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磁吸人才 台灣擋得住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這樣的政府,而有這樣的教育部長
.聯合報黑白集/只管礦場,不管埤塘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磁吸人才 台灣擋得住嗎?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磁吸人才 台灣擋得住嗎?


2017-12-09 02: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媒體報導,日本人才外流到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一股趨勢。文中以中國電信巨擘華為的招聘廣告為例,以月薪40萬日圓(約新台幣11萬元)徵聘工程科系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足足是日本著名企業的兩倍。而這還不是誘人的挖角待遇,因為汽車大廠比亞迪對日本工程師的挖角價碼是年薪3,000萬日圓(約新台幣800萬元),另外提供住房津貼、司機和翻譯。
這種報導,告訴我們台灣人才被中國大陸吸引挖角,並不是單一個案,且主要目的也不是對台統戰,而是在一個超大經濟體迅速崛起後,大量的企業需求,形成對人才的強烈渴望。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動已經無法攔阻,於是我們看到人才一波波地往中國移動-不單單是台灣,也包括眾多其他國家。
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西方先進國家大量刪減教育和社會福利預算,中國政府於2009年初提出「千人計畫」,仿效二次大戰後美國搶奪德國人才的做法對西方爭取人才,以約略美國六成的待遇,搭配良好的居住和研究配套,引進全球頂尖人才,迄今已有6,000人在該計畫下赴中國定居就業,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最先進的生物科技團隊。一位在紐約從事研究的澳洲年輕量子物理學家被該計畫延攬到上海的紐約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致力開發新技術,他認為「中國的量子物理學非常強,那裡的一流團隊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
沒錯,上海的「紐約大學」。迄今,中國已經引進中外合辦的國際著名大學50所以上,包括美國芝加哥、杜克、柏克萊、卡耐基美倫、伊利諾香檳、約翰霍普金斯、密西根等著名學府,都在中國設有分校,提供國際化的師資和全英語的教學環境,吸引中國和周邊國家有國際化企圖心,但又不想遠渡重洋的學子們就近學習。被吸引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台灣頂尖教授曾經對媒體表示,在北大除了學生優秀、尊敬老師、熱心學習之外,幾乎每月都可以和諾貝爾獎級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交流研究心得和觀點、接受全球最新資訊;這是在優渥的待遇之外,極為難得的「待遇」。
各種跡象顯示,中國大陸的各種創新思維,已經逐漸超越台灣和周邊國家,形成對人才的巨大吸引力。除了企業界到處攬才、引進技術以外,北京清大和北大在去年又設立了延攬全球頂尖年輕人的做法,令人眼睛一亮。國內媒體曾報導清大向美國黑石集團創辦人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等全球跨國企業募款,設立了2.6億美元(約80億元新台幣)的「蘇世民學者項目」,以全球頂尖學者組成顧問委員會,每年招收中外各半的200名全球年輕領袖人才、提供全額獎學金,由國際最優秀的師資以全英語授課,來培訓全球領袖人物。北京大學立刻跟進,設立以研究中國為主的「燕京學堂」碩士學程,也由全球頂尖大學應屆畢業生選擇百位菁英,提供全額獎學金和食宿,培育了解中國的全球領袖人物。
觀察中國大陸各種新創政策,會有一種目不暇給的感覺;但仔細探索各種措施,不僅深含創意、具可行性、力道足夠,而且眼光遠大。反過來比較台灣的企業界和教育界,往往只看到不太足夠的資源,投注在影響不大的計畫,而諸多競爭者則花費力氣在有限資源的爭奪上。將時間拉長,又感覺大環境像一潭死水,缺乏讓人驚豔的規畫和執行。即使政策上偶有佳作,但沒有衝勁的官僚體系卻又讓成效層層打折,到最後「船過水無痕」,以致國際人才和企業都不想將眼光留駐台灣,在跨國企業大量流失下,年輕人很難找到舞台。
賴揆很認真、很神,但若沒有一個足以落實的行政體系,台灣的前途神得起來嗎?

聯合報黑白集/只管礦場,不管埤塘


2017-12-08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桃園市楊梅區「富岡繞37-B號池」因抽乾埤塘池水種電,引發爭議。 圖/漂浪島嶼提供


行政院通過《礦業法》修正草案,規定未來新舊礦場都必須通過環評,包括亞泥等六大礦場在內。政府重視採礦對環境的影響,這是進步;但是,看到採礦對環境的損害,卻看不到綠能發電對埤塘的破壞,則未免太瞎。
政府做事,若是被推一下、才動一下,那是消極。若是被推一下,卻連動也不想動,那就是麻木。礦業法的修正,始於環保人士的推動,政府因而有了積極的回應,這點值得肯定。但與此同時,環保人士指責桃園埤塘為了「種電」,而將水抽光還插滿水泥柱,中央與地方卻為此推來推去,誰也不想管。同樣的破壞環境,礦場應該管,難道埤塘就不能管?
看各部門的推諉手法,全都是慣見的老套。負責環境維護的環保署,立刻指責能源局應該負責;能源局則聲稱自己負責推動太陽能發電,但對於私人埤塘的作法一點都「管不著」。而當初大力向總統獻策推動埤塘種電的鄭文燦,則感嘆自己「有責無權」,然後再空洞地強調保護「埤塘文化」的重要。總而言之,埤塘是「三不管」。
奇怪的是,政府一旦卯起來,什麼抄家、滅產、查三代的事都可以立馬硬幹,推廢核和種電也是應聲搞得風風火火。然而,一談到要保護環境,各部門就推三阻四,聲稱全都與自己無關。
最荒謬的是,小小的埤塘水被抽乾,還插上一兩百支水泥柱,能源局竟還辯稱這是「新工法」。這種話,先去說給賴揆聽吧!

聯合報社論/這樣的政府,而有這樣的教育部長


2017-12-09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周二在立法院完成立法,未來公共設施有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象徵者應予移除或改名。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長潘文忠。 本報資料照片



促轉條例》通過後,率先表態的政務官是教育部潘文忠。對於全台卅六所以「中正」為名的各級學校,潘文忠說,促轉條例明確規定出現在公共場域緬懷威權統治之象徵者要移除或改名,相關學校要依法做適當處理。但次日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公開滅火,否認全台以「中正」命名的場域都要大改名後,潘文忠隨即改口,說要等「促轉會」作成決議後,再繼續推動。
令人訝異的,不是潘文忠的髮夾彎,而是他在第一時間的表態,如此殷切地迎合政治風向,毫不顧惜教育人員的原則和尊嚴。身為教育部長,潘文忠在意的,不是如何提升教育的品質,不是如何鼓舞教育工作者的士氣,也不是如何維護教育環境的純淨使免於政治汙染;他奮勇扮演的,卻是如何當政治的馬前卒,迎合上級的旨意。有這樣的教育部長,台灣教育如何奢談氣質與品格?
近年來,台灣教育的問題紛亂如麻,始終找不到解決之道。在高教問題上,大學評比相對其他國家節節下滑,政府雖不斷向所謂的「頂尖大學」挹注經費,師資及人才仍嚴重外流,畢業學生卻就業困難,而不合格的大學卻遲遲不願退場。在中等教育問題上,是學生一窩蜂擠進普通高中,導致技職教育鬆散空虛,無法提供社會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在國民教育問題上,是過度瑣碎及政治化的目標,不斷影響教學活動及教科書內容,從而無法提供幼兒及少年成為健全公民的培育。
上述的問題,哪一項不比強迫一堆學校集體「改名」重要?哪一項不影響到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但潘文忠上任以來,不斷配合民進黨的意識形態進行「改造」,包括將高中生納入歷史課綱委員會,將原已定案的高中國文之文言/白話比推翻,以黑箱程序降低文言比重。以迄今天的《促轉條例》,這原本是爭議性高的政治性運作,潘文忠卻一馬當先跳出來,倡議各級以「中正」為名的學校應該改名。如此政治掛帥的教育部長,也許能打造出「民進黨模組」的學生,但那和綠營當初譴責的威權教育有何不同?
潘文忠最近的另一項政治效忠表態,是有關「流浪教師」的處理,他的處方也令人錯愕。立法院藍營立委柯志恩日前提出質詢,問到目前全台流浪教師多達六萬人,通過了教育檢定,卻找不到固定教職,教育部有何因應之計?潘文忠的答覆是,教育部將提出獎勵措施,鼓勵這些教師先到新南向國家服務,開啟一條新的道路。
這樣的答案,在潘文忠看來,或許自以為很有「創意」,因為一方面呼應了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另一方面又解決了國內「流浪教師」的問題。然而,任何腦筋清楚的人立刻可以看出其中的矛盾:第一,台灣人才外流已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教育部長不思解決,竟然還倡議將本國已培育完成的人送出去給他國使用。這種「巫毒」藥方,病豈不是越治越糟?第二,就算這些教師願意「流浪到遠方」,在語文條件的差異下,他們又能勝任那些東南亞國家的教育工作嗎?又有什麼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第三,潘文忠所謂的「獎勵措施」,不外是薪資及生活費用的補貼;但同樣的經費,為何不能用於台灣本地偏鄉或其他特殊教育的補助,卻要在他國揮霍?且讓本國年輕人流浪到異國?
一個什麼樣的政府,就會用出什麼樣的人來。潘文忠在教育界的資歷相當奇特,他雖具有不少教育行政經驗,卻從不曾在大學擔任過教職,唯一的教學經驗是小學教師。也因此,去年他從台中市副市長被拔擢進入林全內閣時,還曾獲得掌聲,以為他可以一展長才,為國民教育做出重要改革。誰料,他真正的「長才」,卻是對政治的迎合,以及對教育本質的踐踏。

【即時短評】要聽習主席的軟調 還是李公使的嗆聲?

.【即時短評】要聽習主席的軟調 還是李公使的嗆聲

.【重磅快評】清除低端人口?雙北的競賽已鳴槍
.【重磅快評】解密川普耶路撒冷政策後的計算
.【重磅快評】孺慕柴契爾的蔡英文是左派?別逗了!
.【即時短評】勞基法一修再修 民心愈走愈遠
.【重磅快評】台灣還有什麼可揮霍?
.【重磅快評】促轉第一天 徐國勇腳踩正義、選擇轉型
.【即時短評】徐國勇口中的「製造對立」 是在打臉誰?
.【即時短評】柯文哲開始清除台北的低端人口?
.【重磅快評】來霧台免戴口罩 誰顧我們的呼吸正義?
.【重磅快評】斬首金正恩 這次為何敲鑼又打鼓?
.【重磅快評】放水填埤 小心這是毀滅歷史印記的大詭計
.【重磅快評】勞基法修惡怒火夾攻 民進黨將淪為民燼黨
.【即時短評】該被勸做功德的 是慣老闆
.【重磅快評】勞工朋友 別讓議瑩笑我們懶!
.【重磅快評】攸關署長烏紗帽 農民荷包要小心

.【即時短評】軍公教勞青年全得罪 蔡政府燒盡功德林
.【即時短評】 藝能科淪次等 美感教育變無感教育
.【即時短評】馬蔡殷鑑不遠 賴清德勿讓功德院長成標籤
.【重磅快評】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被下台
.【重磅快評】擅長抓人法辦 這個功德團隊讓人不開心
.【重磅快評】若不拆天皇總督府 就別談轉型正義了
.【即時短評】政府開支票 不能要業者做功德
.【即時短評】行政院被更名「功德院」青年團體號召全民幫忙正名






【即時短評】要聽習主席的軟調 還是李公使的嗆聲?


2017-12-09 12:01 聯合報  記者陳洛薇╱即時報導

中國大陸駐美公使李克新。聯合報記者/張加攝影



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與華府僑界座談時突然揚言,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表面看似欲以武統恫嚇台灣,實則對美方祭出警告,等著看美方的反應;中美雙方互探底限,大國比嗆聲比拳頭,台灣反成籌碼。
美國參議院軍委會今年6月下旬通過《國防授權法》相關條款後,即傳出美國在台協會(AIT)找我國內提供海上運補的公司報價,盼能9月底完成招標作業;12月初與得標廠商簽約,在2018年提供美軍艦在台灣外海的運補作業。
過去美國軍艦一般都停在菲律賓、日本、韓國等有邦交國家,要例行性停靠台灣,政治意味比較濃厚,牴觸美中三項公報不說,也挑戰台灣關係法如何解讀。
李克新高舉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示的「六個任何」,絕不允許任何一塊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顯示中國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問題上清晰劃出紅線,目的是為了展現中國的戰略自信,要美方不要伺機而動。
不過,習近平日前才在中共十九大宣示對台方針,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還稱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要實現互利互惠,增進台灣同胞福祉,要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沒想到習主席一番什麼骨肉兄弟增進福祉的話才剛說完,李公使竟高舉「武統」威嚇,還祭出「時間表」企圖拳頭相向?老大的冠冕堂皇碰上小囉嘍的暴虎馮河,要看傻眼的外界,到底要聽哪一齣?
李克新身為駐美公使,看稿發言之餘,還不忘強調「不是開玩笑」,既然「不是開玩笑」,顯有所本。但聽在台灣民眾耳中,只有對中共政權更加反感。「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崛起的大國更要克制仗勢凌人的嘴臉,暴衝發言無助於兩岸關係的進展,只會把台灣民心越推越遠。

聯合筆記/「猶太光明節」照不到之處

.促轉條例三讀過/促轉典範:兩蔣銅像園區
.促轉條例三讀過/蔡政府「能忍不能容」?
.促轉條例三讀過/勝利者? 失敗者? 誰的轉型正義
.勞基法進階修法/勞基法修法廣告 自曝其短
.勞基法進階修法/勞基法「極短」賞味期
.要抱著假富庶到何時?
.聯合筆記/「猶太光明節」照不到之處







聯合筆記/「猶太光明節」照不到之處


2017-12-09 00:02 聯合報  賴昭穎

美國總統川普6日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白宮七日晚間舉行一場慶祝活動,總統副總統夫婦都出席,特別處在於慶祝將到來的「猶太光明節」。
川普致詞說,他知道這裡有很多人很開心;希望大家光明節快樂,相信今年會是非常特別的光明節。語畢,全場報以熱烈掌聲。
今年的確值得猶太裔美國人高興,因為川普前一天,翻轉美國維持七十年的外交政策,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挑動以巴間的敏感神經,也讓中東和平進程難料。
川普在競選期間以「讓美國再度偉大」口號,贏得支持進入白宮,他就職以來不到一年間,也將「美國優先」奉為外交政策圭臬。「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意指外交目標是要保障本國利益,但擺在國際關係架構下,要確保的是本國相對利益,非絕對利益。
前總統歐巴馬曾遭揶揄不懂外交,在處理敘利亞內戰、伊拉克撤軍等議題上確有檢討空間,但整體政策仍維持過去的務實、平衡做法。
然而,川普主政下的白宮,把外交視同內政,在處理國際事務,將個人短期政治利益置於長期的國家、甚至全球利益之上。因此,他無視國際間對全球暖化的關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不顧各國推動區域經貿整合努力,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並要求重談北美、美韓自貿協定。
此外,在美墨邊境築牆、禁止六個穆斯林國家民眾入境、逆轉歐巴馬任內對古巴的開放政策等,都是為了討好特定利益團體或意識形態的作為。
川普自認談判技巧高明,不論在北韓問題或承認耶路撤冷為以國首都,他以為他的翻轉式外交可解決問題或累積談判籌碼,結果朝鮮半島反面臨戰爭風險;至於承認耶路撒冷,或可換取猶太裔和福音派基督徒支持,代價卻是激化伊斯蘭世界仇美情緒,更可能讓幾近亡國的IS死灰復燃。
川普在光明節前夕打破既有的平衡,能否真為以巴和談帶來「光明」是個大問號,如果不能妥善因應,對中東地區和世界帶來黑暗卻是難以避免的。





勞基法進階修法/勞基法修法廣告 自曝其短
2017-12-09 00:17 聯合報  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兼主任(台北市)
為勞基法修法,行政院在平面媒體刊登廣告強調,「改變,是為了最辛苦的你」。圖/翻攝自報紙

為了凸顯出勞基法再修法的正當性,行政院祭出了「改變,是為了最辛苦的你」政策行銷廣告,但一出檯立馬被勞工團體狠狠打臉,除指稱政府欺騙外,勞團也呼籲政府別再拿中小企業與低薪勞工當藉口。

坦白說,就廣告策略來看,這則廣告被批評,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其根本就是個「自殘行銷」。

首先,民進黨上次修勞基法讓「一例一休」通過,也透過了宣傳管道來凸顯「一例一休」的正當性,然現今再修法,同時亦祭出了訴求「讓最弱勢勞工薪水能有彈性、讓中小企業充分發展」的廣告,頓時讓人覺得政府「昨是今非」,難道之前為「一例一休」所做的宣傳是「假的」?或是看官們「眼睛業障重」?

其次,廣告訊息的說服力太弱,以勞動部民調做基礎建構一個基層勞工及一位中小企業主的「內心話」為修法做支撐;但現今問題是,傳統民調已凸顯盲點及限制時,應多輔之以大數據分析,才能將誤差率做有效控制,若政府沒做好抽樣誤差控制,只拿對自己有利數據宣傳,反而凸顯自以為是。

廣告中虛擬了基層勞工與中小企業主的心聲,只是為了呼應修法目的,並非真實例證,說服力當然不足。

最後,看了整篇廣告,會讓人覺得廣告的主要目的,似乎是要導向「加班才能增加收入」,若真如此,反而更凸顯政府的無能、自曝其短;畢竟政府若能搞好整體經濟,強化國外投資或是借力使力融入國際政經,經濟自有振衰起敝的可能,薪水便可順勢增加。政府不從大格局著手,豈不本末倒置?

綜合上述,這樣的廣告,除了是「自殘」、「自曝其短」的行銷操作外,更凸顯出政府專業的困境,不只是政策制定,廣告行銷也是。






促轉條例三讀過/蔡政府「能忍不能容」?
2017-12-09 00:40 聯合報  王正治/退休人員(台北市)
促轉條例在立院闖關,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擔心民進黨夾帶清算式內容,賦予促轉會跨越法官的職權,反而無法還原歷史真相。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給人的感覺是清算鬥爭。俗語說:「當家三年狗都嫌」,國民黨長期執政被「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英執政伊始就被「嫌」,應該好好檢討。

我有一位深綠朋友說:「小英的政策都不好,唯一好的是年金改革」,我聽了火冒三丈說:「如果你是我當何感受。」

當年在屏東某國中教書,薪水袋上載明扣貸款多少,覺得很納悶,查問其他同仁大家都有扣貸款,再向會計室詢問,才知政府為推行十大建設,向沙烏地阿拉伯借錢,為了還債請全體軍公教同仁共體時艱。

校務會議上,大家爭先發言,最後校長給我們「愷切訓示」,要大家體諒政府財政困難,將來你們退休了生活也有保障,政府不會「虧待你們的」。現在政府賴帳不說反而羞辱我們,你是當事人有何感想。這位朋友聽了說:「我不知道有這些委屈。」

軍公教是小英政府腹中最硬的一塊,必須去之。現在一例一休把勞工朋友得罪了;資本家的五缺沒有解決;埤塘種電、燒煤空汙又得罪了環保團體;同性婚姻更得罪了一大群老百姓。現在又假轉型正義,追殺前朝,難道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十大建設、台灣是四小龍之首的經濟奇蹟,是一句「威權統治」可抹煞的嗎?

歷史上稱唐太宗「逆取順守」有容人雅量成就了「貞觀之治」。民進黨政府在阿扁時期失去了一次很好時機,這次台灣人民再給民進黨一次機會,希望小英政府不要像前立法院院長梁肅戎所說的:「能忍、不能容」,有容乃大、台灣之幸、人民之幸!






促轉條例三讀過/勝利者? 失敗者? 誰的轉型正義
2017-12-09 00:26 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
促轉條例日前於立法院三讀通過,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政委羅秉成,儘速研擬提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名單。圖為兩蔣銅像園區。本報資料照片
在目前的中正紀念堂園區,保留兩廳院與自由廣場牌樓,而把中正紀念堂外牆與主建築均拆除後,將立法院遷至此地。 圖/路透社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完成立法。

這究竟是由什麼「不義」,轉向了什麼「正義」?

柯文哲說:別成為「(民進黨)勝利者的正義」。但是,這會不會反而是「(台獨)失敗者的正義」。

讓我們開門見山。民進黨這整套「轉型正義」是建立在:由中華民國架構的「不義」,轉向台獨論述的「正義」。

由於中華民國是不義的,所以蔣介石也是不義的。

中華民國是失敗者,台獨是勝利者。因此,推倒了蔣介石的銅像、解構了中正紀念堂,就是台獨擊敗了中華民國,這也許就是柯文哲說的「勝利者的正義」。

民進黨必須把中華民國定位是不義,才能把「整個蔣介石」定位為不義。

台獨如果能正名制憲,那當然是擊倒了中華民國與蔣介石的大勝利。但是,迄今蔡英文仍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這個國號及這部憲法,正是蔣介石一代傳遞下來的。台獨甩不掉這個國號和這部憲法,卻想以推倒銅像來顯示台獨的勝利,這是不是精神勝利法?

何況,蔣介石對台灣,難道只有二二八和白色恐怖這兩筆帳可以算嗎?

如果當年蔣介石像李宗仁一樣出亡美國,陳水扁可能經歷了紅五類,蔡英文則必是黑五類。

蔣介石必須承當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政治批評(且不論轉型正義正要為「白色恐怖」的成千上萬的「匪諜」平反,而如今卻仍有綠委主張共諜應處死刑),但他實行了三七五減租、地方自治、保留「黨外」為台灣民主的種籽、在冷戰中周旋於國際困局、打贏八二三戰役,及正確領導台灣經濟發展路徑,這些也是「整個蔣介石」的一部分,也是正面且真實的「一部分的蔣介石」。那麼,這些帳都不必算嗎?

台獨可以肢解蔣介石的銅像,但不能肢解歷史。

持平而論,蔣介石所實踐的最大歷史正義及台灣正義,就是用中華民國保住了台灣,也用台灣保住了中華民國,以致迄今仍可能用「一中各表」與中共抗衡。

至今為止,這仍是蔣介石的歷史勝利,也是台灣的集體勝利。

甚至可以說,台獨勢力之有今日,也應溯源自蔣介石。如果不是蔣介石在一九四九在台灣保住中華民國,換成在中共統治下的台獨,可能要用自殺炸彈的疆獨模式來推動,絕無可能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為史明先生慶生。

解構中正紀念堂就能解構中華民國嗎?就能成就台獨嗎?還要不要再解構國父紀念館呢?因為蔣介石帶來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三民主義憲法,台獨難道要留孫中山為「國父」?且還要不要再否定蔣經國呢?因為蔣介石安排其子蔣經國接任豈不正是最大的「不義」?要算帳就要算總帳,不能只打二二八的算盤。

談「轉型正義」,先要建立一個衡量「正義」的標準。

如果中華民國對台灣的生存發展是一種「正義」,那麼就應公正評價「整個蔣介石」。可以抨擊他的過失,也不能抹煞他的功勛。

反之,如果認為台獨才是台灣的正義,才是台灣的活路。那麼,最終必須以「正名制憲/台獨建國」才能實現正義。如此,推倒銅像還不夠(慈湖已收容了兩百餘座),還應把推土機開到慈湖刨墳鞭屍,再解構「國父」紀念館,並攻擊蔣經國這位外來政權的世襲者在台灣的造孽(他不是有打壓黨外人士及江南案嗎?)。

政治正義可從歷史及現實兩個層面來看。

先談歷史。如何看整個孫中山?如何看整個蔣介石?如何看整個蔣經國?如何看整個國民黨?如何看整個中華民國?這是從歷史功罪來談「不義/正義」及「轉型正義」時,必須首先釐清之事,不能只有二二八。

中華民國的正義,也必須與台獨的正義對照來看。因為,台獨必須否定「整個蔣介石」,但中華民國不會走到這樣的結論。

再談現實。中華民國正義與台獨正義,在台灣是見仁見智,也各有支持者。台灣確實有不少人用台獨史觀評論正義,如皇民及三七五地主的後裔;但台灣確實也有不少人用中華民國史觀看正義,如蔣經國親赴現場接回台灣的大陳人及三七五的佃戶後裔。

這是涉及國民情感的政治正義,而不是一刀切的法律問題。誰有權力用立法院一時多數暴力,就只管照顧一些台獨支持者的情感(蔡英文說,有些長輩一生都在等這一刻),卻完全踐踏另一些中華民國支持者的情感?請問蔡英文:這難道不也是另一些人一生的政治認同?

在此一頃刻,民進黨在立法院忘情享用它的多數暴力,想要扭曲歷史正義,看起來好像是台獨的勝利。但台灣真實的政經走勢卻是:台獨在國際上及兩岸間已絕無可能,儼然已是失敗者;且在台灣內部,台獨也儼然變成了只是一種「內殺型的台獨」,民進黨一方面求救於中華民國,另一方面又「去中華民國化」,不啻也是正在走向政治自殺的失敗者。

如果台獨將是勝利者,那麼就這樣放手去幹吧!但如果台獨注定要失敗,而所有的「務實台獨工作者」都在領中華民國的薪俸,竟用此種違反民主法治原則的「條例」,將其政治偏見強加於全民頭上,民進黨究竟將是勝利者或失敗者?

即使中正紀念堂被剷平,也不會成為台獨的地基。

其實,馬英九將「中正紀念堂」及「自由廣場」雙雙保留;一方面維持了藍的統緒,另一方面也容納了綠的思維,這就是一種「和解」。但任何人若想要做到趕盡殺絕的「有我無你」,那就是「鬥爭」,就是「製造對立」。

藍的傳承和綠的思維,都是台灣的真實,皆應珍惜。我相信,有這種想法的台灣人或許不少,我們也許無法阻攔民進黨這種簡直是政治自殺的操作,但也應當為我們的擔慮與反對在此留下紀錄。

其實,台灣仍待完成的最重大的「轉型正義」,正是台獨自己必須醒悟及轉型。

因為,中華民國若亡,台獨的忌日不會在不同日。







勞基法進階修法/勞基法修法廣告 自曝其短
2017-12-09 00:17 聯合報  鈕則勳/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兼主任(台北市)
為勞基法修法,行政院在平面媒體刊登廣告強調,「改變,是為了最辛苦的你」。圖/翻攝自報紙

為了凸顯出勞基法再修法的正當性,行政院祭出了「改變,是為了最辛苦的你」政策行銷廣告,但一出檯立馬被勞工團體狠狠打臉,除指稱政府欺騙外,勞團也呼籲政府別再拿中小企業與低薪勞工當藉口。

坦白說,就廣告策略來看,這則廣告被批評,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其根本就是個「自殘行銷」。

首先,民進黨上次修勞基法讓「一例一休」通過,也透過了宣傳管道來凸顯「一例一休」的正當性,然現今再修法,同時亦祭出了訴求「讓最弱勢勞工薪水能有彈性、讓中小企業充分發展」的廣告,頓時讓人覺得政府「昨是今非」,難道之前為「一例一休」所做的宣傳是「假的」?或是看官們「眼睛業障重」?

其次,廣告訊息的說服力太弱,以勞動部民調做基礎建構一個基層勞工及一位中小企業主的「內心話」為修法做支撐;但現今問題是,傳統民調已凸顯盲點及限制時,應多輔之以大數據分析,才能將誤差率做有效控制,若政府沒做好抽樣誤差控制,只拿對自己有利數據宣傳,反而凸顯自以為是。

廣告中虛擬了基層勞工與中小企業主的心聲,只是為了呼應修法目的,並非真實例證,說服力當然不足。

最後,看了整篇廣告,會讓人覺得廣告的主要目的,似乎是要導向「加班才能增加收入」,若真如此,反而更凸顯政府的無能、自曝其短;畢竟政府若能搞好整體經濟,強化國外投資或是借力使力融入國際政經,經濟自有振衰起敝的可能,薪水便可順勢增加。政府不從大格局著手,豈不本末倒置?

綜合上述,這樣的廣告,除了是「自殘」、「自曝其短」的行銷操作外,更凸顯出政府專業的困境,不只是政策制定,廣告行銷也是。






勞基法進階修法/勞基法「極短」賞味期
2017-12-09 00:23 聯合報  鐘重發/教師(彰縣北斗)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日昨指示勞動部,啟動勞基法的下一階段修法。他說,AI發展已衝擊就業,台灣迫切需要符合時代需求的「勞基法」。圖為賴揆參觀醫療科技展。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修訂法令的賞味期愈來愈短。新政府上任後修訂勞基法「一例一休」條文,實施不到一年即要進行再次修法,賞味期竟不到一年。

不過,「一例一休」不會是最短命的;日前才在立法院委員會初審的「勞基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法令仍未三讀;日昨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勞動部,著手啟動下一階段修法。

雖然說:「朝令有錯,夕改,可也」。不過,如此攸關經濟發展、民眾生活、社會安定的重大法案,卻在立法院經過「一分」、「半分」的強行表決即成法,而修法賞味期卻只是短短的數月;如今修法尚未出立院大門,又要進行再次修法。似乎只在告訴民眾「肉食者糜」,高官們悖離民生疾苦遠矣!

國家要安定、經濟要發展、民生要安康,主其事者不只要「深思熟慮」,更要「以德服人」,才能祈求國泰民安。在上位者不能一味的只告訴民眾,是「心裡最軟的一塊」,然後卻要求基層要「換位思考」,要「苦主們」再以國家社會大局為重,被犧牲的永遠都是基底層「最軟的柿子」!

一再說「跟人民站在一起」的民進黨蔡主席,此時是您「換了位置當上總統」,小老百姓們可依舊仍是被壓榨的「苦主們」,最該「換位思考」的不是基層百姓,而是府院黨的高官,還有蔡總統您了,不是嗎!

或許,這個國家真的完全改朝換代了,小老百姓們更應該改換並習慣綠色思維了。







要抱著假富庶到何時?
2017-12-09 00:43 聯合報  張珍華/國中教師(苗縣後龍)
主計總處最新調查,全台三分之一受雇者月薪不到三萬元,而「非典型就業者」更衝破八十萬人,創下新高。本報資料照片

承辦國三戶外教學的業務,其中有位學生因家中經濟問題複雜,懂事的她說:「不去沒關係,我不會怎麼樣。」透過一番勸進,加上和導師合作申請,成就這學生一場難忘之旅。

年終到了,各領域企業的銷售額統計陸續呈現,其中汽車界今年售出四十幾萬輛的新車中,有兩成是高價的進口車,乍看台灣社會似乎「極為富庶」,這是真的嗎?

根據聯合晚報九月初統計,年所得最低廿%者,平均年所得不到卅三萬,台灣至十月底止有將近九百萬戶的家庭,若依照汽車銷售量的數據分析,台灣約五分之一家庭購買新車,其中或有貸款者;而年所得低的家庭,恐怕連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都無以為繼。

近日都會區火災頻繁,受災戶多為買不起房子的族群,蝸居在頂樓加蓋、草草隔間的房間,政府的柔軟心沒有給予這些人暖陽,他們窮得連尊嚴都沒有,只能在繁華的都會夾縫中喘息,這是政府應該留心的問題。

科技發展帶動物質生活改變,許多收入卅K左右的就業人口,已成為經濟活動主要的消費者,這是筆者要談的另一個問題—消費者購買物品時,是否真正考慮「需要」的問題?

家庭中的經濟問題,並未壓垮學生的樂觀與上進,因為她懂得安貧;月光族不能有計畫的消費,是因為不懂得寡欲。政府應該拿出具體方針,解決人民求生存的問題;亦應端正社會價值觀,解除假富庶的迷思。



周行一/科技無法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



.周行一/科技無法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
.洪蘭/當孩子不識「文以載道」四字
.馬凱/請為台灣與年輕人打開一條生路
.薛承泰/益者三友與三有
.王文華/「剛好」,比「最好」,更好
.盛治仁/在工作中找到新的意義和熱情

.王健壯/總統那則獨白式錄影談話
.嚴震生/你也是,我也是
.方祖涵/作弊的痛苦代價






周行一/科技無法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


2017-12-08 23:58 聯合報  周行一(政治大學校長)

為了要達到2025年地面型太陽能發電達1700萬瓩,經濟部已盤點2萬5124公頃土地,包括鹽業用地、不利耕作區、水域、埤塘、文蛤養殖區等。本報資料照片


CNN最近一個影片紀錄因地球暖化北極冰層融化速度加快的現象,格陵蘭島被冰層覆蓋的地方竟出現一個湖,湖面逐漸擴大中;島上表面冰溶解後的水往下侵蝕,滲透到底端後,讓底層海水中的冰加快融解,這是既美麗又駭人的現象。
全世界已有許多人參加北極觀光行程,冰層溶解,讓愈來愈多人可親近北極觀賞奇景,但融冰產生的水卻將帶給人類難以想像災難。人類一直都是這樣,我們在自然環境中獲益,卻也不知不覺破壞它,難怪影片最後說,人類已是自然界的一股力量,只是,是負面力量。
科技因人類的慾望而產生,新發明都是為了讓生產力增加,生活更好,當人類吃到了科技的甜頭後,就由儉入奢,再也無法回頭。前一陣子台灣大停電,停電帶來的不方便讓大家驚覺再也無法回到缺電時代,因此解決方案是發更多的電。
降低生活水準,減少發電量絕不可能是政治正確選項,當發電增加惡化空氣汙染後,解決方案是蓋更多的天然氣電廠,減少燃煤電廠,或者是想辦法用替代能源,例如風力及太陽能發電,雖然新能源可能產生新的環境影響,但是還不知道會有多負面,發生後再尋求解方。
人類一直是生活在這種矛盾的正向與惡性循環中,一開始享受科技的益處,從而更努力地發明新科技,等到科技帶來壞處時,就想辦法以新科技解決問題,新科技解決一些老問題,卻也產生新問題。當燃燒汽油的內燃機汽車取代馬車後,空氣汙染隨之而來。當電動車漸漸取代汽油汽車時,汙染減少了,最新科技的無人駕駛汽車又將產生失業等問題,接著可能是貧富差距更惡化,問題一直矛盾循環下去,伊于胡底。
政府為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經常提供誘因刺激新科技的產生,為了讓太陽能早點取代化石能源,政府補貼民眾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也以補貼性的高價格向太陽能電廠購買電,這種經濟誘因迎合私慾;其實私慾一向是科技進步的基本原因,就算政府不提供誘因,私部門只要有利可圖就會產生新科技,我們現在無法離身的智慧型手機日新月異,唯一原因就是手機廠商受惠於換機潮。
人類必須認真思考:「因私慾產生的科技是否可能解決科技帶來之惡?」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解決問題的科技剛好也迎合私慾,而且這個科技沒有產生新的壞處,徹底阻斷上述的矛盾循環;以歷史軌跡觀之,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為了私慾,會不斷發明新科技,過程中就會產生惡果,而這惡果也符合私慾,機車帶來的空汙就是很好的例子,機車廠商獲利,騎士受益於交通方便,但空汙日益嚴重。
在科技與私慾互相餵養的現實環境中,寄望以科技解決顯然不太可能,最終必須是「非」科技解決方案,從調整私慾的人文角度解決,如果一味地投入科技發展,現在面對的問題只會持續惡化,當冰山上層緩慢溶解時,底層正在崩潰,科技解決方案已有點遲了,必須趁還來得及時認真思考非科技面的解方!
( 周行一(政治大學校長))


11月
.劉維公/跟背包一樣大小的學校科學實驗室
.李清志/京都少年1937
.陳立恆/十九大後,台商的放下與面對
.黃介正/從「解放軍歌」到「強軍戰歌」

.范疇/從慶富案看台灣的「實世代」
.趙春山/統獨光譜移動告訴蔡政府的事
.蘇蘅/貝佐斯如何讓華郵起死回生
.薛承泰/年金改革不能弱化國家
.林中斌/兩岸破冰的往例
.葉丙成/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 大學考招必須改革
.趙春山/統獨光譜移動告訴蔡政府的事

.王健壯/誰進了總統府見了誰
.朱宗慶/必然的在意
.盛治仁/少點效率 多些人性
.方祖涵/給乙組球員的夢幻棒球營
.林祖嘉/加入CPTPP 台灣須大幅開放市場
.嚴震生/川普的第一個期中選舉
.王正方/只為轉型,不顧正義

.黃介正/川習峰會 西風壓不倒東風
.洪蘭/科技不該取代大腦
.馬凱/天外飛來的奇蹟
.羅智成/推己及人
.薛承泰/時間銀行的帳,怎麼算
.葉銀華/專案融資 應避免來者不善
.周行一/從「計時工作者」變「專業工作者」

.王健壯/許宗力可以替總統上一堂課
.盛治仁/100%的堅持比98%容易
.方祖涵/數據派世界大賽
.劉維公/0.2美元的創新力
.范疇/兩端的無知—愚民、賤民?賤商、愚士?



10月
.嚴震生/宗教改革五百年的政治意涵
.趙春山/以突破僵局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李清志/魅力市集的年代
.陳立恆/永遠BEING,所以英國
.施振榮/慶富再造—從王道談企業重整
.黃介正/習近平的二○三五
.葉銀華/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定位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王文華/如果小學校園變成跳蚤市場…

.王健壯/習近平的弦外之音
.朱宗慶/夢想不滅、初衷不變、育成不斷
.盛治仁/人生要追求多少顆星星?
.趙春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一場「定力」與「耐力」的較量
.方祖涵/按讚惹出的天大麻煩
.薛承泰/「博愛」與「愛博」之間
.羅智成/尋找部落

.王正方/小程和他的廖老師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林中斌/王岐山十九大應會留任
.葉銀華/什麼是金融政策?
.馬凱/海峽風雲日亟 台灣能不自強?
.黃介正/中華民國106歲生日快樂
.洪蘭/2年學會說話 卻要用一生學不說話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0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0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0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