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葉匡時/「我恨故我在」
2025-08-11 00:00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榮譽理事長)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馬克.埃德蒙森近日在紐約時報用「我恨故我在」這題目發表了一篇專文,此題目修改自十七世紀知名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兒這句話並未觸及人的身分認同問題,埃德蒙森則認為,在這個變動紛亂的時代,「認同」變得至為重要,而愈來愈多人是透過「恨」來建立自我認同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當今的美國,但也很適用於今天的台灣社會,值得我們反省警惕。
人是尋求身分認同的動物,認同給我們存在的意義,提供我們言行的重要指南。例如,「官箴」就是對做官的人的身分認同,所提供的言行指南。在傳統士農工商的穩定社會中,每個人的定位與認同相對簡單固定。但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主流價值不時會被顛覆,我們的認同也很容易產生混淆。
舉例來說,尊師重道原是重要傳統,學生與家長對老師都格外的尊敬,但現在,老師不過是眾多職業的一種,已失去過去的認同榮耀了。這時,有些做老師的可能恨自己入錯行,想脫離自己的老師認同而建立新認同,師道之不存也就理所當然了。又譬如,與我同輩的人,大部分都是被培育成認同中華文化,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曾幾何時,中華文化在台灣社會被視為是封建遺毒,你認為你是中國人那就滾回中國去。為避免被歧視打壓,許多人被迫要重建自我認同,但說我是台灣人很容易,在行動上要怎麼證明呢?首先你要證明你不是中國人,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恨」,我恨中華文化,我恨中國人,自然就會是名正言順的台灣人。
當今的台灣社會,綠營恨藍營,藍營恨綠營,我們恨媒體,我們恨官僚,我們恨富豪,我們恨倡議廢死的人,我們恨霸占資源的中老年人。恨似乎無所不在,這些恨,其實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認同。紛擾台灣近一年的大罷免,其主要的驅動力不就是恨嗎?發動與支持罷免的選民普遍恨中國,恨國民黨,認為國民黨立委是紅色政權代理人,辱罵要被罷的立委是「漢奸走狗賣國賊」,所以,非要把他們罷掉不可。在綿綿不絕的仇恨中,那些熱衷參與罷免的人,也強化了自己的台灣認同,對他們來說,生命的存在可能更有意義了。
相信有人會說,台灣人很善良,很有愛心啊,中國汶川大地震,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時,台灣人所展現的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愛心不是很感人嗎?難道我們不能用愛來建立認同嗎?沒有錯,我愛上帝,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我的工作,這當然也可以建立認同。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如果要化成行動力,恨遠比愛更有力量。如果大罷免的文宣改成,「我愛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請支持罷免某某立委」,會有行動力嗎?愛是包容,愛是忍耐,愛怎麼可以去打掉「雜質」呢?
當大家都透過恨來建立認同,這社會將累積愈來愈多的恨,其可能帶來的災難也愈來愈恐怖而不堪設想。老實說,冀望大家用愛來取代恨,可能陳義過高。埃德蒙森教授認為我們可以暫時「跳脫」困住我們的恨,社會就有可能啟動良性對話。無論你是藍是綠是白,是原住民、新住民或「其餘人」,能否暫時讓自己放空,不要再怨他人有多可恨?媒體名嘴與網紅能否也暫時放下讓人對立仇恨的話題?希望賴總統以及百工百業有影響力者,能出面呼籲大家「暫時性」放下恨,跳脫自我認同,好好休息一陣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