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經濟/「產業之旅」應朝可行方向規劃

.聯合報社論..類主權基金或工業銀行並不可行
.聯合報黑白集.討厭黃安,別變成黃安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之旅」應朝可行方向規劃



經濟/「產業之旅」應朝可行方向規劃


2016-03-13 02: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利用大選後漫長的交接等待期,展開產業請益之旅,以落實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並因應全球景氣欠佳和紅色供應鏈的衝擊。請益之旅貫穿南北,陸續拜會五大產業基地-從高雄的國防工業、台南綠能產業、嘉義新世代農業,到台中智慧機械、桃竹物聯網、竹北生醫園區,到南港軟體園區。參訪之旅除準總統外,包括孰悉受訪產業的專家、未來可能負責產業政策規劃的新內閣財經成員,讓關鍵人物都了解問題、預做規劃,其積極用心和周全安排值得肯定。
不過,我們發現,準總統和幕僚們在與業者座談後,經常立即做出回應,這些回應有些是原來已列在競選政見中,恰好有此適宜場合可重申目標和做法,但有些是順應業者要求,尚未經過詳細評估,甚至缺乏可行性的,卻也被併在一起匆促提了出來,並可能成為新政府將要大力推動的政策措施。我們呼籲準總統,請維持原來「產業請益之旅」的學習調性,多觀察現況和了解問題,少做即興式的政策回應,以免在善意的作為下,反增添不必要的問題,讓未來產業發展治絲益棼。
由於部分回應來自選舉政見,而這些政見常是民間智庫內所提供的建議,多少和當前政府早列為政策,或已經在落實的方案有部分重疊,重申這類目標和作法時不會有太大問題。但若涉及國家將扮演更積極角色時,則將立刻產生資源分配和效率的問題;也由於沒能詳細評估下立刻正面回應,業者聽來確實感受到新政府的誠意,卻可能在未來造成負責部會難以落實,或據以執行後才發現難以善後的僵局,建議準總統往後作政策指示時有必要步步謹慎,以免除後患。
舉一、兩個具體案例:在會見半導體業者,了解業界對於應對紅色供應鏈競爭的看法前,準總統表示要「組國家隊」應戰;而在與業者進行會談時更提出,打算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或成立如工業銀行般的投資銀行,將在520後提出具體計畫。另外,在嘉義的農業之旅與農民代表和業者座談時,準總統也表示將成立「政府出口管理公司」、「農地銀行」和「農業勞務公司」。雖然這些方案的具體內容仍有賴詳細規劃,但若真的加以落實,將出現各種「國營企業」或「國營機構」,顯然和全球盛行的新自由主義相左,也和當前社會氛圍及「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大趨勢背道而馳。除非市場機能出現重大缺失,業界投資資金嚴重缺乏、農產品無力出口、農地和農工難以互通有無,否則這些政府設立的新機構能夠突破現狀的「理論基礎」為何,恐怕還要先說服社會大眾才行;貿然宣示要加以推動,似乎顯得莽撞並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
再以半導體業要組成國家隊來說,在2009年金融海嘯剛過不久,行政院就已經推動由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負責,要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來應付國際競爭,當時因各業者意見不一致,很難整合,導致難以成形而放棄了。今天可以參與的業者和當年可說是一模一樣,當年是來自南韓的威脅;今天的「紅色」供應鏈和「高麗」供應鏈有何不同?為何當年組不成國家隊,現在國家隊就可以組成,並足以應付紅色供應鏈?
蔡英文準總統願意「謙卑、謙卑、再謙卑」地了解產業問題,我們加以肯定。但面對病症提出解藥上,希望也能秉持這種態度;對業者臨時提出的政策方向,應該思慮更周全,具有可行性,讓未來行政部門能夠落實,否則如果方向再出錯,已經飽受威脅的台灣產業,可擔待不起再次折磨。

聯合/討厭黃安,別變成黃安


2016-03-13 02:3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黃安10日凌晨飛抵台北,用救護車送進振興醫院,十餘位黑衣人護送黃安進入病房。 
記者邱德祥/攝影

敵意引發敵意,黃安這下該嘗到了滋味。稍早他在大陸胡亂檢舉藝人,現在返台治療心疾,立刻遭到萬人攻伐。有立委提議將他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甚至有醫師「祝福」他心臟血管「塞好塞滿」。
只消看看網路上的撻伐言論,一個小人得志的黃安,短短幾個月誘發出多少張牙舞爪的小黃安,即可知仇恨果然是一種強力傳染病毒。
令人好奇的是,當許多人在那裡指指點點咒罵黃安時,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模仿黃安?黃安之可鄙,就是靠著檢舉來販售「仇恨意識」,以莫須有的政治標籤來抹黑他人,並以此自炫。而今天許多民眾厭憎黃安,到了「惡之欲其死」的地步,其邏輯其實和黃安沒有兩樣,都是出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黃安和咱們「不同國」,所以他沒有資格享用台灣的健保。
我們很難說,這發生在一般人身上就無所謂,但且看竟有以懸壺濟世為業的醫師公開在臉書上號召為病魔集氣,祈禱「病魔戰勝黃安」;這種態度,究竟在表現什麼專業?黃安若是心胸狹隘的偏執狂,這樣的醫師難道不是其複製品?相形之下,吳宗憲引《禮記》「里有殯,不巷歌」評論黃安,雖然酸,至少酸得節制。
討厭黃安的人,為何變得跟他一樣狹隘?主要是有些人只求情緒的發洩,卻不思考這表現了什麼價值,失去理性而不自知。以暴制暴容易,能以柔克剛才是真本事。

聯合/類主權基金或工業銀行並不可行


2016-03-13 02: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準總統蔡英文在與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會面時,提出新政府研議成立「類主權基金」的構想。這種主張在台灣並非首次提出,但從未獲得輿論與民意機關的支持,這次類主權基金之議也不例外。唯因蔡英文所提之議帶有一「類」字,周邊幕僚事後更提出「工業銀行」、「投資銀行」之補充,彷彿另有新義。但我們要明白指出,即使「類主權基金」指的是工業銀行或投資銀行,此議絕不可行!
首先要釐清的是,什麼是「工業銀行」?工業銀行與一般認知的商業銀行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工業銀行不能向一般大眾吸收存款,而商業銀行可以。第二,商業銀行的放款,是出現在借款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欄;但是工業銀行的任務是投資,故放款出現在借款公司的「業主權益」欄,而工業銀行實際成為被放款公司的股票持有人。第三,商業銀行放款,賺的是資金進出的利息差,也許僅一趴、半趴,但因金額龐大而累積可觀收入。工業銀行賺的,則是股票購入與出脫之間的資本利得,關鍵是價差的「倍數」,未必是投資額度之大小。
正因為工業銀行的業務是「實質投資」而非「放款」,所以其業務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投資前的精準產業分析、投資後的細緻營運輔導、業務相關訊息與平台的銜接、適時的協助募資、選擇出場的關鍵時刻等。民眾不妨想像:從積極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工業銀行需要何等的專業與效率?而從防弊監督的角度來看,這又需要何等透明成熟的機制,方能使基金營運克竟其功?
問題是,在台灣,這可能嗎?我們的民主政治不像挪威那麼成熟,立法院、監察院缺乏理性監督、程序透明的氛圍,如果一定要弄個「類主權基金」的工業銀行,其結果,必然是民意機關對操作基金的公務人員設下種種約束,這勢必使得基金效率無從發揮。簡言之,必須有挪威那樣的成熟民主,才能監督主權基金;否則,便必須有新加坡或中國大陸的行政威權,才能發揮基金效率。全世界所有主權基金,都是出現在這兩類國家;台灣兩頭不是,硬要東施效顰,必然慘劇收場。
撇開監督與效率問題不談,蔡英文幕僚稱,設置類主權基金就是要對抗「紅潮」;這說,即更凸顯此案構思之盲點。中國大陸與韓國的優勢,在於他們的集團作戰、統合調度資源。如果台灣不尋思自己的相對優勢,卻傻乎乎地選在別人的優勢面向投入,那是選錯了戰場,是沒有戰略思維的盲動。如果真要比主權基金砸錢的規模與決斷,台灣可能比得過中韓嗎?試想,坊間繪聲繪影稱疑有對岸官方介入的幾個併購案,往往是省略財務查核程序的不合常理加碼出資,台灣能與對方比口袋深度嗎?輕率在別人擅長的戰場發動缺乏勝算的戰役,這恐怕不像有戰略思考的布局。
最後,談「類主權基金」可能衍生的弊端。據產業專家分析,這個主權基金恐將成為財團獵殺的標的,確實不無可能。在基金會或智庫做政策研究的人,通常比較缺乏業界真槍實彈的經歷,也對商人競租鑽營、政客布局套利等手法,也殊少體會;他們善意的理想分析,一不小心,就可能使國家資源變成財團的囊中物。
外界對類主權基金的批評,主要在指出政策研議中的盲點與疏漏,這是蔡英文應警醒之處。以台灣的實際狀況看,早年最成功的工業銀行就是「中華開發」,主其事者為劉泰英。當年,他一人身兼國民黨財委會、中央投資公司、中華開發董事長等職,那是台灣「工業銀行」成功案例的典型。如今,台灣各工業銀行都已換照改為商業銀行,唯獨蔡英文的智庫作了反向思考;如此奇特的切入布局,實需再深思熟慮,不可大意躁進。

星期透視/評蔡英文產業之旅:呼籲政府的軟實力

.名家縱論/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星期透視/評蔡英文產業之旅:呼籲政府的軟實力
.2病毒同時來 B型流感難歇
.該不該打流感疫苗? 考慮4件事
.中市府獨厚計程車 搞排擠兼選舉?
.各執歷史觀 文史工作者須謹慎
.資訊不對等 核安訴訟難度高
.高科技產業斷層 聯手矽谷才有解
.智慧揭露 經濟轉型推手
.畫中有話/戲棚下的今昔




星期透視/評蔡英文產業之旅:呼籲政府的軟實力


2016-03-13 02:35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右)產業之旅日前走訪台灣物聯網產業,
並與大猩猩科技執行長寇世斌(左)等物聯網產業業者進行座談。 記者胡經周/攝影


這幾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進行產業之旅,萌生目前最苦惱、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找到符合產業期待、需要的執政團隊」;我想以總統的格局,蔡英文應該還會想進一步轉成「符合人民期待、需要的執政團隊」。
基本上,總統當選人從瞭解產業期待、需求著手,是值得肯定的;而更進一步,本文強調新政府政策還要讓經濟成長果實普及,全民享有。如何達到上述的目標?我認為重點是呼籲政府的軟實力!政府的硬實力是能夠投入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數量,而軟實力則是執政者與部會首長的擔當、行政院橫向整合能力,以及提出強化投資台灣的政策。
蔡英文在對網路及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提出希望鬆綁法規,並且破除舊文官體系中不敢負責且效率低落的現象。此論點不能說是錯的,但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會有此現象?其實問題不在文官體系事務官,而是執政者與政務官的擔當。
過去產業很多期待無法被滿足,容易怪罪文官體系不願改、不敢負責,然而如果執政者、部會首長願意清楚在會議記錄或公文有裁決,而此裁決是符合現有法規或有配套法規修正,事務官怎麼會不想改?過去很容易是執政者、部會首長不清不楚的裁決,事務官自然以現況或小小修正為自己解套;在未有擔當或責任互推下,自然不符合產業發展的需求。
我要強調,強化政府軟實力,最根本就是「執政者與部會首長不怕擔,事務官不怕改」。
要組成合乎產業、人民期待的執政團隊的重點,還有行政院橫向整合能力!一般影響產業發展的大型政策,通常是跨部會,包括:經濟、財政、勞動、內政等部,以及金管會、國發會與中央銀行。如何以行政院高度,統籌各部會施政方針,而非讓它們各自為政,是重點之重。
台灣因為憲法限制副院長只有一位,因此需兼任之職務眾多;再加上政黨輪替、部會首長經常換人,導致原本負責協調的政務委員,大都沒有行政歷練,影響行政院橫向整合能力。行政院幕僚單位的品質提升也是重點,新的執政黨也是國會最大黨,希望新總統、行政院長設計新的聯繫機制,進一步強化行政院橫向整合能力。
蔡英文的產業之旅,包括「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以及「國防產業」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並著手擬定「策略性產業發展條例」。新政府有可能提供這些產業較優渥的股東投資稅額抵減、研究發展費用的稅額抵減與其他租稅優惠。然而特別條例的效果非常片面,且無多大助益於就業機會與全民所得的提升;例如:二○○七年通過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雖然有創造一項新產業,但是其對就業機會的提供相當有限,如市值超高的幾家公司,雇用員工人數低於百人。其實生技新藥業成功,大都是由上市前股東享有,對全民所得提升相當有限。
目前應該嘗試整合成適用「所有產業」的通案,例如:修改產業創新條例,提供「在台灣」之有形、無形的投資租稅優惠與行政便利;如此一來,對就業機會、全民所得提升較有助益,進而提高消費,拉動乘數效果。特別強調,只要是動到財政政策,等於是使用全民資源,執政者必須謹記成果需普及全民。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名家縱論/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名家縱論/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星期透視/評蔡英文產業之旅:呼籲政府的軟實力
.2病毒同時來 B型流感難歇
.該不該打流感疫苗? 考慮4件事
.中市府獨厚計程車 搞排擠兼選舉?
.各執歷史觀 文史工作者須謹慎
.資訊不對等 核安訴訟難度高
.高科技產業斷層 聯手矽谷才有解
.智慧揭露 經濟轉型推手
.畫中有話/戲棚下的今昔




名家縱論/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2016-03-13 02:35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在選舉激情過後,為了深入了解大陸方面的思維以作為台灣朝野的參考,台北論壇在前監察院長錢復先生的率領下,走訪了北京與上海,回來後並向社會發表所見所聞。
我們發現,民進黨與共產黨在基本立場上的距離,原本就比國共兩黨的距離更為遙遠。現在受制於各自的內部條件,雙方都覺得退無可退,所以腳跟站得比過去更定、更硬。更讓人憂心的是,所謂「天然獨」與「天然統」的直接對抗似已隱然成形,蠢蠢欲動。這使得舊有深層的「統獨」之爭,開始與更深層的「認同」匯流,僵局將更加難解。
「認同」與「統獨」一直在台灣熱鬧的政策辯論舞台幕後相互激盪。其中感性的「認同」,相對於理性的「統獨」,一直站著上風。君不見過去當大多數的台灣民眾都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時,根本沒有獨立不獨立的問題。現在大多數人都自認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時,所以統一就幾乎不是選項。
民調顯示,「認同」在過去幾十年間非常穩定地從「中國人」向「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再向「台灣人」轉移。當後兩者勢均力敵時,反映出民眾的內心在掙扎翻滾,而「統獨」的大政方針就隨著出現了混亂反覆的現象。
讓我們看:「中國人」老蔣總統時期的大政方針,毫無疑問是「急統」。晚年曾說自己「也是台灣人」的經國總統已從「急統」轉到了「緩統」。在李前總統時期,「台灣人」認同持續攀升,但仍少於「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所以他最後一年暴走「急獨」後不得不趕緊煞車。當陳前總統更大步邁向「急獨」時,也立即刺激了當時仍占多數的「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及「中國人」的不安情緒,造成台灣社會分裂,政治連年動盪,而台灣海峽也吹起驚濤駭浪。「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馬總統後來用「不統不獨」方針及「九二共識」聲明穩住了兩岸與台灣內部的不安情緒。結果民進黨對「台灣人」認同的持續引導,加上馬創造的安全感,竟讓「台灣人」認同在他任內大幅躍升至六成甚至更高的比重,遠遠超過其他兩種認同。
現在我們正站在兩岸關係新的關口。那就是,「台灣人」蔡主席將帶領首次以「台灣人」認同佔多數的台灣,隔海對抗「中國人」習近平及懷抱「中國夢」的近十四億大陸民眾。這情勢之所以「新」,是因為國共鬥爭時期的主要矛盾存在於國共兩黨間,與人民較無涉;而大陸人民對台灣的友善還是後來兩岸和解的最大助力。今天「台灣人」認同剛剛成熟,正血氣方剛,而「中國人」也正揚眉吐氣,自信滿滿。如果「台灣人」與「中國人」開始翻臉不認多年的情誼,能扣扳機的手指頭大量增加,情況就很容易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所幸到目前為止,雖然地底岩漿已蓄勢待發,但兩大板塊尚未直接相撞。掌握權力的領導人似有責任體恤蒼生百姓的幸福,藉由緩和的「統獨」選擇,引領「認同」板塊趨吉避凶,而不能坐在板塊上隨波逐流。
雖然從大陸最近一連串聲明看來,似乎大陸心意已決,但為了兩岸關係的長遠打算,大的方向仍應以「緩統」為宜,不該輕易滑向「急統」。
民進黨的選擇仍高深莫測,但由於蔡主席已多次宣示「維持現狀」,所以她應不至於再衝「急獨」,剩下似只有「不獨」與「緩獨」兩個選項。如果蔡選擇「不獨」,兩岸和平即可預期。但她的支持者,尤其是被民進黨視為勝選最大功臣的年輕人,一定會認為是重大背叛而拍桌反對。所以她最可能的選擇應是「緩獨」。
若然,蔡的第一個問題是,重點放在「緩」或「獨」,還是對外說「緩」,對內說「獨」?第二,大陸是否願意睜眼看「緩」、閉眼看「獨」?第三,現在的國際形勢能否支撐「緩獨」?能支撐多久?
這些都牽涉重大戰略選擇、佈局規劃、與細膩執行。當然更需要兩岸一定程度的互信。衷心盼望五二○不是兩岸「統獨」與「認同」板塊新對撞的起點。
(作者是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王健壯/現代版政府誘民入罪

.王健壯/現代版政府誘民入罪
.馬凱/真利三農 方稱英雄
.黃介正/美大選變化與亞洲變局
.周行一/正面向上的螺旋
.平路/Selina與「丹麥女孩」
.林中斌/漁船遊艇對軍艦
.盛治仁/創意不是天生的




王健壯/現代版政府誘民入罪


2016-03-13 02:35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六十五年前,一九五一年六月,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雜誌,刊登了一篇由經濟學者夏道平執筆但未具名的社論「政府不可誘民入罪」。
社論的內容是:保安司令部(警總前身)的特務人員,偽裝成放高利貸者,引誘地下錢莊的人上鉤,再以擾亂金融的罪名逮捕他們。夏道平批評「政府中人用種種串套欺詐,誘人入罪…無論其所持的理由是什麼,究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政府所應該容許的」,他呼籲有關當局「勇於把這件事的真相明白公告出來,並給這次案件的設計者以嚴重的行政處分,這樣才可以表示這次誘人入罪的案件,祇是某些不肖官吏做出的,而不是政府的策略」。
六十五年過去了,保安司令部與警總早已變成歷史名詞,但同屬軍方的國防部政戰局、軍事安全總隊(前身為反情報總隊)與台北憲兵隊等多位高階軍官,卻在今年二月又以釣魚手段企圖誘民入罪。但與一甲子前不同的是,當年是《自由中國》被軍特圍勦,現在卻是軍特不是被調職,就是被依法偵辦。
這件現代版政府誘民入罪案件的不可思議處在於:參與釣魚誘民入罪的軍方單位,多到包括政戰局保安處、軍安總隊、軍法司與憲兵隊等,參加協調會議的人官階也高到少將、上校等,但在這麼多高階軍官與這麼多軍方單位參與的會議中,何以從頭到尾無人堅持應依正當程序辦案?何以最後竟然會作出違法誘民的決議?
以購買普洱茶名義,誘騙當事人見面,是誘民。以簽署自願搜索書方式,進入民宅並取走民眾所持有文件,也是誘民;與當年保安司令部特務的誘民入罪,又有何異?
更不可思議的還包括:執行任務的低階軍憲人員若不知法,或者知法而犯法,已屬罪無可逭;主持會議並且下令行動的高階將校軍官,何以明明知法卻又敢於違法?難道國軍上上下下,都不知搜索要有法官簽發搜索票?都不知誘民同意自願搜索的伎倆遲早會被人揭發?也難怪搜索行動十天後的一萬五千元獎金,會被人以封口費視之。
荒誕離譜的還有:釣魚約當事人在捷運站見面時,軍安總隊出動四人,台北憲兵隊出動四人;帶當事人回住宅拿文件時,軍方也開了兩輛車,陣仗如此之大,猶如在抓匪諜,難道不嫌太過?更何況,區區幾份文件,又何勞軍安總隊與憲兵出馬,商請管區警察報請檢察官處理,不是一樣可達目的?民主法治時代,軍中特務對非屬軍方人員的案件仍敢自行執法,這是何等諷刺?
當然,在此案件中值得非議的不祇是軍事機關而已。時代力量召開黨團記者會時,咄咄逼人質問國防部官員的,竟然是不具立委身分的一位名嘴;以及行政院長雖然獲得總統同意,但閣揆直接下令國防部懲處相關軍憲人員,卻屬罕見特例,這兩件事都有爭議,也都有負面作用。
「現在,這件事已鬧得無可掩飾了,我們為著愛護政府,為著政府今後的威信,特在這裡呼籲政府當局勇於檢討,勇於認過」,這是夏道平在六十五年前那篇社論結尾前所寫的一段話,這段話至今仍然適用。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