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半導體的戰略抉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013/web/ 

◆  聯合報社論/漢光演習:鼓勵國軍改革,譴責政治蹭軍
◆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不如閩南狼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半導體的戰略抉擇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半導體的戰略抉擇


2025-08-11 02:35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輸美半導體課徵百分之百關稅,並聲稱只要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就能獲得豁免。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輸美半導體課徵百分之百關稅,並聲稱只要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就能獲得豁免。這項看似單純的貿易措施,立即在市場上引起強烈反應,台積電(2330)因在亞利桑那已有投資,被視為首批免稅受益者,股價衝上新高。但從更宏觀角度看,這場政策並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一場結合了貿易、國安、科技主導權的複合戰爭。短期利多的背後,隱藏著長期結構性風險戰略陷阱

川普的豁免條件並沒有白紙黑字的說明和承諾,美國對「本土製造」定義尚不清楚,未來完全可能以此為槓桿,要求在美投資企業將最尖端製程技術放到美國,否則隨時可能取消豁免。對台積電而言,雖在美國設廠可暫時減輕直接衝擊,但若川普要求的2,000億美元投資全屬新增支出,不僅壓縮公司在其他地區的布局,還可能擠壓台灣本土的研發產能擴充

相較於台積電這類高階製程領頭羊,台灣大量的成熟製程中小型半導體廠商處境更為艱難。成熟製程早已陷入激烈殺價競爭,毛利有限,赴美設廠的資金與人力門檻過高,一旦美國將關稅範圍從晶片本身擴大到含晶片的終端產品,手機、電腦、AI 伺服器等資通訊產品恐怕全數被涵蓋。根據統計,台灣對美出口中約七成是內含半導體的 ICT 產品,如果課稅落地,受影響的將不只是晶片廠,還包括封測、PCB、散熱模組、連接器等龐大上下游供應鏈

這項政策的衝擊並非僅限於半導體,美國已經啟動對台灣20%對等關稅的政策,並採「20%+原稅率」的疊加方式計算,工具機、農漁產品、紡織、塑橡膠、自行車等傳產出口成本瞬間飆升。未來半導體關稅與對等關稅分別施行,部分出口產品將面臨雙重課稅,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經濟將是沉重一擊。這種「疊加課稅」的方式,實際上是透過多層關稅壁壘逼迫產業鏈外移,美方藉此達成製造業回流戰略目標

川普的意圖並不單純是保護主義,他正以國安為名重構全球科技供應鏈。依據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只要白宮認定某項進口產品威脅國家安全,就可以單方面加徵關稅設限半導體是民生、工業、國防的核心,美國長期對海外依賴高度不滿,這次政策本質上是要迫使晶片生產鏈移往美國本土,並且將最關鍵技術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過去廿年,台灣中小企業能夠依附中國低成本供應鏈壯大,如今若要進入美國供應鏈,將面對高工資高物價嚴格在地化要求,生存門檻大幅提高。

面對挑戰,台灣不能僅寄望單一企業豁免作為解方。政府必須在談判桌上爭取更清晰且可預測豁免條件,避免美方利用模糊定義不斷追加要求。日本與南韓在與美國談判時,分別透過加碼投資與開放市場將原定的25%稅率壓到15%,台灣也應比照並善用台積電在美投資作為籌碼,換取更低稅率更明確豁免承諾

企業也要將部分組裝製造環節轉移至關稅較低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從產品設計端降低對受課稅晶片的依賴,甚至考慮在設計中使用不同來源的零組件,以分散風險。對於無法單獨承擔赴美投資中小企業,政府應提供資金、輔導,協助其透過策略聯盟跨國合作進入美國市場,以度過難關。

這場晶片稅戰不僅是貿易數字變化,而是對台灣半導體生態乃至整體產業結構深層挑戰台灣唯有在外交談判產業政策企業策略三方面同步出擊爭取主動權,才能在這盤局中穩住自身優勢,並避免護國神山群崩塌。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不如閩南狼


2025-08-11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罷免大失敗後,綠營內訌不斷,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反共網紅」閩南狼開撕八炯,他除揭露八炯學納粹,也坦承去年底與八炯合拍的統戰紀錄片刻意剪輯,抹紅鍾明軒,鍾因此遭受網暴,讓他決定說出真相。面對這番大翻供,當時稱這部紀錄片「頗有參考價值」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最難堪,面對追問,他卻嘴硬說「還是有價值」,再次展現賴政府官員死不認錯一貫作風

八炯與閩南狼推出聲稱追蹤調查中共如何滲透台灣統戰紀錄片而爆紅,賴政府更將其內容當成圭臬。八炯在紀錄片中「踢爆」逾十萬國人拿中國大陸身分證,甚至有專門協助申辦的台灣據點,陸委會馬上說要嚴格查處,還鼓勵檢舉,賴總統跟進呼應提醒「免錢的最貴」;調查局立刻動了起來,內政部長劉世芳更親自舉行記者會宣布「查到兩人」,影片中出現的一人因此被註銷台灣戶籍,簡直成了八炯的「馬上辦中心」

這些原本位處極端言論光譜網紅,只因披上「反共」外衣,不僅被賴政府奉為上賓,更儼然成了國師激越言論成了民進黨政府奉行主旋律,讓社會充滿戾氣對立引起反感,種下大罷免失敗原因。

不論閩南狼是真的良心不安,或有陰謀論而爆料八炯,但比起硬拗到底的梁文傑及「裝沒事」的官員,至少還像條漢子。













聯合報社論/漢光演習:鼓勵國軍改革,譴責政治蹭軍


2025-08-11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今年漢光演習搭配民防演練,圖為7月登場的城鎮韌性演習,國軍在基隆八堵國小準備演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號稱歷年規模最大並首度納入城鎮韌性演習的漢光四十一號演習,已於上月結束,最近卻因美國《外交家》雜誌專文批評演習中民防科目仍是表演,以及法國人士踢爆高雄防空避難點竟設於加油站、瓦斯行旁,讓演習成效再起爭論。

《外交家》專文指出,儘管漢光演習納入平民演練,整體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且防衛過度倚賴美援,顯示台灣社會未做好戰爭準備。這些說法,可謂對錯參半例如該文盛讚烏克蘭的社會動員,但俄烏開戰以來,烏國人口近六分之一流亡海外,近來還不乏抗拒徵兵消息,恐難稱「萬眾一心」將台海類比為民國一一一年(二〇二二年)普亭開火前的俄烏,認為戰爭必不可免,更是過度簡化問題

回歸軍事層面,國軍一大積習,將備戰演練慶典校閱混為一談,「展現精實壯大」比模擬未來戰爭更重要。政府高層和社會大眾以往對漢光演習的印象,往往是聲光精彩火力秀,在總統視導下,輕鬆「殲敵」告終。相較之下,今年漢光仍有被批評為花拳繡腿的科目,但至少不再以「觀眾導向」為首務。

社會韌性重要性無庸置疑,尤其能源安全確保醫療設施人力置備軍警消器材訓練是否充足,這些屬於機制層面且須長期經營準備,都是關鍵。承平時期動員市民操演,本就難以期待完全逼真,但把防空避難點設在加油站、瓦斯行旁和工地內,民眾避難「躲比不躲更危險」,城鎮韌性演習也被批評是在錯誤中演練,若真爆發戰爭,將造成嚴重後果

演習期間出現颱風釀災,但軍方分身乏術,無法大舉救援,也引起關注。尤其賴清德總統勘災回應災民請求時稱,「不能什麼都靠國軍,國軍正忙著演習,法律也規定不能進入民宅」,引發爭議。事實上,國軍以戰備優先,但重大災害來襲時,本有依狀況調整任務投入救災,或併行演練救災等規定,漢光演習轉換救災模式也有先例相關爭議凸顯社會韌性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漢光行車意外小狀況不斷,軍方卻未遭遇以往動輒被圍剿的「輿論土石流」。搭配演習的後備軍人教召,時間與操練強度都提升,反而不乏肯定訓練紮實之聲。這顯示國軍形象專業度成正比,社會感受到軍人努力衛國官兵自可贏得尊嚴

但漢光被迫沾染政爭,卻是最大遺憾。隨著罷免藍委成案,賴政府特意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發布相關資訊,與賴清德的「團結十講」,一起包裝成「國家團結月」。隨著團結十講虎頭蛇尾,軍方更儼然扮演救駕角色國防部漢光期間安排網路直播,主角都是賴總統。部隊向總統展示的科目,更被質疑不符演習日程,難脫配合重演之嫌。

此外,今年漢光科目安排,對敵軍登陸後的「縱深防禦」,比重明顯高於往年。這些操演當然具備練兵價值,但「見軍率」背後所蘊含,執政者對「芒果乾」效應的期待,亦不待言。不過,綠營期待的輿論效應並未出現,社會關注焦點仍是颱風掀起能源災防能量問題,以及賴總統面對災民缺乏同理心。接下來的大罷免大失敗,更是重擊賴清德的領導威信

政治人物應予國軍更多的支持,並須戒除把官兵當成作秀工具甚至政爭工具惡習。全民更該體認,國防並非無需成本,不僅是外表雄壯威武,必然伴隨龐大資源耗費「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和平背後不能沒有武力作為後盾,武力卻非招搖炫耀的工具備戰避戰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專家之眼】普發一萬元,你真的可以拿回錢嗎?(十八)

◆  【專家之眼】普發一萬元,你真的可以拿回錢嗎?(十八)












【專家之眼】普發一萬元,你真的可以拿回錢嗎?


2025-08-11 06:50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立法院已通過特別預算條例,明定十月底前完成全民普發現金一萬元。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自103年度起,全國稅收連年超徵;至113年度止,歷經的11個年頭,除109年度受疫情衝擊而出現小額短徵(222億元)外,其餘10年皆為超徵,累計金額高達2兆5,637億元

如同見樹不見林誤判,人們往往只看到單一有利的數字,便推想國庫充盈。一般的直覺判斷或許是:既然稅收超徵,政府自然有「多出來的錢」,將之還稅於民理所當然,何錯之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稅收超徵,並不必然意味政府手中握有可支配的盈餘。

只要有基本生活經驗,就應該知道,也許工作或投資獲得了比原本期待更多的報酬(超賺),但並不一定代表夠用、或達成財務自由;若整體財務入不敷出,這筆「額外」收入,只怕填補原本的收支缺口仍嫌不足,何談多出來的錢可用?

況且,政府財政體系龐然複雜,所謂「帳」不止一本。某一本帳上的盈餘,絕不足以反映全局,不能僅見一斑,斷言國家財政全豹。

政府帳目繁多,其中較為大眾熟悉者,當屬總預算特別預算。以114年度為例,除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外,尚有「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五期」、「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中央政府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以及「中央政府新式戰機採購」等四項特別預算。若再納入正在籌編中、計畫普發現金一萬元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勢必形成罕見同時執行五項特別預算的「財政奇觀」。

由於政府所有稅收均編列總預算之中,以供年度總預算支出所需;至於特別預算支出,則大多以債務舉借作為財源。是以,稅收超徵所帶來的盈餘,僅屬在總預算才會出現的局部現象,如果據此認定整體國家財政寬裕無視特別預算所造成持續攀升債務,是自欺欺人

稅收超徵視為政府「有多出來的錢」,無疑是僅憑一隅、徒見單一數字的盈餘,而放大至整體財政的寬裕與富餘。

此外,尚有一種支持「還稅於民、普發現金」論調,乍聽之下似乎難以反駁,實則荒謬可笑。

有論者謂,稅收超徵意味政府帳上確實有多出的稅收入庫,這些財源與其放任政府拿去「填補台電虧損」、或「養肥綠營友人」,不如直接還給人民,放回民眾口袋才是實在之舉。甚至還有學者,嚴詞痛批超徵稅收遭政府濫用,主張「還稅於民是不得已的選擇」。

首先,在稅收雖有超徵,但不足以支應整體政府支出所需,仍須舉債填補缺口財政現實下,普發現金絕非所謂的「把錢拿回自己口袋」。除非每一塊發放的現金均能夠完全存下,留給子孫,否則這不過是粗暴地將資源從後代子孫口袋掠奪轉移到當代我們的口袋中,這是赤裸裸的跨代剝削。

其次,政府預算支出無論是「填補台電虧損」亦或「養肥綠營友人」,只要屬於法定預算,皆不會因還稅於民而減少換言之,台電的虧損,終究還是會被填補,會被養肥的綠營友人,依然會賺盆滿缽滿財政資源遭濫用,並不會因普發現金得以遏止

最後,「還稅於民、普發現金」的政策推行,必須經過編制並通過額外的預算,所以,其本質上是一種擴張性財政舉措。此舉絕非單純將稅收「返還」給民眾、減少浪費,而是透過特別預算增加更多支出,反而是製造更多的資源浪費無謂支出擴張

誠摯提醒:若以上討論稍稍壞了您對即將入袋一萬元期待的興致,大可不必,可千萬別往心裡去。不管政治與政策錯的有多離譜,有一件事情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管是這代或下一代,錢是人民的、沒必要跟自己的錢過不去!所以呢,不只是要領到好、領到滿,還要請您趕第一時間去領,領的愈早,就是領的愈多!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葉匡時/「我故我在」

2025-08-11 00:00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榮譽理事長)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馬克.埃德蒙森近日在紐約時報用「我恨故我在」這題目發表了一篇專文,此題目修改自十七世紀知名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兒這句話並未觸及人的身分認同問題,埃德蒙森則認為,在這個變動紛亂的時代,「認同」變得至為重要,而愈來愈多人是透過「」來建立自我認同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當今的美國,但也很適用於今天的台灣社會,值得我們反省警惕

人是尋求身分認同動物認同給我們存在的意義,提供我們言行重要指南。例如,「官箴」就是對做官的人的身分認同,所提供的言行指南。在傳統士農工商的穩定社會中,每個人的定位認同相對簡單固定。但在快速變動社會主流價值不時會被顛覆,我們的認同也很容易產生混淆。

舉例來說,尊師重道原是重要傳統,學生與家長對老師都格外的尊敬,但現在,老師不過是眾多職業的一種,已失去過去的認同榮耀了。這時,有些做老師的可能恨自己入錯行,想脫離自己的老師認同而建立新認同,師道之不存也就理所當然了。又譬如,與我同輩的人,大部分都是被培育認同中華文化,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曾幾何時,中華文化台灣社會被視為是封建遺毒,你認為你是中國人那就滾回中國去。為避免被歧視打壓,許多人被迫重建自我認同,但說我是台灣人很容易,在行動上要怎麼證明呢?首先你要證明你不是中國人,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恨中華文化,我恨中國人,自然就會是名正言順台灣人。

當今的台灣社會,綠營恨藍營,藍營恨綠營,我們恨媒體,我們恨官僚,我們恨富豪,我們恨倡議廢死的人,我們恨霸占資源中老年人似乎無所不在,這些恨,其實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認同。紛擾台灣近一年的大罷免,其主要驅動力不就是嗎?發動與支持罷免的選民普遍恨中國,恨國民黨,認為國民黨立委是紅色政權代理人辱罵要被罷的立委是「漢奸走狗賣國賊」,所以,非要把他們罷掉不可。在綿綿不絕仇恨中,那些熱衷參與罷免的人,也強化了自己的台灣認同,對他們來說,生命的存在可能更有意義了。

相信有人會說,台灣人很善良,很有愛心啊,中國汶川大地震,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時,台灣人所展現的人溺己溺人飢己飢愛心不是很感人嗎?難道我們不能用愛來建立認同嗎?沒有錯,我愛上帝,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我的工作,這當然也可以建立認同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如果要化成行動力遠比更有力量。如果大罷免的文宣改成,「我愛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請支持罷免某某立委」,會有行動力嗎?愛是包容,愛是忍耐,愛怎麼可以去打掉「雜質」呢

當大家都透過來建立認同,這社會將累積愈來愈多的恨,其可能帶來的災難也愈來愈恐怖而不堪設想。老實說,冀望大家用愛來取代恨,可能陳義過高埃德蒙森教授認為我們可以暫時「跳脫」困住我們的,社會就有可能啟動良性對話。無論你是藍是綠是白,是原住民、新住民或「其餘人」,能否暫時讓自己放空,不要再怨他人有多可恨媒體名嘴與網紅能否也暫時放下讓人對立仇恨話題?希望賴總統以及百工百業有影響力者,能出面呼籲大家「暫時性」放下恨,跳脫自我認同,好好休息一陣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