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磁吸人才 台灣擋得住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這樣的政府,而有這樣的教育部長
.聯合報黑白集/只管礦場,不管埤塘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磁吸人才 台灣擋得住嗎?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磁吸人才 台灣擋得住嗎?


2017-12-09 02: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媒體報導,日本人才外流到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一股趨勢。文中以中國電信巨擘華為的招聘廣告為例,以月薪40萬日圓(約新台幣11萬元)徵聘工程科系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足足是日本著名企業的兩倍。而這還不是誘人的挖角待遇,因為汽車大廠比亞迪對日本工程師的挖角價碼是年薪3,000萬日圓(約新台幣800萬元),另外提供住房津貼、司機和翻譯。
這種報導,告訴我們台灣人才被中國大陸吸引挖角,並不是單一個案,且主要目的也不是對台統戰,而是在一個超大經濟體迅速崛起後,大量的企業需求,形成對人才的強烈渴望。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動已經無法攔阻,於是我們看到人才一波波地往中國移動-不單單是台灣,也包括眾多其他國家。
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西方先進國家大量刪減教育和社會福利預算,中國政府於2009年初提出「千人計畫」,仿效二次大戰後美國搶奪德國人才的做法對西方爭取人才,以約略美國六成的待遇,搭配良好的居住和研究配套,引進全球頂尖人才,迄今已有6,000人在該計畫下赴中國定居就業,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最先進的生物科技團隊。一位在紐約從事研究的澳洲年輕量子物理學家被該計畫延攬到上海的紐約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致力開發新技術,他認為「中國的量子物理學非常強,那裡的一流團隊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
沒錯,上海的「紐約大學」。迄今,中國已經引進中外合辦的國際著名大學50所以上,包括美國芝加哥、杜克、柏克萊、卡耐基美倫、伊利諾香檳、約翰霍普金斯、密西根等著名學府,都在中國設有分校,提供國際化的師資和全英語的教學環境,吸引中國和周邊國家有國際化企圖心,但又不想遠渡重洋的學子們就近學習。被吸引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台灣頂尖教授曾經對媒體表示,在北大除了學生優秀、尊敬老師、熱心學習之外,幾乎每月都可以和諾貝爾獎級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交流研究心得和觀點、接受全球最新資訊;這是在優渥的待遇之外,極為難得的「待遇」。
各種跡象顯示,中國大陸的各種創新思維,已經逐漸超越台灣和周邊國家,形成對人才的巨大吸引力。除了企業界到處攬才、引進技術以外,北京清大和北大在去年又設立了延攬全球頂尖年輕人的做法,令人眼睛一亮。國內媒體曾報導清大向美國黑石集團創辦人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等全球跨國企業募款,設立了2.6億美元(約80億元新台幣)的「蘇世民學者項目」,以全球頂尖學者組成顧問委員會,每年招收中外各半的200名全球年輕領袖人才、提供全額獎學金,由國際最優秀的師資以全英語授課,來培訓全球領袖人物。北京大學立刻跟進,設立以研究中國為主的「燕京學堂」碩士學程,也由全球頂尖大學應屆畢業生選擇百位菁英,提供全額獎學金和食宿,培育了解中國的全球領袖人物。
觀察中國大陸各種新創政策,會有一種目不暇給的感覺;但仔細探索各種措施,不僅深含創意、具可行性、力道足夠,而且眼光遠大。反過來比較台灣的企業界和教育界,往往只看到不太足夠的資源,投注在影響不大的計畫,而諸多競爭者則花費力氣在有限資源的爭奪上。將時間拉長,又感覺大環境像一潭死水,缺乏讓人驚豔的規畫和執行。即使政策上偶有佳作,但沒有衝勁的官僚體系卻又讓成效層層打折,到最後「船過水無痕」,以致國際人才和企業都不想將眼光留駐台灣,在跨國企業大量流失下,年輕人很難找到舞台。
賴揆很認真、很神,但若沒有一個足以落實的行政體系,台灣的前途神得起來嗎?

聯合報黑白集/只管礦場,不管埤塘


2017-12-08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桃園市楊梅區「富岡繞37-B號池」因抽乾埤塘池水種電,引發爭議。 圖/漂浪島嶼提供


行政院通過《礦業法》修正草案,規定未來新舊礦場都必須通過環評,包括亞泥等六大礦場在內。政府重視採礦對環境的影響,這是進步;但是,看到採礦對環境的損害,卻看不到綠能發電對埤塘的破壞,則未免太瞎。
政府做事,若是被推一下、才動一下,那是消極。若是被推一下,卻連動也不想動,那就是麻木。礦業法的修正,始於環保人士的推動,政府因而有了積極的回應,這點值得肯定。但與此同時,環保人士指責桃園埤塘為了「種電」,而將水抽光還插滿水泥柱,中央與地方卻為此推來推去,誰也不想管。同樣的破壞環境,礦場應該管,難道埤塘就不能管?
看各部門的推諉手法,全都是慣見的老套。負責環境維護的環保署,立刻指責能源局應該負責;能源局則聲稱自己負責推動太陽能發電,但對於私人埤塘的作法一點都「管不著」。而當初大力向總統獻策推動埤塘種電的鄭文燦,則感嘆自己「有責無權」,然後再空洞地強調保護「埤塘文化」的重要。總而言之,埤塘是「三不管」。
奇怪的是,政府一旦卯起來,什麼抄家、滅產、查三代的事都可以立馬硬幹,推廢核和種電也是應聲搞得風風火火。然而,一談到要保護環境,各部門就推三阻四,聲稱全都與自己無關。
最荒謬的是,小小的埤塘水被抽乾,還插上一兩百支水泥柱,能源局竟還辯稱這是「新工法」。這種話,先去說給賴揆聽吧!

聯合報社論/這樣的政府,而有這樣的教育部長


2017-12-09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周二在立法院完成立法,未來公共設施有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象徵者應予移除或改名。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長潘文忠。 本報資料照片



促轉條例》通過後,率先表態的政務官是教育部潘文忠。對於全台卅六所以「中正」為名的各級學校,潘文忠說,促轉條例明確規定出現在公共場域緬懷威權統治之象徵者要移除或改名,相關學校要依法做適當處理。但次日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公開滅火,否認全台以「中正」命名的場域都要大改名後,潘文忠隨即改口,說要等「促轉會」作成決議後,再繼續推動。
令人訝異的,不是潘文忠的髮夾彎,而是他在第一時間的表態,如此殷切地迎合政治風向,毫不顧惜教育人員的原則和尊嚴。身為教育部長,潘文忠在意的,不是如何提升教育的品質,不是如何鼓舞教育工作者的士氣,也不是如何維護教育環境的純淨使免於政治汙染;他奮勇扮演的,卻是如何當政治的馬前卒,迎合上級的旨意。有這樣的教育部長,台灣教育如何奢談氣質與品格?
近年來,台灣教育的問題紛亂如麻,始終找不到解決之道。在高教問題上,大學評比相對其他國家節節下滑,政府雖不斷向所謂的「頂尖大學」挹注經費,師資及人才仍嚴重外流,畢業學生卻就業困難,而不合格的大學卻遲遲不願退場。在中等教育問題上,是學生一窩蜂擠進普通高中,導致技職教育鬆散空虛,無法提供社會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在國民教育問題上,是過度瑣碎及政治化的目標,不斷影響教學活動及教科書內容,從而無法提供幼兒及少年成為健全公民的培育。
上述的問題,哪一項不比強迫一堆學校集體「改名」重要?哪一項不影響到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但潘文忠上任以來,不斷配合民進黨的意識形態進行「改造」,包括將高中生納入歷史課綱委員會,將原已定案的高中國文之文言/白話比推翻,以黑箱程序降低文言比重。以迄今天的《促轉條例》,這原本是爭議性高的政治性運作,潘文忠卻一馬當先跳出來,倡議各級以「中正」為名的學校應該改名。如此政治掛帥的教育部長,也許能打造出「民進黨模組」的學生,但那和綠營當初譴責的威權教育有何不同?
潘文忠最近的另一項政治效忠表態,是有關「流浪教師」的處理,他的處方也令人錯愕。立法院藍營立委柯志恩日前提出質詢,問到目前全台流浪教師多達六萬人,通過了教育檢定,卻找不到固定教職,教育部有何因應之計?潘文忠的答覆是,教育部將提出獎勵措施,鼓勵這些教師先到新南向國家服務,開啟一條新的道路。
這樣的答案,在潘文忠看來,或許自以為很有「創意」,因為一方面呼應了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另一方面又解決了國內「流浪教師」的問題。然而,任何腦筋清楚的人立刻可以看出其中的矛盾:第一,台灣人才外流已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教育部長不思解決,竟然還倡議將本國已培育完成的人送出去給他國使用。這種「巫毒」藥方,病豈不是越治越糟?第二,就算這些教師願意「流浪到遠方」,在語文條件的差異下,他們又能勝任那些東南亞國家的教育工作嗎?又有什麼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第三,潘文忠所謂的「獎勵措施」,不外是薪資及生活費用的補貼;但同樣的經費,為何不能用於台灣本地偏鄉或其他特殊教育的補助,卻要在他國揮霍?且讓本國年輕人流浪到異國?
一個什麼樣的政府,就會用出什麼樣的人來。潘文忠在教育界的資歷相當奇特,他雖具有不少教育行政經驗,卻從不曾在大學擔任過教職,唯一的教學經驗是小學教師。也因此,去年他從台中市副市長被拔擢進入林全內閣時,還曾獲得掌聲,以為他可以一展長才,為國民教育做出重要改革。誰料,他真正的「長才」,卻是對政治的迎合,以及對教育本質的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