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013/web/◆ 聯合報社論/漢光演習:鼓勵國軍改革,譴責政治蹭軍
◆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不如閩南狼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半導體的戰略抉擇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半導體的戰略抉擇
2025-08-11 02:35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輸美半導體課徵百分之百關稅,並聲稱只要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就能獲得豁免。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輸美半導體課徵百分之百關稅,並聲稱只要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就能獲得豁免。這項看似單純的貿易措施,立即在市場上引起強烈反應,台積電(2330)因在亞利桑那已有投資,被視為首批免稅受益者,股價衝上新高。但從更宏觀角度看,這場政策並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一場結合了貿易、國安、科技主導權的複合戰爭。短期利多的背後,隱藏著長期結構性風險與戰略陷阱。
川普的豁免條件並沒有白紙黑字的說明和承諾,美國對「本土製造」定義尚不清楚,未來完全可能以此為槓桿,要求在美投資企業將最尖端的製程技術放到美國,否則隨時可能取消豁免。對台積電而言,雖在美國設廠可暫時減輕直接衝擊,但若川普要求的2,000億美元投資全屬新增支出,不僅壓縮公司在其他地區的布局,還可能擠壓台灣本土的研發與產能擴充。
相較於台積電這類高階製程領頭羊,台灣大量的成熟製程與中小型半導體廠商處境更為艱難。成熟製程早已陷入激烈殺價競爭,毛利有限,赴美設廠的資金與人力門檻過高,一旦美國將關稅範圍從晶片本身擴大到含晶片的終端產品,手機、電腦、AI 伺服器等資通訊產品恐怕全數被涵蓋。根據統計,台灣對美出口中約七成是內含半導體的 ICT 產品,如果課稅落地,受影響的將不只是晶片廠,還包括封測、PCB、散熱模組、連接器等龐大的上下游供應鏈。
這項政策的衝擊並非僅限於半導體,美國已經啟動對台灣20%對等關稅的政策,並採「20%+原稅率」的疊加方式計算,工具機、農漁產品、紡織、塑橡膠、自行車等傳產出口成本瞬間飆升。未來半導體關稅與對等關稅分別施行,部分出口產品將面臨雙重課稅,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經濟將是沉重一擊。這種「疊加課稅」的方式,實際上是透過多層關稅壁壘逼迫產業鏈外移,美方藉此達成製造業回流的戰略目標。
川普的意圖並不單純是保護主義,他正以國安為名重構全球科技供應鏈。依據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只要白宮認定某項進口產品威脅國家安全,就可以單方面加徵關稅或設限。半導體是民生、工業、國防的核心,美國長期對海外依賴高度不滿,這次政策本質上是要迫使晶片生產鏈移往美國本土,並且將最關鍵的技術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過去廿年,台灣中小企業能夠依附中國低成本供應鏈壯大,如今若要進入美國供應鏈,將面對高工資、高物價、嚴格的在地化要求,生存門檻大幅提高。
面對挑戰,台灣不能僅寄望單一企業的豁免作為解方。政府必須在談判桌上爭取更清晰且可預測的豁免條件,避免美方利用模糊定義不斷追加要求。日本與南韓在與美國談判時,分別透過加碼投資與開放市場將原定的25%稅率壓到15%,台灣也應比照並善用台積電在美投資作為籌碼,換取更低的稅率與更明確的豁免承諾。
企業也要將部分組裝與製造環節轉移至關稅較低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從產品設計端降低對受課稅晶片的依賴,甚至考慮在設計中使用不同來源的零組件,以分散風險。對於無法單獨承擔赴美投資的中小企業,政府應提供資金、輔導,協助其透過策略聯盟或跨國合作進入美國市場,以度過難關。
這場晶片稅戰不僅是貿易數字的變化,而是對台灣半導體生態乃至整體產業結構的深層挑戰。台灣唯有在外交談判、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三方面同步出擊,爭取主動權,才能在這盤局中穩住自身優勢,並避免護國神山群崩塌。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不如閩南狼
2025-08-11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罷免大失敗後,綠營內訌不斷,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反共網紅」閩南狼開撕八炯,他除揭露八炯學納粹,也坦承去年底與八炯合拍的統戰紀錄片刻意剪輯,抹紅鍾明軒,鍾因此遭受網暴,讓他決定說出真相。面對這番大翻供,當時稱這部紀錄片「頗有參考價值」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最難堪,面對追問,他卻嘴硬說「還是有價值」,再次展現賴政府官員死不認錯的一貫作風。
八炯與閩南狼推出聲稱追蹤調查中共如何滲透台灣的統戰紀錄片而爆紅,賴政府更將其內容當成圭臬。八炯在紀錄片中「踢爆」逾十萬國人拿中國大陸身分證,甚至有專門協助申辦的台灣據點,陸委會馬上說要嚴格查處,還鼓勵檢舉,賴總統跟進呼應提醒「免錢的最貴」;調查局立刻動了起來,內政部長劉世芳更親自舉行記者會宣布「查到兩人」,影片中出現的一人因此被註銷台灣戶籍,簡直成了八炯的「馬上辦中心」。
這些原本位處極端言論光譜的網紅,只因披上「反共」外衣,不僅被賴政府奉為上賓,更儼然成了國師。激越的言論成了民進黨政府奉行的主旋律,讓社會充滿戾氣與對立,引起反感,種下大罷免失敗原因。
不論閩南狼是真的良心不安,或有陰謀論而爆料八炯,但比起硬拗到底的梁文傑及「裝沒事」的官員,至少還像條漢子。
聯合報社論/漢光演習:鼓勵國軍改革,譴責政治蹭軍
2025-08-11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今年漢光演習搭配民防演練,圖為7月登場的城鎮韌性演習,國軍在基隆八堵國小準備演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號稱歷年規模最大並首度納入城鎮韌性演習的漢光四十一號演習,已於上月結束,最近卻因美國《外交家》雜誌專文批評演習中民防科目仍是表演,以及法國人士踢爆高雄防空避難點竟設於加油站、瓦斯行旁,讓演習成效再起爭論。
《外交家》專文指出,儘管漢光演習納入平民演練,整體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且防衛過度倚賴美援,顯示台灣社會未做好戰爭準備。這些說法,可謂對錯參半。例如該文盛讚烏克蘭的社會動員,但俄烏開戰以來,烏國人口近六分之一流亡海外,近來還不乏抗拒徵兵消息,恐難稱「萬眾一心」。將台海類比為民國一一一年(二〇二二年)普亭開火前的俄烏,認為戰爭必不可免,更是過度簡化問題。
回歸軍事層面,國軍一大積習,將備戰演練與慶典校閱混為一談,「展現精實壯大」比模擬未來戰爭更重要。政府高層和社會大眾以往對漢光演習的印象,往往是聲光精彩的火力秀,在總統視導下,輕鬆「殲敵」告終。相較之下,今年漢光仍有被批評為花拳繡腿的科目,但至少不再以「觀眾導向」為首務。
社會韌性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尤其能源安全的確保、醫療設施人力的置備、軍警消器材與訓練是否充足,這些屬於機制層面且須長期經營的準備,都是關鍵。在承平時期動員市民操演,本就難以期待完全逼真,但把防空避難點設在加油站、瓦斯行旁和工地內,民眾避難「躲比不躲更危險」,城鎮韌性演習也被批評是在錯誤中演練,若真爆發戰爭,將造成嚴重後果。
演習期間出現颱風釀災,但軍方分身乏術,無法大舉救援,也引起關注。尤其賴清德總統勘災回應災民請求時稱,「不能什麼都靠國軍,國軍正忙著演習,法律也規定不能進入民宅」,引發爭議。事實上,國軍以戰備優先,但重大災害來襲時,本有依狀況調整任務投入救災,或併行演練與救災等規定,漢光演習轉換救災模式也有先例。但相關爭議也凸顯了社會韌性的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漢光行車意外等小狀況不斷,軍方卻未遭遇以往動輒被圍剿的「輿論土石流」。搭配演習的後備軍人教召,時間與操練強度都提升,反而不乏肯定訓練紮實之聲。這顯示國軍形象與專業度成正比,社會感受到軍人努力衛國,官兵自可贏得尊嚴。
但漢光被迫沾染政爭,卻是最大遺憾。隨著罷免藍委成案,賴政府特意由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發布相關資訊,與賴清德的「團結十講」,一起包裝成「國家團結月」。隨著團結十講虎頭蛇尾,軍方更儼然扮演救駕角色。國防部在漢光期間安排的網路直播,主角都是賴總統。部隊向總統展示的科目,更被質疑不符演習日程,難脫配合重演之嫌。
此外,今年漢光科目安排,對敵軍登陸後的「縱深防禦」,比重明顯高於往年。這些操演當然具備練兵價值,但「見軍率」背後所蘊含,執政者對「芒果乾」效應的期待,亦不待言。不過,綠營期待的輿論效應並未出現,社會關注焦點仍是颱風掀起的能源與災防能量問題,以及賴總統面對災民缺乏同理心。接下來的大罷免大失敗,更是重擊賴清德的領導威信。
政治人物應予國軍更多的支持,並須戒除把官兵當成作秀工具甚至政爭工具的惡習。全民更該體認,國防並非無需成本,不僅是外表雄壯威武,必然伴隨龐大的資源耗費,「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和平背後不能沒有武力作為後盾,武力卻非招搖炫耀的工具。備戰與避戰同樣重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