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遊戲產業:台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星期透視/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

.G20救經濟 開新春或鎖深秋?
.名家縱論/遊戲產業:台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
.星期透視/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
.九三遊行/還給軍公教 公平的評價
.九三遊行/階級對立 傷害國家競爭力
.九三遊行/私校師 沒力氣抗爭
.九三遊行/經濟差 改啥都沒用
.年金改革 含淚接受吧
.硬拗再任院長 這稱號您想要嗎?
.畫中有話/軍人的榮譽與尊嚴






名家縱論/遊戲產業:台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


2016-09-04 03:58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年輕世代寄望台灣發展數位經濟,而台灣的數位遊戲產業不論在產業基礎、內需市場規模、新興科技的銜接、跨領域合作與文化傳播等方面都值得擴大發展。新政府要推動數位經濟,可先考慮振興現有的遊戲產業。
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在台灣掀起全民抓寶熱,北投公園人滿為患的奇景,被時代雜誌形容為預見世界末日的景象。其實遊戲產業在台灣有相當的產業基礎又有內需支持,是台灣真正該抓住的神奇寶貝。
「台灣市場太小」一直是產、官、學界認定數位經濟發展不力的關鍵因素。但數位遊戲在台灣其實有很大內需市場,是少數可以成功發展的新經濟領域。根據App Annie最新數據,台灣人平均每天花一○八分鐘玩手機遊戲,台灣市場Andorid手機遊戲營收更是名列全球前五大。同時,二○一六年台灣遊戲產業發展趨勢和商機報告也指出,台灣整體遊戲營業收入在二○一五年就達到新台幣二百五十三億元,排名全球第十五。綜觀以上,以台灣的人口基數來看,台灣數位遊戲市場一點都不小。
數位遊戲是台灣少數有過成功歷史的軟體產業,九○年代PC產業強大,台灣PC遊戲軟體產值曾經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居全球第三。然而隨著網路線上遊戲風行,韓國遊戲產業在國家力量扶植下崛起;之後手機盛行,中國在龐大市場支撐下手遊逐漸獨大。台灣遊戲產業雖然不差,但鄰近國家更加強大,加上社會普遍對遊戲產業有一定成見,政府與資本市場也都視其為非主流產業。在資本與人才奧援不足的情況下,台灣遊戲開發商逐漸放棄自行開發,轉而代理海外遊戲,台灣遊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因此停滯不前。
還好台灣遊戲產業仍具備一些優勢。在內需市場長期支持下,已培養出不少具有遊戲鑑賞、設計能力的人才。台灣主流的電腦產業也逐漸重視電競產品的開發,開始與遊戲產業合作,台灣玩家也屢屢在國際電競賽事中獲得佳績。精靈寶可夢的成功更宣示,遊戲進一步進入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的全新世代;包括宏達電、華碩與宏碁都大舉進軍虛擬實境領域,而微星、技嘉、華碩、宏碁也都在競逐電競市場的商機,台灣遊戲產業與主流電子硬體產業終於有機會聯手,是一重新發展遊戲產業的契機。
另一方面,台灣一些新創公司在手遊開發也逐漸逆勢崛起。舉例而言,雷亞遊戲以獨立開發者之姿,開發出一系列音樂相關的遊戲,在音樂與視覺方面都有出色表現,因此闖出名號,帶動周邊商品銷售甚至舉辦演唱會;Framy則是善用圖庫、背景音樂結合虛擬與擴增實境技術,讓使用者創作並分享專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影片,目前已在全球超四十個國家累積上千萬活躍用戶;另外在Google Play上的獨立遊戲製作專區中「Made in Taiwan」區塊,也有Sigono、Sunhead等優秀團隊在積極練兵,以動作冒險、水墨復古等風格嶄露頭角。
台灣年輕世代是在充滿遊戲的環境中成長,數位遊戲對他們而言,不僅提供娛樂,也是閱讀、聽音樂、教育學習的內容平台。遊戲產業的實力已成為國家文化的競爭力。如果政府可以將遊戲產業提升到國家級的重點產業,不僅可以結合最新的資通訊科技,還可以帶動影視與音樂等周邊產業。
近期新政府成功延攬網路神人唐鳳入閣,顯示確實有新思維。 新政府要推動數位經濟,開發亞洲矽谷,或許可考慮先振興已有內需市場支持的數位遊戲產業。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


2016-09-04 03:58 聯合報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來自各行各業代表,迄今召開十一次會議,卻仍僅止於各部會輪流報告各管的年金制度。究竟政府想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改革全貌?願景、目標及原則是什麼,似乎仍在空中飄,全民期待看到政府誠心端出改革方案,但在十一次會議的等待後,仍舊是一場空。
試問,沒看到正確的改革方案,謠言又該如何止於智者?而誰是智者?為全民釋疑改革所帶來的衝突及焦慮,甚至面對社會及不實輿論,卻未見年金改革委員會以其高度為之澄清,坐視相互指責,所謂智者,不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嗎?
任何成功之改革,不能預設立場,且其資訊必須公開透明、清楚明白,不能選擇性隱瞞;當報告有一絲的不客觀、不中立,就會引起不同職業別、族群及世代的對立,人心惶惶不安。
例如不斷揭露社會保險的潛藏債務有多嚇人,卻不告訴大家真正的意涵是什麼。潛藏債務是指只要有一日保險年資,均予計算將來要給付的範圍內,但並非所有人都會在同一時間結算年資請領給付;因此潛藏債務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府應告訴民眾當財務出現危機時,可以如何有步驟地拆解炸彈,以安定民心。改革者若只提出問題,卻不解決問題,徒增恐慌,當民眾信心動搖,擠兌浪潮將隨之湧現。
職業分立的社會保險年金制度,係尊重社會各行各業分工。不管是第一層的社會保險、第二層的企業(退撫)年金,內涵設計本就因職業特性而不同,存在的保障與負擔比率差異為制度使然,因此不能以今天的結果逕予論斷昨天的錯誤。
改革是複雜浩大工程,必須將所有年金制度的權利和義務在一個平台上比較,才能窺見各制度的內涵及國家財政的總付出成本。若僅一再提及軍、公、勞、農、國保每月保障金額的多寡,卻忽略各自保費付出,甚至漠視各自制度內隱形的行業及性別差別待遇(例如女性家務者並未評價納入勞動年金貢獻內),易誤導民眾只看誰領得多,挑起彼此的對立與仇視,年金改革亦將成為傾斜的天平。
改革心胸若寬大,改革的道路始能突破難關。台灣已進入高齡化及少子化,國民都能理解國家財政困難、改革勢在必行,也願意承擔改革責任,以求世代永續,站在政府的視野,必須更同理不滿情緒,不能將不同意見者打為反改革者予以汙名化。
過去年金或津貼對各行業勞動者的貢獻,有其建制的時空背景,或許有其必須檢討或調整之處,但改革者必須坦然接受過去制度保障緣由事實,才能引領民眾未來正確的方向。
年金改革委員會號召全民支持改革,這也是執政黨在選前的承諾;但是每次會議各說各話、莫衷一是,一再延宕實質討論,社會真的團結了嗎?說要拉齊職業別的給付差距,卻在方案未成形前釋放對特定職業者的利益,接下來呢?
改革最忌以利誘和交換條件方式,那將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當政府不能堅守有為立場,就會如牆頭草,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
號稱建構社會團結模式的年金制度改革,如今演變成社會分裂進行式;屆時政府會不會給了誰糖吃,年金會不會是裹著糖衣的改革毒藥,全民都在看,也在擔心。
最後,令我憂心,也想提醒的是,台灣要面對的不僅是老年所得貧窮問題,尚有老年照顧的長照制度建立問題。年金改革與長照皆涉及國家財政資源分配,在談年金改革時,也必須一併思考長照財源,甚至一起討論,才能建構可長可久的社會安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