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後彭淮南時代的挑戰與契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886/web/

.聯合報社論/甘為政治馬前卒,教育部對得起教育?
.聯合報黑白集/無業者最支持的總統
.經濟日報社論/後彭淮南時代的挑戰與契機







經濟日報社論/後彭淮南時代的挑戰與契機


2018-01-29 00: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已確定將在2月25日卸任,綜合各方訊息,現任央行副總裁楊金龍內定將升任央行總裁。任期長達20年,彭淮南總裁為央行締造了許多歷史紀錄,也樹立很多難以超越的「彭淮南障礙」。楊金龍被視最能貫徹彭總裁意志的央行接班人,現在彭下楊上的人事安排,可說是彭淮南政策路線受到肯定,楊金龍既背負延續央行政策的重責大任,也要面對因應接踵而來的國際經濟變局及金融挑戰,肩負的擔子極為沉重。我們為彭總裁對國家的重大貢獻表達敬意,也期許新任總裁能夠繼往開來,承擔重任。
彭總裁對國內經濟及金融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台灣是淺碟式的開放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及金融的影響,央行匯率及貨幣政策自主性不高,但彭淮南將央行角色扮演得有聲有色,在他任內,秉持「穩定中求成長」的政策理念,致力維護新台幣匯率穩定,審慎調控貨幣政策,對國內物價及金融穩定,以及延續數十年、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成長,貢獻良多。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面對國際金融風暴及各種內外挑戰時,彭總裁更不時展現硬漢風格,以鐵腕擊退炒匯的金融大鱷;並力抗各方壓力,打擊金融投機及房地產炒作。他為央行的專業能力及獨立性,樹立最佳典範,也在國際上贏得14A總裁的美譽;他敢做敢當及敢言的行事風格及強勢作為,雖招致很多明槍暗箭的攻擊,但更贏得民意的高度肯定和信賴,這也是彭總裁經歷四位總統與15位行政院長,地位屹立不搖的最大本錢。
儘管不少人質疑彭淮南政策過於保守,過於強勢的行事風格又壓抑雙率政策理性辯論的空間,但這些批評皆無法抹殺彭總裁的卓越政績,所樹立的央行典範,以及民意對他的長期肯定和支持。
面對美國川普總統經貿政策所掀起的巨大波濤,以及全球央行寬鬆貨幣政策轉向帶來的各種風險,在央行任職近30年、和彭總裁並肩作戰多年的楊金龍能夠出線,代表彭淮南穩健的政策路線,以及具抗壓性、獨立性、以專業為導向的行事風格,受到蔡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也象徵未來沒有彭淮南的央行,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延續彭總裁所訂政策,這也有助於穩定社會人心。
不過,央行新任總裁未來所面對的問題,相較於過去20年的彭淮南時代,已出現巨大改變,很難再以既定的思維及政策框架來因應截然不同的全新挑戰。
首先,川普的經貿政策,正在衝擊數十年來由美國帶頭建立的國際貿易及金融秩序,這也顛覆了傳統的政策思維及市場預期心理,造成不可預期的經濟金融風險及波動。例如最近美元的劇貶,起因就是美國政府改變了長期以來對強勢美元政策的支持,而新台幣對美元亦一路升值,最近已進逼28元兌1美元關卡。台灣貿易順差占GDP比重名列世界前茅,新台幣匯率也是美國緊盯的對象,對央行匯率政策將構成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其次,台灣以代工出口為主力的成長模式已走到盡頭,兼顧出口和內需是經濟轉型的必然走向,而央行匯率及利率「雙低」政策也受到日增的挑戰,未來雙率政策的考量因素及拿捏將更為複雜,建立新的決策模式已刻不容緩。
再者,在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為挽救經濟,不再凸顯政策獨立性,而更加重視和國家整體政策的配合。台灣經濟正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過去央行的強勢及不斷凸顯獨立性,應否作一定的調整,顯然也是新總裁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彭總裁此時卸任,是央行的挑戰,但也是央行轉型的契機,我們期許新總裁能挑起重擔,帶領央行走出沒有彭淮南的新時代。



聯合報黑白集/無業者最支持的總統


2018-01-28 23:3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民意基金會發表新民調,蔡總統的支持度僅剩三成一,幾乎跌回內閣改組前的水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意基金會發表新民調,蔡總統的支持度僅剩三成一,幾乎跌回內閣改組前的水準,賴清德拚了半天,等於白忙。不滿意總統兩岸政策的民眾,則升為六成,創下她就任以來的最高紀錄。
蔡英文日前才高舉「台灣價值」的大旗,要求柯文哲向民進黨表態稱臣;如今看看這樣的低民調,她的台灣價值其實已經漏底了。不僅如此,民進黨的認同度也呈現雪崩式下滑,只剩兩成八,跌破民進黨自誇的四成基本盤。游盈隆認為,這反映「支持者希望幻滅」,民眾對兩大黨失望的情勢不變的話,台灣政治將成為「政治素人」和「政治冒險家」的樂園。
無論如何,根據這次民調,蔡英文仍有一點足以自豪。在所有的職業類別中,包括自營商、高低階白領、軍公教、勞工、農民和學生等,都是不支持蔡英文的比率明顯大於支持,唯一的例外,是「無業/待業者」的群體。其原因,難道是蔡政府的決策一直在懲罰勤勞工作者,卻不斷設法獎賞不工作的人?這點,極耐人尋味。
游盈隆的民調和解讀,一次比一次驚悚,但總統並不以為意。蔡英文多次宣稱,她民調低,是因為推動「改革」,顯然一點也「沒在怕」。當然,民調本來就不是做來讓人害怕的。但無論如何,民調就如同一面鏡子,它應該是做來給執政者照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做給民眾看的。如果一個總統的施政,只有無業者和待業者最滿意,她能自喜嗎?



聯合報社論/甘為政治馬前卒,教育部對得起教育?


2018-01-28 23: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綠營杯葛台大準校長管中閔的事件中,教育原應是「校園民主」捍衛者,卻扮演政治馬前卒。圖為教育部長潘文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綠營杯葛台大準校長管中閔的事件,在民進黨團宣布撤案後,表面上告一段落,卻未必能說已經「劇終」。這齣被稱為「拔管」的大戲,顯然不是偶發:執政黨明目張膽挾預算案侵犯大學自主,實為民主之恥;而教育部一路扮演政治馬前卒供政客驅遣,對政治力非但毫不抵抗,甚至萬般迎合並加碼演出。教育原應是「校園民主」的捍衛者,卻搖身變成大學自主的劊子手,真是荒謬的一幕。
台大遴選委員會一月五日選出新任校長人選後,教育部不僅壓著新校長的當選公文不說,根據媒體披露,更在兩周內急發三次公文給台大,頗有阻撓之意。這點,看三次發函的日期與內容,殊堪玩味。
一月十一日,有媒體率先爆出部分人士質疑管中閔擔任台灣大哥大的「獨董」卻未充分揭露,擔任遴選委員的台灣大副董蔡明興也未遵循「利益迴避」原則。翌日,教育部便去函台大,詢問遴選過程「據報載」似有疑義。廿四日,民進黨立院黨團藉著總預算審查協商,作出「教育部應要求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釐清疑義,否則不得進行後續聘任作業」的主決議,粗暴施壓教育部介入台大校長人事。不可思議的是,在場的教育部代表看過此決議文,竟回應「內容可以接受」。同日,教育部更將監察院「據訴遴選過程涉有瑕疵」的公文,轉發台大;對政治力介入大學,配合得天衣無縫。
對教育部兩次來函,台大選委員會均明白回覆:「本校校長遴選過程均依教育部核備法令辦理,殆無疑義」;但教育部卻視若無睹。廿五日,綠媒與綠委接力爆料管中閔論文的烏龍案;次日,教育部又發函台大,要求釐清倒果為因的抄襲事件。且看,除了第二次公文是「函轉」監察院公文,另兩份公文的主旨都是「據報載」,最後一次公文還附上「報導資料一份」。這也遭嘲諷是「看媒體辦案」。
教育部一再質疑台大遴選過程,事實上,教育部本身即有三名代表擔任遴選委員,其中一人還是政次。若過程真有疑義,不能當場釐清或擋下嗎?
在綠委烏龍爆料記者會次日,台大當夜即開會認定論文抄襲案「不成立」,並向教育部喊話:「籲尊重大學自主,儘速核定新校長任命案」。此時教育部卻振振有詞稱,不能「只看媒體訊息」就決定是否核定校長聘任案,必須審慎處理。壯哉斯言,但前後對照,豈不矛盾畢露。
管中閔雖被歸類為藍營,但民進黨與教育部聯手自導自演的這齣「拔管案」,粗暴踐踏大學自主與程序正義,所引起的社會反彈,後座力已經超越藍綠。短短三天,上千名台大師生連署抗議「政治力介入台大,堅守大學自主」,許多中間選民更感憤怒。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一度警告管中閔:若堅持就任,「不死也半條命」;窮凶惡極的嘴臉,宛如流氓政權
在民進黨團知難而退撤案後,更顯得教育部裡外不是人。教育部次長尷尬地說,「不論立院有沒有撤案,都會維持行政中立」,又說「校園本就該避免政治力介入,會尊重立院決定。」大言不慚的態度,暴露恥度之無底線。
民進黨執政後,本該嚴守中立的教育部長屢屢作激情演出。去年底「促轉條例」通過後,引發全台「中正」或「介壽」為名的學校和道路改名的議題;教長潘文忠迫不及待地表態,要剔除或更名,教育部會與相關學校依條例內容做適法的研處。此話一出,民意譁然,反彈不斷,逼得行政院發言人出面說明改名是「假議題」,潘文忠更被綠營立委K得滿頭包,提醒他要「檢討話術」。
這次教育部賣力配合民進黨演出「拔管」大戲,帶頭踐踏大學自主與程序正義。這樣的教育部,有什麼才德領導大學,又如何對得起自己作育英才的責任?

【重磅快評】路有凍死骨 台灣無「法」管?

.【重磅快評】綠朝要員真敢 為核食輸台鋪路稱誰意?
.【重磅快評】基隆民調烏龍凸顯的國民黨危機
.【重磅快評】路有凍死骨 台灣無「法」管?

.【即時短評】黃敏惠宣布參選市長 考驗吳敦義智慧
.【即時評析】蔡政府危「機」處理 最大輸家是誰?
.【重磅快評】沈淪的政府 把島產變黨產
.【重磅快評】北捷「專卡」朱立倫 2020大選提前開打了
.【重磅快評】張廖萬堅能否評價自己爆料是胡扯大烏龍?
.【重磅快評】連山都看不到 李應元憑啥發空汙改善獎金?
.【即時短評】警政署!請把維安特勤照片貼回去
.【即時短評】政客請自愛!你打擊的不是管中閔一個人
.【即時短評】原來 老師上課都要留一手
.【即時短評】躲在新聞稿後的「一位資深官員」
.【重磅快評】管爺被開2槍 小心還得確認「台灣價值」
.【重磅快評】總統的意志:五萬台商大軍轉進金門過年?
.【即時短評】政治染指學術 民進黨開惡例
.【重磅快評】川普轉身拔槍與穆勒的一場政治決鬥
.【即時短評】護照烏龍 政府竟把風險推給人民?
.【重磅快評】消失的國旗,神隱的政府
.【重磅快評】政治正確搞不出「國車國造」
.【即時短評】陸韓跳腳 台卻不吭不響 恐成美貿易戰輸家
.【重磅快評】陳金德用簡單幾何消滅我們的農地
.【重磅快評】小英「幸福共好」略虛矯 賴和更願送下聯
.【重磅快評】蔡英文「國車國造」比捷運安全重要嗎?
.【重磅快評】賴揆入住謊言構築的官邸豈有寧日 !
.【重磅快評】站神蔣萬安續戰立院 喬王柯建銘怕了?
.【重磅快評】美國政府關門告訴你的民主政體危機
.【重磅快評】恫嚇治國 蔡政府作了虧本生意
.【重磅快評】「搞人民的飛機」這一招 已不管用了
.【重磅快評】M503事件 政府模仿周星馳電影?
.【重磅快評】川普周年越做越穩 要連任恐也是輕而易舉
.【即時短評】以春節加班機反制M503 缺乏籌碼自殘行為
.【重磅快評】小英承諾不暴走 奈何難應對習大片面舉措
.【重磅快評】蔡政府的偽諾貝爾獎得主們
.【重磅快評】小英有夢,但希望在哪裡?
.【重磅快評】老共其實希望台灣炸了三峽大壩?
.【即時短評】好大喜功觀光局 管露營地虛晃一招
.【即時短評】猖狂監委為政治服務?
.【即時短評】基本工資3萬元?年輕人不用另一個633
.【重磅快評】陳師孟狂語下隱藏的精明算計
.【即時短評】工運走入體制?抗爭的困境與兩難
.【重磅快評】黃國昌的選擇性之怒
.【重磅快評】勞基法勞動條件的規定是地板或天花板?







【重磅快評】路有凍死骨 台灣無「法」管?


2018-01-29 08:17 聯合報  主筆室

氣溫溜滑梯,本周好冷,民眾要注意保暖。圖/本報資料照片



本週起,一波接著一波冷空氣南下,平地低溫在10℃左右,西南沿海空曠地區可能降到6℃不到,這是寒災。跨年前的那一波寒災凍死的人數台灣沒統計,大陸跨海關心,說凍死60多人。台灣沒有單位管凍死人。
特別強調這一週寒流的威力,除了西伯利亞冷高壓夠強,再因為行進方向往東南走,下雪重災區不只是華北,長江流域南京、武漢都暴雪成災,甚至雲南昆明、貴州貴陽也大雪紛飛;台灣因為海峽屏障,不致巨幅降溫,但四季如春的台灣,人們不耐寒,必須預做防寒害準備。
不好啟齒的是,台灣寒災沒人管,凍死人活該。《災害防救法》列出的災害有「寒害」項目,但主管單位是農委會,換句話說濃林漁牧、雞鴨狗豬凍死了有人管,人凍死了依法政府可以視而不見,立委們審災防法時目中無人。
寒害,凍死人,其實是文明社會非常可恥的事。寒害凍死人,少數是戶外工作者,絕大多數是遊民。政府的社政單位雖會勸到他們進遊民收容所避寒,但不強迫,多數遊民仍選擇露宿街頭,關鍵因素是選擇當遊民不全因經濟,也不是被社會遺棄,而是對社會文化的不適應。
不進收容所,因為不自認是「遊民」,但這社會卻吝於給他們起碼的實質防寒庇護。例如台北車站,驅趕遊民不得進車站避寒,對照組是東京地鐵入冬後的夜裡會開放幾個車站大廳,讓遊民進入避寒;法國也立法禁止在冬季5個月驅趕付不起房租的窮租戶。
災防法的寒害竟然不管人受凍,立委真的無視「路有凍死骨」?去年11月災防法修正,增加火山爆發為天然災害,立委的思維真讓人吃驚,火山爆發的機率,與寒害凍死人相較?真是嘆服立委的深謀遠慮。
其實農林漁牧的防寒災危害不那麼難。寒害新聞大宗是凍暈、凍死虱目魚,其實早幾天宣導,淺坪換深水池養殖即能避免。令人慨嘆的事,政府只做災損補償,凍死虱目魚補償善後,卻不做之前的防範;瓜果防凍也是如此。
「路有凍死骨」是文明社會之恥,拜託政府、民意代表多點善心,瞭解他們,關懷他們。



【重磅快評】基隆民調烏龍凸顯的國民黨危機


2018-01-29 09:14 聯合報  主筆室

基隆民調數字有誤植,國民黨內掀起風暴。記者吳淑君/攝影




國民黨基隆市長初選民調搞烏龍,原本以不到百分之一險勝的移民署前署長謝立功竟「翻盤敗」,換成基隆市議長宋瑋莉險勝。士氣猶在谷底尋求翻身契機的國民黨,竟連提名都搞此烏龍,凸顯的何止是基隆市長人選的難產,更是道盡黨內重重危機依舊。
基隆民調烏龍看似國民黨在台灣頭一地的問題,但隱藏在背後的第一個問題卻是民眾對國民黨組織機器依舊螺絲鬆動的嚴重質疑,更直白的批判就是:連民調都做不好,又如何告訴支持者能重返執政、治理國家?
第二問題是,此烏龍等同埋下同黨同志不信任初選機制的大地雷,表態參選新北市長的前台北縣長周錫瑋說,「這叫我怎麼相信所謂的民調!」就是顯例。若未能及時拆掉地雷,結果必然是初選失敗者個個輸得不甘心,又怎可能誠心輔選出線同志?
第三個問題在於,國民黨領導階層似無法即時作出正確損害評估,甚且可以說是整個輕忽第一時間的危機處理。從中央到地方黨部,事發後都將烏龍責任指向民調公司,或許這是事實;卻試問,出此大包後,黨核心領導群又在那裡,可曾跳出來勇於承擔、向民眾說明黨中央公正辦理初選的決心與態度?
國民黨組發會主委李哲華說,已要求基隆市黨部取消明天的核備人選會議,31日的提名也暫緩,等事件沉澱後再處理提名事宜。殊不知這也只是鋸箭式的技術性處理民調烏龍,又怎能有效消除黨員、民眾對國民黨是否具備重返執政能力的疑慮?
李哲華又說,民調數據誤植事件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向黨主席吳敦義報告,吳敦義相當訝異;黨中央也立即派員前往協助基隆市黨部,也會適度關心。但光只訝異、派員夠嗎?決策核心如此穿皮鞋處理問題的心態,如何能及時因應當前瞬息萬變的資訊傳播環境
不過話說回頭,黨中央的輕忽怠慢是一回事,所有參與提名同志能不能拋卻個人算計又是一回事。內鬥內行的老問題不解,就算改全民調為黨員投票又怎樣?就連全黨一心對外猶未必能勝選,藉著民調烏龍把黨中央給鬥臭鬥垮又有何意義?
直言之,基隆提名烏龍的嚴重性,等同是在白粥裡被拉了老鼠屎,絕不是「撈起來就算」那麼簡單;更且不要忘了,掌廚者的能力也已跟著被打了大問號,若不能痛下決心整飭廚房紀律並盡速好好重煮一鍋白粥釋疑,又如何期待老顧客會再上門?






【重磅快評】綠朝要員真敢 為核食輸台鋪路稱誰意?


2018-01-29 17:05 聯合報 主筆室

衛福部今舉辦新春記者會,部長陳時中、次長何啟功大談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來台,引發關注。記者鄧桂芬/攝影


民進黨果然完全執政,而且說到做到!去年三月中旬,衛福部長陳時中甫上任就說「能否擋住日本核災食品,不是衛福部可以決定的事」,言下之意,日本核食入台是早晚的事;果然,時隔不到一年,今天他把話說更明白了,「日本核災食品將適時開放」,次長何啟功更說禁止日本這五縣食品輸台是不對的,不察者,還以為這兩位是日本政府官員。  
陳時中、何啟功的談話雖讓人吃驚,但卻不意外,日本福島、茨城、群馬、櫪木、千葉等五縣食品輸台將滿七年,目前僅剩台灣及中國大陸仍禁止這五縣市食品入境,陳、何二人今天的談話想必是經過深思熟慮,也認定這種思維不致違逆高層的想法,否則兩人豈會自棄為國人健康把關的職責,敢冒丟掉烏紗帽的風險,異口同聲為日本核災食品代言?   
這種拿捏功夫也是綠營官場的特色之一,其實,早在陳、何二人今天露骨談話之前,被視為綠營明政治明星桃園市長鄭文燦去年也做過同樣的事,去年十一月間,日本千葉知事森田健作訪問桃園,日媒隨後報導鄭文燦將協調讓千葉縣農產品在今年桃園農業博覽會中販售,引發藍營議員關注,質疑鄭黑箱作業,鄭強調不會賣農產品,只會邀請對方參展,呈現綠農業、綠色生活,才使風波暫息。
如今,把地方、中央這兩件事串連起來看,其實就很清楚箇中脈絡了,民進黨做事確實是有計畫及步驟的;中央部會揣測高層意思推政策,地方看在眼裡,如法炮製看風向辦事,完全政治正確考量,至於國人的健康如何把關?都只是其次。去年初陳時中談日本核食問題時特別強調「食安優先, 政治其次」,其實是「政治優先,食安其次」。                
蔡政府一向拉日親美對抗大陸,對日工作是重中之重,核災地區食品進口是我手中的少數籌碼之一,萬一大陸先於我方開放日本核食進口,蔡政府豈不少了一次做人情的機會?在這種思維下,中央及地方要員當然不會錯判形勢,犧牲一點國人健康風險,那又算得了什麼?

聯合筆記/兩岸僵局 誰將得利

.陳師孟正在清算未來的蔡英文
.綠色執政 顏色保證 品質不敢說
.聯合筆記/兩岸僵局 誰將得利
.口號式居住正義 算台灣價值?
.死不認錯…太靠勢
.再造經濟奇蹟 才配講台灣價值
.公華視紛擾不止 央廣中央社送火坑?
.學測自然科 考驗閱讀理解與科學素養











聯合筆記/兩岸僵局 誰將得利


2018-01-29 00:17 聯合報  郭崇倫

去年台灣當局執著認為,等中共十九大後,習近平權力鞏固,對台政策可以主動鬆綁。現在這證明是錯的,對台強硬已經變成十九大的政策方向。圖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 新華社資料照片



兩岸看似平靜,目前卻有多重僵局,短時間局勢無法改善,自己心裡要清楚,僵下去會對誰有利、誰不利,而且總是有個期限,到時恐怕損失更慘重。
M503航線僵局,對台灣不利;遲遲不肯核准春節加班機,五萬台商抱怨對象是蔡政府,現在只剩下一周時間,必須要盡快解決,恐怕我們要先讓步。
大陸宣布新航線的同一天,就開始實施,讓台灣很下不了台,民進黨政府要求至少要「技術性協商」,扁執政時期有先例,沒有九二共識,也可以在澳門商談,達成春節包機,為何現在不能談M503航線爭議?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大陸那時是要打開直航,無前提的開始談判,但現在拒絕與台灣「坐下來」協商M503,就是要避免一種印象:民進黨不回九二共識,也可以協商。
這就牽涉到一年多以來的「九二共識」僵局,民進黨一直希望繞過這個問題,認定九二共識是國民黨的東西,要另起爐灶,希望與中共達成「不是九二共識的新共識」。
大陸內部也有人聽得進去,因此並不排斥可以談談,所以我們聽說前民進黨大老被傳話,希望台灣能組成與大陸栗戰書、丁薛祥等級的對話窗口,又傳在就職前,蔡總統貼身幕僚與大陸關鍵學者在澳門有秘密接觸。
但這並不是由「兩岸共同承認一個中國」,民共各退一步,可以退到「兩岸承認同屬中華民族」或其他模糊的概念,從北京來看:「民進黨你先拿出一個說法來,我們檢核是否符合」,這是以北京為中心的想法,當然在台北是萬難接受的。
大陸國力逐步增長,經由軍事威嚇與外交封鎖,北京當然占了上風,但是時間未必是在大陸這邊,台灣意識與天然獨的年輕人也在不斷增加,而大陸對此是束手無策的,尤其台灣還在苦撐待變,等待美國的中國政策改變,這就讓大陸最後解決的代價變得非常高。
最後,十九大是另一個僵局時間點,去年年中,台灣就有人建議要開啟新思維,先討論、再凝聚新政策,以抓緊十九大習近平時代的新機會,但是當時台灣當局執著於兩個觀念,一是等十九大後習近平權力鞏固,台灣問題不會成為政敵攻擊的藉口,習可以主動鬆綁,台灣無須先改變立場;二是最晚至三月,等新對台領導班子就位,會有新思維,台灣藉著一再批評即將下台的張志軍,可以把過去兩岸僵局的責任推給他。
現在這都證明是錯的,也許有人想藉台灣問題攻擊習,但是對台強硬已經變成十九大的政策方向,習個人主觀意願無法改變,張志軍雖然影響力減退,但是他還是代表政策,批評他於事無補,只是在僵局中徒然發洩情緒罷了。




師孟正在清算未來的蔡英文
陳長文 ∕ 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 聯合報
說起「法治」二個字,對於不是學法律的人來說,有點抽象,有點模糊,有點隔閡感。我也不想用太學理的方式來談法治,我用一句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法治?

法治就是蔡英文的守護神!而陳師孟,正在殺害蔡英文的守護神!

陳師孟以其即將掌握的監察權公然恫嚇判決對綠營政治人物不利,或判決對藍營政治人物有利的司法人員,這離譜絕倫的事,除了憤怒,幾乎已沒有什麼好評論的了。

但要責備的是提名陳師孟的蔡英文總統,以及全數同意通過陳師孟提名的民進黨立法委員,尤其蔡英文也是習法之人,怎能提名這種昭昭然踐踏司法的人當監察委員?而我要提醒蔡英文總統,不要以為陳師孟的清算刀刃,只是在清算政治立場不同的人。錯了,陳師孟正在清算未來的蔡英文。因為,陳師孟張狂舉措,想殺的是台灣的法治

要知道,法治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凡事依法不依人,才能保障每一個人,不因政權輪替而遭到迫害清算。陳師孟想把法治扭曲為統治工具,表面上是對「現在」的執政者有利。但是,請問蔡英文,您難道不知道,上台就有下台時,等蔡英文下台時,今日用來清算對手的每一個血滴子,都會飛回來砍蔡英文的人權項頸,不是嗎?

套一句前一陣子最熱門的語句-陳水扁給李登輝的獻壽祝福「萬壽無疆」,難道蔡英文真的以為民進黨的執政也是「萬壽無疆」?上了台,就不會再下台。蔡英文總統,您難道不知道,您現在的民調出其的低,連下一任選不選得上都在未知數,還「萬壽無疆」?

這正是法治的可貴處,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法治」就是每一個行正坐穩的國民的守護神,一般人民是、國家元首也是,不必擔心只因政治立場不同,就會無罪變有罪、有罪變無罪。一個國家元首,除非如陳水扁一樣廣涉貪腐弊案,「法治」將是首長卸任後最強大的守護神。

可鄙的是,陳師孟竟囂張的拿起屠刀要砍殺這一位守護神,那麼,蔡英文就最好祈禱她可以「萬壽無疆」地執政下去,否則,蔡英文下台的時候,若有其他的執政者以其政治立場不同要以「莫須有」之罪清算她時,那時的蔡英文也將無處呼求公義,無由召喚法治守護神。因為,陳師孟之所以能屠殺法治,那把屠刀,正是蔡英文送上的。

最後,陳師孟在眾怒下仍被「順利」提名,顯示馬英九不久前呼應制定「妨害司法公正罪」的必要,不只是關說司法,對於類似陳師孟這種以監察權侵犯司法獨立的作法,其惡性甚至勝於個案式的關說司法,應立法課予刑責嚴懲,但顯然不能期待擁有國會多數的民進黨立此法律(就像當年執政的國民黨或民進黨讓人民失望一樣)。

唯今之計,就是發起及通過公投,透過直接民主實現久候不到的立法。


 
綠色執政 顏色保證 品質不敢說
許木柱 ∕ 退休研究人員(花蓮市) / 聯合報
民進黨曾經宣稱「綠色執政,品質保證」,但是歷經總統貪汙、多位黨政要員因貪入獄,以及烽火外交的挫敗後,已經很多年不敢再說「品質保證」了。最近一次重新執政,而且是全面執政後,再度展現超高效率,不惜踐踏不溯既往、信賴保護的憲法精神,搶奪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同時毫不遮掩的誅殺異己,一路追殺已經奄奄一息的國民黨,只有「自己人」的特定組織(學運、工會等)才是「心裡最軟的那塊」。

對於近一年多的政治亂象,已有許多學有專精、客觀理性的評論,但這些批評或意見都無法撼動民進黨一貫的「顏色保證」,無怪乎「綠色恐怖」之說不脛而走。最近一次的「綠色恐怖」是準監委陳師孟護主心切,不僅高調宣稱進入監察院後,將會為貪腐總統翻案,並以監察權為靠山,警告那些「只辦綠而不辦藍」的法官,甚至以不屑的口吻貶低法官「不學無術」。

做為陳師孟委員台南一中的同班同學,我實在無法想像,那曾經是和藹清純的同學,怎麼會變成這樣?要說「學術」,當年班上確實人才濟濟,例如前經濟部長許嘉棟、台大經濟系教授梁明義、大律師許文彬、台大肝臟名醫許金川等,但是這些極有才華的同學到了現在,即使已經或即將進入「不逾矩」的歲月,卻依然謙虛如昔。當然,或許是我「不學無術」,所以沒有能力看到當年陳同學的才華吧?或者如總統府、行政院發言人在電視上反駁外界時常說的:「理解不夠」、「錯誤解讀」。

幾個月前,客委會李永得主委以極為傲慢的態度,回應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徐榛蔚的質詢,甚至輕蔑稱呼「徐太后」。在國會殿堂上,立委提出質詢本就是立委的職責,難道國民黨立委為花蓮客家族群爭取一些經費,就要被粗暴的對待嗎?難道李主委以為花蓮都沒有人了嗎?或者以為可以「永遠得到」天下嗎?民進黨或許自我感覺良好,認為「顏色保證」是鐵板一塊,但請記得,台灣是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人民有許多不同的顏色可以選擇。





死不認錯…太靠勢
張有賢 ∕ 製造業(新北市) / 聯合報
政治人物認錯有這麼難嗎?勞基法一年內兩度強渡關山,搞得勞資雙怨,總統只願關起門來在黨內中常會向自己人說抱歉,還大言不慚是「平衡一下」。

民進黨把手伸入大學校園,提案要求教育部暫緩台大校長任命案,還無所不用其極,爆烏龍抄襲,引發眾怒,現在被迫撤案,還講是釋出善意,這麼傲慢的心態大概真的是靠勢的大黨鞭才講得出來。

把一個學術殿堂的校長任命變成抹黑大戰,學術領導人尊嚴受損,迄今仍無悔意,一句抱歉都不願講,這是能引導台灣向上發展的政黨嗎?而且這種行為錯誤又死不道歉的思維,實在是教壞囝仔大小。

奉勸政治人物,不要太靠勢,錯了就是錯了,不要硬拗,趕快認錯為要,否則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早晚有報。


 
口號式居住正義 算台灣價值?
張金鶚 ∕ 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 (台北/聯合報
日前蔡總統視察台北市健康公宅表示「年輕人的居住權利與環境,也是台灣價值」,很樂見總統重視居住正義且視為台灣價值的一環。然而居住正義何時可以實現?是否廿萬戶社會住宅完成,年輕人的居住權利就可以實現?換言之,如何落實居住正義以彰顯台灣價值?

先不論柯市府四年二萬戶公宅確定跳票是否會影響蔡總統的八年廿萬戶成果,然不合理高房價並不會因為「廿萬戶的社會住宅」而解決;不合理的黑市租屋市場也不是「租屋專法」所能解決;危險老舊違章的不良居住環境也無法透過「危老條例」而明顯改善;更嚴重問題的住宅商品化、投資炒作、大量空屋與房市資訊扭曲等市場不健全尚無法經由稅制金融」及「實價登錄」而改變。

如果台灣的居住權利與環境是處在一個高房價、租屋黑市、危老不良居住品質,以及投資炒作、大量空屋和資訊不健全的市場環境,如此台灣價值情何以堪?

面對台灣居住困境,高房價及投資炒作互為因果,也是居住不正義的核心。透過房地產稅制及金融改革,區隔自住與非自住房屋的交易及持有成本,使其產生明顯差距,增加非自住者負擔,降低其投資誘因,同時保障自住者權益,避免住宅過度商品化,高房價也將無力支撐而逐漸合理修正,如此居住權利才能真正實現。

其次,面對大量空屋及資訊不健全的市場機制,政府與民間應加強供需資訊的提供,減少空屋的產生並促使有效利用。然後加強房地產業的檢查評鑑,以落實市場的獎優懲劣機制。最後透過實價登錄的改革,讓預售屋及租屋的市場資訊即時、正確、沒有模糊化的完整提供。如此可以避免市場失靈,同時保障消費者的居住權利。

第三,面對相對弱勢族群的租屋市場,政府除應先積極健全租屋市場的相關資訊,更應優先處理多戶出租房東的逃漏稅問題,以杜絕租屋黑市。另外,政府應加強提供多元租屋補貼方案,重新檢討各種補貼方案的公平與效率,提供弱勢租屋族群協助。

第四,面對危老不良的居住環境品質,政府除積極推動危老條例外,更應加強提供多元的都更模式,除重建外,還有整建與維護;除大規模都更外,還有中、小規模都更;除公辦、民辦都更外,還有社區自主、代理實施者都更等。透過各種多元都更模式,形成遍地開花的居住環境品質改善。

最後,面對社會住宅興建,柯市府強調要居住正義、智慧建築、美化城市等多重任務,卻忽略了只有少量的社會住宅最重要目的是協助無法在一般出租市場上租屋的真正弱勢者。如強調高品質的智慧住宅與美化城市,不但提高興建成本,更增加後續長期維護費用,如此將提高公宅租金,弱勢族群只能望屋興嘆。若社會住宅被賦與多重任務,導致原本目的扭曲,如此居住正義只是口號,更別提台灣價值的落實。


 
公華視紛擾不止 央廣中央社送火坑?
鄭自隆 ∕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公 / 聯合報
公視、華視紛擾尚未落幕,文化部又要在廿九日召開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諮詢會議,商討如何將公視、華視、央廣、中央通訊社納入「大公廣」集團,由一個董事會管理。

公視董事會兼管華視,已經鬧出這麼大的風波,又要兼管央廣、中央社,那一位董事長有這個能耐?

華視併入公視本是個錯誤,是大的被小的併,類似台北銀行強行被併入富邦,合併後富邦是茁壯了,但華、公視合併,公視收視率沒起色,華視業績與收視卻一落千丈,我們還要把央廣、中央通訊社送入火坑嗎?

華視併入公視是有些充滿熱情且嚮往英國BBC的傳播學者的主張,當時他們還主張所有無線電視台最好都納入,包含台視與中視,還好主事官員有點堅持,只併入華視,否則今日鬧局可會使台灣無線電視產業崩盤。

學者有其理想,但以管窺豹,忘了橘逾淮而為枳,英國有數百年的民主素養,台灣不到卅年,那能全盤移植?自二○○六年黨政軍退出媒體實施以來,公視、華視董事長那一位不是當家的執政黨喬來的,甚至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照樣以填補董事的方式,趕走民進黨執政期任命的董事長。台灣有公共媒體的條件嗎?只是披著公共的外衣,但底子還是政府媒體。

所謂公共媒體的「公共」有二個意涵,一是「場域的公開」,如同公車、自來水、電力,人人可以使用,無差別待遇;另一個意涵是「對象的多元」,菁英固然是公視內容服務的對象,但引車賣漿者也是;以此標準檢視公視,由於採「製作人制」尚可以抵抗長官的不當干預,雖然內容仍是陽春白雪服務菁英,但算是及格。華視得要靠廣告自謀生計,談「公共」只是笑話一句。

至於央廣、中央社如何「公共化」?中央通訊社是國家通訊社,宣示政府立場,而中央廣播電台早年職司「抑制匪波」、「對匪廣播」,以號召共軍弟兄起義來歸,二者都是國家的國際宣傳機器,是冷戰時期的工具,現在要「出口轉內銷」談何容易。

再從媒體本質來看,通訊社、短波廣播電台都是類比時代的產物,現在台灣有那一家電視台或平面媒體還在依賴中央社供稿?還有那一個人還在聽短波廣播?央廣若持續做國際廣播宣傳「台灣價值」,那是國家媒體而不是公共媒體;若轉型為國內廣播與其他廣播電台競爭,有何意義?至於中央社有龐大的國內外採編人力,但持續經營通訊社業務已無功能,當然也不可能轉為紙媒,似乎只能經營網路,不過以優質人力去和爆料公社之流者競爭,只能徒呼負負。

在國家體制下,「公共媒體」越大,執政當局(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染指越深。寄語文化部,先妥善處理近日公、華視紛爭,再來談「大公廣」,原先聲明說政府不能介入,明眼人都知道是場面話,加油,鄭部長。


 
再造經濟奇蹟 才配講台灣價值
鄭弼儀 ∕ 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 聯合報
自從蔡英文釋出「台灣價值」四字,迄今仍引輿論熱議;總統何曾想到不久前是一江山為守台灣而犧牲的戰役六十三周年?但是役當年曾震撼國際,使美國在一九五五年通過福爾摩沙決議案」。「價值」一詞,主要取決對該物體之需求,是以該戰役應為近代「台灣價值」視聽凸顯的開端。

當然,「福爾摩沙」在十六世紀經商的葡人發現「好美麗之島」,美譽和價值早見。而後是「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要者是先民使台灣如何變得愈有價值的艱辛開拓;之如紀念經國先生逝世,永懷推崇他推動十大建設、十大革新貢獻,才有中華民國繁榮與進步,才有世人驚嘆的「台灣奇蹟」。

今者「自由、民主」的台灣價值,似是政治人物拚連任之路;但無論藍或綠白,誰能倣效或超越蔣經國,再造「經濟奇蹟」,才配講「台灣價值」。

所以,今日講「台灣價值」,要先講「中華民國價值」,否則是本末倒置、捨本逐末,漠視「飲水思源」的古訓!


 
學測自然科 考驗閱讀理解與科學素養
簡麗賢 ∕ 高中物理教師(台北市) / 聯合報
今年學測自然科,題目結合去年時事新聞,內容創新,以題組題形式呈現跨學科學習重點,充分反映新課綱的核心素養概念。

時事題如福衛五號遙測衛星,提供福衛五號衛星距離地表高度及公轉地球的周期資料,透過考生學過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周期定律,判斷另一顆新衛星距離地表高度去年諾貝爾獎物理獎得獎主題「重力波」的閱讀理解題組題,考驗考生物理概念與閱讀理解能力,能根據圖表解釋歸納延伸推論,是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科學素養題。

今年試題也融入核能發電的議題,以閱讀理解形式呈現,從文章中了解核能產生的兩種形式,包含核分裂和核融合,藉由閱讀文章,引導考生思考核電廠反應爐意外的處理機制,及核能意外發生輻射外洩汙染隨全球環流擴張的科學問題,並介紹未來可能完成的核融合反應產生核能的物理機制。這些都是結合大家關心議題的好題目。

一份好題目是試題取材能跨科命題,綜合評量考生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等層次,包含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與定義,能知道科學現象、規則、學說與定律等;其次更高層次是評量考生應用與分析的層次,能了解數據函數圖形與示意圖的意義,判斷圖形意義,找出其特性或關係。例如今年以智慧型手機加速感測器放大的示意圖,要考生判斷該處的加速度與自由落體運動的關係,這是相當創意的題目。

這樣具有閱讀理解與科學素養的命題,相信對國內的科學教育發展裨益良多。






小琉球竟成空汙重災區 禍起高雄?


2018-01-28 23:21 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

小琉球是被遺忘的空汙重災區,冬天往高雄方向遠眺,天空幾乎都像昨天一樣灰濛濛,但夏天空汙少時能看到高雄八五大樓。 圖/讀者提供




抗空汙意識抬頭,蔡政府力拚將髒空氣減量,去年陸續端出不少防制措施,但全國仍有為數不少的「空汙孤島」,包括花蓮和平、離島小琉球、中部海線和南部近山區等。其中海風徐徐、島內推動電動機車的小琉球竟「紅害」嚴重,官方研判空汙物很可能從台灣本島飄散過來,無辜承受「遺毒」。
環保署已於全台建置七十七個空氣品質監測站,但因站點少、裝置位置代表性不足,過去屢遭環團質疑。也正因監測站密度低,全國因而出現不少無監測資料的空汙孤島,成了被外界遺忘的空汙「災區」
環保署去年曾將監測車開進無監測站的花蓮縣和平,還在十月廿九日意外測到「褐爆」,是最高的「危害」等級,比對所有人不健康的紅色警戒還「厲害」兩級,翻轉外界對花東空氣好的印象。

連三天紅害 上周五甚至是全國「唯一紅」

環保署去年底也將監測車開到高屏外海的小琉球,進駐近一個月觀測發現,這個沒工廠、人口少、推動騎乘電動車的小海島,空氣非常糟糕,當中南部近日已好轉成黃色或橘色警戒,小琉球卻從上周五起一連三天紅害,上周五甚至是全國「唯一紅」。目前監測車還在島上,但未來開走後,小琉球空汙數據也會「消失」。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成員許心欣說,小琉球屬於「位於下風處」、「無辜受害」的空汙重災區,島上汙染物來自「境外」,很可能就是高雄重工業區所飄過來的「遺毒」。
許心欣也說,以台中為例,可能也有很多無監測站的空汙孤島,海線如后里、東海、神岡恐都是災區,卻一樣沒監測數據。她說,后里、東海雖有地方環保局、台電的監測站,但因沒環保署測站,不列入中央年度報告,也不納入縣市評比;神岡甚至沒測站。

山區空氣好?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說非如此

不僅如此,過去一般民眾普遍認為山區空氣好。但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說,透過資料圖分析發現,南部近山區包含屏東霧台、三地門等地常受到空汙籠罩。莊秉潔甚至說,西半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地區,仍會受汙染物影響,山上空氣「並非你我想像地這麼好。」
環保署監資處長張順欽說,小琉球空汙主要受區域性擴散條件差導致,汙染物從高屏飄到小琉球的可能性確實最大,但待分析。至於花蓮和平,居民推測可能與挖礦、水泥車頻繁來回有關,張順欽則說,當時褐爆主因是受河川揚塵影響,但來得快,去得也快。張順欽強調,環保署預計四年內將裝設一萬多個微型感測器,屆時會視各地需求進行裝設。

黃介正/「新時代」的兩岸關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黃介正/「新時代」的兩岸關係

.王健壯/不必謙卑,因為你沒那麼偉大
.葉銀華/大學生你出國進修了?
.范疇/平論管中閔的台大校長風波
.馬凱/以「萬元育兒」救「稅改」原罪
.薛承泰/人口紅利未消失,台灣還有機會嗎?
.施振榮/推動公視釋股 讓華視民營化
.朱宗慶/心念轉,情勢轉

.蘇蘅/公視 真要走向黑暗時刻嗎?
.嚴震生/美國政治的蝴蝶效應
.陳立恆/不識高山青,台灣如何長青?
.盛治仁/那一張阿諾睡覺照片,你也傳了嗎?
.方祖涵/沒有被遺忘的33勝投手
.王正方/燃煤電廠不是空汙的主因?
.黃介正/美台關係正能量的隱喻

.王健壯/台灣民主正在倒退走
.李清志/老屋新生 感受年輕的好
.洪蘭/讓每個人都期待明天的太陽
.薛承泰/人工智慧紀元已到來!
.葉銀華/大陸系統性金融風險會形成?
.周行一/凍漲大學學雜費 台灣恐永遠落後韓國
.林中斌/川普可能連任

.嚴震生/足球先生成為賴比瑞亞總統
.薛琦/創新就是解決問題
.馬凱/救低薪要這樣做!
.劉維公/光榮城市的神話
.方祖涵/一年一度的海陸大戰
.范疇/指紋、聲紋、臉紋、思紋
.盛治仁/2018,活得YOLO!





黃介正/「新時代」的兩岸關係


2018-01-29 00:17 聯合報  黃介正

近期兩岸交手的熱度明顯升高,M503航路之爭,已影響到數萬台商的春節返鄉,蔡英文總統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仍強調處理兩岸關係「不要小看總統的意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峽分隔對峙近七十年,兩岸交流互動逾卅年,或兵戎相向、你死我活,或隔空撂話、彼此叫陣,或把酒言歡、元首峰會,在跨越幾個世代,波濤起伏的對局中,多的是政權爭奪算計,少的是傾聽黎民心聲,雙邊互信難立,終究脫不開兩岸糾結不清的政治關係定位。
今年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卅年的反右鬥爭、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及上千萬人被迫害的政治運動,似乎就此拋諸腦後。鄧小平所領導的中國大陸,如睡獅乍醒,朝向現代化目標一路飛奔,在快速富起來之際,也逐步成為可與世界大國較量的強權。
去年舉行的中共十九大,正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黨章,中國大陸在習核心領導下的「新時代」,不但成為熱門語彙,也同等標誌著大陸在思考對台關係上,可能牽引出新的政策與手段。
如今兩岸綜合實力的差距逐漸拉大,以強對弱的態勢,自然容易予強者更多政策自信與彈性操作空間,或謂「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然而相對的,得意之時難免任性,也更容易誘發「以(軟硬實)力服人」的霸道思維傾向。
近來大陸「訂定兩岸統一時間表」的意見再度浮現,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武統」的聲浪多有所聞,對於台灣人民或有恫嚇之效,但對於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征程,反而有害無益。
雖然目前中國大陸仍以和平為對台的政策基調,但因認定兩岸協商缺乏共同政治基礎,刻意迴避應由雙邊官方共商處置的事宜,透過「單邊片面」的立法、修法、規定與政策作為,來律定兩岸人民往來的原則與方式,進而逐步侵蝕兩岸對等協商的政治關係。
民進黨再度執政以來,大陸對台出手更重,我們僅有的正式邦交頻傳危急警訊,針對性軍事演訓與心戰交叉恫嚇;即使是有爭議的M503航路,也不願依國際民航慣例,由兩個飛航情報區的主管官署進行協商,令人感到「硬的更狠」。大陸的「惠台」措施,也從過去想盡辦法協助台灣本地產業的「送過來」,轉變成吸納台灣高端人才赴大陸就業發展的「吸過去」,手段從「買台」、「窮台」幾乎演成「笨台」,真有「軟的更陰」的感覺。
如今大陸又以「新時代」為名,認為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要有新理解。我們堅定認為,不應是以「降旗、撤交、廢軍」為終極目標的設計,而應該從習近平「兩岸一家親」以及「心靈契合」的主張中來理解。即使要談,也要在誰也不吃掉誰的對等基礎上,共商並有創意的豐富其內涵。
倘若「和平統一」是大多數大陸同胞的真誠願望,如果「和平共處」是大多數台灣同胞的現實期待,那「和平發展」就是雙方攜手處理「新時代」的兩岸關係的路徑,雙方也就更有必要好好的坐下來談。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