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經濟/併購巨輪快轉 產業升級不能等

.聯合報社論..處理UBER何不拿出討黨產的魄力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尊重,哪來犧牲
.經濟日報社論.併購巨輪快轉 產業升級不能等







經濟/併購巨輪快轉 產業升級不能等


2016-09-04 02: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高科技產業的併購案金額屢創新高,去年6月Intel花了167億美元併購晶片業者Altera,接著Dell於10月以高達670億美元併購EMC;今年6月微軟提出以262億美元併購LinkedIn,7月軟體銀行(Softbank)則出資310億美元收購獨霸手持裝置運算架構的ARM,若以電信服務產業鏈來看,可謂是產業最末端與產業起始端的結合。
觀察過往高科技產業的併購案例,多半是希望藉此快速擴大市占,因而多在同業中尋求併購標的,如聯想併購IBM筆記型電腦,海爾併購GE家電部門;或者期望提高產業自主性,積極進行跨國併購,以快速彌補自身在技術或供應鏈上的缺口。
另一方面,國際大型網路服務業者如Google、Amazon或是中國大陸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其併購領域則相當多元,特別是在「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網路經濟商業模式下,業者深知用戶黏著度對其經營的深遠影響,為能維持用戶忠誠度並掌握用戶資料流向的主導權,因此積極跨領域進行併購,包括攸關電腦運算效率的相關技術或是能協助鞏固用戶基礎的應用服務,如人工智慧、影視平台、遊戲平台或社群媒體等皆在併購清單之內。
不過,跨領域與同業併購不同的是,同業併購大致在2至3年內即可看出實際成效,而跨領域併購,特別是該領域不易區隔出屬於單一特定產業時,短期內不易評估其併購效益。而且,現階段業者除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外,新技術運用,如大數據、人工智慧及無人載具的快速進展,也深深改變市場遊戲規則。因此,業者對於併購的考量並非僅限於市占的擴充,而是採取拼圖式的策略,終極目標在於全面性的版圖擴張。
在過去,除非產品差異化空間不大、競爭者眾或是技術面臨更替,大多數業者皆可在具體且明確的單一戰場上安身立命。然而,現在的戰場已不再單一化,除了硬、軟體核心技術之外,未來如何與垂直專業領域(Domain)進行聯盟或是思索透過何種途徑自行掌握,已成企業經營不可忽視的面向。
尤其在諸多應用服務已毋需侷限在經由特別設計的固定裝置上,產業競爭界限日趨模糊,既有產業遊戲規則被澈底破壞。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業者為能快速搶進,併購的確是一大捷徑,但對業者最大的挑戰在於併購的資金來源及併購效益的評估。因此,可以想見的是,未來各企業間的貧富差距會愈來愈大,其業務模式若處於正循環,獲利空間將會決定該企業是否具備收購其它企業的基本條件;但也在併購效益不明朗的情況下,財務體質好的企業雖可搶「快」,但也必須擔負不一定搶「對」所需付出的代價。
對台灣產業而言,業者在全球產業體系主要扮演代工的角色,品牌客戶於市場勢力的消長直接影響台灣業者的經營績效。近期發生的併購案例其後續發展,恐將影響業者將來的客戶組合。在未來市場敵友難分,新舊客戶需求多元的情況下,如何因應恐須及早謀畫。
其次,企業不管是為了因應市場變化、接近客戶或者往新經濟布局都需要資金,而為了協助國內企業進行合併、收購、分割及其他有助於企業創新轉型之投資計畫,國發基金匡列新台幣1,000億元設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扮演投資點火角色,為有意轉型升級的現有企業挹注更多資金。但看看前面的案例可知,對於眾多愈來愈高金額的併購,我們恐怕需要更大更強的力道。
新世代的競爭已來臨,企業應該藉此機會,取得新的競爭利基,才能脫離微利的宿命。而在獲利提升的前提下,才足以擁有投資與吸引人才的條件,也才能帶領產業獲得重生。

聯合/沒有尊重,哪來犧牲


2016-09-04 02: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軍公教勞人員九三走上凱道,主辦單位宣稱動員了廿五萬人,警方估計最高潮時來了近十五萬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

軍公教「反汙名、要尊嚴」九三大遊行,警方估算人數近十五萬人,創下社運史上的紀錄。一向溫和的軍公教人員一夕湧現街頭,無非是對執政黨長久以來抹黑汙蔑的不滿;執政者若不能謙卑以對,改革將變調走偏。
由於財政空虛,政府的年金支付已不勝負荷,年金制度因此修改調整,這是軍公教階層可以認同的現實。問題在,民進黨長期以來視軍公教為「藍營」同路人,打擊不遺餘力;新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更將軍公教操作成人民公敵,這其誰能忍?
政府有責任帶領年金制度的改革,這點並無疑問;然而,若要把制度疏失推給一部分人,讓社會其他階層共同仇視軍公教,這樣的政府就是不仁不義。李文忠身為退輔會副主委,卻對退役將官出言恫嚇,結果只是適得其反。國防部在這天祭出現役軍人穿軍服打卡消費打折等小技,則簡直是蹧蹋軍人尊嚴,毫無格調。
蔡英文日前向軍公教喊話:「這一代人的犧牲,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聽來冠冕堂皇,卻是邏輯不通。上一代軍公教多半歷經貧苦和戰亂,其實已是犧牲的一代,誰有資格要這代人一直犧牲下去?反言之,政府要解決年金困境,應該是要召喚這些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將他們鬥臭。
請蔡總統看看昨天的遊行,有不少人站在隊伍旁對著軍公教叫罵;這種現象,不就是「洪素珠現象」的遍地開花嗎?我們要為一次年金改革,把台灣變成仇恨國度嗎?

聯合/處理UBER何不拿出討黨產的魄力


2016-09-04 02:5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日前決定,由交通部修法重罰Uber,有計程車業者希望最高能罰2500萬元。圖/路透

Uber能否在台灣合法營運,在計程車業者強烈抗議下,政策幾度反覆,最後仍頹然而廢。八月初,投審會以Uber登記為「資訊服務業」不符汽車運輸業資格,要求限期撤資;次日卻遭行政院擋下,聲稱將推動「多元化計程車方案」。但經過三周的研議,交通部卻拿不出任何辦法,只能揚言要加重罰鍰,並歡迎檢舉。三度髮夾彎,只證明政府沒有能力和魄力解決新問題。
Uber引進台灣已四年,營收超過卅億元。這麼一個龐大的跨國公司進入台灣卻爭議不斷,至今命運未卜;其間的關鍵環節,值得嚴肅檢視。
Uber之所以讓小黃咬牙切齒,簡單地說,就是它在台灣有競爭力。而Uber為何更具競爭力,答案就比較複雜。在Uber看來,他們的競爭力來自其新營運模式,車輛不必在街上遊蕩浪費油耗,車輛使用可以在網路協調下更具彈性等。
但對計程車和政府而言,Uber的部分競爭優勢來自他們以「境外公司」省下的租稅,迴避了職業駕照的門檻要求,規避了職業公會的管理成本與保險費等。一家公司若是租稅開支、管理成本比別人少,當然有競爭優勢。
換言之,Uber的競爭力有部分來自創新,另部分則是歸避了管制與租稅。從國家公權力的角度,財政部與交通部絕不可能容許「一國兩制」,財政部要求依實質營運原則對Uber課營業稅與營所稅,社會絕對是支持的。
然而,從鼓勵新創營運模式的角度來看,我們就不應只看「一家外國公司營運模式移植到台灣,我們要怎麼辦?」這樣的思考,不是創新的思維,而只是被動地檢視「此模式有沒觸犯A法律?有沒有牴觸B規定?有沒有與現行之C管理衝突?」簡言之,檢視Uber個案與檢視創新服務模式的可行性,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假設Uber尚未出現,但另有一個創新的營運模式向經濟部或交通部提出申請,政府要如何處理?讀者用膝蓋想也知道,政府的SOP必然是:檢查這與現有種種規定是否符合,若然則照准;若不然,則不准。但這樣的SOP顯然有其問題,所謂創新,自然是當下不存在的做法、構思、串連、付費方式等。所有的現有法規,都是規範既存事務,對於尚未存在的事務則予以排除或模糊以對;而創新經濟的根本精神,則是要挑戰現有法規。檢視政府處理Uber的判準,要看它面對創新構想挑戰法律做出什麼回應。
台灣現有的制度,對計程車駕駛有資格、登記、靠行、公會等管理標準,絕對不是師出無名。如果有人要用其他的安排取代這樣的規範,正確的做法是要檢視現有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並檢視是否有替代方案,然後再衡酌新舊雙軌平行是否會造成公平面的顧慮與衝擊。
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完成評估測試並思考並行之計。然而,政府自Uber登陸起,可能從未採用前述「建設性可能包容」的態度面對,只是利用現有法規的框架去衡酌。可以想見其結局,一定是服從現有規範的小黃,槓上不服現有規範的Uber。此事的發展,其實早可預期。
我們要再次強調,Uber以境外公司的型態迴避營業稅、營所稅、職業客車登記管理規範,絕對是不合理的。政府基於保護乘客安全、堅持營業「落地即需納稅」,這樣的原則也絕對沒有錯。這兩個面向背後,都有嚴肅的社會價值。如果幾經考量,仍找不出符合公平正義新模式的做法,那麼,把Uber掃地出門也沒什麼不可以。
我們想提醒政府的是:對於創新經濟,必須開放容許其在一定期限內試驗運作的彈性,並於此期間檢視法規環境。遺憾的是,三個髮夾彎下來,就地合法無望,政府卻只能祭出「鼓勵檢舉」和「提高罰鍰」兩招,顯然技窮。比起執政黨大肆追討「黨產」的魄力和狠勁,對付外國企業,只暴露了無能和無力。

名家縱論/遊戲產業:台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星期透視/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

.G20救經濟 開新春或鎖深秋?
.名家縱論/遊戲產業:台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
.星期透視/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
.九三遊行/還給軍公教 公平的評價
.九三遊行/階級對立 傷害國家競爭力
.九三遊行/私校師 沒力氣抗爭
.九三遊行/經濟差 改啥都沒用
.年金改革 含淚接受吧
.硬拗再任院長 這稱號您想要嗎?
.畫中有話/軍人的榮譽與尊嚴






名家縱論/遊戲產業:台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


2016-09-04 03:58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年輕世代寄望台灣發展數位經濟,而台灣的數位遊戲產業不論在產業基礎、內需市場規模、新興科技的銜接、跨領域合作與文化傳播等方面都值得擴大發展。新政府要推動數位經濟,可先考慮振興現有的遊戲產業。
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在台灣掀起全民抓寶熱,北投公園人滿為患的奇景,被時代雜誌形容為預見世界末日的景象。其實遊戲產業在台灣有相當的產業基礎又有內需支持,是台灣真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
「台灣市場太小」一直是產、官、學界認定數位經濟發展不力的關鍵因素。但數位遊戲在台灣其實有很大內需市場,是少數可以成功發展的新經濟領域。根據App Annie最新數據,台灣人平均每天花一○八分鐘玩手機遊戲,台灣市場Andorid手機遊戲營收更是名列全球前五大。同時,二○一六年台灣遊戲產業發展趨勢和商機報告也指出,台灣整體遊戲營業收入在二○一五年就達到新台幣二百五十三億元,排名全球第十五。綜觀以上,以台灣的人口基數來看,台灣數位遊戲市場一點都不小。
數位遊戲是台灣少數有過成功歷史的軟體產業,九○年代PC產業強大,台灣PC遊戲軟體產值曾經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居全球第三。然而隨著網路線上遊戲風行,韓國遊戲產業在國家力量扶植下崛起;之後手機盛行,中國在龐大市場支撐下手遊逐漸獨大。台灣遊戲產業雖然不差,但鄰近國家更加強大,加上社會普遍對遊戲產業有一定成見,政府與資本市場也都視其為非主流產業。在資本與人才奧援不足的情況下,台灣遊戲開發商逐漸放棄自行開發,轉而代理海外遊戲,台灣遊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因此停滯不前。
還好台灣遊戲產業仍具備一些優勢。在內需市場長期支持下,已培養出不少具有遊戲鑑賞、設計能力的人才。台灣主流的電腦產業也逐漸重視電競產品的開發,開始與遊戲產業合作,台灣玩家也屢屢在國際電競賽事中獲得佳績。精靈寶可夢的成功更宣示,遊戲進一步進入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的全新世代;包括宏達電、華碩與宏碁都大舉進軍虛擬實境領域,而微星、技嘉、華碩、宏碁也都在競逐電競市場的商機,台灣遊戲產業與主流電子硬體產業終於有機會聯手,是一重新發展遊戲產業的契機。
另一方面,台灣一些新創公司在手遊開發也逐漸逆勢崛起。舉例而言,雷亞遊戲以獨立開發者之姿,開發出一系列音樂相關的遊戲,在音樂與視覺方面都有出色表現,因此闖出名號,帶動周邊商品銷售甚至舉辦演唱會;Framy則是善用圖庫、背景音樂結合虛擬與擴增實境技術,讓使用者創作並分享專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影片,目前已在全球超四十個國家累積上千萬活躍用戶;另外在Google Play上的獨立遊戲製作專區中「Made in Taiwan」區塊,也有Sigono、Sunhead等優秀團隊在積極練兵,以動作冒險、水墨復古等風格嶄露頭角。
台灣年輕世代是在充滿遊戲的環境中成長,數位遊戲對他們而言,不僅提供娛樂,也是閱讀、聽音樂、教育學習的內容平台。遊戲產業的實力已成為國家文化的競爭力。如果政府可以將遊戲產業提升到國家級的重點產業,不僅可以結合最新的資通訊科技,還可以帶動影視與音樂等周邊產業。
近期新政府成功延攬網路神人唐鳳入閣,顯示確實有新思維。 新政府要推動數位經濟,開發亞洲矽谷,或許可考慮先振興已有內需市場支持的數位遊戲產業。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


2016-09-04 03:58 聯合報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來自各行各業代表,迄今召開十一次會議,卻仍僅止於各部會輪流報告各管的年金制度。究竟政府想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改革全貌?願景、目標及原則是什麼,似乎仍在空中飄,全民期待看到政府誠心端出改革方案,但在十一次會議的等待後,仍舊是一場空。
試問,沒看到正確的改革方案,謠言又該如何止於智者?而誰是智者?為全民釋疑改革所帶來的衝突及焦慮,甚至面對社會及不實輿論,卻未見年金改革委員會以其高度為之澄清,坐視相互指責,所謂智者,不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嗎?
任何成功之改革,不能預設立場,且其資訊必須公開透明、清楚明白,不能選擇性隱瞞;當報告有一絲的不客觀、不中立,就會引起不同職業別、族群及世代的對立,人心惶惶不安。
例如不斷揭露社會保險的潛藏債務有多嚇人,卻不告訴大家真正的意涵是什麼。潛藏債務是指只要有一日保險年資,均予計算將來要給付的範圍內,但並非所有人都會在同一時間結算年資請領給付;因此潛藏債務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府應告訴民眾當財務出現危機時,可以如何有步驟地拆解炸彈,以安定民心。改革者若只提出問題,卻不解決問題,徒增恐慌,當民眾信心動搖,擠兌浪潮將隨之湧現。
職業分立的社會保險年金制度,係尊重社會各行各業分工。不管是第一層的社會保險、第二層的企業(退撫)年金,內涵設計本就因職業特性而不同,存在的保障與負擔比率差異為制度使然,因此不能以今天的結果逕予論斷昨天的錯誤。
改革是複雜浩大工程,必須將所有年金制度的權利和義務在一個平台上比較,才能窺見各制度的內涵及國家財政的總付出成本。若僅一再提及軍、公、勞、農、國保每月保障金額的多寡,卻忽略各自保費付出,甚至漠視各自制度內隱形的行業及性別差別待遇(例如女性家務者並未評價納入勞動年金貢獻內),易誤導民眾只看誰領得多,挑起彼此的對立與仇視,年金改革亦將成為傾斜的天平。
改革心胸若寬大,改革的道路始能突破難關。台灣已進入高齡化及少子化,國民都能理解國家財政困難、改革勢在必行,也願意承擔改革責任,以求世代永續,站在政府的視野,必須更同理不滿情緒,不能將不同意見者打為反改革者予以汙名化。
過去年金或津貼對各行業勞動者的貢獻,有其建制的時空背景,或許有其必須檢討或調整之處,但改革者必須坦然接受過去制度保障緣由事實,才能引領民眾未來正確的方向。
年金改革委員會號召全民支持改革,這也是執政黨在選前的承諾;但是每次會議各說各話、莫衷一是,一再延宕實質討論,社會真的團結了嗎?說要拉齊職業別的給付差距,卻在方案未成形前釋放對特定職業者的利益,接下來呢?
改革最忌以利誘和交換條件方式,那將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當政府不能堅守有為立場,就會如牆頭草,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
號稱建構社會團結模式的年金制度改革,如今演變成社會分裂進行式;屆時政府會不會給了誰糖吃,年金會不會是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全民都在看,也在擔心。
最後,令我憂心,也想提醒的是,台灣要面對的不僅是老年所得貧窮問題,尚有老年照顧的長照制度建立問題。年金改革與長照皆涉及國家財政資源分配,在談年金改革時,也必須一併思考長照財源,甚至一起討論,才能建構可長可久的社會安全制度。

薛承泰/九三能爭到什麼?政府能學到什麼?

.薛承泰/九三能爭到什麼?政府能學到什麼?
.盛治仁/履歷表與追悼文
.方祖涵/日相安倍的動漫朋友
.嚴震生/安倍遠赴肯亞與中國競逐非洲
.王文華/阿拉巴馬州和小林村的距離
.高朗/布萊爾與英國內外的分合
.劉維公/醒醒吧,關鍵在於做法!






薛承泰/九三能爭到什麼?政府能學到什麼?


2016-09-04 03:24 聯合報  薛承泰(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監督年金改革協會昨天號召超過十萬人走上街頭遊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高喊「反汙名、要尊嚴」,抗議新政府的年金改革對其不公。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澔一/攝影

十二萬軍公教勞集聚凱道,高呼「要尊嚴、反汙名」,這次遊行看來是因為年金改革委員會所引發的一些爭議。
首先,年改會的組成,已讓軍公教代表在會中陷於孤立位置;其次,談話性節目配合演出,刻意舉出幾個超高所得退休人員加以冷嘲熱諷,強化政黨追殺印象;最後,政治人物、名嘴與部分民眾,基於長年刻板印象,攻擊與不雅用語在媒體網路接連出現,結果就是「忍無可忍」走上街頭。
對軍公教刻板印象,包括工作輕鬆待遇好,假多事少保障高;對於退休者更常以拿民眾的錢到處遊山玩水來形容;對於軍人,在過去幾個事件中,又是誰在藉機詆毀與踐踏呢?最後,也是最能讓執政者合理化,是因為軍公教過去大部分支持老K,總數沒有農民多,更不及勞工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認知,恐怕才是怨氣的根源。
還記得嗎?小英總統就職演說,有理性的國內外問題剖析,有跨族群黨派的溫情喊話,有堅守憲法對國家的熱愛,更有謙卑面對人民樂於溝通的態度。然而,就在第一個百日執政裡,人事的裙帶,政策的反覆,國格的矮化,摸頭的溝通…,和就職演說形成強烈對比,不僅是民調直落的主因,新政府似乎也亂了方寸。
其實,十餘年前民進黨執政時本就有機會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卻以國會居少數為由而停頓;三年前馬政府被要求三個月內提出版本時,卻能以極少數來大肆撻伐,並成功政黨輪替。其實,就算馬政府真的能進行改革,也不可能在大選前完成,民進黨可在執政後繼續往前推進,前述那些怨氣還不至於會歸咎到年改會上。歐日國家改革都有廿年歷史,我國起步已晚,並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而是太多的政治算計。
年金改革是歷史的共業,也是世紀改革,國外經驗告訴我們,需要跨黨派族群與世代合作才能完成,也應是新政府口中的「社會對話」!然而,年改會開了十一次,透過直播,可以觀察到真正對話人數不過約五人,決議過程更是粗糙。
年金改革方向,大家也都清楚,一般有兩個基本構思:首先,翻轉現有制度,建立三層年金制(即大國民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投保);其代價在於如何結算現有被保險人與退休人口,即便需發展一套銜接機制,改革工程也相當大。其次,也就是馬政府當年版本,調整所得替代率(包括保險費率與給付率)與延後領取,可以延後財務危機一些時間。
無論如何,當政府公告許多年金基金將在十年左右破產,即應明確告訴民眾,影響最大的應是當前五十歲以上未退休者,因為他們繳保費最久、納稅也較多、卻未必能拿得到退休金;相對的,年輕人影響較少,因為繳保費時間較短。改革後,因被保險人都須「繳多、領少」,對往後進入勞動力市場者影響即較深遠,但奇怪的是,政府片面強調「債留年輕人」引發世代緊張,這似乎和事實相悖。
其實,還有一個簡單且影響較少的改革,且能發揮再分配效果的方法,就是將所有老年給付與退休年金視為「所得」,這對於拿得少的退休者,因扣不到稅沒有影響,反之每月若拿十萬以上,在報稅時應會繳回三十%或更高的稅。
(作者為台大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