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統籌分配稅款瑕不掩瑜 小修即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750/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建構的大外宣迷幻,已一夕破功
◆  聯合報黑白集/該學石破茂的是賴清德
◆  經濟日報社論/統籌分配稅款瑕不掩瑜 小修即可







經濟日報社論/統籌分配稅款瑕不掩瑜 小修即可


2025-09-10 03:19  經濟日報/ 社論
統籌分配稅款瑕不掩瑜 小修即可。聯合報系資料照


財劃法去年底修正後,財政部按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簡稱統分稅款)推估數,設算分配各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之金額,於9月之前通知各地方政府。未料和多數縣市依自己的人口、面積、營利事業營業額等指標所計算的數額有落差,引發一片譁然。

一般民眾對於財劃法修正欠缺整體性瞭解,因此有必要先對統分稅款作簡要說明,才知道問題之所在。

統分稅款的來源,為所得稅收11%、營業稅收減除1.5%的稽徵經費及發票獎金後之全部收入及貨物稅收10%。財政部即按次一年度的相關稅收,推估統分稅款總額。

統分稅款支用方面,先以96%為普通統分稅款,4%為特別統分稅款(由行政院依實際情形分配,支應地方緊急及其他重大事項所需)。普通統分稅款的分配,則將90.5%分配給六都及本島十三縣市(共十九縣市);2.5%給離島三縣市(澎、金、馬),5%給鄉鎮市,另外2%平均分配給全部廿二個縣市。

以本島19縣市為例,財政部算出統分稅款的90.5%為十九縣市的總額。再按五個指標,即個別縣市的營利事業營業額,房屋稅、地價稅及土增稅收之前一年度成長率排名序位分數,規費、工程受益費、罰鍰等收入占其自籌財源比例,土地面積,人口指標(包括人口數、所得能力兩項),當作分子,照理應除以全部十九縣市的指標總數(分母),再乘上個別指標的權數,再加上1/廿二的平均分配數,即求得本島十九縣市的個別縣市應分配的普通統分稅款。

離島三縣市的統分稅款分配也是一樣。先以總額的2.5%算出離島三縣市的總額,再按相同的五個指標,占全部離島三縣市指標總數的比率(分母),乘以相關權數,再加上1/22的平均分配數,即為離島三縣市個別的統分稅款分配數

經詳細審閱財劃法的分配公式,發現問題出在本島19縣市和離島三縣市的分母,都是用「全部直轄市及縣(市)」的總數,而不是分別用19縣市、離島三縣市的總數當作分母,才會產生誤差,甚至有300多億無法分配出去,而連江縣應分配的數額,甚至比修法前少。

上述問題,只是財劃法修正時的小瑕疵,若當初行政院積極參與而提出自己的版本,也許本可避免。因此,財政部長莊翠雲說,尊重立法院修法意旨分配方式爭議,期盼立法院各黨團儘速調整修法,可說是公允正確的方向。但是,由於地方政府急著將下年度預算案送請議會審議,統分稅款屬於地方政府的稅課收入,不能坐等立法院修法,緩不濟急。既然卓院長說將和縣市長會面溝通,不妨就先請財政部先按照「合理且正確的分母」,重新計算19縣市和離島三縣市的統分稅款數額,讓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新而正確的數額,編列稅課收入。

立法院的修法方向也極為清楚,就是將19縣市和離島三縣市「錯誤的分母」改正過來,和財政部按合理正確的分母重新計算的數額核對,而且應當列為重大優先法案,相信一定可以儘速通過。

至於有些官員主張,若是修法不會只針對公式,將會全盤檢討垂直、水平分配,顯然是「小題大作」,大可不必

新財劃法打破中央集錢現象,讓中央收入占全部政府收入的比率,從上次修法後的75%降到66%,讓六都分配的統分稅款由原來的62%多,降至54%,16縣市的人均數高於六都,確實縮小南北、城鄉差距,幫賴總統實現當台南市長、行政院長的心願和政見,毫無大修的必要。

何況,主計總處5月突然砍掉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636億(高達27%),讓地方政府難以信賴中央;又擬將一般性補助款範圍從原先明確的教育、社福及基本設施,改為「具經常性、普及性、基本建設或維運性質、財政均衡」等抽象用途,要地方提撥搭配款還要申請增加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財源不確定更有違憲、違法的問題

因此,建議賴政府和立法院合作,從共同改正統分稅款分配指標定義的小瑕疵做起,重建和地方的夥伴關係













聯合報黑白集/該學石破茂的是賴清德


2025-09-09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左)與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說大罷免後台灣要「休養生息」,但民進黨卻把戰鬥號角吹得很響。他忙下鄉「廿二講」,不為體察民瘼,而是要整軍明年選戰。賴系立委郭國文沒閒著,肯定日相石破茂請辭自民黨魁「避免黨內分裂」,藉此追打柯建銘辭總召。東廠並適時釋放柯文哲。

賴清德與老柯在神明前互拍示好,另一邊郭國文則發逼宮文,如背後捅刀。黨中央催逼各派系簽下「倒柯」連署書,三分之二綠委交出投名狀。原要參選黨團雙長的范雲、陳培瑜卻臨陣縮手,怕站錯邊。朝野都在看,賴清德是否扳得倒老柯,贏得「第三罷」鞏固領導。

大罷免慘敗,賴清德切割罷團側翼失望透頂。見柯 滿血回歸,網軍如打雞血,再衝戰場。「兩個太陽」論充斥綠媒,分化阿北和黃國昌,並修理藍營「一個太陽也沒有」。這齣「休養生息」大戲,滿滿血腥味

郭國文以石破逼宮老柯,豈料狗腿絆倒主子。石破茂輸掉多場選舉,日美談判後雖民調走揚,仍不敵派閥壓力。相比之下,賴清德大罷免慘輸民調破底黨內不服他不辭黨主席,竟還內鬥同志、外鬥藍白,讓國家內耗不止。石破為政局穩定下台,折射賴清德之不堪。

該學石破茂知所進退的是賴清德可嘆,他以「休養生息」粉飾「四分五裂」,賴活在親手搞砸動盪政局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建構的大外宣迷幻,已一夕破功


2025-09-10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Ed Moon(艾永青)於內容創作平台寫下離開台灣的原因,引發社群討論。圖/取自Ed Moon「substack」


七月大罷免投票前,許多外媒提到國民黨,都固定冠上「親中政黨」的形容;評論在野黨刪減預算,就說是削弱賴政府「抗中」的力量。大罷免失敗後,外媒的態度大幅逆轉,批評大罷免缺乏正當性,認為根本原因是賴政府執政失敗。近日,擔任  TaiwanPlus 英籍主管艾永青因不堪政治干預惡意攻擊,辭職舉家遷回英國;他的臨別長文,也將民進黨「大外宣」的虛幻暴露得無所遁形。

民進黨近年的大外宣,幾乎是一路順風,無往不利一方面,因民進黨執政的「長期化」,加上大肆揮霍預算籠絡,有利於它對外媒的關係與影響力。二方面,由於兩岸情勢微妙,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路線符合西方國家圍堵中共的需求,具共同利害。三方面,國民黨被沒收黨產後三窮四絕,又因失去政權無力經營外國媒體逐漸喪失國際話語權。在這三種因素交錯作用下,近年外媒報導台灣政治議題幾乎呈現一面倒的「親綠」,到了難以維持中立地步

更糟的是,這些外媒不夠客觀親綠報導,往往又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被民進黨政府引用來自我吹噓,誇示成自己的「勳績」及「正確」。這種現象,又進一步對民眾的認知構成困擾,以為民進黨的執政路線頗受「國際社會肯定」,彷彿不應當再予以質疑。簡言之,外媒對民進黨的過度偏頗,確構成國內輿論或在野黨評論執政黨時的一種障礙,成為民進黨自恃保護傘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後,英國《經濟學人》今年五月率先發難,批評賴政府口中高喊團結,卻用大罷免使台灣社會分裂加劇,核心原因其實是「政府失能」。然而,《經濟學人》當時的報導仍聚焦在對中國的圍堵,認為中共正加強利用「灰色地帶戰術」滲透台灣,而台灣則在川普關稅戰威逼下,經濟實力可能受到削弱。如此一來,將導致台灣愈發分裂而孤立的危機。

大罷免大失敗後,則是國際媒體風向驟變的開始。《紐約時報》分析,這是賴政府的「民意警鐘」,認為賴總統必須調整策略。日內瓦國際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則批評,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哪個國家的立法機構面臨過像台灣這樣大規模的罷免。其後,一向親綠的日媒《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以社論批評大罷免的意圖正當性,並擔心賴清德會變成「陳水扁第二」。這些,顯示賴清德正失去日本輿論支持。可想而知,賴政府投票前對外國駐台機構提供誇大預測,結果卻遭現實狠狠打臉。

英籍記者艾永青憤而求去,暴露的又是另一層次的大外宣問題TaiwanPlus 公廣集團旗下的一個對外宣傳平台,艾永青身為高階主管,他所不滿的是賴政府有太多政治干預,包括大罷免期間對在台陸配鎖定打壓,對親中網紅或一般人民都不放過,甚至有綠營側翼以模仿「納粹」的手法鎖定特定群體攻擊。艾永青並聲稱,自己和家人都成為「極端份子」的攻擊目標。這點,從他離台後招致的各種批評,顯然不假。看每天青鳥網軍張牙舞爪台灣社會已到了「非我族類,必欲誅之」的地步,竟連外國媒體人也不放過。孰令致之?

大罷免是賴政府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動惡意奇襲,但西方媒體對此卻只是漠然以對;直到台灣民意強力擋下大罷免,他們才驚覺自己目擊的是一場反民主行動,民進黨多年來營造民主假象這才徹底破滅外媒只從西方或民進黨的角度看台灣,是危險的;在民進黨大外宣幻滅後,我們期待外媒保持客觀高度






陳力俊/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力俊/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  施振榮/AI啟動教育產業典範轉移新契機
◆  洪蘭/如何避免「望文生義」?











陳力俊/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2025-09-10 00:00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自二次大戰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主導者。它以「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為號召,建立起龐大的多邊制度網路,不僅帶動自身繁榮,也推動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成長。美國因此被視為「民族大熔爐」、「山上的光明之城」,霸權地位延續數十年。然而,進入廿一世紀後,隨著財政赤字擴大製造業空洞化對外戰事連綿,美國霸權出現結構性裂縫。川普再次上台,正是這種裂縫極端表現,他以「顛覆者」自居,推動一系列挑戰既有秩序的政策,尤其在經濟領域,掀起強烈震盪。

今年四月,川普宣布對等關稅,要求主要經濟體對美大幅讓步,包括降低關稅、開放市場,以及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除了中國大陸外,多數國家被迫妥協。這使美國有效關稅率在八月上旬攀升至十八%,幾乎是前一年八倍,亦重回大蕭條時代水準。川普陣營認為,此舉每月能為美國帶來兩百億美元收入,藉此彌補財政缺口增加就業。但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這是對貿易原理根本誤解。高盛分析指出,關稅成本最終多由美國公司與消費者承擔,且占比隨時間上升,汽車產業尤為顯著,福特與通用僅在一季就分別支付八億與十一億美元額外成本

更嚴重的是宏觀影響。前白宮經濟顧問傑森.弗曼估算,美國今年經濟成長將因此減少半個百分點,相當於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損失,且是年年累積結構性衰退。換言之,川普以「立竿見影」的方式展示強硬姿態,實則是「飲鴆止渴」,代價龐大且持久。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川普摒棄了 WTO 倡導的多邊主義,強推雙邊談判。結果是各國都要與美國一對一博弈全球規碎片化。這種「交易型外交」固然符合川普的商人邏輯,卻極大增加國際不確定性。各國雖短期讓步,但對美國信任感大幅下降。「經濟學人」直言:「川普自認在貿易上獲勝,但真正輸的是美國。」

此外,不可忽視「棘輪效應」:即便未來總統欲降低關稅,既得利益者仍會極力阻擋,因為他們已習慣依賴關稅壁壘維持市場。長此以往,美國產業將愈發缺乏國際競爭力,陷入保護主義與低效率的惡性循環。

川普政策的另一後果,是加速全球經濟秩序的重組。中國大陸拒絕讓步,中美摩擦勢必升高。歐盟、日本與新興經濟體雖在談判中被迫讓步,卻也將更積極尋求區域合作機制,以分散對美依賴。這意味美國雖短期「贏得交易」,卻在長期戰略自我孤立領導力道德高度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川普的政策並非純粹出於經濟思考,而是具有明顯的內政動員功能。美國藍領工人產業空洞化收入停滯而不滿已久,川普藉強硬關稅政策展現「保護工人」的姿態,爭取支持。這種內政考量全球經濟秩序間的矛盾,使其政策充滿短期效益長期風險張力

孔子曾言:「放於利而行,多怨」。對等關稅正是典型例子,以利益唯一標準忽視規則公義互信,必然招致反彈。短期內或許能藉霸凌手段迫使他國退讓,但長期將使美國失去作為全球領袖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關稅短期仍在徵收,但八月下旬上訴法院已判多數措施違法,意味著在最高法院裁決,關稅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不確定因素。