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220/web/◆ 聯合報社論/卓揆自比為餐廳食客,人民竟消失在菜單中
◆ 聯合報黑白集/難以承受的交通「漲聲」
◆ 經濟日報社論/科技業優勢 需基礎工業做後盾
經濟日報社論/科技業優勢 需基礎工業做後盾
2024-10-22 02:05 經濟日報/ 社論
半導體示意圖。 路透
近20餘年來,國人普遍以台灣能成功發展半導體及高階資通訊產業,領先同輩國家如中、韓、星等為傲。為了繼續鞏固此一優勢,朝野均期待未來能在 AI 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熱門領域繼續衝刺,保持科技產業強國美譽。
回顧民國七十年至一O九年(1981-2020)的40年間,台灣所以能成就半導體及資通訊設計製造產業絕對競爭優勢,除了眾多國人智慧與辛勤努力,天時與地利未嘗不是重要因素。在這40年期間,美國與日本忽略對製造業之重視,開始將標準品大量生產外包至要素低廉國家地區,改以創新設計、提供精密原料、收取專利授權與品牌行銷做為國家經濟發展之核心,遂成就台韓中的分工聯手,成為全球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最大製造基地。
近年來國際競爭態勢日趨激烈,東南亞、印度等後進國家加入競爭,先進國家更試圖以保護性貿易手段將製造業拉回本土,然而單一國家,即便是美國或中國,冀望以比較優勢稱霸全球幾乎已不可能,智慧型手機與電動汽車案例可為明證。
未來台灣在新時代國際競合分工中是否仍然保持不可被取代之關鍵角色,仰賴的不是外交或國際政治地位,科技產業真實力與不可取代價值,才是台灣護國神脈。
再深入剖析,科技產業發展除了客觀環境條件,基礎工業與正確產業發展策略十分關鍵。國內外政治人物必須瞭解,產業發展需要紮實基礎,唯有一點一滴、二十年聚沙成塔,方可小成;既不能是放煙火,更不是花拳繡腿。
以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為例,AI 產業靠的不是培養更多會寫 Python, R, Java 的程式設計師,而是要能以應用範疇為目標,以數學能力為基礎,蒐集與清理實務數據,選擇與訓練最適理論模型,並執行大型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任務,方能真正解決問題提供即時方案。
以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得主為例,他們成功地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建立目標預測模型,解析近2億種蛋白質結構,讓人類得以洞悉生命的過程,也對未來基因編輯、新藥開發、環境保護、工業應用,提供巨大貢獻。
數學、物理是科學發展與科技產業基礎,人工智慧、數據科學、量子計算與通訊、物聯網、智慧製造,無一能偏離此一基石。根基若不穩固,沙上架樓既不可靠也不敵競爭挑戰。熟悉技術研發的專家都知道:半導體技術演進倚賴對於電子與光學本質的瞭解,譬如:有鑑於光的傳輸速度大於電子,能量損耗遠低於電子訊號,矽光子的出現即被視為摩爾定律延續的突破性技術路徑。
曾幾何時,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代大學聯考第一志願的台大物理系,已經在台灣社會短視就業取向的沙塵中被優秀學子所忽視遺忘。數年前有權威研究機構做過非正式統計:在台灣半導體五大龍頭企業高階主管中,大學主修物理與數學的人數,超過電機與資訊。
俗話說:機械是工業之母。德國、日本工業仍屹立不搖,精密機械地位沒有輕易被取代是最重要原因。機械工業不只是大型機具,其實晚近華為及蘋果即將推出的三折疊、四折疊手機,最重要技術關鍵並不僅僅是柔性 OLED 面板,還包括精密耐久防水的絞鏈機構,更精細複雜的散熱設計,這些才是技術眉角。
隨著各種科技領域日益進步,材料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發展的關鍵突破口,電子半導體、綠能環保、生物科技、太空科學,無一不需要特殊材料做為技術建構基礎。我們鄭重呼籲:經濟部、國科會、教育部,不應隨著政治口水放煙花取寵,以名嘴與網路聲量治國,更應重視科技產業奠基之基本技術,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基礎應用科學研究,如此方能建構長期競爭優勢,保台灣產業與經濟進步於不墜。
聯合報黑白集/難以承受的交通「漲聲」
2024-10-22 04:45 聯合報/ 黑白集
台鐵公司10月22日召開董事會討論票價調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高鐵皆傳出漲價消息。交通部長陳世凱說,高鐵票價「今年不會漲」,台鐵票價「明年春節前不會漲」。今年只剩二個月,距明年春節也只剩四個月,這種「不漲價」話術,到底想騙誰?
除「雙鐵」醞釀漲價,國道客運十七條短程路線,已確定下月起調漲。另外,雙北聯營公車票價調整方案,也正審議中。大眾運輸工具「漲聲不斷」,看來是賴政府繼「產業用電調漲」後,再送出的第二項「大禮」。
對於漲價,事業單位各持理由。有說成本上漲,有說弭平疫情虧損,有說為調高駕駛待遇;追根究柢,還是與各項物價飛漲有關。台灣高鐵便表示,十七年來物價指數累計年增率已高達廿五.七%。其中,當然是這幾年「貢獻」最多。
這當然也讓綠營長久來自詡「物價穩定」的宣示翻車。三年四次調漲電價,影響物價最嚴重。連台積電都受不了,說「台灣廠區電價已高居全球廠區第一」,打臉政府「台灣電價全世界最便宜」的謊言。大眾運輸離不開油、電,高雄捷運就曾為了省電費,發生「夏天關冷氣」奇聞,萬物怎能不漲?
大眾運輸影響社會、經濟、人流物流等面向,而通勤族多為基層經濟弱勢,各項齊漲,如同「劫貧濟貧」。錯誤能源政策,民進黨頻被打臉不足為奇;普羅大眾身受其害,才是大事。
聯合報社論/卓揆自比為餐廳食客,人民竟消失在菜單中
2024-10-22 04:55 聯合報/ 社論
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卡關,立法院長韓國瑜(右)下午召集協商總預算案卡關事宜,行政院長卓榮泰(左)昨晚突然發動「夜襲」,表示餐廳可以決議把他趕出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央政府總預算連續被卡,行政院長卓榮泰在臉書發表「點菜說」,稱同事聚餐擬以一千元點四道菜,但餐廳卻堅持他必須點第五道菜才肯上菜。卓榮泰還進一步引申,他們主張請「消保官」來仲裁,餐廳卻說他們恐嚇。卓揆的結論是,「餐廳可以把我趕出去」,暗喻在野黨可以「倒閣」,然後一切重來。嚴肅的預算案之爭,竟被卓揆不倫不類地比喻為餐廳點菜,還自比為「客人」,真是一場低級民主笑話!
此事的重點,完全不在誰要點幾道菜,也不在餐廳與客人的爭執在現實上是否可能發生。問題在,行政院長竟然把自己形容為「消費者」,把審查總預算的立法院想像成「餐廳」,把預算的編列比喻為「點菜」,更把大法官形容為「消保官」。不僅每項比喻都荒腔走板,卓榮泰一心一意只想著自己的權利和權力,想著如何把責任推給別人,卻渾然忘了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行政院長的職責,在於率領及綜理各部會推動政務,務求使國家資源獲得有效的運用,讓人民生活得到妥善的照料,也讓台灣未來能有更明亮的發展。卓榮泰過去的行政歷練並無傑出表現,外界原以為,他雖無足夠專業長才駕御各部會的決策,但或許能憑其調和鼎鼐的功夫截長補短。但五個多月下來,他一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僅無法擔當行政火車頭幫賴總統分憂解勞,甚至往往聽命於綠營黨團總召柯建銘,使自己頻頻陷於立院的朝野對立戰火之中。
試問,為了區區廿多億元原民禁伐補償,卓榮泰不惜讓三兆多的總預算卡關;若非存心嫁禍在野黨,這是基於什麼政治智慧?朝野「和解飯」也吃了,他卻不帶任何解決方案赴宴,這又是什麼和解之道?接著,他又作勢要「來硬的」,宣稱將聲請大法官釋憲;如今又以荒謬的「點菜說」向全民喊冤,還嗆在野黨可以「倒閣」把他趕出餐廳。這一連串演出,其實都在浪費社會資源;卓榮泰的色厲內荏,也愈發凸顯他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檢視卓榮泰的「點菜說」,除了他自居「食客」的荒誕不經,最大的問題是,故事從頭到尾看不到「人民」的存在。閣揆率眾進了餐廳,吵鬧著要點四道菜,然後跟店家槓了起來;在卓揆眼裡,這場爭鬧跟百姓有任何瓜葛嗎?在野黨杯葛總預算,至少是為了原民、農民及健保民眾爭權益;但在卓榮泰的菜單上,卻只有他身為「奧客」的任性和狡賴,人民則徹底消失。
卓揆把自己想像成「消費食客」已很離譜,更可笑的是,他竟把大法官比喻為「消保官」,要他們來仲裁朝野之間的預算「消費糾紛」,脫線到無以復加。根據憲法規定,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間若發生難以解決的爭執,理當由總統負責「院際協調」。而今,卓榮泰卻故意略過總統,把責任推給大法官,顯示他對憲法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如此一來,他自己丟盡顏面不說,又置賴總統於何地?
行政院上月召開經發會顧問會議,會後即遭學者痛批此會議已演成「利益團體動員會議」,也暴露卓榮泰對經濟發展胸無點墨,才需假藉「體制外」機構來幫他背書撐場面。迄今,外界從未見識到他有何英明決策。蔡政府時代,閣揆蘇貞昌的霸氣凌人讓人反感;但蘇揆所仗恃的,至少還是當時民進黨的「雙多數」民意。如今以民進黨的「雙少數」民意,卓榮泰卻還表現得如此愚頑,其實只是在增加賴總統的施政負擔。如果卓揆已無以為繼,他應該自行離開餐廳,何須等別人驅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