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經濟/「產業之旅」應朝可行方向規劃

.聯合報社論..類主權基金或工業銀行並不可行
.聯合報黑白集.討厭黃安,別變成黃安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之旅」應朝可行方向規劃



經濟/「產業之旅」應朝可行方向規劃


2016-03-13 02: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利用大選後漫長的交接等待期,展開產業請益之旅,以落實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並因應全球景氣欠佳和紅色供應鏈的衝擊。請益之旅貫穿南北,陸續拜會五大產業基地-從高雄的國防工業、台南綠能產業、嘉義新世代農業,到台中智慧機械、桃竹物聯網、竹北生醫園區,到南港軟體園區。參訪之旅除準總統外,包括孰悉受訪產業的專家、未來可能負責產業政策規劃的新內閣財經成員,讓關鍵人物都了解問題、預做規劃,其積極用心和周全安排值得肯定。
不過,我們發現,準總統和幕僚們在與業者座談後,經常立即做出回應,這些回應有些是原來已列在競選政見中,恰好有此適宜場合可重申目標和做法,但有些是順應業者要求,尚未經過詳細評估,甚至缺乏可行性的,卻也被併在一起匆促提了出來,並可能成為新政府將要大力推動的政策措施。我們呼籲準總統,請維持原來「產業請益之旅」的學習調性,多觀察現況和了解問題,少做即興式的政策回應,以免在善意的作為下,反增添不必要的問題,讓未來產業發展治絲益棼。
由於部分回應來自選舉政見,而這些政見常是民間智庫內所提供的建議,多少和當前政府早列為政策,或已經在落實的方案有部分重疊,重申這類目標和作法時不會有太大問題。但若涉及國家將扮演更積極角色時,則將立刻產生資源分配和效率的問題;也由於沒能詳細評估下立刻正面回應,業者聽來確實感受到新政府的誠意,卻可能在未來造成負責部會難以落實,或據以執行後才發現難以善後的僵局,建議準總統往後作政策指示時有必要步步謹慎,以免除後患。
舉一、兩個具體案例:在會見半導體業者,了解業界對於應對紅色供應鏈競爭的看法前,準總統表示要「組國家隊」應戰;而在與業者進行會談時更提出,打算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或成立如工業銀行般的投資銀行,將在520後提出具體計畫。另外,在嘉義的農業之旅與農民代表和業者座談時,準總統也表示將成立「政府出口管理公司」、「農地銀行」和「農業勞務公司」。雖然這些方案的具體內容仍有賴詳細規劃,但若真的加以落實,將出現各種「國營企業」或「國營機構」,顯然和全球盛行的新自由主義相左,也和當前社會氛圍及「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大趨勢背道而馳。除非市場機能出現重大缺失,業界投資資金嚴重缺乏、農產品無力出口、農地和農工難以互通有無,否則這些政府設立的新機構能夠突破現狀的「理論基礎」為何,恐怕還要先說服社會大眾才行;貿然宣示要加以推動,似乎顯得莽撞並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
再以半導體業要組成國家隊來說,在2009年金融海嘯剛過不久,行政院就已經推動由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負責,要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來應付國際競爭,當時因各業者意見不一致,很難整合,導致難以成形而放棄了。今天可以參與的業者和當年可說是一模一樣,當年是來自南韓的威脅;今天的「紅色」供應鏈和「高麗」供應鏈有何不同?為何當年組不成國家隊,現在國家隊就可以組成,並足以應付紅色供應鏈?
蔡英文準總統願意「謙卑、謙卑、再謙卑」地了解產業問題,我們加以肯定。但面對病症提出解藥上,希望也能秉持這種態度;對業者臨時提出的政策方向,應該思慮更周全,具有可行性,讓未來行政部門能夠落實,否則如果方向再出錯,已經飽受威脅的台灣產業,可擔待不起再次折磨。

聯合/討厭黃安,別變成黃安


2016-03-13 02:3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黃安10日凌晨飛抵台北,用救護車送進振興醫院,十餘位黑衣人護送黃安進入病房。 
記者邱德祥/攝影

敵意引發敵意,黃安這下該嘗到了滋味。稍早他在大陸胡亂檢舉藝人,現在返台治療心疾,立刻遭到萬人攻伐。有立委提議將他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甚至有醫師「祝福」他心臟血管「塞好塞滿」。
只消看看網路上的撻伐言論,一個小人得志的黃安,短短幾個月誘發出多少張牙舞爪的小黃安,即可知仇恨果然是一種強力傳染病毒。
令人好奇的是,當許多人在那裡指指點點咒罵黃安時,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模仿黃安?黃安之可鄙,就是靠著檢舉來販售「仇恨意識」,以莫須有的政治標籤來抹黑他人,並以此自炫。而今天許多民眾厭憎黃安,到了「惡之欲其死」的地步,其邏輯其實和黃安沒有兩樣,都是出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理:黃安和咱們「不同國」,所以他沒有資格享用台灣的健保。
我們很難說,這發生在一般人身上就無所謂,但且看竟有以懸壺濟世為業的醫師公開在臉書上號召為病魔集氣,祈禱「病魔戰勝黃安」;這種態度,究竟在表現什麼專業?黃安若是心胸狹隘的偏執狂,這樣的醫師難道不是其複製品?相形之下,吳宗憲引《禮記》「里有殯,不巷歌」評論黃安,雖然酸,至少酸得節制。
討厭黃安的人,為何變得跟他一樣狹隘?主要是有些人只求情緒的發洩,卻不思考這表現了什麼價值,失去理性而不自知。以暴制暴容易,能以柔克剛才是真本事。

聯合/類主權基金或工業銀行並不可行


2016-03-13 02: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準總統蔡英文在與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會面時,提出新政府研議成立「類主權基金」的構想。這種主張在台灣並非首次提出,但從未獲得輿論與民意機關的支持,這次類主權基金之議也不例外。唯因蔡英文所提之議帶有一「類」字,周邊幕僚事後更提出「工業銀行」、「投資銀行」之補充,彷彿另有新義。但我們要明白指出,即使「類主權基金」指的是工業銀行或投資銀行,此議絕不可行!
首先要釐清的是,什麼是「工業銀行」?工業銀行與一般認知的商業銀行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工業銀行不能向一般大眾吸收存款,而商業銀行可以。第二,商業銀行的放款,是出現在借款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欄;但是工業銀行的任務是投資,故放款出現在借款公司的「業主權益」欄,而工業銀行實際成為被放款公司的股票持有人。第三,商業銀行放款,賺的是資金進出的利息差,也許僅一趴、半趴,但因金額龐大而累積可觀收入。工業銀行賺的,則是股票購入與出脫之間的資本利得,關鍵是價差的「倍數」,未必是投資額度之大小。
正因為工業銀行的業務是「實質投資」而非「放款」,所以其業務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投資前的精準產業分析、投資後的細緻營運輔導、業務相關訊息與平台的銜接、適時的協助募資、選擇出場的關鍵時刻等。民眾不妨想像:從積極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工業銀行需要何等的專業與效率?而從防弊監督的角度來看,這又需要何等透明成熟的機制,方能使基金營運克竟其功?
問題是,在台灣,這可能嗎?我們的民主政治不像挪威那麼成熟,立法院、監察院缺乏理性監督、程序透明的氛圍,如果一定要弄個「類主權基金」的工業銀行,其結果,必然是民意機關對操作基金的公務人員設下種種約束,這勢必使得基金效率無從發揮。簡言之,必須有挪威那樣的成熟民主,才能監督主權基金;否則,便必須有新加坡或中國大陸的行政威權,才能發揮基金效率。全世界所有主權基金,都是出現在這兩類國家;台灣兩頭不是,硬要東施效顰,必然慘劇收場。
撇開監督與效率問題不談,蔡英文幕僚稱,設置類主權基金就是要對抗「紅潮」;這說,即更凸顯此案構思之盲點。中國大陸與韓國的優勢,在於他們的集團作戰、統合調度資源。如果台灣不尋思自己的相對優勢,卻傻乎乎地選在別人的優勢面向投入,那是選錯了戰場,是沒有戰略思維的盲動。如果真要比主權基金砸錢的規模與決斷,台灣可能比得過中韓嗎?試想,坊間繪聲繪影稱疑有對岸官方介入的幾個併購案,往往是省略財務查核程序的不合常理加碼出資,台灣能與對方比口袋深度嗎?輕率在別人擅長的戰場發動缺乏勝算的戰役,這恐怕不像有戰略思考的布局。
最後,談「類主權基金」可能衍生的弊端。據產業專家分析,這個主權基金恐將成為財團獵殺的標的,確實不無可能。在基金會或智庫做政策研究的人,通常比較缺乏業界真槍實彈的經歷,也對商人競租鑽營、政客布局套利等手法,也殊少體會;他們善意的理想分析,一不小心,就可能使國家資源變成財團的囊中物。
外界對類主權基金的批評,主要在指出政策研議中的盲點與疏漏,這是蔡英文應警醒之處。以台灣的實際狀況看,早年最成功的工業銀行就是「中華開發」,主其事者為劉泰英。當年,他一人身兼國民黨財委會、中央投資公司、中華開發董事長等職,那是台灣「工業銀行」成功案例的典型。如今,台灣各工業銀行都已換照改為商業銀行,唯獨蔡英文的智庫作了反向思考;如此奇特的切入布局,實需再深思熟慮,不可大意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