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2025科技發展趨勢與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551/web/ 

◆  聯合報社論/總統跟總召關係:成功收割、失敗切割?
◆  聯合報黑白集/開工即開戰
◆  經濟日報社論/2025科技發展趨勢與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2025科技發展趨勢與挑戰


2025-02-03 01:47  經濟日報/ 社論
AI示意圖。路透


美國川普總統強勢回歸,為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新的世界局勢拉開序幕。不僅全球地緣政治受到衝擊,正處於快速變革的高科技產業在 AI 的迅猛發展下,也有新的變化。如何掌握可能的契機因勢升級轉型,正考驗著企業領導者的智慧。

小龍年降臨,以下幾個趨勢值得關注:首先是人工智慧(AI)的全面滲透。AI 在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將持續進化,從「輔助決策」邁向「自主決策」,應用領域將更廣泛,並滲透至工業、金融、醫療、零售等產業。自主學習的 AI 將驅動無人駕駛、智慧製造等領域。而隨著 AI 技術發展,如何確保其透明度和合規性將成為重要議題。

其次是半導體技術的持續創新與高階製程突破。半導體仍是驅動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核心,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預計3奈米及以下的高階製程將成為主流,推動 AI 運算、自駕車、5G/6G 通訊等領域。台積電(2330)、三星、英特爾等企業的競爭將加劇,並持續擴大全球大產能布局。

再者低軌道衛星與 6G 通訊技術的發展。隨著 SpaceX 等企業推動低軌道衛星商業化,未來通訊技術將進入無縫連接的時代。6G 通訊預計在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全面應用,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將進入大規模研發測試階段,提供更高的頻寬、更低的延遲,支持智慧城市、物聯網、元宇宙等應用。

此外,工業元宇宙也將崛起,改變製造業模式,透過虛擬實境、擴增實境(AR)、數位孿生,以及機器人技術,實現智慧工廠。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全球製造業將加速採用數位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減少成本

隨著全球對健康的重視以及高齡化,生物科技與數位醫療的融合將成為下一波技術革命AI 輔助診斷、遠距醫療、個人化醫療將進一步發展,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精準醫療將推動醫療保健的升級

另值得注意的是,川普雖然終結綠色新政,但各國政府對於碳中和的政策預計將持續推動,科技企業開始將 ESG(環境、社會、治理)納入營運核心。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綠色能源技術將大幅成長,並驅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這些趨勢為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帶來多樣化的機會。首先AI 在醫療、製造與智慧家居等領域的滲透,為企業提供多元化應用契機。如何結合台灣的硬體製造能力,進一步投入 AI 應用與軟體開發,形成整體解決方案,是當務之急。

其次,硬體研發與製造是台灣的強項,加入健康科技的深化,也為智慧醫療帶來更多的契機。如結合 AI 與物聯網技術的健康監測設備和數位治療工具、透過 AI 輔助醫療檢查與健康照護的創新產品,以及運用台灣的醫療數據資源優勢,發展新一代健康照護產業。

不過,面對這些機會,台灣也有許多面向需要克服。首先是軟體開發及數據治理的挑戰。在 AI 演算法和應用層面,台灣與美國仍有差距。在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方面,AI 的發展要求強大的數據治理能力,台灣需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管理與隱私保護框架

而高階機器人需要整合感測、運算與 AI台灣在系統整合的整體實力仍需加強;尤其與美日韓等國的知名機器人品牌相比,台灣需提升全球市場中的品牌影響力。

在智慧醫療及健康創新產品方面,國際法規與認證都有門檻,不同國家各有法規要求,而健康數據的高度敏感性對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有更高的要求。在永續發展科技方面,面對歐美與中國企業的綠能技術競爭,台灣需保持創新與技術優勢。

不過,雖然形勢嚴峻,也為台灣帶來轉型的多元契機。未來,除了在軟體開發、數據治理及高階機器人系統整合上需持續創新升級,也需要積極建構國際化的數據管理與隱私保護,加強技術整合能力,並且在智慧醫療與永續科技領域,克服法規與資本門檻,才能夠在全球科技競賽中占得先機。













聯合報黑白集/開工即開戰


2025-02-03 02:54  聯合報/ 黑白集
罷傅團體「微光花蓮」發起罷免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活動,目前已收到7167份連署書,3日上午9時送件,「搶頭香」成為第一個至中選會送件的民團。 圖/微光花蓮提供


大年初六,各行各業喜開工,民進黨卻拚開戰。綠營今天將送交各地罷免藍委連署書,行政院也針對選罷法修法提出覆議,儘管台北市長蔣萬安、民眾黨代理主席黃國昌紛紛呼籲賴清德總統懸崖勒馬、減少對立,但民進黨一手談和解、一手推罷免,烽火連天,註定開工日即開戰日

立法院會日前三讀修正選罷法「連署加嚴版」,年關下班前最後一刻送抵行政院;行政院則緊急加開臨時院會拍板覆議案,並在春節最後一天送交立法院,大罷免已急如星火。

立法院今天開工將處理覆議案,十五天內須做出決議,即使覆議案最後遭在野黨否決,賴總統仍有十天時間公布新法,法案公布後第三天生效,推估新法最快將在二月中下旬生效新法生效前啟動的罷免案仍適用舊法,連署無須附身分證影本,有利衝高第一階段連署件數,為大罷免添油加柴

台南市南鯤鯓代天府抽出今年國運籤:「一重江水一重山,誰知此去路又難,任他改求終不過,是非終久未得安」,廟方解讀為「下下籤」,預告蛇年動盪不安。其實占卜符籙,不必言信。但政局內耗,百廢待舉,在杯葛-覆議-釋憲-罷免的執政模式下,不問籤詩,民眾也知去路山水重重,難行難安。賴政府當家鬧事,不問蒼生問賴神,結局註定勞民傷財,勞的是民進黨、傷的是全民財產。
















聯合報社論/總統跟總召關係:成功收割、失敗切割?


2025-02-03 03:03  聯合報/ 社論
總統賴清德大年初二下午到新竹市香山財神廟上香、揭匾,並發放錢母福袋給鄉親。 記者胡蓬生/攝影


大年初二,賴清德總統春節參香祈福之旅來到新竹香山財神廟,從拜財神、揭牌、致詞到發紅包,整整一個小時的行程,在地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緊緊隨侍左右。隔天,柯建銘在臉書發長文,得意自問自答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總統跟總召關係如何?」

其實,總統跟總召關係如何,對大排長龍領總統一元福袋的民眾來說,距離遙遠、興趣不大,沒那麼好奇。不過,龍走蛇竄,年後大罷免潮掩至,社會對立、政治動盪,多數民眾無所遁逃於政治干擾;而總統跟總召,一個高呼團結,一個大喊罷免,彷彿兩頭蛇,蛇信吞吐,似乎各唱各調,又像合演雙簧,許多人疑惑憂懼,執政的民進黨將把台灣帶到哪裡去?

賴總統臉書和總統府官網上,除有賴總統和柯總召的同框影像外,新聞稿列出陪同總統走春拜年的立委和地方首長,並未特別提到柯建銘。但柯建銘藉著與賴清德同框借題發揮,大談「總統與總召關係」;最特別的是,總召拉著總統為大罷免背書,即使總統全程無一語提及罷免。

柯建銘費心解釋「總統與總召關係」,強調現場每一個鏡頭,雙人互動,肢體語言,連想見縫插針的藍白都很難做文章;因為「精誠所至,謀存圖存,金石為開」,兩人默契十足,自然形成,不用演戲。柯建銘自曝跟總統每周都開會兩次,什麼事情大家都先謀定而後動,民意先行,藍白必倒。柯建銘更強解賴清德談話,指總統化身防詐大使的言外之意是:「最大的詐騙集團就是藍白及紅色中國」。

事實上,從小年夜春節談話、除夕撞鐘祈福,到整個春節期間拜廟參香發紅包,賴總統從北到南,除了提醒防堵詐騙外,談話主軸不離團結和諧與抗中保台。而柯建銘過年,則是三句不離大罷免,並極力推賴清德入陣。這個蛇年,到底要團結和諧,或要罷免對立,民進黨讓人很錯亂

從大法官人事案,民進黨團唯一否決賴總統提名的大法官人選劉靜怡,到柯建銘發出「超甲級甲動」令全體綠委成立罷免服務站,賴清德和柯建銘不同調,廣受議論。對於大法官人事案,賴清德尊重立院黨團自主;對於大罷免,賴清德卻要求尊重公民團體自主性,勿讓公民運動被貼上政黨對抗標籤。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更說,總統上任未滿一年就全面對抗,「接下來的執政怎麼辦?」

總統怎麼執政,不是總召的問題;總召的問題,是如何解釋跟總統的關係。正因為有問題,才需要解釋;柯建銘解釋得愈用力,愈顯示問題複雜難解。檢視賴清德新春談話,柯建銘明顯扭曲。然而,賴清德從不加約束或澄清;兩人是路線歧異,抑或是兩面手法?更或者是,放任大罷免但保持距離,以便成功收割、失敗切割?

就像賴清德召喚青鳥,包圍國會,威脅在野黨,以民粹衝破民主護欄。柯建銘對於大罷免直言民意先行,黨做後盾;賴清德則以尊重公民團體自主性為掩飾,形同建制外的另一支側翼奇兵。

問題是,民進黨如何一手仇恨動員,一手團結和諧?賴總統號召的台灣團結,被柯總召的罷免破壞;賴總統希望的朝野和諧,被柯總召的殺伐掩蓋;甚至連賴總統努力教導防詐,都因柯總召的扭曲解讀和不當連結藍白紅,而功虧一簣。難怪柯建銘對綠委發出「超甲級甲動」推進大罷免時,前立委林濁水直言「柯建銘抓狂了」。林濁水的評斷說出了大家都知道的真相,但賴清德卻不願回答,仇恨動員如何團結和諧?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與兩岸關係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與兩岸關係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與兩岸關係


2025-02-03 07:0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去年底烏克蘭士兵攜帶砲彈向烏克蘭頓內次克地區巴赫姆特市附近前線的俄軍陣地開火。美聯社


最近看到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影片,對俄烏戰爭有非常深入與另類的見解,令人眼界大開,再經由川普的攪和,這也將可能會與兩岸產生相當的關聯。

薩克斯教授認為,當前俄烏戰爭的起因,可追溯至北約的東擴政策。早在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代,西方領導人,其中主要是美國國務卿貝克,曾向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保證,北約不會向東擴展,以換取德國的統一,但這一承諾未有書面文件

隨後德國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統一了,而且當時東歐國家劇變,紛紛由非共化進入民主化,蘇聯也於民國八十年(1991年)崩解。之後,北約即開始東擴,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第一輪擴張至波蘭、捷克、匈牙利,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更接受新成員波羅的海三國等共七國,現共有32個會員國,引發了俄羅斯的強烈反對,為今日的衝突埋下伏筆

薩克斯教授批評美國在後冷戰初期中的角色,認為美國的政策旨在削弱甚至分裂俄羅斯,並利用北約擴張來達成這一目標。因這一論點是美國不能說的國家利益,故飽受批評

若持平而論,那些剛從蘇聯統治之下獨立的東歐國家,其體量最大的是波蘭,也只有4,000萬人口,更遑論波羅的海三小國,這些國家當時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安全與發展,因而有意加入北約與歐盟,西方國家當然也難以拒絕,因而自然形成此兩大組織的東擴

當時俄羅斯一直強烈反對北約東擴,認為這是對其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尤其當普亭自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上台後,北約已日益推進至俄羅斯邊境。當時美方的說法是,上述北約不東擴的承諾對象是蘇聯,如今蘇聯已不存在,自然不必遵守諾言,因而加深俄羅斯對西方的不信任,導致民國一O三年(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與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至今的俄烏戰爭,其主要原因都是擔心烏克蘭加入北約

因俄方多次要求西方承諾烏克蘭不加入北約,均未能獲得滿意回應西方國家的立場是,北約是一個防禦性組織,不會主動攻擊俄羅斯,但北約的軍事基地和武器系統,仍逐漸逼近俄羅斯邊境,這不也與東北亞的情況類似?

薩克斯教授還指出,當俄烏戰爭爆發後幾個月,土耳其有意調停,甚至已有眉目,但是美方反對,直稱西方國家會支持烏克蘭,以至於烏國軍民死傷慘重,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削弱俄羅斯的實力,烏克蘭當炮灰的結果,當然不是西方國家的考量,這是否也與台灣有可比性?

最近川普總統曾言,若能與中國合作,全世界的問題都可解決,此言確實也有幾分道理,其中就自然讓人聯想到俄烏戰爭與台海局勢的關聯。由於普亭依賴中國支持,美方需要拉攏中國來與俄國談判,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川普曾言要在百日內訪中,以及對中關稅只有10%的策略。

另據外媒報導,若美方期盼中方調停俄烏戰爭,北京可能會要求美方以聯合公報方式來提出「反對」台獨的立場,一改以往「不支持」台獨的論調,卻遭川普駁斥稱並未探討此問題,但此議題確實已浮上檯面。再以川普如此善變的行事風格觀之,吾等如何採信其立場?還不如自求多福比較實在。






王文華/我的新年新希望:向前跌倒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我的新年新希望:向前跌倒








王文華/我的新年新希望:向前跌倒


2025-02-03 04:09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直排輪示意圖/中央社


我的新年新希望是:向前跌倒。

跟孩子一起學直排輪,穿上鞋、頭盔、護膝、護腕、護肘,花了半小時。我打個哈欠,孩子說:「爸爸你要認真學,不要打瞌睡」。

第一步,老師要我們穿著直排輪到軟墊上走路,跌倒也不會受傷。

有了「腳感」後,練習在軟墊中間一條沒鋪墊子的通道上滑行。

習慣滑行後才能走到練習區。這時老師開始強調:「向前」跌倒

初學者失去平衡時,雙手會像鳥一樣畫圈圈,然後「往後」跌,屁股坐在地上。這很危險,因為萬一著地的不是屁股而是後腦勺…

老師強調的「向前」跌倒,是指當失衡時,上半身向前,用戴著護腕的手,和戴著護膝的腿著地。因為戴著護具,手、腿的衝擊有限,同時保住了頭。

跌倒,其實需要練習,「向前跌倒」更是。孩子和我都很自然地,在失衡時亂了陣腳,雙手亂揮,任由身體落地,希望能碰運氣地讓肉多的屁股先著地。

但安全的跌倒方法,是在失衡的那一秒鐘,仍然控制自己的身體,有意識地往前,然後用戴著護具的地方著地。

第一次上課,我們只練習跌倒。很無聊,但意外地,我不再打哈欠了。

因為跌多了,我體會到直排輪以外的意義。

人生像學直排輪,我們也常跌倒。犯錯、失敗是家常便飯,每個人都栽過跟斗。但我犯的錯,是前瞻性的,還是老掉牙的?

前瞻性的錯誤,是在新的領域,嘗試、驗證、修正。縱使在墜落的過程,仍控制著自己的身、心,保護最重要的資產,以求東山再起。摔,不要摔碎老本跌,也要跌得優雅

而老掉牙的錯誤,是在舊的人或事上,重複同樣的戲碼。空轉身心,任由運氣決定摔到哪個部位,不斷消耗像屁股一樣的老本。

年紀愈大,愈難學新東西,「向後」跌倒的本能也愈強。我們會給自己一些合理的藉口:都看過,都做過了,見怪不怪,人生就是這麼回事…

反倒是孩子,他們向前跌、向左跌、向右跌…為了玩,永遠願意嘗試新運動、新玩法

我不相信「人生就是這麼回事」,直覺認為前方還有很多新東西。於是一次又一次地跌倒,一次又一次爬起來繼續練習。跌久了自然會累,於是賴在原地休息。

老師走過來,教我怎麼樣站起來。沒穿直排輪時,自然是雙手撐地,然後左腳右腳站起。穿著直排輪要站起來,必須左腳先跪成 L 字型,然後一隻手把身體撐起。

成人生活就像穿著直排輪,某種程度身不由己所幸跌倒、站起,都有方法。我們常以為走這一程的目的是「溜得快」,但也許真正的樂趣,在於「跌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