治之症。以人口不過我們兩倍的韓國為例,根據韓國內容振興院數字顯示,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突破一二五兆韓元,大約台灣同期整體產出的三倍,而且我國文創類別中還要加上工藝製造產品設計建築設計等未被納入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範疇的營業額,一加一減之間,不難看出市場規模並沒有侷限了韓流的發展。

君不見亞洲金融風暴後,山窮水盡韓國開始生聚教訓,他們於民國 87 年(一九九八年)提出「文化立國」的國家戰略,將文化產業作為廿一世紀國家經濟發展重點產業政策起步只不過比台灣早了四五年的時間,但其後的廿年間,世界看著一個捍衛國家文化幾近偏執投資內容產業非常大膽的大韓民國迅速崛起K-Culture 一步步走進亞洲乃至於全球的千家萬戶。

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三位一體的缺一不可,過去的台灣文創發展多半傾向在創意上追求獵奇,殊不知真正能夠讓文創撐起台灣這塊招牌的關鍵,還需要在文化與產業這兩個層面沉潛耕耘,除了李部長提及一個貼近市場需求產業思維,其實台灣也需要一個足以跨越國界文化格局

相比民國 87 年(一九九八年)的韓國,台灣的現狀條件已經優異太多,還有一個龐大如斯的華人市場作為發展腹地,此番欣聞文化部長已經覺察了台灣文創產業癥結,是而期待下一個廿年,政府能夠為台灣文創納入具備實務經驗產業運作,以及活化深厚底蘊文化資本,從根本移除市場規模對於台灣文創侷限,讓 T-Culture 有朝一日也能搖曳生姿地走進亞洲乃至於全球的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