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經濟/併購巨輪快轉 產業升級不能等

.聯合報社論..處理UBER何不拿出討黨產的魄力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尊重,哪來犧牲
.經濟日報社論.併購巨輪快轉 產業升級不能等







經濟/併購巨輪快轉 產業升級不能等


2016-09-04 02: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高科技產業的併購案金額屢創新高,去年6月Intel花了167億美元併購晶片業者Altera,接著Dell於10月以高達670億美元併購EMC;今年6月微軟提出以262億美元併購LinkedIn,7月軟體銀行(Softbank)則出資310億美元收購獨霸手持裝置運算架構的ARM,若以電信服務產業鏈來看,可謂是產業最末端與產業起始端的結合。
觀察過往高科技產業的併購案例,多半是希望藉此快速擴大市占,因而多在同業中尋求併購標的,如聯想併購IBM筆記型電腦,海爾併購GE家電部門;或者期望提高產業自主性,積極進行跨國併購,以快速彌補自身在技術或供應鏈上的缺口。
另一方面,國際大型網路服務業者如Google、Amazon或是中國大陸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其併購領域則相當多元,特別是在「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網路經濟商業模式下,業者深知用戶黏著度對其經營的深遠影響,為能維持用戶忠誠度並掌握用戶資料流向的主導權,因此積極跨領域進行併購,包括攸關電腦運算效率的相關技術或是能協助鞏固用戶基礎的應用服務,如人工智慧、影視平台、遊戲平台或社群媒體等皆在併購清單之內。
不過,跨領域與同業併購不同的是,同業併購大致在2至3年內即可看出實際成效,而跨領域併購,特別是該領域不易區隔出屬於單一特定產業時,短期內不易評估其併購效益。而且,現階段業者除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外,新技術運用,如大數據、人工智慧及無人載具的快速進展,也深深改變市場遊戲規則。因此,業者對於併購的考量並非僅限於市占的擴充,而是採取拼圖式的策略,終極目標在於全面性的版圖擴張。
在過去,除非產品差異化空間不大、競爭者眾或是技術面臨更替,大多數業者皆可在具體且明確的單一戰場上安身立命。然而,現在的戰場已不再單一化,除了硬、軟體核心技術之外,未來如何與垂直專業領域(Domain)進行聯盟或是思索透過何種途徑自行掌握,已成企業經營不可忽視的面向。
尤其在諸多應用服務已毋需侷限在經由特別設計的固定裝置上,產業競爭界限日趨模糊,既有產業遊戲規則被澈底破壞。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業者為能快速搶進,併購的確是一大捷徑,但對業者最大的挑戰在於併購的資金來源及併購效益的評估。因此,可以想見的是,未來各企業間的貧富差距會愈來愈大,其業務模式若處於正循環,獲利空間將會決定該企業是否具備收購其它企業的基本條件;但也在併購效益不明朗的情況下,財務體質好的企業雖可搶「快」,但也必須擔負不一定搶「對」所需付出的代價。
對台灣產業而言,業者在全球產業體系主要扮演代工的角色,品牌客戶於市場勢力的消長直接影響台灣業者的經營績效。近期發生的併購案例其後續發展,恐將影響業者將來的客戶組合。在未來市場敵友難分,新舊客戶需求多元的情況下,如何因應恐須及早謀畫。
其次,企業不管是為了因應市場變化、接近客戶或者往新經濟布局都需要資金,而為了協助國內企業進行合併、收購、分割及其他有助於企業創新轉型之投資計畫,國發基金匡列新台幣1,000億元設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扮演投資點火角色,為有意轉型升級的現有企業挹注更多資金。但看看前面的案例可知,對於眾多愈來愈高金額的併購,我們恐怕需要更大更強的力道。
新世代的競爭已來臨,企業應該藉此機會,取得新的競爭利基,才能脫離微利的宿命。而在獲利提升的前提下,才足以擁有投資與吸引人才的條件,也才能帶領產業獲得重生。

聯合/沒有尊重,哪來犧牲


2016-09-04 02: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軍公教勞人員九三走上凱道,主辦單位宣稱動員了廿五萬人,警方估計最高潮時來了近十五萬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

軍公教「反汙名、要尊嚴」九三大遊行,警方估算人數近十五萬人,創下社運史上的紀錄。一向溫和的軍公教人員一夕湧現街頭,無非是對執政黨長久以來抹黑汙蔑的不滿;執政者若不能謙卑以對,改革將變調走偏。
由於財政空虛,政府的年金支付已不勝負荷,年金制度因此修改調整,這是軍公教階層可以認同的現實。問題在,民進黨長期以來視軍公教為「藍營」同路人,打擊不遺餘力;新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更將軍公教操作成人民公敵,這其誰能忍?
政府有責任帶領年金制度的改革,這點並無疑問;然而,若要把制度疏失推給一部分人,讓社會其他階層共同仇視軍公教,這樣的政府就是不仁不義。李文忠身為退輔會副主委,卻對退役將官出言恫嚇,結果只是適得其反。國防部在這天祭出現役軍人穿軍服打卡消費打折等小技,則簡直是蹧蹋軍人尊嚴,毫無格調。
蔡英文日前向軍公教喊話:「這一代人的犧牲,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聽來冠冕堂皇,卻是邏輯不通。上一代軍公教多半歷經貧苦和戰亂,其實已是犧牲的一代,誰有資格要這代人一直犧牲下去?反言之,政府要解決年金困境,應該是要召喚這些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將他們鬥臭。
請蔡總統看看昨天的遊行,有不少人站在隊伍旁對著軍公教叫罵;這種現象,不就是「洪素珠現象」的遍地開花嗎?我們要為一次年金改革,把台灣變成仇恨國度嗎?

聯合/處理UBER何不拿出討黨產的魄力


2016-09-04 02:5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日前決定,由交通部修法重罰Uber,有計程車業者希望最高能罰2500萬元。圖/路透

Uber能否在台灣合法營運,在計程車業者強烈抗議下,政策幾度反覆,最後仍頹然而廢。八月初,投審會以Uber登記為「資訊服務業」不符汽車運輸業資格,要求限期撤資;次日卻遭行政院擋下,聲稱將推動「多元化計程車方案」。但經過三周的研議,交通部卻拿不出任何辦法,只能揚言要加重罰鍰,並歡迎檢舉。三度髮夾彎,只證明政府沒有能力和魄力解決新問題。
Uber引進台灣已四年,營收超過卅億元。這麼一個龐大的跨國公司進入台灣卻爭議不斷,至今命運未卜;其間的關鍵環節,值得嚴肅檢視。
Uber之所以讓小黃咬牙切齒,簡單地說,就是它在台灣有競爭力。而Uber為何更具競爭力,答案就比較複雜。在Uber看來,他們的競爭力來自其新營運模式,車輛不必在街上遊蕩浪費油耗,車輛使用可以在網路協調下更具彈性等。
但對計程車和政府而言,Uber的部分競爭優勢來自他們以「境外公司」省下的租稅,迴避了職業駕照的門檻要求,規避了職業公會的管理成本與保險費等。一家公司若是租稅開支、管理成本比別人少,當然有競爭優勢。
換言之,Uber的競爭力有部分來自創新,另部分則是歸避了管制與租稅。從國家公權力的角度,財政部與交通部絕不可能容許「一國兩制」,財政部要求依實質營運原則對Uber課營業稅與營所稅,社會絕對是支持的。
然而,從鼓勵新創營運模式的角度來看,我們就不應只看「一家外國公司營運模式移植到台灣,我們要怎麼辦?」這樣的思考,不是創新的思維,而只是被動地檢視「此模式有沒觸犯A法律?有沒有牴觸B規定?有沒有與現行之C管理衝突?」簡言之,檢視Uber個案與檢視創新服務模式的可行性,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假設Uber尚未出現,但另有一個創新的營運模式向經濟部或交通部提出申請,政府要如何處理?讀者用膝蓋想也知道,政府的SOP必然是:檢查這與現有種種規定是否符合,若然則照准;若不然,則不准。但這樣的SOP顯然有其問題,所謂創新,自然是當下不存在的做法、構思、串連、付費方式等。所有的現有法規,都是規範既存事務,對於尚未存在的事務則予以排除或模糊以對;而創新經濟的根本精神,則是要挑戰現有法規。檢視政府處理Uber的判準,要看它面對創新構想挑戰法律做出什麼回應。
台灣現有的制度,對計程車駕駛有資格、登記、靠行、公會等管理標準,絕對不是師出無名。如果有人要用其他的安排取代這樣的規範,正確的做法是要檢視現有規定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並檢視是否有替代方案,然後再衡酌新舊雙軌平行是否會造成公平面的顧慮與衝擊。
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完成評估測試並思考並行之計。然而,政府自Uber登陸起,可能從未採用前述「建設性可能包容」的態度面對,只是利用現有法規的框架去衡酌。可以想見其結局,一定是服從現有規範的小黃,槓上不服現有規範的Uber。此事的發展,其實早可預期。
我們要再次強調,Uber以境外公司的型態迴避營業稅、營所稅、職業客車登記管理規範,絕對是不合理的。政府基於保護乘客安全、堅持營業「落地即需納稅」,這樣的原則也絕對沒有錯。這兩個面向背後,都有嚴肅的社會價值。如果幾經考量,仍找不出符合公平正義新模式的做法,那麼,把Uber掃地出門也沒什麼不可以。
我們想提醒政府的是:對於創新經濟,必須開放容許其在一定期限內試驗運作的彈性,並於此期間檢視法規環境。遺憾的是,三個髮夾彎下來,就地合法無望,政府卻只能祭出「鼓勵檢舉」和「提高罰鍰」兩招,顯然技窮。比起執政黨大肆追討「黨產」的魄力和狠勁,對付外國企業,只暴露了無能和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